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第四单元
统计学原理(4章)
第四章 综合指标
(四)强度相对指标
概念: 是用来表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或 普遍程度的相对指标。 计算方法: 某种现象总量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 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 现象总量指标 指标特点: 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指 标数值的计量单位可以是无名数,如百分数、千分数,也可 以是有名数,如:吨公里、人/平方公里等。有正、逆指标之 分。
第四章 综合指标
2、以相对数形式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当计划任务以相对数的形式下达时,检查计划完成程度 就用相对数的形式检查。 实际完成程度(%) 公式:计划完成程度(%) = ————————————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本期实际完成数 其中: 实际完成程度(%)= ———————— 上期实际完成数 本期计划任务数 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 ———————— 上期实际完成数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二)比例相对指标
概念: 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 间,数量的比例关系的统计指标。 计算方法:
指标特点: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量 比例相对指标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量
是同一总体内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结果。一般用 百分比表示,也可用几比几的形式表示。 例如:将全部工业按其生产产品的用途不同,分为轻工业 和重工业,某地区轻、重工业的产值之比为:1.2:1。
第四章 综合指标
(三)比较相对指标
概念: 说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同一时间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 程度,以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计算方法
甲单位某指标值 比较相对指标 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指标特点 一般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下进行对比。
例如:甲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是已城市居民收入的1.5倍。
统计学原理课程章节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计数活动与统计学的产生第二节统计的涵义和应用
第三节统计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量度层次和计量尺度
第五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第一节统计资料及其搜集方法第二节调查方式与调查方案
第三节统计调查误差
第四节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与显示第一节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
第二节集中趋势的测定
第三节离散程度的测定
第四节统计数据的显示
第四章抽样调查
第一节抽样调查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抽样误差
第三节参数估计
第四节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一节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分析
第三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描述方法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因素分解
第三节长期趋势分析
第四节季节变动分析
第五节周期波动分析
第七章统计指数法
第一节指数的外延和内涵
第二节综合指数
第三节平均数指教
第四节平均指标指数
第五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第六节指数数列的链接与指数平缩附录一统计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第二部分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第三部分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部分题目1: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题目2:全国粮食总产量与全国人口对比计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平均指标。
()题目3:根据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当各组单位数出现的次数均相等时,按加权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按简单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
()题目4:同一总体的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
()题目5: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题目6: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了3%,则该企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题目7: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之比,它说明了单位标准差下的平均水平。
()题目8:1999年与1998年相比,甲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是乙企业的一倍,这是比较相对指标。
()题目9:中位数与众数都是位置平均数,因此用这两个指标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缺乏代表性。
()题目10:对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题目11:利用变异指标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时,标准差越小,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标准差系数越小,则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题目12: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题目13:权数对算数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题目14;能计算总量指标的总体必须是有限总体。
()二.单项选择题题目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是()。
A、质量指标B、总量指标C、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题目2: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题目3:总量指标是用()表示的。
《统计学原理》课件第四章综合指标
4 -5
静态 分布
原始 加工 统计 数据 整理 指标
动态 趋势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 变异指标
人口总数 人口性别比例
平均年龄 年龄标准差
水平指标 不同年份人口数 速度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因素分析 人口数量模型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
现象总体在一段时期内 发展过程的总量
时点指标
现象总体在某一时刻 (瞬间)的数量状况
需要连续登记汇总
具有可加性
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 直接关系
一次性登记调查得到
不具有可加性
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 没有直接关系
4 - 13
