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大班科学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手电筒》
大班科学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手电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手电筒工作原理和光传播进行讲解。
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解手电筒构造,掌握光直线传播特性,以及影子形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解手电筒构造,理解光传播原理,掌握影子形成过程。
2.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传播原理和影子形成过程。
2. 教学重点:手电筒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光源、凸透镜、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拆卸工具,手电筒组件,画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手电筒,引导他们观察手电筒构造,提出问题:“手电筒为什能发光?它是如何工作?”激发孩子们好奇心。
2. 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讲解手电筒构造和工作原理,让孩子们解光源、电池、开关等组成部分,以及光传播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手电筒由哪些部分组成?(2)光是如何从手电筒里传播出来?(3)为什手电筒光是直线传播?4.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孩子们分组,每组拆卸一个手电筒,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在画纸上画出手电筒构造图。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构造:光源电池开关凸透镜2. 光传播原理:光是直线传播光源发出光线,经过凸透镜聚焦,照亮前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画出你心目中手电筒构造图。
(2)解释手电筒为什能发光。
2. 答案:(1)根据课堂所学,手电筒构造图应包括光源、电池、开关、凸透镜等部分。
(2)手电筒能发光是因为电池提供电能,经过导线传输到小灯泡,使其发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解手电筒构造和光传播原理。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一、教学目标1.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和作用。
2.培养观察、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和作用,学会使用手电筒。
2.教学难点:掌握手电筒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手电筒若干个(每个幼儿一个)2.手电筒内部结构图3.手电筒实物4.黑暗的环境(如教室关灯)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拿出一个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探索手电筒的构造教师展示手电筒内部结构图,讲解手电筒的组成部分,如电池、灯泡、开关等。
邀请幼儿上台观察手电筒实物,并尝试找出各个部分。
3.实践操作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个手电筒,让幼儿在黑暗的环境中尝试打开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线。
引导幼儿讨论: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出光线?光线有什么特点?讲解手电筒的光线是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会形成影子。
5.拓展活动教师准备一些障碍物,让幼儿用手指或障碍物遮挡手电筒的光线,观察影子的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遮挡物有关。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
7.结束语五、课后作业(家庭作业)1.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手电筒的构造和原理。
2.家长协助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探索手电筒构造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关注手电筒的各个部分,如:“你们能告诉我这个长长的部分叫什么吗?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对话,例如:“谁能告诉我,打开手电筒后,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2.教学难点补充:在解释手电筒原理时,教师可以用简单直观的语言,例如:“电池就像一个能量棒,灯泡就像是一个小太阳,开关就像是电灯的控制器,它们一起工作,就能让手电筒发光啦。
”在光线传播和影子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操作演示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你们看,当我用手挡住手电筒的光线,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墙上会有一个手的影子呢?”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手电筒:“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东西吗?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幼儿回答:“手电筒!”教师:“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手电筒的奇妙世界。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探索手电筒的不同玩法,发现光与影子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基本构造和发光原理,通过实验观察光与影子的变化。
2、难点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和探索,如何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和距离来影响影子的大小和形状。
三、教学准备1、每个幼儿一只手电筒。
2、白色幕布或大白纸若干。
3、各种形状的透明塑料片、玩具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1)教师在黑暗的教室里打开手电筒,引起幼儿的注意。
(2)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发光呀?”2、认识手电筒(1)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外观,了解手电筒的组成部分,如灯泡、电池、开关等。
(2)教师简单讲解手电筒的发光原理:电池提供电能,通过导线传到灯泡,灯泡就会发光。
3、探索手电筒的玩法(1)让幼儿自由探索手电筒的开关,感受打开和关闭手电筒时的变化。
(2)鼓励幼儿用手电筒照一照教室的各个角落,观察物体在光线下的样子。
4、光与影子的实验(1)在教室中间拉上一块白色幕布,将手电筒对着幕布照射。
(2)让幼儿观察幕布上出现的影子,提问:“影子是什么样子的?”(3)请幼儿把手放在手电筒前,观察手的影子。
(4)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与什么有关?”5、改变影子的实验(1)让幼儿尝试改变手电筒照射的角度和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
(2)给幼儿提供各种形状的透明塑料片和玩具,让他们放在手电筒前,观察影子的形状变化。
6、小组活动(1)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用手电筒和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更多的影子实验。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7、总结与分享(1)请幼儿回到座位上,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受。
(2)教师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发现了手电筒的奇妙之处,通过光我们看到了影子,而且还知道了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会随着光的角度和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教学目标】1.认识手电筒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了解手电筒的构成和用途。
2.学习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3.制作简易手电筒,体验手电筒的奥妙。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1 导入老师引导孩子们,谈论引导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手电筒吗?”“它有什么作用呢?”帮助孩子了解习得新者。
1.2 回顾通过让孩子们把手举起来,动手做出集体声,来回忆扩展在手中使用过的物体。
两个成人傻瓜,接着教师用一些图片旁白的方式来调动起孩子的探究热情。
2. 认识手电筒构成和用途通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孩子越来越好奇并关心这些物品,老师继续探究引导孩子:2.1 认识手电筒构成孩子们会被要求围绕这两个方面讨论手电筒构成的问题。
2.2 收音机有什么用?教师把话题引导到手电筒功用的方向,问孩子们手电筒能做什么?手电筒有哪些特点?2.3 手电筒的作用老师会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手电筒?手电筒在夜间、灾难、照明、钓鱼、探幽等场合都要用。
3. 学习手电筒使用方法为了掌握正确的使用手电筒技能,老师顺着孩子之前表述的手电筒能做什么的方向,进一步教孩子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3.1 电池的正反极性老师为孩子展示电池的表面有+、-号,另一面还有长短不一的两根字母,让孩子们记住它们的方向。
3.2 手电筒的开关老师通过示范,让孩子看到如何按下手电筒开关开关手电筒。
