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 德育先行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德育是指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德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为先导,通过爱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律意识。
本文将从德育先行和以爱育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德育先行,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德育应该被放在首位。
只有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后,才能有效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德育先行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念;在校园生活中,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情感和道德养成。
以爱育心,意味着通过爱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爱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具有温暖、包容、激励的作用。
爱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情感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差异。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的成长;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爱的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德育先行使教育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通过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以爱育心使教育更加温暖和人性化,通过爱的力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自律意识。
只有在德育先行,以爱育心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工作德育先行(精简篇)

教育工作德育先行教育工作德育先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要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明白: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迫切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常言道:做人先立品。
这就说明了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因此,我始终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苏霍姆林斯基在《关心孩子的成长》中写道每一个成人都应该记住,只有当他们的行为正直而高尚的时候,他所坚持的道德和观念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并支配孩子的思想和感情。
没有实际行动就谈不上道德。
为儿童树立榜样首先意味着激励孩子去做好事。
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师德素质要求身先垂范。
作为一个老师,其行为就是一本教科书。
诚如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学生感觉到辅导员老师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一员,身体力行地为班级体出力,会很容易受到感染,促进他们班集体观念的形成。
因此,我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凡是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
比如,我要学生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见到老师和同学要主动问好。
我每天回到教室,都主动地说同学们好!学生马上反应过来齐声说老师好!一段时间后,当我一出现在教室门口,学生就抢着向我问好了。
平时我要同学们多关心班集体,看到不干净的就动手檫檫,看到地面有垃圾随手捡起,看到不整齐随手摆摆等等。
我每到教室,看到地面不干净,就拿起扫把扫干净;看见窗门有灰尘,就拿起毛巾檫一檫;看到桌椅不整齐,就随手摆整齐。
学生看到我做,他们也跟着做,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教室也变得整齐、干净了。
刚开学的一个星期,学生在桌面乱涂乱画和随意损害公物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带着女儿回到课室,用洗洁精把桌椅差得焕然一新,还把螺丝上好,到了星期一,同学们都以为是学校给他们换了桌椅。
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教室里安静得令我吃惊,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
德育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德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本文将就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作一探讨。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古训有言:“立身行世,立德树人。
”这句话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即为人首立品德,培育人才关注人的德育。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格修养,孔子提倡“修己以安人”,程颢程颐主张“格物致知”,都是在强调德育以培养人才。
在孔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尊重并推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的传统和优良品质。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当代社会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
当前,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加速度不断加快,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碎片化,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更加重要和紧迫,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
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需要。
只有通过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推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和能力,而道德品质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在现代社会,人才的综合素质已成为评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标准。
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他素质的根基和保障。
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再高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也难以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建立健全的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体系,对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内在要求。
要想实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
学校要制定并坚持贯彻落实德育工作方针,使德育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
教育发展 德育先行

教育发展德育先行作者:牟杰春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4期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灵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站在思想意识形态的高度,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是学校办学成败的关键。
多年来,在东港市教育局的亲切关怀和中心校领导精心指导下,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秉承“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形成了“习惯养成教育,三结合育人”的德育模式。
抓住德育关键,突出德育主体,优化德育载体,使学校因德育而光芒四射,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表扬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突出一条主线,着力培养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培根说过:“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能否打好,决定着人的人格。
完美的人格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因此,我校以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线,狠抓学生德育工作,把对师生的养成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抓制度建设,使学生养成教育有章可循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我校除了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认真学习中心小学制定的,如《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行为十个好习惯》,同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学生学习、行为、礼仪、卫生、劳动、锻炼等方面提出要求,让学习强化、督促检查有章可循。
2.强化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养成教育氛围校门口左侧的墙上写着教师自编的“好习惯三字经”,右侧镶嵌着有象征意义的的校徽。
教育之重 德育先行

教育之重德育先行努力抓好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爱岗敬业师德风范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到:“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这句话很明显的就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而师德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德育的前提。
一、以爱导教,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会教,学生才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好;教师有爱,学生才“阳光”。
为此,我校教师倡导一个观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师爱每一个学生,相信人人都能成才,要求教师要提高教育艺术和能力,对每一个学生都能提供具体的帮助。
开展了以下活动:首先,用榜样激励人: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观看或听取师德标兵、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录像或事迹报告,这些模范的感人事迹和成功经验触动教师教师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靠情感凝聚人:学校班子强化服务意识,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掌握教师情况,了解教师工作上的困难,做到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工作上耐心知道,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最后,以活动教育人: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活动,加强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的教育,倡导用爱心培育爱心,以责任心传承责任心。
