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操作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入皮肤内。
第十八页,共41页。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 针头后重新注射。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 酌减。
4. 处理流程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 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体针如已没入皮肤 →通知医生需手术取出者→做好术前准备→观 察局部→记录
第十九页,共41页。
(三) 低血糖
1. 发生原因 存在诱发因素: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 或运动量过大,进食量少,导致血流加速,胰 岛素的吸收加快。
(4)注射完毕拔针时,勿用棉签按压、按揉,覆 盖局部注射部位。
第六页,共41页。
4. 处理流程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 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三)过敏性休克
1. 发生原因 (1)操作前未咨询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2)患者对注射药物发生速发货迟发过敏反应。
第七页,共41页。
2 .临床表现 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气促,哮喘,面色苍白, 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意识丧失。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
注射部位过浅。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第二十三页,共41页。
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 肉萎缩、疼痛。
3. 预防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
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
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皮下注射并发症处理方法
皮下注射并发症处理方法
一、皮下注射的常见并发症
1、短期并发症:包括皮下注射部位发红、发痒、畏寒、出疹、发热及疼痛等。
2、长期并发症:包括组织坏死、淋巴结炎、肌肉坏死及湿疹等。
二、皮下注射的处理方法
1、处理短期并发症
(1)发红、发痒、畏寒:可用冰敷、涂抹含有温热油或消炎药膏的活性碱性敷料,然后用宽松的绷带将敷料紧紧包裹,以防护皮肤及缓解不适。
(2)出疹:通常可以采用涂抹抗感染药物软膏或药膏;如果涂抹抗感染药物无效,可以采用内服抗生素,如头孢噻吗(cephradine)、头孢美啶(cephalexin)等。
(3)发热:应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ibuprofen)、阿司匹林(aspirin)等,降低体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补充水分,以缓解症状。
(4)疼痛:可以采用静脉注射酮康唑(ketorolac)、芬太尼(fentanyl)、达芬奇(darvocet)或安非他酮(analgesia)等类阿片药物,以缓解疼痛。
2、处理长期并发症
(1)组织坏死:应采取清洁、消毒、敷料更换,并采取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噻吗、头孢美啶等;如果组织损害严重,可以采取外科切除手术治疗。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引言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和疫苗接种方式,然而,偶尔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本文档将介绍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避免并减轻患者的风险。
1.皮下注射的常见并发症在进行皮下注射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1 局部疼痛和红肿在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和红肿。
这可能是由于注射时针头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的反应。
针头选择合适的长度和直径,并在注射时保持正确的角度可以减少这种并发症的发生。
1.2 出血和淤血在皮下注射后,也可能会发生出血和淤血。
这可能是由于注射时损伤了小血管或造成血液外渗所致。
合适的注射技术包括正确选择注射点和应用适当的压力可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1.3 感染皮下注射引入病原体的风险也存在,尽管非常罕见。
为了防止感染,医务人员需要正确地执行消毒和无菌技术。
2.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为了降低皮下注射并发症的风险,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防控和处理规范:2.1 预防措施- 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注射点和针头长度和直径。
- 确保患者的皮肤干燥且清洁,避免感染。
- 使用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 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在注射时保持正确的角度和插入深度。
2.2 处理并发症- 对于局部疼痛和红肿的症状,使用冰敷或适当的止痛药缓解患者的不适。
- 对于出血和淤血,轻轻按压注射部位,避免过度施压。
- 如果感染症状出现,如局部红肿、化脓、发热等,立即就医,并对感染进行适当处理。
结论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防控和处理规范,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提高注射的安全性和效果。
以上是针对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的简要介绍。
该文档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来确定适当的措施。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
7. 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伤湿止痛膏外 贴硬结处(孕妇忌用)。②用 50%硫酸镁湿热敷。③将 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 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2. 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 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 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 新注射。
4. 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 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 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皮 下较大血肿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 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4. 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5. 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
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 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 瞩病人放松,保 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 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游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下注射
概述
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常 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㈡ 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
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瘀血。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皮下注射并发症:
1.出血
2.注射部位瘀斑、硬结
3.感染
二.预防措施:
1.对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的患者应延长按压时间。
2.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手法正确,避免刺伤血管。
3.注射前评估注射部位皮肤,避免在有瘀斑、硬结处注射,交替更换注射部位,按压部位要准确。
4.推药时,速度要慢,用力要均匀。
5.严格无菌操作,消毒规范。
三.处理措施:
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对形成瘀斑、硬结及时给予局部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4.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局部感染,可用1%利凡诺湿敷。
各种注射法并发症及应急预案
各种注射法并发症及应急预案注射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给药方式,但在注射中也会存在一些并发症,例如感染、过敏、出血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以避免严重后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各种注射法的并发症及应急预案。
一、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的方法。
它的优点是不需寻找静脉,操作简单,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也会存在一些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1.感染:皮下注射时如果未采取严密消毒措施,易于引起皮下组织感染。
感染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有渗出物等症状。
2.瘢痕形成:注射针头未完全穿透皮肤而造成的皮下出血,会在皮下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固定结节,影响皮肤外观。
3.血管损伤:在注射时若注射针头穿透血管并注射药物,会引起血管损伤,进而导致血肿甚至动脉栓塞。
针对以上并发症,应急预案如下:1.感染:在注射前需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如出现感染症状,应立刻停止注射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瘢痕形成:在注射时要确保针头完全穿透皮肤,并避免多次注射同一部位以减少皮下组织损伤。
3.血管损伤:注射时应确定注射部位,避免注射到血管或动脉位置。
二、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中,它可以快速地将药物传输到血液中,但它也有一些并发症:1.出现局部疼痛、渗出,以及局部感染等。
