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古学的发展也日渐得到重视。
考古学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复杂学科,是人们了解古代文明、掌握历史真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重要考古遗址、考古技术等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自1844年发掘颐和园之后,考古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901年,徐福第在河北清苑发掘了龙门石窟;1905年,学者瞿曙华率中国人首次以中国人为领导进行断代百年的明清南京城的发掘;1928年,中国考古界第一个设代表团参加国际考古界会议。
1946年,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局成立,对遗产保护进行统一规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考古学的投入逐渐增加,全国性考古队伍不断壮大。
这里提出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是叶浅予。
叶浅予是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与管理专家。
他主持发掘了中国贯休墓葬和南阳汉墓等重要考古遗址。
二是赵朴初。
赵朴初是杰出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
他曾主持和参与过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发掘“殷墟库房”和“长沙楼山墓”等。
二、重要考古遗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与重要考古遗址息息相关。
中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历史悠久。
1. 聚宝盆聚宝盆考古遗址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
聚宝盆是一处唐宋遗址,是唐朝时期产生于“三山五园”之一的独特作品,汉、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均有建筑遗迹。
聚宝盆的发掘揭示了南方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的情况,也展示了唐宋时期各种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2.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岷江河谷文化的化身。
三星堆遗址推广了四川史前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谷的早期人类聚居地研究和大约3000年的神秘符号体系研究做出了贡献。
目前,三星堆本体和洛原遗址应该是被放在了重要的遗迹里。
3. 兵马俑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精工细緻的古代陶俑艺术宝库。
中国考古挖掘的发展与成就

中国考古挖掘的发展与成就中国考古学自20世纪初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它的长期历程中,挖掘和发掘工作成为了关键的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考古挖掘的发展与成就,并介绍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
一、考古挖掘的历史发展中国考古挖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但直到近代才真正形成了系统化的挖掘方法和科学化的发掘过程。
20世纪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并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提高了发掘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挖掘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考古挖掘的技术手段也不断提升。
最初的考古挖掘仅仅依赖人力和简单工具,如锄头、铁铲等。
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引入,考古挖掘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如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扫描等现代技术成为了考古挖掘的重要工具。
三、考古挖掘的重要发现1. 萧县大墓群:位于河南省萧县的大墓群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和陶器,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宗教、政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 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广汉市发现的三星堆遗址被认为是古蜀文明的重要遗存。
考古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象牙器等文物,揭示了古代蜀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3. 殷墟: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突破。
在殷墟的挖掘中,出土了许多商代青铜器、玉器和甲骨文等珍贵文物,有力地证实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四、考古挖掘对历史研究的意义考古挖掘不仅仅是为了寻找珍贵的文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物的发现和研究,来揭示和解读古代社会的历史与文化。
考古挖掘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实物证据,有助于填补历史文献的不足,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更全面的资料。
总结中国考古挖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挖掘方法的改进使得中国考古学开创了新的时代。
重要的考古发现,如萧县大墓群、三星堆遗址和殷墟,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文化遗产。
考古挖掘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加深了人们对中国悠久历史和文明的认识。
2-第二章-考古学发展史-陈改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物学,其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1840年以前),实现了从古物学到考古学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与埃及学的形成、温克尔曼写成《古代美术史》、汤姆森提出“三期说”等。
第二个阶段是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期(1840—1960年),考古工作在地域上由欧洲、近东扩大到全世界。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6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蒙特柳斯提出系统的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等,科学的考古学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第三个阶段是持续发展期(1960年以来),考古研究从文化谱系和编年工作转向阐释考古现象。
这一时期见证了“新考古学”及其他考古学流派的兴起、自然科学和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广泛应用、考古学的进一步世界化,也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兴盛发展。
第一节欧美考古学简史人类探索过去的好奇心不难理解。
目前所知最早对古代实物进行探索的事件,是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挖到一座神庙地板下面近2000年前的基石。
无独有偶,按照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曾在公元前1世纪收藏“古代英雄们的武器”。
然而在考古学或古物学研究出现之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过去的知识仅仅来自于文字记载、宗教信仰、口碑、传说和迷信。
直到中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在意大利的再度出现,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才取得进一步的认识。
至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和古物的兴趣。
考古学是从古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19世纪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出现。
