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法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法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

.
14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
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 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 层组织。
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 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 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 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 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 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
17
药物外渗的处理
4、局部封闭:选择合适的注 射器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 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 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 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 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
3
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 轻者:T:38℃,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
悸 重者:高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
.
4
发热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给药时的查对内容:三查九对、配置前、配 置后
2、改进安瓿的割据和消毒 3、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 4、加强加药注射器使用的管理,一人一具 5、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 6、穿刺技术过硬及固定良好,加强巡视 7、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8、反应较轻者,减慢输液速度,高热者,给予降温,遵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一、填空题1、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和( ),该体位有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 )入口。

2、严禁自导管取血化验,与导管相接的输液系统()更换一次,( )日消毒并更换敷料.3、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有:()、( )、()、()、血栓栓塞、疼痛、败血症、神经损伤、()、药液外渗性损伤、导管阻塞、注射部位皮肤损伤.4、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是:沿( )走向出现( ),局部组织( )、肿胀、灼热、(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5、加强加药注射器使用的管理,加药注射器要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不得( ),提倡采用( )加药,这是目前预防注射器污染的有效措施。

6、对于发热反应轻者,可(),注意保暖,配合针刺合谷、内关等穴位。

对严重发热反应者应().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 )具和溶液进行检查。

7、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使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给氧,最好有50%-70%酒精湿化后吸入。

二、单选1、静脉输液时,液体滴入不畅,局部肿胀,检查无回血,此时护士应( )A.改变针头位置B.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C.提高输液瓶D.局部热敷E.加压输液2、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 )A.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B.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C.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D.利尿、脱水 E.增加血浆蛋白,纠正贫血3、输液时发生静脉炎,错误的护理措施是( )A.患肢制动 B.患肢可用50%硫酸镁湿敷 C.超短波理疗 D.如意金黄散加醋外敷 E.患肢下垂并用硫酸镁热敷4、静脉输液时导致静脉炎的原因不包括( )A.长期输入高浓度溶液 B.静脉内留置导管时间过长C.无菌操作不严格D.长期输入刺激性强药物 E.输液速度过快5、静脉炎症分级:按症状轻重分为()级A。

2 B.3 C.4 D。

5 E.66、、汪荣,男,36岁,在输液时因液体输入过快发生了肺水肿,下列护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立即通知医生B.立即停止输液C.采用端坐位、两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D.低流量吸氧E.选用血管扩张剂和强心剂7、需要连续输液者更换输液器的时间为()A.两天更换一次 B.三天更换一次 C.每天更换一次 D.每周更换一次 E.四天更换一次8、患者输液部位出现疼痛伴有发红和轻微水肿,此静脉情况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应为( )A。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静脉穿刺失败、药液外渗、静脉炎、发热、急性肺水肿、空气栓塞。

(一)静脉穿刺失败1.发生原因(1)操作者原因:操作者心情紧张、技术不熟练,表现为:进针角度不准确——将血管壁刺破;针头刺入深度不合适——过浅,针头斜面未全部进入血管;过深,针头穿透对侧血管壁;穿刺后固定不当——针头从血管内脱出。

(2)患者本身原因:患者不配合,操作时躁动不安;血管条件差,常见有血管细、弹性差、血管充盈度欠佳等。

2.临床表现穿刺后针头无回血,药液流入不畅,穿刺部位隆起,患者感觉疼痛。

3.预防及处理(1)穿刺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易暴露、弹性好、走形直、清晰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和药液性质、输液速度的要求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进行穿刺,有计划的保护血管,尽量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3)血管一旦被刺破后,应立即将针头拔出,切勿反复回针,同时按压止血。

(4)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先对症处理,改善血管条件后再行穿刺,避免盲目进针,减少失败几率。

(二)药液外渗1.发生原因(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患者躁动、针头从血管脱出;(2)输液工具选择不当。

