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哲学的不同

合集下载

浅析东西方哲学对东西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浅析东西方哲学对东西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浅析东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及其对人类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人类初步意识到哲学概念的时候,就产生了。

然而千百年来,无数哲人对此问题的解析,精彩纷呈,却都难以统一。

总地来说,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哲学的一门讲究“爱智慧”的学问;而从哲学与人类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实践经验中,我们不难得出,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模式,有很大一部分,是受不同的哲学思想塑造的。

本文旨在探讨东西方哲学及马克思哲学,之所以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本体,即东西方人类不同的世界观、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

“哲学”一词,是由日本明治时代哲学家西周在1862年从西语Philosophia一词直译而来的。

该次源于希腊语。

于是大部分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哲学起源于西方,甚至笼统地认为,哲学是西方传过来的知识。

其实不然。

哲学传统在我国的存在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但清代以前,我国历史上是没有“哲学”一词的。

后来被称为“哲学”的学问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先秦为“子学”,两汉叫“经学”,魏晋称“玄学”,宋明指“理学”,明清叫“实学”。

从一而贯的名字,统称为“玄学”。

在中国哲学史各个时期中,哲学派别之众,范围之广,气相之蓬勃,当以前秦时期,子学的时代为首。

这一时期,正是整个人类精神基础独立地在中国奠定的阶段。

中国哲学鲜明的人文主义主题就是在这一时期确定的。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儒、道、墨、法、明、农、杂、阴阳、纵横等,各家产生的哲思。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上的探讨,基本上奠定了往后几千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判断标准。

而主要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儒家的伦理思想,道家的天道无为思想,墨家的逻辑思想,以及法家的政治思想。

而汉代“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思维中的据统治地位后,并不代表其他的哲学思想被取代了,而依旧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造就了今天中国人的整体世界观。

探析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探析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是中西哲学差异的主要体现。

中国哲学强调领悟和直观体验,重人事轻自然,注重实用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实证和严密的思辨,强调物我二分,不断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1845-1846年合著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观念模式,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依赖于物质条件。

所以说,中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物质基础,还会受到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的影响。

1社会物质基础影响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国是比较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受大自然的压力较少,没有把自然看成与人相对立的力量,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由于中国古代人们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下,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缺少文化之间的碰撞,导致人们内向保守,形成一种封闭的思维传统。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发展,而小农生产又通常与实用技术关系密切,从而出现重实用、轻理论轻实证的现象,也使民族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体验和整体把握的水平上。

相反,西方国家大多数都临海,处于开放的地理环境,这就为发展商业和航海业以及拓展海外贸易、对外交往和信息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从而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思维传统。

但同时受外在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当恶劣的自然环境出现,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改造。

所以,自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注重对自然进行认识、把握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人重视思辨和实证的思维传统。

2历史文化影响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是以儒道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很多早期的文献中都有记载过,要把最高的权威追溯到天之中央。

而且一直以来统治者都在努力争取实现“大一统”局面,不仅通过政治镇压,还会进行思想同化,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整体的思维方式,追求整体一致,不喜欢标新立异。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哲学创新的可能空间doc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哲学创新的可能空间doc
但他又进而把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归结为所关注事物层面的不同,认为"抽象思维"是"到现象背后去找本质和规律......从有形物质之'体'出发,研究不同种类的'体'的结构、形态、性质及其运动规律",是所谓的"体科学",而"意象思维"则"通过'象'层面对系统的认识,是以时间和整体为本位;其对系统构成的了解,是从动态过程和整体的角度获取的",是所谓的"象科学"
从李大钊、瞿秋白、李达、毛泽东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疑已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
这些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其在思想上的成功的创新性
而这种创新性之所以可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无疑就是基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或"映射"、"移植"
这种接受或"映射"、"移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想传统
例如,基督教思想就是形成于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互相吸纳,中国的宋明新儒学则是以本土的儒学思想吸纳佛教思想而实现思想创新的范例
自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种民族间的交往与冲突就更是不可避免,从而将文化冲撞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地摆在了每一个后发展民族面前
这既造成了既有文化的危机,但同时也给文化的发展,哲学的创造,提供了机遇
既然西方人已经从"象思维"或"第一问题框架"发展到"概念思维"或"第二问题框架",那么,中国人迟早也会经历这一过程
还有一种类似的转换问题的方式,这就是从本质与现象对比的角度去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哲学,中国,差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中国,差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家都对哲学做出重要的贡献。