一、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840年以前)(一)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古物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研究,从而开始了对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和铭刻的搜集。
15世纪后半叶,罗马收藏之风兴起,教皇、红衣主教和显贵们纷纷把自己的别墅装点成古代艺术的宝库。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作者:袁晓莉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6期【摘要】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既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又有传统史学的烙印,马衡和李济两位先生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通过对两位先生的考古学之路进行逐一爬梳,以便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有一深入的把握,希翼对当下的考古学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考古学;马衡;李济近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的争论虽已平息,但我们对中国考古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强大的史学传统依旧缺乏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在对传统金石学的继承和西方考古学技术的应用方面。
现以马衡、李济为中心,从考古发掘的技术层面,对他们的考古学之路进行逐一爬梳,以期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马衡生于1880年,幼时从业瀚受学。
岳父叶澄衷曾资助他搜集文玩、研究金石。
1919年,马衡受聘于北大,初任书法、骑术等研究会的导师。
同年秋,为史学系三年级讲授金石课程,这也是该系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开设这门课。
①1922年2月,开始主持新成立的国学门考古研究室工作,8月蔡元培提议升为教授。
1923年河南新郑农民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马衡获悉后,迅速至新郑调查出土古物地点。
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向马衡介绍了器物出土情形及后来发掘经过,“先后开井四口,略有所得。
其后划定范围,南北长三丈五尺,东西宽四丈五尺,层层发掘,至三丈深,见有墓穴作椭圆形,上易明砂,中有残骸残玉,穴外环列各器。
”②马衡到达新郑时,发掘己经结束并回填了泥土,正逢在旧坑北面新开一坑。
马衡根据他人所言绘一《新郑县发掘古器物图》,大致标明发掘坑、墓穴、骸骨及遗物的位置。
写了《新郑古物出土调查记》,详细报告了新郑铜器发现的时间、地点、经过、种类及其数量、制作材料,并绘制了图纸,及其出土器物的位置等。
1929年11月马衡偕同傅振伦、常惠等人,以《水经注》及顺治、乾隆年间的《易水传》为线索对燕下都作了实地调查,并于1930年组成“燕下都考古团”,对老姥台遗址进行发掘。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西方的考古学在中国开始流行,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开展考古调查和挖掘活动,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洋务运动期间,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揭示和研究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历史,试图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轨迹。
这些早期的研究和活动奠定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基础。
第一个阶段是1895年至1949年的民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由自学者和业余考古学者主导。
许多学者独立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积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
在此期间,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被挖掘出土,例如殷墟和秦始皇兵马俑。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系统地记录和整理考古资料,建立起一定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如梁启超的《中国考古学史纲要》。
第二个阶段是1949年至1976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开始得到重视和支持,国家成立了多所考古学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文物管理和保护体系。
国内外考古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合作与交流,许多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引入和运用。
1953年,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和发掘进一步深入,一些重要的考古遗址和文物被发掘和保护,丰富了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研究和发掘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迅速推进的时期。
和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全面加强了对考古学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了更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培养了大批专业化的考古学人才。
同样,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日趋活跃。
随着科技的进步,诸如遥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手段的引入与应用,大大加快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考古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学术复兴运动的一部分,它通过对古代文明和历史的研究,深入挖掘和理解中国的文化根脉。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学者和业余爱好者主导到政府主导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野外挖掘研究到建立专业机构和学术研究体系,初步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2010文考6考古学概论

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方法, 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了 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从奠定了考 古类型学与周文化研究基础。
苏 秉 琦
第二节 考古学基本方法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
一、考古地层学
1. 基本概念
•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有一
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二、考古类型学
基本概念
——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 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 较研究的方法。
基本原理
一般进化原理,即从事物都是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 杂演化的; 相似性原理,即根据遗存的相似程度分类和排列次序。
步骤方法 分类——质料分大类,用途分小类,如石、陶、 木、骨、瓷器等,青铜器中酒器、食器、车马 器、武器等,武器中的矛、戈、戟、剑等 分型——类下分型,型是对某种形态器物的共性 的概括。如炊器中的鼎、斝、鬲即为三个型别。 分式——每型器物形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4、地层关系
(3)共存
每一地层或 遗迹单位(如 一座墓葬、一 座窖穴、一座 房基等)中包 含的各种遗物, 构成了共存关 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 可视为是同时的,但并非一定同时。
思考——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是否同时?
