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寻找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诗词的璀璨星空中,意象如同闪烁的繁星,赋予了诗词深邃而丰富的内涵。

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事物描绘,更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寄托,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月亮,这一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往往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当游子漂泊他乡,仰望那高悬夜空的明月,心中涌起的是对亲人和故乡的无尽眷恋。

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将望月思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笔下,明月成为了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又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就是明月,即使相隔千里,亲人朋友也能共赏一轮明月,传递着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深深思念。

杨柳,也是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多象征着离别之情。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常常折柳相送,以示挽留之意。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杨柳岸的凄凉景色,烘托出离别的哀愁与凄苦。

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清新的柳色,渲染出离别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菊花,因其在深秋时节独自绽放,常被诗人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和隐逸的生活。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南山的悠闲自得,菊花在这里代表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追求。

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则赞美了菊花在百花凋零之后独自盛开的坚韧,暗示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崇尚。

鸿雁,在古诗词中往往象征着书信和传递思念。

因为鸿雁有定期迁徙的习性,而且飞行的路线固定,所以被人们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

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通过询问谁能寄来书信,表现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期盼。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归雁为寄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书的渴望。

流水,这一意象通常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将流水的奔腾不息与时光的一去不复返相联系。

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诗歌作品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珍贵遗产,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诗歌作品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并寻找其对我们当下的启示和意义。

一、思想内涵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在诗中深层次地体现,它涵盖了人类文化从古至今的智慧结晶,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

例如,在《离骚》中,屈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对道义和人道主义的思考和追求。

在《庐山谣》里,李白把革命和美好的理想寄托在了这座名山之上,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登高》中,杜甫通过登高远望,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悟。

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们可以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参考,为我们指引前行的道路。

二、人文精神诗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被视为国粹,它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更是一种人类文化表达方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诗歌的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在民间歌谣传唱中,诗歌作品更是表现出作者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反映出社会动态和文化风貌。

三、诗歌作品的现实意义诗歌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诗歌作品的历史价值不可忽视,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通过诗歌作品的研究和阅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此外,诗歌作品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方式,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在当下,诗歌作品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提供我们深刻的思考,引导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价值,传递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一、草木类: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

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寻找就寻见叩门就开门赞美诗歌

寻找就寻见叩门就开门赞美诗歌

寻找就寻见叩门就开门赞美诗歌“寻找就寻见,叩门就开门”,这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又充满希望的力量,在赞美诗歌中常常被引用,有着独特的魅力。

从字面意义来看,它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承诺。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大大的房子里,周围有些昏暗,你心中有个目标,可能是一个宝藏或者是一位许久未见的挚友。

当你开始去寻找,在一个个房间穿梭,翻找一个个角落,你心里其实有点忐忑,不知道能不能找到。

可是这时候有个声音告诉你“寻找就寻见”,就好像给了你一颗定心丸。

这是一种积极的引导,鼓励人们不要害怕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叩门就开门也是如此。

你站在一扇紧闭的门前,门后面可能是未知的世界,可能是机遇,可能是救赎。

你举起手,轻轻叩门,心里也许在打鼓,门会不会打开呢?但是那句“叩门就开门”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给了你勇气。

这是一种对行动的回应的美好期许。

在宗教意义上,这体现了一种信仰中的神对信徒的回应。

信徒在信仰的道路上探索、追寻,怀着敬畏和渴望的心去寻找神的旨意、神的爱。

当他们努力去寻找,用心去叩响通往神圣的大门时,神就会给予回应。

这种回应给予信徒无尽的力量和安慰,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之路。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这两句话简洁有力。

没有冗长复杂的表述,用最直白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思想。

就像一颗子弹,直击人心。

在赞美诗歌的语境里,它能够快速地让唱诗或者听诗的人产生共鸣。

大家在唱或者听的时候,脑海中很容易就浮现出自己寻找希望、寻找爱、寻找救赎的画面,从而更加深入地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神圣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之中。

而且,这两句话的节奏感也很强。

寻找 - 寻见,叩门 - 开门,就像一种呼应,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种节奏感有助于在诗歌的吟唱中增强情感的表达,让那种坚定、希望的情感更加浓烈地散发出来。

