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之翻译有什么作用.
翻译概论翻译的目的之交际
交际翻译法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以Suzhou Weekly为例
• 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取决于三个因素:文本类型、读者身份和翻译目的。 新闻属信息型语篇,适合用交际翻译法。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 依据,对Suzhou Weekly中的若干汉英译例从标题改写、词汇变通和 句法重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解决汉英新闻翻译中可能遇到 的种种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Abstract]Newmark contends that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ethod is determined by three factors: type of text, nature of the readership an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Accordingly,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method appli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which falls into the type of informative text. This paper, based on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explores feasible solutions to various problems likely encountered in Chinese-English news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the typical examples taken from Suzhou Weekly in terms of three aspects: title rewriting, lexical change and syntactic restructuring.
第一、二讲翻译的定义、目的、条件、标准、过程
译文同原文在内容上一致,这叫“意似”,是 翻译的最低标准。译文同原文如果能在形式 上和精神上同时一致起来,或称“形似”和 “神似”,这是翻译的高标准。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钱钟书:化境说—理想
sublimed adaptation
是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 维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 活动”。
是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 维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 活动”,它包含着一个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逐 步深入,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步完善的过程 。(古今明,P4)
2 翻译的目的
交流信息,克服语言障碍 学习其他语言的文化和文明,帮助向更高的
第一部分 翻译概论
1 翻译的定义 2 翻译的目的 3 翻译的意义 4 翻译的条件 5 翻译的分类 6 翻译的方法 7 翻译的步骤(过程)
1 翻译的定义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 文字表达出来
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 Oxford: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张柏然、许钧:《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 P17)
6 翻译的分类
工作方式 ●笔译 translation ●口译 interpretation ●机器翻译 machine translation ●机助翻译 machine-aided translation
内容题材
●文学翻译 literary translation: 诗歌、小说、戏 剧、散文和其他文学作品,着重情感内容、修辞特 征以及文体风格的传达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概论是学习翻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翻译的概念、历史、理论和技巧等内容。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定的翻译技能。
在此总结中,我将回顾我在这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知识回顾1.翻译的概念和分类: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或手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根据翻译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将其分为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指即时翻译,而笔译是指将文字材料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根据翻译的用途和领域,还可以将其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
2.翻译的历史:翻译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经典翻译到现代的科技翻译,翻译一直在桥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3.翻译的理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常见的翻译理论包括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码理论等。
4.翻译的技巧:翻译技巧是为了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而采用的方法。
常见的翻译技巧有逐字翻译、意译、增译和删译等。
三、技能拓展在翻译概论课程中,我不仅学习了翻译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训练,提高了我在翻译方面的技能。
1.翻译实践: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翻译实践。
实践中,我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质量。
2.语言能力:翻译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包括对原文和目标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在这门课程中,我通过不断的语言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文化素养: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要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在目标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翻译概论,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在翻译中处理这些差异。
四、评价和反思在这门课程中,我对翻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技能。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翻译概论翻译的目的之交际
1. 标题改写
•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其功能是“提炼内容、美化版面和吸引读者” (郜书锴)。好的新闻标题常常具有简约、醒目、概括、风趣的特点 (刘宓庆)。标题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篇新闻的交际效果和读 者的兴趣。 (1) 苏州纺织业——重围中求生 Suzhou‟s Textile Industry: Besieged, yet Fighting Hard 对比例(1)的原文和译文,最明显的是中文的破折号改成了冒号,这是 符合英文标题的习惯写法的。英文标题分成两部分,第二部分对第一 部分构成修饰或主谓关系时,通常用冒号加以隔开。 (2) 苏州迎来轻轨时代 Suzhou Ready to Build Its First Light Rail Line 例(2)原文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翻译成英文时用了省略句,这符合英 语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非谓语动词的惯 例。另外,此例英译文摈弃汉语中“轻轨时代”过分夸张的说法,代 之以“Build Its First Light Rail Line”,这符合英语平实的语言风格。
交际翻译法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以Suzhou Weekly为例
• 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取决于三个因素:文本类型、读者身份和翻译目的。 新闻属信息型语篇,适合用交际翻译法。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 依据,对Suzhou Weekly中的若干汉英译例从标题改写、词汇变通和 句法重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解决汉英新闻翻译中可能遇到 的种种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Abstract]Newmark contends that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ethod is determined by three factors: type of text, nature of the readership an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Accordingly,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method appli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which falls into the type of informative text. This paper, based on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explores feasible solutions to various problems likely encountered in Chinese-English news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the typical examples taken from Suzhou Weekly in terms of three aspects: title rewriting, lexical change and syntactic restructuring.
