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案授课人:班级:姓名:学号: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导学案金如艳
《再别康桥》导学案龙泉中学金如艳【学习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较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方法】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课前预习1、试读,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字词积累青荇()长篙()浮藻()漫溯()斑斓()笙箫()3、背诵全诗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感情。
2、竞读,由各组派代表进行诵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评选理由:二、赏析全诗,探究下面问题1、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景物?2、结合这些景物的特点分析全诗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3.思考、讨论: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4.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5、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反馈检测一、填空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2、《再别康桥》的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三、古诗赏析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芙蕖细细香。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学案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生字识记畔:1.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灿烂多彩。
荡漾:一起一伏地动。
预习效果反馈.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康桥是一座桥吗?.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整体把握段落层次.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再别康桥》(导学案)
测标: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 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李白乘舟将欲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忽闻岸上踏歌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桃花潭水深千尺,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一课时
前测: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dà yà ng ng ( 荡漾 )。 2、软泥上的qīng xìng ( 青荇 ) ,油油的在 水底招摇。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mà sù n ( 漫溯 ) 。 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shēng xiāo ( 笙箫 ) 。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 然景物。
(三)导标释标: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1、挥手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 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 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 别是哪些?
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 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 是如何体现的吗?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原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1921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回国后,发表大量诗文,与同学成立“新月社”。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坠机身亡。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正处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他从未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渴望与追求,笔耕不辍,被梁启超赞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2.相关背景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
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3.了解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青荇.()长篙.()漫溯.()浮藻.()笙.箫()2.解释词语①招摇:②漫溯:③斑斓:(二)诵读体会,把握节奏1.给诗歌标划停顿和重读示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4《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10分钟)【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扫除字词障碍,反复诵读。
2.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
Ⅰ。
教材助读:1.作者:徐志摩(1897—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新月派”代表诗人。
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
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再别康桥》的背景:本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索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的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
所谓“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因诗人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的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后来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安,诗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游康桥的切身感受。
3.相关连接:“新月诗派”形成于20年代中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源头是胡适、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于1923年北京发起成立的“新月社”。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再别康桥》教案5篇范文精选
《再别康桥》教案5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六、课后小结(1分)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七、课后作业 (1分)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作者:霍伟学习目标:1.体悟诗歌的情感2.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手法一、步步朗读悟离情1.自由朗读2.我的初读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感觉源于作者的情感。
思考: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次诵读,作者抒发了怎样的离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因情入景品意象1.作者写离别之情,如微波似轻烟,是否因为诗人对康桥感情淡漠?哪些诗句可以证明你的观点?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写美景来抒发依恋之情,从抒情方式上来说,属于哪一种?运用这种抒情方式的诗歌,古今不限,中外不拘,我们还学过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执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1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学习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学法指导】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学习中,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3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乞求。
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预习任务安排与要求】1、利用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青荇. 长篙. 漫溯.满载. 斑斓. 笙箫..2、反复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执教人班级 学生姓名2(2)诗歌写了哪些景物?(3)为什么描写以上那些景物就能表达依恋之情?(4)作者在诗中说“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梦”的内容是什么?二、课中——探究交流1、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试从动与静,虚与实的角度分析)2、诗中前后两节相呼应,回环往复。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导学案3
《再别康桥》导学案3《再别康桥》学案学习目标: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一、依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dàngyàng()()青荇()榆阴()浮藻()chéndiàn()()长gāo()满载()mànsù()()bānlán()()shēngxiāo()()衣xiù()二、解释下列词语:招摇:漫溯:笙箫:三、文学常识填空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他是________(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意意境缔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见,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这一主见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肯定程度上克服并订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便等不足,对新诗的进展做出了肯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一)建筑美——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均匀整齐)①全诗一共____节,每节_____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①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的美感。
(二)音乐美——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奇妙的曲子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静静的”,这些_______的运用节奏轻快,带着微小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①《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究竟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安静。
