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ppt课件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ppt课件
损伤性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缺血性改变 T波倒置或高直
早期(超急性期,缺血-损伤)
数分钟-数小时
高大直立对称的T波 ST段斜型升高 无病理Q波
急性期(缺血-损伤-坏死)
数小时/数日------数周
T波倒置 ST段斜型/弓背向上升高 病理性Q波
近期(亚急性期 坏死)
数周------数月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P波规则地出现,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 脱漏
P-R间期固定 多为器质性或阻滞部位在希氏束的远端
或束支,预后较差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P-P及R-R间期都各自维持自身固有的规 律性
T波倒置,但变浅 ST段恢复至基线 病理性Q波
陈旧期(坏死)
T波不再变化,多直立。 ST段恢复至基线,不再变化 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I III avF ST抬高,Q波形成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额面六轴系统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反映水平面的情况
在心肌缺血心电图判断时一定要结合临 床综合分析,强调动态改变。
正常ST-T
心肌缺血时T波的改变
T波可变高尖(心内膜下缺血) T波可变低平或倒置(心外膜缺血) 对称性T波倒置或高耸价值较大。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心肌损伤的心电图表现(ST段)
ST段向量是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故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 血), ST段向量从心内膜指向心外膜,出现 ST段抬高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 ST段向量从心外膜 指向心内膜,出现ST段压低.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47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47例临床分析
2 1 年第 2 0 1 5卷 第 6期 Me o o u ia o 8 0 ! !Q鱼 dJ f mm net n, 1 , ! ! C 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 章 编 号 ]0 6 2 4 (0 10 — 57 0 文 1o — 4 0 2 1 )6 0 8 — 2

58 7・
资与法 料方
11 一 般 资料 4 . 7例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中男 2 9 例, 1 , 女 8例 年龄 3~ 1 。均 符合 WH O8 岁 O急性 心肌
辜 蠢 妻雩 罢
22 心律 失 常 .

本 组 发 生心 律 失 常 4 0例 (51 , 8. %)
梗死 中下壁心梗 1 例 , 5 下壁伴后壁心梗 3例 , 广泛 前壁心梗 1 例 , 9 前壁伴高侧壁心梗 1 , 间壁心 例 前
梗 9例 。溶 栓 : = :,溶栓 药 物 为尿激 酶 ,剂 量 未溶 1 4 10 u静推 , 予 5 0万 并 O万 u3 ~ 0分钟 内静滴 。 4 0 6 7 例 心梗 患者 在急 性期 及亚 急性 期 发生 心律 失 常具 体 情 况 :下 壁 + 壁 心 梗 1 后 8例 中 无 心 律 失 常 2例
急性心肌梗 死并发心律失 常 4 7例 临床分析
陈 绍俊 ( 东县 双 南 医院 内科 , 苏 2 6 0 ) 如 江 2 4 4
『 摘 要1 目的 : 探讨急性心肌梗 死并 发心律失 常的类型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 4 对 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
性期及亚急性期心 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 死亡 3例 , 例广泛前 壁心梗 的患者 因再发高侧壁心梗死亡 , 1 2例死于急性 泵 衰竭 ; 6例转 为慢性心力衰竭 , 其余好转 出院。 心律失 常具体情况 : 下壁 + 后壁心梗 1 8例中无心律失常 2例( 1 1 , 1 . %) 1 窦缓 6例( 3 3 。 3 . %) 3 房室传导阻滞下壁 8例 (44 %) I 5例 , 4. 4 中 度 Ⅱ度 2例 , Ⅲ度 1 , 例 室早 3例( 6 7 , 1. %) 室速 、 6 室 颤 2例 ( 11 %) 房早 2例 ( 11%)前 壁+ 1.1 , 1.1 ; 侧壁 心梗 2 0例 中无 心律 失常 2例 (00 %) 室传 导 阻滞 下 壁 2例 1. 0 , 房 (00 % ) I度 、Ⅱ度 各 1例 , 早 1 1. 0 中 室 1例 (50 %) 室 速 、 颤 5例 ( 5 0 ) 窦 速 3例 (50 %) 房 早 6例 5. 0 。 室 2. % , 0 1. 0 , (00 %)房 速 4例 (00 %)前 间壁 心梗 9例 中无心 律失 常 3例 ( 33%)室早 2例 (22 %) 室 速 、 颤 1例 3. 0 , 2. 0 ; 3. 3 , 2. 2 , 室

