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
东北秧歌的审美文化与传承价值研究
东北秧歌的审美文化与传承价值研究摘要:秧歌作为北方人民典型的劳动舞蹈,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
东北秧歌作为典型的代表,其艺术表现力与传承价值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本文将主要以东北秧歌为研究对象,对其审美文化与艺术传承的价值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提升秧歌在艺术形式上的活跃度,让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永远地流传下去。
关键词:东北秧歌审美文化传承价值研究一、东北秧歌的审美文化分析秧歌最早兴起于汉族的民间劳作,久而久之,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庆祝舞蹈。
东北秧歌,作为北方传统秧歌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形式与内容与本地的地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下面将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特征两个方面对其审美文化进行详细的描述。
(一)东北秧歌的表现形式1.外在形式作为舞蹈形式,服装是基本的要求。
东北秧歌以满汉结合的服装道具为主,整体色泽较为艳丽。
舞蹈人员分为领队与普通舞者,领队一般斗篷加折扇出场,普通表演者则着装统一整齐。
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其装束还夹杂着保暖的特点,于是镶边的夹袄成为了表演者上身的必备。
下装根据男女的不同设计得略有差异,男表演者是长裤,女表演者是长裙,由于舞蹈队还有高跷的表演形式,于是长裤或者是长裙都有专门的加长款以遮挡木质高跷。
头饰方面,男性主要以颜色艳丽的毡帽为主,女性则由凤冠组成,其复杂与艳丽程度是男性头饰无法比拟的。
在服装的色彩选取上,大都以色彩相对饱和的大红、大绿为主,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感。
冷暖色调、互补色调的综合运用,将喜庆的冲突感深深地印在观者的印象中。
2.表演形式表演形式与中国文化相和谐,以圆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发散、聚拢,将中国劳动者圆满的家庭文化进行了合理的运用。
每个排练的队伍都以圆队形为主要表现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给人以身心愉快的感觉,同时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此外,表演者的表演与动作也是东北秧歌的看点之一。
表演者动作幅度较大,表演形式主要以夸张为主,头的摆动,腰的扭动,手臂的大幅度摆动都表现了东北人民的粗狂豪迈,再加上略微前倾的身体,使得整个舞蹈动作都有前进的动感与态势。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
1、个性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种标准的审美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强调情感和体验当代大众审美偏爱具有情感共鸣或体验价值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情感和感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体验。
而那些冷静客观的艺术形式则显得有些过时。
3、视觉化和互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偏爱。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视频艺术、互动展览等,大受欢迎。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声、光、影等方式,以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众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科技、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2、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审美尤其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来提供支持和支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3、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成为当代大众审美领域的一个趋势。
例如,虚拟现实、智能音箱、智能舞台等,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例子。
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大众审美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提升。
大众审美文化
查理德。
汉密尔顿曾说,大众文化,它是通俗的,短命的,消费型的,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恢弘壮举。
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特征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规律总是以“出走、回归”和更高层次的“再出走、再回归”的循环往复方式为基本特征的。
全球化的结果除了在全世界造成消费主义领衔主演的惊人相似性和单调感之外(如肯德基、牛仔装、好莱坞等等),别无其他。
这种相似性在逐渐失去它的新奇性魅力之后,必然导致审美趣味的“回归”。
选美大赛是一个最容易了解大众审美标准的渠道。
就拿最具代表性的“韩国小姐”选美大赛来说吧。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微胖的身材和带有东方人特有的温柔神韵的所谓富家小姐形象最为大家所推崇。
可如今,只有那些身材纤瘦和拥有西方人特征的选手才有可能戴上桂冠。
对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已取得了如下共识。
一、相当多的名之曰大众审美文化者,具有反传统审美的特点。
按传统观点,审美总是具有某种超越具体物质功利的性质,如马克思所说,商人看不到矿物的审美价值;而大众审美文化却常常伴之以功利目的——制作者以物质利益为动力,消费者也总是在欣赏对象上着力寻求娱乐的满足甚至官能刺激。
文艺在这里重又变成了工具:以往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政治说教的工具,现在是单纯娱乐和满足官能刺激的工具。
二、它具有通常所谓的“快餐性”。
它是一次性消费,“吃”完就甩。
它不求恒久,只求瞬间;它不求深层情感的陶冶,只求表层官能的满足。
三、它往往带有反艺术的特点,这在某些先锋美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这种大众审美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确有人文精神的失落,因为,在其中,有时候贬低了“人”,而高扬了“物”。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