他们都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在中西方哲学史上,各界哲学专家学者总把两位先哲在他们在时代背景、命运上、性格上、思想上、言说方式乃至生活习性等的差异都做出了比较。

我认为他们在德性上有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人生境界。

那就是孔子的为仁由己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也离不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连贯性,但是它却与所处时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着更加直接的关联。

因此对于哲学史的研究,不仅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个角度着眼,而且更应该从广义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各种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讨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处于同一时期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来说,他们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奠基者。

两人都富于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分别是在学问基础上的经验主义和在思辨基础上的理性主义。

孔子的是求用世的实践理性;苏格拉底的是求爱智的纯粹理性。

两人都强调德性,分别志在恢复废弛的道德规范和创建崭新的生活原则。

孔子的是德性伦理和美德伦理;苏格拉底的则是知性伦理和元伦理。

两人都注重以其伦理思想影响政治。

孔子重德治和礼治;苏格拉底重理治和法治。

两人都以其文化自觉、知行合一成为彪炳千秋的光辉典范。

孔子的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是孔子提出来的。

他在《论语颜渊章》中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意是:如果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代表了希腊古典哲学、康德哲学、存在主义等思潮,而东方哲学智慧则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注重理性和推理。

西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追求智力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直觉和综合思维,注重感性和体验。

东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冥想、内观和直觉来获得智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体验。

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家们关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社会和谐与个体的责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境界。

东方哲学家们关注社会和谐和个体的责任,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三、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西方哲学家们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解构,追求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和理性解释。

2. 东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直觉和体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东方哲学家们注重对整体的感知和体验,追求对世界的主观认知和直觉解释。

四、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家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追求通过自我实现来寻找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2. 东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内观和心灵的平静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家都对哲学做出重要的贡献。

他们都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在中西方哲学史上,各界哲学专家学者总把两位先哲在他们在时代背景、命运上、性格上、思想上、言说方式乃至生活习性等的差异都做出了比较。

我认为他们在德性上有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人生境界。

那就是孔子的“为仁由己”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也离不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连贯性,但是它却与所处时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着更加直接的关联。

因此对于哲学史的研究,不仅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个角度着眼,而且更应该从广义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各种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讨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处于同一时期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来说,他们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奠基者。

两人都富于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分别是在学问基础上的经验主义和在思辨基础上的理性主义。

孔子的是求用世的实践理性;苏格拉底的是求爱智的纯粹理性。

两人都强调德性,分别志在恢复废弛的道德规范和创建崭新的生活原则。

孔子的是德性伦理和美德伦理;苏格拉底的则是知性伦理和元伦理。

两人都注重以其伦理思想影响政治。

孔子重德治和礼治;苏格拉底重理治和法治。

两人都以其文化自觉、知行合一成为彪炳千秋的光辉典范。

孔子的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是孔子提出来的。

他在《论语·颜渊章》中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意是:如果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面对同一个世界时,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

但是,事实证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或者说,东西方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

从一些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比如,我们如果写信给欧洲的朋友,地址一定是这样的格式:XX号XX街XX市XX国家,而我们中国人的写法刚好相反。

又如,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整体后个别,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大都是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

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

从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合一法。

而西方人注重局部,看问题的角度是从局部到整体,关注个体和细节,喜欢把复杂的事物无限细分。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二分法。

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印度人在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印度人却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们关注自我,也注重普遍的规律,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剥离出简单的规律。

因为关注自我,所以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释迦牟尼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现象的本质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类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归宿是哪里?从这些问题出发,他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

印度人的这个思维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印度人约会从不守时,印度城市是有名的脏乱差,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人太关注自我的一种负面表现。

但印度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被世人认可。

如,数字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而古印度在数学方面有相当大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

在今天,印度的软件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其它国家难以撼动其地位。

西方人注重局部和细节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将事物划分成更细微的部分,或者划分成不同功能部分的组合。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简介: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思想体系和智慧。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哲学传统,它们在思维方式、观念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向来强调逻辑推理和理性思量。

