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总结出的一些基本规律或原则。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基本规律:
1. 个体差异规律: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和潜能。

因此,教育应该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渐进规律:教育过程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逐步渐进地进行。

即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3. 循环反馈规律: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循环反馈的过程,即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反馈来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4. 系统整合规律:教育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整合过程,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视野和综合能力。

5. 激励规律:激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应该通过合适的激励方式,如奖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些基本规律是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原则,能够指导教育者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
政治经 济制度
领导权、受教育权、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思想 目的、内容、体制 制造舆论巩固制度、促进
民主
生产力 规模速度、结构、 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 (经济) 内容方法手段、 学知识、
科学 技术 文化
人口
改变观念、数量质 量、内容方法手段
目的、内容、方法 教育力量
规模、结构、质量
科学知识再生产、体制化、 科研功能、促进科技开发 应用
• 30、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
• 3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
统一体。
• 3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学校全体员工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 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 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特有文化形态。
生群体中的。。。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
• 关于学校文化的不同解释:
• 1、学校全体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 式称为 学校文化。其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思想观念 特别是价值观念。
• 2、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 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 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和结晶
物质文化
特 组织文化、整合性强、 互动性、渗透性、 过渡性、非正式

以传递文化为已任、导 传承性
向教育作用
性、多样性、互 补性

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的亚

文化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
• 小结
• 1、 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及学生文化是近年来新增加的 内容,比较符合当前教育文化建设的热点。这部分内容 要求掌握两个内容:一是有关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和学 生文化的基本理论,包括概念、特点、组成、表现等, 尤其是特点、组成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目。二是掌握 有关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笔记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笔记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增:1.学生文化特征 教育与生产水平2.人身心发展特殊性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文化(补充: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福和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实践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阶段、不平衡、互补、个别差异性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性质)2、3社会政治经济决定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教育体制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对政影响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政治功能) 2.教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对教决定作用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 (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对教的影响: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动力)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教对科的作用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的科学功能)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文化对教育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发展的制约 2.文化发展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345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使用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文化)教育对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文化) 发展的促进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文化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组织与制度文化)学生文化 1.历史继承性2.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与其它社会意识的平行性 政对教制约作用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指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成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6、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的社会特征。

8、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朱熹)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佩西·能。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9、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0、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1、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方向,可分为正向与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与隐性功能。

12、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的特点;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我国奴隶社会初期,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14、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其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夏代“序”和“校”。

“序”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校”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

商代“大学”、“小学”、“痒”“序”。

此时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再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的学校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国学”“乡学”之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 第七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 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学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学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2、教育万能论 英国的洛克的白板说。“我敢说我们日常
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 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 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 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 的形成由于教育。” 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 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这两个 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发展和健康状况影响着心理活 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要受到认识、情感、 意向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教育学
一、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英国的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 其受遗传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 决定一样。”
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
较大影响。
教育学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 影响的外部世界。
(1)环境制约人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2)环境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思考:如何辨证地理解“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与“出污泥而不染”?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梳理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学》(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知识延伸: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舒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从中说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量增加了。

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学校文化1.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考点一:教育的概念1.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词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考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

考点四:教育的功能1.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考点五:教育的起源考点六: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1)自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教育;(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教育特点:(东西方共同)(1)产生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内容由统治阶级决定;(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脱离;(3)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4)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教育的发展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4.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考点七: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八:古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考点九: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第二节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本大纲仅供参加乐山市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教育学考试重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重点汇总

考试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在: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教育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规律
教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致力于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支持。

在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规律,它们对于教育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科学性。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探索。

科学性要求教育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准确地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并根据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够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第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实践性。

教育学研究必须紧密联系教育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应该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在教育学研究中,我们需要遵循这两大基本规律,以确保研究的质量和价值。

在撰写教育学研究论文时,我们应该保证文章的清晰思路和流畅表达,避免与标题不符的情况发生。

同时,文章内容应该专注于教育学领域的研究问题,不包含任何广告信息或侵权争议。

要注意避免出现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确保文章的内容健康、正面。

此外,文章正文应该完整,不出现语句缺失、序号丢失或段落不完整等问题。

总之,教育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规律是科学性和实践性。

只有遵循这两大规律,我们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学的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支持。

我们在撰写教育学研究论文时,也应该注意上述要求,确保文章的质量和价值。

03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03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基本规律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或者说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第一个基本规律。

