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考古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考古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考古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和文献的发掘、研究和分析,以揭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考古学的定义、历史发展以及对人类认识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源于希腊文,“考古”指的是通过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物的方法来揭示人类过去的历史和文化,而“学”则表示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通常包括实地勘探、发掘、记录、分析和研究等过程,以获取关于过去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

考古学不仅限于对古代文明和古代遗迹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文化人类学、艺术史以及环境变迁等学科。

二、考古学的历史发展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但它的发展和演变始于19世纪。

以下是考古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 早期考古学(18世纪-19世纪初)早期考古学以古代文物的收藏、珍品交易为主,重点强调的是具有实际价值的文物。

此时期的发现包括埃及金字塔、希腊罗马遗址等。

2. 考古地层学的兴起(19世纪)19世纪中叶,考古地层学的出现使得考古学转向对不同地层中文化和物质遗存逐层的发掘和分析。

这一时期出现了以下层对比上层的原则作为考古学研究基础的方法。

3. 新考古学的兴起(20世纪)20世纪初,新考古学运动兴起。

新考古学强调系统的考古工作,包括勘探、发掘、清理、测绘等环节,并提出了科学的文物分类和分析方法,以及更加全面和精确的研究成果。

4. 跨学科合作(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学科交叉的进一步发展,考古学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如自然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

这种跨学科合作为考古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三、考古学的重要意义考古学对人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1. 揭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和文献的研究,考古学可以揭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例如,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城市规划、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09历史教育090103016许玮琳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

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

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

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

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

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

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兼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贡献提要:考古学乘西学东渐之风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至现在贡献巨大,解决并正在试图解决很多重大课题,例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演进问题等,而考古学最根本的基础即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其地层学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其地层学的发展脉络相对而言较为模糊,就其渊源问题有些语焉不详。

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遗址考古地层学始真正得以确立1。

但是学术界并没有明确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与世界考古地层学的关系,并认为考古地层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2,但是对于作为新兴的中国考古学的技术传统,学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结论。

这样,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在考古学史上显得比较突兀,似无源之水或者说源头不甚清晰。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经过是被誉为地层学革命的20世纪初新大陆考古,考古地层学原理得到广泛应用。

而此时正是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之时。

本文除了试图厘清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脉络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试图考察影响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变化的学术背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以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是经验积累导致地层学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还是考古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变化致使考古学需要新的获取资料的手段,从而带来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这似乎是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

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10 p22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出版社1997.6p151。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

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

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

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

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

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

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那么你知道我国是怎么样形成考古学的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

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

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

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_发展_问题和共识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_发展_问题和共识

文章编号:167121505(2003)022*******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Ξ冯增昭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摘 要 古地理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有重要的地学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古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我国古地理学来源于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历史地理学等,因此就相应地产生和形成了地层古地理学(或地史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岩相古地理学(或沉积古地理学)、自然地理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有许多类型的古地理图,如构造古地理图、生物古地理图、岩相古地理图、示意的或定性的古地理图、定量的古地理图、不同比例尺的古地理图、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非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等。

古地理图是古地理研究的集中表现,是古地理学的生长点。

我国的古地理学有4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即从单一到综合,从定性到定量,从手工作图到计算机作图,从理论到应用。

《古地理学报》的创刊和开始进入我国科技期刊的先进行列是我国古地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一件大事。

2002年12月香山科学会议第197次学术讨论会围绕“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这个主题,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争呜,对我国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达到了共识,即根据多学科的、多层圈的、多时代的、第一手为主的和定量为主的信息资料,编制从长城纪到第四纪以及人类历史时期的、各种比例尺兼有的、既有地学理论意义又能为生产实践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服务的、综合各古地理学分支学科之长的古地理图,是时候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促使这一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而奋斗。

关健词 古地理学 古地理图 多信息 古地理重建 定量 应用 共识第一作者简介 冯增昭,男,1926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现为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长期从事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史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史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史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地质学和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质历史、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回顾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从它们的雏形到现代科学的形成,带领读者了解这一学科的演变过程。

1. 地质学古老的萌芽地质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人们就开始对土壤、岩石和地理现象进行认识和记录。

例如,古代中国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地质现象,并对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进行了描述。

2. 地质学的科学体系建立地质学的现代科学体系建立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当时,地质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地壳的结构、地质变化和岩石的形成。

法国科学家居里-马吕斯·海榭尔提出了“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使地质学的研究有了时间上的框架。

此后,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发表了《原始地质原理》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地球科学的综合发展20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学逐渐与其他科学领域融合,形成了地球科学的概念。

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海洋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

4. 地球科学的现代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现代地质学家利用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机制。

气象学家通过气象卫星、气候模型等工具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地理学家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城市化、环境保护等问题。

海洋学家则探索深海生物、海洋污染等海洋领域的科学难题。

5.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应用地质学和地球科学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石油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行业都离不开地质学家和地球科学家的专业知识。

地震预测、灾害防治、气象预报等方面也需要地球科学家的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兼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贡献
提要:
考古学乘西学东渐之风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至现在贡献巨大,解决并正在试图解决很多重大课题,例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演进问题等,而考古学最根本的基础即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其地层学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其地层学的发展脉络相对而言较为模糊,就其渊源问题有些语焉不详。

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遗址考古地层学始真正得以确立1。

但是学术界并没有明确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与世界考古地层学的关系,并认为考古地层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2,但是对于作为新兴的中国考古学的技术传统,学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结论。

这样,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在考古学史上显得比较突兀,似无源之水或者说源头不甚清晰。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经过是被誉为地层学革命的20世纪初新大陆考古,考古地层学原理得到广泛应用。

而此时正是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之时。

本文除了试图厘清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脉络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试图考察影响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变化的学术背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以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是经验积累导致地层学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还是考古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变化致使考古学需要新的获取资料的手段,从而带来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这似乎是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

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10 p22
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出版社1997.6p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