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认识与实践详解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影响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发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和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思,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让学生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认识,并通过认识来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社会实践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社会现实,并通过认识来指导实践活动。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展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未来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课件ppt课件ppt
演绎
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分别加以研究,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加以整合,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综合
分析
实践与认识的应用
05
实践与认识的指导作用
实践与认识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认识也具有指导作用,人们通过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正确的认识,指导生产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等方式,直接接触和感知事物,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获得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推理等方式,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通过思维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认识的方法论
04
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归纳
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
实践的类型与特点
02
生产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包括物质生产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特点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作用
科学实验是人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不断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例如,在个人成长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治理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形成科学的政策和制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科学研究中,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例如,在物理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验证和发展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等理论;在生物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演化规律。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实践与认识精讲课件
•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本 质的不同回答。
•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 路线
•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情感
驱动
兴趣
诱导
作
特殊情感和经历
激发
用
主体的内在尺度
参照
思维定势
调节
真、善、美
升华
• (三)从认识到实践
•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 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 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 界。
•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第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 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客观 世界的目的。
•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 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 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 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 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 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 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知觉
表象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事物
知觉 苹果=红+甜+ 硬+……
感觉: 硬! 红! 甜!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内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原则。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原则。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规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
认识是指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和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判断,而实践是指人们通过行动和实际操作来改变和影响世界的活动。
这两个方面在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的认识活动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事物进行观察、实验和验证,从而形成相对准确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引导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升华。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自己的认识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和验证,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得到升华和提高。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事物,发现认识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和完善认识。
实践还能够促使认识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认识的革新和变革。
再次,认识与实践相互作用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实践不断提升的,而实践又需要通过认识来指导和支持。
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识,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社会要求。
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可以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最后,认识与实践相互交融,产生新的认识和实践形态。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和完善原有的认识,形成新的认识形态。
而新的认识又促进实践的发展,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新的认识,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创新和进步。
认识和实践相互交融,不断推动着人类的思维和行动的进步。
综上所述,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方面。
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升华。
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实践形态。
只有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人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
认知与实践的关系教案
认知与实践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认知与实践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认知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认知与实践的定义及关系;2.认知对实践的影响;3.实践对认知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认知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和作用;2.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认知与实践的关系,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通过理论学习(认知)和实际练习(实践)来提高数学水平。
2.概念解释讲解认知与实践的概念及其关系。
认知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认识、理解和思维活动;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认知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认知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知的来源。
3.认知对实践的影响讲解认知对实践的影响。
认知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指导着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开展和发展。
例如,一个人对某种技能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在实践中的表现。
4.实践对认知的影响讲解实践对认知的影响。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它是认知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
5.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认知与实践的关系。
例如,通过分析一位成功企业家的经历,让学生了解他是如何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取得成功的。
6.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认知与实践经验,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提高。
7.总结总结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强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认知与实践的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延伸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种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自然科学第八章实践活动
自然科学第八章实践活动六年级科学实践活动方案《做酸奶》一、指导思想:酸奶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饮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出酸奶,用实验的方法探索酸奶的形成条件,学生会有积极的参与兴趣。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做酸奶的过程,用让他们在活动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运用对比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感受到细菌(乳酸菌)的存在,意识到细菌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从而自发地去搜集更多的有意细菌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
