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毫升与升的认识》教案
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9083e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1.png)
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测中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部分内容在《大纲》版教材中都作为量与计量的内容并且安排在高年级学习“体积”之后,主要认识“容积”和单位之间的换算。
本套教材把升和毫升的认识安排到四年级上学期,并且安排在第一单元,有以下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和这些单位有关的事物,如:一瓶饮料245mL、一袋牛奶250mL、一桶花生油5L等。
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
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
第二,把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一方面考虑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另外,主要考虑9月初,天气还很炎热,“玩水”是这个季节学生乐于做的事,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感受“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既高兴,也易于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
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通过比较两个杯子哪个杯子装水多,使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
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杯子,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
四年级数学教案二:认识升和毫升的单位
![四年级数学教案二:认识升和毫升的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c209de9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6.png)
四年级数学教案二:认识升和毫升的单位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2.学生能够运用升和毫升来进行计算3.学生能够将升和毫升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2.让学生能够运用升和毫升来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将升和毫升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学准备:1.PPT2.计量杯、量筒或其他度量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到升和毫升的场景,如倒饮料、洗澡、浇花等。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使用到什么单位。
二、知识点讲解1.升的概念升是一个容量单位,通常用于表示液体的容量大小。
1升等于1000毫升。
2.毫升的概念毫升是一个容量单位,通常用于表示液体的容量大小。
1毫升等于1千分之1升。
3.如何测量升和毫升可以使用计量杯、量筒或其他度量工具进行测量。
4.如何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法进行换算。
方法一:升和毫升的换算公式1升 = 1000毫升例如:5升= 5×1000毫升 = 5000毫升方法二:升和毫升的换算图示通过图示展示升和毫升的换算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三、示范演练1.让学生自行测量一些液体,如水、饮料等,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2.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换算,如5升等于多少毫升,500毫升等于多少升等。
四、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2.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液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及单位。
3.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升和毫升的运用,如倒饮料、浇花等。
五、课堂总结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总结出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六、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2.将家中的一些液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及单位。
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升和毫升的运用,并记录下使用的液体及数量。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讲解和演示,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并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学生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换算,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毫升、升的认识教案
![毫升、升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83a1d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8.png)
毫升、升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毫升和升的概念及其转换关系。
掌握毫升和升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毫升和升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了解毫升和升的概念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容器(如杯子、瓶子等)向学生展示毫升和升的容量差异。
解释毫升和升的定义:
毫升是容量单位,简写为ml,是升的千分之一;
升是容量单位,简写为L,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容量单位。
2.毫升和升的换算关系
向学生介绍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1升 = 1000毫升
强调毫升和升的单位换算是一个基于十进制的简单换算。
3.毫升和升的换算方法
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毫升和升的换算方法:
换算切换单位的时候,移动小数点位置。
例如:0.5升换算成毫升,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到500毫升。
4.实际应用和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毫升和升的实际应用场景,如:
烹饪中的配料计量;
饮料瓶上的容量标识;
科学实验中的溶液配制等。
给予学生拓展练习,如:
换算其他容量单位,如千升(kL)和立方厘米(cm³)。
四、教学评估
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和计算题,考察学生对毫升和升的概念及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提供实际应用问题,测试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毫升和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料和实物示范,加深学生对毫升和升的理解。
注意:实际教学中,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5bd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1.png)