• 工业总产值 时期指标 —— 工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计 划完成相对数
60 100﹪ 120﹪ 50
结论:该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超额20%完成
计划任务
4 - 25
(3) 根据相对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划完成相对数
1 1
实际提高百分数 降低
计划提高百分数 降低
100﹪
【例】己知某厂2013年的计划规定产品产量要比上年 提高5﹪,而实际提高了7﹪。则
户数 5 7 10 13 8 6 3 2 54
频率(100%) 9.26 12.96 18.52 24.07 14.82 11.11 5.56 3.70 100.00
统计研究目的
统计设计
客观
统统
现象
计计
数量
调整
表现
查理
推
断
分 析
统计 总体
描
数量
述
特征
统计学原理PPt
2018/11/18 6
(二)近代统计学时期 1、“数理统计学派”
•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史人是比利时的生 物学家、数学家和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年)。 他把法国的古典概率引入统计学,使统计方法在“算术” 的基础上,在准确化的道路上大大跨进了一步。后经葛尔 登(1822-1911)、皮尔生(1857-1936)、尤尔、包勒和费 雪等统计学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 应用数学。是通用于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体系。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2018/11/18
录
总论 统计资料的收集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分布的数值特征 时间数列 统计指数 相关与回归分析
1
第一章 总
§1 §2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论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
§4
统计学的分科
统计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一)“统计” (Statistic)一词的三种涵义:
•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感性的认识) • 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的结果 • 统计学:统计理论(理性的认识)
2018/11/18
17
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是人们的统计实践,是主观反映客观
的认识过程;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统计工
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
数量特征:数量水平、数量规模 数量关系:比例、平均数、速度等
统计学原理完整教材
统计学原理完整教材
第一章统计总论基本概念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
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抽样估计相关分析统计工作中两个环节统计分析的方法
第八章第九章
指数分析动态数列分析统计总论
学习要求:掌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特点及学科性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国家统计的职能,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统计学的基本范畴§3统计的组织和管理★思考与练习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学习知识点:一、统计的涵义:
1、“统计”一词的涵义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2、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3、统计资料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4、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5、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则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
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方面所具有的特点:社会性、总体性、变异性(广泛性)
3、对“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理解:三、统计的研究方法:
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用的统计研究方法有
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等方法。
统计学原理chart4
样本 46,34 46,38 46,42 46,46 46,50 50,34 50,38 50,42 50,46 50,50
X 42(元) X N
2( X ) ( X
X )2 32(元2 ) N
样本平 均数 x 40 42 44 46 48 42 44 46 48 50
三、不重置抽样分布
样本 样本平 均数 x 样本 样本 均数 x
(一)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某班组5个工人的日工资为 34,38 34、38、42、46、50元。 34,42
X 42(元) X N
2
34,46 34,50 38,34 38,42 38,46 38,50
36 38 40 42 36 40 42 44 38 40 44 46
( x x )2 f (x) 4(元) f
(二)两个重要结论:
1.重置抽样的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
均数,即
x X,E(x) X
2.重置抽样的抽样平均数的标准差等于总体标
准差除以样本单位数的平方根。即
(X )
x n
抽样平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所有的样本平均数与 总体平均数的平均误差,又称为抽样平均误差 (或抽样标准误差),即
x
2 ( X ) N n
n ( N 1
)
2 ( X ) ( N n) x (x ) n
N 1
2 ( X ) (1 n ) 当N很大时,N 1 N ,有, n
N
n/N称为抽样比。
(三)不重置抽样样本成数的分布
对于(0,1)分布的总体,总体平均数为:X P P
某班组5个工人的日工资 为34、38、42、46、50元。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PPT学习教案
(二)比例相对指标 (轻重工业比例)
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 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比例相对指标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量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第8页/共41页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三)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现象数量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指标, 用以说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同一时间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以 表明同类实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第9页/共41页
第二节 相对指标
(四)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 用来表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它和 其他相对指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同类现象指标的对比。强度相 对强指度标相以对双指重标计量另单一位个表有示联,系某是而种一性现质种象不复总名量同指数的标。现象总量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位置可以互换,因而有正指标、逆指标之分。 实际应用时应注意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水泥——(80/100)=80% 第二季度 生铁——(618/600)=103%,钢材—— (300/350)=85.71%