急性心肌梗死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总结
AMI可以并发各 种各样的心律失常,其 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 引起心脏猝死,故在治 疗AMI同时应积极处理 心律失常,从而为病人的
生命保驾护航!!!
谢谢聆听
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
的识别和处理
“警告性心律失常”
• 频发室早(每分钟超过5次) • 多形性室早 • RonT现象 • 成对或连发性室早
室性早搏处理
不需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纠正心肌缺血,电介质及代谢紊乱 对合并窦性心动过速时,可用 β受体阻滞

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
多达20%AMI患者中可见这类心律失常 再灌注成功后常短暂出现 此种心律失常不影响预后
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处理
不常规治疗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提高窦性节律 阿托品 心房起搏 抗心律失常药物
室性心动过速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个或更多连续的室性早搏 心率>100次/分 持续时间<30秒
持续性室速
3个或更多连续的室性早搏 心率>100次/分
超过30秒或引起需处理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需要临时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症状型窦性心动过缓、II度II型AVB或III度AVB伴窄
QRS逸搏经阿托品治疗无效 III度AVB或III度AVB伴宽QRS波逸搏、心室停搏; 双侧束支传导阻滞、新发生的RBBB伴左前或左后
分支阻滞,RBBB伴I度AVB; 新发生的LBBB; 反复发生的窦性停搏(>3秒),对药物无反应者。
Ⅱ度Ⅱ型AVB时,多数心室率偏低,容易诱发低血压、休克 及左心衰竭,还可诱发心室停搏、心室颤动等,当心室率<50 次/分,症状明显时需要用临时起搏器治疗,心室率>50次/分, 症状不明显者,可以密切观察或给予提高心率的药物治疗。 AVB伴房性心律失常时,有时为了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可在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护理现状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护理现状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护理现状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所应起的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症候群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而且也常是引起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

现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1.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概述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AMI起病急骤、症状危重,是中老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病情复杂、病程迁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且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

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持久的缺血会对心肌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死因就是心律失常[3],该并发症的致死率较高[4]。

护士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高超的护理技术和熟练的技术操作[5],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给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可以使患者配合治疗。

2.治疗措施入院即刻常规镇痛、給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等治疗,进行心电监护。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适应症者行溶栓治疗或急诊介入治疗。

对持续多形性室速或心室颤动,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起搏器临时起搏治疗。

合并休克使用多巴胺升压或主动脉球囊反博术治疗。

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困难不能缓解者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3.护理对策3.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病情较重,大部分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对于治疗环境较为陌生,较为容易产生紧张、不安、焦躁甚至恐惧的情绪。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常伴有意识丧失,患者意识恢复后,处于极度恐惧失望状态,求生欲望强,变现躁动不安,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对于患者的病情向其进行介绍,让其对于自身疾病有基本了解,消除其紧张情绪,树立起与病魔进行斗争的决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3.2 饮食护理患者在急性期间主要以流质饮食为主,在住院接受治疗1周后可以食用半流质食物,食物要尽量清淡、低脂肪、高蛋白,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营养摄入,禁止食用豆浆、牛奶等产气的食物。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所以对于其类型以及发生时间的研究对医院治疗心肌梗死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通过国某医院150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的时间,最后根据类型以及时间的规律提出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类型发生时间【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11-01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

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新鲜血栓形成所致。

临床上主要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半小时以上,伴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甚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典型改变。

如救治及时,治疗恰当,常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据统计约有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梗急性期合并心率失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室导致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

1调查研究在ami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并发心律失常,而且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ami后的不同阶段,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为探讨ami后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时间规律,收集了2012年1月至12月这段时间内某医院急诊及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进行观察分析。

入选病历均符合who定的ami诊断标准。

抽选我院从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50例,以其中发生心律失常进行72h连续心电监护的150例列为统计分析对象,其中男性101例(67.3%),女性49例(32.7%),年龄在50-65之间。

