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类文言虚词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

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

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

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的“乎”;而如果处于句中,则大多相当于介词“于”,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中的“乎”。

(五)位置推断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情况,也能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考点专攻题”第2题中四句的“之”,都在动词之后,便大致可判定它们都是代词(有时也可是语气词,这需视前面动词的意思确定);再联系上下文,可判定A、C、D三项的“之”都代指“狼”,只有B项的“之”代指后面的话。

虚词

虚词

解析: ①代词,他们的;②代词,它;③ 代词,其中的;④代词,代“我”;⑤代词, 其中的;⑥指示代词,那、那些;⑦表反问 语气的副词,难道。 答案: A

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并列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 连 递进 久疲„„(《赤壁之战》) 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让步 《鸿门宴》)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 转折 门宴》) 又、并
解析: “乎”主要可用作介词、 助词,常常考查用作介词时各个 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乎”作介 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 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的“乎”是 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 的“乎”是副词;D项的“乎”是 介词,可译为“比”。 答案: C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 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 ②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 ③圣人之所 .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④浩 浩乎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且”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A. 万人 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 .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B. 为所虏 ②不者,若属皆且 .
大概 难道
还是 可要
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连词 表选择 (《马说》) 还是 „„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A. 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从其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B.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余亦悔其 .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二、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二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 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高考语文复习之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之虚词
“轻飘飘”本身表示了程度,不能加“很”。
⑥我们的同志,眼睛最雪亮,爱憎最分明。
“最”不能修饰“雪亮”,因为“雪亮”本身带有 “很亮”的意思
4、用法不明
①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决
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逐渐推进农村教育综合 改革。
(“逐渐”侧重于渐进性,而“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不 能渐进,只能分步进行,所以“逐渐”应改为“逐步”)
②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
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 了一阵。
(该用“又”,却用了“再”。因为“又”、“再”两个副词 都表示重复的动作,但“又”表示已经重复的动作,而“再” 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
③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职工。
(“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用于程度比较时。两个经理 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而应当用“很”)
活动提供了条件
2、介词漏用
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塑造一代女皇武则
天的形象方面有重大突破。
(应在“塑造”前加上“在”,构成介宾短语,充当 “有”的状语)
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
烈讨论。
(应在句首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结构和表意不清 楚)
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应在“动物”之后加介词 “在”)
“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副词, 而“三万元以上”表示的不是最小限 度,虚词与语境矛盾,应删去“以 上”。
2、词性不明
例:①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诗歌。
②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
③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 原则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 轰下台的李登辉。
【解析】“偶然”是adj,不能作“写”的状语,而 “偶尔”是adv,不能作谓语。①句中应用 “偶尔”, ②句中应用“偶然”。③句中的“刚才”是n,不能充 当“轰”的状语,应换用时间副词“刚刚”。

文言虚词复习(八个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复习(八个重点虚词)
•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游褒禅山记》)
•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 列传》)
8.用法:表示目的关系, 可以翻译为“以”,“以此”
•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 赋》)
• ②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 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 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译为“你”。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歂臾》
课堂练习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 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望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 其真③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 齿,④乃曰:“此徒沽名耳。”众 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 而谢。
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做“他的”“它的” 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张衡传》 ⑤屠大窘,恐前后受其害。《狼》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 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 的紧接,可译为“就”“才”“这才” “再
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拜送书 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 事。《鸿门宴》 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传》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褒禅山记》 • 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 衡传》 • ③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师说》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 于“这”“这种”“这样”。
•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 之武退秦师》 • ②武帝嘉其义,……。《苏武传》 • ③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 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之。《祭十二郎 文》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五、其 ㈠[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 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虚词 复习

虚词 复习

第二讲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即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特点: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

分类: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一)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或否定语气等的词。

