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季吏治之腐败(上)
试论明季吏治之腐败(下)
明对 照 的是 , 安 街 上 一 小 民 , 闻上 需 饷 , 中积 长 “ 囊
银 三百 两 , 阙助 公 。 王 公 大吏 之 贪 鄙 毕 现 纸 上 伏 ”
矣。不得已, 只好 “ 命有 司以赎锾 充饷” 。国计不
家 乡 山阴 ( 江绍 兴 ) 田税 皆提 前 两 年征 收 , 浙 的 而解 至 北 京 反 迟 误 了 一 年 。所 以 , 崇 祯 之 世 , 支 益 终 度
党 同伐 异 , 端 水 火 ; 官鬻 爵 , 赂 公 行 。本 篇 继 朝 卖 贿 续讨 论腐 败 的其 他表 现 。 5 赋 税 繁重 , . 国库空 虚
昌议增 剿 饷 , 年 共 征 赋 银 达 三 百 三 十 万 两 。一 年 是
绌, 除增 田赋 充饷 外 , 科 都 给 事 中 “ 学龙 请 增 天 户 解 下关 税 ” 崇 祯帝 则 “ 廷 臣助 饷 ” 然 收效 甚 微 , ⑥, 谕 ④, 连 国丈 周奎 都不 肯慷 慨解 囊 。福 王常 洵更是 十足 的 守财 奴 , 断然 拒绝 王府 捐 金助 饷之 议 , 一支 明军奉 命 增援 洛 阳 缺饷 , 士 食 不 果 腹 , 群 起 喧 嚷 日 : 王 兵 乃 “
以后 , 由于农 民起 义 更 加扩 大 , 征 练饷 七 百三 十万 另
两 。搜 括遍 及 民 间 , 民元 气 大 伤 , 银 数倍 于 前 , 小 饷 而兵 反少 于 往 时 , 故 安 在 ?盖 出 于各 级 官吏 之 层 其 层 贪 污 。正供 不 足 , 以杂 派 。 “ 岁 中 , 为加 派 继 一 阴
者 , 知 其 数 。 如 朝觐 、 满 、 取 、 升 , 不 考 行 推 少者 费 五 六 千金 。合 海 内计之 , 国家选 一 番守 令 , 下加 派数 天 百 万 。巡 按 查 盘 、 缉 、 遗 、 荐 , 者 至 二 三 万 访 馈 谢 多
古代中国社会廉洁政治的历史沉思-读王夫之《读通鉴论》
贪腐行为是封建社会政治中的顽疾。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虽然也极力打造吏治清明的形象,但少有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一书,对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述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近1400年间的史实进行考察,分析了历代王朝反贪腐的情况及利弊得失,提出了自己的廉政主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政治镜鉴。
郭树伟《古代中国社会廉洁政治的历史沉思——读王夫之<读通鉴论>》一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概括了王夫之的廉政主张,即应把廉政贯穿于国家政策制定中,视廉洁政治为基本国策;加强官员廉政教育,廉政应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反对官员“清而矜、清而伪、清而朋、清而钝”;重视胥吏贪腐预防,提出“简法治吏”措施。
本版从今日起,分三期刊发此文,敬请关注。
——原编者王夫之(1619-1692)又称王船山,湖南衡阳人,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著述甚丰,《读通鉴论》、《宋论》是其代表作。
《读通鉴论》一书对古代中国社会从秦汉到唐五代时期的政治举措作了考察。
其中,对历朝统治者反贪腐、澄清吏治的措施和效果的考察,是这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书所揭示的历代王朝在廉政方面的利弊得失,尤其是贪腐亡国的深刻教训和廉政主张,为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留下了有益的镜鉴。
一、应把廉政贯穿于国家政策制定中(一)《读通鉴论》一书认为,统治者应把廉政作为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国策之一,在确立政治、经济、法制、思想文化宣传等方面制度时,都应顾及廉政的内容。
对此,王夫之揭示了隋唐两朝经济政策和廉政制度失误的教训。
他指出,隋文帝“重税渔民、竭泽而渔、财聚民散”的贪吝财政政策,导致了国家的分崩离析;而唐朝改隋朝“贪吝财政”为“散财于民”的财政政策,又引发了“朝士以贿而容奸、逆臣亦以贿而自固”、“竞为奢侈”的官员文化风尚,以致“贿赂之败人国家,如鸩之必死”,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鲜明的警示。
中国社会腐败的成因
无奈的份。东汉灵帝时,朝政昏暗,宦官擅权,公开卖官鬻爵,上自公卿,下至县令,按职论价,都在拍卖之列。一时求官者竞相奔走,
但奇怪的是,每一个单位的纪委,恰恰是人们最不愿去的地方,因为纪委听命于党委,党委书记说这个人是能人,给我们企业带来许多实际利益,不能查。纪委书记只有照办的份。更要命的是,到了纪委,
无形中是给减了工资,因为别人本来想贿赂一下的,现在也不敢了。
和坤敛财有术,但他敛财之时,决不会技术高超到旁人一无所知的程度,只是他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谁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也不敢拿他怎么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中国文人墨客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到了这个境界后,自然是名利双收。其实,敛财有术者也不仅是和绅一人,否则也就不能在三年之内得到十万雪花银了。《红楼梦》上的贾家,用今天的话说也就贾政一人有工作,却养了一大家子一百多口人,如果仅靠贾政一个人的俸碌,贾宝玉是再也不会有与姐妹们饮酒赋诗的闲情逸致的。管盐的吃官盐与私盐的差价;管税的吃银子的火耗;管水的每年在水利工程上刮一层油,就够本了;至于带兵的,更有“穷文富武”给予佐证他们的富裕程度。吏、户、礼、兵、刑、
尽管元朝设立了督察院,清朝有密折制,但都不能阻止整个社会和官僚机构的腐败成风。中国的科举制度带来的一个副产品是裙带风。李白要出人头地,首先得拜见张九龄,如果不是欧阳修的提携,苏荀终
身都是一介草民。“同学同乡同进士”这句诗是当时社交场真实的写照。于是,每一个官吏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裙带集团,一荣俱荣,一毁俱毁,一个腐败者在皇帝面前被人参了一本,立刻便会有其他人出面担保,而参本者,绝不会是本集团的成员。当然,的确也有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一及试卷二答案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一及试卷二答案(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一及试卷二答案提示:利用Ctrl+C(复制)Ctrl+V(粘贴)来完成终结性期末考试文字输入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试卷一论述题:电影《鸦片战争》开篇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如此深重的苦难,除了列强的原因,清政府自己又该负怎样的责任呢?(100分)答: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落后于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1. 社会制度腐败(1)吏治和军队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
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
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
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战争指导思想错误,既害怕列强,更惧怕人民指导思想的错误是与其政治立场分不开的。
统治者以“和外安内”为战争指导思想。
