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教育部相关文件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就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评价改革为保障,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
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四、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主要载体,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强化劳动责任、养成劳动惯、提升劳动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部分地方也存在着学校不常组织劳动、不敢组织劳动,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庭不关注劳动、不舍得学生劳动等现象,存在着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有待加强。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思想引领,开足开齐课程,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工作保障,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劳动教诲的施行要求一)统筹课程设置。
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导纲要》和《指导意见》,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
义务教育段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1-2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3-9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学生应围绕党团活动、学生发展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研究、研学旅行等,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
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一〕课程目标与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时机,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表达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
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四川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活动 一般 有个 人独 立研 究 、 组 合作 研究 、 人研 小 个
() 3 总结表 达 阶段 。 生要 对 自己在 研究 性学 学
究 与全 班 集 体研 究 学 习 相 结 合 等 三种 组织 形 式 。
一
习 活动 中的感受 、体验 和获取 的其 他 相关 情 况进
行 归纳 、 整理 、 总结 、 提炼 , 形成 书 面研 究成 果 。研 究性 学 习活 动成 果 除通过 研究 论 文 、 实验 报告 、 调
精 神和科 学素养 。
研究性 学 习活动 的 主要 内容包括 :以认 识 和 解决 某一 问题为 主要 目的的调 查研究 、 验研究 、 实 文献 研究 等课题研 究 类活 动 ;以解决 一个 比较复 杂 的操作 问题为 主要 目的的社会 性 活动 的设计 和
科 技 类项 目的设计 等设计 类活 动。 ( ) 区服务 二 社
( ) 会 实践 三 社
通 知) J教 [oo2 ) (I 2 I]8号 精神 , l 推进我 省普通 高 中
综 合实 践活动课 程 的实 施 , 制定本 意见 。 特
一
、
明确综合 实践 活动 的 目标 与内容
普通 高 中综 合实践 活动是普 通 高 中新课 程 的
八 大学 习领域之 一 , 由研 究性 学 习活动 、 区服 它 社 务和 社会 实践三个 部 分构 成 ,各 部分 内容 既有共 同 的教育 目标 要求 , 又各有 侧重 。
第 9卷
第 2期
基 础 教 育 论 坛
B sc E u ai n F F n a i d c t o u l o
Vo1 . N0. 9 2
211年 6月 ( I
建议书之实训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实训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篇一:综合实践课程建议】综合实践课程建议综合实践科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对的规定。
具体实施中,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同时,应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有所侧重,灵活地借鉴下列几种便于操作的基本课型。
1、选题指导型。
“问题即课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
当然,在该课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2、方案设计型。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
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
具体的设计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
3、知识普及型。
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
引导学生对综合知识自主建构和运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在建构中一般应沿着“自主定向----自主搜集----自主整合----自主运用----自主评价”的方向循序推进。
4、自我发展型。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环节,“发展自我”也是该课程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这个领域,一般可引导学生围绕“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等公众关注的活动主题,采取“个体、小组、班级活动”,“校内、校外活动”,“课内、课外活动”等基本形式,通过“事件评析、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培养学生分享、尊重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其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不是其他学科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综合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它通过联系社会实际,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用探究的眼光和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改变单纯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积累和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健康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及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2篇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 (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 (2)精选2篇(一)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意见和建议:1. 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前,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明确每个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 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实地写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写作过程;在数学课堂上组织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学习数学知识。
3. 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和探究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鼓励团队合作:综合实践活动通常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小组或团队,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5. 注重实践环节的安全和规范: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规范。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操作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践器材和工具。
6. 增加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多样化,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社会实践等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效果。
7. 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建设性的意见。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通过科学有效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 (2)精选2篇(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实施意见:1.确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如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规范普通高中课程行为,指导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课程设置和内容相关规定《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等做了明确规定,是全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教学实施和管理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科目。
1.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高二年级、高三上学期每周3学时,2学时在课内实施,一般连排使用,另外1学时安排在课余和假期时间进行,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
课程内容包含5个专题研究活动,其中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各2个专题,三年级1个专题,专题可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确定。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
可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确定内容,如学工学农、公益活动、军训、勤工俭学、学校社团等。
3.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三学年至少10个工作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指导意见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与有效实施,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1.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
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2、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方面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各校必须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提升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规范化,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有效开展。
二、进一步明确和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较突出的问题1.正确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内容的关系,以及与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现就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督促和指导学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及时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政教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等工作。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
普通高中学校应在高中三年时间里,根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统筹安排好270课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完成若干个课题研究;以学年为单位安排社会实践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高中三年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并确保三年中学生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4.普通高中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分认定等方面工作做好整体规划。
要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诚信和安全等各项管理制度。
二、加快教师队伍建设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早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的调整,督促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并建立较为稳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教师队伍。
