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虚词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表示处所,时间,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A、苛政猛于虎。(比)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然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初中语文虚词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虚词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虚词总结归纳虚词是一种在语言中充当语法成分,但具有较少词汇义的词类,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素或修饰作用,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虚词的使用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

以下是对初中语文中常见虚词的总结归纳。

1. 介词介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位置关系或动作行为的虚词,常用的介词包括“在、上、下、里、外、前、后、中、间、对、和”等。

例如:“在树下、上课的时候、对我来说”等。

2.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短语、从句等成分,用以表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因为、所以、然后、如果”等。

例如:“他和我一起去了图书馆、今天要么下雨,要么放晴、我很喜欢唱歌,但不擅长跳舞”等。

3. 助词助词是表示词性、词义及语法功能的虚词,常用的助词有“的、地、得、之、了、过、地、着”等。

例如:“他的书包、她唱得很好、小明跑过去了、我爱地球”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感情色彩的词,它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啊、嗯、吧、呢、哦、呀、哈、嘛、哇”等。

例如:“你去哪儿啊!、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嘛、快看哦”等。

虚词在语言中起到连接或修饰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意思,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初中语文学习中,需要注意虚词的正确应用,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

掌握虚词的用法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得体,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虚词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和掌握虚词的用法,我们能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我们的句子表达更加地道、准确。

希望以上内容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字数:446)。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必须掌握的20个文言虚词1. 而(ér)(1)连词。

①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②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③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忽如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2. 夫 (fú)(1)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2)语气助词。

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通常称作:发语词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盖(gài )(1)连词。

①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②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2)语气词。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

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4. 何(hé)(1)代词。

①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何用”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

欲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副词。

①何必。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②怎么能,哪里。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③询问时间,什么时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④“一何”连用,译为“多么”。

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5. 乎(hū)(1)介词。

①介绍动作发生、出现的处所或范围,译为“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②介绍动作发生的原因,译为“在”。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③介绍行为动作的趋向,译为“于”“至”。

初中语文虚词考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虚词考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虚词考点归纳总结初中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其中虚词作为语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学生的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连词类虚词1. 并列连词:并列连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并列成分的作用,常见的有“和、与、或、还、而且、不但…而且”等。

例如:小明喜欢打篮球和踢足球。

2. 递进连词:递进连词连接两个相互关联且逐渐增加的内容,常见的有“而且、并且、不仅…而且”等。

例如:这部电影不仅情节紧张,而且剧情扣人心弦。

3. 转折连词:转折连词表示转折或对比的关系,常见的有“但是、然而、可是、而、却”等。

例如:小明认真学习,但是成绩并没有提高。

二、介词类虚词1. 方位介词:方位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关系,常见的有“在、向、从、到、往、离”等。

例如:小红拿起书走到桌子前。

2. 时间介词:时间介词用来表示时间关系,常见的有“在、于、向、自、以、至”等。

例如:我每天早上都在七点起床。

3. 所有格介词:所有格介词表示所有关系,常见的有“的、之、的”等。

例如:这是我的书。

三、助词类虚词1. 助动词:助动词用来帮助说明动词的时态、语态等方面的信息,常见的有“是、有、要、能、会”等。

例如:我是一名学生。

2. 状态助词:状态助词用来表示程度、态度等,常见的有“很、非常、太、极其、确实”等。

例如:这本书很有趣。

四、语气助词类虚词1. 接续助词:接续助词用来连接句子并起到过渡作用,常见的有“的、地、得”等。

例如:他高兴地笑了起来。

2. 着助词:着助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或方式,常见的有“在、向、跟、对、向、给”等。

例如:他朝我走来。

五、语气助词类虚词1.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用来引导疑问句,常见的有“谁、哪、什么、哪里”等。

例如:你是谁?2. 疑问副词:疑问副词用来引导疑问句,并对地点、时间、方式等进行疑问,常见的有“怎么、为什么、哪里”等。

例如:你为什么哭了?六、感叹代词类虚词1. 感叹代词:感叹代词用来表示情绪或强调一种感叹的语气,常见的有“多么、何等”等。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13个常见虚词:“之、而、以、其、为、于、乃、且、则、者、焉、虽、然”。

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5、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6、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7、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8、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9、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10、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1、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1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14、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15、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6、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初中常见虚词

初中常见虚词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何陋之有?菊(莲、牡丹)之爱《陋室铭》(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之次所旁(《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选择题口诀: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醉能同其乐:代众人,他们《醉翁亭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初中语文虚词