翻译概论
⼀、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历史上⼈们对于翻译的定义分为三个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进⾏了研究:1)传统语⽂学研究阶段:借助实际经验来理解翻译,对于翻译的定义往往是⽐喻式的。
例如: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2)现代语⾔学研究阶段:将⽬光集中在语⾔的对等上。
例如: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本材料的替代,奈达认为翻译是原语信息的在现;3)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研究翻译的教的变得多元,从⽂化、社会、符号、⼼理学等多个⾓度对翻译做定义;由于翻译时⼀项极其复杂的活动,通过对翻译本质特征的简要归纳,尝试作出如下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段,意义再⽣为任务的⼀项跨⽂化交际活动。
•翻译活动翻译活动不是⼀种置⾝于时空之外的静态活动,它是翻译主体在⼀定历史条件和⽂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转换⽽进⾏的⼀种⽬的⼗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对内部进⾏纵向的思考和探讨——语⾔:三个层次1)思维:根本上翻译活动赖以进⾏的基础是全⼈类具有思维活动的事实,⼈类思维的共性构成了翻译的思维层次;2)语义:思维的实现需要语⾔,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的,⽤⼀种语⾔符号传达另⼀种语⾔符号的意义,构成了翻译的语义层次;3)美学:语⾔除传情达意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尤其是⽂学语⽂,更⾼层次的要求。
对外部进⾏横向的思考和探索——⽂化:三个层⾯1)意愿:翻译活动具有⽬的性,它总与某种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因⽽翻译⽬的影响到了作品选择、翻译⽴场和翻译⽅法;2)现实:不同国家民族在语⾔、⽂学、⽂化、⼼理⽅⾯存在差异,阻碍翻译活动的顺利进⾏,促进⼈们对翻译可⾏性的思考;3)道德:翻译主体——译者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法从⼼所欲;对翻译的评价也⽆法摆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之⼀的道德的约束;•翻译的特性:1)社会性:翻译活动存在是因为⼈之间的交流需要,⼈与⼈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关系具有社会性;2)⽂化性:翻译的本质作⽤——克服语⾔障碍的精神沟通,通过⽂化层⾯的交流得到;翻译活动也收⽂化语境的影响;翻译的实际操作——语⾔转换,不能不考虑⽂化因素;3)符号转换性:巴斯奈特》翻译是⼀种语⾔⾏为,本质上属于符号学范畴,翻译活动⾸先体现在符号的转换层⾯;4)创造性:翻译的全过程是参与原⽂创造的能动的过程——语⾔结构重建、⽂化语境重建、新的读者和解读;5)历史性:翻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形式;翻译能⼒随历史发展——新的翻译可⾏性;翻译⽆定本——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以及不断超越局限不断突破的必要性;⼆、翻译的过程•中西翻译简史:1)西公元前三世纪中叶 / 古罗马对希腊作品的译介 / ⽤拉丁语翻译改编希腊作品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 / 圣经的翻译 ⽤拉丁语翻译圣经中世纪中期 / 典籍的翻译 / 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欧洲⽂艺复兴运动时期 / 翻译活动深⼊到思想、政治、宗教、哲学、⽂学各领域 / 民族语⾔的地位⽂艺复兴后 / 翻译古典著作和近现代作品 /⼆战后⾄今 / 机器翻译 / 翻译的规模范围形式都⼤变2)中东汉到宋 / 佛经翻译明末清初 / 西学翻译鸦⽚战争到清末 / 西学翻译改⾰开放⾄今 / ⼤规模的翻译活动•中西传统翻译观:1)西译者理解作品意思译者掌握两种语⾔译者不屈从逐字翻译译者遵守约定俗成的译法译者注意表达和谐、措辞连贯、衔接紧密,语⾔优美、赏⼼悦⽿缺点:未提及忠实——“信”的程度2)中译者的道德修养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主义的语⾔观倾向于⽂学翻译的艺术性理论基础——哲学和美学•翻译活动的丰富性:翻译类型多样性: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语际、符际翻译过程多样性:翻译形态多样》合作翻译、独⾃翻译、传教⼠翻译活动;⽂本形态多样性》1920前后译作的规范;翻译策略多样性》直译/意译、忠实/再创造翻译结果多样性:变译现象(翻译变体)•翻译的过程: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义和狭义之分。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翻译是人类交流和交融的桥梁,它在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语言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翻译的定义、分类、原则、步骤、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对翻译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是一种语言间的沟通方式,通过翻译,人们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实现文化交流和交融。
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口译是指在交谈中即时翻译,笔译是指通过文字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2. 翻译的分类根据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将翻译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口译、笔译等多种类型。
文学翻译是指将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科技翻译是指对科技文本进行翻译,商务翻译是指对商务文件和会议内容进行翻译,口译是指即时的口头翻译,笔译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翻译。