水泥——(180/200)=90% 2)求上半年(一,二季度合并)进货 情况, 解法同 上 生铁——(618+500)/(600+500)= 101.64% 钢材——(300+300)/(250+350)= 100% 水泥——(180+80)/300=86.67% 3)上半年累计计划完成程度执行情况 (计划 期一年 ,实际 期半年 ) 生铁——(618+500)/2000=55.9% 钢材——(600)/1000=60% 水泥——260/500=52%
大学课程《统计学原理》PPT课件:第四章 统计整理
1.简单表 2.简单分组表 3.复合分组表 (五)统计表的设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统计图
(一)统计图概述
统计图是利用点、线、面、体等绘制成几 何图形,以表示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及其 变动情况的工具,是表现统计数字大小和 变动的各种图形的总称。
其中有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 计图和象形图等。
(二)统计图的类型
1.条形统计图 2.扇形图
第一节 数据的预处理
三、数据排序
排序是按一定顺序将数据进行排列,以 便研究者通过浏览数据发现一些明显 的特征或趋势。对于定类数据,如果是 字母型数据,排序有升序与降序之分,习 惯上使用升序;如果是汉字型数据,排序 既可按汉字的首位拼音字母排列,也可 按笔画排序。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 排序只有两种,即递增或递减。
第四章 统计整理
目录
1 数据的预处理 2 统计整理概述 3 统计分组 4 次数分布 5 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一节 数据的预处理
一、数据的审核
数据的审核就是检查数据中是否有错误。
对数据进行审核,主要是为了保证数据的 质量,对于通过直接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 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去审核。
对于第二手资料,除审核数据的完整性和 准确性外,还应审核数据的适应性和时效 性。第二手数据往往来自网络、报刊或 杂志等,来源广、信息杂。
第五,编制统计表,以简明扼要地表达社会 经济现象在数量方面的联系。
第六,统计资料的保管与积累。
第三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 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个 不同类型或性质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 方法。
统计分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总 体而言,“分”即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异 的若干部分;另一方面,对个体而言,“合” 即将性质相同的个体组合起来,总体的 这些组成部分称为“组”。
统计学原理4—5章
f ( x )dx
x
函数 f ( x ) 称为密度函数。其性质如下:
密度函数 f ( x ) 是非负函数,即 f ( x ) 0
随机变量X落在区间 ( x1 , x2 ) 内的概率等于它的密度 函数在该区间上的定积分,即 P ( x1 X x 2 )
x2
f ( x )dx
4.1.1 样本空间 4.1.2 事件及其概率
统计学原理
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
P3
4.1.1 样本空间
抽样——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实际调查,以推断 总体 • 根据抽取样本的原则不同,分为:主观选样、随机抽样 (随机)试验——对某随机现象所进行的观察或实验 (可重复进行)
样本空间(S/Ω)——随机现象所有基本结果的全体 • 基本结果又称样本点 • 每个样本点仅对应一种可区别的可能结果 • 样本空间包括全部样本点 • 根据样本空间中样本点数目是否可数,分为:有限样本 空间、无限样本空间 • 样本空间与全及总体
种结果)。 • 简单事件:对应样本空间中一个样本点的事件,不可 再分事件 复合事件:由若干个简单事件结合而成的事件。 • 必然事件:每次试验都必定发生的事件(样本空间)
•
•
不可能事件:在任何试验中都不发生的事件,记为
任意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性质 P ( A) 0 必 然 事 件 的 概 率 为 不 可 能 事 件 的 概 率0 1 ; 为
n n 【例】某小组5个工人的周工资分别为:120,140,160,180, 200元,现在用重臵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出2个工人的工资构成 样本。要求:①计算总体工人平均工资和标准差;②列出样本 平均工资的抽样分布;③计算样本平均工资的平均数,并检验 是否等于总体平均工资;计算样本平均工资的标准差。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解释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的科学。
强调统计学在决策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样本、总体、变量等基本概念。
解释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区别。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介绍调查问卷、实验设计、观察法等数据收集方法。
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考虑的伦理和有效性问题。
2.2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介绍数据的整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排序等。
介绍频数、频率、图表等数据描述方法。
2.3 数据的可视化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可视化方法。
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理解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概率与随机变量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概念。
解释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3.2 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包括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解释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统计特性。
3.3 概率分布与概率质量函数介绍概率分布的概念,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解释概率质量函数的定义和作用。
第四章: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4.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推断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性。
解释点估计、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概念。
4.2 假设检验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
解释假设检验的步骤,包括设定假设、计算统计量、判断结论等。
4.3 置信区间的估计与推断介绍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置信区间在统计推断中的作用和限制。
第五章: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5.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回归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概念。
5.2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估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模型选择、参数估计等。
统计学原理 4
例:
某地区工业企业情况调查表
别 工人数(人)
1200 1800 1000 1000 5000
厂
年产值(万元)
400 1000 400 200 2000
甲 厂 乙 丙 丁 厂 厂 厂
合 计
当研究企业平均规模时,那么企业就为总体单位, 企业总数为单位总量,各企业工人总数为标志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
工人总数 5000 企业平均规模= = =1250人/每厂 企业总数 4
绝对数还有这 么多区分啊!
