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考古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考古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和文献的发掘、研究和分析,以揭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考古学的定义、历史发展以及对人类认识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源于希腊文,“考古”指的是通过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物的方法来揭示人类过去的历史和文化,而“学”则表示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通常包括实地勘探、发掘、记录、分析和研究等过程,以获取关于过去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
考古学不仅限于对古代文明和古代遗迹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文化人类学、艺术史以及环境变迁等学科。
二、考古学的历史发展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但它的发展和演变始于19世纪。
以下是考古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 早期考古学(18世纪-19世纪初)早期考古学以古代文物的收藏、珍品交易为主,重点强调的是具有实际价值的文物。
此时期的发现包括埃及金字塔、希腊罗马遗址等。
2. 考古地层学的兴起(19世纪)19世纪中叶,考古地层学的出现使得考古学转向对不同地层中文化和物质遗存逐层的发掘和分析。
这一时期出现了以下层对比上层的原则作为考古学研究基础的方法。
3. 新考古学的兴起(20世纪)20世纪初,新考古学运动兴起。
新考古学强调系统的考古工作,包括勘探、发掘、清理、测绘等环节,并提出了科学的文物分类和分析方法,以及更加全面和精确的研究成果。
4. 跨学科合作(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学科交叉的进一步发展,考古学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如自然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
这种跨学科合作为考古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三、考古学的重要意义考古学对人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1. 揭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和文献的研究,考古学可以揭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例如,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城市规划、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09历史教育090103016许玮琳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
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
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
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
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
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
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兼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贡献提要:考古学乘西学东渐之风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至现在贡献巨大,解决并正在试图解决很多重大课题,例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演进问题等,而考古学最根本的基础即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其地层学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其地层学的发展脉络相对而言较为模糊,就其渊源问题有些语焉不详。
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遗址考古地层学始真正得以确立1。
但是学术界并没有明确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与世界考古地层学的关系,并认为考古地层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2,但是对于作为新兴的中国考古学的技术传统,学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结论。
这样,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在考古学史上显得比较突兀,似无源之水或者说源头不甚清晰。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经过是被誉为地层学革命的20世纪初新大陆考古,考古地层学原理得到广泛应用。
而此时正是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之时。
本文除了试图厘清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脉络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试图考察影响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变化的学术背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以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是经验积累导致地层学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还是考古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变化致使考古学需要新的获取资料的手段,从而带来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这似乎是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
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10 p22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出版社1997.6p151。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
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
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
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
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
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
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那么你知道我国是怎么样形成考古学的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
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
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
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_发展_问题和共识