3. 翻译的原则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文原则、意译原则、规范原则、通顺原则等。
忠实原文原则是指尽可能忠实地保持原文的字面意思,意译原则是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习惯进行意译,规范原则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规范和习惯进行翻译,通顺原则是指翻译的语言要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4. 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步骤包括理解原文、分析原文、翻译、校对和修改等。
首先,译者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了解原文的内容、语境和目的,然后分析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接着进行翻译,最后进行校对和修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5. 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转换法、对比法等。
直译法是指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意译法是指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意译,转换法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转换翻译,对比法是指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进行修改。
6. 翻译的技巧翻译的技巧包括用词准确、通顺流畅、语言地道、逻辑严谨等。
译者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使译文通顺、流畅、地道,并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和严谨性。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概论OK
第1~4章考点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
语际翻译的活动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安世高、"三支":支娄迦谶、支亮、支谦。
支谦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翻译主张、释道安:他主张“案本而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的直译。
、鸠摩罗什:提出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开意译之风。
、真谛、释彦琮、玄奘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
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
奈达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文体上。
(尤金·奈达: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与中用用最切近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在现原语信息。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产生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语义翻译注重译出原文的所有含义,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交际翻译强调信息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强调信息内容,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是两种翻译方法交替使用,相辅相成,以期达到译文的最佳效果。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作用:一是确认和解释译中的问题二是指出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所有因素三是描述翻译的过程与步骤四是建议合理的翻译程序和标准。
西方翻译历史的六次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第四次高潮是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第五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第三个高潮。
第四次高潮: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翻译概论翻译直译和意译
• 断肠” “breaking one’s intestines” “heart-breaking”
“玉颜” “jade face”
.
16
直译和意译兼用
• 在翻译实践中,直译和意译是不可分割的。 直译和意译兼用也被看作是 “平行式转换” (Paralleling)(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这中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直译和 意译二者结合,交替使用。
.
17
(1). I want a man who will throw his hat over the Chindwin and then lead his troops after it.
我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他决心在钦敦江破 釜沉舟,然后率领部队前进。
.
18
(2)She didn`t like him much, but if she went out with him, it`d be one in the eye for Kat于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
12
示例
.
13
You can trust him completely,he eats no fish.
