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英文名称:Marxism Works Selected Readings学分:3 总学时:54开课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结合当代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世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一)导论:今天我们如何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3课时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社会科学文献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区别(2)自然科学认识与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的区别(3)理解与解释的区别3、本课程学习要求大家做到“三结合”:(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2)基本原理的学习与领会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结合(3)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上) 3课时一、《提纲》的写作背景二、《提纲》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提纲》共11条,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条),揭示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结合实践活动的意义,说明实践是新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提纲的“总纲”,以下诸条是第一条的具体化第二部分(第2条),说明实践是认识和理论的基础,是新哲学的基本点第三部分(第3—9条),说明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而陷入唯心史观第四部分(10,11条),指出了新旧哲学不同的立足点和阶级基础,新哲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改造世界三、对《提纲》几个概念的解释1、“感性”与“人的感性的活动”2、“世俗家庭”与“社会化人类”3、“人类社会”与“社会化人类”4、市民社会5、“直观的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下) 3课时一、学习提纲需着重领会的问题1、以实践的基本出发点,认清旧哲学的主要缺陷2、以实践为基本立场,阐发新唯物主义关于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的基本观点3、从实践出发,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二、《提纲》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四)《共产党宣言》序言与引言 3课时一、《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二、《宣言》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宣言》全书由七篇序言和四章正文组成序言序言包含的重要观点引言《宣言》简短的引言共6个自然段,阐明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和发表目的三、《宣言》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宣言》巨大的理论贡献在于:1、《宣言》所贯穿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被至今的世界历史证明是正确的2、“两个不可避免原理”和“两个决不会原理”构成了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哲学基础(五)《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二章3课时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阶级斗争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课【学分数】 4 【适用专业】文科各专业【学时数】 64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文本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这些著作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本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使学生从文本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产生、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的斗争对象和特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3、使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和基本精神,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答现实的和思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觉反思生活,思考人生,修养身心,提高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讲我们还需要马克思(4学时)第一节马克思的问题仍是我们的问题第二节马克思的思考是前沿性的思考第三节马克思的理想是我们的理想第四节马克思的精神是我们需要的精神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哲学的问题、理想和精神。

重点:马克思的问题仍是我们的问题。

难点:马克思的思考是前沿性的思考。

其它教学环节:对学生对所理解的“马克思的精神”展开讨论。

第二讲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在当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0学时)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第二节、异化劳动理论第三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的异化思想第四节、异化理论在当代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异化理论的背景和意义。

重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

难点:异化劳动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让学生就“异化理论”的当代意义展开讨论。

第三讲实践唯物主义天才萌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0学时)第一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第二节、实践——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第三节、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宗教)第四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五节、“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马哲经典教学大纲

马哲经典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教学大纲1、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教学总课时: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是不够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中,往往难免会有一些不确切和不得当的地方,就是正确的东西也必须加深理解,这就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

学习经典著作应该注意,一要把握经典作家在具体条件下的论述,准确理解精神实质;二要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教条主义。

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课时:72学时。

2、教材选用依据:本教材选用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由李殿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此书是高等师范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材。

它精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并配有“导读”。

“导读”对每篇著作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理论观点、历史地位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介绍、分析,是一部便于学习的好教材。

3、教法原则:1、尽力抠懂经典著作原文;2、重点把握基本理论;3、教师根据自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力所能及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现实中的意义。

第一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恩格斯是怎样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的;2、使学生了解恩格斯是怎样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的。

二、内容要点:1、恩格斯在《序言》中说明了为什么要写《费尔巴哈论》这本书;说明了为什么要把《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公开发表。

2、恩格斯评析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3、恩格斯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特别着重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4、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序言》:19世纪4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在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有关原著,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以此来分析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事件。

二、思考题1、举例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是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发生矛盾,就会发生社会革命?3、社会革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革命有何区别?4、如何理解“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为什么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在上层建筑领域仍存在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东西或现象?5、根据“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这一论述,分析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6、根据上述思路,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7、根据上述思路,分析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8、如何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如何理解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9、如何理解“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试举中外发展进程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10、如何理解“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这里的“对抗”指什么?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仍在不断发展,它所创造的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又体现在何处?11、马克思如何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12、根据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原理,思考我国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01004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from Marxism Classics(1)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3学期一、教学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为选读文献,阐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开始的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介绍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阐发的共产主义见解,提高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把握共产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坚定理想信念。

