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20200627205223)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早期阶段(公元前2世纪-公元17世纪)早期的中国考古学主要是基于文献记载以及一些偶然的考古发现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人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古籍和文献记载,如《尚书》、《春秋》等。
同时,一些偶然的考古发现也为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如发现的商代青铜器。
然而,由于当时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欠缺,这些研究多以传说和神话为依据,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
中期阶段(公元18世纪-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考古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在18世纪-20世纪初,通过外国学者的介入。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批外国学者,如斯坦因、艾德沃勒、佩塞尔和桑兹等,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这些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发现进行研究,逐渐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他们发掘了一批重要的遗址和出土文物,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北平鸭子河遗址、安阳殷墟等,为中国考古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当前,中国考古学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独立学科,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国不仅有一流的考古学家,而且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诸如细密财富、地层划分等方法学的发展使得中国考古学在许多领域取得重要的成果。
并且,考古学在科技的应用上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如遥感技术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
同时,中国的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现代三个阶段。
从依赖于文献记载到发掘考古遗址和严格实证的研究方法,中国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正成为重要的学科,为探索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下面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1. **早期考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主要受到外国学者的启发。
一些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些古代遗址和文物。
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
2. **黄河流域考古(1920年代-19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考古学研究逐渐由外国学者向本土学者转变。
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梁启超,他在1921年发起了中国第一次系统性的考古发掘,重点是在黄河流域的二里头和殷墟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3. **新石器时代考古(1940年代-1950年代):**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
1949年后,中国的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重点逐渐从青铜器转向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北方的西王母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年代-1970年代):**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考古研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许多考古学家被迫停止工作,考古遗址受到破坏。
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正常的考古研究活动。
5.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考古学逐渐恢复繁荣。
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国内外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涉及的时期和地区也逐渐扩大。
在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考古遗址如三星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6. **数字化时代(21世纪):**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激光扫描、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引入,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精确和全面的数据,加速了考古学研究的进程。
总体来说,中国考古学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不懈的努力。
以下是回眸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的一些主要节点和特点:
1. 创立与奠基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是郭沫若、李约瑟、徐长乐等,他们采用系统的考古学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最著名的项目是京津考古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1928年发现的周口店北京人化石。
2. 战争年代(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中国考古学在这段时期暂时停滞。
但仍有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1949年发现的安阳殷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3. 再探索与复兴(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了考古学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国家重点考古发掘项目”展开,一批重要遗址和文物被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仰韶文化遗址等。
4.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90年代至今):中国考古学注重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强调文物保护和传承。
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丰富,埃及-to-中国考古学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5. 跨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近年):中国考古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如自然科学、人类学等,探索更多维度的研究。
国际合作亦日益密切,中国考古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国考古学家积极采取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方法,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
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
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
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
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
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
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
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
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
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
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09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
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
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
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
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
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
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考古发展史

考古学发展史考古学发展史一直以来,考古在我心中都带着神秘而崇高的色彩,因为它可以挖掘出深埋于时间深处的秘密,重现百年前乃至千年前的光景,建立起横贯古今的完整脉络,让世人明白:我从哪里来。
如此看来,考古工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架起桥梁,为民族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提供土壤,从而凝聚整个民族。
由之可见,考古绝非仅仅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实实在在地与现实紧紧相连,意义着实重大。
考古学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仅仅是从时间上来讲,2.5个世纪之前,在西方世界,大部分的饱学人士对于人是在几千年前被创造出来的而深信不疑。
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王公贵族将柜子里面的古董杂乱无章的和外国的矿物放在一起,以作为“自然史”的例证。
英国的stonehenge、法国brittany地区carnac的巨石群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这些乱七八糟的挖宝活动中,庞培古城的发掘活动无疑是最有重量级的一个。
但从考古学发展史角度来说,“考古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归功于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人总统Thomas Jefferson,正是他在1784年,在自己弗吉尼亚州的庄园里面的土墩墓上发掘了一条探沟。
在这次发掘中,我们看到了现代考古学所运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层位学方法。
但可惜的是这种基于逻辑思维的科学方法并没有在欧洲和美国得到推广和采用。
在欧洲,18世纪早期就开始进行的庞培古城发掘,一直到1860年Fiorelli接手后,才逐渐有了完整的记录。
18世纪,苏格兰地质学家James Hutton在《地球理论》中提出了“均变论”的观点,从理论上确立了层位学。
而层位学直至今日,仍然是考古工作中所需要的两只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09 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 年的历程。
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 世纪20 年代)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形成期以19 世纪20 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
