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复习
《曹刿论战》一、本文选自( ),据说此书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 ) 国史料编写的 ( )体史书。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齐师伐.我.( ) ⑵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⑶肉食者鄙.( ) ⑷何以战...( ) ⑸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⑹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⑼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⑽忠.之属.也,战则请从.。
( ) ⑾公将鼓.之( )⑿败绩..,( )⒀公将驰.之( )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⒂遂逐..齐师( )⒃既克..( )⒄公问其故.( ) 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⒆难测.也,惧有伏.焉( )⒇望其旗靡. () 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及释义小惠未徧 ( )通( );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牺牲玉帛。
()⑵小大之狱。
()⑶必以情。
()五、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分别以“曹刿”和“庄公”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本文成语曹刿();庄公()。
成语:六、请用原文填空:1、曹刿请见的原因2、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3、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4、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5、鲁国反攻的时机?追击的时机?6、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七、问答题:1、十年春,齐师伐我。
交代了哪写内容?我指的是什么?2、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具有远谋的句子是: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5、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用原文语句回答)6、“三而竭”和“辙乱,望其旗靡分别照应上文哪句话?7、文中哪句话能体现齐鲁之战是以弱胜强的战役?鲁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文中哪两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这两处对比都具有什么好处?9、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知识重点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又何间焉:参与。
3、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惧有伏焉:埋伏。
5、难测也:推测,估计6、望其旗靡:倒下。
7、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个人专有。
10、必以分人:把。
11、对曰:回答。
1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丝织品。
14、弗敢加也:虚报。
15、必以信:实情。
16、小信未孚:信用,为人所信服。
1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8、小大之狱:案件。
19、虽不能察:明察。
20、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21、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2、战则请从:跟从。
23、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24、齐师败绩:大败。
25、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6、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27、既克:已经。
28、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9、一鼓作气:振作。
30、再而衰:第二次。
三、重点语句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四、本文主旨:本文记叙了曹刿对于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和论述。
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
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干。
五、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
2、详略得当。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六、人物形象:1、曹刿:他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他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
他把取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了他政治上的无能。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劌論戰》一、文學常識1、本文選自《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舊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
它是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
二、字詞解釋:1、通假字:“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從也)三、內容理解:1、曹劌認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政治上取信於民。
“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分析魯莊公“鄙”的表現。
戰爭前:“公將戰”表現其輕率;前兩次答語中,將戰爭勝利寄託在臣子支持、神靈保佑上,表現其目光短淺。
戰爭中:“將鼓”“將馳”表現其不察敵情,急躁冒進。
戰爭後:“問其故”表現其勝不知因,平庸。
3、分析曹劌“遠謀”的表現。
戰前,他啟發魯莊公認識取信於民的重要性;戰中,他掌握戰機,詳察敵情,後發制人;戰後,他善於總結經驗。
4、評價魯莊公其人。
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他把戰爭勝利寄託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說明他目光短淺,政治上平庸;在戰爭過程中,他急於迎戰,又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在曹劌啟發下終有所悟,認識到“取信於民”的重要性,在作戰中能聽從曹劌的正確指揮,說明他知人善任,與一般昏君有別。
5、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取勝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於捕捉進軍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三是追擊時機的判斷正確:轍亂旗靡。
6、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戰前:魯淺陋;曹有遠謀戰時:魯不察敵情,急躁冒進;曹詳察敵情,抓準時機戰後:魯茫然不知;曹細說原委好處是通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卓越軍事才能。
7、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
政治方面,認為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軍事方面,善於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
(或:適時出擊,適時追擊)8、談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為下文寫莊公的“鄙”作鋪墊;②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整理
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整理《曹刿论战》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生字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曹刿(guì)肉食者鄙(bǐ)夫战(fú)望其旗靡(m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shì)吾视其辙乱(zhé)三、古今异义伐(古义:讨伐,攻打齐师伐我今义:砍伐)间(古义:参与又何间焉今义:中间)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今义。
卑鄙)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今义:增加)信(古义:信实,诚实必以信今义:书信)狱(古义:案件小大之狱今义:监狱)虽(古义;即使虽不能察今义:虽然)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一战今义:表许可)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今义:忠诚)四、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五、通假字小惠未偏编同“遍”,遍及六、一词多义请请求曹刿请见请让我战则请从从跟随战则请从服从民弗从也故缘故、原因公问其故所以故克之七、虚词以①拿:依靠。
“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
”③用:“必以信。
”④按照。
“必以情。
”⑤凭借。
“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
“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
②的。
“小大之狱。
”③助词,无义。
“公将鼓之。
