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全部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知识点
第十三章:声音的传播与听觉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分子也会跟着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媒介传播的,如空气、水、固体等。
声音在媒介中传
播时,会以波动形式传递。
声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媒介的性质。
3.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频率、振幅和波长等特性。
-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调;频率越低,声音越低调。
- 振幅:声音的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的最大偏离距离。
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 波长:声音的波长是指声音波动一个完整周期所需的距离。
波长越短,频率越高;波长越长,频率越低。
4.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
体中传播最快,空气中传播速度较慢。
5.声音的反射: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声音的反射可以形成回声,利用
回声的原理可以测量距离和判断方位。
6.声音的吸收和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媒介吸收和衰减,因此声音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弱。
7.听觉:听觉是人类感知声音的能力,人的耳朵可以接收到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由大脑进行分析和识别。
8.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通信、音乐、声纳测距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的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13章知识梳理
人教版物理13章知识梳理人教版物理第十三章的知识梳理包括以下内容:一、电功和电功率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就是电流做的功。
2、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有千瓦(kW),1kW = 1000W。
4、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t = UI = I²R = U²/R。
二、安全用电常识1、触电: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时,会使人发生触电事故。
2、引起触电事故的原因:一是人体接触带电体,二是人体靠近高压带电体。
3、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4、常见的触电类型:单线触电、双线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5、防止触电事故发生的措施:一是防止电气设备漏电,二是电气设备外壳接地,三是使用绝缘工具,四是远离高压带电体。
三、生活用电常识1、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家庭电路主要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丝、用电器和插座等组成,火线、零线、地线是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2、家庭电路的电压:在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
3、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并联连接,开关与用电器串联,并与火线相连。
保险丝的作用和材料:保险丝的作用是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会自动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保险丝常用电阻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
4、安全用电的措施:不使用破损的插头和插座,不靠近裸露的电线和电气设备,不用湿手接触用电器,更换灯泡时先切断电源等。
5、测电笔的使用方法: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火线,观察氖管是否发光。
6、三孔插座的作用和材料:三孔插座的接线原则是左零右火上接地,三脚插头的接线原则是中上的要与用电器外壳相连。
7、电能表的作用和读数方法:电能表是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多少的仪表,其读数方法是将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
8、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是短路,二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重点知识 第13章 内能知识点
第十三章《热和能》复习提纲第1节分子热运动: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它们的大小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度量。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①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一般来讲,气体间扩散最快,液体次之,固体最慢。
⑤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进行得越快;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慢。
⑥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分子热运动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
分子热运动最终结果是使物质越来越均匀。
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尘土飞扬最终是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清新。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4、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①固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所以既有一定的体积,亦有一定的形状。
②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在,分子可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却可以相互滑过,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有流动性,形状随容器而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十七章知识总结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汇第十三章热和能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彼此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彼此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猛烈。
二、内能一、内能: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二、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仍是酷寒的冰块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4、内能的改变:(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热量:热传递进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A、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份向低温部份传递。
②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度差。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进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注意:物体内能改变,温度不必然发生转变。
B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彼此转化。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比热容一、概念:必然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二、概念式:c =tm Q 3、单位:J/(kg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能力的强弱。
五、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物体单位质量的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
2、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一般来说,固体的比热容最小,液体次之,气体最大。
3、比热容与物体的内能有关。
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
4、比热容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水的比热容在液态和固态下不同。
5、比热容还与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比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某些情况下,比热容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比热容是一个物质的固有属性,它表示在一定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该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C))。
比热容可以用公式c=Q/(m(t-t0))来计算,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末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
在比热容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J/(kg·℃)。
这意味着,当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J。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比热容。
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无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比热容比液体的小。
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cm△t=cm(t-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t表示末温度。
对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当温度升高(或降低)相同的度数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更多。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适合用作冷却剂或取暖剂。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要点
1. 物理光的性质要点
- 光是一种能量传递的电磁波,有波粒二象性。
- 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为光速,约为3×10^8 m/s。
- 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较慢,且能在介质边界上发生反射、折射、透射和散射现象。
2. 可见光的颜色与光的折射、反射和散射要点
-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方向的改变,根据斯涅尔定律计算折射角度。
-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遇到界面而发
生方向改变的现象,根据反射定律计算反射角度。
- 光的散射是指光线与物体表面碰撞后,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导致光在空气中呈散乱状态。
- 光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折射和散射的光波长决定的,可见
光的波长范围为380 nm - 760 nm。
3. 光的成像要点
- 光的成像是指光经过透视系统(如凸透镜、凹透镜等)后在屏幕或观察者眼睛上形成的虚像或实像。
- 凸透镜能产生实像和虚像,其成像规律由物距、像距、焦距和放大率等因素决定。
- 凹透镜只能产生虚像,其成像规律与凸透镜相反。
- 光的成像应用广泛,如眼睛的成像、相机的成像等。
4. 光的色散和光的偏振要点
- 光的色散是指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不同波长(频率)的光通过介质后速度不同,导致折射角度不同的现象。