2结果分析2.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段。

3护理对策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h内均可发生,但上午发生率最高,因此在上午加强病情巡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16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16例临床分析

好转或临床治愈出院。

3 讨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发病急剧,以剧烈头疼为首发症状,青壮年发病以脑血管畸形为主,老年人则以动脉瘤破裂为多见。

本组76例中,可找到较为明确诱因的占60.5%,较国内相关报道稍高。

本组中S AH病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下列特点。

高血压:本文76例中59例血压较高,占77. 6%,发病中有较为明确诱因的占60.5%,说明老年人自发S AH与高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某种激发血压短暂性急剧升高的因素有关。

因此,在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群中,规则有效的控制高血压,防止动脉硬化,对防止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意义重大。

头痛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本组中有头痛症状者58例,占76.3%,其中70岁以上的27例中仅有9例头痛,表现为年龄越大头痛越不明显,这可能与老年人脑实质萎缩,蛛网膜下腔扩大,疼痛敏感组织,如血管、神经纤维、脑膜不同程度的退化、感知与反映较为迟钝有关。

呕吐:呕吐是本病的常见症状,本文76例中,有呕吐者38例,超过半数以上,但是70岁以上患者仅有6例。

研究认为呕吐的原因是颅压增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所致。

而70岁以上老人发病出现呕吐症状较少,考虑与老年人有动脉硬化灌注量不足,导致脑萎缩,在出血量少,出血缓慢情况下与脑膜刺激相对较小及与颅内压增高不明显有关。

意识障碍:在本组病例中为比较突出的症状占本组76例的89.5%,与文献报道相一致,较非老年人SAH患者明显增高,尤其是70岁以上组,全部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有脑动脉硬化,脑细胞功能减退,一旦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时更易导致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氧、水肿,引起了脑功能障碍。

眩晕:本组中6例患者(10.5%)有较为明确的眩晕,其中3例为首发症状,患者自觉剧烈眩晕,视物旋转,不敢睁眼,频繁呕吐,考虑为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造成支配区域供血不足所致。

脑膜刺激征是本病的主要阳性体征,76例中有颈项抵抗者54例,占71.2%,克氏征阳性者46例,占60.1%。

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

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

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

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长导联可见P-P间隔,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qr型。

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

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心肌梗死需注意的三种常见并发症症状

心肌梗死需注意的三种常见并发症症状

心肌梗死需注意的三种常见并发症症状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还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力衰竭、室壁瘤、心律失常等。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及时了解其症状和预防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肌梗死常见的三种并发症症状以及相关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心脏不能有效地把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从而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引起出汗、乏力、呼吸困难等体征。

如果您感觉心脏疲劳、气短、呼吸困难,可能您已经患有心力衰竭。

尚未被确诊的心力衰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1. 限制钠盐摄入。

减少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的食用。

2. 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和过量饮食。

3. 禁烟和饮酒。

尤其是烟草,因为吸烟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这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减少心脏负担,提高心肺功能。

二、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改变,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律,血液循环不畅。

心肌梗死后,心脏不稳定的搏动往往会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症状包括心率快、心跳不齐、胸闷等。

如果您感觉这些症状,可能您正在经历心律失常,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1.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可有益于心脏健康。

2. 保持足够的睡眠。

不良的睡眠会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3. 避免刺激性物质。

包括咖啡因和尼古丁等。

4. 合理使用药物。

必要时,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三、室壁瘤室壁瘤是指心肌梗死后,心室壁的一部分变薄导致心室壁向外膨出的状况。

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室壁瘤的方法:1.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体育锻炼。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肌。

2.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室壁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遵守医生的建议进行生理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心电图是医生在诊断患者心脏疾病时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包括心率、节律、心室肥厚和心室是否存在缺血、坏死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分支突然发生血栓形成或破裂导致部分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非常重要,时间就是心肌的生命。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快速发现心肌梗死的情况。

以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1.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上出现ST段抬高,持续时间不少于0.1毫秒,至少在两个相邻导联上出现,常见于冠状动脉前降支梗死或心内膜下梗死。