西方哲学家们追求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寻觅真理。

他们注重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追求客观和可证实的知识。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直觉和综合思维。

东方哲学家们相信人类的直觉和内心感知能够超越理性思量,达到对宇宙和人生的真实理解。

他们注重内省和体验,通过冥想和禅修来开辟心灵的智慧。

东方哲学强调整体性和和谐,追求心灵与自然的统一。

二、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西方哲学家们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他们关注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尊重。

西方哲学智慧对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有着深刻的思量和探索。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强调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东方哲学家们关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他们注重道德和伦理,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奉献。

东方哲学智慧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量和探索。

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西方哲学家们的逻辑思维和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

他们强调理性和实用性,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对于个人的心灵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东方哲学家们的综合思维和内省的方法论促进了心灵的觉醒和社会的和谐。

他们强调平衡和整体性,对于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健康养生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哲学的不同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哲学的不同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哲学的不同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

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

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引言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和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之一。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还反映在人际交往、教育观念、礼仪行为等方面。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知,有效开展国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以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根源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

西方哲学以理性和个体为中心,强调逻辑思维、分析和实证研究。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强调和谐、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价值观念。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念的侧重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体现。

沟通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沟通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上。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表达,追求明确和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

而中国文化则注重间接表达,尽量避免冲突和尴尬,更倾向于使用含蓄、委婉的语言。

另外,中西方在非语言沟通方面也存在差异,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社会关系的看待方式中西方在对待社会关系的看法上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权利。

而中国文化则重视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注重社会和谐以及对家庭和社群的责任。

这种差异体现在对待亲情、友情和礼仪观念上。

时间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更加注重精确计划和时间管理。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注重时间的弹性和灵活性,更重视人际关系,对时间的看法较为宽容。

三、行为习惯的差异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交往方式和礼节习惯上。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注重直接而简洁的交流方式。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注重尊重和面子,在交往中更注重细节和形式的礼仪。

比如,在进餐方面,西方文化注重快速就餐和使用刀叉,而中国文化则倾向于慢慢品味和使用筷子。

教育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学习方式和学生发展的态度上。

试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试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试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方”重了悟而轻实证”,西方”重分析而轻整体”,文章正是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剖析,梳理出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轻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划清主客界限,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就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哲学思维重整体轻个体中国传统的思维着重于系统、整体的把握,轻视个体分析。

中国哲学思维从最自然的、直接的、感性的东西出发,凭借直觉推及整个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不断变化、流转的过程,强调人与世界的融合,物即我,我即物,无也是有,有也是无,万物一体。

在整体模糊中获得全方位的认识,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哲学思维则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主客有别,讲求实证,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在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把局部与整体分开,进而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加以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旨在从个体中寻求和把握一般的规律。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维偏重于整体统一性,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整体融合。

二是中国传统思维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重整体意识,个体对家族、国家的归顺性、依顺性,属道德约束型文化。

强调个体存在于社会群体之间,个体是受群体规范和制约,个体依附于群体,个体是集体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群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群体凌驾于个体之上,是个体的载体、保障和最终归宿,个体和群体是一体的,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思维强调天人相分,物我相别,提出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如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运动与静止、偶然与必然、对立与统一。

哲学思考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

哲学思考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

哲学思考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生活意义和智慧的学科,展示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以东西方哲学思想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和哲学观念。

一、哲学的定义和目的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哲学被视为一种学术体系,具有思辨性和揭示性的特点。

东方哲学更注重实践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作用,目的在于寻找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相对而言,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二、人的自我和世界观东方哲学强调个体的融入和谐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以及宇宙的和谐关系。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共通性。

而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三、思维方式和方法东方哲学更趋向于启发式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看到问题的多重面向和多种解决途径。

中国哲学注重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注重道德和伦理的道路。

而西方哲学更多以逻辑推理和实证观察为基础,强调科学方法和实验的验证。

四、价值观与伦理东方哲学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观念的培养和遵守,以及对他人和社区的尊重。

这反映在中国儒家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思想中。

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之间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五、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东方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更趋向于循环和整体性,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回归过程。

西方哲学则更多地关注线性的时间观念和有限性,追求线性进步和个体历史的发展。

六、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东方哲学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

西方哲学流派则涵盖了古希腊哲学、现象学、实用主义等,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尼采等。