二、活动内容及展示方式本次科学实践活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且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寒假前布置好,这样在假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活动,教师给予全程指导。
1、实验:做酸奶所需材料:新鲜酸奶1杯,鲜牛奶2袋(每袋约250毫升)带盖的杯子或瓶子(约150毫升),金属小勺1把,竹筷1根,温度计)操作步骤:a.将所用容器和工具用沸水消毒;b.将两袋鲜牛奶煮开后,凉至30度左右,平均分装在已消毒的4个杯(或瓶)中;c.分别向4个盛有等量鲜牛奶的杯中加入1勺等量的新鲜酸奶,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d.将其中两杯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另外两杯放在阴凉的环境中,24小时后进行观察。
2、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研究制作酸奶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按照正确步骤做完实验,24小时后分别记录4杯牛奶的情况,判断是否已作成酸奶。
如果失败,想想哪个步骤需要改进继续实验,反复对比,找到答案。
最终找到做成酸奶的条件。
这个阶段需要有耐心,对科学研究的执着。
3.上网搜集酸奶方面的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的细菌有益于人类的资料,记录下来。
把记录的资料整理做成小报,知识卡片等活动成果展示方式:1、实验过程:文字记录配以电子照片2.实验结果,下结论:小论文3.搜集资料:手工小报,主题是:细菌和人类的关系三、活动的实施第一阶段:(本学期放假前)组织组织参加科学实践活动的学生集中,布置本次活动的内容,时间安排,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活动方法的指导。
特别强调活动的成败在于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耐心。
认识与实践ppt
提问: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观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
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 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党的 这些基本经验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的重要指导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体现了这一 观点。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活 动的发展。这要求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党坚持 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并把基本经验作为加强和 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
第八章-认识与实践
第八章认识与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深入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了解人类认识的发生,掌握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结构及其演化.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本章的难点: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本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教学方式与课时安排:理论讲授:10课时.第一节认识的发生认识的发生专指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发生和形成的.对认识的发生问题,哲学史上争论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确认人所特有的以社会性和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一、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1、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发生的基本的自然前提。
2、人的认识发生的最切近,最现实的基础,是人能动地改变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原因在于:首先,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其次,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最后,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总之,以工具性,社会性为特征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和决定因素.二、认识和种系发生认识的种系发生(认识的系统发生):指的是人类主体的认识发生过程。
又称作人类认识的原始发生.着重考察的是现己达到成熟形态的认识结构的构成因素及其内在联系,结构方式,实现形式,功能表现等,是怎样伴随着人类的最初形成而形成的,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和基础上形成的,即着重于对整个人类认识的胚胎萌发期的观察.三、认识的个体发生认识的个体发生是指儿童从无认识能力向有认识能力的发生和转变的过程。
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动作一一感知思维阶段;形象一一具体思维阶段;符号一一运算思维阶段。
第八章 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 生动性和具体性 。它依靠生动、 具体、直观的形象来反映客体。
• 感性认识具体形式:
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亍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 种最简单的反应形式。(p82)
• 外界事物作用人的感觉器官产生刺激信号传入大脑产生的 各种感觉:
知觉: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抓住本质
• 一、本质和现象 • 1、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 (1)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事物发展、变化 过程中的外在形式。现象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具有直 观性,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东西。(P85) • 正常现象和反常现象 • 现象分类 必然现象和偶然现象 • 真象和假象
本质存在于现象内部, 事物内部的稳定的东西。
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意义:
• 第一、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迚行科学研究、获得 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揭示事物 的因果关系,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二、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有利亍总结实际工作经验。 • 第三、准确把握因果关系,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 在各项工作中,只有全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通 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产生丌利后果的原因,发挥产生有利效 果的原因的作用,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有利结果。
二、从认识到实践
• 理性认识 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是一 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 为什么理性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p84)
•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 的。 •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决丌能生搬硬套理论,必须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不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阅读理解 (p84页最后一段)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课件
案例四: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总结词:相互依存
VS
详细描述:环境保护是保障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类发展也需 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和限制。两者 相互依存,环境保护需要人类的努力 和投入,而人类发展也需要环境保护 的支持和保障。
案例五:政治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关系
总结词:相互指导
详细描述:政治理论是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 思想武器,能够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 指导。社会实践则是政治理论的具体应用和 实践检验。两者相互指导,政治理论需要不 断适应社会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而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 得正确的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而 错误的认识则可能误导实践,阻碍实践的发展。
3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认识,同时将正确的认 识应用于实践,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不 断发展。
04
CHAPTER
偏离实践目标
错误的认识可能导致人们 偏离实践的目标和方向, 使实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
采取错误方法
错误的认识可能导致人们 采取错误的实践方法,不 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 带来新的问题。
抑制实践动力
错误的认识可能使人们失 去实践的动力,对实践产 生消极态度。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1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源泉, 而认识则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实
践与认识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正确 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
实践与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直接接触和感知客观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能够逐渐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对实践产生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果;而错误的认识则可能阻碍实践的发展,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因此,人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进步。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人们会遇到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认识的进步。
另一方面,认识的进步又能够指导实践的发展,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果。
这种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人类的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提高。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理论或思想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真理性。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或思想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的。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验证理论或思想的正确性,如果理论或思想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那么它就是真理。
