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高考1977》有感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1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
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
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
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
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
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
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
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
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
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
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
高考1977电影800字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高考1977电影800字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高考1977》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而拍摄的。
你是否看过高考1977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1977电影的800字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阅读。
高考1977电影的800字观后感范文篇1四年前的九月,我进入了这所学校,失落过,彷徨过,不知所措过,不知道这就是梦想的大学,还是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刻苦读书,仿佛已经成为了高中时的记忆,大学四年里,我们扪心自问,挑灯夜读的有几个,自发早起早读而不是为了红卡加分的又有几个?现在,我已经进入了大四,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压的我喘不过气,为了找工作,许许多多的证等着我们去考,投简历、面试、笔试,考研、考公务员,放在我们面前的选择许许多多。
而正是这个时刻,需要用到我们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需要我们展示自己的实力。
可以说,这是对我们大学生涯的一次大阅兵,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后半生,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可能正如电影里所演的,我们号召“读书去”,却仿佛指明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的前途。
大学生不再是“读书人”,而是代表一个孩子能否“有出息”的衡量标准。
于是,这三十多年来,家家户户挤破脑袋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高中,参加各种补习班,考名牌大学,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大学。
而那些没考上的学生,便成了家长们口中的“反面教材”。
记得高中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只知道顺着父母的意愿“考上大学”。
如果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有大学浑浑噩噩的四年,也许会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高考1977》,让我看到那群失去回程希望的知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作出的一场斗争,他们只想用知识改变被耽误的人生和命运,不用每天在农场,而是回到户籍地,当城里人。
当他们为了赶上去高考的火车而一路狂奔时,他们奔向的是他们的理想,奔向的是他们新的人生的起点。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1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
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
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
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老迟——全剧的重要人物,喜欢把钢印系在腰间,钢印代表了权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全剧以他为挽留知情进而阻碍高考政策的落实作为矛盾的引发点,随着剧情的推进,老迟的思想也产生变化,到最后是赞同政策落实并参与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
几个知青悄悄的潜入图书馆“盗借”学习资料被抓之后,老迟一边说不管,却又跑到公安局带人。
假公章证明文件的更改等情节,一个刚强、失落、耿直却很善良可爱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
改革实际涉及自己利益,让钢印、证明、介绍信等不好使以后,扭曲的政策在被废止,新兴的选拔制度,平等参与权利的落实,可以看到老迟代表的落后的权力观在被瓦解过程中的冲撞。
连长——为爱情、为友情有坚持有担当的汉子。
身上闪现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芒,爱情面前没有阶级成分的分别,也婉拒老迟的忠告,坚守自己内心的爱情;珍惜友情愿意与知青们打成一片,也愿意为小根宝背起300斤的麻包,去为别人赢取一次推荐机会,也最终愿意不辜负老迟的信任,留在了农场,自己交了一份白卷。
虽然是演绎,却也动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友情、爱情、事业权衡清楚的。
陈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亲,是个老派的知识分子,是“历史反革命”身上处处显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可以千里迢迢去隐晦探望女儿,为女儿准备资料……冒充干部被扭送招生办路上时的大义凛然,这些都昭显了一位迂腐却又深藏爱的父亲形象的高大。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高考1977》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1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
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级灾难大片年年都是票房冠军。
由这样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影片超越了时空。
那个年代的事离我们很远。
站在高考路口前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有钱的砸银子出国,没钱的弃考,有点钱又有点希望的就继续奋战。
高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好的薪酬,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对于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被要求一定接受。
从出生之后的第三年开始读书,读书,就为了高考。
它究竟是个什么,让人失眠焦虑掉头发,不能恋爱旅游弹吉他。
复读了一年又一年的学生麻木地写字计算,偶尔抬眼看一下墙上的倒计时,轻叹一口气。
所以,当七十年代的生活被还原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动和震惊,都不是矫情。
它们切肤地疼痛着。
那是1977年,每一次浪奔浪流都充满了爱恨交织。
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是年中国面临何去何从成为矛盾纠缠的漩涡,各种纷繁问题中最关乎民族国运的,又恰好是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的严峻考验。
