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与项目案例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

信息技术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

信息技术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案例一)产教融合(1)探索出基地建设实施以“学校训练,工厂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的专业技能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学校训练,工厂实践”的教学模式,而工学结合是学校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构建全新的面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

(2)探索出基地建设布局成功经验: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和基地功能要求按照企业工艺、岗位要求、场地面积建成了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1、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2、线路板制作实训室、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实训室、微课录播室5个实训室。

(3)探索出基地建设运行成功经验:通过与珠海因尔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广西美普达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基地运行流程、建立合作办公室来保障基地运行机制、规范基地运行成效、公司按照SMT生产技术、电子产品研发、专业教学与培训、技能鉴定四位一体的企业化信息技术实训基地来按照所需产品来进行预研-研发-小试-生产样机(板)-调试-论证评估,通过产品进入过线路板制作室核定PCB及工艺—1—要求保障环节正常有序,最后进入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进行自动上板---自动锡膏---贴片---无铅回流焊机---AOI光学检测---自动贴片流水线和手动插件线---返修---质检---出货。

(4)探索出基地建设师资培训成功经验:1.利用基地提升师资培训,服务于基地建设,利用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1、贴片技术(SMT)实训车间2、线路板制作实训室、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实训室、微课录播室进行PCB制作工艺培训服务、SMT工程师培训服务、THT焊接工艺培训服务、现代电子产品组装、调试培训服务、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服务和微课录播技术培训达27人次,通过培训大大的提升了师资建设的知识技能水平,使其掌握PCB制作工艺、SMT生产工艺、THT焊接工艺、现代电子产品组装、调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维护的新技术,2016年组织全区计算机检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的30人培训,示范效果明显,代表全区的4位国赛选手均获得国赛“三等奖”的好成绩,我校在整个全国比赛名列49名,在全区四个学校排名第1。

计算机综合实训范文

计算机综合实训范文

计算机综合实训范文计算机综合实训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中进行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

该实训活动旨在通过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篇文章将围绕计算机综合实训的重要性、实训内容以及实践体会进行阐述。

首先,计算机综合实训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计算机综合实训则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有机拓展。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计算机综合实训的内容丰富多样。

实训项目可以包括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物联网应用等多个领域。

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实践任务需求利用编程语言开发一款软件系统,涉及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调试等多个环节。

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训项目的设计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实训的时限和难度,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同时,实训项目还应注重团队合作。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结成小组进行合作,分工合作、互相交流,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软件开发实训中,学生需要具备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调试等工作。

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版本控制工具、集成开发环境等实际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最后,通过计算机综合实训,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样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拥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工作环境,具备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综合实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产业”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产业”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收稿时间]2023-04-05[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以高水平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1+1’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220603);国家级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程序设计I ”。

[作者简介]苏日娜(1978—),女,辽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和行业产业不断升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为更好培养产业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需要探索专业与产业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专业产业共制育人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改造实践教学、共建实训基地和“双创空间”、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推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努力培养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和战略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业人才;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8-0105-04Sept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随着“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以承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综合型产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18年起,教育部聚焦未来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的主要特征包括跨界整合性、超前性、衍生性、创新驱动性以及应用实践性[1]。

基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建设

基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建设

基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建设摘要:文章以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真实任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开发,课程教学融入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优化评价体系,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施,推进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26-02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根据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的要求,课程组开展了基于岗位能力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同时参照电气设备安装工职业标准进行课程模块设计,引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在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所涉及技术的岗位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将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例如,将维修电工(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电气设备安装工职业标准及三菱、西门子等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中。

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导向,结合项目工程图纸,对工作任务进行知识点分析、归纳、序化和整合,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最终实现知识重构。

以真实的生产过程为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训练获得综合职业技能。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程摒弃了知识本位的课程观,以培养电气设备装调维护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应用plc、变频器、伺服控制、触摸屏等先进控制技术,和企业合作进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精心选择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重点介绍设备安装调试流程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为明确。