无论是在庄严的教堂里,还是在小型的宗教聚会中,当人们唱起包含这样歌词的赞美诗歌时,都会被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所打动,从而在心灵深处得到鼓舞和慰藉。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嘿,朋友们!咱们来聊聊古诗词中那些超有意思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吧,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神秘大门哦!先来说说月亮吧,那可是古诗词里的常客呢!月亮就像一位温柔的仙子,常常在夜空中静静地注视着人间。

在很多诗词中,月亮象征着思念和团圆。

当诗人远离家乡,望着那高悬的明月,心中就会涌起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就好比你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晚上看到那圆圆的月亮,是不是也会想起家里的爸爸妈妈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句诗简直把这种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像人生的起起落落,它又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

看着月亮从弯弯的月牙慢慢变成圆圆的满月,再变回月牙,就像看着时间在悄悄地溜走。

所以,月亮在古诗词中承载了太多人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啦!再讲讲柳树吧,它就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在诗词的世界里摇曳生姿。

柳树常常象征着离别和挽留。

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常常会折下一枝柳送给对方,因为“柳”和“留”谐音,就好像在说:“朋友啊,你别走,我舍不得你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在这首诗中就通过清新的柳色,烘托出了送别时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和不舍之情。

而且,柳树的柔软枝条随风飘动,也给人一种温柔、缠绵的感觉,就像离别时那千丝万缕的情感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还有梅花哦,它可是花中的勇士呢!在寒冷的冬天,其他花儿都躲起来了,只有梅花独自绽放,散发着阵阵清香。

梅花在古诗词中象征着坚强、高洁和不屈的精神。

它就像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己信念的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傲然挺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这首诗把梅花的这种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

梅花的洁白无瑕,也象征着纯洁和高尚的品质,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敬佩和赞美之情。

桃花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意象呢!它就像春天里的小精灵,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桃花常常象征着美好和爱情。

当春天来临,桃花盛开,那一片粉红的花海简直美极了!让人不禁联想到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诗歌中的生命意义深思

诗歌中的生命意义深思

诗歌中的生命意义深思在诗歌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深思。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象,以及表达思想和哲理,使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领悟。

首先,诗歌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真谛。

诗人们常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语言,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表达出来。

他们可以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价值,唤醒我们对于生活的思考。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借助夜晚的宁静和静谧,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

其次,诗歌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每个人都有情感的世界,而诗歌通过言语的力量,能够触动我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当我们读到一首与自己经历相似或者能够触动自己情感的诗歌时,我们会感到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生命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他用深情痛惜的笔触,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和所珍惜的人和事物的思念,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感动。

另外,诗歌也能够启迪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诗人通过文字的选择和构建,将世界的美和人类的存在感传递给读者。

而读诗的过程,往往需要我们放下枯燥的逻辑思维,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冥思苦想,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

例如,在海子的《黄河颂》中,他以壮丽的诗句形容黄河,表达了对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的热爱之情,引发了读者对生命起伏和生命力的思考。

此外,在诗歌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识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生命如此短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

而诗歌正是通过对短暂生活的描绘和思考,为我们唤醒这种觉悟。

当我们读到一首描绘岁月流转和无法追回的诗歌时,我们会对光阴的无情以及生命的脆弱感到深切。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让读者感到生命的短暂和变幻莫测。

总而言之,诗歌中的生命意义深思,是通过抒发情感、引发共鸣、启迪思考和揭示生命真谛等方式实现的。

诗歌给予我们一种重新审视生活的视角,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读懂诗中意象,感受诗情意蕴

读懂诗中意象,感受诗情意蕴

读懂诗中意象,感受诗情意蕴一、诗中的意象是什么在读懂诗中的意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诗中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和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特定的事物和形象的描绘,诗人往往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共鸣。

诗中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符号,它们通过诗歌语言的运用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中的花朵、树木、山水等自然景物,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美好和坚强;而诗中的孤独、沉默、梦境等抽象符号,则常常意味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和符号,诗人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鸣。

二、诗中的意象如何产生诗中的意象是从诗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中产生的。

诗人往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发现身边的事物和形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意义和情感,然后用诗歌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

诗中的意象是一种现实的反映,是诗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也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和思想的外化。

要读懂诗中的意象,并从中感受诗情意蕴,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感知能力。

我们需要有对诗歌的基本了解,了解一些诗歌常用的意象和象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和情感。