根据地层关系,有共存关系的出土物是同时的,但是这样的同时 仅指埋入地层的时间相同,其制造年代可能有很大差别。引起这 种差别的原因有: 器物本身的差异,如耐用品与非耐用品;珍贵品与普通品;实用 器和明器等。 遗迹遗物的埋藏状况的差异,如墓葬随葬品同时性较强;突然废 弃的房址内遗物的同时性较强;一般性灰坑窖穴废弃后不会很快 填埋,其中器物的同时性不如前两种情况;文化层形成的时间一 般很长,实际操作中划分不可能十分精准,同层次出土的器物的 同时性最差。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与发展

1929年殷墟第二次发掘
1931年春,董作宾(左一)、李济(左二)、梁 思永(右一)在小屯驻地与傅斯年(右二)合影。
可以说 ,中国没有个傅斯年 , 就没有二三十年代的安阳殷墟发掘 ; 没有当初的殷墟发掘 ,今天的考古学 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邓广铭
董作宾:甲骨四堂之一
石璋如:考古学家、甲骨文专家
夏鼐: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领 导者和组织者
曾昭燏:中国第一位女考古、 博物馆学家
三、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济,字济之,1869年生于 湖北钟祥县,4岁开始入书房,14 岁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后 官费留美,入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 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 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 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 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 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 学和社会学教授。1928年入史语 所,成为终身研究员。
近代考古学的影响
近代考古学多种考古手段的更新改变了以前一把洛阳铲 打天下的传统局面,近代以来新的考古方法不断引入, 李济等的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至今依旧沿用。尤其新 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介入考古学,考古研究者分析和 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近代的田野考古和对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和使用,使得 考古学家不再局限于对器物形态的研究和文化谱系的重 建,开始注重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学科的理论 水平与方法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多学科交叉趋势明显, 出现新兴的分支学科。
李济在《安阳》一书中阐述
了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两条 学术背景:一为西方地质学在 中国传播所带来的西方考古知 识及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田 野调查、发掘所展示的工作方 法;一为中国传统学术奠定的 古物观念及新时期学术变革对 科学的追求。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
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
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
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后,以顾颉刚 为领军的“疑古派”从文 献入手,对原有的古史体 系进行系统的整理,提出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说,认为古史大多是由后 人臆造或者添加而成的, 不可信。引起了学术界的 强烈反响,赞成者有之, 反对者有之,由此引发了 疑古和信古两派之间的一 场大辩论。
疑古思潮为考古学开辟了思想 之路,而王国维先生另辟蹊径, 以甲骨、敦煌等新发现为基点, 利用出土的新材料与古典文献相 验证,总结出了著名的“二重证 据法”。 他在《古史新证》中写道: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 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 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证纸上 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 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 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 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安阳殷墟的发现,对中国古文字 学起了革命作用,并为考古科学在 华夏大地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安阳》李济
四、梁思永:中国科学考古第一人
梁思永(1904、11—1954、4), 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 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其父为 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 想家、国学大师梁启超。梁 思永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 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 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是我国 第一个受过西洋近代考古学 正式训练的学者,有《梁思 永考古论文集》传世。