2.ST段压低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不少于0.1毫秒,至少在两个相邻导联上出现,常见于冠状动脉后降支梗死。

3.非特异性ST段变化:心电图上出现ST段呈水平型或斜下型压低,持续时间短暂,常见于心肌缺血的早期或病情轻度。

4.Q波出现:心电图上出现Q波,深度不少于0.04秒,宽度不少于0.03秒,代表着心肌坏死发生。

5.T波倒置:心电图上出现T波倒置,多见于早期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后期。

以上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急性心肌梗死。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是心脏电生理活动发生紊乱的情况,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等。

心电图是常见心律失常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以下是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和诊断:1.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大于100次/分,心电图上窦性P波存在,P波形态正常。

2.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小于60次/分,心电图上窦性P波存在,P波形态正常。

3.心房颤动:心房电活动随机、快速而无规律,QRS波形正常,R-R间期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70-150次/分。

4.房性早搏:心电图上出现早搏,早搏起源于心房,QRS波形正常,R-R间期短于正常R-R间期。

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69-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病,在ami死亡患者中约50%患者死于发病后1h,死亡原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1]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ami后心律失常对降低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心梗)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死亡率有重大影响。

现将我院年2002年~2007年住院的156例am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

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

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8例、后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0例;室性早搏33例、房性早搏13例、房速11例、房颤4例、室速4例、室颤3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

1.2方法:将一天分为6个时段,即1~4时、5~8时、9~12时、13~16时、17~20时、21~24时,分别简称为1、2、3、4、5、6时段,详细记录ami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指在急诊科、门诊或进入ccu时首次靠听诊、心电图或心电监测所发现的心律失常,包括期前收缩、快速异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结果 1~6时段发生心律失常的例数分别为4例、14例、27例、20例、14例、5例,以早上5时至晚上8时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占89.3%),晚9时至早4时发生率较低(10.7%)。

各时段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详见表1。

表1 84例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分布(略)。

1.3结果1.3.1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ami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者占64.1%(100/156),标准化后径统计学处理提示,年龄越大出现心律失常的机率越多(p50次/min),临床上又无伴随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

心肌梗死常见死亡原因

心肌梗死常见死亡原因

心肌梗死常见死亡原因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而引起。

心肌梗死常见死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律失常:当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脏的正常传导系统可能受到损伤,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停搏,进而引发猝死。

如果及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能够避免心律失常导致的死亡。

2. 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组织的损伤和坏死,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当泵血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脏无法将血液有效地泵出体循环,导致器官灌注不足。

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3. 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严重损伤心肌组织,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当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时,会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血压下降,最终导致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低,但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

4. 心功能恶化: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大规模损伤和坏死会导致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如心肌纤维化、心肌扩张等,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功能的持续恶化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衰、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

5. 冠状动脉痉挛:在心肌梗死发生的早期,冠状动脉堵塞可能由于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引起。

血管痉挛是指冠状动脉发生收缩,导致冠状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使得心肌缺血加重。

若应用不当的血流重建措施,如经内科或介入治疗,可能会引发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梗死的死亡。

6. 并发症:心肌梗死后还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心包填塞等。

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加重危险因素,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总而言之,心肌梗死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功能恶化、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并发症。

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后应尽早就医,并接受适当的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死亡的风险。