名师教学设计《升和毫升》完整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使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体积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升和毫升的定义介绍升和毫升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是体积的计量单位,升是较大的体积单位,毫升是较小的体积单位。
2.2 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讲解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1升=1000毫升。
2.3 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选择商品的容量、烹饪时食材的配比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升和毫升的应用。
3.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3 实践活动设计适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积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
4.2 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及换算关系采用PPT、图片等形式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4.3 实例分析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升和毫升在实际中的应用。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升和毫升的理解和实例。
4.5 实践活动设计适量实践活动,如填写表格、换算练习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升和毫升的理解程度。
5.2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升和毫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介绍升和毫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实验、医疗卫生等。
升和毫升教案
![升和毫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7f893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4.png)
升和毫升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升和毫升的定义。
2. 学会转换升和毫升的关系。
3. 学习测量液体体积时如何使用升和毫升。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1升的容器和一个1毫升的容器,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步骤一:概念讲解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升和毫升的定义:
- 升(L)是国际单位制中容量单位的标准单位,1升等于1000毫升。
- 毫升(mL)是升的一千分之一。
步骤二:比较容量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容器,并要求学生根据容器的大小进行排序,从最大到最小。
步骤三:转换单位
教师与学生一起练习升和毫升的转换,以及相关的换算关系。
- 1升 = 1000毫升
- 1毫升 = 0.001升
步骤四:测量液体体积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例如量杯、注射器等,并演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测量液体的体积。
步骤五:练习与应用
教师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升和毫升进行测量。
评估与反馈: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升和毫升的概念和转换关系。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自主练习,并将答案交给教师进行评分。
升与毫升教案
![升与毫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2f8fa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d.png)
升与毫升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升与毫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 能够准确地将升与毫升进行转换。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 引出问题:小明去市场买牛奶,他买了一瓶500毫升的牛奶和一瓶1升牛奶,请问小明一共买了多少升的牛奶?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探究升和毫升1. 引导学生观察一升和一毫升量杯的形状,并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大小。
2. 学生自主观察,然后思考:一升和一毫升的关系是什么?3. 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000毫升等于1升,1升等于1000毫升。
三、解决问题1. 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如果一只水杯里装了300毫升的水,那么这只水杯中有多少升的水?(2)如果一只水壶里装了2升的水,那么这只水壶中有多少毫升的水?2. 鼓励学生使用转换公式:升 × 1000 = 毫升或毫升 ÷ 1000 = 升进行计算。
四、练习巩固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分组比赛:将1升的水转换为毫升,尽快完成。
五、拓展延伸1. 利用实际物品进行拓展延伸:比如让学生把一瓶500毫升的饮料倒入一升的容器中,请问容器中还差多少毫升才装满?2. 综合运用:小明要给全班同学每人倒一杯250毫升的饮料,请问他一共需要多少升的饮料?如果每人只喝了一半,那么班上一共剩下多少升的饮料?六、总结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反思在教授升与毫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时,可以通过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解决问题和练习巩固环节时,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可以进行一些实际物品的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最后,在总结反思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
毫升与升的认识-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毫升与升的认识-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f3ca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15.png)
毫升与升的认识—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熟悉毫升和升的单位,并能够准确地判断物品的容量大小;2.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计算,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容器的认识,了解容器的分类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毫升和升的认识,以及容量大小的判断;2.教学难点:毫升和升的换算,以及容器的分类和用途。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装满水的瓶罐,引导学生谈论瓶罐的大小和物品的容量。
随后,提问学生想到还有哪些容器可以装水?2. 讲解(15分钟)1.毫升的认识:展示一支笔管和一支油漆管,让学生感受两者的重量差别。
告诉学生,“毫升”是用来表示物品体积小的单位,用来计算瓶盖大小、药水等的体积。
2.升的认识: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感受一升的食盐和一盘鸡腿的大小区别。
告诉学生,“升”是用来表示物品体积大的单位,常用于计算牛奶、水果汁等的体积。
3.小结:让学生归纳总结毫升和升的认识及应用场合。
3. 练习(20分钟)1.计算题:–一根铅笔管的容量是2毫升,那么10根笔管能装多少毫升?–一包草莓汁的容量是250毫升,那么4包草莓汁能装多少升?2.判断大小:–A和B两个盆,A的容量是200毫升,B的容量是0.5升,哪个容器可以装更多的水?–C和D两个盖子,C的直径是3厘米,D的直径是4厘米,哪个盖子可以盖住更多的瓶口?4. 拓展(20分钟)1.认识容器:–展示不同材质的容器,如玻璃瓶、陶瓷罐、不锈钢杯等,并介绍各自的特点及用途。