- 将通过棱镜的光束按波长划分成七种颜色的过程称为光的分光现象。
- 光的偏振是指光的振动方向只限于某一特定平面上的现象,可以通过偏振片或偏光镜进行筛选和调节。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的全部要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点本章主要介绍了九年级物理的第十三章知识点。
本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电流和电路、电阻与电阻率、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能的转化和利用。
一、电流和电路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数量,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A)。
2. 电路的概念:电流在导体中的闭合路径称为电路,分为闭合电路和开路。
3. 电流方向的表示:电流的方向由正负电荷流动方向决定,电流方向由正极到负极。
二、电阻与电阻率1. 电阻的概念:物体对电流阻碍的程度称为电阻,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2. 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受材料、长度、截面积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3. 电阻率的概念:单位长度、单位截面积的导体材料的电阻称为电阻率,用ρ表示。
三、欧姆定律1.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在一定温度下,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I=U/R。
2. 欧姆定律的应用: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来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四、电功和电功率1. 电功的概念: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能量转化称为电功,用W表示,单位是焦耳(J)。
2. 电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电功的转化速率称为电功率,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W)。
3. 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公式:W=UIt,P=UI。
五、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 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在串联电路中保持不变,电压分担按电阻比例分配。
2. 并联电路特点:电压在并联电路中保持不变,电流分担按电导比例分配。
六、电能的转化和利用1. 电能的概念: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能量称为电能。
2. 电能的转化:可以通过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化学反应等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3. 电能的利用:电能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业、交通等领域。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流和电路的特性,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了解电能的转化和利用。
物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还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无色的空气与红棕色的二氧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五年后将他们切开,发现它们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
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九年级物理十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十三章知识点一、光的折射现象1. 光的折射定义和特点光线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光速不同,光线会发生偏折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具有两个主要特点: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符合斯涅尔定律,而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
2. 斯涅尔定律的表达式和含义斯涅尔定律表明了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即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其中n₁和n₂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₁和θ₂表示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斯涅尔定律的实质是描述了光的速度在介质之间传播时的变化关系。
3. 全反射现象和临界角当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一定角度时,无法折射出去,而发生全反射现象。
这个入射角称为临界角。
临界角的大小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有关,可以通过正弦函数的性质计算得出。
二、光的成像1. 光的成像原理光的成像是利用光的传播特性和光的折射现象产生的。
当光线从一点经过透镜或反射镜后,能够聚焦在另一点上形成实像或虚像。
2. 透镜的种类和特点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
凸透镜能够使光线收敛,形成实像,而凹透镜能够使光线发散,形成虚像。
透镜的焦距是影响透镜成像效果的重要参数,焦距的大小决定了透镜的成像能力。
3. 镜面的种类和特点镜面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两种。
凸面镜可使光线发散,形成虚像,而凹面镜可以使光线聚焦,形成实像。
镜面成像的特点和透镜成像类似,但镜面的成像过程是通过光的反射实现的。
三、光的色散和光谱1. 光的色散概念和现象光的色散是指光线在通过透明介质时,由于不同频率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而发生偏折的现象。
这种现象使白光经过色散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2. 光谱的组成和类型光谱是将光按频率或波长分解成不同成分的图谱。
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三种类型。
连续光谱是指包括所有波长范围内的连续颜色的光谱,发射光谱是指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由物体发出的光谱,吸收光谱是指物体通过抑制特定波长光而产生的光谱。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概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概述
本文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的全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热与温度
- 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 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 热平衡和热不平衡
- 热膨胀和热收缩
2. 物质的三态变化
- 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
- 相变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 相变温度和熔点、沸点的关系
- 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曲线
3. 压强与浮力
-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
- 浮力的原理和计算
- 浸没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关系
4. 机械波与声音
- 机械波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传播速度
- 声音的频率和音调
5. 颜色与光
- 颜色的原理和形成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镜子和透镜的作用原理
- 光的颜色和频率的关系
6. 交流电
- 电荷和电流
- 电阻、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欧姆定律)-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的全部内容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总结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一、1、弹力:①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
(被动力)②塑性:变形后部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③产生: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④施力物体: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⑤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分子表面张力,都属于弹力2、弹簧测力计: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使用:⑴所测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⑵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点。
⑶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测力计能自由伸缩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⑷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⑸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时才可以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二、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引力。
符号:G 单位:牛顿 N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大小: G=mg g=9.8N/kg (g的值随地理位置改变而改变)2、重力和质量的区别与联系:①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②符号重力 G 单位重力 N 方向重力:竖直向下(矢量)质量 m 质量 kg 质量:无方向(标量)③大小与地理位置关系重力:随物体位置的变化会发生变化质量: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④测量工具重力:弹簧测力计质量:天平(秤)⑤计算公式重力:G=mg质量:m=ρv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自身上)下坠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方法。
4、重力只与质量和地理位置有关。
三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种类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静摩擦: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的摩擦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②接触面粗糙③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压力④两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已发生相对运动4、影响摩擦力的因素:①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及相应题型总结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一、物质的构成1.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极其微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1)分子很小,其直径约为10-10m,不借助仪器,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可用电子显微镜进行分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均无法分辨。
(2)通常以纳米(nm)为单位度量分子,1nm=10-9m二、分子热运动实验一:将装有空气的瓶子倒放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中间用玻璃片隔开。
