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

合集下载

地震灾害的地理学分析

地震灾害的地理学分析

地震灾害的地理学分析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而又令人恐惧的自然灾害。

当地壳忍受不住内部力的积累时,地震就会发生。

地震的影响范围广泛,从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板块是地壳的基本组成部分,不断的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当板块发生移动时,板块边界处的能量积累,最终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如环太平洋地震带、荷兰兹堡地堑等。

这些板块边界处的地震通常规模较大,造成的灾害也较严重。

其次,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地震活动与地球内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相互运动有关。

地壳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地理环境因素之一。

地壳的不均匀性导致了地震波的传播和震级的变化。

地质构造的特点,如断层、褶皱、岩层倾角等,都会对地震波的传播和震级产生影响。

断层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地震能量在断层处积累并释放。

例如,中国的北安-玛沁断裂带、鲁中断裂带以及北克什米尔断裂带等,都是中国大部分地震的主要发生地。

此外,地震的发生与地貌特征密切相关。

地貌特征是地球表面由自然力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冰川等。

地震发生的地理环境多是地貌特征的变化区域。

例如,山脉地区地壳构造活动频繁,地震发生的几率更高。

此外,地震波在不同地貌特征下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也有所不同,如在河流沉积物区域传播速度较快,而在冰川地区传播速度较慢。

地震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巨大,了解地震的地理学分析对于减轻灾害和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球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分析,可以预测和预防地震的发生。

此外,在建设城市和基础设施时,也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来建设。

综上所述,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地理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和灾害的成因。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事件,它们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地理学是一门探讨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因此,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包括它们的类型、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包括多种类型,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洪水、干旱、沙尘暴等。

其中,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壳板块运动导致的,其破坏力在短时间内相当惊人。

而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爆发所致,导致周围环境受到毁灭性的损害。

风暴是指飓风、台风、龙卷风、风暴潮等自然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风害和涝害。

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造成的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涨水过高引起的灾害。

干旱是由于长年降水量不足而导致水资源极为缺乏的自然现象,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尤为严重。

沙尘暴则是由于强风将地表的沙尘吹起,形成沙尘云而导致的灾害,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二、自然灾害的原因自然灾害多是由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而导致的。

首先,地球内部的变化,如地壳板块运动、火山爆发等,会引起地震、火山灾害等自然灾害;其次,大气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自然灾害,如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一般都与大气环境密切相关。

最后,人类活动的不当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如自然林木被砍伐、大片的草原被开垦、盐碱地被改造等,会引发干旱甚至沙漠化。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它可能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首先,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如大量人员伤亡、失去家园、生命财产双败等。

其次,自然灾害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同样巨大,如火山喷发、沙尘暴等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且寿命较长。

最后,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木材、土地、水资源等损失是巨大的,有些灾害对旅游、投资等经济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

第1周—第一讲:灾害及灾害系统第2周—第二讲:自然灾害的分类与特征及环境灾害第3周—第三讲:自然灾害及其风险第4周—第四讲: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第5周—第五讲:地貌灾害及其评估—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第6周—第六讲:地貌灾害预测预报的基本问题—以泥石流灾害为例第7周—清明节(停课)第8周—第七讲:地震灾害第9周—第八讲:台风暴雨洪水灾害第10周—第九讲:泥石流滑坡灾害及前沿问题第11周—考评研究生灾害专题讲演第12周—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灾害、灾难、灾害地理学问答题:1、论述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异同。

2、地球内部的高温是如何产生的,地球内部能量在地球内部是如何循环的,又是以什么方式向地表传播和释放的。

3、地球外部的能量主要从哪里来,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能量平衡和能量分配是怎样的?灾害: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任何动植物以及生存环境造成一定规模的祸害。

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

灾难: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

灾害地理学(Hazardgeography)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变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

2地球内部能量: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所留下的原始能量,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板块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地球内能以对流的方式传递:地幔内的高温物质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并开始水平运动,冷却下沉及再加热上升,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两种主要方式。

3地球外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太阳能通过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其中43%以可见光辐射,49%以红外线辐射,大约7%是紫外线辐射。