根据项目任务对应的装配、调试、质检、生产管理工作岗位,归纳出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项目流程安排教学计划,以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第24卷第2期(2019)Vol.24No.2(2019)收稿日期:2018-11-15基金项目:甘肃农业大学校内外综合性实践教学改革试点项目(2017-SJJX-04);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60A08-07-2018-0007-1);教育部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1224003).作者简介:雒翠萍(1979—),女,甘肃天水人,讲师.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电子商务.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雒翠萍,聂志刚,王联国,白明昌,候思伟(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积极开展“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通过教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积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基地的拓展和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信息类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9)02-095-03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大高校都致力于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和创新,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如何适应“互联网+”的改革背景,主动应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适度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结构,制定出切实可行适合当前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备良好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1].高等院校和企业方联动采用深入全面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下助推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信息类专业升级的最佳途径[2].1实践教学现状与分析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2009年以来积极开展“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是国内较早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通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面向产业的开放性与融入性不够,适应度与支撑度不强.结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3],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应该充满着机遇,尤其是针对农业院校,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拓宽了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但是,由于学院未能及时有效捕捉与预判产业发展的趋势,对产业发展、变化的敏感度不够,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滞后,导致校企合作政策的规范性及长效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使得学生参加企业实训时,“校内教学+校外实训”的时空关系不够顺畅,对部分备战考研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参加长线实训学生毕业论文与设计环节考虑不周,考研率及就业率的提升受到一定的影响.(2)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行业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目前开设4个本科专业,实际人才培养效果显示,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培养体系比较完备,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按社会行业需求调整和更新力度不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陈旧,培养体系中对农业类院校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特色把握不清,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及渗透欠缺,尤其是学生实践教学系统性和行业实际需求结合度明显不够.(3)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多数教师工程开发经验欠缺,导致学生缺少工程实际开发环节的指导及实训,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变化能力的提高.95第24卷第2期(2019)Vol.24No.2(2019)综上所述,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及实践,急需以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拓展长效、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2“3+1”培养模式2.1模式内涵学院于2009年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引进一些优质企业资源,教学过程结合行业典型项目案例,全真浸入开发环境进行教学.学院与企业探索性的初步形成相对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年校内通识类课程教育和涵盖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的专业教育;累计1年(主要集中在第四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业规划选择具体方向进入企业进行0.5学期的实训,实训结束后进入企业进行0.5学期的实习,由企业负责帮助推荐就业单位.2.2模式建设2.2.1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达到校企双方教学计划共订、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教材共编、学生共同培养的目的,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协同培养,采用三阶段渐进式的教学、实训和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4].第一阶段是指第1、2、3学期进行校内通识类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授网络工程、软件设计、数据库技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并在大一进校后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第4、5、6学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库技术、网络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实际应用技能、嵌入式系统以及物联网工程的设计能力,在第三个暑假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接受企业的第一阶段培养;第二阶段是指第7学期通过公司进行长线实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等教学环节;第三阶段是指第8学期进入企业实习,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实习期间由企业负责帮助推荐合适就业单位.2.2.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组织院领导、系主任及骨干教师深入校外合作企业学习调研,由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对4个专业的行业需求进行剖析,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实际项目案例,对典型项目案例进行整合,转化为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任务,构建“面向市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学结合”的新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以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结合专业建设模式,以信息类相关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规划,参照行业标准,建立“以软件设计为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软件工程为重点,行业实际项目实践为核心,农业信息化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向.(1)硬件设计就业方向课程设置: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电路理论控制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等.(2)软件开发设计(JAVA方向)课程设置: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技术、JAVA程序设计、JAVA高级应用、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测试、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等.(3)应用软件就业方向课程设置:UI设计、网站开发与建设、三维图像处理、动画设计、Authorware等.2.3模式实施目前我院拥有6个正式挂牌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北京达内科技公司、上海杰普软件公司、北京神脑资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森途云创动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鲲鹏IT集团以及北京广信联创科技有限公司.实训方向主要有:Java开发、嵌入式开发、UI(界面)设计、Android开发、IOS系统开发等.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管理存在一定特殊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基本坚守在图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雒翠萍等: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96第24卷第2期(2019)Vol.24No.2(2019)责任编辑:郭有婧Exploration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3+1”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Tak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LUO Cui-ping ,NIE Zhi-gang ,WANG Lian-guo ,BAI Ming-chang ,HOU Si-we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Abstract: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andinnovation of the “3+1”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talent training,and further optimize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rough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the adjustment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At the same time,the college should actively establish long-term stable practice base outside school to expand the practice base and innovat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management.Key words: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3+1”;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formation specialty校内,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也都是围绕学生的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展开,延伸到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学院为参加实训的学生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学院安排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带队将学生集体送至实训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实训及管理,协助企业解决学生实训期间教学管理及安全问题,培训结束后逐一落实学生返程去向;严格执行学生每日考勤;为保障学生实训连续性和效果,个别专业课程实行学分置换,毕业论文及设计实行校外和校内双导师制;学院补助学生培训期间的一部分培训费用等.通过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规范保障学生在企业实训的学习效果及人生安全.2.4实施效果自学院开展“3+1”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以来,3个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都安置到相应的实训企业进行,所学内容立足IT 高端,面向行业实用技术,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教学为导向,通过校企双方精心设计和合理的规划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提升实战技能、积累行业项目经验和行业背景知识,学习效果明显.经过校企合作教学后的学生,在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运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自2009年以来,学院进入6个基地进行实训的学生总计1718名,就业率高达94%,90%学生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就业,月薪为4500~8000元,薪资待遇水平较好,用人单位以及实习单位对毕业生认可度高.3结束语甘肃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出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3+1”的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社会及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实现了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与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极大地促进了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优化了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了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平台,开拓了就业新渠道,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使得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相适应、技术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学校教育与行业市场接轨.为完成培养符合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借鉴之处.参考文献院[1]韦佳.“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34):54-57.[2]龚晓嘉.基于“三重一高”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2(10):190-194.[3]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4]王金贵,王秀梅,关晓伟,等.“三学段渐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4,(4):163.97。

