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对比共22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对比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对比
(一)市场政策 1.劳动力短缺体现在某些具体行业。 2.熟练技能劳动力的短缺。 3.劳动力短缺的年龄特点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 老龄化。 (二)制定法律 (三)中小企发展 (四)青年就业 (五)心理咨询
中俄贸易对比
中俄双边贸易现状 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中俄双边贸易现状
中国就业情况
就业结构: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 就业结构: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 提高到29.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1. ; 由18.5%提高到 .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 .6%;第 . 提高到 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下降到49. 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60.1%下降到 .1% . 下降到 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 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 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中俄双边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中俄贸易商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 一是中国较俄罗斯优势相对明显的产品
• 二是俄罗斯较中国优势相对明显的产品
• 三是中俄比较优势不明显的产品
三、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般说来, 如果双方的贸易互补性较小,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 将受到制约; 反之, 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 则有利于推动两国 贸易的增长,促进两国依据比较优势实现生产规模化和精细化,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产品的同质竞争而导致的贸易 摩擦问题。
中国
不断地加大教育力度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 性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 提高。 提高。

中俄两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比较

中俄两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比较

中俄两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比较摘要:中俄两国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分别成为“渐进式”与“激进式”改革方式的代表,同时也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两国选择不同转型模式的原因,对比分析两国改革对政治和经济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而得出中国在今后改革中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转型模式原因效果正文:中国和俄罗斯一样都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的国家,在相同的国际环境、相似的制度背景下两国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改革道路,分别成为“渐进式”与“激进式”改革方式的代表。

俄罗斯以叶利钦总统为代表的自由派掌权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推翻了苏维埃政体,建立了议会民主、多党制、三权分立的西方式民主制度在政治民主框架确立后,立即推行了以“休克疗法”和大规模私有化运动为标志的激进的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短短的时间内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转换、价格、工资和汇率机制的自由形成、卢布的内部可兑换等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初步形成。

而中国则是在坚持了共产党领导和既有的政治格局的情况下,保持强有力的宏观控制体制,逐渐地进行经济改革的各项试点和推广工作,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在不断地摸索中逐步建立起来。

两国不同的改革道路和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也因而引发了国际国内政界和学界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一、中俄两国不同转轨方式选择的原因转轨以前中俄两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可以说两国的转轨有着极为相似的制度背景。

但事实上,两国改革的初始条件如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结构等多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而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两国改革道路选择的不同。

俄罗斯在进行经济转轨以前的苏联时期,已经经历了50-6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60-7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80年代后半期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彻底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几十年的改革探索没有触动旧有管理体制的根本,没有解决苏联经济的滞胀问题,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不只是经济陷入负增长,苏联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也呈下降态势。

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李曙光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转轨国家,其经济发展情况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强劲经济增长,GD。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至2012年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而俄罗斯在经历了经济转轨后持续的经济衰退后,自1999年起进入恢复增长阶段,至2007年保持了年均7%的快速经济增长。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GD。

增幅降至5.6%,而2009年,则是出现7.9%的负增长。

但2010年俄罗斯重新以5.4%的增幅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那么,服务业发展在两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呢?一、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分析1.产值占比。

中国服务业产值占比呈阶段性上升状态,自1978年的23.9%,到2009年达最高点43.4%。

其中1978-1983年、1992-1996年、2002-2008年为平缓期,甚至出现下降年份,其余年份内则持续上升。

转轨初期,俄罗斯服务业产值占比大幅度上升,由1991年的28%到1998年已达47.9%,上升将近二十个百分点。

此后除1999-2001年期间出现短暂降低,基本保持接近50%的比例并保持稳定,至2009年已达51.8%。

2.就业占比。

由表1可见,中国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13.1%,到2009年达34.1%;俄罗斯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在转轨初期上升迅速,1992至1998年即从45.1%上升至55.7%,6年时间上升了10个多百分点,年均增长1.77个百分点。

1999年后仍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速大大减缓,年均增长0.6个百分点,仅为转轨初期的1/3。

二、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的内部构成1.中国服务业的内部构成。

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来看。

批发零售业占据了最大比重。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行政管理201150010338 李鹏飞)中国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已进行20多年了,而上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根本改变苏联经济体制,普金政府也力图振兴俄罗斯经济,走上了另一条改革之路,这就与中国形成了比较。

一、俄罗斯政府经济改革情况介绍(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政策(1991-1999)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的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独联体成立后,原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虽经叶利钦重用的几届政府几次经济体制的激进或渐进改革和转轨的政策交替运行,并未摆脱苏联成立以来的苏俄历史上和整个现代世界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困境。