总量的作用:
《统计学》第二章 统计数据
STAT
中国: 它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总量是最 13亿人口 明显的数量特 它是其他指标的计算基础; 山地占国土面积的33% 征,在任何情 况下都是首先 男性占人口比重的51% 为人们所感受 和认识的数量。
它是决策和管理的依据;
960万平方公里国土
4.作用 主要是对事物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 位或不同个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以反映现象之间的差 别程度。 (四)强度相对指标 1.含义: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 系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用来表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 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2.计算公式:
强度相对指标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100% 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
价值单位计量的最大优点是它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 和概括能力,能使不能加总的使用价值相加,可以表示 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但它脱离了物质内容,有时不 能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实物指标 和价值指标结合起来使用。
3.劳动量指标:劳动量指标是以劳动单位即工日、 工时等劳动时间计量的统计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作用
它是其他指标的计算基础;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11: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 的形式是( C)。 A、中位数 B、众数 C、算术平均数 D、调和平均数
12: 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 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相同(B )。 A、权数不等 B、权数相等 C、变量值相同 D、变量值不同
13:某公司下属五个企业,共有2000名工 人。已知每个企业某月产值计划完成百分 比和实际产值,要计算该公司月平均产值 计划完成程度,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方 法计算,其权数是(B )。 A、计划产值 B、实际产值 C、工人数 D、企业数
10、时点指标的特点有(BE)。 A、可以连续计数 B、只能间断计数 C、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 D、数值可以直接相加 E、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11、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ABCDE)。 A、有名数 B、百分数 C值影响的平均 指标是(CE)。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中位数 D、几何平均数 E、众数 13、以下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ABCD)。 A、人口密度 B、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产量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E、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22: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 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 (A )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23、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B)。 A、具有可加性 B、不具有可加性 C、可加或可减 D、都不对
14.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
15.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
1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 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 ) 17.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 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 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 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 )
第四章 空间统计分析
1 当区域i和j的距离小于d时 wij 其它 0
(二)全局空间自相关
衡量空间自相关的指标有Moran指数I、Geary系数C、 G统计量等,他们都有全局指标和局部指标两种。全 局空间关联指标用于探测某现象在整个研究区域的 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其是否有聚集特性存在。 Moran指数I是由 Moran于 1948年提出的 ,反映的是 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 Geary 系数与Moran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 由于 Moran指数不能判断空间数据是高值聚集还是 低值聚集 , Getis和 Ord于 1992提出了全局 G系数。 G系数一般采用距离权 , 要求空间单元的属性值为正。
S0 Wij
i 1 j n n
S1 Wij Wji
i 1 j 1
n
n
2
2
4 n xi x n n 2 S3 Wi. W .i k i 1 2 i 1 n 2 xi x n Wi.为空间相临权重矩阵i 行 W.i为i 列 j 1
第1节 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空间权重矩阵 (二)全局空间自相关 (三)局部空间自相关 二、应用实例 三、软件实现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是指同一个变量在 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目的在于检验空间单元与其 相邻的空间单元的属性间是否具相似性。 如何定义“相邻”?——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自相关分析可分以下 3个过程: 首先建立空间权重矩阵,以明确研究对象在空间位置上的 相互关系; 其次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判断整个区域是否存在空 间自相关现象或集聚现象; 最后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找出空间自相关现象存在 的局部区域。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
• 分配数列包含的两要素: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 所占有的单位数---次数。 • 统计分配数列的意义:是统计整理结果的一种重要的表 现形式,也是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 分配数列的种类: 1、品质分配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 2、变量分配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 (又分单项式数列、组距式数列) • 分配数列的特点: 1、品质数列一般比较稳定,通常能够准确地反映总体的分 布特征。 2、变量数列按同一数量标志分组时有出现多种分布的可能。
3、全距: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数 组数=全距/组距 组距=上限—下限 4、组中值=(上限+下限)/2 缺下限的开口组:组距数列的首组出现“***以下”
邻组组距 组中值 上限 2
缺上限的开口组:组距数列的末组出现“*** 以上”
邻组组距 组中值 下限 2
合理确定组中值
例如: 第一组:50人以下 第二组:50—200人 按公式
例如:对全国的工业企业进行 简单分组: 按经济类型分: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城 乡个体企业 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轻工业 按企业规模大小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复合分组:
重工业
全民所有制
轻工业 集体所有制 重工业 轻工业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
(一)分组体系与分组标志的选择 在统计整理中,为了全面认识被研究现象总体,常常 需要运用多个分组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形成一系列 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分组体系 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抓住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及反映现象内在联系的标志来 作为分组标志 2、选择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结合所研究的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具本问题具体分析。
《统计学原理》(第4版)黄良文 陈仁恩主编