地面热量平衡:太阳辐射47%+大气辐射106%=地面辐射120%+潜热输送23%+湍流输送10%大气热量平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114%+大气吸收(太阳辐射)19%+潜热输送23%+湍流输送10%=射向地面106%+射向宇宙空间60%全球地面和大气热量平衡:太阳辐射100%=大气和地面反射34%+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60%+射向宇宙空间(地面辐射)6%名词解释:原生灾害、次生灾害问答题:1.自然灾害有哪四种主要的分类方法?每一种分类又可分出那些类型?2.陆地灾害包括哪七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包括哪几种主要灾害?3.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七大类?4.论述自然灾害的八大基本特征原生灾害:即主发灾害,是灾害链中最先出现的灾害。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灾难性事件。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过程和规律,自然灾害研究是其中重要的分支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对应的防灾减灾策略。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性质,自然灾害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地震、洪水、暴风雨、干旱、火灾、泥石流、滑坡等。

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因此需要针对每种灾害类型进行专门的研究。

二、自然灾害的研究内容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灾害的发生机理:研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地质、气候、地貌等因素。

例如,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构造、断裂带的分布等密切相关;洪水的发生与降雨量、地形地貌等有密切关系。

2. 灾害的场址选择与评估:研究不同地区的灾害易发性,分析各类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

通过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分析,确定潜在灾害场址,并进行灾害评估,为灾害的预防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灾害的空间分布与影响:研究自然灾害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灾害影响范围的分析,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策略。

4. 灾害的预测与预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大气和地貌等相关参数的监测、分析和模拟,提前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范围,为应急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5. 灾害的防治与应对:研究各类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和应对策略,包括灾区的规划与建设、灾害风险管理、应急救援等方面。

通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减轻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自然灾害研究方法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 实地考察:研究人员前往灾害现场或潜在灾害区域,对其地理环境进行详细考察和调查。

通过收集实地数据和样本,了解灾害发生机理和潜在风险。

2. 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等技术手段,获取大范围地理信息数据,分析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

灾害地理学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

灾害地理学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

灾害地理学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自然灾害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猛兽,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洪水、飓风、干旱、滑坡、泥石流……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痛。

而灾害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灾害的学科,为我们应对这些灾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灾害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减轻灾害损失,提高人类的防灾减灾能力。

要应对自然灾害,首先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警。

灾害地理学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进行实时监测。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从而为预测洪水、滑坡等灾害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GIS 则可以将这些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构建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预测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和时间,为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灾害地理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结合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因素,评估不同地区遭受各类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潜在损失程度。

这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资源分配、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比如,在地震频发地区,建筑设计和施工标准会更加严格;在洪水易灾区,会规划建设有效的防洪设施和疏散通道。

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也是灾害地理学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灾害风险因素,避免在灾害高风险区域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

比如,不在地震断裂带、滑坡体下方建设重要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不在容易遭受洪水淹没的区域建设居民区和工厂。

同时,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预留出足够的绿地和开放空间,作为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

灾害地理学总结

灾害地理学总结

1. 灾害地理学:主要研究灾害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灾害的区域组合与区域分异特征,探索灾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区域性规律)和垂直地带性规律等,进行灾害综合区划和灾害专项区划,制订区域减灾规划与应急预案,为区域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灾害: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人为灾害:人类、人群或个人的各种错误、失误、蓄意制造或恶意破坏造成的如交通肇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以及由操作失误导致的各种事故、灾变等,均属人为灾害。

3. (名或简)灾害分类--灾害发生的时间序列及相关关系原生灾害:致灾因子直接造成某类承灾体的破坏与伤亡,如地震、洪水,这些起主导作用的灾害即为原生灾害或直接灾害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如地震引起房屋倒塌,由此引起间接发生的火灾,再由火灾造成的灾害衍生灾害:致灾因素破坏了社会的基本生命线,如水、电、煤、食品等的供应,造成了人群和组织的伤亡和瓦解,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的停顿,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 灾害链:是指包括一组灾害元素的一个复合体系,链中诸灾害元素之间和诸灾害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自行连续发生反应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的强度使该组灾害要素具有整体性。

根据灾害链的发展,一般可以归纳出5种灾害链:1.因果型灾害链:这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

