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地药材来源探究(整理)

合集下载

道地药材资源

道地药材资源
•10
三、道地药材的变迁与发展
(一) 道地药材品种来源的变迁。人们对道地药材本质的认识不 断深化,在品种来源上进行了更为准确的矫正和补充。 例如:历代本草所记载,的紫草原植物均为紫草科植物 紫草 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验证,现今紫草商品分为硬紫草和 软紫草,前者为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紫草,后者为历代本草 均未记载的同科植物新疆紫草。据分析,软紫草的根条肥大 ,松软易碎,气味特殊,色素含量为硬紫草的3.5倍,其抑 菌种类和强度也大于硬紫草,因而现代人认为软紫草品质最 佳。
•6
二、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
(一) 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 道地药材的形成,首先与“物种”有直接关系,优良
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决定道地药材品质的内在因素。 大黄有43种,长期的研究和临床验证证明,来源于掌
叶组的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唐古特大黄 R. tanguticum .及药用大黄R.officinale .为正品大 黄。前两种习称“北大黄”,是甘肃、青海的道地药材, 后一种习称“南大黄”,是四川等地的道地药材,而来源 于波叶组的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等 的根和根茎,虽然也含有蒽醌衍生物成分,但不含双蒽酮 苷、番泻甙苷,故泻下作用很差。
•17
( 五) 化学品质评价
• 药材的化学品质评价以指标性成分或各成分的指纹图谱定量 为主要特征。以化学分析方法评价药材的质量优劣是20世纪 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可为道地药材提供更为精确的评价标准 国家药典中对大多数药材提出了定量指标。近来越来越多的 学者采用化学指纹图谱和模式识别等方法对道地药材加以识 别鉴定。如: 来源于不同产地的同一药材,道地者与非道地者在主要 理化指标方面有明显差异。如“浙八味”中的延胡索,总生 物碱含量为0.5%~O.6%,为其它产地所不及,而产于东北 等地的东北延胡索、全叶延胡索等,不仅总生物碱含量低, 而且不含镇静、镇痛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声明:本文转自神农本草精英会微信号,题目为张继中药诗话系列之一: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和行业正能量。

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摘自《中医药法》)。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张继云南马关草果王,版纳砂仁天竺黄。

文山三七云佛手,云南重楼滇精黄。

朱砂琥珀五倍子,叙府半夏云木香。

檀香荜茇马钱子,云归昆明山海棠。

云连丽江山慈姑,苍山贝母药大黄。

天麻雪上一支蒿,滇西云归儿茶膏。

毕澄茄子鸡血藤,诃子云苓云胡椒。

贵州天麻吴茱萸,毕节半夏艾纳香。

雷丸山慈姑贵芍,朱砂五倍子雄黄。

黔川续断坚龙胆,杜仲百合茯苓乡。

姜形黄精九香虫,通脱通草贵白党。

四川松青芦贝母,泽泻佛手雅安黄。

川仲川朴川楝子,绿丝郁金川姜黄。

灌县川芎川牛膝,味连雅连川木香。

江油附子青川乌,中江薄荷川明党。

鸡骨常山川独活,瑞香狼毒川活羌。

中江丹参川续断,中江白芍川柏黄。

汉源花椒五倍子,慈姑干姜犍白姜。

雷丸甘松川故脂,川红梅花九虫香。

遂宁白芷自然铜,绵川麦冬云木香。

川蓬莪术川藁本,宜宾巴豆川山常。

川灯心草紫草茸,川金钱草苦楝皮。

保宁半夏西钩藤,康定硼砂川白蜡。

重庆綦合川红梅,秀山银花南大黄。

合江佛手涪麦冬,开县木瓜桔梗良。

万县江津青白壳,垫江丹皮川黄柏。

万县巴豆山栀子,万县常山云木香。

青海秦艽西羌活,马鹿茸角野麝香。

冬虫夏草川贝母,沙棘马宝西大黄。

胆草枸杞大青盐,青藏茵陈山莨菪。

西藏甘松胡黄连,大黄羌活红景天。

冬虫夏草藏茵陈,野生川贝野麝香。

川西獐牙菜硇砂,西藏雪莲山莨菪。

浙江象贝杭麦冬,泰顺山栀枫香脂。

温州厚朴温钩藤,金华蝉蜕赤豆子。

温州莪术片姜黄,温州郁金枳椇子。

淳安木瓜山茱萸,杭芍白芷金樱子。

杭菊白黄西红花,海藻蕲蛇续随子。

道地药材调研报告

道地药材调研报告

道地药材调研报告道地药材调研报告一、引言道地药材是指生长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具有独特品质和疗效的药材。

它们通常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土壤和气候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生长的。

道地药材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被认为具有高品质、高疗效和高药用价值。

本报告将通过对道地药材进行调研,详细介绍其特点和价值,以及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二、调研过程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几个知名的道地药材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我们联系了当地的农民、种植户和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并观察了道地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过程。

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了解了道地药材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压力。

三、特点和价值1. 独特的地理环境:道地药材的种植地通常位于山区、丛林或高海拔地带,拥有丰富的阳光、空气、水源和土壤。

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使得药材种植出的植物或植物部分呈现出特殊的形态、色泽和气味,且药效更佳。

2. 高品质和高疗效:由于道地药材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其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相对其他产地的药材更为丰富。