高职信息类专业群“实训、实战、实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信息类专业群“实训、实战、实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信息类专业群“实训、实战、实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刘芳【摘要】In the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specialty group,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urse modules, constructed four layers of progress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like the basic training, special technical training,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innovative entity, and systematically designedgoal system, cont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guarantee system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o as to embody the vocational pertinence, the technical application and the system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在信息类专业群框架下,基于课程模块,构建基本型实训、专项技能型实训、生产型实战、创新型实体四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以体现高职实践教学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特征。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类专业群;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作者】刘芳【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一、实训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开始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实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式,受到了广大教育者和学生的重视。

本次实训是我们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一次综合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项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训目的本次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实践项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四、实训过程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小组首先进行了需求分析和项目规划。

我们与企业进行了沟通,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要求,并且进行了文档的编写。

然后,我们进行了网页的设计和制作。

我们使用了HTML、CSS和JavaScript等技术来完成网页的布局和交互效果。

同时,我们还对网页进行了测试和优化,确保网页在不同的设备和浏览器上的兼容性。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我们定期进行进度汇报,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实训效果通过这次实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

平时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要经过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项目,我不仅掌握了网页设计的基本技术,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对于将来的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六、总结通过这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提高能力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团队合作,我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实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在将来的工作中,这些能力一定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

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明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与任务,为学生实训及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行业、企业社会相结合,逐步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引入企业相关资源,不仅可变消耗性实习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实训,降低实验实习教学成本,还可通过面向市场、社会和企业,开展生产、加工、设计、科研、培训等业务来创造学校的社会效益,提升学校社会竞争力。

