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古学的发展也日渐得到重视。

考古学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复杂学科,是人们了解古代文明、掌握历史真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重要考古遗址、考古技术等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自1844年发掘颐和园之后,考古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901年,徐福第在河北清苑发掘了龙门石窟;1905年,学者瞿曙华率中国人首次以中国人为领导进行断代百年的明清南京城的发掘;1928年,中国考古界第一个设代表团参加国际考古界会议。

1946年,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局成立,对遗产保护进行统一规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考古学的投入逐渐增加,全国性考古队伍不断壮大。

这里提出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是叶浅予。

叶浅予是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与管理专家。

他主持发掘了中国贯休墓葬和南阳汉墓等重要考古遗址。

二是赵朴初。

赵朴初是杰出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

他曾主持和参与过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发掘“殷墟库房”和“长沙楼山墓”等。

二、重要考古遗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与重要考古遗址息息相关。

中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历史悠久。

1. 聚宝盆聚宝盆考古遗址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

聚宝盆是一处唐宋遗址,是唐朝时期产生于“三山五园”之一的独特作品,汉、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均有建筑遗迹。

聚宝盆的发掘揭示了南方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的情况,也展示了唐宋时期各种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2.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岷江河谷文化的化身。

三星堆遗址推广了四川史前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谷的早期人类聚居地研究和大约3000年的神秘符号体系研究做出了贡献。

目前,三星堆本体和洛原遗址应该是被放在了重要的遗迹里。

3. 兵马俑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精工细緻的古代陶俑艺术宝库。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早期阶段(公元前2世纪-公元17世纪)早期的中国考古学主要是基于文献记载以及一些偶然的考古发现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人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古籍和文献记载,如《尚书》、《春秋》等。

同时,一些偶然的考古发现也为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如发现的商代青铜器。

然而,由于当时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欠缺,这些研究多以传说和神话为依据,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

中期阶段(公元18世纪-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考古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在18世纪-20世纪初,通过外国学者的介入。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批外国学者,如斯坦因、艾德沃勒、佩塞尔和桑兹等,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这些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发现进行研究,逐渐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他们发掘了一批重要的遗址和出土文物,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北平鸭子河遗址、安阳殷墟等,为中国考古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当前,中国考古学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独立学科,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国不仅有一流的考古学家,而且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诸如细密财富、地层划分等方法学的发展使得中国考古学在许多领域取得重要的成果。

并且,考古学在科技的应用上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如遥感技术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

同时,中国的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现代三个阶段。

从依赖于文献记载到发掘考古遗址和严格实证的研究方法,中国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正成为重要的学科,为探索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下面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1. **早期考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主要受到外国学者的启发。

一些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些古代遗址和文物。

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

2. **黄河流域考古(1920年代-19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考古学研究逐渐由外国学者向本土学者转变。

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梁启超,他在1921年发起了中国第一次系统性的考古发掘,重点是在黄河流域的二里头和殷墟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3. **新石器时代考古(1940年代-1950年代):**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

1949年后,中国的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重点逐渐从青铜器转向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北方的西王母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年代-1970年代):**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考古研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许多考古学家被迫停止工作,考古遗址受到破坏。

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正常的考古研究活动。

5.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考古学逐渐恢复繁荣。

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国内外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涉及的时期和地区也逐渐扩大。

在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考古遗址如三星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6. **数字化时代(21世纪):**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激光扫描、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引入,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精确和全面的数据,加速了考古学研究的进程。

总体来说,中国考古学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不懈的努力。

以下是回眸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的一些主要节点和特点:
1. 创立与奠基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是郭沫若、李约瑟、徐长乐等,他们采用系统的考古学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最著名的项目是京津考古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1928年发现的周口店北京人化石。

2. 战争年代(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中国考古学在这段时期暂时停滞。

但仍有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1949年发现的安阳殷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3. 再探索与复兴(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了考古学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国家重点考古发掘项目”展开,一批重要遗址和文物被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仰韶文化遗址等。

4.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90年代至今):中国考古学注重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强调文物保护和传承。

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丰富,埃及-to-中国考古学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5. 跨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近年):中国考古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如自然科学、人类学等,探索更多维度的研究。

国际合作亦日益密切,中国考古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国考古学家积极采取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方法,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意义

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意义

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意义考古学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学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家通过对过去文明的物质遗迹和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分析,揭示出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内涵,为人类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和依据。

考古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技术手段、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断更新和改进,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确的信息。

一、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当时的考古学主要是为了寻找和收集各类文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考古学逐渐走向理性和科学,诸如埃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遗迹开始被挖掘和研究。

到了19世纪末期,考古学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由于发现了欧洲各地令人惊叹的前史和史前遗址,学者们开始系统性地研究、探究、收集、整理和分类记录这些物质文物,并抽象出了考古学这一理论。

此后,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扩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和改进、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了一种涵盖了人类文明全部历史的研究领域。

二、考古学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应用到考古学当中,从而使得考古学在研究领域更具实用价值。

各类化学、物理、光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考古学研究中,比如射线分析、碳14测年、激光扫描和三维打印等技术等。

通过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对考古遗址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检测遗址中的各种材料信息,如年代、地质老化程度、工艺、质地等,对于了解一个文明产生的背景、进程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考古学研究方法也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考古学家往往需要使用目测、勘探、测量、挖掘、试掘、修复等方法,进行详尽认真的工作,力图将文化遗产还原其原貌。

另外,考古学研究还需要有相关的历史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考古学家而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三、考古学的文化意义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和遗址不单是普通的物品和结构,它们具有了深远的文化意义。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

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

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

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09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