多数权贵害怕列强的坚船利炮,丧失了抵抗的信心,为了个人和统治者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他们尤其惧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组织起来后危及封建统治,所以,屡屡压制、打击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惜割地赔款向列强谋求妥协。
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因此而垮台。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中国古代历史上,反腐倡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反腐倡廉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气,也给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启示。
《左传》中有一则反腐倡廉的典故,讲述了鲁国大夫季孙氏的故事。
季孙氏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一直以廉洁自守、勤政爱民著称。
有一次,他在巡视时发现了一位官员贪污受贿的事情,他立即将这个官员绳之以法。
这个官员的亲属为了报复季孙氏,向鲁国君王告发他。
鲁国君王听信了这些谗言,将季孙氏贬为庶人。
但是,季孙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继续坚持廉洁自守、勤政爱民的原则,最终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官员如果想要做到廉洁自守、勤政爱民,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史记》中也有一则反腐倡廉的典故,讲述了汉朝官员李斯的故事。
李斯是汉朝的一位官员,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一直以廉洁自守、勤政爱民著称。
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位官员贪污受贿的事情,他立即将这个官员绳之以法。
这个官员的亲属为了报复李斯,向汉朝皇帝告发他。
汉朝皇帝听信了这些谗言,将李斯贬为庶人。
但是,李斯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继续坚持廉洁自守、勤政爱民的原则,最终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官员如果想要做到廉洁自守、勤政爱民,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怕困难和挫折,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除了以上两个典故,还有许多反腐倡廉的典故,如《庄子》中的“齐物论”、《论语》中的“子路问政”等等。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气,强调了廉洁自守、勤政爱民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代典故中汲取启示,坚持反腐倡廉的原则,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一个廉洁、公正、透明的社会。
明吏为政心态与吏治腐败
光禄寺等典吏六斗。此后 , 的薪俸仍不断减少 , ” 吏 如洪武三十一年又定 :在京吏典 , “ 有家 小, 原支一石以上者 , 每石减支二斗 , 无家小 , 减支五斗 ; 原支米二石者, 减五斗 ; 原支米二 石五斗者 , 减八斗。正统八年 , ” 更令 :各处都、 按三司知 印, “ 布、 承差 日支三 斗。府县吏就 ” 更少了。宣德初年经济困难 ,办事吏员不支食米” 九) “ _( 成为定例 , 6卷 当时“ 在京吏役或父 办事而子为佣工, 或夫办事而妻为乞丐 , 实多有之” 七 ‘ 囊公 议 ) L( ’ 卷一 九, 桂文 奏 )。而明代 “ 官 吏制禄之薄, 亦前代所未有 ( ∞) P 。明代吏俸较之官俸也相差数倍乃至 十倍以上 , 7 官员 从九品 , 岁俸就达六 十石, 免粮六石、 六丁 , 而所有的吏员均优 先免粮一石 , 人一丁。明吏 俸 禄微薄 , 他们 更加 利用手 中的权 力 , 使 进行 贪污 受贿 , 以弥补 他们 的生 活需求 。 最后 , 明吏的参充来源和他们在士人心 目中的地位来看 , 从 明吏社会地位并不高。明 吏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 金充、 罚充 。金充主要条件是 由清白无过和识字会算的青年农 民参 充。“ 凡佥充吏役 , 例于农家无过 , 年三十以下 , 能书者选用, 但曾经各衙 门主写文案、 攒造 文册及充隶兵与市民并不许滥充。L ( ^) ” 卷 因为“ 9 市井之民多无 田产, 不知农业艰难 ”而 , 且此等无籍之徒 ,村无恒产, “ 市无铺 面……惟务勾结官府 , 妄言民之是非 , 其害 民之心那 有 厌足 ” (大诰 ‘ 续编・ 市民不 吏卒第七十五)。可 见按 照 规 定 , 吏者 应 为 来 自社 会 下层 的 许为 ) 充 农 民 , 开始之 时 , 在 属于一 种杂役 。但 是 明 中叶 之后 , 逐 渐认 识到为 吏 的好 处 .踊跃 ” 人们 “ 充吏, 甚至纳绢 、 纳银也甘心为之。大大偏离 了朱元璋制定政策的初衷 , 市井无赖者为之 , 犯罪之人为之 , 不务生理者为之 , 致使吏员队伍素质大大下降 。而罚充则主要指中央国子 监生 , 各级地方官办学校中屡试不及格的学生或官员有过者等被罚充吏 , 充吏成为一种惩 罚已人仕或 尚未入仕 的士人违法违纪的手段。士大夫贬吏、 贱吏 , 也进一步造成吏社会地 位和名声下降 ,时以狗吏呼之、 “ 贱之也”1 ( 革 例) [ 兴 条 ) o‘ 。成化问 ,吏典于各衙 门办事 , “ 率 供贱役, 与奴隶无异”1( = ) _ 卷 一 。可见吏地位之低 , 与贱民相差无几矣 。
论明朝的治官之法及对现代反腐的启示
统治者极其重视官吏 的选任, 力图从入 口处保 证官 僚队伍的廉洁 。
( 选官: 一) 重道德人品 自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之后 , 中国传统 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其注重官员个人的道德修养 在实现政治统治 中的重要作用 , 并将其视 为选任官 员的首要条件 , 即所谓的“ 齐家先修身” 。明朝于开 国之初 , 设贤 良方正 、 明正直 、 即“ 聪 孝弟力 田、 通经 孝廉等科” , … 选举道德高尚、 品行 良好的人任官。 明洪武年间还曾编纂记 录皇帝重要言论的《 皇 明宝训》 皇明宝训》 。《 记录了皇帝在各个方面的重 要言论 , 本质上体现 了官僚集 团对君主的歌功颂德 和君主的 自 我颂扬 。但是 , 由于专制制度下的君主 是各种国家权力的最高掌控者 , 专制君 主“ 口含天
在位期间, 往往都修有 “ 宝训 ” 有 明一代共纂修 了 , 《 太祖宝训》 《 宗宝训》 《 、太 、 仁宗宝训》 《 、 宣宗宝
为国家、 社会和公众谋取利益 , 如果官吏以公共权力
训》 《 、英宗宝训》 《 、 宪宗宝训》 《 、 孝宗宝训》 《 、 武宗
收 稿 日期 :0 1一 6—2 21 O 0
目, 中“ 其 敬天” “ 、孝思” “ 、 谦德 ” “ 、 节俭” “ 、 戒奢
侈” 目均是关于道德 品质方 面的训诫 , 等 亦有垂 范 百 官之功 效 。 明代广泛流传官箴 书, 所谓官箴 , “ 原系百官对 国王所进 的箴言 , 秦汉 以后演变成对百官 的劝诫 , 即 做官的箴言 ”2。明代 各种官 箴书 中对官 员 的劝 _ J
用之 立法 意 图。
为了避免亲属血缘关系可能带来的权力腐败 ,
从明初重典治吏反思今日反腐倡廉
2009.2(中)Legal Sys t em A nd Soc i et y 从明初重典治吏反思今日反腐倡廉赵海宇摘要当今腐败犯罪不断滋生和蔓延,“反腐”在我国任重道远。
其实在我国古代,吏治为历来统治者所重视,其中也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明朝之初,朱元璋主张“乱世用重典”,制定严刑峻法以惩治贪官污吏,其规模之大、用刑之重在中国古代史上罕见,对当时吏治的澄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通过阐述明初重典治吏的原因、内容、教训,对当今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进行反思,试探求其个中原因。