二、完善机制,不断提升师德水平。
要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就必须不断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开展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团队。
我校认真落实县教育局发出的有关教师师德师风规定,坚持以“实”处着手,从“硬”处落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县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要求,针对每一位教师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并明确师德底线,以对教师起到约束、规范、警示作用,同时完善了以下几项师德师风建设制度。
三、健全完善了师德考核制度,根据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和考核细则,把师德要求落实到学校管理的导向中,从政治思想、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采用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将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先评优、职务评聘等挂钩起来。
育人之本 德育先行

育人之本德育先行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值风雨飘摇的时代,国家民生凋敝,社会风气败坏,整个国家风雨飘摇,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不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无视道德规范,破坏社会秩序,使得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教育者们认识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德育的先行,才能确保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不忘初心,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此,育人之本、德育先行的理念应运而生。
育人之本,就是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现代社会,知识不断增加,科技不断进步,但人的道德素质却面临着挑战,道德沦丧、行为不端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育者们呼吁,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育人的基本任务就是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使每一个人在物质追求的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健全自己的道德品行。
这样一来,德育的首要地位就更加凸显出来,德育先行的理念也就更加受到重视。
德育先行,就是指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德育摆在首位,以德育为基础,为发展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就教育而言,德育的地位不言而喻。
因为德育是培育人的基石,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人的心性得以提升,道德品质得以完善,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社会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先行是一种教育的哲学思想,是制度化的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德育先行,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思想。
就是说,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法则,更是一种教育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要贯彻德育先行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德育先行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德育的优先地位,才能为实现德育先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德育先行,实际上是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改革思路。
正如我国古代的先贤所说,德育先行,是指在教育中要先抓好道德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品行端正的人才为目标。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的意义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的意义现如今,学校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而教育如何有效地启迪孩子的心灵、塑造他们的品德素养也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的意义何在呢?首先,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在德育方面的工作,旨在通过灌输道德价值观、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手段,让学生逐渐形成“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有美感”的人文精神,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学校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水平,培养出热爱生活、有责任心、乐于助人、有爱心的“有情怀”青年人。
其次,德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公民意识。
学校教育是国家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充分展示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传统,渗透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成为有良好公民素质的人。
同时,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自身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充分感受到自身身为一个公民对社会的必要性,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及自我负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
再次,德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现实社会竞争激烈,考试成绩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素养、创新思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等是更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学校德育可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培养好这些个领域的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素质。
通过德育,学校可以助学生逐步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协作能力,长期而言,健康难题和学习难题会得以有效解决,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长远发展。
总之,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的意义十分重大。
德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素质的重要标志。
学校在德育方面的工作不仅仅是满足学生学术上的需要,也是让学生有更宽广的视野、更高尚的良好品德素养,为今后对社会负责和作出更高贡献奠定基础。
因此,学校教育者应更加注重德育的素质建设,将道德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让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而教学和德育则是教育的两大支柱。
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导和指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
德育则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是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教学为本,是指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在教学中,学校之所以存在,教师之所以活动,学生之所以学习,皆在于教学。
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一个好的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成才的基础更加坚实,也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学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在教学工作中,光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工作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情绪。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培养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形成健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
所以,必须把教学覆盖到学生的人生成长、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形成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德育为先,是强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应该始终放在首位。
德育是教育中的灵魂,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育是对学生品德、态度和行为的熏陶,德育教育在学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德育为先,不仅意味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更要求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品行、人格和价值观培养。
只有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德育为先,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以身作则,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亲身做好模范,教书育人,才能更好地感染、塑造学生。
学生在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下,能够积极向善,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实现德育为先,需要教育工作者本人首先具备优秀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德育先行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将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以爱育心强调的是以爱心为中心,倡导教育者应该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
