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处及本义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fb3256a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9.png)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40e0e75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e.png)
VS
详细描述
例如成语“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心中 有完整的竹子形象,现在引申为对某事有 充分的准备和信心。其中“心中有完整的 竹子形象”是原意,“充分的准备和信心” 是引申出的新含义。
03
成语的修辞手法
比喻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04
成语的运用
文学作品
1 2
丰富语言表现力
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丰富语言的表达,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使用成语,文学作品可以更准确地刻画人物 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
营造意境
成语的运用有助于营造特定的意境和氛围,使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出自《吕氏春秋》,形容自欺欺人、 不顾事实的行为。
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形容多此一举、弄 巧成拙的行为。
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意志坚定、不畏艰难的精神。
夸父逐日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人追求目标、不畏艰险的决心。
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形容人悲痛欲绝、情感真挚。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成语被翻译成外文,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 语言财富。
保护和传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致力于成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 过各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fe427e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7.png)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成语及其解释和出处:
1. 亡羊补牢(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以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锦上添花(出自《后汉书·童贯传》):比喻已经很好的东西再来点更好的。
3.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4. 杀鸡取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比喻为了一时的好处,破坏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5. 杯弓蛇影(出自《汉书·蔡邕传》):比喻疑神疑鬼,过分多疑。
6. 隔岸观火(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比喻对别人的危难置之不理。
7. 饮鸩止渴(出自《左传·景公二十四年》):比喻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而采取的错误措施。
8. 纸上谈兵(出自《南齐书·泰始四年》):比喻只在书本上谈论兵事,而不实际动手。
9.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比喻墨守成规,停留在已经过时的方法或观念上。
10. 纸短情长(出自《红楼梦》):比喻情意深厚,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这些成语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成语,因成语众多,解释和出处也各异,不一一列举。
如果您对特定的成语感兴趣,可以具体提出来,我会为您提供详细解释和出处。
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
![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ef69ee7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f.png)
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俗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学习成语时要懂得成语的意思与出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供大家参考学习。
常见的50 个成语诸子百家、鬼迷心窍、星火燎原、画地为牢、岁寒三友、花花世界、大智若愚、斗转星移、七情六欲、大禹治水、空穴来风、孟母三迁、绘声绘色、之尊、随心所欲、干将莫邪、相得益彰、借刀杀人、浪迹天涯、刚愎自用、镜花水月、黔驴技穷、肝胆相照、多多益善、叱咤风云、杞人忧天、作茧自缚、一飞冲天、殊途同归、风卷残云、因果报应、无可厚非、赶尽杀绝、天长地久、飞龙在天、桃之夭夭、纸醉金迷、狐假虎威、纵横捭阖、沧海桑田、不求甚解、暴殄天物、吃喝玩乐、乐不思蜀、身不由己、小家碧玉、文不加点、天马行空、人来人往、千方百计、天高地厚、万人空巷、争分夺秒、如火如荼成语解释及出处钟灵毓秀【解释】钟:凝聚,集中;毓:养育。
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
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出处】唐·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虚怀若谷【解释】虚:谦虚;谷:山谷。
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
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出处】《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闻名遐迩【解释】遐:远;迩:近。
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出处】《南齐书·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家喻户晓【解释】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出处】《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
”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
”誉满天下【解释】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出处】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
”举世瞩目【解释】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出处】《国语·晋语》:“则恐国人之瞩目于我也。
”学富五车【解释】五车:指五车书。
经典成语及解释
![经典成语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03cd32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d.png)
经典成语及解释经典成语是汉语语言中最为丰富、深刻、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之一。
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每个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强烈的文化底蕴。
成语由于语言简洁、意义深刻,常常被用来传递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下面分别介绍几个经典成语及其解释:1. 青出于蓝:描述后代胜过祖先的情况,多用于比较学术、工艺等领域。
出自《晋书·淳于序传》。
2. 画蛇添足:形容做了多余的事,一再加周围不存在的东西,反而起到了负作用。
出自《庄子·外篇》。
3. 望梅止渴:形容想当然、自欺欺人,行动太轻率,不切实际,而从而产生的自我欺骗和沮丧。
出自《吕氏春秋·谋论》。
4. 一曝十寒:比喻缺乏恒心和毅力,一时干劲十足,随后便不能持之以恒。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5. 因噎废食:因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放弃了什么,更多用来指在障碍或挫折前面,放弃了原有的努力或采取的行动。
出自《韩非子·说难》。
6. 非驴非马:指的是某个事物难以界定或称呼,不同于驴和马的传统认知,用于形容事物特别丰富多彩。
出自《左传》。
7. 资质短浅:形容人的背景、知识、经验、技能等不够丰富,难以胜任某种工作或职务,但并不否定其能力发展和进步的潜力。
出自《左传》。
8. 自相矛盾:形容自己的言行、思想等内部存在矛盾,是非不够清楚;也可以形容的是对某一事物,说法不一,推翻自己的说法。
出自《论语》。
9.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表示一种报复原则,当你受到对方伤害时,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伤害对方。
出自《墨子·非攻》。
10. 小题大作:形容小事情却搞得很大或者事情本来不大但却又被弄得很复杂。
出自近现代杂志《琐志饶话》。
总之,成语作为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使得它深受人们喜爱和崇拜,并成为古代和现代智慧和才能的代表。
学习成语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常见成语出处及意思
![常见成语出处及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64055d25022aaea998f0ffb.png)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示例】: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变本加厉【解释】: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示例】: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坏行为、坏事情高屋建瓴【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示例】: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雄浑奔放。
◎《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并行不悖【解释】:悖:违背,冲突。
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出自】:《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示例】:但风雅之事,又怎么能够和卫道的精神~呢?◎巴金《家》九【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物洞若观火【解释】:洞:透彻。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出自】:《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示例】: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