第二条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更有效、更接近于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学习环境和过程,确保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岗位的要求相吻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团队精神,提高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提供平台和途径。

第三条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训课程标准,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教材等教学文件。

2、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制定实训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3、根据实训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和实施实训工作。

4、建立健全培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

5、基于技术发展和工作需求变化,更新和开发新的实训项目。

6、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资格鉴定。

7、在保证教学训练任务的前提下,积极面向市场、社会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工作。

第四条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1、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训内容要求。

以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产品、项目、流程)为载体,遵循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系统地设计实训项目体系。

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

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

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在软件工程的学习过程中,实训项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一个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为例,介绍项目的背景、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示等内容。

项目背景。

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时,选择了一个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作为项目内容。

该平台旨在为校内师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方便他们出售和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

需求分析。

在项目启动阶段,团队首先进行了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校内学生对二手交易平台的需求量较大,但现有的平台存在着信息不够真实可靠、交易流程不够便捷等问题。

因此,团队确定了以下需求:1. 用户注册与登录,用户可以通过学号或者手机号注册并登录平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2. 商品发布与浏览,用户可以发布自己的二手物品信息,并可以浏览其他用户发布的物品信息。

3. 交易流程,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私下交流,达成交易协议,并进行线下交易。

4. 评价与反馈,用户可以对交易进行评价,提高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设计方案。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团队制定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了平台的整体架构,包括前端页面设计、后端数据库设计和交易流程设计。

在前端页面设计上,团队采用了响应式布局,保证在不同设备上都能良好展示。

后端数据库采用了MySQL,保证了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交易流程设计上,团队采用了私信聊天的方式,保证了用户之间的交流隐私和便捷性。

实施过程。

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团队开始了项目的实施过程。

前端页面的设计和开发、后端数据库的搭建和交易流程的实现都是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

在实施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前端页面在不同设备上的适配问题、数据库的性能优化等,但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成果展示。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团队最终完成了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

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

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在软件工程的学习过程中,实训项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文将以一个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为例,介绍项目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以及最终成果。

项目背景。

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软件工程实训课程时,需要完成一个实训项目。

该项目要求学生们自行组建团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设计并实现一个软件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项目旨在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软件工程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目标。

该实训项目的目标是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有效地沟通、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软件系统。

实施过程。

首先,学生们组成小组,确定项目的题目和范围。

然后,进行需求分析,明确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接下来,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在设计完成后,学生们开始编码实现,并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最后,对软件系统进行验收测试,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维护。

最终成果。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生们顺利完成了软件工程实训项目。

他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Web的在线教育系统,包括学生端和教师端两个子系统。

学生端可以实现在线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提交等功能,而教师端可以进行课程管理、作业批改等操作。

整个系统实现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功能性,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总结。

通过这个实训项目,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经验都将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软件工程实训项目的成功经验也为今后的实训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为软件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方案

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方案

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方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本文将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一些案例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成长。

一、编程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使用电脑和手机,还包括编程教育。

在小学阶段,通过启蒙式的编程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可以引入类似于Scratch这样的编程软件,让学生通过拖拽积木式的编程操作,设计简单的动画、游戏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二、多媒体制作小学生可以学习使用多媒体软件(如PPT、视频剪辑等),通过制作课件、小视频等方式呈现他们的学习成果。

例如,引导学生在历史课上制作PPT来介绍历史事件,通过动画、图片和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网络素养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小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意识。

在课程中可以加入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教导学生如何安全地使用互联网,如何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等。

同时,也可以开设一些与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相关的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网络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电子课本传统的纸质课本已经逐渐被电子课本所取代。

小学生可以使用电子课本阅读教材,并通过电子课本提供的多媒体资源来加深理解。

电子课本还可提供在线练习、作业提交等功能,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

这种方式既环保又便捷,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五、虚拟实验室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可以借助虚拟实验室的技术手段。

利用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原理和过程。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实验设备有限的问题,还能提供更多的实验场景和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学习平台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校创新创业“课—训—赛—研—创”一体化融合机制探究