关键词朱元璋明初重典治吏反腐倡廉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64-02腐败,从封建时代开始,便一直侵扰着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一个国家例外,能幸免于腐败的侵蚀。
腐败在今日中国,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们不得不反思,寻找一种可以见效的反腐方法。
在这方面,溯源中国历史长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的“重典治吏”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朱元璋“重典治吏”的原因首先,明朝初年复杂的政治形势是朱元璋“重典治贪吏”的做法产生的根源。
元朝末年蒙古人对中原的残暴统治,让中原百姓奋起反抗,而朱元璋有幸,从当和尚,做叫花子,进而参加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
这些惨痛的经历,让朱元璋铭刻在心,一方面,在明初各地还有一些起义的农民军,他自己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为这是他获得天下的手段,他本人是担心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
另一方面,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现在虽然被赶到漠北,但是其军队,尤其是蒙古骑兵威力不减,并且蒙古贵族为了重返中原,跟明朝很多官员私下沟通,这让朱元璋心里很不踏实。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朱元璋吸取元朝因吏治腐败并导致官逼民反的血的教训,得出结论:“吏治之弊,莫甚于贪墨。
”又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治,终不可得。
”其次,明朝初年国家经济处于崩溃地步。
明朝经过数年的战争方才建立,使得国家经济遭受战争的严重摧残,因此经济能否恢复和发展成为巩固明朝政权生死攸关的问题。
廉政古今谈——精选推荐
廉政古今谈廉者自廉,贪者自贪,古往今来,皆如此。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国之大敌,党之大敌,民之大敌。
党风、政风的好坏,事关人心向背。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告诫全党同志“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所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
史料曾记载:三国时期,孙权有个部下名叫陆绩,时任郁林太守,此人博学多才,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得当地百姓称赞。
待到任期期满,陆绩准备坐船经海道返归江南故里时,发现除了简单行装和数箱书以外,竟然并无其他东西可带以至于船只太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
艄公说:“你一家四口,所带东西不如一介寒士,船装得太轻,遇到狂风大浪,极容易翻船,得想办法增加一些重量。
”于是,陆绩和家人买了一担笋干,用两只大瓮装好放入船舱,可船还是吃水很浅。
不得已,他让人从岸边搬来二块巨石,放在舱内,这才能够开船启航平安返乡。
陆绩回到家乡后,心生感念,便请人将压船底的石头运回宅院,手书“郁林石”三字镌刻其上。
明朝弘治九年,监察御史樊祉把这块巨石移入城内官衙中,取名“廉石”,作为百官之诫,从此便有了“廉石压舟”的佳话。
后来,陆氏子孙就把“官无长物唯求石”这句话作为家训代代相传。
周恩来总理听说“廉石”的故事后,曾指示当地政府:“对这块石头,要妥善保存,并发挥作用。
”一块普通的岸边巨石,跨江过海,几乎经过了半个中国的海域,其间又历经 1700 多年的岁月风云和历史变迁,至今仍能完好无损地矗立于世,并受到如此礼遇和关注,个中深意,让人寻味。
我们都听说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语,古时为官,只要求得功名,谋上一官半职,便可过上荣华富贵的好日子;至于位高权重的官爵王侯,其骄奢贪逸、家财万贯者更比比皆是,这些人所拥有的家产,要装满一只船再简单不过了。
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泰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泰政发[2013]23号
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泰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正文:---------------------------------------------------------------------------------------------------------------------------------------------------- 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泰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泰政发〔2013〕23号)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2010-2011年期间,我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可喜成绩。
经泰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评选,共评出获奖项目80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50项,现决定予以表彰(名单附后)。
希望受表彰的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求实创新、不断探索,带领和引导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多出精品、名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促进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泰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名单泰州市人民政府2013年2月22日附件:泰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名单一等奖(12项)心力管理(著作)刘鹏凯(泰兴(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郑板桥思想评传(著作)张树俊(泰州市委党校)泰州的文化桥梁(著作)董文虎(泰州市水利局)从国有经济入手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论文)朱妙宽(兴化市委党校)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哲学分析(论文)季卫华(高港区检察院)语文,语文(著作)张正耀(兴化市教育局)追赶型城市科学发展泰州样本研究(决策咨询)泰州市社科联泰州市委宣传部重大文化基础设施综合利用与城市发展研究(论文)王琪泰(泰州市广播电视台)现代化中的责任政府建设(论文)陈方根(泰州市委党校)关于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几点思考(决策咨询)顾维中(泰州市委办公室)大爱育人(著作)刘富文(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探析服务业发展“良性非有效”的尴尬--基于2000年-2010年江苏省13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论文)徐月(泰州市委党校)二等奖(18项)监督的悖论(论文)陈扣喜(泰州市文广新局)宝卷笔记(著作)黄靖(靖江市委宣传部)功利性影响下的商业标志(论文)陆志国(南师大泰州学院)泰州发展创意城市的路径选择研究(决策咨询)陈述飞(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