2.容器换算:–将一个尺子的容量量出,让学生估算并用毫升或升表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毫升和升的认识。
5. 小结(5分钟)通过对容器的认识和换算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巩固对毫升和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列举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容器,并标注其容量大小;3.按照毫升和升的比例,计算购物清单中某些物品的容量大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案范文4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案范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b22e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6.png)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案范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案范文精选4篇(一)教案范文课题:认识毫升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及掌握毫升的概念、认识及换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毫升的概念。
2. 掌握毫升与升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毫升与升的关系。
2. 掌握换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展示图片、演示计算方法。
2. 实物道具:瓶子、水杯、塑料容器等。
3. 教学辅助材料:实验记录表、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利用课件展示水杯和瓶子两幅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能说出这两个容器中哪个装的水更多吗?2. 引导学生思考容量大小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毫升。
Step 2:引入概念1. 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小瓶子和一把小勺子,向学生展示并说明这个瓶子中装有多少水。
2. 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瓶子中的水有多少毫升吗?3.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瓶子上的刻度,以及使用勺子将水倒入空瓶中进行估测。
Step 3:毫升与升的换算1. 准备一个装有500毫升水的塑料瓶,以及一个有刻度的升的容器。
2. 让学生观察塑料瓶上的刻度,并与升的容器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500毫升等于几升。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使用塑料瓶向升的容器中倒水,并观察和感受500毫升水变成升的过程。
Step 4:运算练习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毫升与升之间的换算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刻度、运算符等进行计算。
2. 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提示,利用学过的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在黑板上列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纸和铅笔完成。
Step 5:实验活动1.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不同容器中的水的容量。
2. 每组从教室中带来一种容器,并使用才子勺子将水倒入刻度在升的容器中进行测量。
3. 让学生交流和比较实验结果,并验证自己之前的估计。
毫升和升的教案
![毫升和升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54e7b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6.png)
毫升和升的教案教案标题:毫升和升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毫升和升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3. 能够运用毫升和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毫升和升的定义及其换算关系。
2. 毫升和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毫升和升的换算关系。
2. 运用毫升和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毫升和升的量杯、瓶子等实物。
2. 毫升和升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准备一些不同容量的瓶子,并标注上相应的容量(如250毫升、500毫升、1升等)。
2. 让学生观察这些瓶子的容量标记,并思考如何表示这些容量。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毫升和升的概念1. 教师向学生解释毫升和升的概念,毫升是容量单位,升是容量单位,毫升是升的千分之一。
2. 出示一些常见容量的例子,如水杯、瓶子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或升。
步骤二:毫升和升的换算1. 教师向学生介绍毫升和升的换算关系,1升=1000毫升。
2.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练习,如10升=____毫升,500毫升=____升等。
步骤三:毫升和升的应用1.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如水杯、水壶等,并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升或毫升。
2. 学生进行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估计结果,并记录在纸上。
3.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大小。
步骤四:解决实际问题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喝了300毫升的牛奶,他一天总共喝了多少升牛奶?等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运用毫升和升的知识进行换算。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毫升和升的换算关系。
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家庭用品、食品包装等,继续探究毫升和升的应用。
2. 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测量不同容器的容量,并进行记录和比较。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a4233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b.png)
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第一章:认识升和毫升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意义。
学会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
1.2 教学内容升和毫升的定义及应用。
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1升= 1000毫升。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的大小。
利用换算题,巩固学生对升和毫升换算关系的理解。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升和毫升的例子。
1.4.2 讲解: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展示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
1.4.3 互动: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第二章:计量单位的换算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进行计量单位的换算。