意译为: “你完全可以相信他,他是个诚实的人。”
“你完全可以相信他,他不吃鱼” •
“eat no fish”这个习语产生于伊丽 莎白一世时代。当时信奉天主教的 英国人按照罗马天主教定下的法规, 每逢星期五那天只吃鱼不吃其他的 肉。英国天主教也把星期五定为 “fish day”,但是,信奉基督教的 人却不理会这套,星期五他们照样 吃其他的肉,因此得出“He eats no fish. ”以此来赞扬他们对基 督教的忠诚。因此“eat no fish” 就. 转义为“忠诚,诚实,可以信14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概论之翻译有什么作用
翻译有什么作用?8.1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8.1.1“译何为”与翻译目的论“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而更多的是要落在“应该”一词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些翻译理论流派,其中有尤其是“目的学派”的理论作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弥补了传统翻译的不足,也为思考“译何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弗美儿发展起来的翻译模式。
他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动,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动。
任何行动都必须有目的”狭义角度下的翻译“目的”: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这个目的有三种因素: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如谋生);目标与环境中译文的目的(如启发读者);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体现某种语言结构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弗美尔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
根据目的原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
若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不难看到,弗美尔所指的“目标”,“功能”与“意图”与“译何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目的,是翻译应该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实现原文的原动力;制定目标,实际上为翻译应有何为确定一个坐标;而“译文的功能”更是翻译行为最终完成到底能起何种作用的具体体现;至于“模式的意图”的确立,直接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采取,涉及到“欲何为”的关键所在。
8.1.2“译何为”与译之“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果说“译何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那么译之“用”则是对翻译所实际发挥作用的揭示。
首先,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翻译观的确立为前提。
翻译观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它决定着对翻译的理论思考以及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的价值取向。
翻译概论 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翻译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艺术,它承载着沟通和理解的重要使命。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无论是商务交流、文化交流还是学术交流,翻译都扮演着桥梁的角色。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需要技巧和灵感的创造性过程。
首先,翻译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深入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翻译者需要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习惯用法,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例如,英语中的“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在中文中可以翻译为“捷足先登”,但直译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其次,翻译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目的,翻译者可以选择逐字翻译、意译或改写等不同的翻译方法。
逐字翻译可以保持原文的结构和用词,但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不流畅。
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拘泥于字面表达。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此外,翻译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在面对专业领域的文本时,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例如,在医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了解医学术语和流程,同时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翻译者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遇到困难和歧义时找到最合适的翻译解决方案。
最后,翻译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语言是一门活的艺术,不断变化和发展。
翻译者需要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度,并不断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关注行业的发展和趋势,了解新的翻译工具和技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翻译者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各种交流提供优质的翻译服务。
总之,翻译是一门需要技巧和创造力的艺术。
英汉翻译-翻译概论
目录
• 翻译的定义与重要性 • 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 翻译中的语义分析 • 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
01
翻译的定义与重要性
翻译的定义
01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 过程,同时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02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还包括文化、语境和 语意的传递。
归化与异化
归化
归化是指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 惯和审美需求。归化的优点是易于理解,但有时可能会失去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异化
异化是指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 点是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有时可能会使目标语读者感到陌生或不习惯。
准确
机器翻译通常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翻译结果,特别是在 处理一些常见和规范的文本时。
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局限
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局限
01
语义理解不足
机器翻译在处理复杂的语义和语 境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导致翻译 结果不够准确。
文化差异
02
03
需要人工校对
机器翻译难以完全理解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语言含义,可能会造成 文化信息的损失。
• 灵活性高:人工翻译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 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翻译,满足不同的翻 译要求。
人工翻译的优势与局限
成本高
人工翻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高。
效率低
人工翻译的速度相对较慢,无法像机器翻译一样快速 完成大量文本的翻译。
语言错误
人工翻译在处理一些复杂或专业的文本时可能会出现 语言错误或疏漏。
03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的差异
01