2.同源灾害链:这是指形成灾害链的各种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

3.重现型灾害链: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

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子。

4.互斥型灾害链: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的情形。

5.偶排型灾害链: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

根据灾害链的链发性特征,可以归纳出3种灾害链:并列型灾害链:19是由一种原生自然灾害同时引发形成多种灾害而形成的灾害链。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
教学计划
本网络课件模仿教师实际上课情景,教师授课视频主要针对各章知识点、重点与难点进行讲解,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结合网页内容自由调整进度学习。

这里仅提供一般应花在课堂学习(不含练习测验)的时间供学生参考。

该课程计划48学时:
1.课堂讲授40学时;
2.课堂讨论4学时;
3.期中复习指导2学时;
4.期末复习指导2学时。

课堂讲授主要分配如下:
第一章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4学时)
第二章气象灾害形成因素(4学时)
第三章干旱灾害影响指标及其成因(6学时)
第四章冰雹暴雨灾害特征及形成(6学时)
第五章沙尘暴及城市气象灾害(4学时)
第六章冷害、台风及其他灾害(4学时)
第七章未来气象灾害动态趋势及减灾对策(4学时)
第八章城市灾害综论(4学时)
第九章城市减灾(4学时)
第十章城市综合减灾管理(4学时)。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

灾害: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过程,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及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

灾害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地理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是应用地理学与自然灾害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致灾因子:即由孕灾环境产生的各种异动因子。

其是由各种自然异动(暴雨、雷电、台风、地震等)、人为异动(操作管理失误、人为破坏等)、技术异动(机械故障、技术失误等)、政治经济异动(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等产生的。

中国自然灾害特点(1)种类繁多(2)发生频繁(3)损失严重(4)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减轻地震灾害1.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地震预报主要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而进行地震预报是防震减灾活动的基础,它为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和震后重建与救灾提供地震危险性的背景和地震的时域、地域和强度预测,以便针对性地各种防御措施。

成功的预报将可以大大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维护社会安定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现阶段较成功预报在众多地震中只占很少比例地震前兆(1)小地震活动,(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8)地磁,(9)重力,(10)动物异常反应,(11)地声,(12)地光等2.高质量建筑能化解地震灾害通过对房屋建筑与工程设施的设防、加固,加强城镇、企业的综合抗震能力,编制并实施抗震防灾规划等,可把地震造成的灾害控制在较低限度。

重要城市上游的大型水库大坝、泄洪与输水建筑;主要铁路干线上的重要桥梁与调度、通讯、变电、给水等建筑设施;重要电力枢纽的发电厂、枢纽变电所、超高压电线、总调度楼;有关国计民生的特别重要的工矿企业;城市供水、通信、交通、医院、消防、粮食等要害系统的关键部位;地震时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爆炸、毒气、病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等)的要害部位。

解析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解析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解析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各类灾害性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等。

地理学通过对自然灾害的解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1.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根据灾害的起因和性质,可以将自然灾害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三大类。

1.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强度等原因引起的灾害事件。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1.2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交互作用引起的灾害事件。

主要包括龙卷风、飓风、暴雨、干旱、冰雹等。

1.3 水文灾害水文灾害是由于水文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和某些特殊环境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

如洪水、干旱、崩塌、地下水位下降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机制自然灾害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地球系统的多个方面。

地理学在解析自然灾害时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2.1 环境要素地理学研究发现,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与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如地形地貌、气候因素、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等,都可能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

2.2 自然力量地理学还关注各类自然力量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比如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产生的地震,大气运动形成的飓风以及水文循环导致的洪水等。

2.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例如过度的人类开发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加剧气候变化,进而增加了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等。

3. 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治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因此研究自然灾害的防治策略也成为地理学关注的重要方向。

3.1 社会影响自然灾害会导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社会问题。

大规模的地震、洪水等灾害常常需要国家进行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3.2 灾害预警与防治地理学研究灾害预警与防治方法,用于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灾害地理学名词解释

灾害地理学名词解释

灾害地理学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灾害地理学不?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领域呢!灾
害地理学呀,就好比是一个神奇的地图,上面标记着各种可能出现的
灾害。

比如说地震,那家伙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突然就会扑出来吓
人一跳!(就像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海啸呢,就如同一个愤怒的巨人,掀起巨浪横扫一切。