2.2 教学内容升和毫升与其他常用计量单位(如吨、千克、克)的换算关系。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升和毫升进行换算。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升和毫升的概念。
2.4.2 讲解:讲解升和毫升与其他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2.4.3 互动:进行换算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升和毫升换算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容积的测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容积。
3.2 教学内容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容积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容积的测量方法。
3.4.2 讲解: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4.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容积测量实验,掌握量筒的使用技巧。
3.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量筒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溶液的浓度计算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计算溶液的浓度。
溶液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升和毫升计算溶液的浓度。
小学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小学数学升和毫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2dcc297cd184254b353564.png)
小学数学升和毫升教案【篇一:升和毫升教学设计】升和毫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容量和升,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操作法教学组织形式4人小组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容量:1.出示两个茶杯: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
(板书:容量)4.出示两个水壶: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
(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
(板书完整课题)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 毫升与升的认识(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 毫升与升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c88f5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3.png)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毫升与升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毫升与升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毫升和升的定义、关系,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毫升和升的定义,掌握1升等于1000毫升,并能进行简单的容积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毫升与升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 学具:量筒、毫升和升的容器、水、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容器,如瓶装饮料、桶装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容器的容积单位。
2. 提问:谁知道这些容器上的容积单位是什么意思?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容积单位——毫升与升。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毫升与升的定义,展示1毫升和1升的容器,让学生直观感受。
2. 讲解1升等于1000毫升,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 示例讲解容积单位换算,如:将2000毫升换算成升。
4. 学生练习:将给定的容积单位进行换算。
三、动手操作1. 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容器的容积,并用毫升和升表示。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1.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毫升与升的认识,掌握了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板书设计1. 毫升与升的认识2. 主要内容:毫升与升的定义、关系、容积单位换算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记录其容积单位,并尝试进行换算。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毫升与升的认识及容积单位换算。
教案13:毫升和升的认识(一)(五篇范例)
![教案13:毫升和升的认识(一)(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e4f20b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6.png)
教案13:毫升和升的认识(一)(五篇范例)第一篇:教案13:毫升和升的认识(一)教案13:毫升和升的认识(一)奉教院附小教学内容:P26—27,毫升和升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毫升和升,并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
3、在初步形成毫升、升实际多少的表象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立联系,正确运用单位。
教学重点:1、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教学难点:毫升和升的测量与估计。
教学关键: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感受升与毫升的实际意义及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量杯, 250ml茶杯,水若干升,滴管,10ml20ml针筒若干支,饮料1升装若干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水壶:这两个水壶哪一个能盛的水比较多?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壶:观察这两个水壶,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2、提问:你知道哪种量多?怎样才能比较这两种容量呢?小结: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确定的单位——毫升来计量液体的多少。
(板书:毫升)3、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和“升”。
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像毫升这样计量液体多少的单位还有什么?(板书:升)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毫升和升来做单位。
可以用字母ml和l表示。
Ml和l来自于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毫升和升的知识齐读(板书:毫升和升的认识(一))(说明:毫升与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先让学生明确比较液体的多少时可以统一容器的大小,但要具体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大小时要使用统一单位)二、感知毫升 1、1毫升到底有多少呢?用滴管吸1毫升水,滴入量筒中,看一看1毫升水有几滴?2、观察量筒中的1毫升怎么样?那10毫升水在量筒中会到什么位置呢?(用笔作记号)3、猜一猜:一小瓶眼药水有多少毫升?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容量大约是10毫升?同学们都收集了一些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