在专业能力方面,研习学习经典原著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品格,增强运用经典理论解答现实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了解马克思《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其地位;把握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精神实质;透彻掌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精神实质。

2.专业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读懂原著,透彻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和精神实质,以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历史境遇、历史地位、实践活动和现实需要,分析文本的价值,以此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带着时代的问题与经典开展对话,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通过精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课程论文,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节选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组成,课程教学分为两讲:第一讲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第二讲是“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各讲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如下:第一讲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1.对国民经济学的总体批判2.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3.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4.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理论5.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6.国内外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评价(自主学习部分)教学要求:掌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熟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了解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SELECTED READING OF THE WORKSBY MARX AND LENIN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马列原著选读是为了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深入领会导师们的科学思想而设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思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列原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学时)一、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批判(一)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方面的根本缺陷(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环境、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四)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五)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使他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二、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宗教感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三)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的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一)考察的对象不同(二)立足点不同第二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2学时)一、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黑格尔哲学破产的内在必然性(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阶级实质(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三)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缺陷(四)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三、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一)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四、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一)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二)费尔巴哈的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第三篇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8学时)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三)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一)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二)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三)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第四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4学时)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篇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3学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历史局限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的道路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设想(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二)社会主义政治的特征四、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教学方式:1、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著作的内容、观点和原理,培养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

2.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思想精髓。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3.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精神4. 《资本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体系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2. 阅读法:组织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引导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思想精髓。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4. 实践法: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二课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3. 第三课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精神4. 第四课时:《资本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体系5. 第五课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阅读理解、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时分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各个课时的教学时间。

2. 教学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准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教材、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课程性质 ]专业理论课[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原文的研读,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奠定学养基础,坚定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复式立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依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读”、“析、”“议”相结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学时] 90 学时第一讲导论[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主旨在于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

我们应该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理论研究、理论学习时所持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部分选编了三篇文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学时 ] 8 学时<学习指导 >一、应知、应会知识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知道三个问题,解决三个问题:(一)、应知原著与原理、史的关系,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原著的问题;(二)、应知如何阅读原著,解决学习原著的方法(即怎么学好)问题;(三)、应知学什么(即学习的重点),解决学风问题。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应关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的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并阅读本章所列重要参考文献。

三、所选原著的要点(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的完美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第一章:《共产党宣言》概览1.1 教学目标1.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2 教学内容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2. 案例分析: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资本论》第一卷——剩余价值理论2.1 教学目标1. 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理论体系;2. 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 剩余价值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剩余价值的概念、源泉及规律;2. 案例分析: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1 教学目标1. 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2 教学内容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案例分析: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取得的成绩而写作的,摩尔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生活习俗、称谓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

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本书由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和正文九章组成,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历史上出现的家庭形式,地域资源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并影响家庭的发展;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实现的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妇女解放的道路等等。

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二、列宁《国家与革命》、《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一)列宁《国家与革命》导读1、《国家与革命》写作的背景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议极大。

2、《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革命经验的总结”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3、《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观点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它与人类历史一定阶段相联系,必然走向消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英文名称:Marxism Works Selected Readings学分:3 总学时:54开课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结合当代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世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一)导论:今天我们如何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3课时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社会科学文献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区别(2)自然科学认识与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的区别(3)理解与解释的区别3、本课程学习要求大家做到“三结合”:(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2)基本原理的学习与领会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结合(3)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上) 3课时一、《提纲》的写作背景二、《提纲》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提纲》共11条,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条),揭示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结合实践活动的意义,说明实践是新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提纲的“总纲”,以下诸条是第一条的具体化第二部分(第2条),说明实践是认识和理论的基础,是新哲学的基本点第三部分(第3—9条),说明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而陷入唯心史观第四部分(10,11条),指出了新旧哲学不同的立足点和阶级基础,新哲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改造世界三、对《提纲》几个概念的解释1、“感性”与“人的感性的活动”2、“世俗家庭”与“社会化人类”3、“人类社会”与“社会化人类”4、市民社会5、“直观的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下) 3课时一、学习提纲需着重领会的问题1、以实践的基本出发点,认清旧哲学的主要缺陷2、以实践为基本立场,阐发新唯物主义关于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的基本观点3、从实践出发,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二、《提纲》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四)《共产党宣言》序言与引言3课时一、《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二、《宣言》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宣言》全书由七篇序言和四章正文组成序言序言包含的重要观点引言《宣言》简短的引言共6个自然段,阐明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和发表目的三、《宣言》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宣言》巨大的理论贡献在于:1、《宣言》所贯穿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被至今的世界历史证明是正确的2、“两个不可避免原理”和“两个决不会原理”构成了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哲学基础(五)《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二章3课时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阶级斗争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1、揭示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形式3、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内部各种冲突中进一步成熟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在这一章里,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共产党人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1、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2、《宣言》批判了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和私有制观点的种种谬论3、《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在批驳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攻击之后,《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彻底决裂”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全部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只能再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第一、无产阶级必须利用自己的政权,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第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将自行消亡,代替它的将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六)《共产党宣言》学习小结3课时学习《共产党宣言》需着重领会的问题1、恩格斯所概括的《宣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1883年2月德文版序言明确指出,《共产党序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宣言》的基本点:(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动力(3)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这些基本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根线索,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宣言》所阐述的原理,掌握全书的内容。