(想想印度
洋海啸,那破坏力简直惊人!)还有火山爆发,像是大地的怒吼,喷
发出滚烫的岩浆和浓烟。

(像庞贝古城不就是被火山给淹没了嘛。

)灾害地理学可不只是研究这些灾害本身哦,它还会关注这些灾害对
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这不就像是一场游戏,灾害是大 boss,而我
们人类要想办法应对和生存下去。

(比如我们会建造坚固的房子来抵
御地震,设立预警系统来防范海啸。

)它探讨的是为什么灾害会发生,在哪些地方容易发生,以及我们该怎么去预防和减轻它们带来的破坏。

它还会研究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灾害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呢!比如
说有些地方的人习惯了洪水,他们就有自己独特的应对方法。

(就像
水乡的人们,他们对洪水可有着丰富的经验。

)这就像是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秘密武器。

而且呀,灾害地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呢!随着科技的发展,我
们能更好地预测灾害,提前做好准备。

(就像现在的天气预报越来越
准啦。

)这难道不神奇吗?
总之,灾害地理学是一门超级重要又有意思的学科,它就像是我们了解和应对灾害这个大怪兽的指南。

它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灾害,也能让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它们!难道你不想多了解一些吗?。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研究主要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减灾和应对措施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

一、灾害类型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首先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灾害进行分类和定义。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干旱、风暴、滑坡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警戒水位造成的水灾,干旱是长期缺乏降水导致的水资源匮乏,而风暴则是强风和降水的组合,滑坡则是岩土体产生断裂滑移引发土石流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理学通过对这些灾害类型的研究,深入了解它们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发生机理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是地理学中自然灾害研究的重点之一。

灾害的发生通常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例如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地壳构造和地震活动带等因素密切相关。

洪水的发生与降雨量、水文地质条件、河道形态等因素有关。

干旱的发生与气候、地形、水资源分配等因素息息相关。

风暴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气压变化、海洋环流等因素存在关联。

滑坡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土壤物理性质、降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地理学通过深入研究灾害的发生机理,可以准确预测和评估灾害的风险,为灾害防控提供科学支持。

三、影响因素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理因素是造成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理因素包括地势、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因素也是影响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如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等,都会对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体系的完善以及人们的应对能力等都会影响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

地理学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减灾和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学自然灾害与减灾措施

地理学自然灾害与减灾措施

地理学自然灾害与减灾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的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资源造成破坏的现象。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减灾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地理学的视角,介绍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因以及有效的减灾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与原因1.1 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两大类。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等;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龙卷风、飓风、洪水、干旱等。

1.2 自然灾害的原因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多种原因。

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内的岩浆活动导致的,洪水是降水量超过地表流失能力引起的,干旱则是气象因素和水资源供给不足导致的。

二、减灾措施的重要性减灾措施是人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和资源的破坏。

具体而言,减灾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社会稳定性和生产力水平。

三、地理学在减灾措施中的应用3.1 防灾减灾规划地理学通过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可以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数据,可以确定建筑物抗震等级和地震避险区域,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3.2 灾害监测与预警地理学作为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学科,可以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比如,利用卫星影像监测火山活动,及时预警喷发风险;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台风的生成和轨迹,提前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地区。

3.3 灾后调查与评估地理学在灾后调查与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和分析地表数据以及对遭受灾害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可以评估灾害的程度和影响范围,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3.4 社会救援与重建规划地理学还可以帮助对受灾地区进行社会救援和重建规划。

通过分析受灾地区的地形、交通网络等地理特征,确定救援路线和重建布局,提高救援和重建的效率和效果。

四、结语地理学在研究自然灾害与减灾措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灾害地理学的

灾害地理学的

灾害地理学是关注地理空间中灾害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学科,主要关
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灾害地理学的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生态地理、社会地理和其他学科,它主要着眼于研究灾害
发生、传播和转移的相关原因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灾害地理学以深入的研究来帮助政府解决灾害问题。

这一学科深入探
究灾害形式、发展动向以及其可能对人类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灾害地
理学还在通过研究学习定量灾害风险分析来研究灾害的危害和影响。

另外,还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不同维度的灾害,为政府提供防范抗灾
的更好的参考。