于国,恢复高考是对中断太久的文化血脉一次迟来的延续,于人,便是芳华正在的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但是对于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来说也是矛盾的,要面对太多的不一样。
喜欢这片土地,从来的时候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它、爱惜它,一个个对朋友,对长辈的承诺,都是矛盾,对大城市的向往,对过去生活城市的怀念也都是矛盾的,每个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这个心里在老迟身上最能体现。
他看似不是父亲,但是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教育这些小青年们爱国的情操,但是他的父爱中又有点自私的成分,他想把他们都拢在身边,谁也不要离开,但是面对这些充满对外界渴望的年轻人,老迟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们,帮张国强报名更是个很好的证明。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1当年的高考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知青,让我记得最深刻的是在将近结束的一场景——男女主人公带着伙伴一起追赶火车,奔跑在雪地树林之间,那是希望之路,通过高考改变未来之路的大道,阳光洒下,铺上一层神圣的光芒,而路上不断有人倒下,那突兀不平的坚硬的石头,厚厚的雪地阻碍了他们,火车毫不留情地离去,他们带着倒下的人的希望连带自己的梦想一道破灭,无奈,气馁,不甘,愤怒,绝望,迷茫,难过。
一群人在火车站旁,面对着升起的太阳却再也看不见光明,可这时那位本来不通情理,固执,只讲组织原则的老迟开着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子的人奔驰到了考场,未来就在眼前了。
无庸置理这一段是最煽情的,把满怀希望,希望破灭,重拾希望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对我们是极其有教育意义的,要为机子的理想奋斗,即使结局让你失望,至少过程不会让自己后悔。
这部电影虽然叫做《高考1977》,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角色却是老迟与陈琼的父亲,一个是把党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腰间总是挂着一枚红印章的农场革委会主任,一个是为了女儿不惜私刻公章违反法律的历史反革命知识分子。
这两个任务刻画的笔墨太深,而让参加高考的人显得不如他们记忆深刻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两个人物也成了最大的败笔,老迟的转变太快,显得稍有突兀,最后一段他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时。
”是矫情,完全没有他们追赶火车那场戏的感觉。
这是为了处理情节而在故事内容上没有详略得当。
陈琼的父亲看得出很爱自己的女儿,却胆大包天,妄想把自己身份“转”正来帮女儿,结果还是差点毁了女儿,这也太“爱”了,人物越丰满,要顾忌的就越多,虽然这更能体现她的伟大父爱,可想想也知,随随便便之人也能将假章刻得与真章相同,父亲不应该这样被体现。
不过他也坚信自己的清白,为人正直不屈却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这部电影里的那种牺牲、奉献、正直、执着追求是应让我们这一代反思的。
当今通过高考已然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抱着这种态度,没有应有的目标只会让前路茫茫,道德、体育、劳动、艺术上的缺失,只有“智”上的发展,最终是能通过高考,但过不了社会能力这一关。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1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
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
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 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
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
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
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
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
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
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
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
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
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高考1977观后感5篇
高考1977观后感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
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高考1977观后感2祖国醒了,工人、农民、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到了祖国温馨的怀抱,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拥有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然而,看着这部影片也在回味,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上大学还是靠推荐,靠一个红印章,靠鲁莽的抗包方式,那么中国岂不是在走向落后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人们还是用大字报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依然反复书写者“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思想落后乃至知识死亡的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历史反革命的罪名依然持续,致使一些家庭还处于政治界限划清的状态,而妻离子散,诸如影片中所回放的陈琼让父亲永远的离开,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的民族之列……当影片播放起当时的情景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分厂,虽然只是几个人的镜头,但我知道影片所展示的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确实是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确实是令中国人毛骨悚然!还好,短暂的影片,就像流云,瞬间在我的眼前展示出了青年们在荒山上亲手点燃烈火的情景。
高考1977观后感10篇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
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
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
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
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
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
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二):高考1977观后感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正因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联着1条性命的发展和前途。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一>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将人的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年月。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点人怕高考,有点人还在主张消除高考。