(3)患者原发病的原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4)药物的酸碱度、渗透性、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以及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均可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而致药液外渗。

(5)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液中不溶性微粒对血管的刺激、输液量、输液速度、液体温度以及液体所产生的压力也是影响药液外渗的因素。

2.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

化疗药、高渗药以及强缩血管药物外渗后均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1)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不得使用钢针输注刺激性药物,最好选用PICC或CVC,如使用留置针输注,用后应当天拔除。

慎重选择穿刺部位,除上腔静脉综合症,其他患者不得在下肢输注刺激性药物。

静脉输液法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 ppt课件

静脉输液法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  ppt课件
部,被混成泡沫后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 高流量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ppt课件
14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 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 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 层组织。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 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 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 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 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 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者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 泡沫样血性痰
ppt课件
7
急性肺水肿的预防及处理
1、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心脏病患 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
2、经常巡视病人 3、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在病情允许的
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 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 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 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

ppt课件
15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热反应
发生原因: 与输入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 输液器具的污染 配液加药过程中的污染 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 环境空气的污染 输液速度过快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课件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课件

三、神经损伤
1.发生原因:静脉针误伤神经,或发疱性药物 渗漏损伤神经。
2.临床表现:受神经支配部位的肢体出现麻木、 无力、刺痛感,甚至功能障碍。
3.预防及处理:1.熟悉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 与走向,穿刺中病人出现剧痛或触电感时,立 刻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并观察患者的肢体有无 疼痛、麻木和活动功能。2.发生神经损伤后, 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进行理疗或据医嘱使用 神经营养药物。
4.预防及处理:1.静脉输液时避免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 脉系统;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管内的 空气;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添加药液或更换输液瓶, 输液完毕及时拔针。2.给氧,嘱病人左侧卧位,保持头低 脚高位,避免气体阻塞肺动脉口。3.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 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4.加压输液时应安排专人 在旁守护。
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滴注过程中溶 液的流速突然变慢。侵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皮肤颜色改变。 3.预防措施:提高穿刺技术。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需长期静脉输液的病 人,建议使用静脉中长导管或行深静脉插管。输液易导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 应选弹性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最大限度的稀释药物,尤其是化 疗药物。穿刺前局部热敷。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 出渗漏。告知病人输液渗漏的症状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过 度活动的病人适当固定,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为不合作、意识混乱、 定向力障碍的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在旁协助。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 进行注射。进行静脉输液时,协助病人下床及回到病床上。 4.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热敷患部。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 的药液然后拔针。局部封闭治疗。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水泡的处理。 磁疗,减轻疼痛和肿胀。必要时外科治疗。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9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4)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微生物有穿刺点进入或短时 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 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时间过长均可因机械刺激和损伤发 生静脉炎。
精选ppt
8
(三)静脉炎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
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分级: (1)O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2)一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 (3)二级: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 (4)三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延5cm左右。 (5)四级:穿刺局部明显外渗
原因 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
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 引起。
精选ppt
14
(五)液体外渗
临床表现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
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 织坏死。
精选ppt
15
(五)液体外渗
预防及处理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
或拔针。 (3)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
精选ppt
11
(四)空气栓塞
临床表现 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
胸骨后疼痛,随即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 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 持续的水泡声。
精选ppt
12
(四)空气栓塞
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及时更换输液瓶。加压输液、
(4)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也可直接 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精选ppt
2
(一)发热反应

静脉输液法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法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