完整山东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专业资料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规范普通高中课程行为,指导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课程设置和内容相关规定《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等做了明确规定,是全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教学实施和管理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下载可编辑完美格式WORD专业资料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科目。
.研究性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高二年级、高三上学期每周3学时,2学时在课内实施,一般连排使用,另外1学时安排在课余和假期时间进行,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
课程内容包含5个专题研究活动,其中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各2个专题,三年级1个专题,专题可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确定。
.社会实践2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
可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确定内容,如学工学农、公益活动、军训、勤工俭学、学校社团等。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哎呀,今天咱们聊聊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
这话题一提起来,就让人想起了小时候的那些美好时光。
没错,大家都知道,孩子们在学校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听课,还有好多有趣的活动。
像什么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这些活动可是能让孩子们活学活用的好机会啊。
咱们先不说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光是想想课外活动时的欢声笑语,就让人觉得无比温暖。
说到实践活动,哎,这可真是个宝藏。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
想象一下,孩子们在泥土里翻腾,种下的不是简单的种子,而是他们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
这样的活动可真是寓教于乐啊。
老师们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带他们去田间地头,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不仅让孩子们放飞自我,还能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的,往往是书本上无法传达的。
像是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这些能力可不是随便学得来的。
大家一起动手制作东西,争论着怎样分工,谁负责什么,这时候不仅是知识的碰撞,更是智慧的火花。
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种能力,真的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再说了,实践活动总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孩子们在参观某个地方时,听到有趣的故事,甚至有的孩子一时兴起,做了个小手工,结果还引来了大家的围观。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创造力被无限放大了,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大家在一起欢笑,互相鼓励,那种氛围可真是温暖得像阳光。
实践活动不单单是课堂之外的扩展,它还可以与课内知识结合起来。
老师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用实际的活动表现出来,比如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甚至是社会实践。
这些都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内容。
想象一下,当孩子们亲自去观察、去实践,知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那感觉简直棒极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其实也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
比如,参与社区服务的活动,孩子们会意识到,自己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主要载体,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强化劳动责任、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部分地方也存在着学校不常组织劳动、不敢组织劳动,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庭不关注劳动、不舍得学生劳动等现象,存在着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有待加强。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思想引领,开足开齐课程,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工作保障,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一)统筹课程设置。
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导纲要》和《指导意见》,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
义务教育段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1-2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3-9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学生应围绕党团活动、学生发展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东省普通⾼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东省普通⾼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为深⼊贯彻教育部《普通⾼中课程⽅案(实验)》和《⼭东省普通⾼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规范普通⾼中课程⾏为,指导我省普通⾼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发展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中课程⽅案(实验)》所确定的⼋个学习领域之⼀,是国家规定、地⽅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活和社会⽣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主性、⽣成性等特点。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保持独⽴、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的体验;发展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
⼆、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相关规定《⼭东省普通⾼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对普通⾼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等做了明确规定,是全省普通⾼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教学实施和管理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科⽬。
1.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年级、⾼三上学期每周3学时,2学时在课内实施,⼀般连排使⽤,另外1学时安排在课余和假期时间进⾏,以学⽣⾃主完成为主。
课程内容包含5个专题研究活动,其中⾼中⼀年级、⼆年级各2个专题,三年级1个专题,专题可根据学校和学⽣实际,从⾃然、社会和学⽣⽣活中确定。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
可根据学校和学⽣实际确定内容,如学⼯学农、公益活动、军训、勤⼯俭学、学校社团等。
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
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过程贴近生活,要求循序渐进,安排规范有序。
为了使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取得实效,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时,应避免形式主义,克服随意性。
学校要形成切实有效的抓手和载体,教师要精选内容、精心设计,认真研究、合理指导;学生要积极参加,自主合作,在活动中获得生动的感悟、深刻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
一、综合实践活动各系列的必修要求和操作说明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建议1、基础性必修要求与校本、区本特色之间的有机协调。
学校应完成《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基础性必修要求的内容。
在操作上,应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体现地域和学校特点,形成具有校本、区本特色的常规制度、操作方法和传统项目。
在规定要求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在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内容和数量。
2、综合实践活动中同一项目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之间的有机协调。
从小学生到高中生年龄跨度较大,身心发展特点的差异性较明显,在开展同一项目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体验方式不一样,认知能力不一样。
因此,学校和社区、基地等各方面都要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活动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实践活动需要,提出不同的活动构架和实施体系。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之间的有机协调。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是有机组成的整体。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孤立地进行,应切实有效地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与协调,与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有机融合与协调,与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中的社会考察活动等相有机融合与协调,与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机融合与协调。
4、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发展之间的有机协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增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由于中小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之中,他们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等都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及时、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实践活动指导意见
学生实践活动指导意见学生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成果的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指导意见。
一、活动主题选择要贴近实际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题应当紧密联系学科知识和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通过选择贴近实际的主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
例如,可以选择社会实践、科学实验、体育锻炼等主题,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二、设计活动方案要全面考虑在设计学生实践活动方案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发展。
方案应当包含明确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同时,还应当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参与和完成活动。
三、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参观实习、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四、加强团队协作和交流实践活动往往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团队项目等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五、注重实践成果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和反馈是指导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评价和反馈可以通过口头评价、书面评语、成绩统计等形式进行,既能够激励学生取得好的成绩,也能够帮助他们改进不足之处。
六、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手段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各种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社区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主要载体,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强化劳动责任、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部分地方也存在着学校不常组织劳动、不敢组织劳动,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庭不关注劳动、不舍得学生劳动等现象,存在着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有待加强。