这使得道地药材在药用价值上更具有竞争力,被广大消费者和制药企业青睐。

3. 文化传承和市场需求:一些道地药材的种植和使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

这些传统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并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国内外市场对道地药材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得道地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挑战和风险1. 资源压力:由于道地药材只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种植,其种植面积有限。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资源供应可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道地药材的稀缺性增加。

2. 市场竞争和冒充现象:一些药材商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可能采用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进行销售,从而导致市场出现混乱,消费者无法真正享受到道地药材的独特品质和疗效。

3. 环境破坏:由于道地药材种植地多处于生态脆弱区域,人为开发、过度采摘和无序种植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道地药材的生长和品质。

中药资源学讲义(第三章)

中药资源学讲义(第三章)

(二)地道药材产区的变迁 1、原产地迁移
人参的主产地先在山西上党。清乾隆皇帝在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昔陶弘景称人参 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可看出人参的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 主要产区在清代由早期的上党、辽东并立,变迁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介绍了人参的产地变迁原因。人参当时为上党地 区的主要药材之一,政府则要收取人参税,导致 药农将人参挖而弃之,种植者逐渐变少,加上生 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几乎无人参,导致人参产地 变迁到现今的吉林等东北地区。
2、具有独特的质量标准 这里所指的质量标准,主要指药材的性状。 由于地道药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受了人们长 期的验证,其质量为世人所公认。其独特而严格 的质量标准,保证了地道药材的生存和发展。 如宁夏枸杞,以其粒大、色红、肉厚、质柔 软、籽少、味甜的性状标准,使其他产区的枸杞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其 加工品连丹皮切口紧闭,肉厚粉足、亮星多、香 气浓、久贮不变色、久煎不发烂,且丹皮酚含量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二、地道药材的成因 (一)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 的内在因素 优良的遗传基因是决定地道药材形成的 主要因素。不同来源的物种,其药材质量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种植物,而药材正品来源仅掌叶大黄、唐 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其泻下作用较强, 而其他种类的大黄泻下作用差,一般不作 药用。
(二)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外在条 件 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 是气候和土壤等。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形成地道 药材。 例如,怀牛膝的最佳栽培地在河南武陟县的西陶 乡和大封乡,因当地受黄河、沁河多次泛滥和改道 的影响,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强, 使牛膝根长达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超过35 超过35 ℃时茎叶灼伤而枯死。 青蒿(黄花蒿)生长在南方(川广琼桂等地), 其青蒿素比北方高得多。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资料整理:康雷一、名词解释1、道地药材: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

道地药材的品质与当地的种植历史、种植习惯、传统栽培技术及初加工工艺等都有关系。

2、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品质好、长势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有效成分含量高等优良特性的品种。

保持药材种质的优良,与生长环境、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道地药材产地的种质一般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

二、道地药材分布(一)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关药1.人参【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地】园参:吉林、辽宁、黑龙江。

栽培,5年后采收。

林下参:北纬39~48度,东经117.5~134度。

人工播种,野生,参龄15年以上。

【质量要求】圆参:支大,体轻质脆,皮细纹深,表面色黄白,断面色白,粉性,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林下参:生长年久,芦细长,上部芦碗密,体丰满,纹细深,收腿,皮条须,珍珠点明显。

2.五味子【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习称“北五味子”。

【主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

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为主产区,野生为主。

【质量要求】粒大,色紫红,皮肉厚,油润光泽,多双核。

3.鹿茸(梅花鹿)【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习称“花鹿茸”【主产地】吉林、辽宁。

饲养,二杠茸于清明后45~50天采收第一次,并于采后50~60天采收第二次。

【质量要求】体轻,质嫩,圆短粗壮,茸尖饱满,皮色红棕,毛细柔软,油润光泽。

4.哈蟆油【来源】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雌蛙的干燥输卵管。

【主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野生或放养,秋季采收。

【质量要求】块大肥厚,色黄白,油润,皮膜少,无黑色卵子。

5.细辛(北细辛、汉城细辛)【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汉城细辛的干燥根及根茎。

习称“辽细辛”。

【主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野生或栽培。

野生于5~6月采收,栽培在3年后于8~9月采收。

【质量要求】根细,质软,色灰黄,叶小色绿,气辛香,味辛辣而麻舌。

趣谈中药产地一道地药材

趣谈中药产地一道地药材



2

3

药( 滇 南 滇北 )
、 、
三七
2

云 木 香 重楼 诃 子 茯苓 儿茶

丹 皮 僵 蚕 蟾 酥 泽 泻 枳 实 枳 壳 白花 蛇 舌 草 冰
、 、 、 、







片 建 曲 乌骨 鸡
、 、

4
贵药( 贵州 )
天 麻 天 冬 黄 精 白芨 杜 仲 五 倍 子 朱 砂
、 、 、 、
、 、
羊 只用 阿莫 西 林 钠

0

5 g

黄芪多糖注射液

5
m
L

次肌 肉注 射


2
次 /天
连用

3


磺胺 嘧 啶

0 4
2
g /k g

灌服

并 采取 强 心

补 液等措 施
m

4
紧急接种 羊链 球 菌 疫 苗
1

5
L /天

皮下注射


对 出生 服
5
m
天 的 羔羊 用 内疏 黄 连 汤 加 减 预 防 每 只 灌


2

10
南药( 湘 鄂







闽 赣


台等省 区

即长
2

2
广 药 ( 广 东广 西 南 部 及 海 南 岛 )

关于中药的那些事儿——道地药材(三)

关于中药的那些事儿——道地药材(三)