高校创新创业“课—训—赛—研—创”一体化融合机制探究

高校创新创业“课—训—赛—研—创”一体化融合机制探究作者:何珍赵璇刘广海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4年第05期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国家与高校关注的重点。

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该建立专业赋能背景下“课—训—赛—研—创”一体化的融合机制,通过“课程开发+行业案例+实践操作”赋能专业资本、“专业培训+双导师制+资源连接”赋能社会资本、“创业比赛+团队合作+激励机制”赋能人力资本、“研发项目+学术交流+跟踪反馈”赋能项目资本及“深度合作+项目孵化+成果转化”赋能产教融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专业赋能;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机制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5-0026-0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努力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

[1]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双创”教育制度,同时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均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不平衡,部分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利己性等问题[2]。

为使专业更好地赋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本研究以专业赋能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探索如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训—赛—研—创”一体化融合机制,以为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一、专业赋能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阐释及立论依据专业赋能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与训练、培养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3]。

布朗德士(Brandeis)将专业概念描述为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高质量服务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论述高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践模式

论述高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践模式

论述高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践模式根据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分析,明确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传统的“理论—实践—总结”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提高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呢?通过对院校所在区域的企业岗位群的调研和分析,发现最好将学生投入到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让其身临其境的去学习企业的运营流程,承担岗位任务,实践业务,使其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其实践能力。

教育部在2006年就开始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课程改革,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同时要特别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实训项目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1 生产性实训项目定位与来源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性质与本专业的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有关,通过专家论证和企业调研,分析出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定位生产性实训项目的类型和具体内容。

一般来说,生产性实训项目都来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或者是学院的合作企业,或者是上级主管单位的相关企业,又或是通过外包网等渠道获得。

本人于2010年9月至12月带领学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软件开发文档的编撰与管理》生产性实训项目,该项目来源于2009年的一次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当时有很多企业的专家和政府的相关领导以及其他的院校的教授,一起对本专业进行了一次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经过热烈的讨论,分组论证和分析,得出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多个典型性工作任务,《软件开发文档的编撰与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2 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教学环境《软件开发文档的编撰与管理》生产性实训项目在本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这是一个按照教育部要求新建的一个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仿真企业环境,在这里,学生作为员工角色出现,教师是项目经理,每天早上8:30打卡上班,下午4:00打卡下班,中午休息1小时,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

中职信息技术实训报告

中职信息技术实训报告

中职信息技术实训报告实训报告:一、实训背景和目的本次实训是针对中职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旨在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训,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训内容1.需求调研和分析:通过对某企业的信息系统需求调研,分析该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化需求,为后续的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基础。

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符合企业要求的信息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确定系统的开发目标和任务。

3.系统开发:根据系统设计的要求,进行系统的编码开发和测试,以确保系统功能的完整和稳定。

4.上线运行:将开发完成的系统部署到服务器上,进行线上测试和调试,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进行后期的维护和支持。

三、实训过程和经验总结1.需求调研和分析阶段:在需求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与企业代表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化需求。

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

2.系统设计阶段:在系统设计阶段,我们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将系统的功能模块细分,明确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交互。

通过使用建模工具和设计文档,我们能够清晰地表达出系统的架构和设计思路,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3.系统开发阶段:系统开发阶段是整个实训的重要环节。

我们采用了敏捷开发的方法,进行迭代开发和测试。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尽可能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和工具,确保系统的功能完善和性能稳定。

4.上线运行阶段:系统的上线运行需要充分的测试和调试工作。

我们通过严格的测试流程和过程,解决了系统中的一些问题和bug,保证系统能够顺利上线并正常运行。

同时,我们制定了维护计划,为系统的后期维护和支持提供保障。

四、实训效果和反馈通过本次实训,学生们不仅在实际项目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企业代表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系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对我们的付出表示感谢。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典型案例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典型案例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典型案例一-校企合作细化专业应用方向,适应社会需求一、实施背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产需脱节,急需改革培养模式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正在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行业对计算机技能型技术人员需求量与日俱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阔。