总结起来,东西方哲学思想在定义、目的、人的自我和世界观、思维方式和方法、价值观和伦理,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而这些差异也是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产物。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思想的来源和意义,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比较中国哲学属于东方哲学这个大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统称。

准确的说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的哲学。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认为哲学这个词汇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就是特指自古希腊开始不断发展至今的形成一定体系的西方思想。

中国实际上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所谓的中国哲学。

但是不可否认,中西哲学中有很多讨论的内容是相同的,比如都有涉及本体论的讨论。

由于本文探讨的核心不是对中国哲学的定义,因此暂且还是以中国哲学来称谓中国的思想。

中西哲学由于其产生的民族气质、地理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又有许多的相异性。

共性和相异性是中西哲学需要互相学习和弥补的地方。

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问题,侧重综合性,具有辩证性;西方哲学传统思维则更侧重个体式的思维方式,侧重分析,具有逻辑性中国古代先哲们强调“一体”这个观念,“一体”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惠施的文章中,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随后庄子在自己的学说中也说道,“生死存亡,是为一体”。

“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中整体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整体论思维方式侧重从整个系统的层面来考虑问题,但是它缺乏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化、细致化的分析。

例如,在老子哲学中,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阴阳之间的调和,将“道”看做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

在动静观上,中国先哲们则认为静为动之本,动必复归于静,对立面相互斗争的结果,不是使事物超前产生新的发展,产生新的质,而是最终要归复于一个统一体中。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调和差异与矛盾。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被视为最高道德。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维中则注重把握个体,注重把握事物之中的差别与对抗性的成分。

从最早的古希腊哲学讲世界的本原是水,由水组成了世间万物到毕达哥拉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数”,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世间万物呈现不同的形态是因为他们内在的原子在排列方式上有区别。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3、西方哲学所具有的丰富原创精神则可以成为中国哲学发扬光大的酵母。传统中国哲学把太多的注意力或精力放在“学统”建构上,每说一句话都得有出处,每一个议论都得引经据典,这在客观上必然导致大批哲学家学术创造力的匮乏。“我注六经”的解释学传统更使得中国哲学长期陷入“述而不作”的困难境地。
六、结束语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正确把握中西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必将会在经济文化日益国际化的契机下,抓住机遇,重塑国人风采,在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扬其精华的基础上和谐健康发展。
人们常说中国是"人治"而不是"法制",这也体现出中国人"内外有别"的中式思维。
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人情,其次才考虑法律的公正,"人情"高于"法律",当然就会出现"人治"高于"法制"的现象。
国的朋友还有一个问题:朋友很容易骤然转变成仇人。
西方人不仅在政治上法律上有人人平等的原则,在经济上也有"在金钱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西方人做买卖是生人熟人一个价,谁出的钱多,就给谁更好的服务。而中国在经济上也讲究人情第一,中国人做买卖时生人和熟人价格就不一样,往往是熟人比生人付出的钱少,却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在西方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到了中国就加入了很多"人情"色彩:既讲金钱,又讲人情;既依靠市场,又依靠关系;既提倡顾客第一,又不忘朋友至上......。
西方人在社会上寻找公平,追求平等。我们看到西方人提出的要求多半与平等有关:妇女争平等选举权,残废人争平等工作权,爱滋病人争平等入境权,同性恋者争平等结婚权......。中国人则是在社会上寻找关系,追求特殊待遇。博士生要求优先解决户口的特殊待遇,海外归来的留学生要求优先解决职称的特殊待遇,本地人要求优先被雇佣的特殊待遇......。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取平等的运动,中国人非常习惯对每个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区别待遇。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重视可观察到的结果和成果,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东方哲学则更注重道德和伦理,强调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2. 逻辑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差异: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讲究条理和推导,而东方哲学则更强调综合思考和模糊边界的处理,强调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3. 信仰与理性的差异:西方哲学一直强调理性,信任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而东方哲学则注重灵性和信仰,更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关注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人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哲学强调团体和谐,注重个人与集体的互动关系,倡导弱肉强食的集体价值观。

总之,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历史、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反映了两种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概述: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两种哲学传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以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1.1 西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思维。

它强调理性思考、证明和推断。

西方哲学家倾向于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寻求真理,并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1.2 东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相比之下,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直觉和综合思考。