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途径和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剖析课件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01
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使实践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推
动事物的发展。
实践对认识的深化作用
0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通过实践可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和
真理性,从而深化认识。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03
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的,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而实践
又可以深化认识,这种相互作用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CHAPTER 06
结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推 动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通过实践接触和了解事物,从而获得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制定错误的计划
错误的认识可能导致人们 制定错误的计划,使实践 偏离正确的方向,甚至导 致失败。
阻碍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可能会使人们 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态度, 从而阻碍实践的发展和进 步。
产生负面影响
错误的认识不仅会对实践 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 惯产生不良影响。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获得直接经验, 进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 解。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发 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规律和现象,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 展。
认识和实践.ppt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 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 的本质所决定的。 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到实践能动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 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 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 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
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 其中社会性是最本质的。
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 体等。其中社会主体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2. 认识的客体、特征和形式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 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 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
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的结构和本质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的结构和本质
认识的结构
认识的本质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3
一、认识的结构
1.认识的主体、特点和形式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 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 一的社会存在物。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 的哲学问题。“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 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 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对 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因为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和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受到生产发展水 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立场、观点、方 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 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认识与实践课件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
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 表象三种形势。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 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总结: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 验的东西。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
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从实物构成来看分成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 的工具系统 二是作为人的感觉和大脑延伸、智 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 的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 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 结果按一定方向进行。
认识与实践
.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 为目的、主体与客
体之间通过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教学课件:第八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详解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非处方药,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常见 疼痛和发热。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炎症介质的合成,发挥解热和 镇痛作用。
解热镇痛药的分类
总结词
解热镇痛药主要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和其他类 。
详细描述
水杨酸类包括阿司匹林、美洛昔康等,苯胺类包括对乙酰氨 基酚(扑热息痛)、非那西丁等,吡唑酮类包括氨基比林、 安乃近等。其他类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
06
案例分析
解热镇痛药的典型案例分析
解热镇痛药的典型案例: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 牙痛、关节痛等,也可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 镇痛、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出血等。
非甾体抗炎药的典型案例分析
本章将详细介绍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 应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目标
掌握解热镇痛药和非 甾体抗炎药的分类和 作用机制。
了解解热镇痛药和非 甾体抗炎药的最新研 究进展。
熟悉解热镇痛药和非 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 用和不良反应。
02
解热镇痛药概述
解热镇痛药的定义
总结词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和镇痛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 和发热。
用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解热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 度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 等,以及发热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 合适的药物,避免长期使用或过
量使用。
解热镇痛药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时 使用,特别是抗凝药物、抗血小 板药物等,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ppt展示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02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03
的唯一标准
人们只有通过 实践 实际地改造和 变革 对 象,才能准 确把 握 对象的属性 、 本 质 和规律, 形 成正 确的认识。 例,庖丁解牛
实践的需求推动认识 的产生和发展,推动 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 术发明,推动人类的 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例,我国航天事业 的发展拓展了我国 对宇宙空间的认识
2.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 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即由实践到认识,由 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表明认识是一 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 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 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 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运动既可以说是完成了,也可以说没有完成。 (1)“完成了”是因为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 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2)“没有完成”这是对于运动过程的推移而言的。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 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践产生了认识发生的现实可能性
•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使认识的发生成为现实可能 性的前提条件:主体和客体的分化、人所特有的 认识能力的形成、语言和符号系统的产生、必要 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等。
望 远 镜
(3)实践使认识的产生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主体
实 践
客体
毛泽东曾指出:“你要有 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一,缺乏实践的观点,即离开实践考察认识 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被动 地反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认识的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 的社会性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人的消极直观的对象,而 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之间具有认识关系,而没有看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首先 具有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 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 正是由于缺乏实践的观点,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抹煞 了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成为消极、直观的反映 论。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主要内容: • 一、旧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 •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揭示