同时,随着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断增加,由于整个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降低就业门槛,与中职生来“拼抢”岗位;再之许多相近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

实际情况是:用人单位在大量的应聘者中又找不到适用的人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这种严重的供求矛盾表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产需之间严重脱节,急需改革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中职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能脱颖而出。

二、主要目标校企合作,细化专业应用方向,适应社会需求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时间早,师资雄厚,设施设备先进齐全,教学体系建设较为完善,按照“整体规划、平台构筑、重点突破、特色互补”的专业群建设思路,学校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建设指导思想是:1、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办出特色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为本的思想,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采集学生就业、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等信息,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向教学督导处提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和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的建议,学校以此为依据,逐年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向、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等方面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设置适合地区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专业课程,适时进行动态调整计算机专业模块培养方向,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

完成“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动态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

2、校企合作,细化专业应用方向,适应社会需求我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群现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与电子商务三个专业,这些专业就业岗位相近,教学资源共享,有较强的互补性。

实训建设 案例

实训建设 案例

实训建设案例
实训建设案例:
案例一:电子商务实训建设
电子商务实训建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技能和实战经验,通过模拟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掌握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技能。

实训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网店运营、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案例二:软件开发实训建设
软件开发实训建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和实战经验,通过模拟真实的软件开发环境,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实训内容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等,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案例三:旅游管理实训建设
旅游管理实训建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和实战经验,通过模拟真实的旅游管理环境,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掌握旅游管理的技能和方法。

实训内容包括旅游景区的规划、旅游营销、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等,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以上是三个实训建设的案例,不同的专业和行业需要不同的实训内容和方式,但实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学院为例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学院为例

理论研究科技风2021年1月DOI:10.19392/ki.1671-7341.202102064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学院为例谢志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驱动下,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特色,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探索研究了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并分析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后国家出台系列扶持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各职业院校在国家和教育部的文件指导下,逐步投入到探索建立与学校自身特色相关的创业教育体系中来⑴。

在此背景下,信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借此建立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中,信息学院专业团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同时聘请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学院各专业能够合理的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成了专业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探索出各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以二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专业为例,说明该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表开课学期课程名称学分学时第1学期创新创业讲座110第2学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基础232第3学期专创融合自主学习课程236第4学期顶岗实习(自主创业)13390二、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了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信息学院于2013年成立 “项目教学中心”,该中心在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和信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依托“项目教学中心”和信息学院团委,搭建校内实训基地、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导师学长制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信息学院创客协会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北京市创新训练项目优秀案例

北京市创新训练项目优秀案例

北京市创新训练项目优秀案例北京市创新训练项目优秀案例:1. 北京市某小学开展“创意科技教育”项目在该项目中,学校引入了创意科技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创意科技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们通过学习电子与编程知识,设计并制作了各种创意科技作品,如智能灯光系统、智能垃圾分类器等。

这些作品既展示了学生的创意和技能,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素养。

2. 北京市某高中开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大数据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让学生学会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学生们在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了城市交通流量、商品销售数据等,为相关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报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北京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业创新实践”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创新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学生们在项目中组建团队,开展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和商业计划书等工作。

一些学生还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实现了创业梦想。

4. 北京市某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攻关”项目该项目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院所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攻关项目,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项目团队通过合作研究、技术攻关等方式,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新材料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等。

这些成果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5. 北京市某社区开展“社区服务创新”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社区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了社区服务平台,方便居民进行在线咨询、报修等服务。

同时,社区还组织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老年人关爱、环境保护等。

通过创新的社区服务模式,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6. 北京市某企业开展“智能制造”项目该项目旨在推动企业的智能制造转型。