一、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意义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的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脱离共性的共性和脱离个性的共性都是不存在的。

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片面强调强调共性或个性都是错误的。

二、人的发展的界定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交互影响的。

离开生理发展不可能有心理发展;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三、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

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向前发展的,因而人的认知包括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02【教师招聘思维导图】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02【教师招聘思维导图】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2.学校文化的构成★★
(2)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
①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②规章制度 ③角色规范
①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 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 (3)物质文化 ②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
1.学校文化的特性
(一)遗传★★(前提) (二)环境★★★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六)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一)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二)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2.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规范功能。
3.学校文化的形成★★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1)教育观念现代化。 (2)教育目标现代化。 (3)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4)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5)教师队伍现代化。 (6)教育管理现代化。 (7)教育设备现代化。 (8)教育制度现代化。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 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教育学第二章之教育的基本规律(附答案)

教育学第二章之教育的基本规律(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选择题1.直接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2.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起根本作用的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B.经济C.社会制度D.科技3.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生产力的发展D.科学技术4.制约学校专业设置的是()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文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D.教育目的5.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生产力D.社会性质6.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制约的标志。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C.文化传统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7.下列不属于教育传承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A.传递B.保存C.活化D.改造8.现在所倡导的"大学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 )A.选择功能B.融合功能C.传承功能D.创新功能9.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种族与家庭。

通过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掌握现代文化知识,建立独特的族群和阶层文化,社会也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B.文化功能C.人口功能D.政治功能10.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C.文化体系D.教育为文化本体11.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12.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属于()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外铄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13.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遗传决定论?()A.高尔顿的血统论B.洛克的“白板说”C.中国的性善、性恶论D.基督教的“原罪论”14.教育者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A.教育万能论B.儿童中心论C.环境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15.王羲之家族中的许多人善于绘画,并出过多位画家。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4.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6.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7.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8.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0.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11.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1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3.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1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15.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16.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17.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派生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18.教育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9.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朱熹也持这种观点;20.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21.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抹杀了教育的目的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22.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23. 原始社会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25.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26.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类型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型;但是,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27.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8.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29.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痒”、“序”;大学、小学之分,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30.西周的教育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着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了“国学”、“乡学”之分;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31.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使教育的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32.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经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33.隋唐时期的教育采取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34.宋代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5.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的固定格式;36.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砖研经义;37.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38.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着名的教育体系;古代雅典在媳妇那个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39.古罗马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40.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着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4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4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4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4)教育的法制化;44.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45.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5)教育的多元化(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7)教育全球化(8)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9)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2.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4.教育学的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6.教育学的发展,答题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心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7.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8.在孔子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9.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10.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法;谓达其辞;”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3因材施教4学、思、行相结合;5温故知新;11.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持“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11.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荀子设定了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和理想层次;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是培养“圣人”;荀子将人才分为四个等级,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12.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他提出了“人性素丝说”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13.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着,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14.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着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15.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代表作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16.昆体良是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着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着;值得注意的是,昆体良已经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17.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8.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着作;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19.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代表作爱弥儿20.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18世纪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作为哲学家,康德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年德国教育家特拉普就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他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22.斐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要素教育论是他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被誉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他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23.洛克“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2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25.赫尔巴特的观点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2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教育性教学原则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性教学”是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阶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赫尔巴特“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26.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3)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4)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和探究的方法;这种探究的五个步骤即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2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1实验教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着作主要有实验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纲要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着作;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5.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6)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29.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因舍30.赞科夫“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1.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32.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33德国教育家瓦根因舍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34.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6.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具体表现在:(1)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也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世纪60年代,美国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倡导该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8.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7.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8.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1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3.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1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15.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6.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7.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8.教育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9.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0.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21.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抹杀了教育的目的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22.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23. 原始社会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5.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

26.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类型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型。

但是,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27.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8.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29.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

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痒”、“序”。

大学、小学之分,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30.西周的教育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着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

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31.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使教育的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32.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经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33.隋唐时期的教育采取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34.宋代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5.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36.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砖研经义。

37.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8.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着名的教育体系。

古代雅典在媳妇那个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9.古罗马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40.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着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

4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

4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4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

44.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45.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5)教育的多元化(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7)教育全球化(8)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9)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4.教育学的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6.教育学的发展,答题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心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7.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8.在孔子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9.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10.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