德育先行意味着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学校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公民。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道德修养好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以爱育心意味着教育者应该发自内心地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
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爱是培养学生积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教育者应该摒弃对学生的偏见,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关注和关爱。
只有用爱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爱的力量,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成长中去。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意味着德育和关爱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倡导正直、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内心的向善之心。
在学校管理和课外活动中,教育者应该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将德育和爱心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先行,以爱育心的目标。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学术能力,更要有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在德育先行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只有以爱育心的方式教育学生,才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爱和关怀,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和任务。
只有将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只有用爱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关怀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德育先行,以爱育心,这是一个深刻而富有启发意义的主题。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教育德育已经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以爱育心更是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不断思考和付诸实践的目标。
本文将以此为话题,探讨德育先行、以爱育心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方法。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反映的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品德,而德育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德育的核心是关爱与倾听,是从爱的角度去看待每个学生,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培养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德育的先行,是指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学校的教育工作,首先就是德育工作,因为德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
学生的品德修养对其整个成长过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德育工作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情操、有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以爱育心,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以爱心、关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能力和家庭背景。
对待他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按照标准去规范,而是要用爱心、理解和关怀去倾听他们的内心,引导他们自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教师用爱心去育人,才能真正打动和影响学生的内心,引发他们主动思考,自觉行动。
在实践中,德育先行,以爱育心,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多角度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品德。
第一,教育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找到他们的问题所在和成长需求。
教师要用爱心去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和日常生活中,悉心引导他们,教育他们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的道理。
教育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注重对学生的品德道德进行激励和引导,使他们在每一个细微处都能体现出良好的品德。
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热爱美、创造美。
通过学习和生活中热爱美、创造美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价值导向,德育先行

价值导向,德育先行价值导向,德育先行,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价值观为导向,以德育为先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和个人成长。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道德沦丧的问题愈发严重,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价值导向,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价值导向,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校应该成为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塑造者。
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者。
在教育活动中,学校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育活动中不仅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品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价值导向,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品德的模范。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只有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和完善,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价值导向,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也强调了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成长场所,但家庭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源泉。
家长应该与学校紧密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诚实守信等品质,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引导下,成长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
价值导向,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查看并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学生不能只盲目追求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学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德育则是对品德和道德的塑造。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重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通过德育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
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
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它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而德育则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让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
具有高尚品德的学生更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学仅仅是做好了教育的基础工作,德育则成了更加重要的一环。
在德育中,需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和思想观念。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让他们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德育。
良好的品德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避免各种陷阱,走出正确的发展路径。
德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德育,学生可以把握正确的道德标准,理解社会的规范,以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德育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肯定和认同。
这样,德育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这一理念保证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发展和全方位的进步。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和德育的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对爱的重视。
这个理念在教育方面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推崇,因为它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在实际操作中,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意味着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自我调适能力。
另一方面,它也要求教育者通过爱心来感染学生,以充分心理关爱、人性体现、合理约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一个好的教育者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需要注重人格和德育的培养。
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平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也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其中,德育首先需要教育者发挥示范作用,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心灵健康,培养学生诚信、守纪,知耻而后勇、团结协作等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同学生正面沟通,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鼓励优点的发扬,集体批评缺点,帮助学生克服他们的不足和短处。