李济在《安阳》一书中阐述 了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两条 学术背景:一为西方地质学在 中国传播所带来的西方考古知 识及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田 野调查、发掘所展示的工作方 法;一为中国传统学术奠定的 古物观念及新时期学术变革对 科学的追求。
1.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 西方考古学是伴随着地质学的早期传播进入中国 学人之眼的。早期中国人译著的地质学书籍中就开始 大量介绍了西方的考古发现及理论。 华蘅芳 1873 年出版的《地学浅释》 是中国第一部 地质学译著,第十卷中讲述了著名的瑞士湖上村落遗 址的考古发现,还专门论述了人类文化的三期说及以 地层分期的方法 。
“李济先生可谓中国考古学的老前辈,
现代考古学最早的一批学者之一,在 山西夏县西阴村的考古发掘,标志着 中国自己主持的考古的开始,而他是 第一人。”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
1929年,李济(左)、董作宾(右)在安阳殷墟压道车上
考古不收藏, 收藏不考古
殷墟发掘现场,李济蹲在地 上,进行出土器物初步分类
石璋如:考古学家、甲骨文专家
夏鼐: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领 导者和组织者
曾昭燏:中国第一位女考古、 博物馆学家
三、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济,字济之,1869年生于 湖北钟祥县,4岁开始入书房,14 岁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后 官费留美,入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 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 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 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 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 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 学和社会学教授。1928年入史语 所,成为终身研究员。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
张光辉 柴佳棋
申玉秋 刘 畅
一 二 三 四 五
近代考古学创立的背景 傅斯年与史语所考古组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梁思永:中国科学考古第一人 近代考古学的成就及影响
考古学,是用古代人类的 文化遗存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 的一门科学。中国人的考古活 动在很久以前就已开始,早在 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就对古代 建筑和遗物进行了系统考察和 研究,北宋时期则产生了具有 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 但这些考古活动都不能称为科 学。考古活动到了近代才发展 成为一门科学,而作为一门科 学的近代考古学是以田野调查 和发掘为基础的。
近代考古学的影响
近代考古学多种考古手段的更新改变了以前一把洛阳铲 打天下的传统局面,近代以来新的考古方法不断引入, 李济等的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至今依旧沿用。尤其新 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介入考古学,考古研究者分析和 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近代的田野考古和对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和使用,使得 考古学家不再局限于对器物形态的研究和文化谱系的重 建,开始注重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学科的理论 水平与方法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多学科交叉趋势明显, 出现新兴的分支学科。 史语所“不尚空论”“不做一切无味的发挥”理念,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考古研究中依旧占有极大的分量 另外,李济的“考古不收藏,收藏不考古”至今仍是衡 量一名考古人的最基本的标尺。
李济对毕士博提出的两个条件: 一、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 国的学术团体合作。 二、在中国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
1925年冬,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师合影。前排左起: 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时陈寅恪尚未到 校。
这是约公元前3500 多年山西夏县西阴村 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 的蚕茧壳,长约1.36、 宽约1.04厘米。茧壳 被锐利的刀刃切去了 一部分,据美国斯密 森学院鉴定确认为蚕 茧。
梁思永指挥史语所人员发掘安阳殷墟大墓情形
西北冈发掘
石璋如曾经总结说,西北冈的 发掘占了“五个最多”。第一,参 加的工作人员最多,最多时有 11 人,而当时中国的职业考古人员也 不过 20 多人;第二,用工人数最 多,每日用工人数最多时达到 590 余人;第三,投入经费最多,单民 工工资便支出了 17000 银元,这 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第四, 占地最多,发掘面积达 116 亩; 第五,收获最多,历史语言研究所 收藏文物精品十分之九出自这三次 发掘。