我们需要通过对诗中意象的仔细品读和体味,来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读懂诗中的意象时,我们需要从诗歌语言、文学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等方面入手,来理解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我们还需要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具体描绘和象征表达,来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产生共鸣和共鸣。

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意义和情感,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氛围的感知,来领略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四、感受诗情意蕴的方法在感受诗情意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感知,通过对诗歌语言、意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品读和体味,来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蕴。

最终,我们会发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不仅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还能带给我们思想和灵感的启迪,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

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

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如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寻找诗歌意象方法

寻找诗歌意象方法

寻找诗歌意象方法
1. 关注语言:诗歌中的意象通常通过语言来表现。

一些特定的词汇、比喻、象征等都可能表达出意象。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月”就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代表思念和乡情。

2. 观察形象:诗歌中的形象也是意象的表现方式之一。

通过观察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中的“轻”传达了一种静谧、轻盈的感觉。

3. 理解主题:意象往往与诗歌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相关联。

因此,理解主题有助于揭示和理解意象。

4. 解析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写作风格和时代背景等有助于理解其诗歌中的意象。

这些背景信息可以提供诗人创作诗歌的动机和上下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意象的含义。

5. 运用想象:在欣赏诗歌时,运用想象来重新构建诗歌中的场景、形象和情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意象。

6. 参考注释:如果诗歌中有注释,一定要参考注释来理解意象的含义和背景。

通过以上方法,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作品。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意义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意义

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乂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 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意象就是象(诗歌中人、景、物)与意(作家情思)的组合。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 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 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

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 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 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淡泊F 静的心情就蕴含其中。

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惜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古 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 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月亮:思乡怀人 烘托情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小楼昨夜乂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煜《虞美人》)菊花:傲霜坚强 隐逸高洁 清高脱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 行高尚、纯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表达了诗人 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渊明《饮酒》)借菊寄寓诗人精神人格品质 梅花:不畏严寒 冰清玉洁 孤傲清高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亮《梅花》严寒中最先开放的特点,敢为天下先 的品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纯净洁白,因风布远,香色俱佳) 不要人夸颜色好, 零落成泥碾作尘,的高尚情操 松柏:傲霜斗雪 后来富贵已凋落,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

(白《赠书侍御黃裳》韦黃裳一向谄媚权贵,白写诗规 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桢《赠从弟》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 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艺术形式,其中的意象和隐喻在诗歌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一、意象的分析意象是指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和描述来传达情感和意义的符号化表达。

意象可以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味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等。

以下是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1.辨认意象:仔细阅读诗歌,注意诗中使用的具体形象描写,尝试理解这些形象所代表的含义。

2.分类意象:将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将视觉意象分为自然景象、人物形象、物体形象等。

3.寻找重复意象:注意诗歌中是否出现了重复的意象,这些重复意象可能暗示着诗人要传达的主题或情感。

4.解读意象:根据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它们可能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尝试从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意象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二、隐喻的分析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来传达深层次的含义。

以下是分析诗歌隐喻的方法:1.辨认隐喻:寻找诗歌中使用的比喻、暗喻、象征等隐喻手法,注意诗中的隐喻可能出现在修辞手法、比喻语句、意象等方面。

2.理解隐喻:尝试理解隐喻所传达的意义,思考诗人为什么使用这样的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比较隐喻:将诗中的隐喻与实际事物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之处。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隐喻所传达的含义。

4.探索象征意义:有些隐喻也具有象征意义,通过解读隐喻所代表的事物,思考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意象和隐喻的使用可以使诗歌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因此,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还能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义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义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义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传达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意象和意义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重要元素。

意象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感官的描述以及隐喻等手法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维。

而意义则是随着意象的展开和发展,逐渐揭示出诗歌所蕴含的更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下面,我将从意象和意义这两个层面,来探讨诗歌中的意象与意义。

意象是诗歌中的生动形象,通过感官的描写来给读者带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诗人通过选择和使用特定的形象,使诗歌具有视觉化和感性化的特点。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床前明月光”和“地上霜”就是意象的表现,给人以明亮、冷凉的感觉。

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明月和霜冻,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这种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对诗歌的共鸣和感受。