企业引进了智能制造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智能制造背景下数字化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数字化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与实践内容
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对接产业需求, 建设智能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 的生产线。
实现设备、师资资源共享,促进研 发、实训、生产对接,提高技术人 员与专业教师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指导教师、研发团 队、研发项目,提高技术水平和创 新能力。
校内智能制造示范 产线项目
产教资源共享
提升实训基地创新 发展水平
实施计划
研究准备
制定项目研究方案,组织开题论证。
项目实施
组织调研,召开专题研讨会,基地建设。
项目总结
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项目结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期成果和效果
产教融合基地建设
研究数字化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 设模式,与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产教融合成果
建成数字孪生技术产教融合型智能制造 实训生产线,制定运行机制、管理制度, 建设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完成校企合作 横向科研项目3项,数字化技术相关培 训2项,总结项目研究与实践经验,完 成研究报告1份,发表项目相关论文2篇。
推广价值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加快高职教育改革
和发展。
预期成果和效果
应用范围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
受益面
提升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xx地 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培训支 撑,促进江门职业教育联合会多所职业 院校及学校对口支援兄弟院校的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经
挑战
传统生产模式被打破,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制造业人才需求
具备数字化思维、技术应用和数据分析等能力。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改变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与项目案例【摘要】信息技术类专业是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技术,真实的操作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实作能力作用尤其明显,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提供了硬件环境和先决条件。

各职业院校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征、建设模式研究较多,但针对某一类专业给出切实可行的项目案例却不多见。

通过对信息技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列举了几个信息技术类专业可行的生产性实训项目案例的具体实施规划、过程与运作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模式;项目案例现代职业教育对实训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地在具备技能实训功能的同时,还要具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功能,甚至要有产品生产功能。

我校信息工程部近年来不断完善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对信息技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研究,选取合适的市场产品与学生的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将企业的产品生产融入到对专业技能的实训之中,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最大限度提高了学生充分就业的能力。

笔者以本校信息技术类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案例为基点,探讨了基地建设的几种模式,进而列举了一些信息类专业可行的生产性实习项目案例,为信息技术类专业生产性实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也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借鉴。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锻炼学生实操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

是指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并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一系列要素的统一体,包括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教学计划等等,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首要保证。

生产性实训是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去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可以被看作是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组成。

专业能力:具备某种职业必备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将质量、节能、环保、安全、法律、经济、美学等方面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社会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交往能力,自我塑造,控制、反省、适应变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组织、谈判、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方法能力:从业者运用所具备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设在校内对接职业岗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又紧跟现代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的实践训练场所。

它是介于实验室、实习车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能够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和技能大赛要求,同时满足学生基础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要求的主要功能。

2.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模式生产性实训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势必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教学载体的产品化、教学环境的真实化、教学人员的工作化、教学管理的企业化等实际生产状态条件的要求,学生通过在这种环境氛围下的训练和熏陶,不仅发展了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型的学习中,使个人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有着协调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使其迅速地从学员向职员的转变提供实质有效的帮助。

基于上述观点,我校信息类专业采取了对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三年制的第一、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取得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证书安排教学,如:计算机系统操作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多媒体制作员、计算机维修工的教学,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入门水平。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或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

2.1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本阶段以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为学习目标。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它是学生未来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因此,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专业课程之中十分必要。

以网络技术专业方向为例,我们修改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网络管理(中/高)级工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的课程插入教学计划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中。

网络工程实训基地则建有与考工考级相对应网络组建管理实训室、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实和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等实训场所为职业资格认证提供软硬件保障。

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对现有专业内容进行分析,精讲专业基础课,优化教材,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和实践考核方式上,为学生获得资格证书提供方便。

在各课程学习完毕后,学校将组织短期集中培训,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提供帮助。

2.2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利用基地,实现实训过程的生产化。

与当地企业合作,选择适合在基地生产的产品与学生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可根据产品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生产不同的产品,或将某种产品的生产分成不同难度等级的半成品或部件,也可将掌握不同“生产能力”的几名学生组成生产小组,并将其动态组合成生产“流水线”,共同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