平时也要注意心血管健康,改善生活习惯,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60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60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3 . 2 心房颤动
简 称房颤 ,是最 常见 的持续性 心律 失常 。患者 常有心悸
眩 晕 等症 状 。治 疗 房 颤 主要 目的为 : 恢 复窦 性 心律 ;控制 快 速 心室 率 ;防止 血 栓形 成 和 中风 。对 于新 发 房颤 ,可先
观察 或者使 用普罗 帕酮 治疗 。房颤 持续 时间大 于 4 8小 时者 , 也 可使 用 普 罗 帕酮 治 疗 ,以恢 复窦 性 心 律 。据 报道 ,电击 复律 ,成功 率 9 O% ; 化 学 复律 ,成 功 率 3 5 —7 5 %。 用 B 受 体 阻 滞 剂控 制 心 室率 。使 用 华 法林 抗 凝 治疗 可 以降低 脑 卒 中 的危 险 ,对 于一 些 不 能耐 受 华法 林 的病人 可 以用 阿 司 匹林治 疗 Ⅲ。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随机 选 取 2 0 0 9年 8月 至 2 0 1 1 年 6月 问来 我 院 就 诊 的 6 0例 急 性心 肌梗 死并 发 心律 失 常的住 院患者 ,其 中男 性 3 9 例 ,女 性 2 1 例。年龄 2 3 —7 6岁 ,平 均 4 7岁 。 主 要 临 床 表 现为胸部 疼痛 2 7例 ,上 腹 疼 痛 1 3例 ,胸 闷 憋 气 7例 , 头 晕 5例 ,心 慌气 急 3例 ,上肢麻 木 3例 ,烦 躁 2例 。心 电 图检 查 发 现 并 发 室性 期 前 收 缩 3 5例 ,心 房 颤 动 1 5例 ,心 室 颤动 1 0例 。
1 . 2 诊 断依据
依据 2 0 1 2年 8月 2 5~ 2 9日在德 国慕 尼黑 召 开 的 E S C 大 会 上公 布 的心 肌梗 死 标 准 : 血 清 心 肌标 志 物 (主要 是 肌 钙蛋白 ) 升高 ( 至 少超过 9 9 %参 考值 上 限 ) ,并 至少伴 有 以 下一项 临床 指标 : 缺血 症状 ; 新 发 生的缺 血性 E C G改 变 [ 新 的s T — T改 变或 左 束支 传 导 阻滞 ( L B B B)1; E C G病 理 性 Q 波 形成 ;影像 学 证 据 显示 有 新 的 心肌 活 性 丧失 或 新 发 的局 部 室壁 运动 异常 ;冠脉造影 或 尸检证 实冠状 动脉 内有 血栓 。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是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症状为剧烈持久的心前区疼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致死率极高,这主要是在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急性血栓,造成患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长达半小时以上,并且伴随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急性心梗是临床严重病症,其中三大并发症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极高,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心肌梗死后很容易在急性期发生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普遍症状,心律失常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急性猝死。

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神经重构,梗死区域的神经内分泌环境变化,引起心脏交感神经的双重变化,所以很容易发生梗死后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病理变化,临床病理变化是梗死部位的心肌受损坏死,受损心肌部位去神经支配,正常情况下心脏遍布神经纤维,从心内膜一直分布至心外膜,但是由于缺血的心肌失去了神经支配,所以心肌的不同区域之间产生明显的只有神经递质浓度梯度。

这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明显改变,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近两年来研究显示除以上因素以外,神经交感神经密度在梗死部位逐渐降低。

心肌梗死发生后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发生心律失常,并且是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但是在急性期很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在上午的发生率最高,因为上午时分体内的儿茶酚胺等神经内分泌明显变化,上午儿茶酚胺的分泌量最大,导致血压水平升高,心肌的收缩力增加。

纤溶系统不能缓解血栓症状,形成冠状动脉的阻力增加,则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都发生在上午的12点之前以及下午的1:00~4:00等时间段。

下午持续到晚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少,所以呈现出一定的时间规律性。

特别是在一天当中的上午5:00~12:00之间,发生心律失常以及猝死的发生率极高。

心内科实习医生心电解读心得识别常见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的特征

心内科实习医生心电解读心得识别常见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的特征

心内科实习医生心电解读心得识别常见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的特征心电图(ECG)是心脏病诊断中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作为心内科实习医生,熟练掌握心电图的解读能力对于及早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享我在心内科实习期间对于常见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的认识与心得。

1. 窦性心律窦性心律是正常人的心电图表现,其特征为心率恒定、心电轴正常、P波、QRS波群及T波形态等指标均正常。

熟练辨认出窦性心律对于排除其他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

2.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心电图特征是P波消失,代之以放电混乱的f波;QRS波群正常。

心房颤动常伴有不规则的心室率和心律失常。

3. 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P波与QRS波群无关联,两者的频率不一致。

通过辨认出这一特征,可以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进行初步评估。

4. 完全性心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性心室内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QRS波群增宽,持续时间增加(大于0.12秒),伴有QRS波形改变。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室内传导阻滞。