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知识点梳理)为什么只有将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时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定位翻译?(P6-7)答:翻译活动不是一种置身于失控之外的静态的活动,他是翻译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言转换而进行的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翻译活动在意愿,现实和道德三个层面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意愿层面看,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活动都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活动,而翻译的目的影响了对翻译作品的选择,译者的翻译立场以及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从现实层面看,不同的国家,民族在语言,文学,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些差异阻碍了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从道德层面看,一方面,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而译者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然要受到某种道德上的约束。
另一方面,对翻译的评价活动无法摆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之一的道德的影响。
所以我们不能将翻译活动视作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应该认识到只有将翻译活动至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通过考察影响制约它的种种内外部因素,才能更好地界定,理解这一渗透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
结合实例谈谈对翻译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的认识答:哲学家贺麟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说,翻译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其中包含理解、解读、领会、移意等诸多环节。
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而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亦即言与意、文与道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大多数人对翻译的可行性是深信不疑的,认为人类的经验、思维具有一致性,人类的认识形式具有普遍性,因此,人类的交流是可行的。
但是,西方一些语言学家对此提出质疑。
例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认为,哪怕最具体、最明确的的话,都远远不能激起话语发出者认定能激起的思想、情感和记忆。
新洪堡学派的加西尔认为,世界并非仅仅由人们通过语言去理解和想象;人们对世界的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中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语言所界定。
虽然,他们承认了人类交流的困难性,但并没有否认最低限度的交流的可行性。
翻译学概论
翻译学概论
翻译学概论是一门关于翻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探讨的范畴包括翻译的定义、原则、方法、技巧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等。
翻译学概论对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学概论首先阐释了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的过程。
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等多个层面,因此,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于进行准确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翻译学概论介绍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则、流畅原则、传达原则等。
忠实原则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地保持源语言的原意和风格;流畅原则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易读;传达原则则要求翻译者能准确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
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等,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翻译学概论还介绍了翻译的技巧和策略。
翻译技巧包括转换、补充、删节、改写等,翻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选择对应的技巧。
翻译策略包括对难词的处理、对文化差异的处理等,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域知识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此外,翻译学概论还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如语义等效、语言的特点、词汇的歧义等。
翻译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克服这些难题。
总的来说,翻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翻译学概论,翻译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翻译概论翻译与文化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尊重原文、保持原作风格、注重文化差 异等。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群体,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
02
翻译与文化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媒介。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 传统、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念。
04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促进文化理解
通过跨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好 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推动全球化进程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 促进全球化进程,推动不同国家 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文化多样性
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 种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对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概念或表达方式可能具有不同 的含义或隐含不同的情感色彩。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词汇空缺
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些概念或事物可能存在词汇空缺,即没有对应的词语表达。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采用适当的翻 译策略,如解释性翻译或创造新词。
01
02
03
语言多样性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语言的 交流,使得翻译需求增加, 同时也促进了语言多样性 的发展。
文化交流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更加频繁,翻译成 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信息传播
全球化使得信息传播更加 迅速和广泛,翻译在信息 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 角色。
翻译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消除语言障碍
专业化与本土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同时本土化翻译 也越来越重要。
翻译概论翻译直译和意译
CHENLI
17
(1). I want a man who will throw his hat over the Chindwin and then lead his troops after it.
我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他决心在钦敦江破 釜沉舟,然后率领部队前进。
CHENLI
18
(2)She didn`t like him much, but if she went out with him, it`d be one in the eye for Kath.
• 断肠” “breaking one’s intestines” “heart-breaking”
“玉颜” “jade face”
CHENLI
16
直译和意译兼用