《宣言》的基本思想,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在当代视野下,阅读《宣言》,需着重把握的理论观点(1)关于资产阶级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的观点(2)关于“两个不可避免”的原理(3)《宣言》对共产党性质、特点、奋斗目标的论述(4)《宣言》对共产主义社会本质规定的论述3、《宣言》有关“生产”、“交往”等实践范畴的“世界性”特征的阐述,为我们把握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发展提供了钥匙4、《宣言》对共产主义实现前提及本质特征的阐释,为共产党人的理想社会作了科学说明(七)学术讨论课 3课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确定讨论主题(八)《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第二章3课时一、写作背景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情况2、德国党内发生思想混乱3、写作与出版经过二、本课的内容结构第一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现代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根源2、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3、重点评价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第二章恩格斯着重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阐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和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意义2、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大意义(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3课时第三章的中心内容是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4、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途径和依靠力量5、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十)《反杜林论》总论3课时一、《反杜林论》全书在马克思主义史中的地位二、《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三、《哲学篇》的结构《反杜林论》哲学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时期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它第一次明确了马克思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和辩证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系统地、连贯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十一)《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分类,先验主义3课时这一章的中心,是揭露杜林哲学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实质,阐发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理。

一、本章内容结构全章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问题:(一)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1、揭露杜林“原则在前”的先验论观点2、阐述原则来自外界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3、“原则在前”是黑格尔哲学的翻版4、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揭露杜林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根源(二)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1、杜林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奢望2、论述人类建设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三)数学上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1、杜林先生的数学馆2、数学是现实的反映3、数学发展的客观源泉二、本章要着重领会的问题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根本原则2、原则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世界抽象与概括的结果3、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1)认识过程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2)认识过程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在人类无限前进发展中,每天地,不断地得到解决(十二)《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九、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3课时本章着重批判以“永恒真理”为理论依据,并于抽象的永恒的道德原则的唯心史观谬误,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一、本章的内容结构(一)揭露杜林在思维、真理、道德问题上的谬论杜林在道德观和真理观上的谬论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道德原则是永恒的;第二、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

(二)恩格斯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真理观,阐明真理发展的辩证法1、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2、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3、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4、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1)道德具有历史性(2)道德具有阶级性(3)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4)“对同样的或差不多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相互一致的。

”(5)关于共产主义道德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学习本章要着重领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进一步领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三)《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十、道德和法。

平等3课时第十章的中心,是批判杜林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观,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物产阶级平等观。

一、本章的内容结构(一)批判杜林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先验论方法(二)批判杜林抽象的平等观杜林的平等观:凡平等是绝对的好、不平等是绝对的坏,不平等的产生是两个人中间有一个人用暴力实现他的要求。

恩格斯从四方面对杜林的平等观展开揭露与批判:(三)恩格斯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1、确立平等观是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实践要求2、古代的平等观3、资产阶级的平等观4、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学习本章要着重领会的问题(十四)《费尔巴哈论》总论3课时一、写作背景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为什么要写这部著作呢?他在1888年写的单行本序言中对此作了说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远因、近因、导因。

二、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地位三、本章内容结构本书一共有四章,此外还有一个序言和一个结束语。

序言中,恩格斯说明了写本书的目的,指出这本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恩格斯着重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

第二章,恩格斯主要考察了费尔巴哈哲学,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前马克思主义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第三章,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唯心主义观点,尤其是宗教伦理观方面的唯心主义杂质。

第四章,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革命。

结束语。

(十五)《费尔巴哈论》第一章3课时本章主要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恩格斯在本章中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指出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同时还介绍了黑格尔逝世后其哲学解体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