《再别康桥》(徐志摩)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徐志摩)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再别康桥》(徐志摩)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从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入手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意蕴。
2. 以这首诗为切入点,了解“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
3. 通过朗读和品鉴培养良好的诗歌审美趣味。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作为“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投射,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什么情感?2.“新月派”倡导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诵读全诗,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三美”的?3.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流传后世的名作颇丰,请你试着再写出一首体现了“三美”的诗作,并作简要赏析。
【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徐志摩经典作品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3. 徐志摩经典语录= 1 \* GB3 ①有时,我们挣扎着喝完一杯苦味的咖啡,直到最后一口才尝到杯底甜蜜的糖味。
这就是生活,加了糖,只是未被搅动激活起来。
= 2 \* GB3 ②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 3 \* GB3 ③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执着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的爱着。
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个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课前预习】一、徐志摩其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
”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二、徐志摩与康桥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再别康桥》导学案参考(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参考(教师版)一、学习目标二、背景资料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于泰山脚下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胡适以为,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三、预习练习给下列加点注音荡漾()青荇()浮藻()沉淀()长篙()漫溯()笙箫()河畔()四、质疑讨论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有何作用?参考答案: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2、《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试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在罹难者的名单中,有一位年仅36岁的男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为他的不幸深感惋惜。
他的到来和离去正如他的诗中所写“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
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搜集资料的能力。
3.体味作者情感,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在风景秀丽的桥边写下的这首清新空灵的诗——《再别康桥》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荡漾(yàng)一潭(tán)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斑斓(lán)撑(chēng)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声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本文是韵脚有: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解析词语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青荇:即荇菜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漫:悠闲,不受约束溯:逆水而上斑斓:灿烂多彩招摇: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2)多音字qiǎo)悄然(zuò)作茧自缚(ní)泥泞悄作泥qiāo)静悄悄(zuō)作坊(nì)拘泥(3)形似字揉(r óu)揉搓篙(g āo )船篙澜(l án)波澜 糅(r óu )杂糅蒿(h āo )蒿草斓(l án)斑斓 蹂(r óu )蹂躏槁(g ǎo )枯槁谰(l án)谰言5.作者链接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6.背景链接《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7.解题链接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汇报朗读,2.掌握翻译诗词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1.本文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给每一节加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挥手作别云彩图(2)河畔金柳荡漾图(3)康河青荇招摇图(4)榆阴浮藻清潭图(5)撑篙漫溯寻梦图(6)忧伤夏虫沉默图(7)招手惜别云彩图四、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挥别云彩图金柳荡漾图水草招摇图 惜别留恋之情 榆阴浮藻图 赞美母校之意 撑篙寻梦图 夏虫沉默图惜别云彩图五、拓展延伸徐悲鸿画“无爪猫”揶揄徐志摩徐悲鸿喜欢以画马言志,猫则大半是画来酬答友人的。
1930年4月,徐悲鸿画展在上海举行,徐志摩因故未能参加。
不久徐志摩发表散文《猫》,写到“我的猫,她是美丽与健壮的化身”。
徐悲鸿遂画《猫》赠予徐志摩。
画中题跋首句“志摩多所恋爱,今乃及猫”,字面上指的是物事,言外揶揄之意,朋友间都能一笑而解。
徐悲鸿的幽默还体现在他画的是一只“无爪猫”,这也和“两徐”文艺论战有关。
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此处他以猫比喻西方绘画,“去其爪”就是指需要改良,他通过这幅画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绘画观。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朗读指导(一)——朗读与交流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生字词。
2.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停顿。
3.再读课文,读出感悟。
4.老师个别指导朗读,5.指名朗读,师生点评,(老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4.复习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3.汇报交流,老师适时指导。
(二)整体感知1.本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交流点拨】对康桥依依不舍、眷恋之情,哀而不伤,惆怅却洒脱飘逸的离别之情。
(三)(文本探究1.在这首诗中,作者告别的对象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2.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试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云彩是康桥的化身,不直说与康桥离别,却与“云彩”轻轻的作别,显得清新脱俗。
三个“轻轻的”表现了环境的宁静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所以动作都是轻轻的,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淡淡的惆怅。
3..试分析第一小节的作用。
【交流点拨】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4..“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一词用的恰当吗?【交流点拨】“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因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5.“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交流点拨】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由情驱使。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的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中向往的境界。
诗句说明了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
6.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交流点拨】该句是诗人当时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在诗人的眼里,榆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可是梦能寻到吗?不能!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受到挫折,而又不愿让人知道,诗人悲伤、忧愁、苦闷,只好在沉默中听几声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7.最后一小节的作用?【交流点拨】最后一小节与开头在结构上呼应,也是通过云彩这个意象来传情。
语句上略有变化,经过中间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荡,诗人珍爱康桥、不愿惊动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显得哀婉缠绵。
(四)深层感悟1.有人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三美”,分别是: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再读诗歌,试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音乐美: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再次是回环复沓。
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建筑美: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绘画美:“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诗歌的第⑦节和第①节分别用了“悄悄的”和“轻轻的”,这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交流点拨】不能换。
“轻轻的”“悄悄的”营造了一种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
但“轻轻的”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的”侧重主观状态。
在第⑦节中“悄悄的”写出了诗人了不愿打扰康河原有的恬静和美丽,更显出对康河的一往情深。
四、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内容)轻轻作别—————(情感)感伤——特点河畔的金柳——————欢喜青绿的柔草——————依恋音乐美泛舟寻梦清澈的水潭——————沉醉建筑美满船的星辉——————快乐绘画美别离的笙箫——————黯然悄悄别离—————————感伤五、拓展延伸古诗中的意象和离别柳春风知别苦,不遗抑条青。
——李白《劳劳亭歌》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诗》谓域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弱柳从风疑举袂,从兰裛露似沾尽。
——刘禹锡《忆江南》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欧阳修《踏莎行》泪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呤》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王维《送别》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