除了直接的视觉意象外,诗歌中还常常运用隐喻等修辞手法来传达意象。

比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银烛秋光”、“冷画屏”以及“夜色凉如水”都是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给人以一种朦胧、宁静的感觉。

同时,牵牛织女这一典故也隐含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寄托。

这种使用修辞手法的意象,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性。

意象是诗歌中的基本元素,而意义则是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思想。

通过意象的运用和展开,诗人传达了自己对生活、自然、人类和社会等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意义在诗歌中的表达常常更加抽象和含蓄,需要通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去感知。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山川、河流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人生追求的提醒。

进一步抽象地说,诗人通过“更上一层楼”的表达,含义更加广泛,也可以理解为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意义。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迅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迅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迅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诗词是中考语文考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对于理解和解读诗词的意义至关重要。

而在备考中,如何迅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是一个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帮助学生迅速找出诗词中意象的方法。

一、识别常见的意象在备考中,学生需要对常见的意象有所了解和认识。

常见的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如山、水、花等)、动植物意象(如鸟、鱼、树木等)、情感意象(如忧愁、喜悦、孤独等)以及色彩意象(如红、蓝、白等)。

通过对常见意象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在解读诗词时能够迅速辨别其中的意象,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二、注意形容词和比喻的运用形容词和比喻在诗词中经常用来描绘意象,因此在备考中,学生需要注意形容词和比喻的运用。

形容词往往用来修饰意象,增强其形象感,例如“红日”、“碧海”等。

比喻则是通过对事物的类比来揭示诗词的意象,如“月亮像一只银盘”等。

掌握形容词和比喻的运用,对于迅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非常重要。

三、借助背景知识和常识在解读诗词时,借助背景知识和常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象。

例如,当我们在解读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时,了解唐朝社会的农村景象和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有助于理解其中的意象,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四、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在解读诗词时,上下文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仔细阅读上下文,判断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更准确地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仔细阅读和理解上下文的能力,避免对诗句孤立地理解,而是将其融入到整个诗词的语境当中去。

五、多做题并总结经验在备考过程中,多做题是提高找出诗词中意象的能力的有效方式。

可以选择既有诗词意象题目的诗句进行解答,也可以选择较为难度较低的诗词进行练习。

在做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分析选项之间的差异,理解每一个选项所表达的意象,并通过题目的解析来总结经验和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准确找出诗词的意象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准确找出诗词的意象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准确找出诗词的意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们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其中准确找出诗词的意象更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帮助学生们准确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是诗词中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通过对意象的准确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寻找诗词意象的技巧:一、注重词语的选择和理解诗词是通过精细的语言表达来传递信息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每个词语的选择和理解。

在阅读诗词时,我们可以仔细品味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探索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象。

比如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作者运用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形容瀑布的壮丽景象,这里的“飞流”可以联想到水流的迅疾和飞扬的姿态,进而引发读者对瀑布的美感体验。

二、细致描绘诗词中的景物诗词的意象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展现。

当我们阅读诗词时,要特别留意作者对景物的描绘方式,包括色彩、形态、声音等方面的描写。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诗词中表现的意象。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作者描绘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这里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等词语给人以寂静和凉爽的感觉,勾勒出了一个宁静的秋夜。

三、关注诗词中的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是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或符号化,进而传递出一定的意象。

因此,在阅读诗词时,我们要关注其中的比喻和象征,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

例如,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作者通过将“草”喻为“离别的人”,传递出了别离的伤感情感。

四、追寻诗词背后的情感诗词是艺术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在寻找诗词意象时,我们还应该关注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通过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象。

例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作者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作者因为战乱而与亲人分离的情感,这里的“断人行”、“一雁声”等词语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情感。

诗歌意象查看

诗歌意象查看

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创造出来的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它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外化。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人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明月和霜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其次,意象也是诗人思想的表达。

诗人常常借助意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山河和草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争的反思。

此外,意象还具有审美的功能。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通过空山和新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日山景。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往往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和形象。

比喻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月亮比作远方亲人的面容,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拟人则是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和特征,使它们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将春天的绿叶和红花赋予了人的体态,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