11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 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抬高患肢、制动,根据情况进行局
部处理 局部热敷 用50%硫酸镁湿热敷 中药疗法及超短波治疗 如合并全身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ppt课件
12
空气栓塞
原因:输液器空气未排尽、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时护士未 在旁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拔针或更换药液时空气进入静 脉
ppt课件
3
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 轻者:T:38℃,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
悸 重者:高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
ppt课件
4
发热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给药时的查对内容:三查九对、配置前、配 置后
2、改进安瓿的割据和消毒 3、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 4、加强加药注射器使用的管理,一人一具 5、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 6、穿刺技术过硬及固定良好,加强巡视 7、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8、反应较轻者,减慢输液速度,高热者,给予降温,遵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ICU 梁玉贞
pp发热反应 二、急性肺水肿 三、静脉炎 四、空气栓塞 五、血栓栓塞 六、疼痛 七、败血症 八、神经损伤 九、静脉穿刺失败 十、药物外渗性损伤 十一、导管阻塞 十二、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ppt课件
2
发热反应
发生原因: 与输入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 输液器具的污染 配液加药过程中的污染 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 环境空气的污染 输液速度过快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 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 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 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 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

(一)局部组织反应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溃,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处理流程:(二)虚脱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处理流程:(三)过敏性休克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瞩病人不可随意离开。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①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血肿1.原因(1)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病人,血管弹性差,回血反应迟缓,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反复穿刺或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隆起,形成血肿。

(2)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3)固定不当、针头移位,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4)老年、消瘦病人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

(5)细小静脉穿刺,针头选择过粗、进针后速度过快、回血后针头在血管内潜行偏离血管方向而穿破血管。

(6)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或时间、压力不够。

(7)护士临床经验不足,解剖位置不熟悉,操作不当误伤动脉。

2.临床表现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

2~3d后皮肤变青紫。

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

3.预防及处理(1)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

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按压部位应自针孔以上1~2cm处,一般按压时间为3~5 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4)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4 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5)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二)静脉炎1.原因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等表现。

3.预防及治疗(1)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

(2)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3)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 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 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1、静脉穿刺失败发生原因:1.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2.进针角度不当;3.针头刺入的深度不合适;4.进针时用力不当;5.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6.静脉条件差;7.天气寒冷等。

临床表现:1.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2.局部疼痛及肿胀。

预防和处理:1.护士提高穿刺技术;选择较直、弹性好、清晰易固定的血管;2.避免盲目进针;3.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4.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按压止血;5.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

2、药液外渗发生原因: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等有关;2.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液体输液量等;3.血管因素:主要指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等;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

预防: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2.选择合适的工具;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4.注射时加强观察和巡视。

处理: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1.化疗药或局部刺激药;2.血管收缩药;3.高渗性药液;4.抗肿瘤药。

3、静脉炎发生原因:1.无菌操作不严格;2.输入药液过酸或过碱;3.输入高渗液体;4.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5.输液速度与药液浓度的影响;6.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预防和处理:1.护士提高穿刺技术;2.选择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3.适用合适的锐利针头;4.避免盲目进针;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6.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按压止血;7.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

4、急性肺水肿发生原因:1.输液速度过快,循环血量急剧增加;2.老年人代谢缓慢,调节机能差;3.外伤、恐惧可使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4.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静脉输液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引言静脉输液是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处理已出现的并发症对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常见并发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1. 局部炎症:在注射部位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炎症反应。

2. 静脉炎:静脉内壁发生炎症,表现为静脉红肿、有压痛,可能伴有发热和局部淤血。

3. 输液药物漏注:输液管道出现破裂或漏液导致药液波及周围组织。

4. 血栓形成:静脉内血栓形成,表现为注射部位的肿胀、疼痛以及静脉堵塞。

5. 感染:由于输液器具未进行严格无菌操作或患者自身感染引起的输液部位感染。

二、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1. 注射部位清洁: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应用消毒药水清洁注射部位,保持部位清洁干燥。

2. 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在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3. 密封良好:输液管道应保持完好无损,管道连接处应牢固密封,避免药液泄漏。

4.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通路,减少对静脉的不必要损伤。

5. 监测并发症: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并发症处理对于已出现的静脉输液并发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 局部炎症:及时更换注射部位,清洁并进行局部抗炎处理。