综合实训的教学设计和训练体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清晰的技术路径和教学实施途径。

在建设过程中,各门综合实训课程应制定项目任务书、课程教学标准,教师指导手册、学生学习手册。

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清楚实训对象的真实生产技术路径,通过亲身体验项目工作的完整过程.对今后岗位工作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技能要求等都有清晰的把握。

实训过程中要为每个学生建档案袋,对其参与生产的每个产品随时按产品质量标准检测、评分,并及时反馈,调控产品加工质量。

对学生在整个班组生产过程中团结协作、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也要认真考核,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便于分析学生技能形成情况,为最终评价实习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2.3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不同于普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需要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提供如下方式:引企入校,实现生产实训一体化。

学校可选择加工特点适合专业的专业技能实训的产品,通过“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

由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并模拟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的实训场景,营造与现代企业文化相对接的实训文化,而企业则提供相关的设备、管理的和技术支持。

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或获得相应资质的培训师按照企业的要求为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并提升职业素质,之后参照企业认证方式对学生的实训结果予以考核,认证合格则将被相关企业直接安排到相关岗位实习或工作。

这一方式既节约了一些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实训与就业的衔接问题,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3.信息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案例我校信息工程专业部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行业、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承接项目、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以下是几个取得明显效益的生产性实训项目案例:案例一:广告制作工作室A.主要经营项目印制相片;标语刻字;材料胶装;横幅制作;海报制作;KT板制作;写真纸;雪弗板;DIY相框B.主要服务对象全校相关职能处室及各专业部;全校师生;其他有需求的单位或个人C.运作思路首先,学校与广告公司合作,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师向专业教师传授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专业部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把相关的广告设计与制作内容融入广告专业实践课程中。

接下来,由1-2名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分批次、分阶段轮换学习每一种设备的使用,同时完成刻字、胶装、海报、横幅、KT板制作及DIY相片等工作任务,实现生产实训一体化的教学。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选拔出一个由10名左右学生组织的团队,为工作室对外经营选拔人才。

广告制作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最真实、最具实务性的环境,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同时还能锻炼了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和业务表达能力。

由于业务的开展,把原来广告专业实训过程中的消耗性材料变成了赢利性产品,大大节约了实训成本。

尽管这样的实训会因为学生的实训产生一定比例的残次品,但总的来说,实训耗材产生的效益补偿了这一块的消耗。

D.具体规划第一年:主要面向本校各职能处室及各专业部日常办公及各专业部、实训基地文化宣传;第二~三年:则逐步将所有服务项目对外经营,同时积累经验;第三年以后:随着工作室团队能力的提升,承接校内业务的同时与行业内知名广告企业合作,承接其部分外包业务,最终形成集广告产品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告工作室。

E.经营管理工作室的经管管理主要由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日常接单、设计、广告产品制作则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优秀学生团队完成。

F.基地建设硬件保障专业部于2008年投资25万元左右引进全套广告制作专业设备,其设备按照目前企业流行的设备布置,如数控雕刻机、大型写真喷绘机、户外喷绘机、条幅机、胶装机等设备,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

2012年追加投资15万元引进条幅机及设计用苹果机等,工作室的经营范围扩大到设计领域。

G.拟拓展项目专业部广告制作工作室经过5年的成长,有了比较稳定的客源,目前计划把业务范围拓展向室内设计装潢。

拟拓展项目有:灯片制作、瓷砖喷绘。

案例二:综合布线工程团队A.主要经营项目学校、企业、事业单位机房或网络中心等强弱电综合布线施工B.主要服务对象学校内新建机房;再建机房;企业、事业单位机房或网络中心C.运作思路机房强弱电综合布线是楼宇综合布线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工程量虽然不大,但涵盖了网络综合布线的几乎所有内容,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工程环境,既锻炼了教师在工程设计、材料采购、预决算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实践的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