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0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过秦论》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高考文言文《过秦论》阅读题及答案汇集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xi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答案:C(A项中的“崤”应读“yá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
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答案:B(默写中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
D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
)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4.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答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答案:D(解析见“课前预习”卡片2。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5)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5)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也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内立法度,务耕织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喻之于怀喻:比喻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美好C.曾不知老之将至曾:竟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向:假如4.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B.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C.曾不若霜妻弱子(及,比得上)D.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如果)5.下面句子中对“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开弓)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秦王(举起)③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带领)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退却)⑤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傧之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引导)⑥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举起)6.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祭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江苏省启东中学届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4)含答案
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4)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B。
而倔起阡陌之中C.蹑足行伍之间D。
百有余年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
以弱天下之民D。
南取百越之地3.下列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而其见愈奇C、西望下口D、而耻学于师4.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刚才)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适宜、享有)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逍遥游》)(到……去)D.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报任安书》)(只是)5.下面句子中对“贼"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患祸害)②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刺客杀手)③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作乱叛国之人)④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强盗)⑤贼亮贼亮(黑)6.下列句子中“故”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杳不知其所之也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④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也相同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相同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也不同8.(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2)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2)1.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填在横线上。
A.内立法度,务耕织_______________B.试使山东六国与陈涉度长挈大_______________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D.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_______________①规章制度②计算③越过④揣度2.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B、前辟四窗C.沛公欲王关中 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登高而招 C、蜂房水涡 D、日削月割5.下面句子中对“造”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建造)②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③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④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⑤小子有造(培养,造就)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指天地、大自然)⑦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指宇宙的造物能力)6.下面句子中对“载”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载歌载舞(又且一边…一边)②柳子载肉于俎(盛放)③怨声载道(充满)④十载寒窗,苦不堪言(zǎi 年)⑤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乘坐(马)]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载着)⑦载以牛马 / 车载斗量 / 老者不负载于道(装载负担)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戍卒叫,函谷举 B.灭六国者,六国也C.赵尝五战于秦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过秦论》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二)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薛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C.①②⑤/③⑦/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阿房宫赋》《过秦论》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房宫赋》《过秦论》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0~14题。
【甲】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①,非铦于钩戟长铩②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注释】①锄耰棘矜:均指农具。
②钩戟长铩:均指兵器。
10.下列加点词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16分)过秦论贾谊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社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③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高中语文过秦论训练题及答案_过秦论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过秦论训练题及答案_过秦论阅读答案》摘要:;(2)名词作状语: ;(3)形容词作动词: ;(4)名词用作动词: ;(5)形容词活用名词: ;(6)动词活用作名词:,秦王怀贪鄙之心,行(施展)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治)天下始(前提),高中语文过秦论训练题答案《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那么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过秦论训练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1)因①蒙故业,因遗策。
( )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③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 ) 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⑤相如因持壁却立。
( ) ⑥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 ②蒙故业,因遗策。
()③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 ④策之不能尽其道。
( )(3)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 ) ②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4)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
( )③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 ) ④兵者,国之大事。
(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④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 )(6)信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 )2.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给其归类。
⑴会盟而谋弱秦。
⑵序八州而朝同列。
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⑷天下云集响应。
⑸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⑹吞二周而亡诸侯。
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⑻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⑼外连衡而斗诸侯。
⑽据崤函之固。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过秦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过秦论》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隳,身死人手,..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1.对下列文段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残暴的方式进行统治,声威传遍天下,以致死后,边远的地方还能感受到他的余威。