2.神经组织损伤:由于肌肉注射会穿过神经,因此有可能会造成神经受损。
3.当药物注射到静脉中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
应急预案如下:1.感染:在注射前需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如出现感染症状,应立刻停止注射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神经组织损伤:避免注射时针头穿透神经,刺激神经引起疼痛。
3.当药物注射到静脉中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向医生报告。
三、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静脉内,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起作用迅速,但存在的风险也更高。
静脉注射存在的并发症主要包括:1.感染:静脉注射往往需要在血管上穿刺,如操作不当或血管消毒不彻底,就容易导致细菌感染。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二、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二)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局部肌肉张力高。 (4)注射操作不规范。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2.临床表现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3.预防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皮肤内。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4.处理流程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针体如已完全
肤湿冷,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3.预防 (1)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局部按摩,按时进餐。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掌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有计划地更
换注射部位。 (3)抽吸胰岛素剂量要准确,不可随意改变剂量。 (4)消瘦或皮下脂肪少的患者,捏起注射部位刺入深度酌减,进入角度减小。 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判断→绝对卧床→通知医生→快速查血糖→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
快速补充葡萄糖→监测血糖变化→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并发症处理
(一)硬结形二成、皮下注射技术操作2及并发症处理
1.发生原因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2)药物浓度过高、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 (1)局部肿胀。 (2)可扪及明显的硬结。 3.预防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射深度。 (3)对于一些难以吸收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皮下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皮下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的准备:-充分洗净双手,并佩戴无菌手套,以确保注射环境的卫生。
-准备好所需的注射器、药物或疫苗、酒精棉球和适当的容器用来处理废弃物。
2.注射部位的选择:-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可以选择上臂三角肌、臀部上外侧等部位。
避免注射在有疮口、瘀血或皮疹处。
-不要在疼痛、红肿或受损的皮肤上进行注射。
3.皮肤准备:-清洁注射部位的皮肤,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擦拭,从注射部位的中心向外擦拭,以确保皮肤清洁。
等待酒精完全干燥后进行注射。
4.注射角度和深度:-注射时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深度。
通常情况下,皮下注射要将针头完全插入皮下组织中。
5.针头位置:-确保针头进入皮下组织。
如果针头进入肌肉组织,可能会发生不适或疼痛。
如果注射的是疫苗,不正确注射可能会导致注射效果不佳。
6.缓慢注射:-在注射过程中要缓慢注射药物,以减少不适感和可能的局部反应。
7.技术培训:-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1.疼痛和刺痛:-操作时要注意缓慢注射,避免药物过快进入组织引起疼痛。
-确保药物是在室温下,并且不要过冷或过热,以减少注射时的刺激感。
2.局部不适:-操作后可以用冰块或冷敷物缓解局部不适。
-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区域注射,以免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3.局部出血:-注射时要注意避开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避免局部出血。
-注射后用纱布或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止血。
4.局部感染:-注射时要确保注射器、药瓶、瓶塞等都是无菌的。
-在注射之前和之后要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
5.针头断裂:-使用质量可靠的注射器和针头,避免过度使用力量。
-如果发现针头断裂,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将断针头取出。
总结起来,预防和处理皮下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准备工作、正确的注射技术和细心的操作。
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并时刻注意患者的反应和注射部位的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注射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操作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4. 预防 (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的角度穿刺进入橡 胶塞,可减少橡胶塞堵塞针头。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黏稠药 液、悬浊液应充分溶解并选择合适的针头抽 吸药液。 5. 处理流程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 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 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 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4)注射操作不规范。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 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五)局部或全身感染
1. 发生原因 (1)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2)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 (3)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 (4)注射部位针眼因清洗不当造成污染。
2. 临床表现 (1)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局部压痛明显。 (2)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 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症状。 3. 预防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神经损伤
1. 发生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部位。 (2)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 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注射部位不准确。 2. 临床表现 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活动 受限,严重者可出现局部肌肉萎缩。
2.预防 (1)遵守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神 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 (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注意观察注射过程中及 注射后的局部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 报。 (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1. 发生原因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2)药物浓度过高、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 射部位过浅。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推药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 的刺激。
(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 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 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21
12
编辑课件
(二)虚脱
1.原因
(1)因病人对肌内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肌肉强 烈收缩,使注射时的疼痛加剧;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 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 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 硬结上、瘢痕处等,引起病人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6
编辑课件
7
编辑课件
8
编辑课件
皮下注射部位
9
编辑课件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原因 (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
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
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 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16
编辑课件
(2)在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