文章 编 号 :0 8— 7X(0 0 0 0 2 0 10 7 7 2 1 )5— 0 0— 4
文献标识码 : A
2 0世 纪 9 0年 代 , 大众 审美文 化 迅速 发 展 , 性 人 世俗 欲望 的诉 求是 其 兴 起 的基 础 , 子媒 介 为 其插 电 上 了翅 膀 , 场经济 为其提 供成 长的沃 土 。随后 , 市 大
念的形成 , 有大 学发展 历史 上原创 性 的成 分 , 既 也有
根据 已有 理念 再创 造 的部分 , 还有 借 鉴外 部 先进 理
念的成分 , 继承 、 习 、 是 学 借鉴 和创造 的结果 , 当下 的
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 、 商品性 、 视像性、 复制性等 特征, 以不可 阻挡之势 影 响并 冲击着 大学 审美文 化 。
人 文性 主要 表现 为 自大学创建 之 时就 以育人 作 为根本 宗 旨; 以关 注 人 的具体 生 存 、 示 人生 意 义 、 启 引导 人 去 追 求 人 性 完 满 的特 性 为 根 本 目标 。《 大 学》 开篇 便讲 : 大学 之 道 , 明 明 德 , “ 在 在亲 ( ) , 新 民
・
2 ・ 0
件, 大学校 训是 大 学 美 文化 人 文 性 理 念 得 以传 承
的形式 载体 , 学审 美 教 育 是 大 学 审 美 文 化 人 文 性 大 理 念得 以传 承 的根本 方法 途径 。人文 性是 大 学审 美 文 化 的灵 魂 , 是大 学独 特 价值 的表 现 。 引领 性 是指 由大 学本 身 的特性 所决 定 的对 社会 在经 济 、 神 、 精 人才 方 面 的引领 作用 。从 知 识 的角度
0t 0O c .2 l V0. 3 No 5 11 .
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
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当代社会正处于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审美标准也趋于多样化。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教育方式,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需要注重培养人们的个性化审美观和多元化审美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
首先,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应鼓励个性化审美观。
个性化审美观是指个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审美教育应该尊重和鼓励个体对于美的个性化追求。
不同的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和文化形式也不尽相同。
在审美教育中,应该鼓励人们以自己的感受去审视和欣赏艺术作品,而不是强加于人一种统一的审美标准。
其次,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应培养多元化的审美视角。
多元化审美视角是指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表达。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导致了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的互相渗透。
在这样的背景下,审美教育需要帮助人们走出自己的文化框架,开阔视野,培养多元化的审美视角。
人们应该能够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中汲取灵感,欣赏和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
只有拥有多元化的审美视角,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艺术表达,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
最后,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需要重塑审美价值观。
当代社会的大众文化普遍流行着以商业化和流行性为导向的审美观念,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理解多以娱乐性为主导。
这种审美价值观的流行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素养和品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审美教育中,应该重视培养人们对于经典艺术和高雅文化的欣赏和理解。
经典艺术和高雅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和艺术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应该让人们认识到审美活动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和提升自我的过程,鼓励人们去理解和欣赏那些具有真正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大众传媒的功能
大众传媒的功能大众传媒是指可以广泛传播和传递信息的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形式。
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个重要功能。
1. 信息传递和传播:大众传媒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和传播各类信息,包括新闻、活动、产品推广等。
通过传媒的广泛覆盖和传递速度,大众可以迅速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全球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
2. 民主监督和舆论表达:大众传媒在社会中发挥着监督和表达的作用。
通过对政府、企业和社会事件的报道,大众传媒能够揭示一些问题的真相,监督权力的行使,确保社会运行的公正和透明。
同时,大众传媒也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平台,让社会个体能够发表自己的声音和观点。
3. 文化传承和推广: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和推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电视、电影、音乐、文学等媒体形式,大众传媒帮助人们了解和传承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同时,大众传媒也能够推广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提高公众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
4. 教育和知识传递:大众传媒还承担着教育和知识传递的功能。
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大众传媒能够向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信息,包括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
