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是指教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原则的解释和说明。
这些名词解释对于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指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它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
3.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4.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5.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选择,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
6.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个方面。
7.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适应等心理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的支持和指导。
8.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9.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为教育实践提供伦理学的指导。
10.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组织的构建和管理,研究教育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以上是教育学原理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育学原理—— 教育的本质
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
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
返回
退出
“教”、“育” (甲骨文)
1在编 先秦古籍中,很少有将“教”和“育”连用的,“教育”
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中孟子的论述:“得 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 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 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 善,手段是模仿。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其拉丁词源为 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 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返回
退出
教育究竟是一种以什么为基本特征的活动?
1编
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 活动?
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呢?
返回
退出
1编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 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 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 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返回
退出
1编
返回
退出
1编
返回
退出
(四)教育的分类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的不同来分: 1.家庭教育: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通常 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的教育。特点 是: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
2.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教育 的核心组成部分。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系统性。
教育学原理、教育原理
教育学原理、教育原理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它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效果及其规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教育学原理包括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及教育学自身的专门原理,如教育学的范畴、特征、性质、功能、原则和方法等。
教育原理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它是教育学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原理。
教育原理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度素质的人才。
教育原理的实践应该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师培训等方面,以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是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而教育原理则是将教育学原理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两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 1 -。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 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学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2、教育万能论 英国的洛克的白板说。“我敢说我们日常
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 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 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 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 的形成由于教育。” 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 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 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发展和健康状况影响着心理活 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要受到认识、情感、 意向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教育学
一、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英国的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 其受遗传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 决定一样。”
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
较大影响。
教育学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 影响的外部世界。
(1)环境制约人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2)环境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思考:如何辨证地理解“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与“出污泥而不染”?
教育学
教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
教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探讨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及其造就和培养的科学。
教育学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研究性、指导性、创造性等特点。
2. 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分为普通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主要研究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问题,特殊教育学则研究针对特殊儿童和残疾人的教育和康复等问题。
二、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 教育的本质和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有工具、有规程的活动,通过对人的行为、言语、思维、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和发展人的智力、德性、体质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其适应社会需求。
2. 教育的基本特征(1)社会性:教育是在社会条件下进行的,需要社会和群体的参与。
(2)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的,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培养和造就人。
(3)持续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4)规范性: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依法进行。
(5)个体性:教育是针对每个个体进行的,注重个体差异。
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1.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的目标问题: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2)教育的主体问题:研究教育的主体角色,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问题。
(3)教育的环境问题:研究教育的环境条件、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等问题。
(4)教育的过程问题:研究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
2.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1)教育史: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2)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原理。
(3)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5)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法。
(6)教育评价与测量:研究评价教育质量的方法和工具。
四、教育的目标与教育内容1. 教育目标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结果或预定的教育效果。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本大纲仅供参加乐山市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附件2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教育学基本原理
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指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
它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是教育实践的指导,也是教育改革的依据。
教育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征,它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它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全的人格。
其次,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它包括个性发展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指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规律,它包括个体差异规律、社会环境规律、心理发展规律等。
再次,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育的基本理论是指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
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指教育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式,它包括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方法、教育评价方法等。
最后,教育学基本原理还包括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学基本原理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规律、理论和方法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发展。
总之,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是教育实践的指导,也是教育改革的依据。
只有深入研究教育学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指导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能够深入研究教育学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核心理论,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一)教育学原理的定义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本质、目的、方法、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理论。
(二)教育学原理的作用1.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
2.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
3. 发展教育科学:教育学原理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三)教育学原理的内容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规律等方面。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一)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教育和生产力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方式也会随之变化。
(二)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推动力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社会生活的推动力。
教育既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三)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情感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四)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五)教育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六)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一)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例如,教育的反馈机制、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机制等。
要想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教育学考试重点汇总
考试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在: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 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教育学教育理论-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教育理论-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总分:233.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选择题{{/B}}(总题数:23,分数:46.00)1.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
(分数:2.00)A.顺序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解析:2.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分数:2.00)A.历史性√B.永恒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解析:3.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 )。
(分数:2.00)A.历史性B.永恒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解析:4.“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 )。
(分数:2.00)A.具有阶级性B.脱离生产劳动√C.具有等级性D.崇尚书本,呆读死记解析: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分数:2.00)A.决定作用B.加速作用C.延缓作用D.加速或延缓作用√解析: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分数:2.00)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解析:7.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 )。
(分数:2.00)A.教馆与学馆B.崇文馆与弘文馆√C.文馆与武馆D.书学馆与算学馆解析:8.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
(分数:2.00)A.军事体育教育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地理教育D.多方面发展教育√解析:9.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 )。
(分数:2.00)A.教育规模的限制B.学生数量的限制C.教师水平的限制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解析:1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
(分数:2.00)A.顺序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解析:11.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 )。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3. 封建社会的教育
(1)鲜明的阶级性
(2)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3)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4. 资本主义的教育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教育组织 形式 教育目的 受教育权 利 增加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开设了许多新的学科 出现了实验、演示、实习等新的教学方法 入学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班级授课制 出现了双重目的,一方面培养资产阶级代理人, 另一方面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第一次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四、教育的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生理方面
• 教育可以促使个体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系统健 康发展,正常发育,全面发展个体的身体素质
心理方面
• 教育可以促使个体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 意志、兴趣和才能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四、教育的功能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作用 • 决定教育目的 •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 反作用
• 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 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 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 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 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 起决定作用
相对独立性
• 自身的继承关系 • 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的影响 • 与政治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性。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托尔诺、 托尔诺、 斯宾塞、 斯宾塞、 沛.西能 西能 心理起源说 孟禄 劳动起源说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 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 界也有教育 教育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 的模仿。 的模仿。 一方面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 条件,另一方面劳动也向教育提出了 条件, 客观要求。 客观要求。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教育一.“教育”的溯源及内涵1.“教育”的溯源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2.教育的内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
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2. 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首先出现了学校。
在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欧洲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我国是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
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
欧洲是僧侣封建主教育和培养骑士的世俗封建主教育,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辩正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3. 现代社会的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①.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封建迷信④.全社会实施平等教育,反对民族压迫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和唯一方法。
四、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 从作用的对象划分,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 从作用的方向划分,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 从教育的呈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1. 教育促进个体生理发展的功能
2. 教育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功能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1. 教育的社会功能
2. 教育的经济功能
3. 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①.传递与保存文化的功能②.活化文化的功能③.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④.选择文化的功能⑤.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规律
所谓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可分为: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一)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①.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②.统治阶级还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③.统治阶级还以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2.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作用是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来实现的。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与遗传因素的概念: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这些解剖生理特点称为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②.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②.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③.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2.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社会环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人改造的自然。
二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
三是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3)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4.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