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过秦论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
10 过秦论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务必。
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辈,类。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尝:曾经。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趁着。
项,“务”,从事,致力于。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
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
C.“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过秦论练习(3)不分版本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3)不分版本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3)1.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A.会盟而谋弱秦B.追亡逐北C.天下云集响应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内立法度,务耕织务:致力于。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C.于是六国之士,有……杜赫之属为之谋属:属下。
D.百越之君,委命下吏委:交给。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加点词语意思正确的选项是〔〕A.奋起猛烈振作 B.奋斗功德震撼C.开展功业举起 D.发奋烈士挥动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6.以下各组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项〔〕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君子生非异也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孝公既没距关,毋内诸侯C.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赢粮而景从奉厚而无劳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恨晨光之熹微徐公来,孰视之7.以下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A.道芷阳间行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C、君子不齿 D、而此独以钟名8.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屡次〕B.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与妻书》〕〔数目〕C.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
〔《高祖还乡》〕〔列举〕D.重屯累厄,数之奇兮。
〔《子刘子自传》〕〔数字〕9.阅读下面文字,做1-3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过秦论练习(5)不分版本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练习(5)不分版本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5)1.以下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也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内立法度,务耕织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看,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不能喻之于怀喻:比喻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美好C.曾不知老之将至曾:竟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向:假设4.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如,似,像〕B.假设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C.曾不假设霜妻弱子〔及,比得上〕D.假设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如果〕5.下面句子中对“引〞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开弓〕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秦王〔举起〕③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带着〕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退却〕⑤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傧之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引导〕⑥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举起〕6.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祭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假设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那么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2)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2)1.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填在横线上。
A.内立法度,务耕织_______________B.试使山东六国与陈涉度长挈大_______________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D.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_______________①规章制度②计算③越过④揣度2.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B、前辟四窗C.沛公欲王关中 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登高而招 C、蜂房水涡 D、日削月割5.下面句子中对“造”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建造)②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③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④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⑤小子有造(培养,造就)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指天地、大自然)⑦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指宇宙的造物能力)6.下面句子中对“载”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载歌载舞(又且一边…一边)②柳子载肉于俎(盛放)③怨声载道(充满)④十载寒窗,苦不堪言(zǎi 年)⑤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乘坐(马)]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载着)⑦载以牛马 / 车载斗量 / 老者不负载于道(装载负担)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戍卒叫,函谷举 B.灭六国者,六国也C.赵尝五战于秦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整体阅读:过秦论课后练习(1)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
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徒:门徒。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下列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③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苏洵《六国论》(使…退,击退。
)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回头)
C.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连词,相当于“又”)
D.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西厢记·长亭送别》(连词,表转折)
7.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懂得,认识,知道;读音:shí)
B.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识别,辨认;读音:shí)
C.博闻强识《屈原列传》(知识,才能)
D.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标志,标记;读音:zhì)
8.下面选项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信)
B.呼儿烹鲤鱼。
中有尽素书。
(《饮马长城窟行》)(信)
C.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项脊轩志》)(书法)
D.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写)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
B.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著作
D.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趁机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以弱天下之民王好战,请以战喻
D.吞二周而亡诸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3.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外连横而斗诸侯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之徒”与文中的“之属”“之伦”意思相同,指“这一类人”。
2.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古今异义词语的理解。
A项中“明智”古义:有见识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等。
B项中“以为”古义:句中是两个词,中间省略了“之”,意思是“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3.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4.答案: C
解析: C项无“财物”方面,这是无中生有的干扰项,要注意把选项中的信息点代入到原文中比较。
5.答案: B
解析:①句中的“于”是“在”的意思,介词。
②句中的“于”表比较。
③句中的“然”表转折。
④句中的“然”,是代词,这。
6.答案: B
解析: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7.答案: C
解析:博闻强识(记住,记读音:zhì)
8.答案: A
解析: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历书)
9.答案: 1.D 2.A 3.C
1.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凭借
2.A介词,把…作为 B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
C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拿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如果
3.A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B名词作状语每日 C使动用法使…争斗 D名词作动词小的方面
10.答案: 1.D 2.C 3.B
1.(“当”同“倘”,如果)
2.(连词,表转折。
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介词,与,同/介词,从)
3.(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