四年级数学上册《毫升与升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毫升与升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be423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a.png)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体积、面积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容量单位毫升与升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然而,由于学生在此前学习中对于容积单位的认识较为有限,对于毫升与升的换算关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运用毫升与升的知识。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毫升与升的认识”相关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45页的练习题第1、2、3题,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并注意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4.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准备充足的量杯、量筒等实验器材,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增强实践体验。
-收集与毫升与升相关的实物,如饮料瓶、洗手液等,让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容积单位的认识。
3.运用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有关毫升与升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升和毫升》教案(精选3篇)
![《升和毫升》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bd662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1.png)
《升和毫升》教案(精选3篇)《升和毫升》篇1一、教材分析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本单元结合现实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先让学生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再认识容量单位毫升以及升与毫升间的进率,然后安排练习二进行一些综合练习。
主要有以下几点:1.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感受采用同意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观察生活里一些常见的盛液体的容器以及它们所采用的计量单位,认识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时间活动,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在认识升以后,教材让学生找几个常见的容器,分别倒入1升水,看看有多少,感知1升的多少。
在认识毫升后,让学生用滴管做实验,数数1毫升大约有几滴;倒出100毫升的饮料喝一喝,算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3.注意培养学生对容量的初步估计能力。
首先,注意估计方法的指导。
其次,安排丰富的估计活动,如结合1升的认识,估计常见一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估计现实生活里不同的容器大约分别能盛多少升水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
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
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cbebe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c.png)
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计量。
教学重点:1. 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升和毫升进行计量。
教学难点:1. 升和毫升的换算。
2. 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第一章:升和毫升的认识1. 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
2.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了解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尝试用升和毫升描述生活中的一些容积。
第二章:升和毫升的换算1. 引导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1升= 1000毫升。
2. 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升和毫升的换算。
3.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升和毫升的实际应用1.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买饮料、做饭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3.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运用升和毫升进行计量。
第四章:升和毫升的测量1. 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升和毫升的方法,如使用量筒、杯子等。
2. 学生进行测量练习,提高测量准确度。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测量任务,并记录数据。
第五章:升和毫升的综合练习1. 学生进行升和毫升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饮料的总价、做饭时的食材配比等。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互相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升和毫升的情况。
3. 学生测量升和毫升的准确度和操作能力。
第六章: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几个生活中使用升和毫升的案例,如超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包装、家庭烹饪时调整食材配比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如何正确使用升和毫升,并解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3. 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第七章:升和毫升的换算游戏1. 设计一些升和毫升的换算游戏,如卡片游戏、在线小游戏等。
升与毫升的认识教学设计
![升与毫升的认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f3a2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a.png)
升与毫升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升与毫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物体容量的直观感受能力以及单位换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与测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升与毫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换算。
2.教学难点:在理解升与毫升的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容量”的概念,并进行复习。
教师可通过出示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感知不同容量的物体,并讨论一些常见的容量单位。
2.概念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升与毫升的概念,并解释其含义。
与学生互动探讨,如何通过升与毫升来描述物体的容量大小。
3.实际测量(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活动。