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实施,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思想引领,开足开齐课程,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工作保障,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给学生从小埋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一)统筹课程设置。
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导纲要》和《指导意见》,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
义务教育段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1-2年级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3-9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普通高中学生应围绕党团活动、学生发展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重在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一、引言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模式,我校决定开展以“实践劳动,提升素养”为主题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强化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课安排方式1.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分阶段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主要包括: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环保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
3.教学方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具体包括:(1)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形式,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
(2)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劳动过程。
(3)现场教学: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劳动实践,共同完成家庭劳动任务。
4.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
5.师资保障: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6.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社区、企业等开展合作,拓宽劳动教育渠道。
三、班级及个人职责1、班级职责(1)班主任负责制定本班的劳动教育计划,并组织、协调、监督劳动教育的实施。
(2)班级应建立健全劳动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具体劳动任务的分配和监督。
(3)班级需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劳动教育成果,表彰优秀个人和小组。
(4)班级应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通过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5)班级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2、个人职责(1)学生应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课程,按时完成分配的劳动任务。
湖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湖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意见》的精神,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实际,特对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提出如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三个面向”和《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实验)》要求,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造就一批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队伍,改变普通高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和办学行为的规范化。
二、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获得亲身体验,亲近并探究自然,走进社区和社会,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了解,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p 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28号)精神,推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意见。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活动,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专项调查,进行社区环境考察等考察活动;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勤工俭学等体验活动。
二、认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学时,开好课程。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传统以及当地课程资源情况,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整合与规划,开发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时要求研究性学习共270学时,每周3学时。
学生在三年期间至少完成3个专题研究。
学校可采用弹性学时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与某学科教学或专题教育结合进行。
学校根据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记录、研究成果等情况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予以认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究学习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
一般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小组成员应有三人以上。
3.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阶段。
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准备阶段。
本阶段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一般可以通过讲座、网站、板报、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等。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等。
(2)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
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②调查研究。
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开展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过程。
③初步的交流。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
在交流、研讨中,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总结表达阶段。
学生要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获取的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除通过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外,也可采用召开辩论会、答辩会、研讨会,以及出展板、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呈现。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应通过口头宣讲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既可由学校、年级、教学班统一安排,也可根据学校要求由学生自主安排。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种组织形式,主要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进行。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交流反思三个阶段。
在活动准备阶段要分析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资源及需求,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活动记录方法培训等。
活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开展活动、记录活动事项、总结活动经验等。
交流反思阶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心得、进行活动评价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一)学分认定原则学分认定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中应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要紧密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分认定办法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在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学生每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项目)、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都应将有关情况及时记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见附件)。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动进行评价。
学校要对学生三年中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合格的,才能获得规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分认定条件学生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内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达到规定学时要求,完成至少3个专题(项目)研究,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15学分。
学生热心参与社区服务,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在10个工作日以上,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2学分。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必须达到1周,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6学分。
三年内,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条件的,总计可获得23学分。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年级管理组,年级组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领导小组负责为学校综合实践实施提供政策、师资、经费、设备设施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根据需要将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并立足实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逐步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
要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办法及标准。
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确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向专职教师发展。
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师队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帮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学校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争取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条件。
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课程研究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积极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
通过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其指导的规律。
学校要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和学校课程实施质量。
教育科研部门要指导学校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
(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评估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检查和评估,确保认真执行课程方案。
并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列入教学督查的范围,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督查和评估内容包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评价与管理等。
(六)加强安全教育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在确保师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
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课程处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