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技术应用计划【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2)

小学数学—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技术应用计划【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2)

数松果学科通用-技术应用计划立足于改变学生的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继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音乐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美育课程,它的功用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未来社会的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随着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倡导和逐步实践,我校的音乐课程也开始了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一开始作为指导教师的我忐忑不安:改变了音乐的学生方式,这些学生能有怎样的作为?学生会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对正常的课堂教学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一年多的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研究性学习课程讲求合作,整个学习过程就像是划龙舟,必须把力量朝一个方向上施加,这就要求组员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建立一个民主、互动的学习关系。

在课题的研究中,组员们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分工,各负其责,但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诚然各有个性的学生们在研究中的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但这些矛盾都在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任务的出色完成中烟消云散了,同学们懂得了相互协作、尊重他人、接纳他人。

在全程参与中,与同伴的通力合作终于成功,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去发现,激发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现有的课本满足不了研究课题的需要,他们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探究,学会了从不同的信息源(互联网、图书、查阅文献、调查、访谈、报刊、传播媒体等)获取不同的信息资料,掌握获得文献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有选择、有效的利用资料,这是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被动关系,这种关系势必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法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法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法
主题:探究法
授课对象:小学生
课时: 1节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探究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探究法;
2. 如何运用探究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探究法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讲义和教案;
2. 小组活动的材料;
3. 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遇到过需要通过探究来解决的问题?探究法是什么意思呢?
2. 探究法的介绍(10分钟)
讲解探究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探究法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3. 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探究法来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 分享成果(10分钟)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对探究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探究法的应用范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案学生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学生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学生探究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相乘数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际例子探究相乘数的规律;
2. 能够灵活运用相乘数的规律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物例如小球、饼干等,以及带有相乘数的算式卡片;
2. 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

教学过程:
1. 开场导入:教师出示一组相乘数的算式,例如3×5,让学生体验用加法计算相乘数的过程;
2. 实验探究:教师将一定数量的小球分成若干组,每组放置相同数量的小球,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相乘数的规律;
3. 讨论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相乘数的规律,并举出实际例子进行验证;
4.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一些有趣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相乘数的规律进行计算;
5. 温故知新: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相乘数的特点和运算方法。

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相乘数的规律?
2.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相乘数的方法?
3.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交流?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例子,进一步探究相乘数的规律;
2. 学生可以找出更多有趣的应用题,巩固相乘数的运算方法;
3. 学生可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互相学习和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式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式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式
年级:小学二年级
目标:
1. 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 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 通过实际操作、讨论和练习,巩固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教学步骤:
引入: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如1,2,3,4,5,6,7,8,9,10),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看是否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探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并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判断一个
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奇数是指除以2余1的数,偶数是指能被2整除
的数。

实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一些随机的数字,判断它们是奇数还是偶数,并写出解释。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

总结: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总结奇数和偶数的特点和判断方法,并分享给全班。

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拓展:让学生探究奇数和偶数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图形、图表或其他方式展示出来,并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束:反馈今天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情况,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
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微能力点(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三年级数学)

微能力点(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三年级数学)
B3 探究型活动设计方案
学校 能力维度 所属环境 微能力点 教学环境 教学主题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设计
自评等级
教师姓名
学科 数学
学情分析 □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学业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B3 探究型活动设计
混合学习环境
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三年级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 0 以及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算理;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一、自主学习
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2×3= 20×3 =
200×3 = 2000×3=
12×4= 120×4 = 1200×4=
2、自学教材 67 页例题 6,理解图意,并列式计算,选择你喜欢的算
法。
3、 观察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4、读教材第 67 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完成教材“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探究一个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方法
1、145×3=435,
1450×3=
14500×3=
2。一个因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可先用一位数去乘( )前
面的数,再看因数( )有几个 0,就在积得末尾添上几个( )。
3 完成教材第 67 页做一做第 2 题。
三、达标检测: 1、 650×3= 460×7=
280×4=
480×6=
2、 判断正误 450
58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
270
×6 --------------348 0

小学探究型主题课程设计

小学探究型主题课程设计

小学探究型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课程主题相关的核心知识,如基本概念、原理和探究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检索、数据处理等技能,进行有效的研究和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激发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团队意识。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探究型主题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小学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观察和想象,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提升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

1. 引入新课:通过趣味故事、生活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 基本概念:讲解与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如物理现象、生物特性等。