一枝一叶总关情--泰州市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著作)周剑浩(泰州市人民检察院)高职高专“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策略(论文)徐庆国(泰州师专)苏中地区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研究(论文)薛毫祥(江苏牧医学院)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需求分析和对策(论文)胡新岗(江苏牧医学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泰州水利现代化研究(论文)胡正平(泰州市水利局)苏中十强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及我市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决策咨询)曹菊英(泰兴市委党校)建立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论文)陆彩鸣(泰州市委组织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论文)王红梅(泰州市委党校)泰州城脉(著作)成爱君(泰州日报社)为“双轮驱动”增添新动力--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决策咨询)潘晓健(泰州市委办公室)走出企业绩效管理的困境(论文)江洪娟(南师大泰州学院)科学定位区域主体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论文)景云祥(泰州市委党校)试论明季吏治之腐败(论文)陈麟德(兴化市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情感多元互动(著作)马春亚(泰州师专)三等奖(50项)我国政府雇员制立法探微(论文)杨东升(泰州师专)项目化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名城”建设研究(决策咨询)顾戛良(泰州市委宣传部)基于SWOT分析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论文)杜华章(姜堰市农业局)关于靖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钱进华(靖江市委)宪政视角下政府角色定位(论文)严新龙(南师大泰州学院)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论文)朱菊萍(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对现代法治的影响(论文)李军(泰州师专)嘉靖《兴化县志》校注(著作)王强(兴化史志档案办)教育均衡与教育发展之间的悖论(论文)温丽萍(江苏牧医学院)打造节庆泰州的构想与对策研究(决策咨询)董磊(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泰州民间体育(著作)刘秋平(泰州市体育局)别一种眼光看佩弦(著作)张剑(泰州师专)农村金融在小城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以江苏泰州市为视角的研究(论文)潘林元(江苏牧医学院)论心理取向下的高校德育模式革新(论文)李如齐(泰州师专)现代商业性网页形象价值取向的理性反思(论文)朱建春(南师大泰州学院)泰州市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决策咨询)贾拓(泰州人行中心支行)江苏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陈红娟(江苏牧医学院)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论文)王昌银(泰州市国税局)泰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战略及路径研究(论文)李丕基(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体验经济下泰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战略思考(论文)刘尧飞(南师大泰州学院)退庵笔记校注(著作)徐进(泰州海纪馆)泰州加快推进工业化与新一轮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决策咨询)李占国(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构成与优化(论文)谢勇(江苏牧医学院)外语教学研究与科研设计(著作)朱枫(泰州师专)国民党海军起义与人民海军的建立(论文)卢家陵(泰州海纪馆)消费者逆反心理及其行为探微(论文)王学东(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泰州民俗史略(著作)张明乔(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泰州模式”--关于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的报告(决策咨询)姚东社(泰州市人口计生委)悠悠千载话城河(论文)黄炳煜(泰州市博物馆)高职学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探索(论文)刘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论文)曹成喜(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切实提高网络舆论管理科学化水平(论文)刁义峰(姜堰市委宣传部)红十四军在如泰地区的兴起和失败(论文)尹愚夫(泰州市政协)创新民主监督建设幸福高港--高港区“三大直评”民主监督工作研究(决策咨询)张兆洋(高港区纪委)高中作文教学审美化研究(著作)沈玉荣(兴化中学)“景观设计”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运用(论文)郭正军(泰州市博物馆)浅谈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论文)孙冬萍(高港区教育局)财务资本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业绩影响的实证探析--基于江苏省上市公司数据(论文)李露(泰州师专)大学生职业素养(著作)刘佳(泰州师专)新失业群体的未来走向与应对策略(决策咨询)荣莉(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实现大学生德育内化探讨(论文)黄建江(南师大泰州学院)关于股权转让税收管理的研究(论文)严德军(泰州市地税局)野屋村史(著作)XXX(泰兴市黄桥镇政府)从语音角度看江苏泰兴方言的局域特征(论文)徐小兵(泰州师专)眼光·眼界·眼力(著作)严华明(泰兴市人社局)泰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研究(决策咨询)尤玉华(泰州市财政局)关于推进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考(论文)王建华(泰州经信委)学生民族责任感的缺失和培养(论文)封留才(高港口岸中学)基于发展目标的高职教师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体系研究(论文)张中兰(泰州机电高职)换届要有选人用人的“大智慧”(论文)于顺华(海陵区委组织部)——结束——。
关于清中期的吏治腐败问题
吏治腐败特别是贪污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固有现象,甚至有时还特别严重,如《梁书·贺琛传》就记载各级官吏“皆尚贪残,罕有廉白”。但可以认为,历史上的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贪污问题[1]。而且问题往往出现在王朝的末期。而清代的贪污问题是长期的,甚至在其最鼎盛的乾隆中期即已相当严重,及至乾嘉之际,随着王朝的盛极而衰,吏治腐败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
(二)整个封建官僚阶层对国家政务活动的冷漠和麻木