·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将要、就、快要、马上、立刻、顿时、渐渐、终于、忽然、偶尔、常常、往往、时常、永远、永久、一直、一向、一再、屡次等·表示程度:很、挺、更、更加、非常、十分、最、太、过于、稍微等·表示范围:都、全、总、仅仅、只等·表示重复:连续、又、再、也、还·表示语气:可、却、倒、偏偏、决、难道等·表示肯定、否定:可能、不、没有、没、必定、也许、或许、必等(二)介词介词是虚词的一种,本身没有实在的意义,主要用在名词、代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表示下面几种意思︰∙表示时间︰从、自、当、于等。

∙表示处所和方向︰在、于、从、向等。

∙表示被动︰被、把、给、让等。

∙表示方式︰用、以、拿、靠、依照等。

∙表示原因和目的︰由于、为了等。

∙表示对象和关系︰对于、关于、与、和等。

∙表示比较︰比∙表示排除︰除了(三)连词连词又称连接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句子、段落等的词,表示被连接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连词在句子中表逹不同的逻缉关系。

连接词和词组的连词,跟连接句子的连词并不相同。

∙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和、跟、与、既、及、而等。

∙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或、或者、还是等。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不过、虽然、然而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因此、所以、由于等。

∙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复习目标】1.了解本册常见的实词、虚词并准确翻译。

2.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培养学生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

文言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一.重要实词:(一)通假字:1、尊君在否:“不”通“否”,不在。

2、不亦说乎:“说”通“悦”表越快。

3、《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二)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_②温故而知新_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③众服为确论:_3、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②“学学半”:教(三)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感到惭愧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四)古今异义:1、去:太丘舍去:古义:今义:2、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3、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4、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5、困: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6、是:是非木杮:古义:今义:7、亡:暮而果大亡其财:古义:今义:8、人皆吊之:古义:今义:实词积累: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聚(不久)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7.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8.期日中(正午时分)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10.去后乃至(才)11.相委而去(丢下,舍弃)1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3.下车引之(拉)1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5.学而时习之时习(按时)16.不亦说乎(通“悦”,愉快)17.人不知儿不愠(生气,发怒)18.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考点透析】(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1.介词表“和、跟、同”VS连词表“和、跟、同” “与”译为“和、跟、同”时是连词还是介词,可以这样辨别: (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 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会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 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 (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 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增 加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
(四)焉
代词或兼词VS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是代词或兼词还是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辩别,就有 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 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 词。
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代词时,句 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为代词,指前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焉”表陈述语气。
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意为“却”。句意: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着为 此写下诗歌。/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但苏武得以生还。/是为了防备其它盗 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故选D。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 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 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 (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课件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用法归纳_课件

课件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用法归纳_课件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3.“比” 。
吾恂恂而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让步,“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的”,“它的”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或“我(自己)”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4.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连词,表修饰,不译 5.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一定”等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鸿门宴》) 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
(1-6)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或“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对象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赤壁赋 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

语文高考复习-虚词辨析

语文高考复习-虚词辨析

滥用虚词
漏用虚词 虚词误用
⑥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 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作者未能把握主题,其结果必然 是“大大削弱作品思想性……”, 所以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反” 的结果。应改为“所以”。
虚词误用类型举例
位置不当 误判关系1 词意不清 搭配不当 不合逻辑
“因此、因而”常单用在后句,相当“因为……所以”, 此处用重复。可将前句“因为”删除,后一分句保留“因 此”。
滥用虚词
漏用虚词 虚词误用
“即使”只与 “也”搭配, 表假设。此句 是转折, 宜用 “虽然”, “但” 搭配。
虚词误用类型举例
位置不当 误判关系 词意不清 搭配不当1 不合逻辑
“不只是”只能与“而且 是”搭配表示递进,将 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 “而是”改为“而且 每个作家都有自已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 是”。
2. 既然…就… 3. 纵然……也…
2.因果
3.假设 5.条件 6.递进
4. 尽管……还是… 4.转折
5. 不管…都… 6. 尚且……何况…
虚词误用类型举例
位置不当 误判关系 词意不清 搭配不当 不合逻辑
“几十里”应 “以致” “以至”都用在下半句话 该改确数 ①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灾化” 的开头,都能表因果关系,但“以 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致”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 “开外”一 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范踌。 看到的结果,而“以至”却没有这 般用来指年 种含义。前后句用倒。 龄 ②飞机的轰鸣声传到几十里开外。 ③由于大量捕杀,以至这种珍贵的动物逐 年减少,现已濒于灭绝。\ 情势的发展十分 迅速,以致使很多人感到惊奇。 ④因为他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因此,他 能够建筑起他的学术高塔。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而)