3.3 插入电池老师叫孩子一个一个地学会开手电筒、拧开手电筒尾端的盖子、插上电池并关闭盖子。
4. 制作简易手电筒,体验手电筒的奥妙为了进一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老师自制了一个超级简单的DIY手电筒和孩子玩游戏。
4.1 制作简易手电筒老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个短视频,教孩子如何制作手电筒。
需要准备的材料:一只纸杯、一根写字笔、透明胶带、一个节拍器。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手电筒》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手电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奥秘》,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探索光与影的关系,以及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手电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构造,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2. 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光与影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光与影的关系。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简易手电筒,观察光与影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一个,电池,小灯泡,导线,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制作材料,包括电池、小灯泡、导线、纸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手电筒,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展示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各个部分。
3. 动手制作简易手电筒(15分钟)分组进行,每组按照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手电筒。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手电筒观察光与影的关系。
提问:“你们发现光与影有什么关系?”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制作手电筒过程中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构造: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等。
2. 手电筒的工作原理:电池提供电能,小灯泡发光。
3. 光与影的关系:光照射在物体上,形成影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自己制作的手电筒,观察家里的物品,画出光与影的关系图。
2. 答案:根据观察,画出光与影的关系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制作过程,了解他们在操作中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光的传播、反射等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
2024年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 2
2024年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 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手册》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三节“奇妙的手电筒”。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功能与使用方法;探索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手电筒的构造,了解手电筒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2.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手电筒的构造与使用方法,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难点:手电筒内部构造的原理,光的传播与影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光电池、导线、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手电筒、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让幼儿观察并尝试打开。
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新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手电筒的构造、功能与使用方法。
通过图解和实物展示,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内部构造,并讲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手电筒为例,讲解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手电筒。
引导幼儿思考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尝试制作一个简易的手电筒。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幼儿思考:除了手电筒,还有哪些物品利用了光的传播原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构造与功能2. 光的传播与影子的形成3. 简易手电筒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手电筒。
答案:根据课堂所学,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电筒,要求能发光,外观美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与参与度?2. 幼儿在制作手电筒时,是否遇到了困难?如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3. 如何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及教学反思[推荐五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及教学反思[推荐五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及教学反思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分析:在上一个主题网《我的生活》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科学活动《灯的秘密》,对于电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十分感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我借用了手电筒这个孩子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究和试验论证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安装方法。
了解手电筒的简单结构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运用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问法、操作法、探究法进行突破。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科学探究、操作论证等方法,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突破难点。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手电筒人手一个、小筐五个、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过程: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谁可以给我们带来亮光?”2、操作探究:“手电筒里都有什么?”这是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3、设置疑问:“手电筒为什么能够发出亮光来?”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积极的讨论。
4、操作验证:(1)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观察,学习两节电池的安装方法。
5、知识扩展:初步了解多种高科技的手电筒和电池。
6、活动延伸:“是两节电池连在一起亮还是三节电池连在一起亮?”教学反思:在进行了上次活动《灯的秘密》之后,孩子们对电的有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电灯、电线、钨丝等相关知识。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精彩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精彩教案《奇妙的手电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子的奥秘》中的第三节《奇妙的手电筒》。
详细内容包括手电筒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手电筒发光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构造,掌握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2. 掌握手电筒发光的原理,培养幼儿对光的认知。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发光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手电筒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发光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电线、木板、图钉等。