一、旧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
1、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1)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认识本质的界定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
本质和规律。 不可知论主张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 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除了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 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当人 们问:知觉还是寓存于一个物质的 实体中,还是寓存于一个非物质的 (精神的)实体中时,我们甚至不 懂得这个问题的含义,那么如何还 可能加以答复呢?” ——休谟:《人性论》
(3)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关系 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具有“重演”关 系,即认识的个体发生以简略、概括、浓 缩的形式再现了认识的种系发生过程。这 种关系表明:认识的种系发生对认识的个 体发生在方向和过程上具有制约和决定作 用。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发生的迫切需要,使认识的 发生成为必要 实践需要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认识产生 天文学、历法 数学 力学 生态科学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 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可 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 系的命题: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原是 一种东西”
孟轲: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而 知者,其良知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也”。
• 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 知孝,见兄自然知悌,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 隐。” ——《传习录》上。
•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认为由水、土、火、气四 种元素构成的物体经常流溢出一些微 粒状的流射物,与另外的物体的孔道 相接。每一物体都有孔道,孔道是物 体中接受外界影响的极小的通路,流 射和孔道各有大小的差别,流射太大 或孔道太小,抑或相反,都不能产生 作用。外物的流射粒子流入人的感觉 器官,同感觉器官中的孔道相接就产 生了关于这个事物的感觉。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 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 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约翰 ·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 翰 ·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 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 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 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 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来 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荀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 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
牛顿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归根结 底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宝贵经验。
感觉经验而存在的东西。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是先验论。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 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 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 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 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 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 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 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 忆起来。
笛卡尔认为: 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这些 观念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感官 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 而且常常会欺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 验不能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第二 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 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 白,无可怀疑,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 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之类, 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学。 笛卡尔认为第二类观念是普遍必然的, 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 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由原子构成的物体表面有一些流射物
(从物体中流溢出的自由原子),统称为影
像,影像从物体飞出,透过空气,并促使相 近的空气改变其分子的排列,进而又使相邻 的空间产生同样的过程,如此递进,只达感 官。感官为什么可以接受物体的影像呢?因 为感官具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外物的影像若 瞳孔道相结合,则形成感觉,不合则不能接 受影像,也就无从感知。
(2)唯物主义反映论对认识本质的揭示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 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包括三层涵义: 其一,认识的唯一对象和来源是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没有客观世界这 一被反映者,就没有认识。 其二,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象。 其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儿童认识能力的发生
阶 段 特 点 动作–感知思维阶段(0—2岁) 儿童没有掌握语言和符号, 只能思考自己动作所触动的 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想象–具体思维阶段(前运算 相对具体性;思维的不可逆 阶段)(3岁后) 性,缺乏守恒结构;自我中 心性。 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 的事物支持。 符号–运算思 (7 – 11岁) 维阶段 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 (7 – 15岁) 形式运算阶段 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 (12 – 15岁) 在头脑中想象、重建事物和 过程来解决问题。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二, 缺乏辩证的观点,即离开辩证法来 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它不能辩证地看待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只强 调物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认识对物质 的能动反作用;它将认识过程看成是机械的、一 次完成的过程,而没有看到认识过程是包含着主 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等的矛盾运 动过程,是复杂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先验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认识是人的头脑里固有 的,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 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如孟轲、王阳明。 •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某种客观精神
赋予的。如柏拉图。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夸大了主体 的能动性,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将认识看 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发生包括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两种形式。 (1)认识的种系发生 认识的种系发生亦称认识的系统发生或认识的原始 发生,是指人类主体的认识发生过程。随着人类脱离动物 界,人类的反映形式最终摆脱动物的心理反映形式,而形 成专属于人的高级的反映形式。即人类认识的发生。(参 见意识的起源) (2)认识的个体发生 认识的个体发生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 在其出生以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以及接受教 育、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等等,所经历的从儿童的前 认识水平发展到成人的认识水平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理解认识的本质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认识不同于意识。 第二,认识的基本规定性是反映或摹写特性。 第三,认识具有能动性。表现在如下两点: 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认识具有创造性。表现如下: ☺ 认识不仅能够反映客体的现象,而且还能够运用一系列科学 的思维方法透过现象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 认识不仅能够对客体的现状进行摹写或复制,而且能够创造 出观念的理想客体,认识过程不仅是摹写过程而且是信息的 选择、建构过程; ☺ 认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和彻底的科学的可 知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 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方面,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把实践当作 了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它将辩证法贯穿在了反映论之中。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可知论及旧唯物主 义的可知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可知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科学的可知论。
射电望远镜
第三,实践不断推动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
高。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 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 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 改造世界。”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