吏治腐败的第二个表现,也是最危险最有害的表现是,整个封建官僚阶层对国家政务活动的冷漠和麻木,一味追求安逸的生活,从而导致封建政治的极端废弛,也就是所谓的因循疲玩。
当时的官僚队伍,除了极力搜刮钱财外,就是极力追求物质享受,而对行政工作乃至国家政事漠不关心,苟且塞责。如福康安进剿苗民起义,“悉以剿事委公(花连布),大营日宴会,或杂以歌舞。”[20]河工之役更是百弊丛生,每次大工“每于工次搭盖馆舍,并开廛列肆,玉器钟表绸缎皮衣无物不备,市侩人等趋之若鹜,且有娼妓优伶争投觅利,其所取给者,悉皆工员挥霍之赀,而工员财贿,无非由侵渔帑项而得。”堵塞衡口工程时,“工次奢侈挥霍,开廛列肆,玩好生色,无所不有。”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的消费状况。
(一) 贪污问题的普遍化、规模化、集团化
清中期吏治腐败问题的严重化,大致是从乾隆四十年前后开始的。以布衣言事的章学诚就曾指责说:“自乾隆四十五年以来,迄于嘉庆三年而往,和珅用事几三十年,上下相蒙,惟事婪赃渎货,始如蚕食,渐至鲸吞,……贪墨大吏,胸臆习为宽侈,视万金呈纳不过同于壶箪馈问,属吏迎合非倍往日之搜罗剔括不能博其一欢,官场如此,日甚一日。”[2]如果说布衣章学诚所说不具有代表性,那么,曾在乾隆五十五年因弹劾督抚而遭勒令回家的尹壮图,于嘉庆四年四月被嘉庆帝召回京师时也说,乾隆三十年以前“州县俱有为官之乐,闾阎咸享乐利之福,”而“近年以来,风气日趋浮华,人心习为狡诈。……科敛竟溢陋规之外。”[3]
良法、围墙和第三条道路——明代吏治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权 的兴 衰 存 亡 。 明初 吏 治 清 廉 而 政 治 清 明 , 代 中 明
后 期 吏 治 废 弛 而 政 治腐 败 — — 这 一 嬗 变 过 程 留给 后
人 很 多 值 得 思 考 的 问 题 。其 中 , 本 与 实 践 的关 系 文 尤 为 值 得 重 视 。从 文 本 层 面 而 言 , 代 建 立 了完 备 明
务 员 制度 的过 程 中 , 十 分 重 视公 务 员 的立 法 , 但 都 不
制 定 有公 务 员 总 法 规 , 且 有 单 项 法 规 和 配 套 的 实 而
作 者 简 介 :徐 祖 澜 ( 96 ) 女 , 1 7 一 , 安徽 芜 湖 人 , 州 大 学 法 学 院讲 师 , 京 大 学 法 学 博 士 生 , 要 研 究方 向 为 法 理 学 与 法 扬 南 主
律 文化。
7 0
一 ・ 踅 法制建设/ 0 ・ 21 4 0
施 细 则 。各 国都 把 是 否 “ 法 用 人 治 事 ” 为 现 代 国 依 作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监 督 体 系 , 仍 有 很 多 不 足 , 行 的 但 现
时 变 法 , 使得 明 代 中后 期 的 官 僚 系 统 在 缺 乏 一 个 才
有 能 力 的 君 主 的 时空 中得 以继 续 运 转 。 因此 , 全 法 制 是 吏 治 的 前 提 , 对 于 当前 的 国 健 这、Leabharlann 治 吏 以 良法 为 先
明继 元 而起 , 度 生 机 勃勃 , 明太 祖 朱 元 璋 为 一 以 代 表 的 明初 统 治 者 建 立 了种 种 制 度 , 括 改 革 行 政 包
的官 吏 法 , 化 了对 官 吏 的 监 督 , 分体 现 了“ 治 ” 强 充 法 的精 神 。但 从 实 践 层 面 而 言 , 吏 治 涣 然 丕 变 ” “ 的效 果 却 无 法一 以贯 之 , 关 的 明 史 研究 显 示 , 相 明初 大抵 可以做到实践 与文 本相 一致 , 中后 期相 去 甚远 。 但 究 其 原 因 , 仅 在 于 由 于 社 会 变 迁 而 导 致 的 法 律 制 不 度 与现 实 的逐 步 脱 节 , 在 于 官 德 的 丧 失 。这 段 历 还
明代言官反腐沉浮警示
如嘉靖年 间, 熊浃以给事中出为参议 , 进右
佥都 御 史 , 随 即 升 为 副都 御 史 、 右都御史 , 品, 只 用 了几 年 时 间 。重 赏 之 下 必 有 勇 夫 , 明代 言 官 敢 言 , 这 种 重 赏 激 劝 机 制 起 了很 大作 用 。
言 官 监 督 作 用 的 良性 发 挥 : 皇 帝 忌惮 , 作 奸 犯科者 战 栗 , 百 姓拥 戴
节上 , 职位高 的九卿对言官也不敢怠慢 , 显 惩 治 言 官 职 务 犯 罪 与 防 患 于 未 然 的 预 防 示言 官政治地位 的特殊性。言 官在行使职 性 政纪 禁条 相结合 。 这种 约束 机制 对严 权时具有独 立性 , 不受任何部 门或个人 干
则 不 敢肆 , 权重则少忌敢言 , 这 种 建 制 显 示
史论史话 O
言官由反腐倡廉的“ 去 污剂” , 最终沦为腐朽 堕落的“ 催化剂” , 其 中的历 史教训值得探究。
明代言官反腐沉浮警 示
◎文/ 蔡 明伦
明代言 官主要 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 4 %左右 , 可见这支 队伍 的精粹。
事 中组 成 , 以执掌言路 、 司 职 监 察 为职 责 ,
载: “ 考 选 之例 , 优者授 给事 中, 次者御 史 ,
下者居 多 , 对言 官多抱 厌恶态度 。在 言论
环境远 不如 唐宋 宽松 , 时刻面 临廷 杖 、 诏
又 次者 以部 曹用 。” 可见 , 明代言 官必须是
三是考核周密 , 严加约束。正统初年 ,
狱等 危 险的情 况下 ,明代言 官依然 铁 骨
铮铮 , 刚直敢 言。 面对 言 官的执着 , 很 多
有不称 职者 1 5人 , 全部 降黜 。 最优 秀的 官员。明代在言 官的政治 素养、 考察 御史 ,
明代言官反腐沉浮警示
外,还跟明代官俸微薄有关。明代的官 季新芳争辩, 季新芳脑 羞成怒诬告知府想 央政权的办事效率极为低 下。
员俸禄过 少,生存 压力太大,难 以长久
害 自己,要治他的罪。知府 元 才 巨 ,召集军
出身精良的言官群体为什么会发生 蜕变?首先在于言官拥有的监督权缺乏
独立性和坚实的法律保障。在 皇帝拥有
读 史 札记
N ot e s of Hi s t or y
明代言官反腐沉浮警示
言宫 由反腐倡廉的 “ 去污剂” , 最终沦为腐朽堕落的 “ 催化剂” , 其 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探究
蔡 明伦
明
言
官时众多条件 中的一个方面。言官作为
皇帝, 参与权力核心,而且在官场礼节
“ 治官之官”,其选任标准和条件 自 然 上,职位高的九卿对言官也不敢怠慢, 有别于一般官吏。 《 明史 ・ 选举志》
地 出淤泥 而不 染。 晚明 时期 ,贪贿 成
风 .一 些蜕 变的言 官利 用职权 大捞特
队自 卫,季新芳则 擅自 调动官军去抓捕。
季新芳因小忿作威福 , 差点酿成大变。
捞 。因而,适 当 提高 监察 官员的待遇 , 加强监 管,让其不敢贪 、不必贪 、不想 贪, 是历 史的经验教训 , 也是 当下和未
按 山东御史胡节回京前 ,暗示布政使等
且骤贵者不少。如嘉靖年间,熊浃以给 事中出为参议,进右佥都御史,随即升
为 副都御 史、右都 御 史 ,后 至 太子 太 保 、吏部尚书,从七品官升到二 品,只
用 了几年时间。重 赏之下必有勇夫 ,明
的 言官 为进 士 出身 ,而 明 中后 期 士人
考进 士的 比例 只有 4 %左 右 ,可见这
试论明季吏治之腐败(上)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试论明季吏治之腐败(上)作者:陈麟德, CHEN Lin-de作者单位:兴化市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兴化,225700刊名:菏泽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ZE UNIVERSITY年,卷(期):2010,32(1)1.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2.明史·卷九·本纪第九·宣宗本纪赞3.明史·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神宗本纪赞4.明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七赞5.李自成即位诏6.李清三垣笔记·下·弘光7.明史·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光宗8.全祖望三垣笔记·跋9.李清南渡录10.明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刘宗周传11.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12.明史·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四·何楷传13.