灾害地理学也是一种实践性研究学科。

它归纳整理了几百年来世界各
地灾害取得的经验教训,研究发掘了灾害预防、防治和恢复的实践方法,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技术措施,帮助政府防范灾害。

灾害地理学不仅涉及理论研究,也有大量的实践性研究,是一门研究
灾害发生、发展和转移、预测和评估其影响的多学科综合性学科。


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基于社会环境的灾害概念、研究和管理来协助政府
更加有效、纪律性的预防、减少灾害影响,促进灾害恢复,为人民群
众提供更有保障的生活环境。

灾害地理学 第一章 灾害概述

灾害地理学   第一章  灾害概述

启示:




1、灾害是某种不可控制或者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 而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财 富毁坏或损失的现象。 2、灾害是一种或者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定 常方式释放,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对人类正常的经济、社会 生活产生严重破坏的自然现象。也可将人为因素纳入其中 3、凡是对人类社会以破坏影响的事件即为灾害。 4、造成损害性后果,超过地区承载力。




(一)系统结构理论 系统结构理论:各要素灾害的内在功能联系性与灾害治 理的系统整体方法。 实例分析:火山喷发与全球气候、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二)横向交叉观点 横向交叉观点:指互不相连的两区域间灾害的相互影响 与联系,它是通过水文、大气过程等完成的。 横向交叉的主要运动形式:大气环流(厄尔尼诺与拉尼 娜现象)、水体运动、生物移动。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分数值E 分数值 出现危险环境的情况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的危险环境 6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0 非常罕见地暴露



灾害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分数值C 分数值 可能的后果 100 大灾难 很多人死亡 40 灾难 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 一人死亡 5 严重 严重伤害 3 重大 致残 1 引人注目 需要营救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 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 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 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 布 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灾害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 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灾害地理学复习总结

灾害地理学复习总结

一、主要名词术语1、灾害:是指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灾祸的自然与人为现象和过程。

2、自然灾害: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3、灾害系统则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

4、灾害链就是一系列灾害因成因上有关联而相继发生的现象,还包括出现某种灾害以后使另一种灾害不在发生的情况。

5、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群聚与时间上群发的现象,是灾害时空方面的两个标识6、灾害群发——由于灾害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结果产生了灾害在时间上众灾丛生与少发现象,把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

7、干旱——由于较长时间内无雨或少雨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8、旱涝指数I=某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标准差。

9、寒潮——指高纬度地区聚集的强冷空气南侵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大雪、霜冻等特殊天气现象。

10、孕灾环境——包括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物质文化(人类—技术)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11、致灾因子——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

12、承灾体——指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

13、灾情——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14、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

15、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各种可能性分析,称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16、自然灾害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是指通过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进行评定(Assessment)和估计(Estimate)。

17、自然致灾因子多度(HD)——指自然致灾因子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18、自然致灾因子相对强度(Hi)——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19、自然致灾因子被灾指数(HC)——各种致灾因子影响面积的百分比20、自然灾害成灾多度(DD)——指自然灾害灾种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21、自然灾害频次(DF)——一定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22、脆弱性评价——面对自然灾害袭击时易于受灾的程度评价23、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评估风险区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给风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即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教案将以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为主题,通过多个小节的论述,深入探讨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内容。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自然界的、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性灾难事件。

它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气象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等)、干旱、泥石流、滑坡、雪崩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有着不同的发生机制、特点和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影响1. 自然灾害的原因: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自然因素有关。

例如,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岩浆和气体的释放,洪水是降雨过多或河流堵塞等。

2. 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农作物减产、水源短缺、环境破坏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 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提前通知人们,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山区植被恢复等,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

3. 人员培训与教育:加强对自然灾害防范与应对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4.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四、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关系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影响日益凸显。

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导致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加剧。

因此,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五、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研究方法地理学研究自然灾害的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实地考察,可以了解灾害发生的具体条件和影响,为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灾害地理学第三章地震灾害新