初中语文虚词

初中语文虚词
初中语文中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这些词语通常不表示实际意义,而是起到连接、修饰或表达情感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中语文虚词及其用法:
1. 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方向、时间等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在”、“把”、“从”、“向”、“到”等。

2. 连词: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而且”、“但是”、“因为”等。

3. 助词:用于表示语态、时态、语气等,常见的助词有“着”、“了”、“过”、“已经”、“呢”等。

4. 叹词:用于表达情感或呼唤、应答,常见的叹词有“啊”、“哎”、“哦”、“哎呀”等。

在使用这些虚词时,需要注意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虚词的书写规范和拼写错误等问题。

初中虚词总结

初中虚词总结

初中虚词总结
初中阶段涉及的虚词很多,以下为常见的虚词总结:
1. 介词:表示方位、时间、方式、原因、对比等,如on、in、at、by、for、with、from、to、about、of等。

2. 连词:连接词语、短语、从句之间的关系,如and、or、but、if、while、when、because、although等。

3. 助词:帮助动词等表示语气、时态、否定、疑问等,如be动词(am、is、are、was、were)、情态动词(can、may、must、should、will)、否定词(not)、疑问词(do、does、did、is、are、am)等。

4. 代词:替代名词、代替人或物,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反身代词等,如I、you、he、she、it、we、they、my、your、his、her、its、our、their、this、that、these、those、some、any、every、no、none、myself、yourself等。

5.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如基数词、序数词、分数、百分数等,如one、two、three、first、second、third、half、quarter、percent等。

6. 冠词:限定名词的用法,包括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

7. 前缀和后缀:单词词根之前或之后添加的词缀,用于改变词义、构成新词等,如un、non、re、dis、im、-able、-ful、-less等。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考实词与虚词一、16个虚词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归纳总汇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归纳总汇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归纳总汇文言虚词比现代汉语虚词范围较广,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

初中阶段常见的虚词按其作用可分为十六点。

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yú)、卬(áng)朕(zhèn)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女(rú)尔(ěr)、若、乃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

“或”可译为“有的、有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wū)、何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四、程度副词表轻度:稍(今译“稍微”)、略(今译“略微、几乎”)、少(今译“稍微”)、颇(今译“略微”)表比较:益(今译“越、更加”)、弥(今译“越”)、愈(今译“更加”)、尤(今译“更加”)、更(今译“更加”)加(今译“更”)、滋(今译“更加”)表高度:殊(今译“很、极、特别、非常”)、颇(今译“很”)、最(今译“最”)、极(今译“非常”)、至(今译“最”)、甚(今译“很”)、绝(今译“极”)、良(今译“很”)、酷(今译“极”)、孔(今译“很”)五、范围副词表全部、概括:皆(今译“全、都”)、咸(今译“都”)、悉(今译“全、都”)、举(今译“全、都”)、俱(今译“全、都”)、尽(今译“都”)、毕(今译“都”)、既(今译“全部”)、凡(今译“一共、总共”)、共(今译“一起、一同”)、并(今译“一起、一同”)、率(今译“全、都”)、偕(今译“一起、一同”)、备(今译“都”)表局部、个别:但(今译“只、仅、不过”)、唯(今译“只”)、止(今译“只、仅”)、徒(今译“只、仅、只是”)、独(今译“只有”)、仅(今译“差不多”)、第(又作“弟”,今译“只、仅、不过”)六、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译“不”)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七、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已(今译“已经”)、曾(今译“曾经”)、尝(今译“曾经”)、既(今译“已经”)、业(今译“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今译“从前、过去”)、初(今译“当初”)、曩(nǎng ,今译“从前、过去”)、昔(今译“从前”)表示现在:方(今译“正在”)、会(今译“正、正巧碰上”、适(shì,繁体字为“適”,今译“刚才”)、向(今译“刚才”)、立(今译“立刻、马上”)表示将来:且(今译“将要”)、将(今译“将要”)、行(xíng ,将、将要)、欲(今译“将要”)、其(今译“将要”)表示经常:常(今译“经常、平常”)、素(今译“一向、向来”)、雅(今译“一向、向来”)表示短暂:俄(今译“不一会儿”)、旋(今译“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今译“一会儿、片刻”)、且(今译“暂且”)、暂(今译“暂且”)、乍(今译“忽然”)、暴(今译“忽然、突然”)、未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不久”)、忽(今译“忽然”亟(jí),今译“赶快”)八、情态副词表示确信:诚(今译“真正”)、良(今译“确实”)、信(今译“实在”)、实(今译“确实”)、必(今译“一定”)固(今译(1)坚决;(2)本来)表示缓急:渐(今译“渐渐”)、稍(今译“渐渐”)、徐(今译“慢慢”)、遽(jù,急忙)表示终究:竟(今译“终究”)、终(今译“终究”)、卒(今译“终于”)表示态势:果(今译“果真、果然”)故(今译“故意”)乃(今译(1)却、竟然;(2)才;(3)就、于是)、徒(今译“白白地”)、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几乎、差点儿”)九、语气副词表示劝勉、命令:尚(可不译出。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初中语文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虚词归纳总结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虚词。