四、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P15-P16) 不变标志:在一个总体中,不论是品质标志还 是数量标志,它们的具体表现都是相同的。 可变标志:在一个总体中,一个标志在各个单 位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时,又称为变异标志。 连续变量:变量的取值连续不断,既可变量的 分类用整数又可用小数表示。 离散变量:变量按一定顺序取值,但必须为整 数。
(3)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的联系和区别:(P19)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不具备综合性,指标 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具有综合性特点。 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品质标志只能用文 字表示,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全用数量 表示。 (二)指标体系(P21-P23) (1)含义:指相互联系的指标群构成的整体,用以 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指标体系的分类: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 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三、单位标志和标志表现(P14-P15) (一)单位标志 简称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 特征,或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总体单位: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依附于单位。 标志的分类: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 : 的特征。 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 (二)标志表现: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 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描述的标志表现。 数量标志表现:具体的数值,又称为标志值、变 量值。
第一章 统 计 总 论
教学目的 本章对统计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介绍,如统计 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工作过 程,统计的职能,统计组织以及统计学的一些基 本概念等等。本章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对 统计学科的性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一节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三种不同的涵义: 统计工作: 又称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存在的 现 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 指在统计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数学资料和其 它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 计 学: 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的科学。 三者这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 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 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练习题刘秉桓
一、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B实物指标和价格指标C总体总量指标和标志总量指标D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结构相对指标是()。
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B实际数与计划数之比
C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之比D甲单位水平与乙单位水平之比
3、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A平均数大,代表性大B平均数小,代表性大 C 平均数大,代表性小D以上都不对
5.将对比基数抽象化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A.成数
B.百分数
C.系数
D.翻番数
6.标志变异指标中,计算方法简单的是()
A.平均差 B.标准差 C.全距 D.标准差系数
7.下列属于比例相对指标的是()
A.工人出勤率
B.每百元产值的利税额
C.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8.平均数反映了总体()
A.分布的集中趋势
B.分布的离中趋势
C.分布的变动趋势
D.分不的可比程度
9.在统一变量数列中,当标志值较大且次数较多时,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A.接近标志值小的一方
B.接近标志值大的一方
C.接近次数少的一方
D.无法判断
10.标志变异指标的平均差是各标志值()
A.离差的平均数
B.对其算数平均数的平均差
C.对其算数平均数离差绝对值
D.对其算数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
二、多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
A.对社会经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
B.实行社会管理的依据之一
C.没有任何误差的统计指标
D.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E.计算平均指标的基础
2.总量指标按其采用计量单位不同可以分为()
A.时期指标
B.实物指标
C.总体总量指标
D.劳动量指标
E.价值指标
3.“商品库存额”属于()
A.总量指标
B.时期指标
C.时点指标
D.相对指标
E.数量指标
4.下列属于时点总量指标的有()
A.人口数
B.粮食产量
C.牲畜存栏数
D.粮油播种面积
E.物资库存量
5.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有()
A.比例数
B.无名数
C.结构数
D.抽样数
E.有名数
6.计量总量指标应注意的问题是()
A.现象要具有同类性
B.计量单位必须统一
C.指标必须可比
D.指标有明确的统计含义
E.指标有合理的计算方法
7.检查长期计划执行情况常用的方法有()
A.平均法
B.水平法
C.累计法
D.几何法
E.算术法
8.实物计量单位包括()
A.货币单位
B.劳动单位
C.自然单位
D.度量衡单位
E.标准实物单位
9.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说明()
A.分配数列中变量的离中趋势
B.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变动范围
C.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D.分配数列中各标志值的集中趋势
E.总体单位标志值的分布特征
10.标志变异指标有()
A.变异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E.相关系数
三、判断题
1、某地区2007年人均粮食产量1600千克/人,这是一个平均指标。
()
2、时期指标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与时间间隔成正比。
()
3、强度相对指标可以用来反映现象的密度和普通程度。
()
4、标志变异指标的数值大小与平均数代表性大小成反比。
()
5、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
6、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标准差系数越大,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好。
()
7、当各组的单位数相等时,各组单位数所占比重相等,全数的作用相等,加权算术平均数就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8、所有变量值与平均数的离差之和为最大。
()
9、总量指标数值大小不随总体范围大小而变化;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数值大小随着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变化。
()
10、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的集中趋势。
()
五、填空题
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和()。
2、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的相对数称为()。
3、()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德相对指标。
4、强度相对指标数值的大小,如果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称之为(),反之,称之为()。
5、加权算术平均数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分配数列中(),另一个是()。
6、权数对于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就其实质而言,不是决定于()的大小,而是决定于()的大小。
7、将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位置的那个变量值就是中位数。
8、众数和中位数不是根据全部标志值计算的,而是根据()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