认为文章是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可能学习
就掌握
3、代词,译为“这样,如此”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这样)
“然则北通巫峡”
(既然这样)
4、形容词,译为“对的”
——“吴广以为然”
(对的)
提高训练
1、泉州市中考题
下列句子中画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故自号曰醉翁也” (而且、还)
1.以用作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连接给动词、形 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要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者 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做句子的状语或者补语。介词可以根据功 能分为表示处所、时间、原因、凭借、被动六种。 1.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可以译为“凭借”、“按照”“依 靠”等。如:以我酌油知之。 凭借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一.用作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
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表示假设关系,可以翻译为“如果”“那么”。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示转折,可翻译为“却”。如: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二.表示判断。 可翻译为“就是”。
则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就是 常用短语: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如: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1、转折 :译为“可是,但是,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
表并列
而 表承接

2、顺接
连 词
表修饰
表递进
施施:形容走路缓慢 漫漫:没有目的的 (地)
博学而笃志 “而且、又、和,有时候不译

虚词用法归纳

虚词用法归纳

(三)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 “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 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 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 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十五)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 记》)
(十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 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 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七)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 公移山》)
(八)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 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 “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文言文虚词是中考高考的“宠儿”每次考试总能见到它的身影,所以在初一的时候一定积累多一点文言文虚词。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三)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3、木欣欣以向荣24、作《师说》以贻之2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6、背晋以归梁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为一、用法归纳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总复习整理:何丽霞【“考纲”解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命题规律】最近几年文言虚词的考查涉及的内容基本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18个文言虚词都涉及了,次数最多的是“以”,其次是“而”“之”“为”“其”“乃”,也涉及考纲没做要求的虚词,如“见”“更”“相”等。

因此复习备考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考纲规定的这18个虚词还是不够的,适当扩展是需要的。

一、综合概述: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或、然3、疑问代词——安、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乎(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

《琵琶行》⑤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素昧平生、素不相识。

(成语)2、否定副词①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氓》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①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悉以咨之。

《出师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②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技止此耳。

《黔之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孙子吴起列传》4、程度副词①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吾至爱汝。

《与妻书》②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5、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②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突然、匆忙、急迫、急促、逐渐如听仙乐耳暂明。

《琵琶行(并序)》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③表频率:数、亟、屡、累、仍、复、辄、每——多次、重复、又、总是、常常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满井游记》6、语气副词①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即此爱汝。

《与妻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表委婉的揣度、商榷语气:其、盖、殆,盖——大概(是)、恐怕(是)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③表意外的惊异:曾——竟然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④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抚之。

《与妻书》⑤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难道、哪里、怎么岂若吾乡邻。

《捕蛇者说》其可怪也欤。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三)助词1、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

《桃花源记》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2、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3、句中语气:盖、也、与——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4、句末助词:①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②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呢、吗而又何羡乎?《逍遥游》③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四)连词1、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氓》2、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3、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4、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5、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留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6、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

《师说》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五)介词1、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为、因——对、对于、向、同、跟、给、替、通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

《劝学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生乎吾前。

《师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六)叹词:1、唉、嘻——唉、哎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2、呜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七)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

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几个虚词连用的现象。

文言虚词的连用有多种情况,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现将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虚词连用情况归纳例举如下:两个语气词连用(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

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也已”是限制语气兼论断语气。

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例如:①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

)②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

例如:①呜呼,亦盛矣哉!(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哉”上,可译为“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