关于中药的那些事儿——道地药材(三)在上一期中,我们介绍了“浙八味”中的“杭白菊”、“杭白芍”、“杭白术”三味中药。

本期我们将继续介绍“浙八味”中的——“浙麦冬”、“浙贝母”和“浙玄参”。

浙麦冬Radix Ophiopogonis中药“麦冬”也叫“麦门冬”,其来源是植物麦冬或沿阶草的块根。

沿阶草十分常见,现在作为城市绿化植物而被广泛种植。

“麦冬”其名,据《本草纲目》记载:“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门冬”。

即根部似麦子而有须,且在严冬也不会枯萎凋谢,故名“麦冬”。

而且它的叶子像韭菜叶,所以在民间,麦冬又有“爱韭”“马韭”“羊韭”等别称。

浙江做为麦冬的道地产区之一,其中最有名者,是产自杭州笕桥一带的“笕麦冬”。

据《增订伪药条辨》描述:“按麦门冬,出杭州笕桥者,色白有神,体软性糯,细长皮光洁,(麦冬)心细味甜为最佳。

”“浙麦冬”味甘(甜),微苦,性偏寒。

其功效上,一者是“滋润”的作用,滋“胃阴”、“肺阴”、“心阴”,补脏腑之津液。

二者是“清热”、“泻火”的作用。

“清胃中之热邪,泻肺中之伏火”。

例如,时值盛夏,人们一方面会出现“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的虚象症状,另一方面又出现“心烦意乱,口干作渴、汗出不止”等心火偏旺之象。

这是“炎暑之气”侵袭,导致人体体液蒸发旺盛,正气随津液耗伤,而出现的心、肺气阴两虚之证,加之立秋后,秋燥逼人,津液损耗更甚(尤其是肺脏)。

故而,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记述用“人参五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两钱”煎水温服,以补人体天元真气(元气)。

因元气存于人的脉中,故得名“生脉散”。

浙贝母Thunberg Fritillary Bulb中药“贝母”,其来源是百合科植物贝母的鳞茎部分。

现在按产地、外形性状不同区分,主要有“浙贝母”、“川贝母”、“伊贝母”、“平贝母”四种主要品种。

产自浙江的“浙贝母”即“浙贝”,又以宁波象山地区的“象贝”为最佳。

《百草镜》云:“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味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声明:本文转自神农本草精英会微信号,题目为张继中药诗话系列之一: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和行业正能量。

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摘自《中医药法》)。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张继云南马关草果王,版纳砂仁天竺黄。

文山三七云佛手,云南重楼滇精黄。

朱砂琥珀五倍子,叙府半夏云木香。

檀香荜茇马钱子,云归昆明山海棠。

云连丽江山慈姑,苍山贝母药大黄。

天麻雪上一支蒿,滇西云归儿茶膏。

毕澄茄子鸡血藤,诃子云苓云胡椒。

贵州天麻吴茱萸,毕节半夏艾纳香。

雷丸山慈姑贵芍,朱砂五倍子雄黄。

黔川续断坚龙胆,杜仲百合茯苓乡。

姜形黄精九香虫,通脱通草贵白党。

四川松青芦贝母,泽泻佛手雅安黄。

川仲川朴川楝子,绿丝郁金川姜黄。

灌县川芎川牛膝,味连雅连川木香。

江油附子青川乌,中江薄荷川明党。

鸡骨常山川独活,瑞香狼毒川活羌。

中江丹参川续断,中江白芍川柏黄。

汉源花椒五倍子,慈姑干姜犍白姜。

雷丸甘松川故脂,川红梅花九虫香。

遂宁白芷自然铜,绵川麦冬云木香。

川蓬莪术川藁本,宜宾巴豆川山常。

川灯心草紫草茸,川金钱草苦楝皮。

保宁半夏西钩藤,康定硼砂川白蜡。

重庆綦合川红梅,秀山银花南大黄。

合江佛手涪麦冬,开县木瓜桔梗良。

万县江津青白壳,垫江丹皮川黄柏。

万县巴豆山栀子,万县常山云木香。

青海秦艽西羌活,马鹿茸角野麝香。

冬虫夏草川贝母,沙棘马宝西大黄。

胆草枸杞大青盐,青藏茵陈山莨菪。

西藏甘松胡黄连,大黄羌活红景天。

冬虫夏草藏茵陈,野生川贝野麝香。

川西獐牙菜硇砂,西藏雪莲山莨菪。

浙江象贝杭麦冬,泰顺山栀枫香脂。

温州厚朴温钩藤,金华蝉蜕赤豆子。

温州莪术片姜黄,温州郁金枳椇子。

淳安木瓜山茱萸,杭芍白芷金樱子。

杭菊白黄西红花,海藻蕲蛇续随子。

道地药材简析

道地药材简析

道地药材简析目录一、道地药材的概念 (1)二、道地药材的区域划分 (2)三、道地药材的现代研究 (2)四、道地药材的营销价值 (3)五、附录:道地品种解析 (4)一、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地药材:是指具有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医药理论体系、来源于生产和用药实践、世所公认的特定产区的名优正品药材的代名词。

它不仅是药材生产的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质量概念和文化概念,是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标志和金字招牌,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思想、中国形象和中国制造。

特点:1)优良的种质资源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

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是优质的药用遗传资源,主要包括栽培品种、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和选育的良种。

如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有野生人参(野山参),半野生人参(林下参)和栽培人参(园参)。