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 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O.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 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应急处理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射人体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
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工作中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为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应急处理(一)疼痛1、临床表现:患者主诉疼痛。
2、预防措施(1)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2)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5)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6)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3、处理措施(1)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2)疼痛剧烈者,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对症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2、预防措施(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3、处理措施(1)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2)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
(3)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
(4)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虚脱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
2、预防措施(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3、处理措施(1)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
(2)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各种注射法并发症及应急预案
各种注射法并发症及应急预案注射是常见的医疗操作之一,可以快速将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对于一些急需快速治疗的情况非常重要。
但是,注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注射法及其可能的并发症,并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
1.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进皮下组织,常用于给予患者一些小剂量的药物。
皮下注射的并发症包括:-局部皮肤反应:可能有红肿、疼痛或刺痛感。
应急预案是立即停止注射,将针头拔出并在局部用冷敷物敷在注射点上。
2.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进肌肉组织,常用于给予一些大剂量的药物。
肌肉注射的并发症包括:-局部皮肤反应:可能有红肿、疼痛或刺痛感。
应急预案是立即停止注射,将针头拔出并在局部用冷敷物敷在注射点上。
-血管穿刺:可能会导致出血,甚至引发血管损伤。
应急预案是迅速停止注射,立即给予局部压迫,如果需要,寻求医生进一步处理。
3.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静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进静脉,常用于给予急需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
静脉注射的并发症包括:-血管刺破: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应急预案是立即停止注射,给予局部压迫,并尽快寻求医生进一步处理。
-静脉炎:可能会引起静脉周围组织的感染。
应急预案是终止注射并观察病情,如果出现红肿、疼痛等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
4.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腹腔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进腹部腔隙,主要用于研究或治疗腹腔相关的疾病。
腹腔注射的并发症包括:-脏器穿刺:可能会导致腹腔内器官受损。
应急预案是立即停止注射,给予床旁观察,并迅速就医处理。
-感染:可能会引发腹腔感染。
应急预案是停止注射,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应寻求医生进一步治疗。
5.骨髓注射(Bone Marrow Injection):骨髓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入骨髓内,主要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皮下注射并发症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出血㈠发生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㈡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㈢预防及处理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㈠发生原因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密集的针眼和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循环不良导致药物吸收速度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
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入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结果导致硬结形成。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㈡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
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㈢预防及处理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
2.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部位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
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皮下注射并发症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出血㈠发生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㈡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㈢预防及处理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㈠发生原因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密集的针眼和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循环不良导致药物吸收速度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
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入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结果导致硬结形成。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㈡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
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㈢预防及处理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
2.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部位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
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一)硬结形成 1.发生原因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2)药物浓度过高、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 (1)局部肿胀。 (2)可扪及明显的硬结。 3.预防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
淋漓,皮肤湿冷,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3.预防 (1)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局部按摩,按时进餐。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掌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有
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3)抽吸胰岛素剂量要准确,不可随意改变剂量。 (4)消瘦或皮下脂肪少的患者,捏起注射部位刺入深度酌减,进入
角度→快速查血糖→建立静脉通路
损处。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
握注射深度。 (3)对于一些难以吸收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 (4)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
射技术。
二、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二)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局部肌肉张力高。 (4)注射操作不规范。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均可造成针头弯曲
→遵医嘱快速补充葡萄糖→监测血糖变化→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 变化→记录
工作范文,仅供参考!
如需使用,请下载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或针体折断。 2.临床表现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3.预防
二、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三)低血糖 1.发生原因 存在诱发因素: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或运动量过大,进食量
少,导致血流加速,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2.临床表现 饥饿感,乏力,肌肉震颤,面色苍白、心悸、出汗,有时会出现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