文章编号:167121505(2003)022*******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Ξ冯增昭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摘 要 古地理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有重要的地学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古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我国古地理学来源于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历史地理学等,因此就相应地产生和形成了地层古地理学(或地史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岩相古地理学(或沉积古地理学)、自然地理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有许多类型的古地理图,如构造古地理图、生物古地理图、岩相古地理图、示意的或定性的古地理图、定量的古地理图、不同比例尺的古地理图、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非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等。
古地理图是古地理研究的集中表现,是古地理学的生长点。
我国的古地理学有4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即从单一到综合,从定性到定量,从手工作图到计算机作图,从理论到应用。
《古地理学报》的创刊和开始进入我国科技期刊的先进行列是我国古地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一件大事。
2002年12月香山科学会议第197次学术讨论会围绕“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这个主题,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争呜,对我国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达到了共识,即根据多学科的、多层圈的、多时代的、第一手为主的和定量为主的信息资料,编制从长城纪到第四纪以及人类历史时期的、各种比例尺兼有的、既有地学理论意义又能为生产实践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服务的、综合各古地理学分支学科之长的古地理图,是时候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促使这一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而奋斗。
关健词 古地理学 古地理图 多信息 古地理重建 定量 应用 共识第一作者简介 冯增昭,男,1926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现为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长期从事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史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史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地质学和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质历史、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回顾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从它们的雏形到现代科学的形成,带领读者了解这一学科的演变过程。
1. 地质学古老的萌芽地质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人们就开始对土壤、岩石和地理现象进行认识和记录。
例如,古代中国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地质现象,并对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进行了描述。
2. 地质学的科学体系建立地质学的现代科学体系建立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当时,地质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地壳的结构、地质变化和岩石的形成。
法国科学家居里-马吕斯·海榭尔提出了“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使地质学的研究有了时间上的框架。
此后,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发表了《原始地质原理》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地球科学的综合发展20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学逐渐与其他科学领域融合,形成了地球科学的概念。
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海洋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
4. 地球科学的现代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现代地质学家利用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机制。
气象学家通过气象卫星、气候模型等工具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地理学家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城市化、环境保护等问题。
海洋学家则探索深海生物、海洋污染等海洋领域的科学难题。
5.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应用地质学和地球科学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石油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行业都离不开地质学家和地球科学家的专业知识。
地震预测、灾害防治、气象预报等方面也需要地球科学家的参与。
讲座3-3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 生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建立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考古学诞生初期的主要成就
声音3-3-1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1926年,美国弗里尔美术馆与中国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合作,中国学者 李济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首次由中国 学者主持的田野发掘工作。 1927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的滨田耕作、原田淑人约请北京大学考古学 会马衡、沈兼士等学者,组成“东方考古学会”,在旅大地区共同发掘 貔子窝附近的单砣子等遗址。 1927年,中国学者以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名义与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合作 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开始对新疆地区进行了持续六年的考古调查、 发掘工作。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任考察团的中方团长,中国学者黄文弼 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参加了考察团的考古活动。
梁思永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考古学 和人类学,1930年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史语所考古组工作。他通过后岗遗址的发掘, 首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 学上这一关键性问题;在殷墟发掘中,不仅改进了发掘方法,也取得重大成果。他的 工作对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的轨道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上图自左起依次为梁思永 像、仰韶文化彩陶盆、龙山文化黑陶杯。
声音3-3-13
中国考古学诞生初期的主要成就:
从1928年至1948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已经初具规模。尽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得尚不广泛,主要限于周口店、 殷墟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史前遗址,其他地区和历史时期的工作 开展得较少,存在较多的年代缺环和地区空白,未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体 系。但是,终究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田野工 作方法,积累了一批通过正规发掘获得的科学资料。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后的二十年间,一批考古工作者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并取得可观的成就。出版的专著有李济的《西阴村史前遗存》、裴文中 的《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梁思永等的《城子崖》、施更昕的《良 渚》、苏秉琦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黄文弼的《罗布淖尔考古记》, 还有《安阳发掘报告》和《中国考古学报》等刊物。当时,有些学者对 甲骨、金文、简牍、墓志等铭刻资料进行研究,取得新的成就,其中,郭 沫若所著《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和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在甲骨、金文的研究上很有贡献。董作宾 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也对甲骨学研究起了很大推进作用。
1920——1949年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
1920——1949年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读书笔记考古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但又有着悠久学术渊源的学科。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来说,从宋代的金石学研究传统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的萌芽,但金石学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的考古学。
而早期的考古发掘更接近于挖宝,直到近代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应用,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的形成。
在考古发掘中,地层学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是从地质学中借用而来的,借用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考古研究资料,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多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根据“土质土色”来区分不同的堆积,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来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可以说地层学为遗存的收集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
中国的考古地层学来源于西方。
十九世纪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做过发掘,在沙漠地带很难辨认层位关系,而当时整个欧洲的考古学界也只有少数人知道层位关系的重要性,斯坦因自然并不注意地层,更在意宝藏。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
当时,考古地层学在西方成熟不久,作为地质学家,安特生一直非常注意地层的叠压关系。
他不仅强调确定文化的早晚关系要依赖于地层学,而且还批评鸟居龙藏早年的工作,“未为地形及地层详细之考察”。
并对他在我国东北地区考古所得出的结论表示怀疑。
事实上无论砂锅屯的第一次发掘或是仰韶村等地的其它发掘,安特生都对地层叠压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建立了基线测量标本的出土位置,还注意到了土质土色的变化并试图了解遗物在各层分布的规律。
由于标本都记有详细的层位,所以到四十年代安志敏研究砂锅屯洞穴的层位时,还能借助于出土标本上的标签来辅助工作。
但安特生在发掘时使用地质学中划分地层的做法,按等距离深度来划分地层,所以并未把仰韶和庙底沟二期的文化层区分出来,弄混了一些出土物的层位关系。
田野考古学2考古层位学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熟土层和间
歇层统称为“地层” 歇层统称为“地层”
单位
一个地层堆积或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 被称为一个单位。 被称为一个单位。 它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一个代表时间和空 间的量。(也可以定义为按土质土色不能 再分的一个堆积) 再分的一个堆积)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关于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 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 的学说。 的学说。
一、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大体 脉络: 脉络:
20年代的水平深度发掘 20年代的水平深度发掘 31年后的土质土色发掘 31年后的土质土色发掘 曾一度流行的文化期划分层位方法 现在越划越细的趋势
1931年,梁思永主持安阳 1931年,梁思永主持安阳 后冈遗址的发掘,摒弃了西 方的水平层位法,按土质土 方的水平层位法,按土质土 色划分地层。发现和确认了 色划分地层。发现和确认了 仰韶、龙山和商代三个时期 仰韶、龙山和商代三个时期 堆积相互叠压的层位关系。 从此,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 成为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基本 准则。实践证明,这一准则 是非常正确的。
1、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陈星灿: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895-1949》 第二章第四节、 1895-1949》,第二章第四节、第三章第三 第四章第三节,生活·读书· 节、第四章第三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1997年 店,1997年。 2、孙祖初:《考古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孙祖初: 考古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青果集》 知识出版社,1998年 《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3、刘斌、张婷:《建国后考古地层学的发 刘斌、张婷: 文博》2003年 展》,《文博》2003年3期。
1《中国考古》(第一章)
器物的描述
口、沿、唇、颈、耳、 肩、腹、足、底。
试一试:青铜鼎的型式分析
1
2
3
4
4. 器物组合与分期研究
型式 分期
分期
分段
1段 一期
2段
3段 二期
4段
尖
圜
直
细
圈
底
底
腹
颈
足
瓶
盆
罐
壶
杯
Ⅰ
Ⅰ
Ⅰ
Ⅰ
Ⅱ
Ⅱ
Ⅱ
Ⅲ
Ⅲ
Ⅰ
Ⅱ
Ⅳ
Ⅳ
Ⅱ
三、考古学文化理论
(一) 考古学文化
2.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 一般进化的原理
即人类文化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作为人工制品的 各种器物也是不断演化的;
❖ 相似性原理
即依据器物或遗迹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规律,进而依据 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最后建立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 探讨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1《中国考古》(第一章)
内容提纲
导 言 什么是考古学 第一章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五章 夏商周考古 第六章 战国秦汉考古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考古
第一章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田野考古操作及方法的应用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3. 器物类、型、式的划分
3-1 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考古地层学原理范文