教师提供一系列不同容量的容器和水杯,让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容器,用毫升和升对容量进行测量。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彼此交流并讨论自己测量容量时所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并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指导他们进行正确思考和总结。
5.换算练习(2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换算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和练习。
例如:“将3升换算成毫升是多少?”“将500毫升换算成升是多少?”等等。
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调整练习题的难易程度。
6.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升与毫升的概念进行解答和分析,如“小明家里每天要饮用500毫升的水,他家有一桶水,容量为5升,这桶水够他家饮用多少天?”等等。
7.总结与小结(10分钟)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并提醒学生掌握好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与周围同学分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情境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d8a74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c.png)
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用来计量液体体积的单位。
2.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升和毫升,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计量液体体积。
教学内容:第一章:升和毫升的认识1. 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含义。
2. 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1升等于1000毫升。
第二章:升和毫升的换算练习1. 设计一些换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换算关系进行计算。
2. 通过小组合作或游戏方式,增加学生换算的兴趣和实践机会。
第三章: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液体容器,如饮料瓶、水壶等,并标注其容量单位为升或毫升。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的概念进行计算和解决。
第四章:升和毫升的计量练习1. 准备一些液体物品,如水、果汁等,让学生使用量筒或电子秤等工具,测量其体积并记录。
2. 让学生进行升和毫升的计量练习,提高其准确性和熟练度。
第五章:升和毫升的综合应用1. 设计一些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的概念进行计算和解决。
2.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竞赛方式,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的解答,评估学生对升和毫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对升和毫升的实际应用情况。
教学资源:1. 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2. 升和毫升的换算表或卡片。
3. 量筒、电子秤等测量工具。
4. 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的题目资源。
六、升和毫升的换算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升与毫升之间更复杂的换算关系,如10毫升等于0.01升。
2. 学生能够进行较大数值的换算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更大数值的换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在换算中的作用。
2. 提供一些大数值的换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升和毫升》的教学设计
![《升和毫升》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c9942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5.png)
《升和毫升》的教学设计《升和毫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升和毫升》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升和毫升》的教学设计篇1课题:升和毫升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1例题p12“想想做做”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课前问课:教材没有用定义的方式说明容量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感受,体会容量的含义。
让学生观察、比较,感受容器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体会容量是有大小的。
再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简单的估计活动,强化学生对1升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升”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课件;水壶2个、茶杯若干、1升的量杯、1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等教学设计:一、理解容量的含义。
1、出示两个茶杯。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茶杯里盛水多?说明:哪一个杯子盛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
(板书:容量)小组说说你对容量的理解,观察茶杯的水的容积的多少?分组讨论:汇报解决的办法(用其中一个水壶的水倒入另一个,进行比较)小组内交流。
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杯,想想看哪个水杯的容量大一些?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观察、猜测、思考方法,交流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沪教版26-28页《毫升与升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初步掌握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
2、在建立毫升与升量感的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立联系并正确运用单位。
3、在联想、推测与验证等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数学学习的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毫升和升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情境引入、引发思考师:同学们,天气热的时候特别容易口渴,通常我们会怎样呢?这里就有两壶饮料,一壶橙汁,一壶苹果汁,猜一猜:哪个壶里的饮料多?学生预设1:橙汁多。
学生预设2:苹果汁多。
学生预设3:一样多。
学生预设4:无法判断。
(因为瓶子大小不一样)师:大家的意见不太一致。
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知道么?(学生汇报)学生预设1:直接倒在测量工具中进行测量比较。
学生预设2:把两个壶里的饮料分别倒入同一种壶,比较饮料高低。
学生预设3:倒在同样的杯子中,然后再比较杯数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么?倒入同一种杯子,其实是为了统一标准,这样比较才合理,一起来看一下。
师:恩,你的想法不错,倒入同一种杯子,其实是为了统一标准,这样比较才合理。
那么倒在同样的一次性杯子中可以比较么?一起来看一下。
2、激发需求、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很有想法,想到了把两壶饮料倒入同样的杯子。