但这是“~”的,否则,就不给。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一筹莫展【解释】:筹:筹划、计谋;展:施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有哪些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1f5be5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4.png)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有哪些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吧,仅供大家参考。
60个成语出处及解释1【一无是处】解释:是:对,正确。
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
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2【十全十美】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无缺】解释完美:完整,完善。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4【绰绰有余】解释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非常宽裕,富裕。
易错写成“绰绰有裕”.出处《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5【入不敷出】解释收入不够开支。
敷:够,足。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6【无忧无虑】解释:没有丝毫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没有。
忧:担忧,忧愁。
虑:顾虑,忧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7【无牵无挂】解释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牵肠挂肚】释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9【高枕无忧】解释: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成语的意思和出处
![成语的意思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40ace79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4.png)
好的,以下是一些成语的意思和出处,每个成语的解释都超过了200 字:
1.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法,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说的是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说的是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赐给门客们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又有剩余。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手里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那壶酒喝了下去。
3.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说的是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这些成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通过了解它们的意思和出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希望这些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内容,请告诉我。
常用成语意思及出处
![常用成语意思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63c92a39f111f18583d05a7b.png)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示例】: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变本加厉【解释】: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示例】: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坏行为、坏事情高屋建瓴【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示例】: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雄浑奔放。
◎《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并行不悖【解释】:悖:违背,冲突。
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出自】:《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示例】:但风雅之事,又怎么能够和卫道的精神~呢?◎巴金《家》九【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物洞若观火【解释】:洞:透彻。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
【出自】:《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示例】: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
但这是“~”的,否则,就不给。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一筹莫展【解释】:筹:筹划、计谋;展:施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成语解释及出处
![成语解释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a83402c3941ea76e59fa040d.png)
1郑重其事释义郑重:审慎,严肃认真。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2足智多谋释义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3智周万物释义天下万物无所不知。
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4正直无私释义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5正正之旗释义正正:整齐。
排列整齐的军旗。
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 6自知之明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7振振有辞释义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
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8正中下怀释义正合自己的心意。
出处《后汉书•刘玄传》:“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9沾沾自喜释义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10捉贼捉赃释义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
’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11至死靡它释义至:到;靡:没有;它:别的。
到死也不变心。
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
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12炙手可热释义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30个成语及意思,出处,用法大全
![30个成语及意思,出处,用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6ad50e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8.png)
30个成语及意思,出处,用法大全有很多古老的成语被广泛使用,他们既表达着委婉的口语,又表达着深沉的思想,让人一看就能够明了的理解,并可以更好的诠释言行间的深刻内涵。
以下就是30个成语及其出处、意思、用法。
一、寸步难行,源于《论语子罕》,意思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来。
二、反躬自,源自《汉书郭象传》,意思是自己先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并勇于改正。
三、视死如归,源自《左传宣公十四年》,意思是准备面对死亡,勇敢地忍受困苦。
四、重蹈覆辙,源自《礼记大学》,意思是步入死胡同,遇到同样的失败情况。
五、不可一世,源自《汉书洋溢传》,意思是不要将所有活动都安排在一个时间,要分散任务。
六、小恩小怨,源自《论语雍也》,意思是不要对恩报怨,要谨慎怀抱。
七、投鼠忌器,源自《淮南子师说》,意思是不要将一个不能控制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八、趁热打铁,源自《资治通鉴魏晋南北朝传》,意思是抓住机会尽早行动,以免错过良机。
九、守株待兔,源自《史记列子醍醐祖师》,意思是期待着完成一件事,但是需要有耐心等待。
十、口是心非,源自《史记平原君故传》,意思是言行与心意不一致,表明自己有了不同的想法,但表面上没有表达出来。
十一、凿壁偷光,源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看不见的东西只能通过窥探的方式来得知。
十二、掩耳盗铃,源自《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把耳朵捂住,偷偷地去拨铃,表明行为会暗中实现。
十三、人山人海,源自《史记陈涉世家》,意思是人多得像山一样,像海一样无边无际。
十四、十拿九稳,源自《左传僖公四年》,意思是把机会抓住,表示事情完成的把握度很高。
十五、虚与委蛇,源自《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空虚的表达,消极的态度。
十六、见异思迁,源自《汉书袁衍传》,意思是看到不同的情况,思想会发生变化。
十七、脱颖而出,源自《汉书两陈传》,意思是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表现优异。
十八、屈指可数,源自《汉书张衡传》,意思是数量很少,可以数出来。
40个成语解释出处
![40个成语解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82cc2e471ed9ad51f11df219.png)
1、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请求对方的宽恕3、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气愤到极点4、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5、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6、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释义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8、摧眉折腰:出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含义:形容低头弯腰,在上官前讨好的样子。