考古地层学原理范文考古地层学是研究考古学中地层的形成、分布、内容和年代的科学方法和理论。
它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文化演变和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文将介绍考古地层学的原理和应用。
一、地层的形成原理地层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分为不同的层次,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地质、气候和生态变化。
地层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原理来解释:1.相对年代原理:地层中较深的岩石层比较古老,较浅的岩石层比较年轻。
这个原理说明了地层的相对时间顺序。
2.原生垂直原理: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岩石层是垂直堆积的。
这个原理说明了岩石层在形成过程中的位置和顺序。
3.杂交陈层原理:岩石层是多次沉积和侵蚀的结果,不同岩石层中夹杂着其他岩石层的碎片,这些碎片可以指示地层的时代和演化过程。
二、地层的分布和内容地层的分布和内容主要通过考察不同地区和地点的地质和沉积物来确定。
地层可以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每一层都可能保存有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
通过对这些地层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地不同时期的文化演变和经济活动。
常见的地层内容包括土壤、沉积物、植物和动物遗骸等。
三、地层的年代测定地层的年代测定是考古地层学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相对年代测定:根据地层的相对顺序和地质特征来确定地层的年代顺序。
2.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通过测量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确定地层的年代。
3.性别年代测定:通过测量地层中植物或动物遗骸中的性别激素来确定地层的年代。
4.外部关联法:通过比较地层中的文化遗存与其他已被确定年代的遗存进行对照来确定地层的年代。
四、考古地层学的应用1.确定文化遗存的年代:通过对地层进行研究和年代测定,可以确定文化遗存的时代和演化过程,帮助考古学家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
2.展示地质和气候变化:地层记录了地质和气候的变迁,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地质和气候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考古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考古学是什么》读书笔记陈成 20141010209 民族学本书是由王然先生和张承志先生根据中国考古学界的大家——俞伟超先生的十六篇文章(包括论文、杂文、访谈录)编排和选取而成的。
它以向普通读者介绍考古学的基本知识为目的,以通俗简洁又不失专业性的语言为笔调,从考古学的历史、方法、性质、目的、意义、未来及其他方面,详细地说明和解读了“何为考古学,怎样进行考古,考古学有什么意义”等学科基本大问题,并使读者真正地了解到“考古学是什么”。
这本书,虽然已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但对于想要了解考古学的刚入门的学生和普通大众来说,很久都不会失为此学科中必读的经典。
该书分总有十六章,分为一个序章、十二篇论文及杂文、三个访谈记录。
下面我就逐个进行摘要、解读和归纳。
序章时代的召唤和时代的限制。
本章是由选取者张承志先生为其师俞伟超的此书所写的序言。
此序言分为三节。
第一节写出了当今考古学工作者的普遍性困惑,即在理论上从众多的文物资料中无限地描述人类逝去的真实生活这一需要,与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完全解读过去的历史这一事实之间的永久矛盾,它使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在心理和意志上受到了强烈的困苦影响,但这一矛盾却是不断促进考古学者去发现和解读历史与生活必须动力之一。
而在当今,一方面考古学者在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了坚固的“考古学文化”大厦,但另一方面,又使大多数考古学者满足于器物和遗址的挖掘和解析,从而减少了对过去人类生活和历史的发现与解读的热情与理想。
而俞伟超先生,却是少数原始理想派的代表。
第二节写了俞伟超先生对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变革的追求和对古代历史和生活的重视。
他想要通过考古学说明古代社会以解释现在和预见未来,而要做到这就必须使考古学在顺应时代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变化,尤其是考古学要在理论、目的和意义这三个方面回归“人”这一最终目的,这也是俞伟超先生后半生的学习目标。
第三节则写了俞伟超先生这一目标的现实矛盾:一方面是自己理论的变革性和人文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又是考古学的日益科技性和物质化的现实。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中国地质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地质学的兴起1、战国时期:荀子等学者发现、描述岩石的属性,以及提出古洪水的假说。
2、秦汉时期:项羽提出“土木”的学说;施耐庵提出“天地外之现象,与地壳内之变异”;孙思邈发现泥炭并研究其形成机理。
3、唐宋时期:僧智大发现“車洞岩”;刘郁发现“火尖山”;杨珩发现“秦安峰”。
二、近代地质学的发展1、清朝时期:崔林式发现地层层位,奠定中国地质科学层次研究的基础;郑也夫发现涡湖。
2、民国初期:王至德系统研究了东南晚古生界的地层,探明了长江中游元古宙的基本地质特征;张大千发表《地理学与陆地地质学》一书,形成了中国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3、抗战时期:南京大学成立中国首个地质系;北京大学设立第一个全国性的地质学实验室;南京大学陆地地质系开展了西南石油勘查研究,将地质学的研究引入实际勘探工作;抗战胜利后,地质实验室、系统、应用工程方面突飞猛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新时期的地质学1、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西方地学理论,扩大地质岩石学、矿产资源学、地质工程学领域的研究面;国家设立许多专业性地质学杂志和社团,形成了地质学的学术交流体系;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勘探研究,救灾评估研究等。
2、21世纪:中国地质学正经历分支化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出现了中国地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石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多个团体组织,其发展支持着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四、地质科技及其应用1、钻探技术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钻探技术以及岩石地质勘查手段,对国内的大规模岩溶区进行系统整体研究,以及洞穴洞穴表面上体质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保护自然资��在人类使用和利用中受到破坏。
2、地震与防震:通过加强和发展地质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测机制;在火山、地震等灾害中,应用地质科学原理完成防止、减少损失及处理后续问题。
3、环境研究与保护:利用地质科学研究技术,预测及扼制地质灾害,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利用能力,为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五十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李朝远【作者简介】作者:李朝远,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博士人类的步履匆匆,当人们径直奋勇向前时,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已站在了世纪之交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
在近五十年中国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中,考古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丝毫不逊于这个时代,尽管经历了多少崎岖曲折,尽管还留有多少遗憾,然而新中国的考古学以其自己的辉煌昂首挺进21世纪。