这样,学生可以发展出正义、公正和道德的观念,对周围人和事保持良好的态度。
在实施德育先行,以爱育心的教育理念时,教育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而舒适的学习生活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加强师生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不仅通过文艺演出、座谈会等方式增进这种沟通,也要打造互信、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
再次,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方式,避免采取雷同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因此需要教育者根据个体差异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仅要求学校强化德育工作,打造优美的德育环境,注重个体差异,而且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发扬人性关怀,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感受,营造互信、互动、互惠的人际环境,使得学生在健康的情感氛围中全面发展,成为优秀的人才。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教育工作者一贯的宗旨。
教学,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而德育,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的关键。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不仅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指引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方向和工作重点。
教学为本,是指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学,教学工作是教育的灵魂和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学为本,意味着我们要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本”为宗旨,全面聚焦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加强教师的业务指导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我们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督导评估机制,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们充满敬畏之心,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教学为本,教师是关键。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育的中坚力量。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孩子们的榜样和启蒙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
教育工作者要时刻铭记“教学为本”的宗旨,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育人之本 德育先行

育人之本德育先行育人之本,德育先行育人之本,德育先行。
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未来社会栋梁的基础。
本文将从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对象和德育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强调育人之本,德育先行的理念。
首先要强调的是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根本任务。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德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没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益的,甚至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德育的对象是广大学生。
学生正处在个性形成、道德修养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德育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的途径是多元的,既包括课堂教育,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讲授道德课程、进行道德引导等方式,使学生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情感态度。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德育主题的活动、创建优良的校团文化氛围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之情,使其从实践中体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要做到育人之本,德育先行,需要教育系统全面的参与和支持。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德育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体系和机制。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德发展之路。
育人之本 德育先行

育人之本德育先行育人之本,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只有在德育方面做得扎实,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它关乎个体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塑造。
德育不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更是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背景和道德素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品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特质和习惯,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操守。
在德育教育中,学生应该被引导并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忠诚正直等美德,同时也要防止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和坏习惯,如虚伪、自私、懒惰等。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日后成功的保障。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榜样的力量。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力行正道,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校和家庭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德育课程、组织道德讲座、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德育教育。
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亲子关系的和睦与家庭氛围的和谐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
德育先行,是指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要高于其他教育内容。
只有德育先行,才能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道德自觉和自律,才能使学生在学校内外都能做到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并将这些美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德育是育人之本,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教育者应重视德育教育,并通过榜样力量、德育课程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意识。
只有在德育先行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春雨育苗,德育先行

春雨育苗,德育先行“春雨育苗,德育先行”是一句深含教育哲理的名言。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如同春雨滋润着万物,德育则是教育的先行。
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春雨育苗,德育先行”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德育在日常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是贯穿始终的。
教师们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生活中,老师们会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俭节约等等。
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准则,更是他们未来成才的根基。
通过在日常教育中不断灌输道德观念,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学生们才能在这育才的温室中茁壮成长。
德育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而德育在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中灌输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驰骋,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与应用德育的理念。
德育在校园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校园管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德育在校园管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管理者们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他们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发展的环境,要保证学生的权益,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约束。
在校园管理中注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生活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团结合作,让他们在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中得到德育的熏陶。
在家庭教育中,德育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孩子德育的主要源泉。
家长要做孩子的楷模,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团结协作,教会孩子遵守社会规范、感恩助人、奉献社会,既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为本 德育先行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三春集镇新兴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夏会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德育先行。
德育工作十分重要,然而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德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
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
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