现在大家知道苹果汁比橙汁多多少了么?(多一杯)师:是啊,那么这样一杯苹果汁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在表示物体长度的时候会用到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表示物体重量的时候会用到重量单位,如吨、千克、克。
那么表示这样一杯饮料的多少要用到什么单位呢?是啊,表示这样一杯饮料的多少要用到“毫升”这个单位。
“毫升”还可以用英文字母“mL”来表示。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毫升这个计量单位。
二、探究体验,建立量感(一)毫升的认识1、联系生活、了解应用范围师:同学们“毫升”这个单位你们看见过么?在哪里看到过?谁来说说看生:在饮料瓶上见过,在矿泉水上见过,在药瓶上见过等。
(学生举例说明)师:非常好,平时观察很仔细。
“毫升”这个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饮料、啤酒、洗手液等。
师:那么,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多少时,会用“毫升”作为计量单位呢?生:液体。
师:对啊,在表示这些液体的多少时,可以用“毫升”做单位。
2、亲身体验,感知1毫升(1)建模与体验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1毫升的水有多少么?生:很少很少,只有一丁点,只有一滴水那么多,只有一个小手指那么点。
师:恩,大家都觉得1毫升水很少,对么?那到底有多少呢?当我们把每条棱的长度都是1cm的空心小正方体装满水的时候,里面的水大约就是1毫升。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毫升的水有多少?(想)接下来就请大家先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盛满水,然后倒在自己的手心里,感受一下,最后再将手擦干。
(学生倒水操作)师:大家都体验了1毫升水的多少,现在谁能来谈谈你的感受?生:1毫升太少了,就手心那么一小滩。
就那么一点点。
师:大家的感觉和他们一样么?(一样)(2)体验与量化师:大家交流了对1毫升水的感受,一致认为很少,那么少到什么程度呢?老师课前用这样的一根滴管做了个小实验,你们觉得1毫升水会有多少滴呢?请看视频,仔细看、认真数。
师:数清楚了么?多少滴?原来1毫升也不过就这样的滴管滴8滴左右,回家我们也可以自己做个小实验,看看1毫升的水在你的实验中是多少滴?2、猜想验证,感知10毫升(1)猜想验证师:刚刚大家感受了1毫升水的多少。
1毫升水大约就是这个小正方体装满水的时候,也就是这样的8滴左右。
那现在你们能不能估计一下,学具盒中的这瓶水有多少毫升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四人小组讨论下。
师:大家都有答案了吧?一起来交流下。
学生预设1:我是凭感觉猜的。
学生预设2:和家里类似的生活实物进行比较。
学生预设3:和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学生预设4:根据刚才1毫升小正方体装的水,利用小正方体拼搭估计。
师:非常棒,有些同学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实物(或身边的测量工具)进行比较,有些同学联想到用小正方体进行拼搭。
方法都很好,但结果有些不一致。
那么这瓶水到底有多少毫升呢?先四人小组讨论下,然后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验证。
(学生交流,选择方法,动手操作,汇报)学生预设1:我们小组把瓶子里的水倒入10毫升量筒,正好测出它大约有10毫升。
学生预设2:我们小组也是倒入10毫升量筒,但只有大概8到9毫升。
学生预设3:我们小组测出来大概9毫升多点,我们还发现瓶子里还有一点水倒不出来,加上他们差不多10毫升。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也很会思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瓶子中的水会残留一部分,因此会造成一定误差。
(2)借物感知10毫升师:其实这个瓶子里的水大约有10毫升。
如果把10毫升的水倒入我们常见汤勺中,大约就是1勺;如果把它倒入到空的口服液瓶中,大约就是这样一小瓶;如果把它倒在这个一次性杯子中,水面会有多高呢?大家试试看吧。
3、大胆推测,感知100毫升(1)推测验证师:同学们看到了么,10毫升水倒在这个一次性杯子中,只有怎样?(浅浅的一层)如果老师10毫升、10毫升地倒,倒10次有多少毫升水呢?(100毫升)那么你觉得100毫升水会到这个杯子的什么位置呢?(请一个学生上来指一指,老师用记号笔在杯子上划线)师:同学们看见了吗,这是他认为的100毫升水的位置。
那你们心中100毫升水到哪里呢?大家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①先请每位同学用记号笔在你认为的位置上划条线做上记号。
②接下来请大家利用量具,取100毫升水倒入杯子中。
③最后比较一下你估得准确么?师:操作、比较好了,大家一起来交流下吧。
学生预设1:我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很多)或低(很多)。
(差距较大)学生预设2:我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差不多。
(差距较小)师:哦,你很厉害,能估得比较接近。
其实,想估到准确并不容易,虽然有差距,但只要大家多观察、多推测、多验证,这个本领就会越来越强。
(2)合理想象,建立一杯水的量感师:好,原来100毫升水倒入这个杯子,水面高度在这个位置。
如果将这个杯子倒满水,猜一猜会有多少毫升?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估计、汇报)学生预设1:100毫升水大概是这个杯子的三分之一,倒满差不多是3个100毫升,所以大概有300毫升。
(有点想法,很好。
)学生预设2:这个杯子小面细,上面粗,高度是三分之一,但满杯大概要比300毫升多。
师:你们越来越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想不想知道倒满到底有多少毫升水?一起来看一下。
师:其实这就是刚才装饮料的一次性杯子,现在我们知道苹果汁比橙汁多这样的一杯,就是多了(350毫升)(3)总结师: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推测与验证,认识了1毫升、10毫升以及100毫升,(边说边实物演示)。
小正方体里面装满水大约就是1毫升,这样一小瓶口服液大约有10毫升,这瓶养乐多大约有100毫升。
这个一次性杯子装满水的时候大约就是350毫升。
(二)升的认识1、毫升与升的关系,类推建立“升”的量感(1)毫升与升的关系师:(拿出1升液体)同学们,猜一猜这瓶水有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猜测不评论)师:想不想知道这瓶水到底有多少?(想)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操作)。
大家看清楚了么,这瓶水有多少?学生预设1:这瓶水有1000毫升或1升;(只有这一种回答)学生预设2:这瓶水有1升(或1000毫升)师:这位同学认为是1000毫升(或1升),有不同意见么?有些同学认为是1000毫升,有些同学认为是1升,都一样么?学生预设:都对,因为1升等于1000毫升。
师:你很厉害,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预设1:量筒上看到的。
(恩,观察很仔细)学生预设2:书上看到的。
(恩,你很会看书,很会学习)师:其实1升就等于1000毫升。
“升”这个单位还可以用英文字母缩写“L”来表示。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毫升与升的认识》(媒体出示:完整课题)(2)类推建立“升”的量感,揭示完整课题师:原来这瓶水大约有1000毫升,也就是1升,大约是这样的3满杯多一点。
刚刚大家认识了1升的水,估计下这瓶可乐有多少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预设1:我见过这瓶可乐2升。
学生预设2:大约有2升,是这个1升瓶子的两倍。
学生预设3:估的不够准确。
师:再猜一猜这桶油有多少升?你是怎么想的?(食用油5升)这桶水有多少升?(18L桶装水)师:大家真是越来越厉害了,估测、推理的能力又有了提高。
2、联系生活、了解应用范围师:同学们发现了么?同样是液体,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升”这个单位来表示液体的多少呢?(液体比较多的时候)师:是啊,当表示的液体比较多时,一般会用到“升”做单位。
“升”这个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比如说:卡车油箱里的油大约有50升、金鱼缸里的水大约有220升、洒水车里大约能装水9370升。
三、巩固练习、实践运用师: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单位“升”,还知道了1升等于1000毫升。
现在就要请大家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翻开书P28页练习1:填上合适的单位(媒体演示)一瓶橙汁1500()一瓶牛奶980()一瓶发胶240()一个热水壶5()一个水桶的容量是12()师:大家很有心,能根据1ml、10ml、100ml、1000ml水的多少来合理推测选择合适单位。
练习2:选择题,下面的容器装满的时候大约有多少?(加上文字名称)1、眼药水(10毫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