它的栽培品种按根形分为大马牙、二马牙、长脖、圆膀圆芦。

其中大马牙植株高大,茎杆粗壮,地下根产量高,常作为主要栽培品种。

2)适宜的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外在条件。

中药材对特定的生态环境能够适应,又因其适应性特点而产生获得性遗传的种内变异。

如:川贝母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自然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4500m的高山灌丛及草甸地带的高山灌丛及草甸地带,经人工驯化后,可生长于海拔在2700米左右的山坡草丛或阴湿的小灌丛中山坡草地进行规模化的人工栽培。

川贝母喜湿润,忌干旱和积水,日均温5℃左右出苗,10~15℃开花,14~16℃果实成熟,15~20℃是生长最适宜温度,超过30℃则抑制器生长。

川贝母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和西南高原气候区域,四川阿坝州、甘孜州是其道地产区。

3)规范的生产加工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技术保障。

道地药材的生产加工主要包括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

就采收方面来讲,要根据道地药材的种类、药物的性质、道地产区的采药经验,规范科学合理地进行采收加工。

如:金银花的开花时间很集中,必须抓紧时间采摘。

一般每年早春小曼后采摘头茬花,以后每月集中采摘,每年采4~5茬,采摘时应掌握在花蕾上部膨大成米白色时最适宜,过早花蕾青绿、嫩小,影响产量;过晚则花蕾开放,效价降低。

(最新整理)道地药材的研究

(最新整理)道地药材的研究

华北大黄Rheum frazenbachii Mant.。
2021/7/26
10
再如五味子,明代始有南北之分,所谓“入补 药者用北产者良”,当指Schizandra chinensis Bsill·,而“南产者色红”则系华中五味子 S.spheranthra Reld.之果实。
在上述各种情形中,尤以同种异地所引起 的质量变化有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可以借鉴。
2021/7/26
13
3.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没有中医,当然就没有中药。中药的“道地 药材”是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考验出来的,有不 少“道地药材”在国外也有分布,至今却末成为 名药,究其原因,乃是没有系统的中医理论的指 导与应用。因此,“仅有资源,没有医术,也难 成药,“道地”更无从谈起。
2021/7/26
2021/7/26
9
5.异种异质
由于分类知识和水平的局限,某些本草上所
论道地与非道地,所指物种并不相同,所谓“生
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实为芸香科
柑橘属和枸橘属两种不同植物。又如《唐本草》
载大黄“以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佳”,指
的是掌叶组大黄,而评“幽并(今山西、河北):
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指的是波叶组
据王筠默分析,唐代《千金翼方》记载道地 药材的133州,到《证类本草》时已有72州不再提 及,相反另有8州作道地产区记入书中,除去自然、 社会因素外,淘劣择优的原则便是主要因素,此 种情形不仅唐、宋时期存在,而且贯穿整个道地 演变的全过程。
如紫草古代药用或染料用为紫草科硬紫草,曾经
大量栽培,而今发现同科植物新疆紫草(软紫草)
一是把中国国土视为世界传统药材的道地产 区之一 ;另一种情况如当归、附子,历代都认为 陇西和四川的质量最佳,迄今已在上述地区形成 生产基地。

常见中药材来源

常见中药材来源

常见中药材来源中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用途。

许多中药材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健康宝物。

那么,这些常见中药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材的来源。

一、人参人参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提神益智的功效。

人参主要产自中国的东北地区、云贵高原和陕西的秦岭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质量以及海拔高度都是适合人参生长的理想条件。

人参需在生长期间经过耐寒、蓄积养分等过程,才能达到最佳品质。

二、麦冬麦冬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清热、滋养阴液的治疗。

麦冬主要产自中国的山东、河北、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的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麦冬的生长。

麦冬的采收期一般在春季,需谨慎操作,以保证麦冬的品质。

三、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调养气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黄芪主要产自中国的山西、甘肃、四川等地。

这些地区的土壤质量良好,湿度和光照条件适宜,有利于黄芪的生长。

黄芪的生长过程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适量的水分供给。

四、当归当归是中药材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具有补血、调经的功效。

当归主要产自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适合当归的生长。

当归的收获期一般在秋季,需要控制好收割的时间和方法,以确保当归的药效。

五、枸杞枸杞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养肝明目、健脾补气的治疗。

枸杞主要产自中国的宁夏、新疆等地。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有利于枸杞的生长。

枸杞的收获期一般在秋季,需要谨慎操作,以保证枸杞的品质。

六、菊花菊花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菊花主要产自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有利于菊花的生长。

菊花的收获期一般在秋季,需要注意采摘的时间和方式,以保持菊花的药效。

总结起来,常见中药材的来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的生长和品质。

道地药材资源(附插图)

道地药材资源(附插图)