在意象的创造上,诗人往往注重意象的新颖和独特,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新颖的意象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通过将东风比作放花的人,将落花比作星星,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总之,诗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形象和情感的结合,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在意象的运用和创造上,诗人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创造出独特而生动的意象,使诗歌更加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寻找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寻找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寻找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语义学家认为意义有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为理性意义,或称为概念意义,由于是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它清晰、稳定,不会发生岐义,而后者是多元的,开放的,是一种广义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意思或意味;诗歌的意义、意思和意味,还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予以阐解。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

作为符号,它是声音、形状与概念的统一。

其声音、形状是书写与读音,称之为能指,而它后面所附着的概念则为所指,也就是它的意义。

能指与所指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通常的情况是一个能指对应一个所指。

如“雁”,它读作“yàn”,书写形式则为“雁”,它的概念则是一种候鸟。

然而它出现在诗中就可能有多种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理论家看重的是意义,而艺术家、诗人看重的却是意思,虽然都共同使用了语言符号。

按苏珊·朗格的意见,语言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推论符号,它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是明确的、固定的,也是继时性的。

而艺术符号与之相反,它不表现一个时间的过程,它是共时性的。

它的特点是基本要素离开了整体就没有独立的固定意义,这些要素都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具有的特殊的含义。

所以她说:“所有其它符号的意义组成一个大的接合起来的符号,只有通过整个符号的意义,通过它们的整体结构中的关系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

它的符号功能包含在一个同时性完整的表象之中。

这种语义可以称为‘表象符号’(即艺术符号)。

表象符号的这个特征,是区别于推论符号或者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的本质特质”。

她在《情感与形式》中对由表象符号构成的诗的基本幻象作了说明。

她认为诗的基本幻象是某种虚构的“经验”,语言在此已不再行使自己正常的交流功能,不再服务于事实的说明、意思的传达和概念的建立,而是充当一种材料进行经验的构造。

“诗人笔下的每一个词语,都要创造诗的基本幻象,都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以便便其超出词语本身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语义学家认为意义有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为理性意义,或称为概念意义,由于是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它清晰、稳定,不会发生岐义,而后者是多元的,开放的,是一种广义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意思或意味;诗歌的意义、意思和意味,还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予以阐解。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

作为符号,它是声音、形状与概念的统一。

其声音、形状是书写与读音,称之为能指,而它后面所附着的概念则为所指,也就是它的意义。

能指与所指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通常的情况是一个能指对应一个所指。

如“雁”,它读作“yàn”,书写形式则为“雁”,它的概念则是一种候鸟。

然而它出现在诗中就可能有多种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理论家看重的是意义,而艺术家、诗人看重的却是意思,虽然都共同使用了语言符号。

按苏珊·朗格的意见,语言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推论符号,它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是明确的、固定的,也是继时性的。

而艺术符号与之相反,它不表现一个时间的过程,它是共时性的。

它的特点是基本要素离开了整体就没有独立的固定意义,这些要素都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具有的特殊的含义。

所以她说:“所有其它符号的意义组成一个大的接合起来的符号,只有通过整个符号的意义,通过它们的整体结构中的关系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

它的符号功能包含在一个同时性完整的表象之中。

这种语义可以称为‘表象符号’(即艺术符号)。

表象符号的这个特征,是区别于推论符号或者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的本质特质”。

她在《情感与形式》中对由表象符号构成的诗的基本幻象作了说明。

她认为诗的基本幻象是某种虚构的“经验”,语言在此已不再行使自己正常的交流功能,不再服务于事实的说明、意思的传达和概念的建立,而是充当一种材料进行经验的构造。

“诗人笔下的每一个词语,都要创造诗的基本幻象,都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以便便其超出词语本身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

这就是说,任何事件一旦进入诗的领域,不管它显得如何逼真,都已成为纯粹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于个性的意象”。

用推论符号表现出来的理性意义能否进入诗歌殿堂呢?如果不囿于成见,它也可以写出好的诗歌。

从符号学角度看,理性意义是使用者和解释者之间据以对符号的指涉进行的编码和解释的一种既定秩序。

正因为双方都信守了既定的秩序,信息才可以畅通地传达。

某些政治鼓动诗和袒露心迹的直白诗,出于教化目的或诗人自我表白的需要,往往拒斥歧义的产生。

这便给理性意义的凸现提供了契机结构主义理论家显然是推崇艺术符号的,但他们同样视艺术符号为一种秩序的呈示,只是它采取了隐蔽的形式。

在他们看来,诗人的创作,不过是语言系统里,从词义到句法的到位罢了。

诗人使用语言就是对语言秩序的认可,语言系统的固有结构屹立在眼花缭乱的语言现象之后,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诗人不过是穿行语言系统内部,在结构的支配下行便搬运和装配。