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 年至1918 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
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
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
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
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此外,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地区从欧洲和近东向东扩展至中国和印度,拉开了这两大文明古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
河南渑池仰韶村、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北京周口店等一批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古发掘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
从这些发掘,特别是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整套发掘和记录方法为田野考古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后期(20 世纪40 年代至5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改进。
由只注重研究遗物的形式,变为将年代学与遗物的功能研究相联系;通过遗迹和遗物研究过去人们的行为;运用聚落形态研究的方法探讨社会组织结构;开始注意研究文化变化与环境之间关系等,这些后来成为考古学研究主要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戈登柴尔德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农业革命”和“城市革命”的理论,对世界考古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 世纪50 年代是新中国的考古学开始起步的时期。
以西安半坡和河南庙底沟为代表的史前时期聚落遗址,河南辉县、三门峡等墓地以及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长安丰镐、汉唐长安和洛阳等古代都城都在这一时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为了解其文化内涵提供了新资料,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聚落、墓葬和都邑考古发掘方法。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田野考古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又相继设立考古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大学本科生。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三大杂志”的《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刊的。
转变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转变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最主要的特征是新考古学,也称“过程考古学” 的兴起。
中国考古学界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度过这一时期的。
由于与外界缺少联系,国际学术界的各种流派在这一时期很少对中国考古学产生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1964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碳十四测年实验室,对后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文革”期间,仍有殷墟妇好墓、秦始皇兵马俑坑、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等重要考古发现,成为当时学术界少有的亮点。
改革开放后,各地考古工作逐步恢复,一些省区开始建立文物考古研究所。
全面成熟期(20 世纪80 年代至20世纪末)新考古学出现后,经过近20 年的实践,并没有取得该学派原来希冀的成果,反而暴露出一些弊端。
于是,考古学界出现了一些针对新考古学的不足而形成的新学派和理论,如社会考古学、认知考古学、中程理论、性别考古学等,它们中的大部分也往往被统称为“后过程考古学”。
这期间,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步。
如AMS(加速器测年)和古DNA分析、物理探测和化学成分分析、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扩展了考古学研究领域。
改革开放给中国考古学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时隔30年后,中国考古学再次得以直接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对国际考古学界的了解与日俱增。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过了全盛期的新考古学被介绍到国内。
围绕着新考古学是否适合中国的问题,学界展开争论。
通过争论,绝大多数学者形成了基本共识:了解和学习国际学术界的理论和方法十分必要,但不能“邯郸学步”,而是应当在继承中国考古学几十年摸索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促进自身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不断加强。
中外合作调查和发掘项目达数十项。
中国考古学界对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直接的了解,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国际学术界了解,其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经过全国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至上世纪末我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大部分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序列也已大体清晰,作为考古学三大课题的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及中国史前时期聚落和历代都城、古代手工业、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继续发展期(21 世纪初至今)新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各学派之间不再彼此排斥,而是呈现彼此相容、百花齐放的局面。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日益广泛,基建考古数量激增,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发掘报告大量出版,课题研究屡有突破。
较具代表性的是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联合攻关,对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背景、原因、道路与特点等问题展开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考古学家正在通过积极的努力,为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和丰富内涵,同时也为人类文明史和世界考古学的发展作出积极的、符合我国历史地位的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考古学界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工作区域正从国内逐步扩展到邻国。
中国正在从考古大国向考古强国迈进。
中国考古学正在迎来黄金时代。
随着学科和社会的发展,考古学不再是一个冷僻而少有人问津的学问,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之相应,考古学和考古学家本身也逐步发生着变化:考古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了,他们注重思考考古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积极发挥作用,主动进行考古成果的宣传和普及,所有这些都是考古学走向成熟和持续发展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考古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未来的考古学将如何发展?我认为,应该是研究方法进一步科学化、研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研究手段进一步现代化、研究视野进一步国际化、研究成果进一步大众化。
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全世界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需要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需要得到各国政府、新闻媒体及出版界的支持,更需要得到世界各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理解,这是考古学不断兴旺发达的、重要的力量源泉。
公司档案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加强本公司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作用,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及利用档案,为公司发展服务,特制定本制度。
2、公司档案,是指公司从事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公司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公司档案分为受控档案和非受控档案。
3、公文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员应保证经办文件的系统完整(公文上的各种附件一律不准抽存)。
结案后及时归档。
工作变动或因故离职时应将经办的文件材料向接办人员交接清楚,不得擅自带走或销毁。
二、文件材料的收集管理1、公司指定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管理。
2、文件材料的收集由各部门或经办人员负责整理,交总经理审阅后归档。
3、一项工作由几个部门参与办理的,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由主办部门或人员收集,交行政部备案。
会议文件由行政部收三、归档范围1、重要的会议材料,包括会议的通知、报告、决议、总结、典型2、本公司对外的正式发文与有关单位来往的文书。
3、本公司的各种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统计报表及简报。
4、本公司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书等文件材料。
5、本公司职工劳动、工资、福利方面的文件材料。
6、本公司的大事记及反映本公司重要活动的剪报、照片、录音、录像等。
四、归档要求1、档案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2、归档的文件材料种数、份数以及每份文件的页数均应齐全完整。
3、在归档的文件材料中,应将每份文件的正件与附件、印件与定稿、请示与批复、转发文件与原件,分别立在一起,不得分开,文电应合一归档。
4、不同年度的文件一般不得放在一起立卷;跨年度的总结放在针对的最后一年立卷;跨年度的会议文件放在会议开幕年。
5、档案文件材料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应依序排列在一起,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其它文件材料依其形成规律或应保持文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系统的排列。
6、案卷封面,应逐项按规定用钢笔书写,字迹要工整、五、档案管理人员职责1、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等工作。
2、按照归档范围、要求,将文件材料按时归档。
3、工作人员应当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努力维护公司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1、公司档案只有公司内部人员可以借阅,借阅者都要填写《借阅单》,报主管人员批准后,方可借阅,其中非受控文档的借阅要由部门经理签字批准,受控文档的借阅要由总经理签字批准。
2、档案借阅的最长期限为两周;对借出档案,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催还,发现损坏、丢失或逾期未还,应写出书面报告,报总经理处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