9、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10、舍生取义。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11、见贤思齐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字词语及出处
![四字词语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f663180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4.png)
1、光明正大,汉语成语,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出自《朱子语类》,也可翻译成襟怀坦白,言行正派,大公无私。
2、挑拨离间,汉语成语,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谣言,污蔑、中伤他人。
出自《官场现形记》。
【近义词】挑三豁四、拨弄是非、搬弄是非【反义词】精诚团结、穿针引线3、格物致知,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4、袖手旁观,汉语成语,把手拢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
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
5、不知所措,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管子·七臣七主》。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6、多多益善,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指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7、阳奉阴违,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g fèng yīn wéi,意思是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当众同意背后反对)。
出自《官场现形记》。
8、招摇撞骗是汉语成语,拼音:zhāo yáo zhuàng piàn,意思是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欺诈蒙骗。
9、风口浪尖,汉语成语,拼音:fēng kǒu làng jiān,意思是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出自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
10、强词夺理(拼音:qiǎng cíduól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强词夺理(强词:强辩之词)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多用于形容无理辩解。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11、平易近人(拼音:píng yìjìn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一些成语的意思以及出处
![一些成语的意思以及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e43c83b20029bd64783e2cfa.png)
1、空穴来风:原义为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的一种气流,普遍而畅流无阻地吹送而来,不分贵贱高低吹到每一个人身上。
现在你单单以为是我一个人享有的风,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枳树弯曲的枝丫上会招来鸟雀做窝,空穴之处会产生风。
鸟窝和风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那么风的气势也自然会因环境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战国策·魏策二》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
”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
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3、美轮美奂:典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晋国祝贺赵文子宫室落成,晋国的大夫发礼前往致贺。
张老说:“多么高大,多么华美!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灵,在这里与国宾、宗族聚会了。
”赵文子说:“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灵,在这里与国宾、宗族聚会,这就是全尸而跟从先大夫葬于九原了。
”于是向北面再拜叩头,表示感谢。
君子称他们是一个善于赞美祝福,一个善于祈祷免祸。
4、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中诗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一个成语。
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b1438b5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c.png)
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以下是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1. 小题大做: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1回:“但事有凑巧,此时忽地有人报进院来,说道:‘周参将带兵围了儒学,拿一个是秀才打扮,在那里号他,要他做妖言惑众的犯人。
已经解到本县堂上去了。
’慌得那典史没了主意,道:‘这个不难,你随我出去。
我自有个道理。
’”
2. 后来居上:汉·班固《汉书·汲黯传》:“今提一郡之卒,而亲奉卫天子,将赏诛决焉,不以此时佐明主,忠臣诚未有以比于汲黯也。
”
3. 朝三暮四:先秦·庄子《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
4. 杯弓蛇影: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
时北壁上有悬亦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
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赢露(衰败),攻治万端,不为愈。
后郴因事过到宣家窥视问其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
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
则使左右将悬弩并蛇取来。
宣闻弩影杯中,而惊惮发病死。
郴乃以杯属使勿动,蛇即日自失。
”
总之,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
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59bc26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2.png)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员。
中国古代有趣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曳尾涂中【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
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
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
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一尸一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
”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使者无言以对。
【2】乘风破浪“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成语大全及解释和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a66e0f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d.png)
成语大全及解释和出处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2、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一以贯之【解释】: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以德报怨【解释】: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以直报怨【解释】: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6、因人废言【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用行舍藏【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8、有教无类【解释】: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欲罢不能【解释】:欲:想;罢:停,歇。
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0、愚不可及【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
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极其愚笨。
【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了解成语的来源与寓意
![了解成语的来源与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30a865e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7.png)
了解成语的来源与寓意成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固定搭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鲜活体现,更是中国人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每个成语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寓意,了解成语的来源与寓意,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历史传说、古籍典故、文人雅士和民间传统等方面。
无论是哪种来源,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经典的成语及其来源。
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据说,战国时期的齐国大臣张仪送给赵王一颗虎子,他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意思是不敢冒险,就无法获得成功。
这个成语从此流传下来,形容做事要勇往直前,敢于冒险。
2.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源自《庄子·外物》。
庄子讲述了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但接着他又画上了一双爪子,最后蛇才成了一团混乱的形象。
这个成语意指做多余无益的事情,自找麻烦。
二、成语的寓意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历史记忆。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使用成语来形容事物、表达思想观念。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常用成语及其寓意。