灾害地理学第三章地震灾害新

(四)按震中距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以内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之间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
(五)按震级大小
类型 超微震 弱震和微震 震级 震级﹤1 1≤震级<3 类型 强烈地震 大地震 震级 6≤震级<7 震级≥7
பைடு நூலகம்
有感地震
中强地震
3≤震级<4.5
2. 地震灾害几乎遍及全国,但不同地区地震
活动及灾害程度不同
我国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有明显的分区性和分带
性。地震主要发生在台湾、青藏高原和西北的新疆等地区, 华北和东南沿海也有强震发生,但数量少于西部,华南和东
北大部分地区属少震和中等地震区,个别地区曾发生过7级左 有地震。1949—1996年期间,我国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9次, 其中西部发生25次;6—6.9级地震167次,其中西部发生154 次;5—5.9级地震973次,其中西部871次。
层学说,近期的观点倾向于板块构造学说。 1910年,德国地 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 · 魏格纳对位于大西洋两岸 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从地质学、古生物学 、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1915 年他在《 大陆与大 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 大陆漂移 的概念,为后来的板块构 造学说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20世纪 60年代左右,美国 地质学家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1946.12.21
1948.6.28 1976.7.28 1988.10.17 1995.1.17 1999.10.21 2004.12.26
日本
日本 唐山 加州 日本 中国台湾 印度洋
8.4
7.3 7.8-8.2 7.5 7.2 7.6 8.7

灾害地理学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

灾害地理学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

灾害地理学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自然灾害似乎从未远离。

地震、洪水、飓风、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等,它们以不可预测的方式降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痛。

而灾害地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自然灾害的学科,正致力于寻找应对这些灾害的科学方法,以减少灾害带来的破坏,保障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灾害地理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然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预警。

这就像是给大自然装上了一双敏锐的“眼睛”,时刻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

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地震监测仪等,我们能够及时获取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

比如,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监测,可以捕捉到微小的异常信号;在洪水来临前,通过对降雨量和河流水位的监测,可以提前发出预警,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防范准备。

除了监测和预警,灾害地理学还注重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

这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比如说,对于某个地区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要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河流分布、降雨量、土壤类型等因素。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评估出不同程度洪水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

这样,在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时,就能有的放矢,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也是至关重要的。

灾害地理学研究如何优化土地利用,避免在灾害高发区进行过度的开发建设。

比如,不在容易发生滑坡的山坡上建造密集的居民区,不在洪水容易淹没的区域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

同时,对于已经建成的区域,要通过改造和加固等措施,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比如,加强房屋的抗震设计,修建防洪堤和排水系统等。

另外,灾害地理学还强调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当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包括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和物资,制定科学的救援预案等。

在救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灾害的特点和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对灾害地理学的认识大学作文

我对灾害地理学的认识大学作文

我对灾害地理学的认识大学作文刚迈进大学门槛,瞅见课程表上“灾害地理学”这几个字的时候,说实话,心里犯起了嘀咕。

灾害?听着就怪沉重、压抑的,不是洪水滔天把房屋冲垮,就是地震来袭、地动山摇,好好的生活瞬间支离破碎,学这个能有啥乐趣?可真上了几堂课,一头扎进这门学科里,好家伙,才发现里头藏着的乾坤大着呢,跟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似的,越钻研越着迷。

灾害地理学,可不是简单罗列各种灾害,给大伙报报灾情、数数伤亡人数。

它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侦探,深挖灾害背后的“作案动机”“作案手法”。

拿台风来说,那可不是凭空冒出来捣乱的。

海洋上水温升高,水汽大量蒸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一系列连锁反应后,台风就裹挟着狂风暴雨,气势汹汹地朝陆地扑来。

这过程跟精心谋划的犯罪似的,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摸清这些门道,气象专家才能提前预警,沿海居民也能早早做好防护,把损失降到最低。

地震就更神秘、更棘手了。

板块在地下悄咪咪地碰撞、挤压,积攒了巨大能量,突然“咔嚓”一声,岩层断裂,释放出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扩散,地面晃荡得人站都站不稳。

每次地震过后,灾害地理学的学者们就奔赴现场,一寸一寸勘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从倒塌房屋的朝向、裂缝的走向,到地质构造的细微变化,一点点拼凑地震发生的全貌。