叶利钦领导下的盖达尔政府一开始极力倡导激进的“休克疗法”式快速改革和转轨。

即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放开物价。

规定各种物品自由定价和收费,随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结果90%的零售商品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第二,实行国营和地方企业私有化。

按计划,1992年俄罗斯20-25%的国家企业私有化,实行自由买卖,两年内完成土地私有化,到1996年,私有化的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分别占俄GDP的60%和企业总数的70%。

第三,实现无赤字预算的紧缩财政与货币政策的。

第四,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开进出口贸易。

第五,卢布在俄国境内可以自由兑换,由原来的多种汇率制度过渡到双重汇率制。

这些急剧变化的激进政策导致1992年第一季度物价上涨11倍,生活水平下降2.5倍,工业生产下降2.5倍。

1992年6月30日俄罗斯政府提出生化经济改革纲领,设计在1992-1993年刹住滑坡,1994-1995年走出危机,1996年起实现增长。

其后又连续出台配套改革举措。

但是滑坡形式并未扭转,卢布急剧贬值,1992年初1美元兑换90卢布,9月1:240,无法实现卢布兑换自由计划。

中俄产业结构与经济政策比较

中俄产业结构与经济政策比较

在带来 巨大成功的同时 , 也带来 了严重的问题。 而在 新的历史阶段 ,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抛弃增 长中心主义的思路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和实施新 的 政绩考核体系, 从而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
固 体围绕中俄两 国的经济结构及其政策展开 。
譬 1 中俄 两 国 的 发展 道 路
作者进一步认为 中国的发展是因为它保证了制
度的连续性 , 原有 的制度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 由于试 图西化的改革失败 , 中国在 14 年重新建立了集中 99
制的制度 , 并在 17 年之后 , 99 成功保存和发挥了“ 中 华文明” 亚洲价值” 和“ 的制度 , 注重集体利益超过个
人利益 , 而保证了长足的发展。 代表中方作主 旨演讲的是武汉大学的郭熙保教 授,他将中国发展的模式概括为四个方面:增长优
是继 2 0 年以来经济发展研究 中心和经济 与管理 08 学院与俄罗斯 国立高等经济学院连手召开的第 4次 研讨会 , 前三次分别在莫斯科与武汉两地举办 。 此次
会议共收到中俄双方 2 篇论文。 2 参加学术研讨会的 有来 自国立高等经济学院、 莫斯科新经济学院( e Nw E oo i ShoaM s w 、 cnm c colt o o )国立圣彼得堡大学管理 c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 rd a colo ngmet Gaut Sho fMaae n, e
Si — e r ug te n e i ) a t t s r S t U i rt 等俄罗斯高校以及 n P e b a vs y
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 以及来 自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制度来跳出马尔萨斯陷阱,使得这些国家在重新进 行收入分配的时候更加注重投资和储蓄 ,但这也使 得消费萎缩 ,同时也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 人们预期寿命的下降。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用同样的发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简单比较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简单比较

12《商场现代化》2006年4月(中旬刊)总第464期中国和俄罗斯原来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国家,都经历了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制度变迁,然而,在经济变革过程中,两国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两国所追求的目标、所采取的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绩效都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目标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形态多元化出于我国生产力的低素质和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改革要从过去完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态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形态转变。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多元化为优化劳动力的配置,要通过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形成就业竞争机制。

摈弃原有的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计划型按劳分配模式。

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形态向以市场型按劳分配形态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共同参与分配的经济形态转变。

二、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目标1.经济制度变迁的方式不同(1)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基本上时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

力求改革的阻力最小,改革的效果最大。

从突破口来看,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将最容易改的放在前面,从旧体制的边缘开始,即在旧体制之外形成增量,先发展个体育私营经济等。

我国采用这种渐进式制度变迁其益处在于:通过逐渐推进,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大失误,降低改革的成本与代价;各种利益主体由实践来适应新形势与新政策,降低了各自的机会成本,减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摩擦,是改革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在建立;广大人民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提高了改革的信任度和支持率,是改革始终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2)在制度变迁的推进方式上,俄罗斯采用了激进的方式,将改革的过程理想化。

俄罗斯两道者认为斯大林去世后的俄罗斯改革都不成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丧失了许多机会和时间。

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现有模式进行改革将会事半功倍,实行激进改革的方针,先破再立。

俄罗斯采用了货币主义的改革模式,国家一下子放开经济,推行大规模的私有化,使俄罗斯陷入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生产力急剧下降,同时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地降低。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若干比较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若干比较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若干比较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作用。