1. "井井有条"这个成语形容事物井然有序,高效有序而又统一。
意思是做事清晰利落,步步为营,不留遗漏。
2. "一帆风顺"这个成语形容事物一帆风顺,顺风顺水,一帆风顺。
意思是事情顺利、顺心如意,一帆风顺。
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成语意指形成某种现象需要长期的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是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事物的成果。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8df24e08e53a580217fcfe7c.png)
成语的来源
6、来自道家语或由道家语演变而来。 例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点铁成金
回光返照 灵丹妙药 脱胎换骨等等。
7、来自外民族。 如“火中取栗” “象牙之塔” “鳄鱼的眼泪”
“新陈代谢”、“物竞天择”、“按劳取酬”等
成语的含义
大多数成语表里有两层意思,字面意义并不是它的真正含义,成 语的含义一般指喻意,有的还要联系典故来正确理解。 1、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三人成虎”原指“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 ,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这里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 2、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 次不如进口饮料。【“下里巴人”指古代楚国的一种较通俗的歌曲, 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这里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
如“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 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后人把这句话里的“ 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用来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 啬的人。
成语的来源
4、许多成语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在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中广为流传。 如:“摩拳擦掌”、“偷天换日”、“装模作样”、
课堂练习
下面两句话中的成语运用错误,请改正。 1、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竞相燃起降价烽火,消费者倒正好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源自17世纪法国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说是猴子骗猫给它 取出火中栗子,结果不但没吃着,反倒把脚上的毛给烧掉了,现喻为受人利用 ,反受其害。此句中,不明其语源背景,故宜改为“坐收渔利”。
成语的来源
2、有些成语是从古书原句中截取或引用而来的。 例如 “水落石出”是苏轼的《赤壁赋》里的句子:“
成语的出处和意思
![成语的出处和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36be30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5.png)
成语的出处和意思成语的出处和意思落落大方【解释】:落落:坦率,开朗的样子。
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出处】: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对于我们也是非常宽大的。
还有他的夫人也落落大方。
”独一无二【解释】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处】宋·延寿辑《宗镜录》卷三十一:“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雍容华贵【解释】: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出处】: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姜夫人雍容华贵地走下,盈盈和戚戚恭恭敬敬地陪送出去。
”金枝玉叶【解释】: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
后多指皇族子孙。
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
【出处】: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
”唐·王建《宫中调笑》词:“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
”金玉满堂【解释】: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榜题名【解释】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
指科举得中。
【出处】五代·五王保《唐摭言》卷三:“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一饭千金【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津津有味【解释】: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出处】:汉·王褒《洞箫赋》:“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
”浮生若梦【解释】: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
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梦寐以求【解释】:寐:睡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千世界〖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
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
〖解释〗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
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天女散花〖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解释〗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
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水涨船高〖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水长船高,泥多佛大。
”〖解释〗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
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本来面目〖出处〗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
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
〖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
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头头是道〖出处〗《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
〖解释〗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
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自作自受〖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
〖解释〗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
霉。
自欺欺人〖出处〗《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
〖解释〗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同床异梦〖出处〗宋·陈亮《与朱元晦秘书书》:“同床各做梦,周公且不能学得,何必一一说到孔明哉!”〖解释〗异:不同。
原指夫妇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
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里各有各的打算。
闭门造车〖出处〗宋·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
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
〖解释〗关起门来造车子。
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皆大欢喜〖出处〗《金刚经》:“皆大欢喜,信守奉行。
”
〖解释〗皆:都。
人人都高兴满意。
拖泥带水〖出处〗宋《碧岩录》卷一:“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
”宋·释道元《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
”
〖释义〗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神通广大〖出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入王母地之处第十一》:“师
日:‘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
’”〖解释〗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
法术广大无边。
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引火烧身〖出处〗
〖解释〗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
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鹦鹉学舌〖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
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解释〗鹦鹉学人说话。
比喻人家怎
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解铃还须系铃人〖出处〗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
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
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解释〗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泛神论】一种哲学理论,主张神不存在于自然之外,自然便是神的体
现。
在有些哲学家那里,曾用泛神论的形式表达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后来变成企图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存在于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