- 原理阐述:阐述主题相关的原理,如科学定律、自然规律等。

3. 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验证理论知识。

4. 知识拓展:-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知识延伸:拓展与主题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5. 总结评价:- 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记忆。

- 评价反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了解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年级数学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五年级数学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5.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情境| 任务| 成果| 资源| 评估情境:情景导入:同学们,小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爸爸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妈妈吃了1块,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揭示课题: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任务:1、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小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爸爸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妈妈吃了1块,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揭示课题: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二、教学新知1.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1)同分母分数加法课件出示教材104页的例1问题1:同学们,小丽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早餐,观察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关计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问题5:观察下面式子,谁来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归纳,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后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减法,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减。

2、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问题6:观察例1和例2,谁来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培养学生的动口、动脑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探索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探索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探索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长度、重量等。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运用观察、实验、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运用数学软件和工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1.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长度、重量等。

第二单元:除法初步1. 学习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分享等。

第三单元:图形与几何1. 学习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性质。

2. 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体积等。

第四单元:统计与概率1. 学习统计的方法和意义。

2. 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分析、概率等。

第五单元:综合应用1.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1.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直观教具和数学软件,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5.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6. 定期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作业、测验和考试的成绩。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

4. 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4课时2. 第二单元:4课时3. 第三单元:4课时4. 第四单元:4课时5. 第五单元:2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 教具:计数器、几何模型、实际问题材料等3. 数学软件:如计算器、几何画图软件等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案

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案

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数字的加减运算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的加减运算规则。

2.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小组讨论工具。

3. 实际生活中的加减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加减运算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字进行计算。

探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数字卡片进行实际的加减运算练习,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字的加减规律。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加减运算的规则和技巧,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经验。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加减问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练习加减运算,并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反馈:定期对学生进行反馈,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表扬他们的进步。

教学评估:通过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加减运算的掌握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复杂的加减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课型(3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课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教研活动以《趣味数学游戏课》为主题,旨在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升数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开场介绍(1)活动主持人简要介绍活动主题、目的和意义。

(2)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增进彼此了解。

2. 趣味数学游戏设计(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游戏。

(2)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

3. 游戏实施(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队长。

(2)每组队员共同商讨游戏策略,制定游戏规则。

(3)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各组按照规则进行游戏。

4. 游戏点评(1)游戏结束后,各组分享游戏心得,总结游戏中的数学知识。

(2)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数学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四、活动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程度。

(2)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如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

(3)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活动设计的评价,如游戏趣味性、挑战性等。

(2)教师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的评价。

(3)教师对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评价。

五、活动注意事项1. 游戏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游戏规则要明确,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游戏难度。

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探究

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探究

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探究摘要: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系统、严谨的过程,而一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期间存在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过程机械化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数学迁移、数学应用等素养有积极意义。

为确小学数学教学取得实效,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立足教材、学情,促使学生热爱数学,把握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从而构建数学知识思维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引言:数学具有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特征,按照数学的特征进行整体式、主题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点”式教学,对每一课的内容精讲细讲,导致数学课堂高耗低效。

“大单元主题”教学提倡教师围绕单元重点、难点展开教学工作,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有序组织教学活动,以此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应认识到“大单元主题”的教学价值,并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将这一教学模式巧妙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1]。

一、明确单元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大单元整体教学是一个统筹各个知识点的概括性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就必须找到核心主题来支撑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这一核心主题便是大单元教学目标。

因此,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探索中,教师需要结合大单元主题,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并根据大单元目标制订教学计划,用完整和科学的教学计划支撑大单元整体教学框架[2]。