学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电线、木板、图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在黑暗中打开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手电筒构造(10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讲解手电筒的各个部分,如灯泡、电池、开关等。
3. 示范手电筒使用方法(5分钟)教师示范如何正确安装电池、打开手电筒,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4. 探索手电筒发光原理(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究手电筒发光的原理。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讲解如何将手电筒的灯泡、电池、开关连接起来,使手电筒发光。
6.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手电筒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构造:灯泡电池开关外壳2. 手电筒发光原理:电流通过灯泡,使灯泡发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手电筒。
答案:按照课堂所学,正确安装电池、连接灯泡和开关,使手电筒发光。
2. 拓展延伸:寻找生活中的光源,了解它们是如何发光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操作、讨论等环节,使幼儿掌握了手电筒的构造、使用方法和发光原理。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探索其他光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光线传播以及影子形成等科学知识展开。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手电筒的工作原理,了解光线传播的特点。
2. 学会利用手电筒制作简单的影子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通过实践探究,激发对光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影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光线传播的特点,手电筒的制作与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影子戏道具。
2.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制作材料,包括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邀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手电筒的使用,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线,激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手电筒的内部结构,讲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引导幼儿了解光线传播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5分钟)幼儿分组,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动手制作手电筒。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疑问。
4. 影子戏制作与展示(15分钟)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手电筒,在幕布上投射影子,进行影子戏创作。
教师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制作有趣的影子戏。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工作原理示意图2. 光线传播特点3. 影子形成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手电筒,并利用手电筒进行影子戏表演。
2. 答案:手电筒制作步骤及影子戏表演方法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光与影的奥秘,分享学习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影子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重点:光线传播的特点,手电筒的制作与使用。
3.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实践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4. 作业设计:作业应具备实际操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三节《奇妙的手电筒》。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工作原理;学习使用手电筒;探索光与影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构造,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学会使用手电筒,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3. 通过实践探索光与影的关系,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光与影关系的探索。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手电筒;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纸盒、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电池、小灯泡、纸盒、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一个黑暗的房间,让幼儿体验没有光的生活,引导幼儿思考光的重要性。
2. 讲解手电筒构造与工作原理(10分钟)演示手电筒的拆装过程,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引导幼儿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3. 使用手电筒(5分钟)教会幼儿正确安装电池、打开手电筒,并强调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手电筒,让幼儿观察光线的传播,引导幼儿思考光与影的关系。
5.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用纸盒制作影子戏,观察光与影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奇妙的手电筒2. 板书内容:手电筒构造:电池、小灯泡、开关、外壳手电筒工作原理:电流通过小灯泡,发出光线光与影关系:光照射到物体上,形成影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画出手电筒的构造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结合实践,简述光与影的关系。
2. 答案:手电筒构造图及各部分名称。
光与影的关系: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遮挡光线,形成影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操作等环节,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手电筒,探索光与影的关系。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奥秘》第二节《奇妙的手电筒》。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手电筒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手电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结构,掌握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幼儿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手电筒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灯泡、导线、开关、小灯座等。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拆卸工具、电池、灯泡、导线、开关、小灯座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在黑暗的教室内寻找物品,引导幼儿感受光的重要性。
2. 讲解手电筒结构(10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讲解手电筒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3. 探索手电筒工作原理(15分钟)教师指导幼儿动手拆卸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内部结构,引导幼儿理解手电筒工作原理。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损坏的手电筒,引导幼儿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5.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根据所学知识,自行组装手电筒。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结构:电池、灯泡、导线、开关、小灯座等。
2. 手电筒工作原理:电流通过导线,使灯泡发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手电筒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答案:手电筒由电池、灯泡、导线、开关、小灯座等组成。
工作原理是电流通过导线,使灯泡发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幼儿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科技馆,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光与影》的第三节《奇妙的手电筒》。