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
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
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
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
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是一种广泛被接受的教育理念。
德育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良好的德育能够为他们奠定一份坚实的精神基础。
而以爱育心,则是将孩子的心灵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引导其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有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担当者。
德育先行,意味着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是为了培养道德修养高尚、有礼有节、有担当有责、有爱有善的人。
德育先行,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注重在学生心中培养出一些善良、真善美和高尚思想。
从小培养学生对于社会责任地认识,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和修养,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以爱育心,就是从爱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情感和注意力,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情心和爱心。
培养学生的心智、情感、品德等多方面因素,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掌握社会和现代化生活的压力,根据需要自主应对各种变化。
以爱育心的过程,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关心和呵护,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缺,给予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启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还需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教育到人心,将爱和温暖深深地浸润到学生的心灵。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要素。
培养出一个有德有量的人,是将来社会的需要,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成长,通过德育和爱心的实际行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积极向上的人、有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从思想、行为、语言和地理环境等方面为学生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亲情、友情、同胞情、师生情等不同的情感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快乐成长。
最后,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建设美好社会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措施。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德育为先导,以爱育人心,通过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优秀的道德修养。
德育先行,是指在教育中德育工作应该放在首位。
因为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德育,其他教育内容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正如一句古语所言:“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国以德。
”德育先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以爱育心,是指德育工作应该以爱为导向,用爱去教育、引导学生。
爱是德育工作的灵魂和动力,只有以爱育心,才能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倡导以爱心对待学生,用爱心去引导和教育他们。
只有爱才能温暖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启迪他们的智慧,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循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除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外,家庭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应该注重教育子女,要做孩子的榜样,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促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品行端正的人才。
德育先行,以爱育心,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以爱育心,热爱教育事业,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先行,以爱育心的目标,助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发展德育先行
[内容提要]
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应从各种误区入手,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采取多种有利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天真烂漫循规蹈矩独立性自主性渠道主阵地潜能实效[正文]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邪,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充满幻想,可以说是漫漫人生旅程中最无忧无虑的时期。
但若不注重儿童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性格发生偏导。
实践也证明,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心理问题,如品行问题、情绪问题、学习困难、多动等。
我们有时听到或看到学生偷窃、打架、逃学等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密切有关。
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有:易冲动、易胆怯。
易冲动主要表现为情绪激惹性增高。
这类儿童可为点滴小事大哭大吵,打人,咬人,毁坏玩具,甚至将自己的学习用品摔坏等。
易胆怯与此表现形式相反,通常是胆小怕事,遇到些小矛盾、小冲突、小问题就束手无策,甚至哭泣。
目前,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过度的疼爱使家庭教育存在诸多误区。
第一,大小事情从不让孩子自己动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孩子吃的、穿的、用的、玩的,要什么就给什么,也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过分。
认为这样孩子才是幸福的。
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意志锻炼、兴趣培养却很少关注,造成孩子物质需求无节制,精神生活极贫乏。
因此,孩子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大哭大闹、摔东西等。
这样,家长拗不过孩子,只得满足他的要求。
如此孩子尝到甜头,以后便加以固定,一遇到不称心的事,就会发脾气。
第二,不管大小事情,孩子的一举一动必须得到家长的同意。
孩子的所作所为,必须按照家长的要求,他们将“听话”、“顺从”、“循规蹈矩”视为好孩子的标准。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没有丝毫独立的空间,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严重受到压抑。
他们一旦遇到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就会手足无措。
第三,在一些家庭中,有些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或做生意,无心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
或者父母只顾自己娱乐:跳舞、打牌……无暇关心孩子。
一旦孩子犯小错误或成绩下降,只会打骂。
有的孩子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跟父母几天或更长时间才能见一次,缺乏父母的爱。
这样的家庭环境,必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了问题必须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今后形成不良的性格。
孩子情绪的纠正,还得先从家庭教育入手。
首先,改变家庭中溺爱的倾向。
孩子毕竟不是“小皇帝”。
家长不要杞人忧天,担心累着孩子,苦着孩子。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应
该让孩子去做。
家长可以安排一些小的事情去做。
对于孩子所提的要求,过分的就不必满足他。
其次,加强孩子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不仅要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而且可以使孩子在实践中受到教育。
孩子受些挫折,失败几回,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可以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
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主阵地。
一、营造快乐教学课堂
我们必须看到,学生是能动的、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差异的人,要通过教学媒体创造一个能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都有成功和收获的体验。
小学生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在评价时,不应以单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应把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创造性、能力、爱好、特长和个性品质列为评价指标,相信每一个学生有发展自我的潜能。
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不仅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诲人不倦,更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平等待人,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友善、和谐的成长环境。
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将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因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开展多种心理咨询
学生也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例如,愤怒时,可采取问题解决策略;悲伤时,可采取寻求帮助策略;伤感时,可采取回避的策略;而忽视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厌恶感,抑制快乐表情可以降低快乐感受。
三、开办家长学校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这是麦肯侬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
家庭环境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的土壤。
因此,当前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优化教养方式,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