5.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特征是心电图上无规律的宽QRS波群的混乱振荡,无规则的心室率,常常伴有心跳暂停。

准确识别心室颤动与其他室性心律失常有关的特点可以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6.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肌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脏组织坏死。

其心电图特征是ST段抬高或下降、T波倒置、Q波出现以及R波消失。

这些特征与病患的临床症状相结合可以对心肌梗死进行初步诊断。

7. 起搏器心电图起搏器心电图是人工起搏心脏按照一定节律送电的结果。

其心电图特征可表现为P波和QRS波群具有一定规律的关系、起搏脉冲及感知功能。

了解起搏器心电图的特征可以对起搏器工作情况进行评估。

在心内科实习期间,我了解到准确识别心电图上的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特征对于进行精确的心脏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频繁观察和分析心电图,我逐渐熟悉了各种心电图变化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了如何解读心电图的技巧。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为4%~36%。

每年美国有超过30万的人猝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急性心肌梗死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心室颤动有关。

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1.室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室早常见于AMI患者。

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AMI合并的室早属于潜在恶性,既往认为可引起室速或室颤,是一种预警性心律失常。

近年的研究则发现孤立的室早不是AMI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报因子;现在CCU中发生VF的几率已经明显减少,因此,不主张在AMI 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

对已经发生的室早,是否应当药物干预,也存在争论,因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证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AMI中重视血运重建治疗(抗血栓、抗凝、冠脉重建),纠正电解质、代谢异常,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患者交感活性上升,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早,同样没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所以,如果没有症状、发作不频繁、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早,可以不作处理;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早,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某些药物,如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应当避免使用。

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一、发现患者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氧气持续吸入 3~4 L/min,心电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二、准备好急救器械及药物,遵医嘱给予利多卡因 50~100 mg 静推,必要时可 5~10 分钟重复使用。

三、密切观察心率、必律、血压、呼吸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并做好记录。

四、发生心室颤动时,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如不成功,可重复除颤,最大能量为 360 J。

五、必要时联系心内科,行临时起搏器置入术。

六、患者病情稳定后,清洁患者,整理床单元,做好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

如已安置临时起搏器,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及起搏与感知功能是否正常,妥善固定起搏器与导管电极。