这活儿难度可不亚于考古学家挖掘文物,还多了几分紧迫感,毕竟关乎往后无数人的身家性命。

洪水灾害,常常跟暴雨、河流改道、水库溃坝这些因素挂钩。

暴雨倾盆而下,短时间内降雨量远超排水系统负荷,河水猛涨,溢出河道,所到之处一片汪洋。

记得有次看纪录片,洪水冲进村庄,鸡飞狗跳,村民们被迫撤离家园,脸上写满无奈、绝望。

那一刻,我才真切体会到灾害地理学的重要性。

要是早做好防洪规划,加固堤坝、疏浚河道,还会这么狼狈吗?学习这门学科,也让我见识到大自然的“双面性格”。

它温柔起来,赐予人类肥沃土地、充沛水源,滋养万物生长;可一旦发起脾气,灾害肆虐,破坏力超乎想象。

灾害地理学就是那把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钥匙,帮人类听懂大自然的“愤怒警告”,提前规避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冰雹形成的物理条件 冰雹发生的局地环境条件包括:(1) 有位势不稳定层结,低层有逆温,中空有 冷干空气;(2)有较强的水平垂直切变; (3)有高、中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存在; (4)具有一定的触发条件。
4. 暴雨的形成条件 暴雨的形成除需要有凝结核,还需要充沛的水汽供 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久的作用时间及有利的地形等条 件。(1)充沛的水汽供应。大气中水汽含量越高,越有 利于暴雨的形成。通常要求在外围(面积至少比暴雨区大 10倍)有大范围的水汽辐合,即有水汽的输送和累积, 并集中到较小范围的暴雨区,以供应暴雨形成所需要的水 汽。(2)强烈的上升运动。低层的水汽必须上升到空中 才能凝结成云雨。大气中与暴雨形成有关的垂直运动大致 有4种:锋面抬升作用引起斜压性上升运动、低层辐合与 高层辐散引起的大范围动力性上升运动(台风的形成即是 靠这种运动)、中尺度系统引起的强烈上升运动和地形引 起的上升运动。
一是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二 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 转化。社会转型带来的居住、就业、生活和消费 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涉及社会经济问题, 也涉及资源和环境问题。预计到2050年,我 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全国人口15.6亿, 其中农村人口占35%,如果不考虑经济发展和 城市化,即以2000年城乡人口比例为基准, 2050年的农村人口将高达11.4亿,这就意 味着要考虑11.4亿人对能源以及相应的二氧化 碳排放需求的大幅增长带来的问题。
3.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 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 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 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 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 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4.城市气候: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改变了该地区原有 的区域气候状况,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 气候,即与城市周围不同的局地气候称为 城市气候。 5.雾灾: 又称雾害。雾是大量小水滴悬浮在近地 表大气层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 天气现象。
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社会 经济和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靠扩大投资和大 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实现经济不断增长。在经 济增长方面,虽然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 科学技术等途径,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但 在几十年里难以完全改变现有增长模式,土地资 源、水资源及环境压力还会增加。人口和社会财 富的进一步增长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更加广泛, 使气象灾害的危害对象空前增多,除严重危害农 业生产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危害将会更加突出,气象灾 害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都将持续增加。
目前,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用能需求 在质量和数量上有很大差别。城市居民的 能源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并且清洁能源如 电、气等占很大比重,而农村居民则主要 以生物能和煤为主。城市化进程将带动大 批农村人来到城市,也就转移了人口的能 源消费行为,大大增加能源消费量。此外, 社会转型对留在农村的居民的能源消费模 式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农村的全面发展和 现代化使农民生活改善,必将带来对能源 的更高要求。
灾害地理学重点难点
灾害地理学考查结构
名词解释(40%) 简答题(40%) 论述题(20%)
1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一、名词解释 1.气候灾害: 由大气圈物质的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 自然灾害就是气候灾害。 2.大气污染: 由于大气成分的改变,大气污染对人类 的危害显得非常严重。自然界中局部的质 能变化(如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向大气 中排放各种物质改变了大气组成,从而使 大气质量恶化,原有生态平衡破坏,这就 是大气污染。
6. 热岛效应: 城市中由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人为热 源等原因造成的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 称为热岛效应。 7.台风: 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 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具有较大的破坏 性。
二、简答知识点