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

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

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

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

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

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为了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学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壮丽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被揭示出来,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考古学的发展及其重要发现。

一、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考古学是人类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科学方法,它通过对古物遗址的挖掘、文物的调查和研究等手段,揭示古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

当时,汉武帝下令修建陵园,并派遣专门的人员进行了首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活动。

此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中国古代历史考古的重要发现1. 華山陵寢发掘在1974年,陕西华阴市华山陵寝的一处土坑内,发现了一座秦始皇帝陵墓。

这座陵墓被证实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帝王陵墓。

考古队伍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器物和文书等,这些文物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秦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2. 殷墟发掘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是中国古代商朝的首都遗址。

自1928年以来,考古学家们陆续在殷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发掘活动,并发现了大量的商代文物、铭文和建筑遗迹等。

这些发现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3. 敦煌壁画发现敦煌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经书。

这些壁画因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法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盛况,对于研究中古时期的宗教和艺术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 宋辽金墓发掘近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地,考古学家们相继发掘了一批宋辽金时期的皇室陵墓。

这些墓葬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贵族文化等重要历史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下面由为你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

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
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

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

它比起1842 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 nm ark) —书足足早了11 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
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
国家。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归来的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旭生)被
推选为中方团长,黄文弼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参加该团去新疆进行考
古工作。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

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1929年,李济作为
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工作的活动抗日战争期间,迁往内地的学术机关在困难的条件下,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田野工作,也有比较重要的收获。

例如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合作,于1939 ~ 1940年在云南大理附近,发掘史前和南诏时期的几处遗址;后又分别与中国营造学社、四川省立博物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先后发掘四川彭山的汉代崖墓和成都附近的前蜀王建墓,并两次在河西走廊等地进行考古调查。

1944年,夏鼐在甘
肃宁定县阳洼湾发掘齐家文化的墓葬,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证据,纠正了安特生1925年在甘肃远古文化分期问题上的错误论断。

在此以前,尹达曾于1937年根据器物形制的分析对安特生概括的仰韶文化内容和齐家文化年代问题提出过质疑。

解放战争时期,田野考古工作陷于停顿状态。

在东北和华北解放区,民主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对吉林西团山石棺和邯郸附近
的汉墓作过清理发掘,又曾收集景县封氏墓群出士的文物。

在国民党
统治地区,仅裴文中于1947〜1948年前往甘肃、青海进行过史前遗址的调查。

从1928〜1948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初具规模。

尽管田野考古工作不多,主要限于周口店、殷墟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史前遗址,其他地区和历史时期的工作开展较少,存在较多的年代缺环和地区空白,未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但是,终归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田野工作方法,积累了一批通过正规发掘获得的科学资料,出版了《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1927)、《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裴文中,1934)、《城子崖》(梁思永等,1934)、《良渚》(施更昕,1938)、《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苏秉琦,1948)、《罗布淖尔考古记》(黄文弼,1948)等著作,以及《安阳发掘报告》和《中国考古学报》等刊物。

尹达在延安期间,还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考古资料,撰写了《中国原始社会》一书(1943)。

这段时间,有些学者对甲骨、金文、简牍、墓志等铭刻资料进行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郭沫若旅居日本时所著《卜辞通纂》(1933)、《殷契粹编》(1937)、《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1934)和《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5)等书,为甲骨、金文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2),对甲骨学研究也有较大推进。

田野考古工作的扩大和发掘水平的提高50和60年代前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黄河、长江流域的部分省级文物单位,对史前时期的半坡遗址、北首岭遗址、庙底沟遗址、大汶口墓地、屈家岭遗址、北阴
阳营遗址,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遗址、郑州商代遗址、丰镐遗
址、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以及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和其他重要遗址,分别进行规模较大的发掘。

但大面积揭露的遗址尚不甚多,各地田野工作的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几乎每个省都曾选择保存较好的史前遗址进行重点发掘。

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仍然较多,近年揭露面积一两千平方米以上的遗址不下10余处,其中姜寨遗址和大地湾遗址已发掘一两万平方米,分别发现一二百座房基。

王因遗址和陶寺遗址则发掘了八九百座墓葬,柳湾墓地多达1500座。

长江流域
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面积在数百平方米以上,关庙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草鞋山遗址和石峡遗址曾发掘一两千平方米。

工作量最薄弱的西南边疆和北方沙漠草原地带,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例如西藏昌都的卡若遗址就揭露了数十座房基。

各地在此期间大面积发掘和勘察的重要遗址还有:登封王城岗城堡、淮阳平粮台城堡、二里头宫殿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黄陂盘龙城遗址、周原遗址、纪南城遗址、曲阜鲁城遗址、凤翔秦国宗庙遗址、居延烽燧遗址,以及汉唐两京的某些遗址。

还发掘许多结构复杂、埋葬丰富的大型墓葬,例如随州曾侯乙墓、平山中山王墓、广州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以及范围很大的秦兵马俑坑等。

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工作规模之大,都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田野考古更加完善,已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50年代初期,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第一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曾被西方考古学家誉为考古发掘方法的新进步。

多年来,中国的细致考古发掘,一直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广泛好评。

考古
工作者进行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比较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

进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它们的整体规划,先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再以城门为基点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

至于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提供的线索,根据地面现存的古代建筑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也能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

在清理许多大型墓葬的过程中,妥善地处理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较好地保存下来;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

考古发掘还扩大到古代的矿场、铸铜和冶炼作坊、烧制砖瓦和陶瓷器的窑址,以及造船工场、沉船、桥梁等。

这些情况说明,中国的田野考古已经真正成为科学化的学术研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