上个世纪末两国经济制度改革,引发了全世界关注。

两国改革模式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时期所采取模式当中最具经典特征两种。

中国采取是渐进式经济改革,俄罗斯采取是激进式经济改革,取得了不一样成效。

一、中俄经济制度改革比较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

两国在相同制度背景和国际环境下,选择了不一样方法进行经济制度改革,中国采取稳健、逐步、分阶段渐进式改革方法,而俄罗斯采取是激进“休克疗法”。

下文将具体分析两国改革方法不一样。

(一)中国渐进式经济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制度改革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 年~1984 年):农村经济制度改革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改革历史任务,要求农村经济改革是这一阶段经济改革关键。

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过去人民公社经营体制,将集体土地承包给每个农户分散经营,土地全部权仍归集体,但使用权归自己。

改革使农民劳动主动性提升了,产量增加了。

和此同时,国家提升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实施协议定购制度,农副产品流通大大加紧,农村经济生机勃勃,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成为整个农村经济增加关键力量。

2、第二阶段(1984 年~1992 年):城市经济制度改革1984 年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这一阶段改革关键转向了城市。

目标是调整城市经济政策,发展城市经济。

这一时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范围改革,改变原有国家计划经济,将企业推向市场由市场引导,国家经过宏观调控来调控市场。

市场发挥了调解经济作用,政府用看不见手来影响市场,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使中国经济向着良性发展。

3、第三阶段(1992 年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年 1 月,邓小平发表了关键谈话,明确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
产权保护
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给予了重视,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完善 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
混合所有制
俄罗斯在私有化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放开了 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
财税制度改革比较
01 02
财政支出结构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对企业的扶持和投 资。
1997年,俄罗斯开始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 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并逐步推进私有化进程。
1992年,俄罗斯实施了“休克疗法”,试图快速实现 经济转型,但并未取得成功。
2000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继续推进经济改革,重 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监管。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历程
1978年开始,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经 济领域,引入市场机制。
重视对外开放
两国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加强与国际 市场的联系,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强化法律制度建设
两国都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 序,促进公平竞争。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个性经验
坚持稳中求进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策略,注重稳定 和协调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资本市场改革
俄罗斯在资本市场改革中,逐步实现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开放和规范化,而中国则在 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了资本市场制度,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开放性和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俄罗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逐步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 了利率市场化制度,加强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俄罗斯_东欧_中国经济转型宏观特点之比较

俄罗斯_东欧_中国经济转型宏观特点之比较

俄罗斯、东欧、中国经济转型宏观特点之比较段毅(北京对外联络服务中心)摘要: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政治变革,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改革。

同时,中国也恰逢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当前,经济转型的成果在俄罗斯、东欧、中国均得以体现,我们回顾各自的转型之路,并对其宏观特点做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Abstract: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which along with the Eastern European drastic change,Soviet Union disintegrate,but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transition economic reform.At the same time,China also on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rucial phase.Presently,the economical reforming achievement in Russia,Eastern Europe,China can manifest,we review road of the respective reforming,and makes the brief comparison and the analysis to its 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关键词:经济转型目标模式休克疗法渐进式北京共识Keyword:Economical reforming goal pattern shock treatment evolution type Beijing mutual re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9-0113-02经济宏观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国际形势瞬息骤变,两极体系土崩瓦解。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

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分析20世纪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效率日益低下,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计划经济国家终于做出了各自的历史性选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成为最引世人关注的巨大潮流。

伴随着剧烈的社会阵痛,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开展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艰难历程。

中国在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终于走出了计划经济本位论的樊笼,1992年宣布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潮流。

为此,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欧亚大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型国家。

一、经济转型方式及其理论背景所谓经济转型国家,从广义上说是指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

理论上,经济转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般的制度转换,既从一种制度状态进入另一种制度状态;另一种则特指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发生的制度变迁,即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转型的类型。

按制度标准划分,可分为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和不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

前者如独联体和东欧各国。

在这些国家中,前执政党或退位,或解散,或更名,或灭亡,他们均宣布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放弃共产主义信仰。

中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在原有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按照速度标准划分,可分为激进的转型和渐进的转型。

前者是指实施一个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它注重改革的终极目标,试图一步跨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之间的“鸿沟”,其理论渊源主要是主流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仅仅是渐进的、局部的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面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所有元素,才可能为市场经济体制留下生存的空间。

中俄经济特区比较研究

中俄经济特区比较研究

中俄经济特区比较研究内容摘要:经济特区是各国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是比较成功的。