2. 静脉炎:终止输液,更换输液通路并进行药物治疗。

3. 输液药物漏注:立即停止输液,清洁患者皮肤,及时处理波及周围组织的药液。

4. 血栓形成:终止输液,冷敷或按摩局部,及时去除血栓并进行药物治疗。

5. 感染:终止输液,进行局部消毒和抗感染治疗。

结论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伴随着一些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提前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带来的患者风险,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介绍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介绍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常见并发症一、发热反应(一)原因1.输入的药液和或药物制品不纯。

2.输液用具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4.环境空气的污染。

5.输液速度过快。

(二)临床表现发冷、寒战和发热。

体温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期寒战,继之高温达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三)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输液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反复穿刺3.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热源反应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药液现配现用5.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6.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观察生命体征7.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8.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一)、原因1.短时间过多、过快输入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3.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差(二)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听诊肺部布出现大量湿啰音。

(三)预防及处理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滴速3.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4.按医嘱用药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一)原因1.长期输入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2.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二)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2.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第一节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一、发热反应(一)发生原因发热反应为静脉输液法最常见的并发症,引起输液发热反应有多方面的原因,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入液体消毒或保管不当、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1.与输入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药液不纯、变质或被污染,可直接将致热原输入静脉;加药后液体放置时间过长也易增加污染机会,而且输液时间越长,被污染机会也就越大。

在联合用药及药物配伍方面,若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时,容易发生配伍不当,使配伍后药液发生变化而影响药液质量,而且当配伍剂量大、品种多时,所含致热原累加到一定量时,输入体内亦会发生热原反应。

2.输液器具的污染: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减少输液发热反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5u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全部滤去细菌;而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磨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原;如输液前未认真检查而使用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和超过使用期的输液器亦会引起发热反应。

3.配液加药操作中的污染:在切割安瓿时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最严重的安瓿切割方法。

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当,使液体进入玻璃微粒的机会增加,造成液体污染。

加药时,针头穿刺瓶塞,将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中,如果反复多次穿刺瓶塞,可导致污染机会增加。

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隔离衣或不洁毛巾擦手可造成二次污染。

4.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也可直接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带入静脉。

5.环境空气的污染:在进行输液处置时,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的清洁状态和空气的洁净程度对静脉输液质量有直接影响。

加药时,治疗室空气不洁,可将空气中细菌和尘粒带入药液造成污染。

6.输液速度过快:输液发热反应与输液速度有密切关系,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的热原总量过大,当其超过一定量时,即可产生热原反应。

静脉输液发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液发操作并发症

(三)静脉炎
无菌操作不严格、输入药物过酸或者过碱 等、输入高渗液体、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 输液、输液速度与药液浓度的影响、高浓 度刺激性强的药物等均可引起静脉炎。
(四)空气栓塞
• 由于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 严密、在加压输液时护士未在旁守护、液 体输完后未及时拔针或更换药液情况下空 气进入静脉,形成空气栓子,空气栓子随 血流进入右心房,在进入右心室造成空气 栓塞。
(十二)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静脉穿刺成功后,常规都是需用胶带将输液针 头固定在皮肤上,目的是保持针头在静脉中的 稳定性,使液体和药物顺利进入患者体内,达 到输液目的、在临床上,常遇到一些患者因各 种原因造成体内水钠潴留发生肢体水肿,对这 类患者仍采用常规方法处理极易出现胶带周围 透吸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无异样改变, 但输液结束时揭胶带时也易造成皮肤损伤。皮 肤敏感者:如婴幼儿、高敏体质、尤其对胶布 过敏者,也易造成皮肤损伤。
(五)血栓栓塞
长期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壁损伤及及静脉炎、 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等均 可引起血栓栓塞。
(六)疼痛
• 在静脉输液注入某些药物如氯化钾、抗生 素、化疗药物等过程中,因所输入的药液 本身对血管的刺激或因输液速度过快,可 引起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药液漏出 血管外,导致皮下积液,引起局部疼痛。
静脉输液发操作并发症
介入导管室:陆群
(一)发热原因
发热反应为静脉输液法最常见的并发症,
引起输液发热反应有多方面的原因,常因输 入制热物质(致热源、死菌、游离的菌体 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入液体消毒或 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 质等所致。
(二)急性肺水肿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输入过多液 体,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 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常见并发症一、发热反应(一)原因1.输入的药液和或药物制品不纯。