2、 特定的生态环境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条件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多样,地形结构复杂,加之因植物发生的历史因素,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材资源种类。不同地域的地形、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等 诸方面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产区地道药材,如中医药上通常按产地方位分 的川药类、广药类、云药类、贵药类、怀药类、淅药类、关药类、北药类、西药类、 南药类等。药材分布的生态环境不同,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生化成分都 不相同,不少药材的产地不同其疗效有明显差异。
第二节 我国各地区的地道药材资源
一、四川地道中药材资源
四川地道药材也称川药。四川气候复杂多样,秦岭大巴 山阻挡了寒流,夏季南方气流越过大娄山下沉,冬暖夏热, 霜日极少,几乎全年皆为生长期。年平均气温16~17℃, 无霜期300天左右,风力弱,雾多日照少,雨季漫长,年 降水量约1200mm,早涝极少。药材资源极为丰富,著名 的地道药材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带性分布,如高山虫草、 川贝母、麝,岷江流域的姜和郁金,以及江油附子,绵阳 麦冬,灌县川芎,石柱黄连,遂宁白芷,小江白芍,合川 使君子,汉源花椒(贡椒)、川牛膝等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但 是四川的药材资源随着自然条件的恶化而出现匮乏现象, 例如森林过度砍伐,导致雪线上升,虫草明显退化变小, 川贝母和麝香的产量急剧下降,面临濒危或消失危机,资 源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
昌”。陶弘景:
“今出邰陵者,
轻薄色深为胜。
山东产者,厚而
色浅。”《蜀本
草》:“今所在
有,本出房、商、
合等山谷中。皮
紧、厚二三分、
鲜黄者上。现在
黄柏主产西南,
关黄柏主产东北。
开发利用现状与
前景:黄柏为三
大保护树种之一,
年 消 费 量 150

道地药材来源及鉴别

道地药材来源及鉴别

道地药材每月产新品种汇总
5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白芥子 垂盆草 黄芥子 芦根 肉苁蓉 百蕊草 冬虫夏草 金银花 猫爪草 天葵子 香薷 半枝莲 覆盆 子 瞿麦 木通 乌梅 益智仁 车前子 贯众 苦参 平贝 乌蛇 浙 贝 赤芍 桂皮 老鹳草 蒲公英 蜈蚣 重楼 川芎 何首乌 辽细 辛 茜草 五灵脂 6月份产新的品种有: 巴戟天 车前草 覆盆子 莱菔子 全蝎 夏枯球 白胡椒 车前子 鹤虱 两头尖 肉苁蓉 伊贝 白芥子 赤芍 厚朴 辽细辛 桑白皮 淫羊藿 败酱草 川贝 黄柏 芦巴 子 蛇床子 银杏叶 半边莲 川芎 黄芥子 芦根 锁阳 浙贝 枝 莲 地龙 节菖蒲 南沙参 葶苈子 枳实 槟榔 冬虫夏草 金银 花 平贝 王不留行 重楼 薄荷 杜仲 瞿麦 千金子 乌蛇 猪苓
部分道地药材当前主产区
白扁豆:云南省双柏县、新平县、石屏县; 四川省米易县 佛手:四川省石棉县;广东省高要市、德 庆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永福县; 云南省华宁县 云木香:四川省宝兴县、北川县;云南省 玉龙县、维西县;湖北省五峰县;重庆市 巫溪县、城口县、开县;甘肃省武都区、 文县
部分道地药材当前主产区
部分道地药材当前主产区
五味子:辽宁省新宾县、清原县、宽甸县、凤城 市、岫岩县、桓仁县,开原市、西丰县、昌图县; 吉林省桦甸市、蛟河市、舒兰市、梨树县、伊通 县、东辽县、东丰县、集安市、通化县、长白县、 抚松县;黑龙江省鸡东县、铁力市、饶河县、宝 清县、桦南县 西洋参:吉林省抚松县、集安市、静宇县、长白 县;辽宁省新宾县;黑龙江七台河市;陕西省留 坝县;北京市怀柔区;山东省文登市 金银花:山东省平邑县;河南省封丘县、延津县、 密县;湖南省隆回县、溆浦县;河北省巨鹿县; 四川省南江县;贵州省安龙县、贞丰县;广西
道地药材的历史变迁

道地药材的形成探究综述

道地药材的形成探究综述

道地药材的形成探究综述2012级7年制中西临床医学唐瑞201270202047【摘要】目的:为道地药材的形成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方法:引用了各类文献有关道地药材的论述。

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分析了道地药材质量与生长环境、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微量元素等的关系问题。

结果:道地药材的形成确实与有效成分、微量元素、优良品种和种植加工技术等密切相关。

为用现代中药科学研究方法重新认识道地药材阔拓宽思路。

【关键词】道地药材;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传统文化道地药材是指具有特定地理产区,品种优、品质好、产量大,生产加工规范,临床疗效显著,世所公认的久负盛名的优质正品药材。

千百年来,道地药材的形成始终以药材“道地产区”为条件,“择优而立”为准则,“质优效佳”为标志,“技术规范”为保障,“中华人文”为特色。

故本文就道地药材的形成的探究进行论述。

1.道地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中药种质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中药研究开发应用的生物遗传资源,是所有中药物种的总和。

优良的种质资源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基础,因此也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

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是优质的遗传资源,主要包括栽培品种或类型、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和选育的良种等[1]。

附子早在公元前140年《淮南子》中就有记载,被医家誉为“药中四维”之一、“百药之长”。

在四川江油的栽培历史有1300多年。

附子的栽培比较特殊,分附子种源“乌药”的栽培和附子的栽培。

附子的栽培品种、品系较多,但按叶型主要分为南瓜叶型、丝瓜叶型、小花叶型。

其中,南瓜叶型块根肥大,产量高,总生物碱含量较高,但抗病能力较差;丝瓜叶型产量较低,抗病力较强,不易烂根枯死,产量稳定。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有野生人参(野山参)、半野生人参(林下参)和栽培人参(园参),人参的种质资源有野生种和栽培品种。

人参的栽培品种按茎果色泽分为紫茎红果、青茎黄果、紫茎黄叶红果,按根形分为大马牙、二马牙、长脖、园膀园芦。

其中,大马牙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地下根产量高,常作为主要栽培品种。

中医里的道地药材到底是哪里产的才道地?