近年来,俄罗斯也重新掀起经济特区建设的高潮。

中俄作为同样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大国,对比分析并总结两国经济特区的特点,从而得到经验和教训,会对我国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提供诸多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经济特区中国俄罗斯比较分析经济特区是各国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

所谓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是指主权国家或个别地区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设置的实行特殊政策的领域。

最早的经济特区是1547年意大利在布里窝那设置的自由港。

随后,经济特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陆续出现。

经济特区从其产生至今经历了四百多年,从发展趋势看,现在依然方兴未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的俄罗斯同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因此,在俄罗斯经济学界,很多人主张将“中国经验”借鉴到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而经济特区就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在全球首屈一指。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特区办得成功,不仅取得了特区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作为同样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大国,学者们对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类经济现象进行了各种比较分析,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对中俄经济特区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对比中俄经济特区的异同,对我国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改革,无疑会提供诸多启示与帮助。

中俄经济特区概况(一)中国经济特区概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由此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历史的一幕,而创办经济特区则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决策。

1980年,我国率先创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灵活的经济措施。

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

国有企业改革_俄罗斯与中国的比较

国有企业改革_俄罗斯与中国的比较

向企业领导人和少数人集中的趋势。

改革初期,俄3/4以上的企业选择了职工持股51%的方案,到1996年,职工持股已下降为17%,企业领导人持股上升到40%。

此外,银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在俄企业中也拥有较多的产权,据称,目前七大金融寡头已经控制了全俄经济的一半。

总的来看,在俄罗斯改制企业中,国有股所占比重已大大降低,实行国家控股的只占18%,国家参股的占37.6%,完全私有化的占44.4%。

与俄罗斯相比,我国改制企业产权结构虽然也出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但仍显然较为单一,公有产权处于主体地位,国有产权所占比重偏高。

1984—1994年我国共有3523户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总股本为2864亿元,其中国有股为1801亿元,占62.88%, 处绝对优势。

另据近期对全国较为典型的100家股份公司的研究表明,它们的股权结构为:国有股44.9%,法人股34.4%(由于一些企业列出的法人股东包括国有控股公司,故法人股与国家股有少许重复),个人股32.35%(其中职工股6.8%)。

(3)改制企业中国有股(或国有产权)的管理方式。

在对改制企业中国有产权所有者职能的行使上,我国一般采取了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任命企业领导的方式,这是与企业中国有产权所占比重过高相联系的。

俄罗斯对国家持股企业的管理,有时也由总统、政府直接任命董事会成员,但主要是采用向企业派驻国家代表的方式。

国家代表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作用主要有三方面:监督企业依法经营,防止舞弊,防止公司倒闭;维护国家权益;对上传递有关企业的信息。

1996年底,俄罗斯还开始对国有股实行委托管理,国家将国有股转交受托管理人,后者不享有所有权,但行使所有者职能,为前者的利益服务并取得相应报酬。

可以看出,俄罗斯对改制企业中国有股的管理上,方法要比我们多,也较灵活。

四、改革成效的比较应当肯定的是,两国企业改革均取得一定的积极效应:初步理顺了产权关系,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企业向政企分离、政资分开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企业能在相当大的程度内进行独立自主经营,初步构造了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发展直接融资,有利于改善资本结构。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一;转轨条件从转轨的起始条件看,两国无论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僵硬的计划调节手段,条块化、行政化的经济组织管理方式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一致性。

但需要指出的是,转轨之初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⑤] 苏联国民经济基础比中国雄厚,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上,这是俄转轨的有利条件。

二、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差异虽然中俄两国的经济转轨均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但两国转轨的战略目标选择上却有很大差异。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彻底放弃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否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保障市场化。

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经济转轨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强调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三、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不同俄罗斯1992年开始推行以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式改革:经济活动全面自由化;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私有化,迅速实现经济制度改革,发展市场基础,把国家作为市场的外部力量从经济运行中清除出去;经济全面对外开放。

在紧缩银根的前提下,迅速全面放开物价,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推动贸易自由化;实行卢布的可自由兑换;迅速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产权制度基础。

由此,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新自由主义”的路径选择。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我国的经济改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经济改革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通过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比较以及自身经济改革的不足总结经济改革经验教训,对确定新时期改革力向,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不足及启示经济改革展望【Abstract】:The economic reform of our country in 1978, eleve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as the symbol, history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maintained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aggregate,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mproved rapidly.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economic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economic reform of Russia and its economic reform to summarize the lessons of economic reform experience, to determine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direction,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Economic reform; Problems and enlightenment; Economic reform prospects一、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概述(一)关于激进式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的国家。

