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备课精选教学设计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3.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2.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四、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给出文学作品的图片,可做简要介绍。
提问:同学们,它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学们知道这些作品是以中国哪一地区为背景的吗?黄土高原地区,我们首先通过观看视频大体地了解黄土高原地区。
承转:在黄土高原上,“贫瘠的黄土”却盛产伟大的文学作品,黄土高原为何变成了“精神高原”?我们需要对黄土高原做一次全面剖析。
[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说位置和范围阅读课本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1、黄土高原位于______________地区,位于_________以西、_________以东、________以南、_________以北,海拔1000—2000米。
2、跨越省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讲授:黄土高原自古就是文明的摇篮,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文明和文化。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材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和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提升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较好的习惯,但个别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希望通过本节课堂有趣的实验活动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貌景观;2.从资料、图片中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3.结合资料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的“风成说”和黄土高原独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独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民歌《黄土高坡》。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学生:黄土高原。
教师: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黄土高原(板书:黄土高原)二、自主学习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重点掌握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本和《地理图册》,从图中(P24 图6.25)找到:(1)地形: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省份: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学生填空: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山脉,西至_________,北连______高原(大致以_______为界),南抵________。
2、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简单了解学生自由阅读课本,简单说一说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P25活动)教师:我们就生活在黄土高原上,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黄土高原都有哪些地方特色?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6.3.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二)综合思维目标1.结合图文、视频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结合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3.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三)地理实践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概括能力。
(四)人地观念目标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形单元之一,在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地形中已经接触过这部分知识,黄土高原以黄土广泛、深厚闻名于世,同时也以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
本节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危害,使学生感悟本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优势和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黄土高原的视频。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地理优质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的成因;2.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生态环境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地理现象的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案例,用于分析。
3.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过世界区域地理,同学们已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这些有助于新课的学习。同时,同学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媒体、互联网等途径对本节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而区域文化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学习本节课的优势。
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围绕“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引导思考”的主线进行,在教法、教具的选择上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教学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理解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
黄土高原的成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对黄土“风成说”的证据不易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板画的绘制,理解起来较容易。
承
转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边缘极易受流水侵蚀,在流水的冲刷、分割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主要的有塬、梁、峁、川等。了解黄土高原主要地貌景 Nhomakorabea。实
验
操
作
全班分若干组,每4人一组。利用信封中的橡皮泥,小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捏制黄土塬、梁、峁等地貌景观。
通过图片,直观得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的特性。
延安气候夏季多冒雨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要的原因之一。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第一篇:《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知道黄土高原上中国文明的摇篮。
能说出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认识到各地的文化都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培养全局考虑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黄土文化、黄土的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讲解法、举例说明、资料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提问:视频中所呈现的是什么地区的景观?(黄土高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去感受一下黄土的风情与文化。
二、新课学习(一)文明的摇篮说起黄土高原,你会想到什么?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革命圣地延安宝塔下的空洞;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范围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3.黄土文明的发源地(1)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2)曾经的辉煌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这里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
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这一独特的地理区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分析其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多媒体课件。
2.素材: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情境教学和案例分析。
3.学具:为学生准备地图、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独特的地理区域。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人教版8年级地理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
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的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
本节内容为第一个课时主要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的形成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有所了解,但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方面的问题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学习时结合各种地图、景观图等学习资料来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重点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图创设情境。
2、刚才的图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播放的这个短片主要展现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的省区)学生读图师生归纳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引导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区域篇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保保持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距离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但黄土高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
另外,现阶段学生对事物间的联系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行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所跨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及气候对民俗的影响。
知道其历史发展和产生的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小组探究,知道黄土高原形成原因以及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资料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感受一下黄土高原的风情与文化。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图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新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知识点一、明的摇篮明的摇篮1、位置和范围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 2 ) 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
此外,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图表等教学素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PPT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独特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5分钟)针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及其原因。
4.知道黄土高原的由来及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方法。
5.了解黄土高原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文明的摇篮。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所跨省级行政区。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明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的由来。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前一课我们学习了“黑土地”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黄土地”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印象黄土、千沟万壑、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2.黄土高原的范围3.华夏文明的摇篮原因:母亲河----黄河的孕育;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表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在四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吗华夏文明的先河。
影响:悠久的历史,造就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高原概况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2.黄土“风成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内陆干旱地区吹来的,日积月累沉积成深厚的黄土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优质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阅读下列诗文,回答问题山的一面是流失的黄土一面是生命的绿意之间迷失的是人类的欲望云朵轻轻飘过远山遗失了远方绵延起伏的是狰狞的沟谷风中消散的是时光的呓语草儿无声哭泣拷问了谁心?请问诗文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黄土高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高涨的情绪投人课堂。
讲授新课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文明的摇篮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3页到第25页有关文明的摇篮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出示图片,学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板书: 1. 位置:2.主要跨越的省区: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所跨的省区。
3.“黄士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总结:目前对于黄土高原的成因问题在科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风成说"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还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学习,为科学的探索出一份力。
板书: 1.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一风成说过渡:既然“风成说" 被广泛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又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观特征? 逐渐减弱的,因此在风的吹送下,越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细。
3.这一点就更加说明了黄土高原的黄土不是本地基岩受侵蚀和风化形成的,是外来的,而外来的动力只有风最合适。
学生甲:介绍“黄土塬”:黄土覆盖较厚的平地,又称“黄土平台”。
四周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面积一般在数平方千米以上,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
学生乙:介绍“黄土图文并茂,易于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知识。
总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同学们搜集的图片,用“千沟万壑"来形容黄土高原还真是不过分。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和晒着我的胳臂,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这首歌唱出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特色、风土人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2)知道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4)知道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运用地图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景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与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的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
(2)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多样的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本节课就是以多样的黄土风情为出发点,从位置范围、黄土的来源以及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等几方面展开学习。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独特的民风名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在了解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同时也为后续“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两个标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中国地理总论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这些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对学生而言极具吸引力。
因此本节课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自主读图、分析、推理等过程,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按四人一组划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教学过程]
布置
作业
自主学习,延伸拓展。
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富有特色
的黄土风情以及其他名胜古迹(如
秦始皇兵马俑、平遥古城等)的资
料。
自主预习教材、搜集资
料并分类整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