明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庄烈帝一14.明史·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七·王来聘传15.明史·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孙应元传16.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17.明史·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四·熊汝霖传18.计六奇明季北略19.明史·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赞20.顾炎武明季实录21.明史·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韩爌传22.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蒋德璟传23.李清三垣笔记·中·崇祯24.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上·崇祯25.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程国祥传26.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27.李清南渡录28.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周延儒传29.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温体仁传30.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文震孟传31.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黄绍杰传32.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赞33.李清三垣笔记上·崇祯34.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蔡国用传35.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张四知传36.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马士英附阮大铖传37.明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吕大器传38.黄宗羲弘光实录钞39.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赞40.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冯元飚传41.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崇祯42.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张凤翼传43.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王洽传44.明史·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杨嗣昌传45.明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傅宗龙传46.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梁廷栋传47.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毛羽健传48.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诸王五49.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许誉卿传50.明史·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四·路振飞传51.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华允诚传52.明史·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李日宣传53.李清南渡录54.顾苓金陵野钞55.李清南渡录56.明史·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徐汧传57.明史·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四·张肯堂传58.明史·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陈增传59.明史·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60.明史·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阎鸣泰传61.明史·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魏忠贤传62.明史·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张彝宪传63.明史·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李长庚传64.明史·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65.明史·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高起潜传66.司马光通鉴论·唐纪·昭宗召朱全忠讨宦官67.李清三垣笔记·下·弘光·补遗·刘宗周疏68.李清三垣笔记·附识·补遗69.明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杨鹤传70.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71.明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倪元璐传72.赵翼廿二史劄记73.明史·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六·方从哲传74.明史·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王绍徽传75.明史·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叶向高传76.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77.明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六·李继贞传78.胡介祉壮悔堂文集·侯朝宗公子传79.印鸾章清鉴80.温睿临南疆绎史81.阎尔梅惜扬州82.明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朱天麟传83.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韩一良传84.明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余应桂传85.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二·雷縯祚传86.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王应熊传87.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薛国观传88.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陈演传89.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一·魏藻德传90.明史·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二·田时震传91.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刘鸿训传92.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熊开元传93.明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四十八·熊文灿传94.姚之驷元明事类钞·七·书帕长安本文链接:/Periodical_hzszxb201001014.aspx。