中医里的道地药材到底是哪里产的才道地?

中医⾥的道地药材到底是哪⾥产的才道地?很喜欢著名作家余秋⾬先⽣在《漂泊者们》⾥⾯的⼀段描写:“这是⼀种再亲切不过的⾹味。

在中国,不管你到了多么僻远的⼩镇,总能找到⼀两家⼩⼩的中药店。

都是这股⽓味,⼀闻到就放⼼了,好像长途苦旅找到了⼀个健康保证,尽管并不去买什么药。

这股⽓味,把中国⼈的⾝体状况、阴阳⽓⾎,组织成⼀种共通的旋律,在天涯海⾓飘洒得悠悠扬扬。

我觉得,没有⽐站在中药店⾥更能⾃觉到⾃⼰是⼀个中国⼈的了。

站在⽂物古董商店也会有这个感觉,但那太⾼雅,太脱离世俗。

不像在中药店,⼏乎和⼀切中国⼈有关,⽽那股味道⼜是那样真切,就像直接从⽆数同胞的⾝⼼中散发出来的,整个⼉把你笼罩。

”是的,中药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国⽼百姓的根。

也只有中华民族的⽂化⼟壤,才能孕育出中医中药。

这是⼀种⼴义上的“道地”,⽽狭义上来说,我们在使⽤中药的时候,也⾮常重视某种药材的道地性。

正如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的:“诸药所⽣,皆有境界。

”中药⼤部分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中药的产地、⽓候、⽣长环境等因素,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性的强弱,以⾄于影响疗效的好坏。

我国的⾃然地理环境状况⼗分复杂,⽔⼟、⽓候、⽇照等各不相同,地域之间的差距⾮常⼤。

正如我们⽼百姓普遍了解的东北⼤⽶和南⽅⼤⽶的区别⼀样,由于地域性差异会造成在⼝感上、营养上等的不同。

中药材也是⼀样,⾃唐宋以来,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 的概念,道地的药材往往品种优良,质量明显优于别的产区的同种药材,⽽在临床疗效上更是⼤⼤好于⾮道地药材。

下⾯简单介绍⼀些地区的道地药材,⽐如:(⼀)川药:主要指产于四川的道地药材,如“⼋⼤川药” 川黄连、川贝母、川乌、川⽩芷、川芎、川⽜膝、川⽊⾹、川⽩芍,还有附⼦、川厚朴等。

(⼆)怀药:主要指产于河南的道地药材,其中有⼴⼤⽼百姓熟知的“四⼤怀药”,即怀⼭药、怀⽜膝、地黄、菊花等。

(三)⼴药:主要指的是⼴东、⼴西和海南的道地药材,如⼗⼤⼴药:巴戟天、⼴地龙、⾼良姜、化桔红、⾦钱⽩花蛇、春砂仁(阳春砂,指的是⼴东阳春县出产的道地砂仁)、⼴佛⼿、新会⽪(指的⼴东新会县出产的陈⽪)、沉⾹、⼴藿⾹等。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此外,文化传承也是山药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关于“药食同源”的思想,使山药在民间被广泛种植和食用。在长期的生活实 践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山药种植技术和加工方法,使得山药道地药 材的药效和品质得到了保障。
三、山药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和 药理作用
三、山药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 具有滋阴补阳、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等多种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山药具 有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抗疲劳、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三、山药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山药道地药材具有显著的效果。山药能够刺激胃肠道 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起到健脾养胃、消食化积的作用。在消渴病的治疗中, 山药道地药材也具有重要作用。山药中的多糖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帮助 糖尿病患者调节血糖水平。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山药作为一种著名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独特的药理性质。山药 道地药材的形成源远流长,本次演示将从多个方面探究其形成过程和背后的历史 文化背景。
一、山药道地药材的背景和意义
一、山药道地药材的背景和意义
山药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生长,具有独特药效和优良品质的山药。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瑰宝,也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 药道地药材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药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相比非道地药材,山药道地药材在成分、药效和品质上更具有保障。非道地 山药可能因为生长环境、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营养成分和药效的差异。 而山药道地药材则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严格的种植技术和传承千年的药用历史, 成为了中医药学中的瑰宝。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一、内容描述中国道地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药物研究的宝贵财富。

本文旨在概述中国道地药材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道地药材的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我国有数百种道地药材,其中黄芪、人参、当归、熟地黄等品种被誉为“药中之王”。

这些药材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采集加工方法和疗效显著,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中国道地药材的栽培技术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劳动者们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源等特点,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药材栽培技术,如人参的种植需要选择参龄、挖深沟、施足基肥等;黄芪则需要选择排水良好、通风透气的沙质壤土等。

这些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对于保证道地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道地药材的炮制工艺也是其独特之处。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如醋炙、盐炒、酒蒸等多种炮制方法,以增强药材的药效和降低毒性。

这些炮制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对于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道地药材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

道地药材的野生资源正在遭受过度采挖和滥捕乱猎的威胁,导致部分品种资源濒危;另一方面,道地药材的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制约了药材品质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加强中国道地药材的研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道地药材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栽培技术与方法创新、炮制工艺优化以及质量控制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还应积极推进道地药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让这一古老的医药瑰宝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1. 道地药材的概念及重要性道地药材,又被称为地道药材或地产药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历史传承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品质、疗效优良和经济价值的中药材。