例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大单元的视角出发,制定更宏观的教育目标,如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能用算式正确地表达平均分的结果,并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对除法竖式进行解释;让学生认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在制定好明确的大单元目标之后,教师要结合大单元内容和大单元目标设计课时活动。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多媒体演示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除法算式,通过举办口算和验算竞赛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算和验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法的探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法的探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题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是不是这样。那 么,请你们象生 5 那样把下面两题转化成能用我们学过 的除法计算方法来解决。
出示:0.18)1.50.18)3.618 此时对于第 2 题学生出现两种转化方法:0.18) 3.6180.180)3.618
(当同学们通过计算,认可两种转化方法都正确 后,教师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较简便的转化方法计算 0.5)1.725,结果选择第 2 种方法的速度比选择第一种 方法的速度要慢许多,此时学生才从实例中体验到,只 要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即可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 1 题的竖式计算。) 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会计算,那么, 象 10.5÷0.7、1.8÷0.15 这样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 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着重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揭 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提问:有没有办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 是整数的除法呢? (此时,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利用商不变性质解决新 问题……) 执教教师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关键是先利 用商不变性质将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按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计算。因此,首先应通过复 习激活相关知识——商不变性质,来引发新问题解决思 路——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 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实践效果:由于课始出示了一组利用商不变性质进 行填空的习题,使大部分学生自然想到了借助商不变性 质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课中没有多种个性化的 问题解决方法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整堂课上得比较顺利。 课题组成员讨论质疑:当学生有能力自主获得新问 题解决思路时,教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思路引导?教师
化思想的本质所在。那么,当教师从“回忆一下,我们 是怎样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来引导学生“利用 这种转化思想,可以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问题, 从而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对于转化思想的演绎更多的 是基于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小数乘法计算的 转化方法(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积的小数点 的位置)进行类比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也可以 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在 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学生探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确定 商的小数点的位置?”由于利用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方 法迁移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在怎样确定商的 小数点的位置时,却难以找到一个统一、便捷的方法, 且带出更多新问题,不能达到利用“化新为旧”的思想 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初衷,因此,影响了课堂效益。

探究型教学经验及设计

探究型教学经验及设计

1.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教学经验
一、选择小学生适合的活动进行探究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进行探究
(一)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实验室内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探究
(三)、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2探究型教学设计的特点
就一般的教学设计而言,应具有指导性、统一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创造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探究教学设计中依然存在,特别是统整性、操作性、突显性、易控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教学中有着特定的含义。

根据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探究教学设计还具有开放性、程序性的特征。

1.统一性。

是指教学设计要从系统科学出发,对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计划与安排。

2.操作性。

操作性本来就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大特色,探究教学设计要十分具体,便于在教学中进行操作。

3.突显性。

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4.易控性。

与真实的教学环境相比,在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

5.创造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设计的,是教师经验、智慧和风格的结晶。

6.开放性是探究教学设计最显著的特性。

探究教学从实质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和传统的以传授结果为主的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7.程序性。

探究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数学学科模板)《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数学学科模板)《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小学数学学科模板)《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作业纸,板书字体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师:今天森林之王老虎要在森林里要举行一场很盛大的数学聚会,所有动物都赶着参加,老鹰和小狗也着来了.(课件先后出示)先出示第老鹰图和小狗图师:谁能很快地说出有几个几? 生:第一副图2个4.师:同意吗?(同意)师:你能再说一说2表示什么吗? 生2表示有2份,4表示一份有4个。

师:接下去的小狗呢,几个4?生:4个2, 4表示分成4份,2表示一份有2个小狗(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喜爱的动物数量入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构建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学习“倍”打好基础。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师:在聚会中小兔子也来参加了,虎大王为它们准备了萝卜大餐,从图中你能发现几种萝卜?(3种)分别是红萝卜、胡萝卜、白萝卜师:各有几根?手指拿出来数一数。

生: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你们跟他找到的一样么)师:老师为了让你们看的更清楚,把这些萝卜整理了一下。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师:根据这些萝卜的数量,它们的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胡萝卜比白萝卜少4根(比多比少的方式)生:白萝卜比红萝卜多4根(等式)预设情况1生: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课题)预设情况2:没有学生回答出来。

师:红萝卜和胡萝卜相比,胡萝卜有2根,(黑板展示)老师把这两根胡萝卜圈起来看成1份,那6根胡萝卜能摆出几份?(3份)谁愿意出来摆一摆,摆出这样的几份呢?(生摆过程中注意一一对应)师:说说看你摆出这样的几份呢?(3份)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你圈一圈.(生动手圈出3份)(设计意图:明确“倍”的概念,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平移和旋转》作课教案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平移和旋转》作课教案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P30——31页的例2、例3。

教材分析:平移和旋转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部分的重要学习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重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教材从丰富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