【精品】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
【关键字】精品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法律对策孙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贪污腐败这一社会毒瘤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氏族制度瓦解,出现贫富分化,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特点,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产生。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加之民主制度的缺失,使腐败现象更为盛行。
过于泛滥的腐败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从而危害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均采取措施以遏制腐败的蔓延,其中有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
【关键词】:廉政教育;政教之本;严刑峻法;反腐败腐败已是危害大多数国家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凡是官商勾结,贪贿盛行的国家和地区,无不经济发展停滞和倒退,贫富差距加剧,社会风气败坏,所以腐败现象的危害及其造成的严重恶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我们在探索古代廉政制度的过程可以吸取其反腐倡廉的法律制度和检察制度,并从中得到许多启发意义。
一、加强廉政教育,树立廉政风范,积极倡导廉政古代统治者在管理官吏和预防官吏腐败方面,非常重视廉政教育的预防作用,并且大力倡导廉政。
(一)进行思想教化,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
中国古代的圣人贤哲早一直把思想教化放在反腐败的第一位。
历代明君贤相,都十分重视官吏的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以此营造廉洁的社会风气。
被赞誉为“春秋第一人”的郑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子产说过“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
孔子把“欲而不贪”作为从政的“五德”之一并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苟正其身,予以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二)重视表彰和重用廉吏,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
在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不少帝王也有意识地表彰廉吏,把他们树立为廉政的典范,作为官员学习的榜样,以此引导官场树立廉洁奉公的正气。
乌盆案_精品文档
乌盆案概述乌盆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起有关官方贪污腐败的著名案件。
该案发生于明代嘉靖年间,揭示了当时官员贪污行为的丑恶一面。
本文将介绍乌盆案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起因乌盆案的起因是由于当时的明朝皇帝嘉靖对贪污行为的清廉之风,以及他对腐败官员的零容忍的态度。
嘉靖帝在位期间致力于整治官员贪污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力图减少官员的腐败现象。
然而,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一起被称为乌盆案的官员贪污案被揭露出来。
过程乌盆案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爆发的。
当时,乌盆县的县令谷鸣珂在出任乌盆县令不到一年后,就被揭发贪污了大量的官货。
谷鸣珂贪污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职务之便,以高价购买政府物资,并通过伪造账目等手段掩盖贪污行为。
随着调查的深入,乌盆案涉及的贪污金额也越来越大。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这只是一个看似微小的县城,贪污的规模之大超乎想象。
据报道,谷鸣珂伪造账目的方式竟然是将贪污款项写在破旧的乌盆里,然后再进行加工处理,以掩盖事实。
乌盆案的调查过程非常严格,谷鸣珂被盗窃罪名层层加重。
最终,谷鸣珂被判处死刑,并处斩首;其家族也被削除籍贯,并贬为乌盆桥旁的民居。
影响乌盆案震惊了整个中国社会,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乌盆案使得贪污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热点话题。
对于官员贪污行为的关注度大大增加,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公务员的廉洁与公正。
其次,乌盆案也逐渐改变了中国历史上贪污行为的定位。
在此之前,贪污行为一直被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乌盆案的曝光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引起了对贪污行为的深度反思。
最重要的是,乌盆案引发了明朝政府的反腐败运动。
在嘉靖朝,反腐败成为了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打击腐败现象,努力恢复社会秩序。
结论乌盆案是中国历史上一起具有重要意义的官员贪污案。
该案的发生揭示了明代社会官员腐败行为的严重性,引发了整个社会对腐败现象的深度反省。
乌盆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激发了民众对廉政的关注,并促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打击腐败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裁” 之弘光帝 , 因而吏 治 日趋腐败 , 在政治、 经济、 军事、 司法等 诸 方 面 呈 现 出 种种 无 法 克服 的弊 端 。 崇祯帝 即位后 , 了挽大厦之将倾 , 为 曾经 “ 励精求 治 , 歼 靡 宁 ” “ 迩 声 色 , 勤 惕 励 , 心 治 宵 ∞, 不 忧 殚 理” 甚 至 “ , 减膳 修省 ” , 撤 乐 , 与将 士同甘 @“ 示 苦” ,锐意重武” “ @“ @,修武备” , 非盛暑祁寒 , @“ 日 御文华殿与辅臣议政” 然“ , 求治之心 , 操之太急” , “ 免见小 利而速 近 功 ” 因而 “ 才之 贤 否 , 论 不 ∞, 人 议
绝 非偶然 。其咎安在 ?值得探 讨 。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而论, 亡国之君这顶桂冠与其戴在崇祯帝的头上 , 无 宁戴在 弘光帝 的头 上更 为 合适 些 。南 渡 以后 , 光 弘
偏 安江左 , 事事 听命 于权 奸 马 士英 、 大铖 , 处仰 阮 处 桀 骜不 驯的 四镇 之鼻 息 , 有一 竭 忠尽 智 的史 可 法而 不 能用 , 妙惟 肖地 步陈 后 主 、 惟 李后 主的后 尘 。“ 黄 白充庭 , 紫 塞路 , 青 六朝 佳 丽 , 见 今 时 。 到 头来 复 ” 身死 国灭 , 为天下笑 , 纯系咎 由 自取 。崇 、 弘失 国 , 其 源 盖出于吏 治之 腐败 , 吏 治之 腐 败 , 林林 总总 , 而 却 表露 于将屋 之 明社 的各个方 面 。
第3 2卷 第 1期
Vo . 11 No 1 .