”八、特殊句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曹刿论战》(七年级下)复习指南(背诵篇目,背诵“夫战……故克之”)一、字句理解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关键字:师:军队。
伐:攻打。
请:请求。
见:拜见。
译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关键字:食:吃。
谋:谋划。
间:参与。
译句: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何必)要参与呢?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关键字:鄙:浅陋无知。
远:长远地。
译句: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长远地谋划(深谋远虑)。
4.乃入见。
问:“何以战?”关键字:入:进入。
以:凭。
译句:曹刿于是进入朝廷拜见鲁庄公。
他问鲁庄公:“您凭什么(与齐国)作战呢?”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关键字:安:养。
专:独自享有。
译句: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臣子。
6.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关键字:惠:恩惠。
徧:同“遍”,普遍,遍及。
从:听从,顺从。
译句:小小的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关键字: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牺牲玉帛,这里是指祭祀用品。
加:虚报夸大。
信:信实(的态度),这里是指对神说实话。
译句:祭祀用的东西,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会用信实的态度对待神(对神说实话)。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关键字:信:信用。
孚:信任。
福:赐福,保佑。
译句: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关键字:狱:诉讼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以:根据。
情:实情。
译句: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合理裁决。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关键字:忠:尽本职。
属:类。
以:凭。
请:请允许我。
从:跟从。
译句: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点来打一仗了。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一起去。
11.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 复习要点
20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公:指鲁庄公。
曹刿:鲁国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
乡人:同乡的人。
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谋划。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乃:副词,于是,就。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即“以何战”。
以,凭,靠。
安:有“养”的意思。
专: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就是“必以之分人”。
对: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遍。
从:听从。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加:虚报。
信:实情。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就是“可以之一战”。
则:连词,就。
从:跟随,跟从。
乘:乘坐。
鼓:击鼓进军。
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之:补足音节,无意义。
三鼓: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先秦时,“驰”是人的行为;到了后代,才指马的动作。
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遂:副词,于是。
逐:追赶,追击。
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夫(fú):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竭:竭尽。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所以。
测:揣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二、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它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
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书中记叙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作用的民本思想。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述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复习知识要点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出自《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实词积累(1)师:军队。
(2)伐:攻打。
(3)请:请求。
(4)见:拜见。
(5)肉食者:吃肉的人。
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谋:谋划(7)间:参与。
(8)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9)安:有“养”的意思。
(10)弗:不。
(11)专:个人专有。
(12)对:回答。
(13)惠:恩惠。
(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
(15)从:听从。
(16)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17)帛:丝织品。
(18)加:虚报。
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信:信用。
(21)孚:为人所信服。
(22)福:赐福,保佑。
(23)狱:案件。
(24)虽:即使。
(25)察:明察。
(26)情:实情判断。
(27)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8)属:类。
(29)从:跟从。
(30)鼓:动词,击鼓。
曹刿论战 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一、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师:伐: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3.又何间焉:间:4.肉食者鄙:鄙:5.弗敢专也:弗:专:6.小惠未徧:徧:7.牺牲玉帛:牺牲:帛:8.弗敢加也:加:9.必以信:信:10.小信未孚:信:孚:11.神弗福也:福:12.小大之狱:狱:13.虽不能察:察:14.战则请从:请:从:15.公将鼓之:鼓:16.齐师败绩:败绩:17.公将驰之:驰:18.下视其辙:辙:19.遂逐齐师:遂:20.既克:既:克:21.公问其故:故:22.故克之:故:23.夫战,勇气也:夫:24.一鼓作气:作:25.再而衰:再:26.三而竭:竭:27.彼竭我盈:盈:28.惧有伏焉:伏:29.望其旗靡:靡:二、重点虚词(一)之1.肉食者谋之2.小大之狱3.忠之属也4.公与之乘5.公将鼓之6.公将驰之7.登轼而望之8.故克之9.故逐之(二)以1.何以战2.必以分人3.必以信4.必以情5.可以一战1(三)而1.登轼而望之2.再而衰3.三而竭(四)焉1.又何间焉2.惧有伏焉(五)其1.其乡人曰2.下视其辙3.公问其故4.吾视其辙乱5.望其旗靡(六)何1.又何间焉2.何以战(七)乃乃入见(八)所衣食所安(九)虽虽不能察(十)与公与之乘(十一)于战于长勺三、出自本课的成语1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
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2。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论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曹刿所撰写的一篇著名辩论文,论述了战争的原因、胜败的因素以及治国策略等问题。
以下是对《论战》的知识点归纳:一、战争是国家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之一:1.曹刿论战的触发点是战争,他以战争为背景论述了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战争是国家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一种方式,属于政治、经济等问题无法解决时采取的手段。
二、战争的决定因素:1.知己知彼:曹刿主张了解自己和敌人的优劣势,制定针对性的战略。
只有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在战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得胜利。
2.兵力优势:曹刿认为战争胜败除了将领的才智外,还取决于双方兵力的优劣。
兵力优势是制胜的主要因素之一,广泛吸纳兵员,增强战斗力,是战争胜利的保障。
三、治国策略:1.善用人才:曹刿认为政治家应该善于运用人才,善于发现、培养和利用各方面的人才,以其才华、个性和能力为国家所用。
2.重视农业:曹刿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基,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只有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收入分配制度:曹刿主张按照人的才干和贡献来确定收入分配,使社会资源更合理地分配,激励人民进取,发挥其积极性。
四、战争胜败的因素:1.领导者的才智: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智慧和决策。
正确的军事决策能够确保战争的胜利,而错误的决策则可能导致失败。