2.输液用具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4.环境空气的污染。

5.输液速度过快。

(二)临床表现发冷、寒战和发热。

体温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期寒战,继之高温达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三)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输液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反复穿刺3.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热源反应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药液现配现用5.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6.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观察生命体征7.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8.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一)、原因1.短时间过多、过快输入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3.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差(二)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听诊肺部布出现大量湿啰音。

(三)预防及处理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滴速3.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4.按医嘱用药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一)原因1.长期输入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2.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二)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2.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3.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4.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6.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观察和护理。

7.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行湿热敷。

8.超短波物理疗法12.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一)原因1.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

2.液体前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

3.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

(二)临床表现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三)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注意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

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

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

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4.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五、疼痛(一)原因输入的药液对血管的刺激、输注速度过快、药液漏出血管外(二)临床表现局部剧烈疼痛、红肿(三)预防及处理1.注意药液配制的脓度,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药液时,宜选择大血管进行穿刺,并减慢输液速度。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若发现液体漏出血管外,局部皮肤肿胀,应予拔针另选部位重新穿刺。

局部予以热敷。

六、导管阻塞(一)原因1.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2.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3.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

(二)临床表现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

推药阻力大(三)预防及处理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

2.应正确掌握封管时推注封管液的速度。

3.避免封管后病人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4.静脉高营养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七、血栓栓塞(一)原因1.长期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壁损伤及静脉炎,致使血小板黏附于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致血栓形成。

2.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可引起血栓栓塞。

特别是脑血栓、动脉硬化的病人,由于其血脂高、血黏度大,当不溶性微粒进入静脉血管时,使血液中的脂质以不溶性微粒为核心,不断包裹形成血栓病灶。

(二)临床衣现根据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而表现不同。

(三)预防及处理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

2.为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3.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

在开启安瓿前,以消毒液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4.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

抽药的注射器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加药针头型号选择9~12号侧孔针,并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胶瓶塞,可明显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

6.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

7.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

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或TDP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2O mi n。

严重者手术切除栓子。

八、神经损伤(一)发生原因由于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衰竭,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躁动或穿刺不当造成误伤神经血管。

一些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漏出血管外也可引起神经损伤。

(二)临床表现穿刺部位肿胀,淤血或伴有发冷、发热、局部疼痛、不能触摸,根据损伤神经的部位,可出现相应关节功能受限。

(三)预防及处理1.输注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先用等渗盐水行静脉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才连接输液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药液有无外漏。

2.静脉穿刺时,尽可能选择手背静脉,熟悉手部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进针的深度应根据病人体型胖瘦及血管显露情况而定,尽可能一次成功。

长期输液患者应经常更换汪射部位,保护好血管。

3.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后,严禁热敷,可用冷敷每日2次;桡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用理疗、红外线超短波照射每日2次,也可肌内注射维生素B12500µg、维生素B1100mg每日一次。

九、静脉穿刺失败(一)发生原因与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原因相同,另外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亦可引起穿刺失败,其原因:1.静脉穿刺时见回血后再顺血管方向进针时没掌握好角度,针尖又穿破血管壁,在退针芯向血管内推送外套管时,外套管一部分在血管内,其尖端已通过穿破的血管壁进入血管下深层组织。

虽然穿刺见回血,仅仅是针头斜面的一部分或者是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外套管体的尖端并没有随针芯进入血管,所以外套不容易送进血管内。