嘱病人术侧肢体制动,交代注意事项。

七、抢救结束后,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并发症。
➢ 近期(亚急性期) 1.时间:数周→数月 2.心电图:ST段恢复基线 坏死性Q波存在 T波↓→变浅 3.意义:相对稳定、可适当活动(ST段抬 高>3-6月→ 室壁瘤)
➢ 陈旧期(愈合期) 1.时间:3-6月或更久 2.心电图:T波直立或↓不变 坏死性Q波 3.意义:稳定
超急性期 (数分至数小时)
➢ 根据异位搏动发生的部位,分为房性、交界性和 室性期前收缩,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 房性次之,交界性比较少见。
期前收缩
➢ 代偿间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 窦性搏动,其后出现的较正常心动周期。
S A AV V
R
R R1
R
完全性代偿间歇
R R2
R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演变及分期
➢ 超急性期(超急性损伤期) 1.时间:数分钟→数小时 2.心电图: ST段抬高、 T波高尖 3.意义:时间短、积极治疗预后好(12小时 内PCI或溶栓)
➢ 急性期
1.时间:数小时→数日→数周
2.心电图:
坏死性Q波
三者共存且变化 T波直立↑→↓并加深
ST段逐渐↓
3.意义:危险、死亡率高,积极治疗,严
➢出现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的P´波 。 ➢ P ´-R间期≥0.12s。 ➢ 多数代偿间歇不完全。(即房早前后的两个P波
时距小于窦性P- P间距的两倍)。
期前收缩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QRS - T波群,其前无窦性P波,形态正 常。
➢逆行P´波:P´Ⅱ 、 aVF倒置,P´aVR直立。
逆行P´波在早搏QRS波群前,P´-R 间期<0.12s。 逆行P´波在早搏QRS波群后,R-P´间期<0.20s。 逆行P´波与QRS相重叠。
+20 0
-60 (-m90V)
1 2
0
0 2
1
3 4
3
心心内内膜膜下心肌缺血外 膜
加温 加压
加温 加压
心心外内膜膜下心肌缺血 外 膜
加温 加压
提示
➢ 透壁性心肌缺血:往往表现为心外膜的缺血或损 伤(T波倒置或ST段抬高)
8
(二)临床意义
1、一过性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或T波 倒置:典型心绞痛 2、持续性ST压低或T波倒置:见于慢性冠心病。 3、一过性ST段抬高伴T波高耸:见于变异型心 绞痛(冠脉痉挛)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 心电图特征
目的要求
➢掌握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掌握心肌梗死的分期及其心电图特征性
改变及诊断标准。 ➢掌握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定位诊断。 ➢熟悉心绞痛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肌缺血
➢正常情况下,心室肌复极过程从心外膜开始向心 内膜方向推进。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将 影响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心电图ST-T的 异常改变。
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
急性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数日至数周)
近期 (数月)
阵旧期 (数年)
变化曲线 ECG波形
S-T段
T波 Q波
总结
心梗超急高尖T, ST段斜上移, 继续进展Q波现, 急性心梗可诊断, 三种图形都包括,心梗急期没有错, ST段回基线, 亚急心梗可诊断, 坏死Q波独自留, 陈旧心梗要小心。
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
“损伤型 ”改变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 出现“损伤型”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损伤心肌的 导联出现ST段抬高。及ST段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
“坏死型 ”改变
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坏死型”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坏死区的导 联出现异常Q波(时间≥0.04秒,振幅≥1/4R)或 呈QS波。
➢心房扑动诊断标准:
➢ P波消失,代以形态和间距相同,连续出现的锯 齿状扑动波(F波),等电位线消失。
9
4、持续性S-T升高:心肌梗塞 5、冠状T波:心外膜下或透壁性缺血或心内膜下 心梗
10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
➢ 典型心绞痛
➢ 缺血部位导联上表现ST压低≥0.1mv和(或)T波倒置。
➢ 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
➢ 多为暂时性ST段抬高。 ➢ 常伴有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
➢ 冠心病(慢性缺血)
1.缺血:T波倒置(敏感性高) 2.损伤:ST段弓背抬高(特异性高) 3.坏死:病理性Q波
至少2-3个导联同时记录到缺血、损伤、坏死 图形,且有演变规律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的定位诊断
29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1980.3.5 05:35
1980.3.5 09:10
1980.3.6 15:00
心肌缺血
变异型心绞痛
17
18
心肌梗死基本图形及机制
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 图上先后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3种类型的图形。
“缺血型”改变 缺血性T波改变和QT间期延长(缺血使心肌复极时
间延长)。
①若缺血发生在心内膜下肌层时,出现T波高尖。
②若缺血发生在心外膜下肌层时,出现T波倒置。 (冠状T 波:双肢对称、倒置深尖的T波)。
1980.3.7 08:45
1980.3.19 09:00
A,发作时心电图 B,发作后 心绞痛
早搏、房扑、房颤心电图
第三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买春芳
目的要求
➢掌握期前收缩(早搏)的心电图表现。 ➢掌握心房扑动及颤动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期前收缩
➢ 期前收缩指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激动引起的心脏 搏动。
➢ 多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 多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 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P波或有无关窦 性P波。
➢ QRS-T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 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 多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心房扑动
➢ 持续性ST下移≥0.05mV和T波低平、双向和倒置。 ➢ 发作时ST-T改变加重或伪性改善。 ➢ T波倒置深尖,双肢对称(冠状T波)。
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表现为ST、T或ST-T改变。 ➢ 临床上约一半的冠心病患者未发作心绞痛时心电
图正常,仅发作时出现ST-T动态变化。
心肌缺血
典型心绞痛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
✓缺血的严重程度 ✓持续时间 ✓缺血发生的部位
心肌缺血
ST向量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ST 向 量背向探查电极,ECG上 ST下移。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ST 向 量对向探查电极,ECG上 ST上抬。
心肌缺血损伤型与ST偏移的关系
心内膜
外膜
动作电位时相与心电图波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