2.军队的纪律:曹刿强调军队的纪律和内部的组织,只有军队纪律严明、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3.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曹刿指出突发事件在战争中是不可避免的,能够灵活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归纳《论战》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曹刿对战争胜败的看法,他认为在决定胜负的因素中,个人智慧、领导能力和战略思维非常重要,同时也强调了对兵力的重视、善用人才、重视农业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治国策略。
这对我们理解战争和治理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启发。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 《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二. 重点字词解释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
凭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靠。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 e ):车轮轧出的痕迹。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鼓,击鼓。
测:估计,推测。
伏:埋伏。
靡(m 1):倒下。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师:军队。
伐(f a ):讨伐,攻打。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 an ):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见:觐见。
安: 养。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对:应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加: 福: 情: 通“遍”遍及、普及。
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
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以)实情判断。
狱:案件。
虽:即使。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孚,为人所信服。
察: 明察。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无实义。
再:第二次。
竭:(士气)枯竭。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又何<间> 焉(古义: 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小大之< 狱> (古义: 案件今义:监狱)弗敢< 加> 也(古义: 虚报夸大今义:增加必以< 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可以> 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再> 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必以< 情>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 . <忠> 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 属> 也(古义: 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 安> (古义: 养今义:安稳)13.弗敢< 专> 也(古义: 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14.神弗< 福> 也(古义: 赐福,保佑今义:15.齐师< 伐> 我{古义:讨伐今义:砍)16.<虽 > 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三.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 .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 .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 .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四.通假字1.小惠未 ( 徧):通“遍”,普遍,遍及。
中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文言文阅读16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 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 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 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 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 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⑪,不鼓不成列。”
1.词语解释: ①师:__军__队____ ②伐:__讨__伐__,__攻__打____ ③肉食者:__吃__肉__的__人__。__这__里__指__当__权__者____ ④间:__参__与____ ⑤鄙:__浅__陋__。__这__里__指__目__光__短__浅__ ⑥以:__凭__,__靠____ ⑦遍:__遍__及__、__普__遍____
【注】 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既:尽,全部。③ 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 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 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 斑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⑪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牺.牲.玉帛:__古__代__祭__祀__用__的__猪__、__牛__、__羊__等____ (2)肉食者鄙.:__鄙__陋__,__这__里__指__目__光__短__浅____ (3)门官歼.焉:__被__杀__死____ (4)公伤股.:__大__腿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2、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4、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5、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6、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9、10、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 ,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 (或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写战争。
13、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作用:15、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16、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7、本文的两条线索18、第三自然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19、有人认为,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
请结合原文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鲁庄公的可贵之处)20、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22、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2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作答)24、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25、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不是多余的。
这一对话,点26、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27、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或先决条件)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
这分别是28、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29、曹刿军事才能表现在曹刿:30、文章是如何表现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31、战“则请从”这句话的作用?32、“既克,公问其故”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字词解释:1、通假字:“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三、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
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3、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4、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5、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6、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详察敌情,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7、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8、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详细)
④鲁庄公的“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鲁庄公的“鄙”具体表现在: (1)不能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把战争取胜的希望