现抽掉中间的玻璃片,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二:在量筒中盛有一半清水,用细管往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水溶液,静置几天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三:将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常温下放置五年后将他们切开,看到了什么现象?1.扩散: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会发生扩散。
注:(1)扩散发生的条件:不同物质、相互接触。
同一种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不属于扩散,如冷水和热水的相互接触。
(2)扩散现象直接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间接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注:用肉眼可直接看到的物体的运动不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也不属于扩散现象。
如尘土飞扬、沙尘暴、雪花飞舞、树叶飘落等。
3.扩散现象实例:(1)气体:厨房炒菜的香味;毒气泄漏;花香四溢(2)液体:将盐放入水中,整杯水都变咸了;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变红。
(3)固体: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变黑;将两块不同的金属紧压一起,经过较长时间后,每块金属的接触面上都可以发现另一种金属的成分。
例1、下列关于扩散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扩散现象只能在气体或液体间发生B、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C、扩散需要加热、搅拌才能进行D、扩散现象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例2、将体积分别为V1、V2的水和酒精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V总< (填“>、<或=”)V1+V2,这一现象表明液体分子间有间隙。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总结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一、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等。
2.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种类: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条形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的结构:挂勾,吊环,指针,刻度,弹簧;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看指针与刻度盘摩擦是否过大;使用时:(1)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使拉力与测力计外壳平行;(2)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3)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二、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即G=mg.(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4)重垂线的应用:检验墙是否竖直;用三角板配合重垂线检验台(桌)面是否水平;三、摩擦力1.摩擦力(F摩或f):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知识点第1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所有关键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所有关键知识
本文档旨在总结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的所有关键知识。
以下是具体内容:
1. 热的传递方式
- 热传导:热能通过物体内部的传导方式传递,分为导热和对流两种方式。
- 热辐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热源发射出去,不需要媒质传递。
2. 温度和热量
- 温度: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热运动程度的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 热量:物体之间传递的热能,单位是焦耳(J)。
3. 热膨胀和热收缩
- 热膨胀:物体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 热收缩:物体被冷却时体积减小的现象。
4. 热平衡和热传递
- 热平衡:物体之间的温度相等,不存在热量传递。
- 热传递:物体之间的温度不等,存在热量传递。
5. 物质的三态变化
- 固态:分子紧密排列,只能做微小振动。
- 液态:分子间间距较大,能够流动和变形。
- 气态:分子间间距非常大,能够自由运动。
6. 蒸发和凝结
- 蒸发: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 凝结: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7. 熔化和凝固
- 熔化: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 凝固: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的所有关键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第1节分子热运动1、物质是由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
B分子在。
③固、液、气两两之间都可以发生现象,扩散速度与有关,且温度越扩散越。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比如说空气),可以忽略。
(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于液体分子的。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第2节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和分子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注意;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②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种类及体积等③物体的内能与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它的内能,温度,内能。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一切物体都具有,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与(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 ;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低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3)物体内能的改变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温度的变化,二是状态的改变。
所以物体的内能增加不一定温度升高了,还有可能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晶体熔化、水沸腾)。
第3节比热容1、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水的比热容c水=,物理意义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质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吸热放热、等无关。
九年级物理13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13章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九年级物理的第13章主要涉及力学、机械波、光学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I. 力学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和状态。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的能量,势能是物体在力场中具有的能量。
4. 机械功和功率: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功率是做功的速率。
5.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也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满足力的平衡及力的合成定理和分解原理。
II. 机械波1. 机械波的传播:机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波动,分为横波和纵波。
2. 波的性质:波长、频率、波速、振幅、周期等。
3. 等速传播和反射:机械波在介质中以固定速度传播,当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4. 波的干涉:波的叠加会产生干涉现象,包括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
5. 声波和光波:声波是物质中的机械波,光波是电磁波,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
III. 光学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真空和某些介质中传播。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满足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 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能够将光线经过折射而形成像,成像规律由公式给出。
4. 光的色散:光在经过折射时会发生色散,不同波长的光被折射的程度不同。
5. 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质的体现,包括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
本章的知识点涉及了力学、机械波和光学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深入了解物理世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举一反三,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一、分子热运动1. 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例子:闻到花香、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堆煤的墙角时间久了变黑等。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变大,表现为引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表现为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二、内能1. 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2. 影响内能的因素-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有关。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如摩擦生热、压缩气体等。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等。
-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条件:存在温度差。
-方向: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结果: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三、比热容1. 比热容的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 c 表示。
-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2.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
-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³J/(kg·℃),表示质量为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³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全部知识点第1节分子热运动
1
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
1
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3节比热容
1
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理意义:
水的比热容是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
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
Q——热量——焦耳(J);
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
t——末温——摄氏度(℃);
t0——初温——摄氏度(℃)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