详细内容包括:手电筒的原理与制作,光的传播,影子游戏,以及安全使用手电筒。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原理,知道手电筒是由电池、灯泡和外壳组成的,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手电筒,并能安全使用手电筒。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手电筒的制作,光的传播与影子的形成。
重点:了解手电筒原理,学会制作手电筒,安全使用手电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一个,电池、灯泡、外壳等配件,展示图片。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制作材料(电池、灯泡、外壳、导线、胶带等),安全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邀请一名幼儿上台演示手电筒的使用方法,让其他幼儿观察手电筒的亮光,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解手电筒原理(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讲解手电筒的组成部分,让幼儿了解手电筒是由电池、灯泡和外壳组成的,并解释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3. 制作手电筒(10分钟)教师示范制作手电筒的过程,然后让幼儿分组进行制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安全使用手电筒(5分钟)教师强调使用手电筒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要直射眼睛,不要长时间照射同一个物体等。
5. 影子游戏(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影子游戏,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变化,培养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原理与制作电池、灯泡、外壳光的传播、影子形成2. 安全使用手电筒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手电筒,并尝试用影子进行游戏。
课堂作业:绘制一幅关于手电筒的画。
2. 答案:家庭作业:根据实际情况,家长协助幼儿完成手电筒制作,进行影子游戏。
课堂作业:幼儿自由发挥,创作关于手电筒的画。
2024年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三节“奇妙的手电筒”。
具体内容包括手电筒的构造、使用原理、制作简单手电筒以及手电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和发光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的构造和发光原理。
教学重点:制作简单手电筒,了解手电筒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一个,电池,小灯泡,导线,纸杯,胶带等。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幼儿在黑暗的环境下体验没有光的情况,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黑暗中照明。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和发光原理,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3. 制作简单手电筒(15分钟)教师指导幼儿按照步骤制作手电筒,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完成手电筒制作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手电筒使用练习,让幼儿掌握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5. 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夜间行走、停电时等。
教师对幼儿的制作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构造2. 发光原理3. 制作步骤4. 手电筒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手电筒。
2. 答案:根据课堂所学,完成手电筒制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手电筒的构造和发光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让幼儿思考如何改进手电筒的设计,使其更加实用和美观。
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奇妙的科学》第四章“光与影”第二节“手电筒的秘密”。
详细内容包括光的传播、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影子形成的原因以及手电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掌握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光的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手电筒的使用方法,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实验箱、演示文稿。
学具:手电筒、画纸、铅笔、直尺、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引导学生谈论手电筒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学生分享手电筒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文稿,讲解光的传播、手电筒工作原理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手电筒进行光的传播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影子形成的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动手制作(15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动手制作手电筒。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成果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制作的手电筒,分享制作心得。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 手电筒工作原理:电池供电,小灯泡发光。
3. 影子形成原因:光被遮挡,物体背后形成暗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手电筒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动手制作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和光的传播知识。
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奇妙的手电筒”展开。
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手电筒的原理,掌握光的传播、反射等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手电筒的构造,掌握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2. 技能目标:学生能独立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手电筒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导线、纸杯、胶带等。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手电筒,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手电筒为什么能发光?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是什么?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光的传播和反射知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例,讲解如何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手电筒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成果展示与评价(5分钟)各组展示制作的手电筒,师生共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的构造2. 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3. 手电筒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手电筒。
2. 答案:根据个人创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手电筒制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了手电筒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手电筒的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制作太阳能手电筒等。
同时,鼓励学生探索光的传播和反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4. 作业设计的创意性和实用性5. 课后反思的深度与拓展延伸的广度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第三节《奇妙的手电筒》。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手电筒的构造与原理,探索光与影的关系,以及动手制作手电筒。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手电筒的构造,掌握手电筒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手电筒,探索光与影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灯泡、导线、剪刀、胶带等。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黑暗的房间,引导幼儿思考:“你们觉得这个房间怎么样?如果我们在黑暗中行走,会遇到什么困难?”从而引出手电筒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引导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3. 动手制作手电筒(15分钟)幼儿分组,每组按照教师提供的材料,动手制作手电筒。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运用刚制作的手电筒进行探索,如:“手电筒的光为什么会照射到墙上?”、“光与影的关系是怎样的?”等。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手电筒》2. 内容:手电筒的构造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光与影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手电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如:夜晚行走、停电时照明等。