一、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阶段为了凸显近五十年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突飞猛进,需简单地回顾一下本世纪前半段考古学的起步与初步发展。
1.中国考古学的发轫(1928年前)“考古”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寇水》,此时的“考古”含义仅仅是指考核考证古代事物。
北宋吕大临作《考古图》,“考古”取意“有意于古者,亦将有考焉”,实为金石学的代名词。
从《考古图》的印行至1928年前,是有着许多杰出贡献的中国金石学时代。
无论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还是流沙坠简的发现本身,都只能为金石学划上亮丽的最后一笔而无法超越金石学的藩篱。
真正终结金石学的是考古学。
现代考古学以田野考古的科学性而奠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
西方考古学在19世纪臻于完善,且日见兴盛。
本世纪初,作为帝国主义逐鹿地点的旧中国被迫洞开门户,在掠夺性的文物发掘中,田野考古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手段与方法也开始通过各种科学的和非科学的途径传入中国。
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任教中国古文字课时,提出了著名的两重证据法,这表明田野考古发现已经深深影响了传统学问的治学方法及学者的世界观。
瑞典人安特生虽然是作为调查中国矿藏的顾问而受政府派遣来华工作的,然其最大的成功则在考古学上,特别是1921年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
李济认为,安特生实际上是第一个通过自己的成就在中国古文物调查中示范田野方法的西方科学家。
1921年、1923年在北京周口店先后发现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又发现一颗人的左侧下恒臼齿,这一前所未见的发现即后来被定名为“北京人”的牙齿。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原理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原理在考古学中,地层学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变迁。
地层学原理是研究地球不同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形成过程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地层学原理,并说明它们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1. 原始水平原理原始水平原理是指地层在沉积过程中以原始水平状态堆积。
根据这一原理,新的沉积物将覆盖在旧的沉积物上,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地层。
考古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地层的顺序来确定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例如,位于较深的地层中的遗物往往比位于较上层的地层中的遗物更古老。
2. 交叠原理交叠原理是指一层地层在沉积过程中覆盖在另一层地层之上。
根据这一原理,如果一块地层延伸到另一块地层上方,那么上方地层一定是较晚形成的,而下方地层一定是较早形成的。
考古学家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来确定不同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了解文化遗存的时序。
3. 连续性原理连续性原理是指同一地层在地域范围内具有连续性。
根据这一原理,考古学家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地点的地层来了解相同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
例如,如果在不同地点的地层中都发现了同一类型的陶器碎片,那么可以推断这些地点曾经存在着相同的文化活动。
4. 索取性原理索取性原理是指上层地层中的物质通常源自下层地层。
这一原理在考古学中被广泛应用于石器研究。
考古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废料堆的构成来判断制作石器的技术和手法,从而推断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活方式。
5.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地层学原理和化石记录允许考古学家确定地质年代。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组合,可以分析出各个时期的生物组成,从而推断地层的年代。
此外,放射性碳 dating 和树轮年表等方法也广泛用于测定考古遗址的地质年龄。
总结地层学原理在考古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帮助我们了解文化遗存的时序、人类活动的变迁以及地质年代的确定。
通过研究地层学原理,考古学家能够重建古代文明的历史,还原人类演化的过程。
地层学原理的应用也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研究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研究地层学是考古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地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古代人类活动的时序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介绍地层学的定义、方法和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其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性。
一、地层学的定义和意义地层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层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地层的时序关系、岩性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演变。
地层学为考古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人类活动的年代顺序以及演化历程。
地层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变迁,包括地壳的隆起、沉降、侵蚀等地质过程,以及矿物、化石的形成等。
而考古学家通过对地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古代人类活动的时间顺序和时代特征,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地层学的研究方法1. 实地观察:地层学的研究首先需要实地观察地层的特征,包括分层结构、岩性、颜色等。
考古学家需要对地层进行细致的测量和记录,以了解地层的变化和堆积过程。
2. 野外勘探:考古学家还需要进行野外的地层勘探,通过挖掘试坑或探沟的方式,获取地层的样本,以进一步分析地层的性质以及其中的文化遗存。
3.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地层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包括颜色、密度、化学成分等。
这些分析可以为考古学家提供更多关于地层的信息,进一步判断其时代和环境特征。
三、地层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1. 文化时序研究:地层学作为考古学的基础学科,可以为文化的时序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的文化遗存,可以确定其时代先后顺序,揭示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
2. 古环境重建:地层中的化石、岩性等信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还原古代的环境情况,包括古地理、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变化。
这对于理解人类的生活环境、经济活动和迁移等具有重要意义。
3. 遗址保护与开发: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指导。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确定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分层结构,避免遗址受到破坏,同时为遗址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黄土地层的考古学研究中国是地层丰富的国家之一,黄土地层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的研究中。