我自个儿也是一个十分害怕高考的学生,高考的那段年月,实在可谓是我生打中目标最幽暗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一辈子中最不可以遗忘的也最没想到记起的年月。
高考,是全部80后,90后的人没有办法避开的一道儿门槛,还在细小的时刻听觉里就塞满着被前贤说烂的一句话是“高考可以变更人的命数”。
把高考说的神乎其神,于是千军万马挥杆而起,充满着斗志,紧锁着眉心,憋红着脸,握着双拳,眼神儿炯炯看着前方,狠命地向着这个越来越矮的门槛跑来。
不过看过《高考1977》这部影片儿,我对高考,对那一个生疏又有些知道得清楚的时代有了一个从新的知道得清楚。
过去也听人讲评过那段年月,但只是像听故事般觉得糊涂。
现在,当故事变为影片儿展如今我眼前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我看见了那一个时期的伟大变迁,看见了一群献身的热情小伙子的奋斗历程,看见了和日常代久违了的一种神魂、一种寻求。
在影片儿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还原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加入高考并不关紧,能否录取并不关紧,关紧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当我们永恒深深地记在。
因为失往了对知识的尊敬,事物就会行动蛮横,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悲惨痛苦的记忆。
1977年12月被好些个述评家称为“一个国度和时期的拐点”,因为它所还原的不只是加入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然而,人的共同体的醒悟。
《高考1977》可贵之居于于它不止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发鼓励如今的年青一代,有幻想便会有希看,把握如今的美妙生存,捉住机会,爱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8篇)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8篇)《高考1977》观后感篇1今天下午,我们兴高采烈的去体育馆看电影——《高考1977》。
电影开始了,刹那间,体育馆里鸦雀无声。
这部电影是讲,一些知识青年耽误了高考11年后,终于等上了高考。
可是他们没有复习资料,他们只好去书院偷了些书和资料……他们恳求厂长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去参加高考,可是,厂长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还找借口说要进行一次小测试,要是通过就能去,如果没通过就从此不要再提高考。
有些人为了高考绝食进行抗议。
一次,装喇叭的时候,强子在下面看着,上面的人喇叭没拿稳,突然,喇叭掉了下来,小根宝为了救强子,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是这件事使强子奋发图强要考上大学,否则他觉得对不起小根宝。
他们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着。
厂长最终被他们所感动了。
后来,他们乘着车子在赶往高考的路上,突然,车子坏了。
为了不耽误一分钟,他们赶快跳下车拼命笨向火车站。
有些人,在途中跌倒无法赶到火车站,去参加高考。
无情的火车站长,不肯多一分钟来等待迟到的人们。
正在这时,他们的厂长出现,他们感到喜出望外,厂长把他们送进了高考的殿堂。
最后,他们没有辜负厂长的期望,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大学。
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要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高考1977》观后感篇2“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
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领悟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透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对于这个历史事件的呈现仍然是建立在一个有明确意识形态垄断的创作立场上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1977》范文,快来围观吧。
《高考1977》观后感一:怀着一种复杂的别样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感受着那段动荡过后的岁月里,渴望知识的青年们对高考恢复的激情澎湃,也感受着当年高考和我们如今的不同~前面的总感觉是喜剧片,可看到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想要哭,为那些渴望知识的人感动。
看着他们歇斯底里的喊着,狂奔着,奔向希望的考场,至始至终,都给我无尽的震撼。
现在看来真的是不可思议,可当时确确实实发生在祖国的很多地方,这只是千万个故事的浓缩,一个时代或者说一代人的缩影,让我们后来人有所感悟的电影。
其中穿插的爱情,最后却没有结局以示,却是一个遗憾,可能为了还原当时的真实,就没有以圆满的大结局收尾。
来之不易啊,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吧。
《高考1977》观后感二:记得听老妈讲过她在刚恢复高考时怎么利用一切时间去看书算题,和同学讨论,疯狂记笔记,一本高等数学的练习题集在她的同学间广为流传。
她还记得她当年的高考,题目是记一个感动你的人。
她没有选择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的主题:写对于毛主席的深切怀念,而是选择去写她身边的一个朋友,写那个女孩怎么身残志坚,用自己的毅力乐观坚持地生活下去的故事。
由于她的“个人”选择,她当年的高考作文分数很低,于是在1977年,她落榜了。
虽然在第二年的高考中老妈如愿考上了大学,但是这件事情对她的打击至今还是令她记忆犹新。
老妈在她的同辈人中算是幸运的,14岁停课后进了生产无线电器材的工厂,小小年纪就当了工人,没有经历过插队下乡,文革对于她来说除了饥饿和姥姥常年因为忙工作不能按时回家之外,她并没有受到太多命运的不公。
但是1977年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梦幻般的年月,文革的到来,使她本应该在学校做一个学生安心学习的生活,受到彻底粉碎,她说当时看到满大街贴满的大字报,只觉得是“好日子到头了”。
高考1977观后感300字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300字范文5篇高考1977中首先描述了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作中发生的故事。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1977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高考1977观后感1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
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期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务必要有推荐表才能够。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
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
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此刻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然而,此刻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就应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我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我,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我的一份力量,让自我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此刻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我的梦想一向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2这天上午,景老师带我们观看了安永全的《我的高考》视频,看完之后,我很感动。