东方哲学家强调内观和体验,通过直觉来理解世界。

东方哲学智慧强调整体性思维,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强调平衡和和谐。

1.3 异同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智慧更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直觉和整体性思维。

然而,两种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可以互相补充。

二、价值观2.1 西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它注重人的自主性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重,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2.2 东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相比之下,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东方哲学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

它强调平衡和谦逊,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2.3 异同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智慧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集体和和谐。

然而,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和可取之处,可以互相启发。

三、对待知识3.1 西方哲学智慧对待知识的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

它注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得知识。

西方哲学智慧强调科学的方法和证据的重要性,追求客观和普遍的真理。

3.2 东方哲学智慧对待知识的方式相比之下,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直觉和体验的方式。

东方哲学智慧强调内观和体验,通过直觉来获得知识。

东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主观和独特的真理。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简介: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价值和真理等问题的学科,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思考。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体系,它们在思维方式、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本文将比较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对人类思维和生活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理性推理。

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成为了西方哲学的基石。

西方哲学倾向于通过分析、辩证和推理来解决问题,重视理性和科学的方法。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直觉和体验。

东方哲学强调内省和观察自然界,通过冥想和静坐等修行方法来实现对内心的探索。

东方哲学更加关注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观念的差异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在西方哲学中,人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由意志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体的幸福和利益。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强调整体性和无我。

在东方哲学中,个体被认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东方哲学追求的是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主张放下个人欲望和执着,追求无我境界。

三、价值观的差异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功利主义和个人利益。

在西方哲学中,人的幸福和利益被视为最高价值。

西方哲学倡导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强调道德和无为。

在东方哲学中,道德被视为最高价值,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境界。

东方哲学主张顺其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四、对人类思维和生活的影响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西方哲学还倡导个人自由和人权,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哲学的不同
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
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认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

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

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思维方式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
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如今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

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如果从目标,认知过程,行为表现三个因素来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目标上,中国人希望达到和谐;从认知和过程来看, 中国人看问题从整体去把握;从行为表现上看,中国人处理问题采取折中方法。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也应包含三个维度:
矛盾观念,中国人的思维承认矛盾观念;认知变化,从认知取向看,中国人承认变化;行为变化,中国人认为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人喜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变化,容纳矛盾观念,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和谐,处理问题时采取折衷方法。

《易经》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关于《易经》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激烈的争论,有人批评有人赞同。

而研究表明,心理学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观点。

从心理研究结果看,中国人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缺少把问题从整体背景中区分岀来的意愿、能力、技巧,因而无法做出进一步的分类。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远程作用力,却不善于对此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区分与分类,也就不可能产生电磁学、量子力学等新的学科,更别谈更专注更深入地研究。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人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思维方式,这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路径。

在古代书籍中,也有类似的概述:“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思考。

而中国人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

总之, 在中国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真正代表中国传统辩证法精髓的是五行学说的三元连环辩证法•三元连环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分别是东方和西方两大辩证法体系的代表.我们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理解黑格尔辩证法,也不能理解马克思辩证法。

'我们可以翻一翻教科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解释到处都充满着错误,充满着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所带来的误解,当然还有受前苏联教科书里面的影响而来的一些误解。

俄国人也不能理解辩证法,俄国人也不是一个哲学的民族。

俄国人基本上还是属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也不能理解德国人的思维方式。

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都讲矛盾,形式逻辑认为不能容忍矛盾,而辩证逻辑讲矛盾无处不在。

但是它们讲的是在不同的层面,并不相冲突。

辩证逻辑也要用形式逻辑来讲话。

在黑格尔看来,形式逻辑底下的本质是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是建立在辩证逻辑之上,形式化了以后,才有了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之母。

黑格尔的辩证法关注的是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的是对立双方交替性的相互压倒,遵循的是优存劣汰的推动原则,反映了西方辩证法思想以争强为主旨的特点,体现了西方人好胜的心态.三元连环辩证法关注的是三者之间的连坏关系,强调通过一物降一物、一物生一物、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实现总体平衡,遵循的是生生不息的和谐原则,反映了东方辩证法思想以抑强扶弱为宗旨的特征,体现了东方人平和的心态. 三元连环辩证法对实现社会平等、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