1. 气候变化的特征: (1)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如气候变化的适宜期、 新冰期、温暖期、现代小冰期和近代变暖期,这 几个气候期,不仅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致,而且 与日本、欧洲等地的气候变化状况也大体是接近 的。 (2)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区域气候变化的周期是 存在的,大尺度的气候变化也有周期性。如近百 年的气候研究表明,降水具有20~30a循环 周期。 (3)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4)气候的突变性。所谓气候突变是指气候从一 种稳定状态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稳定状态的现象。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减轻气候灾 害的影响程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 的工程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综合减灾 能力不断增强,防灾工程投入和科学技术投入将 大幅度增加,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将逐渐 提高,减灾效益将会大幅度提高。随着全球信息 化的发展,这就有可能使气象灾害问题进入一个 重要的历史阶段,即全面减灾的信息时代。当前, 世界各国已经初步建成地球各大圈层的高空和地 面监测网,能及时分析发现这些圈层的变化,及 时采取措施,使人们逐步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 做到开发资源与保护自然环境这两个目标协调统 一,达到综合快速减轻气候灾害的目的。
2. 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 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较多,而且比较复杂, 大致归纳为六种: (1)降水量偏少的程度是决定各类干旱严重程度 的主要因素。由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以 互相转化,因此,降水量偏少的程度也影响着各 种水资源短缺的程度。(2)不同作物和作物的 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作物品种或生育期的 不同水分的需要量不同,受旱程度就有较大差异。 (3)土壤种类、性质、结构、厚度,甚至耕作 措施、施肥等都与土壤干旱的程度有关系。
(4)各种大气参数对干旱影响。如大气的 湿度及风速制约气温的高低等。(5)人 类活动及社会因素对干旱影响。人类的过 度放牧、农垦、毁林开荒助长了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这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 源,以致超越了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助 长了自然原因的影响,加速了荒漠化和干 旱化的进程以及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 (6)大气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持续异常 对大范围干旱有重要影响。
中小气象灾害的防治有效度将会明显提 高,但大灾或巨灾引起的资源环境型灾害 将进一步趋于严重,主要包括旱灾、水资 源危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在全国 自然灾害活动普遍发生的背景下,地区差 异仍然明显,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灾害可能 会呈急剧发展态势。这些压力的存在,可 能会导致多种气候灾害活动趋于强烈。
(3)持久的作用时间。即降雨天气系统启 动缓慢、静止不动和多次重复出现降雨系 统,使作用时间持久,雨量明显增大。 (4)有利的地形。暖湿气流遇到山脉和 丘陵被迫抬升,构成暴雨形成的有利条件。 最大雨量往往出现在500~1000m 高度的迎风坡上。
5. “绿色行政体系”的概念及内涵 “绿色行政体系”即对环境友好、符合 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 包括绿色办公和绿色行政管理活动两方面 内容。绿色办公是指机关在办公活动中如 何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 放,如何回收重复利用资源等。绿色行政 管理活动主要是对政府部门管理行为进行 全过程的规范,尽量把对环境的影响减至 最小。
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消耗会随之增 加,工业化必然导致能源消耗以及相应的 温室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引起大气中二 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由此可能会加剧全球 变暖的步伐,及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
(二)社会转型刺激全球气候变暖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首要任务仍是 消除贫困、发展经济。而要摆脱停滞或缓 慢增长状态,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必须依靠工业化来解决。因为只有工业化 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 我国已步入快速工业化阶段,正经历从 农业社会发展变迁到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 时期。这种社会转型带来两个后果:
6.城市灾害学主要的工作: 城市灾害学主要完成的工作有:①科学 界定灾害分类,特别强化城市中人为与自 然的混合类灾害,关注原生→次生→衍生 的灾害扩大化趋势;②研究灾害等级与危 险度,主要指城市各类灾害对城市防灾能 力的作用及城市应对反应;③研究城市灾 度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④研究并 承担城市综合减灾人才的培养及教育体系; ⑤研究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科技、立法、 文化等诸方面内容。
三、论述题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气候灾害 的可能影响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灾害影响 在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 经济和人类活动对灾害产生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未来几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时 期,同时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灾害问 题更突出时期。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口 进一步增加,将对气象灾害形势产生正负 两方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