中俄经济体制比较

中俄经济体制比较
5000.00 0.00
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总额的变化
年份
数据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总额(亿元)
产值(亿元)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500000.00 400000.00 300000.00 200000.00 100000.00
3.要注重政府在市场经济转轨中旳作用。因为市场存 在不完全性、外部效应和公共品供给等原因,所以 ,市场经济在许多场合下是不均衡旳。
提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与市场、企业、 居民旳关系
(二)继续推动产权体制改革 (三)建立城乡统筹旳社会公共保障体系 (四)加紧政治体制改革,科学配置权力构造
“中国问题旳复杂性在于,我国除了是转轨经济国家 以外,还是一种发展中国家,诸多问题是和发展中 国家旳问题联络在一起旳。与前苏联、捷克、波兰 这些改革进展比较快旳国家不同,我国是从一种贫 穷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低、法律基础差、市场化程 度低旳小农经济社会转变过来旳,这就决定了我国 旳改革和当代市场制度旳建立,可能比其他国家经 历旳时间更长。”
俄: 为了“彻底告别过去”,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经济过渡,建立资本主义旳政治制度和经济制 度
“摸着石头过河”(中)
先易后难,先简后繁 ,先农村后城市旳原 则
先体制外、后体制内 ,先增量、后存量旳 改革原则
“休克疗法”(俄)
私有制为主体旳全部 制构造
自由化(价格制度、 进出口贸易)
稳定化(财政金融政 策)
0.00
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发展
年份
数据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结果
改革的不同结果
• 两国经济增长率悬殊很大 • 工业生产和设备投资存在明显反 差 • 农业方面,从1990年开始俄农业 生产就一直是负增长率,而中国 农业的增长率却一直保持着逐年 上升的趋势 • 消费物价方面
产生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果的原因
• 政治动机不同
俄罗斯出于强烈的政治动机,而不是经济需要,匆忙发起 “私有化、自由化”式的激进改革,这是造成社会经济危 机的首要原因。俄在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变更的过程中, 上层建筑变革走在了前面。改革前中国政治上具有稳定性 和统一性,经济上陷人严重困境,改革首先出于摆脱经济 困难的需要,因而采取了首先变革经济体系的做法。而且 经济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渐进” 的做法,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
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 改革必须处理好制度与体制的关系, 把握好度 • 改革必须注意社会承受能力,正确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 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 • 改革的社会环境问题
结论
尽管,俄罗斯激进式的改革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自普京上台以来,形成了可控制的市场经 济。正如陆南泉教授所说“普京选择的道路是两点,政治上集权 化,加强中央调控,经济上私有化。”现在一般说叶利钦实行的 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而普京推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的改革模式已经向中国靠拢。 虽然从目前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绩效明显优于俄罗斯,但是 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在市场化方面所取得的效用正在逐渐 显露。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不可避免的步入攻坚阶段。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及启示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及启示
• • • •

中俄经济竞争力的互补性与经济合作-精品文档

中俄经济竞争力的互补性与经济合作-精品文档

中俄经济竞争力的互补性与经济合作随着世界经济体制的不断端正,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对亚欧大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正是由于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是亚欧大陆上比较开放和先进的,因此,提升我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水平十分必要。

在世界经济体制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被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趋势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中俄两国的贸易合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出新的合作机遇,使得两国的经济能够共同提升。

一、中俄外贸结构的企业异质性1.中俄企业异质性。

在探究中俄两国经济贸易合作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经济主体为企业,不论是对动态进行比较还是对进出口产品的结构进行升级,终归都是需要对企业进行深入探究。

而不同的经济主体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些差异往往表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规模、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模式等多种因素上,而其中最重要的异质性特性就是指生产率,所以一定要重视企业的生产率才能抓住企业发展的核心。

还有要明确的就是在企业异质性的表现中人力资源是根源。

正是由于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差异,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力,这些竞争力才能推动一个国家甚至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

当某种产业进入国际市场之前,主要是看该产业生产率如何,只有生产率较高的、能够承担得起非常高的出口沉没成本的产业才能最终出口。

当一种产业正式开放对外,就能够极大地扩大市场营销规模,对出口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在具有差异化产品中实现规模化经济管理。

之所以要形成规模经济是由于这样一来就能够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使得那些生产率低下的生产企业退出出口贸易,以提升更加高档的出口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份额,保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当某些较低生产率的企业退出之后所释放的大部分生产要素统统归于高生产率企业,还有一部分生产要素回归于新产业,使得出口企业永远拥有最高的竞争力和新势力。

这就是企业异质性带来的出口贸易优势,能够不断地注入新能量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地提升本来企业的竞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