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从战前和曹 刿的对话可以看出); (2)急躁鲁莽(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3)对军事一无所知。(从“既克,公问其故”可看出)
⑤你认为曹刿和鲁庄公各是怎样的人?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
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
言概括)(2分)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8.下列各组中红色的词意思相同 的一项( A )
A.齐师伐我 威武之师 B.肉食者鄙 卑鄙无耻 C.牺牲玉帛 英勇牺牲 D.忠之属也 赤胆忠心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狱:案件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 翻译:
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2现)可曹以刿“一远战谋翻”译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
就可预凭见借到(这“个肉条食件者)打鄙一,仗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
中(3,)一不鼓急于作进气攻翻和译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
重点词语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 ②又何间焉 ③弗敢专也 ④弗敢加也 ⑤小大之狱 ⑥忠之属也 ⑦既克 ⑧再而衰 ⑨彼竭我盈 ⑩望其旗靡
军队 参与 独自占有 虚夸,以少报多 案件 类 战胜 第二次 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倒下
1.古今异义词
齐师伐我
古义: 讨伐,攻打 伐
今义: 砍伐
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学生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曹刿论战》命题人:陈红审题人:陈红班级姓名等级一、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翻译(1)齐师.伐我:() (2)衣食所安.:()(3)弗敢专.也:() (4)对.曰:()(5)小惠未遍.:() (6)牺牲..玉帛:()(7)弗敢加.也:() (8)必以信.:()(9)神弗福.也:() (10)虽不能察.:()(11)必以情.:() (12)忠.之属.也()(13)公将鼓.之:() (14)齐师败绩..:()(15)公将驰.之:() (16)既克..()(17)一鼓.作气:() (18)彼竭.我盈.()(19)夫大国,难测.也:() (20)惧有伏.焉:()(21)望其旗靡.:()(22)又何间.焉:()(23)肉食者鄙.:()(24)何以.战:()(25)小信未孚.:()(26)战则请从.:()(27)公将鼓之.:() (28)再.而衰:()二、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5.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对比阅读(一)【甲】《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罃①之拔逼阳②,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③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久战》)【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③遽(jù):迅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B.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C.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D.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B.彼竭我盈.盈:充满1C.惟.荀罃之拔逼阳惟:只有,仅仅D.气已竭.而复振竭:穷尽,干涸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
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书。
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称《》《》。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
二、字音字形曹刿()又何间()焉弗()小信未孚()玉帛()下视其辙()登轼()败绩()遂()逐()齐师旗靡()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齐师.伐我师: 。
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 。
3.肉食者鄙.鄙: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
专: 。
5.对.曰对: 。
6.小惠未徧.遍: 。
7.虽不能察.察: 。
8.必以情.情: 。
9.忠.之属.也忠: 。
属: 。
10.战则请从.从: 。
11.齐师败绩..败绩: 。
12.公将驰.之驰: 。
13.既.克既: 。
14.一鼓作.气作: 。
15.彼竭.我盈.竭: 。
盈: 。
16.难测.也测: 。
17.惧有伏.焉伏: 。
18.望其旗靡.靡: 。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同,。
(三)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2.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4.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5.再.而衰古义: 今义:6.必以信.古义: 今义:7.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
2.公将鼓.之鼓:。
3.小信未孚.孚:。
4.忠.之属也忠:。
5.下.视其辙下:。
(五)一词多义1.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故:①故克之()②公问其故()3.从:①战则请从()②民弗从也()4.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5.信:必以信()②小信未孚()(六)虚词归纳1.其:其乡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之: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与之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重要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重要复习资料第27课《曹刿论战》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⒉“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
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⒉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⒉《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⒉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⒉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⒉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⒉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⒉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⒉“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
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五、古今异义⒉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⒉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⒉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⒉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⒉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⒉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⒉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⒉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⒉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六、一词多义⒉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⒉请曹刿请见(请求)⒉作一鼓作气(振作)战则请从(请允许)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⒉属忠之属也(shǔ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zhǔ连缀,连续)⒉夫夫战,勇气也(fú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荷担者三夫(fū成年男子)⒉故问其故(原因)⒉其其乡人曰(他的)故克之(所以)下视其辙(他们的)公问其故(其中)⒉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⒉以何以战(凭借,用、靠)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必以情(按照)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必以信(用)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⒉于战于长勺(在)⒉焉惧有伏焉(于此,兼词)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又何间焉(呢,语气词)七、词性活用⒉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⒉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⒉惧有伏焉伏:伏兵,动词作名词八、文言句式⒉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译:“您”凭借什么作战?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曹刿论战》复习提纲精华版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