同时,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尝试制作其他类型的照明工具。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手电筒的工作原理。
2. 实践情景引入:如何引导幼儿进入情景,提出问题。
3. 动手制作手电筒:分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业设计:作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1. 语言表达:使用简单明了、易于幼儿理解的语言,如“电池提供能量,导线输送电流,灯泡发光”。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子的秘密》中的第三节《奇妙的手电筒》。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功能和工作原理;探索光与影子的关系;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手电筒的构造、功能和工作原理,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2. 能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发展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手电筒的构造、功能和工作原理;光与影子的关系。
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探索光与影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手电筒、电池、小灯泡、透明胶带、剪刀、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空手电筒模型、画纸、画笔、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手电筒是什么吗?它是怎么发光的呢?”2. 新知识学习(10分钟)(1)教师讲解手电筒的构造、功能和工作原理。
(2)幼儿动手操作,组装手电筒。
(3)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光与影子的关系,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影子谜题,引导幼儿利用手电筒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手电筒制作和影子探索活动。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探索成果,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奇妙的手电筒2. 板书内容:(1)手电筒的构造:电池、小灯泡、开关等。
(2)手电筒的工作原理:电流通过小灯泡,产生光。
(3)光与影子的关系:光照射物体,产生影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手电筒,并用它探索影子。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操作、探索过程中的困惑,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的其他用途,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探索光与影子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
2024年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三节“奇妙的手电筒”。
内容主要围绕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光线传播以及影子形成等知识点展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电筒的工作原理,知道手电筒是由电池、灯泡、开关等组成的;2. 培养幼儿对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的探究兴趣;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光与影的关系;教学重点:手电筒的组成,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电池、灯泡、开关、小灯座、实验用光箱、教学PPT;2.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拆卸工具、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光箱。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手电筒,邀请一名幼儿上台,关闭教室灯光,让幼儿用手电筒照射,观察光线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手电筒的组成,讲解手电筒工作原理,引导幼儿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利用学具拆卸手电筒,观察手电筒的内部结构,然后重新组装手电筒。
4. 探究活动(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光箱进行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实验,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和影子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工作原理示意图;2. 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图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用手电筒和光箱,在家中找一个暗的环境,进行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2. 答案: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手电筒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光的传播路径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手电筒在生活中其他应用,如照明、信号传递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光与影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3. 课后反思中提到的光的传播路径的理解问题;4. 作业设计中的实验报告要求。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的探索》,详细内容为第三节《奇妙的手电筒》。
通过学习手电筒的原理和制作,让幼儿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手电筒的原理,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2. 学会制作简单的手电筒,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 能够运用手电筒进行简单的探索活动,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电筒原理的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手电筒的制作方法,运用手电筒进行探索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电池、灯泡、导线、剪刀、胶带、彩色纸等。
学具:每组一套手电筒制作材料,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黑暗的环境中寻找物品,引发幼儿对手电筒的好奇心。
2. 讲解手电筒原理(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讲解手电筒的原理,引导幼儿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3. 手电筒制作(15分钟)教师示范手电筒的制作方法,指导幼儿动手操作,完成手电筒的制作。
4. 运用手电筒进行探索活动(10分钟)幼儿分组使用手电筒,观察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进行简单的探索活动。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针对手电筒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并组织幼儿进行随堂练习。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制作手电筒的过程和探索活动的发现,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手电筒原理2. 手电筒制作步骤3. 光的传播与影子形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手电筒,并运用手电筒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光和影子。
答案:略2. 作业题目:与家人一起进行手电筒探索活动,记录下有趣的发现。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手电筒的制作和探索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电路连接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探索活动,运用手电筒观察大自然中的光和影子,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大班科学奇妙的手电筒教案【含教学反思】
2.例题讲解:
-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配合实物演示,讲解手电筒工作原理。
-用生动的实例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如“当手电筒照射到书本上,为什么书本后面会有一块暗影?”