虚词是语法范畴中的一种词类,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主要是连接、修饰或者补充其他词语,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介词、助词和语气词等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总结。

一、连词类虚词1. 并列连词:用于连接并列的词、词组、短语或句子,常见的有"和"、"与"、"以及"等。

例如:小明喜欢打篮球和足球。

2. 转折连词:用于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见的有"但是"、"然而"、"却"等。

例如:他虽然很努力,但是成绩并不理想。

二、介词类虚词1. 方位介词:表示方位、位置关系的介词,常见的有"在"、"上"、"下"、"里"、"外"等。

例如:书放在桌子上。

2. 时间介词: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常见的有"在"、"在...之前"、"在...之后"等。

例如:我经常在晚上九点之前完成作业。

三、助词类虚词1. 助动词:用于帮助构成动词的时态、语态和否定形式,例如"是"、"有"、"会"、"要"等。

例如:我是一名学生。

2. 助数词:用于帮助表示数量的词语,例如"几"、"多少"、"有"等。

例如:这个包里有几个苹果。

四、语气助词1. 呢助词:用于加强疑问语气,表示对事物的提问,例如"你喜欢什么样的水果呢?"2. 吧助词:用于加强祈使语气,表示向对方提出建议或请求,例如"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吧!"以上便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一些虚词的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常见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常见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常见虚词归纳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汇,虽然没有具体的含义,但在句子中发挥重要的语法和逻辑作用。

它们可以是介词、连词、助词或是语气词。

初中阶段学习语文时,了解和掌握常见的虚词对于理解和运用语言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初中语文常见虚词的归纳总结:一、介词介词是连接名词、代词或其他词性的虚词,用来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等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在、在于、从、向、往、跟、与、对、以及、为、因、随等。

1. "在"表示所在位置,如:在教室、在学校、在家。

2. "向"表示朝向的方向,如:朝向北方、向前走。

3. "往"表示前进的方向,如:往南方走。

4. "跟"表示陪伴或相伴,如:跟朋友一起、跟着音乐节奏。

5. "对"表示针对、面对的关系,如:对问题进行研究。

6. "因"表示原因,如: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去。

7. "以及"表示并列关系,如:他喜欢跑步、游泳以及打篮球。

8. "随"表示随着、跟随的动作,如:随风飘舞、随着音乐节奏。

二、连词连词是连接句子或句子成分的虚词,用来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因为、所以、虽然、如果、而等。

1. "和"表示并列关系,如:我喜欢音乐和运动。

2. "或"表示选择关系,如:你喜欢游泳或跑步?3. "但"表示转折关系,如:他工作努力,但成绩不好。

4. "因为"表示原因,如:他迟到了,因为路上堵车。

5. "所以"表示结果,如:她学习努力,所以考了个好成绩。

6. "虽然"表示转折或让步关系,如:虽然下雨,但我们还是走了。

7. "如果"表示条件,如:如果你肯努力,成功就在你身边。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必收藏:18个常见⽂⾔虚词⽤法归类昨天在头条上发布了我这么多年以来整理的⽂⾔⽂虚词⽤法归类,很多⼈在私信我有没有虚词。

现经过整理,把初中阶段最常见的⽂⾔虚词和⽤法归类发出来,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提升有所帮助。