• 在翻译实践中,直译和意译是不可分割的。 直译和意译兼用也被看作是 “平行式转换” (Paralleling)(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这中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直译和 意译二者结合,交替使用。
CHENLI
23
例证分析(3)
•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hare • 一箭之遥 at a stone‘s throw • 落汤鸡 wet like a drown rat • 蠢得像猪 as stupid as a goose • 犟得像牛 as stubborn as a mule • 缘木求鱼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 守口如瓶 as dumb as an oyster
CHENLI
8
英语句子结构与中文较为接近时
• 1) “Merry”, as you may know, has two meanings: happy and drunk.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概论2009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概论一、翻译的定义二、翻译的目的和任务三、翻译的标准四、翻译问题研究五、翻译方法研究一、翻译的定义自从人们的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给翻译下过定义。
关于翻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对翻译总是产生新的认识,不同的翻译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翻译家对翻译概念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这些解释各有千秋,有的比较片面,有的比较全面。
如何给翻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受到人们对翻译实践过程的认识的约束。
目前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有许多种,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国内的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1.吴献书认为,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2.张培基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刘宓(mi)庆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蔡毅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5.王克非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6.李运兴认为,翻译就是用译语语篇传达源语语篇及译者的交际目的。
7.汪涛和黄新渠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利用一种语言文字将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
8.王宏印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所谓翻译,就是把见诸于一种语言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造出来,使译作获得与原作相当的文献价值或文学价值。
9.冯庆华认为,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
10.陈宏薇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是科学,是艺术,是技能。
国外的翻译家及学者对翻译的定义:1.泰特勒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有什么作用?8.1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8.1.1“译何为”与翻译目的论“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而更多的是要落在“应该”一词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些翻译理论流派,其中有尤其是“目的学派”的理论作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弥补了传统翻译的不足,也为思考“译何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弗美儿发展起来的翻译模式。
他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动,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动。
任何行动都必须有目的”狭义角度下的翻译“目的”: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这个目的有三种因素: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如谋生);目标与环境中译文的目的(如启发读者);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体现某种语言结构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弗美尔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
根据目的原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
若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不难看到,弗美尔所指的“目标”,“功能”与“意图”与“译何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目的,是翻译应该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实现原文的原动力;制定目标,实际上为翻译应有何为确定一个坐标;而“译文的功能”更是翻译行为最终完成到底能起何种作用的具体体现;至于“模式的意图”的确立,直接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采取,涉及到“欲何为”的关键所在。
8.1.2“译何为”与译之“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果说“译何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那么译之“用”则是对翻译所实际发挥作用的揭示。
首先,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翻译观的确立为前提。
翻译观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它决定着对翻译的理论思考以及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的价值取向。
其次,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再次,对翻译之用的探讨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
通过对“译何为”和译之“用”的剖析,我们认识到“译何为”是对翻译理想作用的期待,与翻译的目的紧密相连,而译之“用”则是历史翻译在历史中所真正起到的作用。
8.2翻译的历史定位8.2.1为翻译定位特贾斯维尼·尼朗贾纳在《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和殖民语境》一书中指出,“在后殖民的情境下,翻译的问题系成了引发有关再现、权力以及历史性这诸多问题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场点。
”尼朗贾纳明确表示,为翻译定位,对翻译进行研究,“完全不是要去解决什么译者的困境,不是要在理论上再给翻译另立一说,以便能够找到一个'缩小'不同文化之间'隔阂'的更加保险可靠的'办法'。
相反,它是要对这道隔阂、这种差异作彻底的思考,要探讨如何把对翻译的执迷和欲望加以定位,从此来描述翻译符号流通其间的组织体系。
”鉴于此,尼朗贾纳试图通过翻译这一人类实践去认识历史,并从中反思翻译在这一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8.2.2翻译的历史定位翻译活动不能不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加以考察,因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翻译产生了,同时由于翻译的产生,又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研究翻译时应该放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对其进行一个正确的定位,发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翻译所扮演的角色,然后我们才能理性的判断翻译之“用”。
引用法国译论家米歇尔,巴拉尔的话说就是“对翻译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还翻译应有的历史位置,让人们清楚的看到翻译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
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包括着翻译的历史。
凯利(Louis G Kelly)曾经说过“西欧的文明多亏了翻译家”。
从罗马共和国到共同体,多亏了翻译,国际贸易和管理才有了可能。
但历史学家们对人类这一重要的活动却很少提及,所以法国译论家米歇尔·巴拉尔认为,“对翻译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还翻译应有的历史位置,让人们清楚地看到翻译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
