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导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学法指导】诵读法、问题引导法。

【学习目标】徐志摩相关文学常识,闻一多诗歌“三美”的主张;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领悟诗人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一.自学提纲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2、知识链接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

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

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体现。

3.借助工具书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浮藻()斑斓()笙萧()4. 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描写这些景物就能表达无限依恋之情?3.《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三、拓展阅读1、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第二单元《再别康桥》导学案

第二单元《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徐志摩的经历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找出诗的意象,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在朗读的根底上会背诵。

知识链接1关于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

2关于写作背景:写作背景一: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他钟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深深沉浸在浓郁的康桥文化气氛中,走上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

这段美妙的生活令他魂牵梦萦,1922年诗人选修归国后,写下?康桥再会吧?一诗;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人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美景,灵感闪现,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这首传世经典之作。

写作背景二:1918年作者赴美留学。

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

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徽因,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并从此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因此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他说,我的眼睛是康桥叫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

写作背景三: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

他理想中的“自由〞主要是实现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他带着这样的政治理想回国后,与闻一多、胡适等组织了文艺团体新月社,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6 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在罹难者的名单中,有一位年仅36岁的男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为他的不幸深感惋惜。

他的到来和离去正如他的诗中所写“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

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搜集资料的能力。

3.体味作者情感,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在风景秀丽的桥边写下的这首清新空灵的诗——《再别康桥》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荡漾(yàng)一潭(tán)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斑斓(lán)撑(chēng)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声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学案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生字识记畔:1.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灿烂多彩。

荡漾:一起一伏地动。

预习效果反馈.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康桥是一座桥吗?.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整体把握段落层次.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测标: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 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李白乘舟将欲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忽闻岸上踏歌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桃花潭水深千尺,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一课时
前测: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dà yà ng ng ( 荡漾 )。 2、软泥上的qīng xìng ( 青荇 ) ,油油的在 水底招摇。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mà sù n ( 漫溯 ) 。 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shēng xiāo ( 笙箫 ) 。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 然景物。
(三)导标释标: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1、挥手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 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 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 别是哪些?
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 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 是如何体现的吗?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学习过程】一、助读资料《再别康桥》诵读指导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惆怅,惜别重读:【】轻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同步检测1.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2.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3.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

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

”(胡适语)。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和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前预习1、试读,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执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1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学习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学法指导】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学习中,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3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乞求。

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预习任务安排与要求】1、利用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青荇. 长篙. 漫溯.满载. 斑斓. 笙箫..2、反复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执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2(2)诗歌写了哪些景物?(3)为什么描写以上那些景物就能表达依恋之情?(4)作者在诗中说“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梦”的内容是什么?二、课中——探究交流1、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试从动与静,虚与实的角度分析)2、诗中前后两节相呼应,回环往复。

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 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学习方法】 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 一、 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 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 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 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 的再别康桥 ,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 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 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 1928 年第三次 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 35 岁时乘飞机从南 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 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 的《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 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李白 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

”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 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6、再别康桥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6、再别康桥

6、《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独特风格。

2、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独特风格【学习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学习方法】诵读,赏析,讨论。

【导学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背景介绍: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于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曾在此留学,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光。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这种“康桥情结”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文学创作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1928年,诗人第三次游历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带点字的读音。

浮藻笙箫青荇河畔漫溯斑斓【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把握节奏学法指导:全诗共七个小节,其中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或惆怅、深情,或热爱、赞美,或自由、奔放,又寂然、怀想。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小节或几小节,体会其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1、听读全诗,把握节奏,感受全诗的意境美。

学法指导: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重音。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读出情感学法指导:根据第2—6节诗的内容,选择你喜欢的画面,仿照句式填空:“我最喜欢第节诗所描绘的画面:它描绘了等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2、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

学法指导:康桥的美,美在它的幽美,美在它的宁静,美在它的默契。

如金柳的美,青荇的美,榆阴的美,清泉的美,行舟的美,夏虫的美……都在诗人笔下注入令了神秘的灵性。

请从诗中选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一个画面,展开想象,加以描绘。

例: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撑一只小船在青青的水草边漫游。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参考答案:《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Ⅱ。预习自测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自读课文。
探究案
(20分钟)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建议】
1.教师朗读学生聆听2.全体学生朗读3.分组朗读
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哪里美?与同组的同学交流,看看谁发现的多?(学生集思广益,可以不确定标准答案)
3.情感与价值: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
(10分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扫除字词障碍,反复诵读。
2.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
Ⅰ。教材助读:
1.作者:徐志摩(1897—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了解诗人徐志摩的创作背景和主题,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导学重点:掌握《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感悟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导学步骤:一、导入环节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徐志摩和他的代表作品。

二、整体理解1. 通读《再别康桥》,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2. 分析诗歌中具体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尝试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 讨论诗人通过《再别康桥》表达的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三、拓展延伸1.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经历,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否 resonates with 自己。

2. 以《再别康桥》为启发,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达对生命与爱情的感悟。

四、归纳总结通过学习《再别康桥》,我们深刻感受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理解了徐志摩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境界。

答案:《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先生的名作,描述了诗人在康河畔告别时的离愁别绪,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诗中运用大量的意象描绘,以及空灵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爱情美好而悲伤的主题。

整首诗情感真挚,抒情而又深沉。

诗人用“黄昏”“草色”等意象,勾勒出康桥美丽而寂寥的景象,同时通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悲伤。

结尾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深情地述说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和对美好爱情的追忆。

在文学史上,《再别康桥》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为它在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更因为它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徐志摩以他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人们对于诗歌的热爱和追捧。

通过深入解读《再别康桥》,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这位文学巨匠的艺术魅力,以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美学意义。

希望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学之美,感悟生命之真,与诗人一同感怀逝去时光,珍爱眼前的美好。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6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徐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二、写作背景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三、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
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

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

”(胡适语)。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和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前预习
1、试读,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字词积累
青荇()长篙()浮藻()
漫溯()斑斓()笙箫()
3、背诵全诗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感情。

2、竞读,由各组派代表进行诵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诵
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赏析全诗,探究下面问题
三、1、朗诵诗歌,找出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思考、讨论: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
3.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4、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美。

巩固训练
(一)必做题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
凄(qī)清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
颓圮(pǐ)漫溯(suò)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笙箫(shē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她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②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着彩虹似的梦。

③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民。

A徘徊沉淀留恋B彷徨沉积留连
C 徘徊沉积留恋D彷徨沉淀留连
3.这首歌词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诗进行了改编,请写出下列歌词对应的诗句。

①“一船星辉见证那个古典的拥抱”:
②“那片水草还在怀念你撑的长蒿”:
③“谁的衣袖带走那片云彩的来到”:
④“离别笙萧那样沉默像一种凭吊”:
(二)选做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芙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半,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

(2)纵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识积累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
赏析全诗
1、意象: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
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

情感:依依不舍(1)——无限眷恋(2-4)——放歌抒情(5)——沉默告别(6、7)
2、不可以。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
“彩虹似的梦”作铺垫。

而“悄悄”放在最后,与上文的“沉默”相呼应,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动作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情感的黯然神伤。

3(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达标训练答案
1、C
2、D
3、略
选做题
(1)主要能从远眺近观、仰视俯视,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赏析。

(要有角度,要分析)如:由远及近,林断出见到远山,近处“乱蝉衰草小池塘”;上下结合,
既写了天上的“翻飞白鸟”,也写了塘里的“红蕖”;动静结合,动的有白鸟翻
飞,静的有衰草红蕖;有声有色,写了乱蝉,还写了白鸟和红蕖。

(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
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方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