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历史悠久:道地药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们在古代医药典籍中就有记载,并被后世医家广泛使用。

道地药材的定义及形成机制

道地药材的定义及形成机制
“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各并有法。”---神农本草经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本草经集注 “离其土,则质同而效异。”---新修本草 “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本草纲目
二、道地药材
(一)道地药材的定义 “道地药材”(Dao-di herbs)是我国传统药物学的 一大特色,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经过反复对比总结出来的,特指那些具有中国特色 的、传统公认的、久经中医临床验证的,来源于特 定产区的名优正品药材。
道地药材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神农本草经》,“土地 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区分产地、讲 究地道的重要性。在《神农本草经》所收载的365种 药物中,不少从药名上看就带有地道色彩。
如巴戟天(Morindae officnalis How)、 秦皮(Fraxinus cortex)、 吴茱萸(Euodiae frutus)、 阿胶(Asini corii colla)、 代赭石(Haernatitum)等,
河南:地黄、牛膝、山药 、全蝎、金银花
山东:北沙参、金银花 、全蝎
内蒙:黄芪 甘草 吉林:人参、鹿茸 辽宁:细辛、五味子 安徽:牡丹皮、木瓜 广东:砂仁、藿香 、巴戟天 云南:三七 、茯苓、儿茶 广西:蛤蚧 、巴戟天
宁夏:枸杞子 山西:党参 江苏:薄荷 福建:泽泻 江西:枳壳 新疆:紫草 甘肃:当归
西藏:冬虫夏草
四大南药:砂仁、益智、槟榔、巴戟天 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芍 、杭菊花、杭麦冬、温郁金
巴形成的原因
1.自然环境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 2.植物内生菌、土壤微生物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 3.栽培与加工对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
(三)常用的道地药材
四川:黄连、附子、川芎、白芷、川贝母、黄柏、金钱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地药材探究1“道地”一词的起源和演变“道地药材”指具有有特定种质、产自特定地区、有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经过长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总结出的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材,它是传统中医药学中对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中药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其生境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的发展,在长期的社会以及文化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这一理论。

1.1“道地药材”概念的形成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与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道地药材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适应自然,并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资,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置于大自然循环中的一员的理念,远古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人们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水和空气,不可避免受到其中一些物质的侵害,又从大自然中寻找另一种物质加以克制,仍然保持着人与大自然共生共荣、循环发展、天人合一的关系。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从药物本身出发对部分药材的生境作了描述,如生于山谷、丘陵、田野等,同时指出药要区分产地的产地的观点,即“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首次产地将产地与药材联系起来。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著作,它的问世初步确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其中有“岁物者,天地之专精好。

非同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从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的关系方面阐述了特定产地药材在对中医药的意义。

公元200-205年(东汉末年),张仲景在总结数千年中医实践经验基础上著《伤寒杂病论》,共收录方剂113种,其中诸多道地药材如如代赭石、巴豆、阿胶等得到广泛应用。

《范子·计然》提出黄连以出蜀郡黄肥坚者善,当归出陇西无枯者善等,在明确药材产地的基础上对该地所产地材性状进行了叙述,并阐明优劣。

公元480-498年(梁代)陶弘景在总结医家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本经》进行拓展著《本草经集注》,对药材的产地、性状、药效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指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书中对40多种常用道地药材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使“道地性”成为药材质量优劣的判别标准。

公元657-659年(唐显庆年间),苏敬等编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其中对药材地道性有更为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对药材“道地性”认识进一步提高。

公元682年(唐永淳二年),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首次以当时的全国地理行政区划“道”对药材产区进行明确,并指出“用药必依土地”,为“道地”和药材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宋代医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对道地药材的认识。

公元1058年,在对全国药用动植物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由苏颂编撰《图经本草》,通过“博物坚考”对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运用上提出要求。

1082年,北宋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进一步丰富,并将产地所产药材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银州柴胡”等。

1116年,寇宗奭编著《本草衍义》明确提出“用药须择州土所宜者”。

表明,此时,“道地药材”在理论和实践的认知日趋成熟。

明朝时,“道地药材”作为专用术语已经见于本草及文学作品,首次出现在1505年成书的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中,书对每种药物项专列“道地”条目,明确道地优劣药材268种,包括川药32种,广药27种,怀药8种,其他199种。

汤显祖所作《牡丹亭》中也有“好道地药材”一语。

公元1590年(明),李时珍集中医理论和实践之大成著《本草纲目》,书中阐述了道地产区水土、气候、采收加工等因素与地道药材的质量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道地药材”的内涵。

至清代,社会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道地中药材发生变化,如部分药材野生环境变化、由野生向家种发展、非道地产区引种等引起部分药材临床效用渐弱,众多医家开始对“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进行综合比较、鉴别、论述。

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对浙贝、银柴胡、南沙参等品种道地性作详尽阐述。

2“道地药材”的形成和演变从现在人们对”道地药材“的认知中可以看出: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标准,体现在药材的性状、药效等方面,一味药材或者一个物种要成为“道地药材”是需要由多种因素来推动的,包括种质、生境、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长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传承和发展、资源量以及商贸五方面,对于某一味道地药材而言,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而不同时期不同因素的此消彼涨也导致了道地药材的发展和演变。

不同品种成为道地药材的时间有先后,但大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随着中医实践发展的需求和理论探索水平的提高,道地药材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种质是形成道地药材内在决定性因素。