不是作家支配语言,而是语言支配作家,语言结构才是作家的上帝。

上述见解虽有一定道理,但却是片面的。

它抹煞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否定了他们的创造性。

这显然不符合诗歌创作的全部实际。

即使主要以推论符号进行诗歌创作时,诗人也并非完全等同于工匠。

我们并不否认诗歌的艺术符号也体现了某种秩序感,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语言的固有结构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比起推论符号,艺术符号所创造出来的意象空间是一种“空筐结构”,它的包容将是无限的,可以因人、因事、因地给予补充。

如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样是听“雨”,但由于年龄不同,地点不同,境遇不同,却有着不同的意思。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看待诗歌中的意思:所谓意思,反映在诗歌中,是以联想与经验相互关联为机制的多重意义的组合交叉。

当我们阐述诗歌的意义时,实际上说的是它的意思。

因此,诗歌中的意义只是一种广义的说法,由于它的广义,要确定一首形式独特、蕴藉丰富的诗歌的意义是很不容易的。

但美国艺术史理论家潘诺夫斯基在研究了肖像画和圣像画之后,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逐个把握它的意义、意思,直至意味,它同样适用于我们对诗歌意义、意思、意味的把握:一、对基本的(或自然的)意义的把握。

这种意义大体由“基本事实”和表现组成。

前者指作品再现了什么,后者是指它表现了什么。

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中的含义》中说:对“含义的领悟,就是把某些视觉形式与我从实际经验中认识的对象简单地等同起来,就是把它们关系中的变化与某些动作或事件简单地等同起来的结果”,他称之为“事实性的含义”。

当我们分析诗歌的意义时,第一步也是分析它的“事实性的含义”。

二、对习俗意义(或习俗性题材)的掌握。

对诗歌意义的充分理解,仅凭日常经验是不够的,还要熟悉实用意义之外的习俗意义。

潘诺夫斯基举了一个通俗性的例子,欧洲人见面时以脱帽表示友好,因而这脱帽动作就成了“友好”的标志。

他说:“我把脱帽理解为致礼敬礼却完全属于另一个有着不同解释的领域。

这种表示敬意的形式只在西方世界中流行,它是中世纪骑土风度的遗风:披坚执锐的骑士往往举起头盔向朋友表示和平的意愿,也表示对他人的信任。

无论是澳洲的丛林居民还是古希腊大都不可能体会到,脱帽不仅是一种带表情涵义的实际举动,而且还是一种文雅的风度。

”这种由习俗文化传统构成的地域文化在一些诗人的作品中,反映得最为充分。

如梅绍静写的《银纽丝》,如读者不熟悉陕北人民在旧社会里“走西口”的悲惨历史,你就无法理解诗中女主人公所说的“从没听过这样的眉胡调,啊,这么凄凉的牌,它叫银纽丝。

”也无法理解陈绍陟诗集《生命的痛处》中所表现出来那么浓厚的乡土情绪。

三、对内在意义的把握。

潘诺夫斯基说:“这种含义是通过弄清那些能够反映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阶级,一种宗教或哲学信仰之基本态度的原则的领悟的。

这些原则受到一个个性的限制并被浓缩在一部作品中。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为之阐释道:“所谓内在意义,就是浓缩或积淀于一件富有个性的作品中的深层意义,亦即那种揭示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宗教或一种哲学信仰之基本态度的法则。

”潘诺夫斯基曾举米开朗基罗的宗教雕塑和宗教绘画为例,其内容和十四、十五世纪那些再现耶酥诞生的场面区别不大,但米开朗基罗却用石头代替青铜,用“影线”代替了在轮廓线内涂彩。

这是由于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

对他来说,肉体只不过是灵魂在尘世中的监狱,灵魂是要冲破这种束缚和限制的,青铜与石头的造型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流动线条所体现出来的质感与层次变化是更富于生命感的。