”先来回顾一下奈达对翻译所作的定义。
奈达说翻译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这个定义揭示出翻译与语言的天然联系和翻译对语言产生影响的必然性。
事实上,这种跨语际的人类交流活动,在历史上确实对语言文字,尤其是对译入语在词汇、语法、文体、文学领域的扩大各方面产生过最直接的影响。
唐宋以前,中国曾出现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梁启超在“佛典之翻译”、“翻译文学与佛典”等文章中就着重指出:“(1)由于佛典的翻译,引起了国语实质之扩大(创立新词、引入新概念达35 000多条);(2)语法、文字之变化(归纳出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倒装句法极多等10条);(3)在文学领域,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情趣的发展;认为近代纯文学如小说、歌曲都与佛典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再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学的译介为例。
可以看到,翻译小说改变了中国向来的写作技巧。
比如说西方小说注重心理描写和刻画以及细腻的景色描写,就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放眼世界,西方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受益于翻译。
例如在德国,路德翻译5圣经6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德意志语言形成的过程。
路德认为翻译好比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本族语的不足之处。
但路德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一门语言,哪怕并不完善,也可以用来进行翻译。
在这一认识下,路德的德语翻译既不脱离、背弃这种大众语言,又力图将它提到一定的高度,即以“土生土长”的地方性语言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提炼,使其成为规范语言。
事实证明,新版圣经确实“扫清了中世纪德意志语言的积秽,成为其后几百年德国语法的典范”。
到了现代,世界语言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各民族语中外来语的比例提高,而这不能不归功于翻译。
据统计,日本人日常使用的人文和社会方面的名词术语,除直接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外,有70%来自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词语的汉译字。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翻译对民族语言,尤其是对译入语产生了具体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民族语言发展史。
接下来要将翻译置于更大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考察,因为翻译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书斋中的文字游戏,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彼得·纽马克将文化定义为,专属于一个言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具体可分为(1)生态(动植物,山脉,水域,平原等);(2)物质文化(食物,衣饰,衣食住行等);(3)社会文化(工作与休闲);(4)机构,风俗,观念(政治,社会,法律,宗教艺术);(5)手势,习惯。
翻译对译入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最初的与“五方之民”以译介为媒介的交流开始,汉民族通过翻译,了解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物产资源,其中一些物产资源被引进中原,丰富了汉民族的生态圈。
如汉武帝时期,从西域引进了大宛马、核桃、琵琶、苜蓿(生态和物质文化);唐朝以前的佛经翻译不仅对中国语言文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语言文字),随译经而移植过来的佛教思想,也丰富了中国哲学(宗教)。
同时,云岗、龙门、敦煌的石刻,龟兹乐、胡旋舞,也是随着佛经译介进入中国的艺术形式(艺术)。
1840年鸦片战争后,官方倡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后来对西方文学的译界,让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学科,西方的政治法律体系,以及西方文学作品等都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国人接受了有关知识,由西方政治思想催生了政治革命运动,中国人伦理观也变化了,家庭、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革。
在历史上,翻译在传播人类文明成果,沟通世界各民族文化视野方面起到了媒介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保持各国文化独立性为前提,进一步实现了以翻译为媒介的有效的对话,使文化的多元一体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例如,在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如能实现以互相译介典籍及最新研究成果为途径的对话,对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不啻为一件益事。
总之,作为一种跨语际、跨文化的活动,翻译在历史上对语言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翻译史也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同时,在历史上,翻译活动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来自各种文化因素的干扰。
作为译者,应该具有这样的认识:他的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历史活动。
8.3在文化视角之下的翻译之用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各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
从人类开始翻译实践直到十九世纪,中西方的的翻译理论研究仅限于对翻译操作经验的总结。
从二十世纪开始部分翻译理论家把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列入艺术范畴,用美学理论加以研究。
在我们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翻译的互动关系中,我们出现了“文化翻译”的概念,可见翻译在全世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8.3.1翻译之“用”与文化的差异性自20世纪后半叶起,翻译从技术层面逐渐转向了学术方面。
随着受到更多其他领域的学者的关注,翻译的话题不再仅仅是翻译家们的事。
更多的学者认为,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求真的过程。
而翻译也绝不仅仅是应该字面层次的语言转换,而是思想的转渡,是文化的移植。
一种语言代表这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在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从广义的角度去探索翻译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化因素不仅仅对翻译的理解、翻译的取向和翻译的具体方式发挥着制约和调节作用,也对翻译的接受和传播构成了深刻的影响。
翻译延续了文化以来,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翻译对于文化的重要性,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河流,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
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④季羡林.我看翻译[a].许钧.翻译思考录[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什么是文化?据国外有些学者估计,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学术界所下的定义不下二百个。
有的定义偏重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有的定义则偏重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文化的经典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总之,文化是一定社会中人们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基本信仰、价值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体系,同时包括由这些思想和行为而生成的结果。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才突破了传统美学和语言学模式而趋于多元化,上升为一种对文化的反思。
八十年代以来,其特点是:1、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文化研究,而非语言转换;2、翻译的性质和原理是原作的改写和处理,是跨文化转换,而非语符转换;3、翻译理论的研究重点是译作功能,而非对原作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