对考古地层学的认识
对考古地层学的认识作者:杨立强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1期杨立强《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其中包含的一个意义即是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在这中间就必然要应用到考古地层学的一些理论方法。
考古地层学是通过对文化层堆积和各种遗迹的层位及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先后或共时关系,是指导田野考古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通过自己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现总结一下自己对考古地层学的认识。
考古地层学的产生考古地层学,或称为层位学,它是从地质学中引入的要领和原理,并逐渐加以改造和完善,使之成为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19世纪30年代,查尔斯·赖耳(Charles Lyll,1797-1875)发表了《地质学原理》一书,从而标志着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已经成熟,主要用来判断地球历史的进程和年代。
1837年,在法国索姆河河口的阿布维利海关任职的布歇·德·彼尔特(Boucher de Perthes,1788-1868),出于对考古学的兴趣,开始在索姆河畔的更新世砾石层中,收集与绝灭动物化石共存的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器标本。
翌年,他将这些标本在阿布维利的一个科学学会上进行了展示,当时无人相信他的这一发现。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间断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直到1859年,包括地质学家普雷斯特维奇(Prestwich,Sirj.)和考古学家约翰·伊文斯(Sir John Evans)在内的一批英国著名学者前往法国阿布维利实地考察之后,才最终确认了这一重大发现,并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这些重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多半是由地质学家发现并确定年代的,其与地质学的结合,孕育了考古地层学的产生,也是史前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但是,对于大量全新世以来的考古遗存,即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的各个时期的考古发掘工作,不能像旧石器时代那样运用地质学中的地层学。
第三章第三节 地层学完成
❖ 1881年,英国考古学家F.皮特里(Flinders Petie,1853-1942)到埃及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是第一个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在埃及进行发掘的考古 学家。
1885年,他总结出以下发掘原则:照顾到被发掘的古 迹,尊重未来的考察者和发掘者的方便;细心发掘, 收集所有的出土物并做出说明;一切遗址古迹和发掘 过程都要绘制准确的图纸;尽快地完整发表发掘报告 。皮特里根据在埃及和希腊的考古实践,将地层学和 类型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交叉断代法,推广了比较考 古学的方法,创立了顺序年代法。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 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人类活动前的地层叫“生土层”。当人类居住时进行其它 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 抛弃的垃圾或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层”或文化层,有时, 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中断,或因自然突变(如洪水,火山爆 发)在文化层之内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 “间歇层”。 考古上把生土层、文化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
第三节考古地层学
一、考古地层学的产生 (一)考古地层学的产生
考古地层学,或称为层位学,它是从地质学中引入的要 领和原理,并逐渐加以改造和完善,使之成为考古学的 基本方法之一。 ❖ 1823年,牛津大学的地质学家巴克兰考察了英国威尔 士一个峭壁洞穴(“山羊洞” ),在洞内的堆积中发 现一副年轻男子的骨骼,骨架附近还找到一些绝灭的动 物化石和燧石工具、骨器及装饰品。
(2)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 接重叠,而是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
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 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 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兼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贡献
提要:
考古学乘西学东渐之风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至现在贡献巨大,解决并正在试图解决很多重大课题,例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演进问题等,而考古学最根本的基础即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其地层学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其地层学的发展脉络相对而言较为模糊,就其渊源问题有些语焉不详。
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遗址考古地层学始真正得以确立1。
但是学术界并没有明确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与世界考古地层学的关系,并认为考古地层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2,但是对于作为新兴的中国考古学的技术传统,学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结论。
这样,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在考古学史上显得比较突兀,似无源之水或者说源头不甚清晰。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经过是被誉为地层学革命的20世纪初新大陆考古,考古地层学原理得到广泛应用。
而此时正是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之时。
本文除了试图厘清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脉络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试图考察影响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变化的学术背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以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是经验积累导致地层学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还是考古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变化致使考古学需要新的获取资料的手段,从而带来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这似乎是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
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10 p22
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出版社1997.6p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