2.反复在皮下穿刺寻找静脉,致外套管尖端边缘破损或边缘外翻,虽然针尖斜面进入静脉,已破损或外翻的套管尖端无法随针尖进人静脉,即便进入静脉,已破损的外套管尖端极易损伤血管。

(二)临床表现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输液点滴不畅,甚至不滴;或针头斜面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1.同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2.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包装及质量,包装有破损或过期不能使用,如果外套管体脆性大、不柔软,易从外套管根部断裂,尖端不圆钝容易外翻或破损。

3.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时要稳,进针时要快、准确,避免在皮下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固定要牢固,防止术中因躁动而脱出。

4.穿刺时操作者除了观察是否有回血外,还要注意体会针尖刺入血管时的“空旷感”来判断是否进入血管,不要盲目的进针或退针。

5.穿刺见回血后要平行缓慢顺血管的方向进针约0.1~0.2cm,使外套管的尖端进入血管内,再轻轻向内推送外套管。

6.见回血后顺血管方向边退针芯边向血管内推入外套管时,不能将外套管全部送入,如果有阻力,不要硬向内推送,观察静脉是否有较大弯曲或者是有静脉瓣等,如果证实外套管确实在血管内,而且已进入静脉一部分,不一定全部推入,也可固定。

十、药液外渗详见注射法中静脉注射操作并发症十一、注射部位皮肤损伤(一)原因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常规都需用胶带将输液针头固定在皮肤上,目的是保持针头在静脉中的稳定性,使液体和药物顺利进入患者体内,达到输液目的、临床上,常遇到一些患者因各种原因造成体内水钠滞留发生肢体浮肿,对这类患者仍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极易出现胶带周围透吸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也易造成皮肤损伤。

皮肤敏感者:如婴幼儿、高敏体质,尤其是对胶布过敏者,也易造成皮肤损伤。

输液时间太长。

随着输液时间的延长,胶带与皮肤的黏度不断增加,粘贴更加紧密,在揭取胶带的外力作用下,易发生皮肤创伤。

(二)临床表现胶带周围透吸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出现表皮撕脱。

(三)预防及处理1.改用一次性输液胶布,一次性输液胶带取代了以往的胶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避免了对氧化锌过敏所致皮肤损伤。

2.对于浮肿及皮肤敏感的患者,准备一条宽4~5cm的弹性绷带,长24~28cm,在两头各缝一与弹性绷带同宽长4~5cm的搭扣,称为输液固定带,消毒后备用。

3.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布后,动作要缓慢、轻柔,一手揭取胶布,一手按住患者与胶布粘贴的皮肤,慢慢分离、揭取,以防止表皮撕脱。

如发生表皮撕脱,注意保持伤口干燥,每天用2%碘伏或安尔碘消毒伤口2~3次。

第二节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一、误入动脉(一)原因选择血管不当。

(二)临床表现患儿呈痛苦貌或尖叫,推药阻力大,且局部迅速可见呈树枝分布状苍白。

临床表现为输液滴注不通畅或不滴,甚至血液回流至头皮针内造成堵塞。

(三)预防及处理1.加强技术操练,熟悉解剖位置。

3.发现误入动脉,立即拔针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二、发热反应(一)发生原因1.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被污染,直接或间接带入致热原。

药液不纯、变质或污染,可直接把致热原带入体内。

2.输液反应与患儿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

即感染性疾病如小儿肺炎,菌痢等输液反应的比例相对增大。

3.输液反应和输液的量、速度密切相关。

有研究发现输液滴速过快,输液量过大,输液反应出现的比例增多。

当输液速度加快时,输入的热原物质愈多,输液反应出现的机会也愈多。

某些机械刺激也可以引起输液反应。

如输液的温度与人体的温度差异过大,机体来不及调节,则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发生输液反应。

(二)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发热,寒战,皮肤出现花纹。

体温可达40~42℃。

伴有呼吸加快,脉速。

(三)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具,药物液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严格掌握患儿输液指征,发生发热反应时,要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