二、基础知识(一)字刿()孚()辙()轼()遂()盈()靡()玉帛()鄙()又何间()焉小惠未徧()弗()敢专也(二)词语梳理1、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2、古今异义: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鄙:鄙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今:指行为不正直。
③忠:尽力做本职。
(忠之属也。
)今:忠诚,忠实。
④狱:案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指监狱。
⑤情:以实情判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感情。
⑥虽:即使。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连词,与“可是,但是”连用⑦再: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今:又。
3、一词多义①故:,A故逐之:所以 B公问其故:原因②以: A何以战: 凭,靠 B必以分人:把③焉:A又何间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B惧有伏焉:作兼词,于此,在此④其:A下视其辙:代词,指齐军的 B公问其故:作代词,指战胜齐军。
⑤之:A忠之属:也结构助词,的 B公与之乘:作代词,指曹刿C公将鼓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D登轼而望之作代词,指齐军补充:间:①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③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④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⑤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⑥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⑦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⑧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
(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
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
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
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 é)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五、古今异义⒈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⒊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⒋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⒌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⒍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⒎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⒏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⒐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⒑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六、一词多义⒈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⒊请曹刿请见(请求)⒋作一鼓作气(振作)战则请从(请允许)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⒌属忠之属也(shǔ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zhǔ连缀,连续)⒍夫夫战,勇气也(fú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荷担者三夫(fū成年男子)⒎故问其故(原因)⒏其其乡人曰(他的)故克之(所以)下视其辙(他们的)公问其故(其中)⒐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⒑以何以战(凭借,用、靠)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必以情(按照)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必以信(用)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⒒于战于长勺(在)⒓焉惧有伏焉(于此,兼词)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又何间焉(呢,语气词)七、词性活用⒈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⒉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⒊惧有伏焉伏:伏兵,动词作名词八、文言句式⒈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译:“您”凭借什么作战?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译:在长勺交战。
⒊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⒋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⒌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⒍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
即“可以(之)一战”]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九、阅读理解⒈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⒉文章结构第一自然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然段: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自然段: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⒊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分三层:十年春……公将战。
//曹刿请见……乃入见。
//问:“何以战?”……战则请从。
//第一层: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也可分为两层:十年春……乃入见。
//问:“何以战?”……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⒋“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战争的性质。
⒌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⒍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⒎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⑵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⒐“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⑴结构上,承上启下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⒑“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
⒒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⑴“三而竭”照应上文“齐人三鼓”“齐师败绩”⑵“视其辙乱,望其族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⑶“公将战”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遥相呼应⑷“可以一战”与下文两次“可矣”相照应⒓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
⒔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曹刿:深谋远虑鲁庄公:鼠目寸光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
以第二段为例:“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⒕“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⑴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
这就是他的“远谋”。
⑵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⒖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
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⒗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曹刿:⑴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⑶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⑷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
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⒘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1⒏课后练习三:曹刿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解释。
曹刿这句话是对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答话的肯定,他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作为国君应尽心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忠于职守在今天依然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