菏
泽
学
院
学
报
21 0 0年 1月
J n a. 2 1 00
J un l fHee U iest o r a o z nv ri y
文章编号:63—20 (0 0 0 —00 0— 9 17 13 2 1 ) 1 06 0
试 论 明季 吏 治 之 腐 败 ( ) 上
中时弊者, 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 事权中 制, 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 , 隳一城即杀一吏,
赏 罚 太 明 而 至 于 不 能 罚 , 驭 过 严 而 至 于 不 能 制
制 。 够以致 自编 自演 了一 出煤 山 自缢 的悲剧 。抚心 ”
致覆亡的具体因素看 , 明自天启以降崇 、 弘之世 , 吏 治 极端腐 败 , 以致 二百 七 十七 年 的统 治 , 朝倾 覆 , 一
之是 非 , 政事 之得失 , 军机之成 败 , 能灼见于 中 , 未 不
摇 于外 也 。考 崇祯其人 , 性 多疑而 任察 , 刚 而 尚 ” “ 好
气。任察则苛刻寡恩, 尚气则急遽失措。 之所 以失 ” 国, 从客观上讲 , 臣僚之党局 已成 , “ 草野之物力 已 耗, 国家之法令 已坏 , 边疆之抢壤已甚” 从主观上 ; 讲 ,委 政 柄者 非 庸 即 佞 , 抚 两 端 , 无 成 算 。 内 “ 剿 茫
、
明季 吏治腐 败之表现
一
部 中国封建 社会 的廿 四史 , 以帝王 为 中心 是
的封 建官僚 政治史 。有明末造 , 帝道 不纲 , 盖世英 无 武之君 主 , 却有 数十年不 视事之 神宗 、在 位一 月 ” “ ⑦ 即夭 折之光 宗 、 昏愦 而庸懦 之 熹宗 、 急而多 疑之思 卞 宗 和“ 慈 胜 而 决 断 少 ” “ 书 少 、 奏 未 能 亲 仁 @、 读 章
收稿 日期 :09— 5— 1 20 0 0 作者简介 : 陈麟德( 96一) 男 , 13 , 江苏兴化人 , 兴化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 : 明清历史与小说。
2l 00年
1辅 、 、 、 , . 枢 宰 勋 非庸 即佞
陈麟德 : 试论明季吏治之腐败( ) 上
中图分类 号 : 4 K28 文 献标识 码 : A
明白洪武开国以来 , 由于太祖朱元 璋 “ 惩元季 吏治 纵驰 , 民生凋 蔽 , 绳 贪 吏 ” 因而 “ 治焕 然 重 , 吏 丕变 ”) q 。迄至永 、 宣年 间 ,吏称其 职 , “ 政得 其平 , 纲 纪修明 , 仓庾充羡, 闾阎乐业 , 岁不能灾 。盖 明兴至 是历年六十, 民气渐舒 , 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 ” 而 其时长吏亦多励长者行 , 以循 良见称。 然 明 自中 ” 叶以后 , 腐败不堪。世宗朱厚熄在位四十五年 , 而二 十余年深居宫中, 不见朝臣, 由太监传达政令 , 悉 政 治腐败, 贪污成风。神宗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 , 成年 亲政后 , 因循 牵 制 , 处 深 宫 , 纪 废 驰 , 臣 否 “ 晏 纲 君 隔 ” 几 不视朝 , 国是纷 呶 , 端水 火 , ④, 而“ 朝 宁坐视 社
外 大 臣救过不 给 , 人怀 规利 自全 之心 。言语戆直 , 切
敛财货 , 大肆营造,吏既以 日 , “ 偷 民生由之益蹙。 ④ ”
“ 故论 者谓 明之 亡 , 实亡 于神宗 ” 殆非 妄 言 。这 是 ④,
从 宏 观上 、 从历史 发展 的趋 势来论 断的 。质 言之 , 明
白神宗后 , 已经 出现亡 国 的端 倪 , 颠覆 之 端 , 自 “ 有 来 矣 。④ 况后来 又出现 了妇 寺窃 柄 的天启 朝 , 君 ”何 “ 非 甚 暗” “ 、 臣尽行 私 ” ⑧的崇 祯朝 和 “ 忍胜 而 明断 濡 少” 致为 马 、 阮擅 权 的 弘光 帝 。若 从微 观 上 、 导 从
陈麟德
( 兴化 市教师进修学校 , 江苏兴化 2 50 ) 270
摘 要: 文章列举有明末造政治、 经济、 军事 、 司法诸方面的弊端 , 缕述吏治腐败之表现, 并剖析形成的原 因 及其危害, 水到渠成地得 出历史上最严重的腐败为吏治之腐败的结论。本篇为文章前半部分。 关键词 : 明季 ; 崇祯 ; 弘光 ; 治; 吏 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