这段视频讲的是安永全在家中自学高中资料,最终如愿以偿考上大学的故事。
第一次高考失败,让他吸取了教训。
在第二次高考前,他争分夺秒,每一天坚持学到凌晨三点。
为了不让疲劳打败自我,他用了头悬梁锥刺股等各种方法。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一>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将人的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年月。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点人怕高考,有点人还在主张消除高考。
我自个儿也是一个十分害怕高考的学生,高考的那段年月,实在可谓是我生打中目标最幽暗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一辈子中最不可以遗忘的也最没想到记起的年月。
高考,是全部80后,90后的人没有办法避开的一道儿门槛,还在细小的时刻听觉里就塞满着被前贤说烂的一句话是“高考可以变更人的命数”。
把高考说的神乎其神,于是千军万马挥杆而起,充满着斗志,紧锁着眉心,憋红着脸,握着双拳,眼神儿炯炯看着前方,狠命地向着这个越来越矮的门槛跑来。
不过看过《高考1977》这部影片儿,我对高考,对那一个生疏又有些知道得清楚的时代有了一个从新的知道得清楚。
过去也听人讲评过那段年月,但只是像听故事般觉得糊涂。
现在,当故事变为影片儿展如今我眼前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我看见了那一个时期的伟大变迁,看见了一群献身的热情小伙子的奋斗历程,看见了和日常代久违了的一种神魂、一种寻求。
在影片儿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还原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加入高考并不关紧,能否录取并不关紧,关紧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当我们永恒深深地记在。
因为失往了对知识的尊敬,事物就会行动蛮横,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悲惨痛苦的记忆。
1977年12月被好些个述评家称为“一个国度和时期的拐点”,因为它所还原的不只是加入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然而,人的共同体的醒悟。
《高考1977》可贵之居于于它不止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发鼓励如今的年青一代,有幻想便会有希看,把握如今的美妙生存,捉住机会,爱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五篇高考1977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高考1977》以“黑龙江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场群戏人物的纷繁复杂,相对于其他小格局影片来说,《高考1977》显然是想把这么一个具有划时代标志色彩的题材拍成一部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又着重刻画了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厂长老迟,王学兵饰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显欣饰演的女知青陈琼,影片将这一群人置于了文革刚结束,邓小平刚出山那个新旧时代的过渡期,以此来展现这个过渡期里一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憧憬与彷徨。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灾难以及灾难过后人们那种对于梦想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的挣扎的我们来说,高考无非就基本等同于了看书做习题和考试,站在今天这个视角去看待那时的知青对于高考的“挣扎与憧憬”时,80后似乎很难找到共鸣点,这恐怕也是电影上映时最大的担心所在。
作为目前自愿掏钱买票进影院的主力军,80后影迷花几十块钱去消费的不是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反思,相反在经过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他们更愿意看到的就是那种最好简单到不用脑子思考就能理解的片子。
所以对于没有那段亲身体验的80后甚至90后影迷来说,想要让他们掏钱去看这么一部很多人不太感冒的“父辈记忆缅怀”是有不小的难度。
但也不是说影片完全没有票房成功的可能性。
前几年的《东京审判》在宣传上不就给全中国人来了一次“道德绑架”吗?该片在宣传海报上宣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此语一出不得了,如果不去看的话岂不是要背上不爱国的罪名。
因此我觉得,《高考1977》也可采取这种“绑架”的办法,“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或者“每个80后都应该陪自己的父母去看的电影”。
再来说说影片本身。
高考1977观后感(分享5篇)
高考1977观后感(分享5篇)高考1977观后感(篇1)很早就知道这部电泡茶水影了,下载了也很长时泡茶水间了。
一直放在电脑里泡茶水没看。
今天终于有机会泡茶水在话,这是一部优秀的泡茶水话,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大胆的电影,因为涉及政治,涉及敏感时期,涉及动荡年代。
但是无论怎么说,难掩她的优秀,深刻,真实,感人。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人人自危,生怕哪句话不小心就成了政治犯。
即使这个年代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仅隔一年,不论中央还是地方,恐惧的惯性仍然驱使着人们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凌驾在人性之上。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毛泽东的造神运动很成功,甚至隔了几十年,到了现在,仍有人深深的拥护者毛主席的一切。
但是,但是,仅隔一年,邓小平敢于提出恢复高考制度,我不得不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睿智,大胆,敢作敢当,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知道小平同志当年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就像当初的上山下乡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一样。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
人性的泯灭与光辉并存,思想的脆弱与激情交织。
政治压力的强大__强大到泯灭父女亲情,强大到摧毁男女爱情,这两种人世间最伟大最真诚的情感__是无法估量的。
但是人心未死,最起码代表着未来的年轻人的人心未死。
也许死过,但是他们就像冬天的草籽一样,一遇到春风照样生根发芽然后沐浴着阳光雨露疯长。
不错,人心未死,只是冬眠。
只有少数的顽固派仍然固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错误的成规自以为是的指导着自己的和别人的方向。
当然最后,顽固派也苏醒了。
不是屈服,是真正的苏醒。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确的。
人们总会去相信。
但是错误的。
再强大也会被历史揭开。
毋庸置疑。
当人心被压抑久了,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看不到希望,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的时候,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希望,就像紧闭的大门突然打开了一条细细的小缝,透出了一丝光亮。
纪录片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