——傅斯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总报告》
1929年殷墟第二次发掘
1931年春,董作宾(左一)、李济(左二)、梁 思永(右一)在小屯驻地与傅斯年(右二)合影。
可以说 ,中国没有个傅斯年 , 就没有二三十年代的安阳殷墟发掘 ; 没有当初的殷墟发掘 ,今天的考古学 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邓广铭
董作宾:甲骨四堂之一
新文化运动中,从美国留学
归来的胡适一语震惊学界: “东周以上无史”。古书中 关于夏商的记载只能当做神 话故事来读。
后来胡适又在《研究国故的
方法》一文中说:“在东周 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 信的,以后呢?大部分也是 不可靠的。” 因为东周以 前的历史,包括商王朝是否 存在都缺少足够的证据。
梁启超(中)与梁思永(右)、梁思达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合影。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可谓身 出名门。在中国近现代的名人家 庭中,梁启超一家绝对堪称奇特, 九位子女有六人成为专家,其中 仅院士便有三名:建筑学家梁思 成、导弹专家梁思礼,以及考古 学家梁思永。在子女成长的过程 中,梁启超不断鼓励他们发挥个 人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比其他子女更幸运的是,梁思永 继承了父亲的一个专业,从他那 里得到了直接的教诲和提携。
1927年1月10日,李济等人从西阴村考古发掘归
来,清华国学院举行了茶话会,梁启超参会并听 了李济等两人所作的报告。当晚,梁启超便写了 一封长信给梁思永。信中写道:“(他们)在演 讲中说,‘他们二人搞考古都只是半路出家,真 正专门研究考古学的人还在美国——梁先生的公 子。’我听了替你高兴又替你惶恐,你将来如何 才能当得起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这个名誉? 总是非常努力才好。”此时,梁启超已经把“当 得起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的使命交给了梁 思永。
1921 年,瑞典人安特生在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细致的 彩陶后,并指出这和中亚的安 诺以及特里波列等处的彩陶相 类似,提出仰韶彩陶西来说, 给中国文明西来说提供了证据, 使西方学者很久以前提出的中 国文明西来说再次沸腾。在中 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和 反响,极大冲击了中国的古史 传统。
2.疑古与信古 一些受到西方新思想影 响的学者也开始反思中 国传统史学,1901年 梁启超首倡新史学。他 撰写了大量介绍西方近 代学说的启蒙论著,同 时倡导并推动“史界革 命”,宣传历史进化观。
西北冈第二次发掘,梁思永、梁 思成合照
近代考古学的成就
A. 以北平地质调查所为中心开展的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 究。
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1921年发 掘了仰韶村遗址,第一次证实了我国有石器时代遗存。 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在其主持发掘的周口店第一地点, 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
二、傅斯年与史语所考古组
傅斯年,字孟真。 历史语言研究所 创始人。
一份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 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 西。 ——傅斯年
我们要科学的东方 学之正统在中国!
古学知识
, 不仅在于文学 ,无文字之器物 , 亦是研究要件 , 地下情形之知识 ,乃为近代 考古学所最要求者 。若仅为取得文学而从 事发掘 , 所得者一 , 所损者千矣 。
参考文献
《南渡北归》岳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8
《留学生与中国考古学》,徐玲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学术背景》.钟江华.温州文物.2013 《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史学因素》.李一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11
期
《傅斯年与中国考古学》.沈颂金.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张峰.学术探索.201分地层为十二段,并 详细介绍了当时西方考古学的三期说。
1916 年地质调查所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学术机构开 展科学研究的标志。在创始人丁文江所长方延聘世界一 流学者 , 如聘请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 、法国古生物学 家德日进 、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等一批知名学者 , 从事古生物学 、地质学的调查和研究 。 地质调查所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作用 ,不仅局限 于研究方面, 在考古发掘上也有骄人的成绩 : 安特生 1921 年在河南仰韶村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 , 1923— 1924 年又在甘肃 、青海的湟水 、洮河流域发现一系 列史前遗址 , 1923 年开始发掘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
1933年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化石以及 文化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