和传统教材相比,平移和旋转显然属于新增加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提高教学效益,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空间观念较差,形象而直观的教学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接受。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够模拟仿真的特点,帮组学生化抽象为形象。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充分采用多媒体这一能融形、光、色为一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动态地演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扩阔学生的知识层面,科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教材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直观地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发现平移或旋转后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图、平移和旋转动画)、教材第121页的小汽车、陀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场去玩儿吗?今天,张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到游乐场里去学习数学知识。

2、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

(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3、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中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它的运动吗?二、合作交流,构建概念1、同学们观察的都很认真,那你们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探究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探究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一亿有多大探究型教学设计《一亿有多大》探究型教案设计情境| 任务| 成果| 资源| 评估情境:请同学们看屏幕,读一读屏幕上的这条信息。

(电脑课件出示: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我国城镇供水网漏水严重,每年因此损失的自来水达到100 亿吨。

)从这条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100 亿是多少个一亿?有谁知道一亿有多大呢?(10000个万,10个千万……)一亿是个大数,它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去研究、感受它的大小。

(板书:一亿有多大)任务:教学目标:1 、通过估计、实验、推算、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 、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受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计算器、作业纸、数学书;教师准备:大米(100 粒5 份)、12 米。

)师:刚才我们测量出10 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是12 米,下面我们就可以进行推算了。

(出示表格,师生一起推算)人数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00长度(米)12120再算一算,这个长度有几个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出示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120000000 + 1000=120000 (个)回过头来比较学生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再次感受一亿的大小。

四、总结方法,指导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先估计再推算,最后比较,了解了一亿有多大。

)师:你们会用这样的方法再次体验一亿的大小吗?五、拓展研究大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借助重量体验一亿的大小。

师:观察一下你们的桌面,看一看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的研究来了解、感受一亿的大小?(用天平称100 粒大米的重量,推算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学生说说怎样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进行实验。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探索数字之间的关系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比较符号“>”“<”“=”的卡片;
3. 小组讨论的桌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个数字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探究:教师将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进行组合。

3. 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发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2<5,6>4,7=7等。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游戏,巩固数字大小关系;
2. 设计更复杂的比较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字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自己设计一道数字比较题目,并和同学们分享。

以上为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小探究》优质教案模板

小学二年级数学《小探究》优质教案模板
2. 揭示课题:数可以用千数简图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今 日我们接着探究千以内的数。(板书:小探究)
二、探究过程 1. 相识十进制数位表,会用正方体积木块表示数。 引:我们先看看小丁丁在做什么? 演示媒体,提示学生轻轻
第1页 共15页
地跟着数。 问:看了电脑演示,你知道了些什么学问? 依据回答,小结
第3页 共15页
数,你知道这张图表示哪个数吗?(出示图) 它表示( ),由( )个 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写作( ),读作( )。
2. 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千以内的数?今日我们就来探 讨用其它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数。 出示课题:小探究。
二、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的 数。 (1)请小挚友细致看看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小正方体来表示 数呢? 引导: 一个一个地数 10 个小方块组成一条 10 个一就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 10 个条组成一板 10 个十是一百 一百个一百个地 数 10 个百组成一大块 10 个一百是一千 多媒体演示,完成表格。 你们知道一块、一条、一板、一大块分别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 请你填入表格。 导出数位依次表: ……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练习:它表示哪个数?书最终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 沟通。 2. 用货币来表示数(课前打算好面值一百元、十元、一元的 人民币) (1)小挚友请你数一数学具中共有多少人民币? (2)你是怎样数的?个别沟通。 (3)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钱?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
第12页 共15页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 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 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10。
[老师干脆告知学生“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 数单位”,开宗明义地讲授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面积
情境:
多媒体展示一条牛被一根长2米的绳子吃草的情境,让学生说说这条牛能吃多大面积的草。

然后引导学生把圆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任务: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启发思维,开阔思路
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多媒体展示一条牛被一根长2米的绳子吃草的情境。

2. 多少媒体演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质疑:圆的面积能不能将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二、分组讨论
1、同桌相互讨论,应将圆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比较合适。

2、学生动手将自己准备的圆的模型实行了切割,然后拼成其他的图形。

3、转化后的图形面积和圆面积有何关系。

转化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三、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发言,说明操作过程及推导结果。

2、教师归纳总结:并用多媒体演示:
成果:1、分小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2.探究讨论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过程。

3.各组选派代表发表自己的看
资源:1、教师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幻灯片;
2、学生自己准备圆的模型图,并将它们分成若干等份。

3、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