⼀、⽽1.连词。

(1)表并列:⼀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例①:蟹六跪⽽⼆螯。

例②:北救赵⽽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且”。

例:君⼦博学⽽⽇参省乎⼰。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动欲还,⽽⼤声发于⽔上。

例②:图穷⽽⼔⾸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思矣。

例②:吾恂恂⽽起。

例③徐⽽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

例:诸⼈徒见操书⾔⽔步⼋⼗万⽽各慑恐。

2.代词。

只⽤作第⼆⼈称,⼀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例②:⽽翁归,⾃与汝复算尔。

3.⾳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虚词”。

如:“⽽已”,放在句末,表⽰限⽌的语⽓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桌、⼀椅、⼀扇、⼀抚尺⽽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已⽽”、“俄⽽”⼀般⽤来表⽰时间不久。

⼆、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常有语⽓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 例②:⼤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猿哀鸣。

2.副词。

(1)⽤在句⾸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初中语文专题知识——虚词

初中语文专题知识——虚词

初中语文专题知识——虚词一、概述:词性,顾名思义,就是词语的性质。

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二、词的分类说明:(二)虚词:1、副词:副词限制、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等意义。

(1)表示程度的:很、最、非常、特别、极、格外、稍微、过于等。

(2)表示范围的:都、总、一齐、仅仅、全等。

(3)表示时间、频率的:已经、常常、就要、立刻、顿时、始终、永远、赶紧、仍然等。

2、介词: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

(1)表示时间的:从、自从、打、在、于等。

(2)表处所、方向的:从、自、向、于、在等。

(3)表方式、方法、依据的:按照、依、本着、根据、凭、经过、通过等。

(4)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了等。

(5)表对象的:对于、关于、跟、让、被、把等。

(6)表比较的:比(7)表排除的:除了3、连词:起连接作用的词。

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仅……而且……;无论……都……4、助词:(1)结构助词,表示词语间的结构关系:的,地,得(2)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者状态在某一过程中所处的情况: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吧,吗,呢,啊,呵。

(4)比况助词,表示比喻,主要有似的,一样,一般,般,样。

5、拟声词: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词,如沙沙、哗啦哗啦、潺潺、乒乒乓乓、轰隆等。

6、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的词。

叹词的独立性很强,主要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或者单独成句。

如:(1)唉,你又输了!(2)哎呀,你快放手!虚词作业练习一、下列句子均有错用虚词的现象,请将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每句只改一处)。

1. 1999年6月,许多人取出银行存款,投向股票市场,只是由于相信股票市场回报快,利润高。

2. 小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到现在他还没拿定主意报文科或者报理科?”3. 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点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何陋之有?菊(莲、牡丹)之爱《陋室铭》(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之次所旁(《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选择题口诀: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醉能同其乐:代众人,他们《醉翁亭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其喜洋洋者矣:那《岳阳楼记》其必曰:那其岸势犬牙差互:那《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那种其间千二百里:这《三峡》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不能指其一端:其中(《核舟记》)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可以为师矣:凭借《论语》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无从致书以观:来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咨诹善道: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以彰其咎:来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以衾拥覆:用醒能述以文者: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根据2、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不译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可译作“地”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用来《活字印刷》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其境过清:因为以中又足乐者:因为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1、对,对于。

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对《鱼我所欲也》有求于我也:对《邹忌讽齐王纳谏》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临于泉上者:在《醉翁亭记》生于忧患:在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曹刿论战》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醉翁亭记》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还于旧都:到皆朝于齐: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比《鱼我所欲也》皆以美于徐公:比《邹忌讽齐王纳谏》6、被例:受制于人7、给例: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乃(一)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④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于是,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二虫尽为所吞《童趣》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因为例: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不要因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了手巾。

作动词,认为,当作,做,当,担任,刻,是,筑,成为。

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④始悟为山市(《山市》)⑤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⑥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⑧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共工怒触不周山》)则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②副词,那么例: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隆中对》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例: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④连词,表转折,却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⑤连词,只是例: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妇拍而呜之(《口技》)中峨冠而多髯者任重而道远佳木秀而繁阴泉香而(表并列)酒洌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结友而别(《孙权劝学》)学而时习之(《学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学而时习之:表承接野芳发而幽香:表承接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而乐亦无穷也:表承接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承接学而不厌:表承接再而衰:表承接,就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3)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为人谋而(却)不忠乎? 《论语》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而(但是)日中时远《两小儿辩日》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爱莲说》而(但是)乐亦无穷《醉翁亭记》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4)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醉翁亭记》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满井游记》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之曰《陈涉世家》(2)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而儿醒(《口技》)【俄而】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咏雪》)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代词,相当于“之“例: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必有我师焉:于之,在里面惧有伏焉:于之,在那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