上述深层意义虽是由“构图法则”(形式、风俗、母题)和“肖像意义”(喻义)二者共同展示出来,但必须与当代性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分析诗歌的内在含义也应如此,正因诗歌中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因而多义性就成了诗歌中一个突出现象。

多义性是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发掘,把握诗歌中有几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潜在的意义系统。

每当我们转换一个角度,便可以发现一个新的意义所在。

现代艺术和现代诗歌是相通的,其优秀作品都是多义的。

造成诗歌多义性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意义在使用中被发现、被阐释,这就决定了它的接受是不可重复的。

面对同样一首诗,心境不同,感受也不会一佯,《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

”如卞之琳的诗歌名篇《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心情好的人在读了这首诗后,会因诗中提供的月白风清的景致而心旷神怡。

如果是一个失意的人,不管他是仕途坎坷,还是情场受挫,他却可以从上述画面中感受到人生的虚妄,人的一生不过如同过眼烟云如同梦境,弥漫全诗的就是悲凉的氛围了。

诗歌中的多义性常常是一种戏剧性的情景。

这样的诗与戏剧中的台词后面的潜台词作用是一致的。

如张海峰的《真的》一诗:“真的/所有的诗/都不是写给你的/真的/所有的歌/都不是为你唱的/所有藏不住的笑靥/真的是为/那只可爱的小鸽子的/所有的羞涩的眼神/真的是为/一个甜甜的秘密的/真的/没有一点点是为你/真的真的没有”。

从语义学角度说,女主人公的表情动作是她的掩饰,它是一种表情语码,也是一种对话。

由于是“为郎憔悴却羞郎”,因而它的语义是模糊的。

如果小伙子是聪明的,他完全可以从她的表情中破译出女主人公所说的话是“我的诗是为你写的,我的歌是为你而唱……”由于诗重抒情、重暗示的特征,诗人更喜欢潜对话。

巴赫金就认为意义出自人们的相互对话及其具体语境,唯有“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生命的真正所在之处”。

这种潜对话大致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种是属于话中有话的潜台词,即抒情主人公不愿意直接说出,而以含蓄的方式间接地说出。

如上面所举的《真的》一诗。

另一种却是以独白方式出现,主人公的自言自语似乎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其实不然,在下意识中,它有一个潜在的听话着,可以有实实在在的人在偷听的,如哈姆莱特的著名独白。

但在诗歌中更多的是没有实在的听话者,它面对的是广大的读者,向他们诉说出内心的丰富而又复杂的体验,由于它的模糊,就有了多义性。

仅从特定情境的上下文探寻它的意义,可称之为小语境,如果从文化背景上探寻诗歌的意义,那就产生语义学家所说的大语境了。

瑞恰兹将语境定义为用来表示与文本中的“同时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些事件虽然没有在文本中出现,却隐身于这个词的后面。

当人们解释这个词的时候,它们便会对这个词的解释发挥作用,对其意义产生影响。

所以瑞恰兹说:“正是从这些没有出现的部分,这个词得到了表示特性的功效。

”瑞恰兹说的就是一种大语境。

语义学家认为这种大语境应包括以下方面:(一)关于作者的知识;(二)关于作品中人物的知识;(三)关于话题的知识;(四)关于历史的知识;(五)有关地理的知识;(六)有关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方面的知识。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征,表现出诗人心灵的是典故的运用。

古人称典故为“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又大都出于过去的典籍。

对诗歌中典故的运用,葛兆光以康德的“二律背反”中的“正题”与“反题”,分别指出它的优缺点:“正题:作为艺术符号的典故,乃是一个具有哲理或美感内涵的故事凝聚形态,它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转述,因而这种使用、加工、转述过程中,它又融摄与积淀了新的意蕴,因此它是一些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符号。

它用在诗歌里,能使诗歌在简练的形式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而且使诗歌显得精致富赡而含蓄。

”也可以说,它的优点是在于它的多义可以表现出诗人所有特别丰富而难以陈述的情感世界。

也正因此,它的缺点就是:“反题:这些符号,正因为它有古老的故事及流传过程中积累的新的意义,所以十分复杂晦涩,就好象裹了一粒不溶于任何液体的外壳的药丸子,药再好,效果也等于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