3.随堂练习:
-分组进行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各组展示制作成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提高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手电筒工作原理的理解,影子的形成。
重点:光的传播,手电筒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模型。
学具:每组一个手电筒、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根铅笔。
五、教学过程
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展示手电筒,引导学生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5.互动环节(5分钟)
-学生分组,用自制的手电筒进行影子游戏。
-各组展示游戏成果,分享游戏过程中的趣事。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学生谈谈对科学探究的感悟,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六、书设计
3.作业设计要更具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4.课后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增加学生的家庭实践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课程内容,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6.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光的传播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要强调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遇到物体产生影子的现象。
-手电筒的使用方法是实践操作的基础,要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手电筒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
活动准备:手电筒人手一个、小筐五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活动分析:
在上一个主题网《我的生活》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科学活动《灯的秘密》,对于电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十分感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我借用了手电筒这个孩子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究和试验论证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安装方法。
了解手电筒的简单结构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运用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问法、操作法、探究法进行突破。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科学探究、操作论证等方法,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突破难点。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谁可以给我们带来亮光?”
2、操作探究:“手电筒里都有什么?”
这是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3、设置疑问:“手电筒为什么能够发出亮光来?”
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积极的讨论。
4、操作验证:
(1)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观察,学习两节电池的安装方法。
5、知识扩展:初步了解多种高科技的手电筒和电池。
6、活动延伸:“是两节电池连在一起亮还是三节电池连在一起亮?”
活动反思:
在进行了上次活动《灯的秘密》之后,孩子们对电的有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电灯、电线、钨丝等相关知识。
的确兴趣是
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一次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次活动中97%的孩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从活动目标的制定来看:有两点优势,其一与以前相比目标制定得更加清晰,层次分明,其二目标的制定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由于本班幼儿从小班开始一直进行着科学实验活动,运用着各种实验方法,所以本次活动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又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开始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活动过程的制定和实施来看:暴露出以下几点不足:
1、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环节进行的还不够透彻。
比如在幼儿拆开手电筒之后还应该引导幼儿全面的说出手电筒的材料,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而活动中却漏说了手电筒了还有开关、玻璃片等。
2、应该在吃透孩子上多下功夫。
活动前设想的是孩子们会把手电筒完全拆开却没有想到很多孩子并没有这样做,导致了后面的安装手电筒这一环节进行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想的后果致使75%的孩子并没有操作安装手电筒的过程。
3、活动进行中的灵活性还应该再加强。
看到孩子们没有把手电工拆开就应该及时的提醒孩子们或进行正确的示范加以引导,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问题。
4、心理素质和对待活动的认真态度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本次活动较之以前相比也有进步的地方:例如活动的层次清晰了,更注重观察在科学活动中的分量,能把一节电池单拿出来引导幼儿进行较细致的观察,为后面的引导幼儿观察两节电池相联的方法打下基础。
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