纪录片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高考》这部纪录片使我学到了很多,程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一定睡得比我晚,也不一定起得比我早,况且你们只需辛苦这一年,而我却每年都是这种状态。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纪录片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观看纪录片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一>《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
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
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
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
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
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
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高考1977》有感
伟大祖国诞辰60周年,激荡起了我们沉浮已久的爱国热情。
与祖国有关的各种爱国大片轮番上映,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之前上映的《高考1977》。
看完这部电影,为那个年代的的精神所震撼。
亲情、友情、爱情纠缠在一起,让人无法不融入这生活的浪潮中去。
电影叙述的是东北某农场几个知青在1977年高考前后所发生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他们已经被日复一日的单调劳动折磨得失去所有的希望,直到高考制度恢复,他们犹如黑暗中看到曙光。
于是他们开始为命运搏击抗争,期间发生的友情亲情爱情,皆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
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陈琼是一个极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印象最深刻的那句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是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众星捧月般的参加高考简直是太享福了。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对那段时间的了
解仅仅是限于奶奶辈的人的叙述。
从他们口中,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人的艰辛,那个时代人的迷茫与冲动,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难以忍受的贫苦生活,单调的农业场景,在“战天斗地”“学大寨”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有青春,理想,激情,更有灾难和悲剧。
这样的“仅仅能称之为活着的生活”到了1970年之后,已经堆积了太多的矛盾,人们在茫然中感受着命运的苦难,甚至是绝望。
一万多人的农场,就有100多个精神病患者。
有跳楼的,有上吊的,有为了饥饿去偷窃去斗殴的,有冒着危险偷偷返回城市的……他们处在剧烈的地域流走和心灵动荡之中。
他们无望地流浪在自己的祖国上,内心充斥着孤独、迷茫、和沉重的伤感,一年,两年,十年,还是永远都是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当时的困境?
知识改变命运,对高考的渴望成了当时知识青年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个人的重生也许成为恢复高考真正的意义所在。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
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
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
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
了眼泪。
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
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
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
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
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伟大得多,这是电影里面重复多次的一句话。
977年改革高考,国家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知识还给整个民族,弥补十年文革的的伤害。
“知识就是力量”,那个年代,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高考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必须死死地抓住。
小时候,邓小平在我心里
是神,父母都很敬爱他,慢慢长大,才明白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他给的。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纪念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顾小平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30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
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去读书去!这是《高考1977》中的台词,话里讲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32年前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无数上山下乡的知青走进高考考场,而知识改变命运的背后有一个沉重的话题。
当我们把高考仅视为一块跳板时,从未想过它在上一辈心中曾今是那么神圣。
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
电影呈现的便是1977年高考改革的日子里,那些普通人,为了改变命运所做出的挣扎!影片围绕着黑龙江农场插队的知青展开,他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在那里的8年,他们看不到任何未来的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大家开始自发复习应考,为了寻找复习资料,强子黑夜去偷书,却不幸被巡查人员抓住,送进派出所。
临走前,警察把他的书包还给了他,整整一包书都被没收了,却留下一套高考复习资料。
历尽磨难的他们犹如盲人重见了光明,每天发疯似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
那个冬天,类似这样的学习和复习,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
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里,仍然有很多人暗暗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但是他们要真正实现鲤鱼跳龙门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的管理者的思维的差异,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与命运的抗争,为了争取报名的权利,强子不惜绝食抗议,为了女儿高考的机会,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老陈被迫私刻公章伪造平反公函。
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
人们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大学校园,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错过了唯一的机会。
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
在影片中,老陈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参加高考并不重要,能否录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