如胆药材有四种植物基源,其中条叶龙胆质量最佳,历史上作为龙胆药材的主流品种成为道地药材。

药材生长的环境即特定产区对道地药材的形成是多方面。

首先产区所在的区域位置要靠近人口聚居区、采集方便,如桑叶、桑枝、山药等很早就成为道地药材。

其次,产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对于物种的生长起到决定作用,古代社会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本草图经》中载“大黄,今蜀川,河东,陇西州部皆有之,以蜀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黄。

”至今还公认四川阿坝地区及青海,甘肃武威所产大黄最佳,属地道。

对一部分药材来说,优良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药效并呈现较好的性状,而对有些药材尤其是加工品而言,生产方法则是其决定性因素,如神曲、、阿胶均是加工品入药,其道地性即主要体现在生产方法上。

许多地道药材都有由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过程,中药材的道地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继承和提升,如通过如选种、育苗、移栽、嫁接、剪枝不断改善环境和种质,从采收、拣、洗、切片、蒸、煮、烫、发汗、干燥等方面提高加工技术等,如人参采挖、杭白芍加工因其方法独特而富有内涵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白术,挥发油含量2年生者明显高于1年生;青蒿中的青蒿素在生长盛期含量最高。

产地加工在中药材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药材采收时间不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造成药材相当大的质量差异。

如牡丹皮,烘干(80℃,2h)与晒干(48℃,4h)丹皮酚含量差异较大,晒干品含量较低为0.94%,烘干品含量较高为7.023%。

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炕干等不同方法,其挥发油含率,生晒品比炕干品高出一倍以上;黄柏饮片,晒干品中的小檗碱要比阴干或烘干的损失约32%;槟榔片,换水浸泡切片与不换水浸泡切片和淋后闷润切片相比,槟榔碱含率相差达18%以上;苦参片药典规定就有趁鲜切片和浸泡6~7成润透后切片两种方法,但后者的苦参总碱要比前者损失39%左右。

没有中医,当然就没有中药。

中药材的地道性是古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用进废退,去伪存真,优胜劣汰筛选出来的。

《神农本草经》强调用药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内经》对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方面的论述,《伤寒论》的方药中运用的大量地道药材,《本草纲目》对地道药材质量与产地、采收加工等关系的论述等,都是中医用药实践的总结。

许多“地道药材”的资源在国外也有分布,但至今仍被当作野草闲花而未成为中药材,就是因为外国人不具备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

因此,仅有资源,没有中医科学配方的理论为基础,这些资源就很难成为药材,更没有“地道”而言。

道地药材因其疗效确切,在临床用量上用量巨大,很多品种面临资源问题。

有些品种因资源枯竭而消失,有人统计《中国道地药材》中记述的植物药131种,其中目前道地产地可追朔至宋代之前的中药只有17种,明清时期形成的道地药材种类10种,总计为27种,只占总数的20%左右,众多道地品种已经消失。

而有些品种则由野生变家种(家养),资料表明中药栽培已经有2 600多年的历史。

如人参,《名医别录》:“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及辽东”。

苏颂曰:“今河东诸州(辽东)及泰山皆有之。

明代的李时珍在其所撰的《本草纲目》中云:“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皆为辽参”今多以辽参为道地药材。

商贸往来多道地药材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明清以来,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带有浓、十大广药等道地药材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都离不开商贸往来的推动。

有些品种如高丽参、贡菊花等品种更是因岁岁纳贡进而为民间广泛接受。

而“四大药都”、“十三帮”的出现更是商贸往来的直接体现。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得以利用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结合现代工业水平,对地道药材的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进行研究,使道地药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

3“道地药材”的特征和意义道地药材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特“地”、特“质”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首先,道地药材与生俱来就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是辨识药材是否道地药材的直接依据。

特定环境下的土壤、温度、水、光、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品质优良的药材,现在中医药行业仍以地域对道地药材进行分类,如川药、广药、怀药等。

特“质”是道地药材的本质特征,道地药材即是同品种中质优者。

在环境、生产加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道地药材具有不同于其他同品的产量、性状、药效等方面特质。

如浙白术“菊花心”性状是其他地区白术所不具备的,黄芪的道地产区在山西,湖北引种的黄芪,植株较高大,根部分枝多质硬,味不甜而微苦,检检结果标明不合微量元素硒。

从以上道地药材的形成和演变中可以看到,道地药材不仅有特“地”和特“质”两项基本属性,还有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内涵。

比如体现在其生产加工技术的农业生产技艺是建立在农业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而历代医家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则是中医药文化的一大亮点,其“天药合一”的认识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天人合一”的一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市场地位,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

明确道地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精髓、更好地对药材质量进行鉴别和使用以及能够更好地....4.“道地药材”的发展现状4.1 道地药材的历史变迁道地药材是一个地理性概念,仅生产于某一特定产区,但产地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产地。

纵观历史,药材产地的变迁似乎存在着普遍性。

有人统计《中国道地药材》中记述的植物药131种,其中目前道地产地可追朔至宋代之前的中药只有17种,明清时期形成的道地药材种类10种,总计为27种,只占总数的20%左右。

4.2 传统道地药材产地区域间的变迁《名医别录》记载泽泻:“生汝南(属河南)池泽”,《本草图经》记载“山东、陕、江、淮亦有之,汉中者为佳”,《植物名实图考》曰:“临川产泽泻,其根圆自如小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