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人们的学习和提升,也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5. 娱乐和休闲:大众传媒在娱乐和休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视、电影、音乐、游戏等媒体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娱乐选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同时,大众传媒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减轻了压力,调节了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
总之,大众传媒在信息传递、民主监督、文化传承、教育传递和娱乐休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它不仅连接了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接上文)6. 平衡报道和争议解决:大众传媒在报道事件和问题时,应该追求平衡和客观,尽可能呈现多元的声音和观点。
通过全面报道和深入分析,大众传媒可以帮助公众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观点,促进争议的解决和社会的和谐。
浅析大众媒介对社会文化遗产的传承功能--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例
二、电视剧 《平凡的世界》 中的陕西地 方文化要素
陕西是 我 国 的 “文 学 重 镇”,以 路 遥、陈 忠 实、 贾平凹为代 表 的 “文 学 陕 军 ”是 中 国 文 学 一 面 鲜 艳 的 旗帜 。 [2] 《创业史》 《平凡的世界》 《白鹿原》 《秦 腔》 等以陕西农村为写作背景的现实主义作品,记述 着真实的陕西农村和农民的时代历程。陕西本来就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地之一,中华传统文艺
三、电视剧 《平凡的世界》 对陕西地方 文化的传承作用
改编的电视剧在新时期引起第二次路遥文学的全 民热潮,从电视剧的受众层面上来说,这是一个写给 平凡人的 故 事。传 播 学 家 E.卡 兹 在 1974年 提 出 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一条主要观点:“人们接触媒介 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 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4]。21世纪的受众面对电 视剧版 《平凡的世界》 时产生了一些必然的受众心 理:一是中老年受众对旧时代的追忆和怀念;二是青 年人从中获得的共鸣和鼓励;三是对陕西地域文化和 陕西文学的热情,这也就是传播价值中的心理和地理 接近性。
(二) 对黄土精神的忠实再现
电视剧 《平凡的世界》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力 推孙少安成为主角,扮演者王雷在剧中的形象有意识 地体现了陕北文化的符号特征,包括白色的头巾和一 口陕北味道的普通话等。路遥在书中写到孙少安时, 这样描述:“精 明 强 悍,有 可 怕 的 吃 苦 精 神”[3]。电 视剧塑造这一角色时,多次出现他一个人在苍茫天地 间久久伫立的画面。十八岁当上生产队长的孙少安, 是这个贫穷家庭的顶梁柱,他埋头苦干,毫无怨言, 吃尽了人间的疾苦,却不愿把 “危险情绪”传递给他 的亲人。他站在黄土地上,和那土地融为一体的景象 深入观众的心。生活对他百般刁难,为了一家老小的 生计他舍弃了自己的爱情,为了帮助和他曾经一样穷 苦的人们,不顾秀莲的反对一意孤行。电视剧通过细 节塑造了一个人们心中向往的孙少安。他的形象传递 的是一种诚挚的黄土精神,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是沉重的黄土地铸就了他非凡的吃苦精神,他像牛一 样劳作,像黄土地一样奉献,他是那个时代陕北劳动 人民的缩影。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两个方面来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们来看一下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
随着信息的爆炸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和文化有了更加便捷的接触和了解。
这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提高了审美水平,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审美疲劳和碎片化。
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容易疲劳和麻木,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也变得更加肤浅和片面。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还受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作品也逐渐被商业化,审美取向也被市场需求所左右。
不少文化产品都以商业利益为首要目的,导致审美标准的降低和艺术品味的平庸化。
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容易追求流行的艺术作品和时尚的审美趋势,而忽略了对于传统和深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欣赏和探索。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应该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审美取向,不仅仅是追求广告和市场的标准化审美观念,更要去寻求独特和个性的审美体验。
社会和市场应该给予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也应该是批判性的。
人们应该更加理性和独立地去审视和评判艺术作品,不被市场和商业利益所左右。
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艺术鉴赏力和批判思维,以便更好地辨别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高质量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艺术修养。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需要更多的人去共同探讨和关注。
大众文化的审美解读
如果 从本 质 上 来 看 ,大 众 文 化 就 是 促
神圣美 学世 俗 化
、
高 雅 艺 术 大 众 化 的 过 程
量复制 下 的 “ 产 品” 。这 种 状 态 所 产 生 的 问 其 主要 表象 是 日常生 活 的 文 化化 与审 美 化 题便 是 :人 们 的 物 质 生 活 在 不 断 地 丰 富, 而情感 生活 却愈加 衰 颓。 我们 知 道 ,在 传 统 观 念 里 , 审美 是 一 种 宿 雅 、精 致 的生活 情调和 趣 味。其 实 ,人 类
适 应 的、又是 与传 统 文化 核心 内容有 直接 传 应关 系。 一般 说 来 ,精 英 文 化 与 大 众 文 化 承 关 系的文化形 态 。大众 文化 包含 在 主流 文 相对 应 ;高 雅 文 化 与 通 俗 文 化 相 并 称 , 高 化 之 内,是 都市工 业 社会 或 大众 消 费社会 形 级 文 化 同低 级 文 化 相 呼 应 , 主 流 文 化 与 非 成 的特殊 产 物 ,具 有 高 技 术 性、 可 复 制 性 、 娱 乐性 、平 面性 、零散 性 等特济 发展 相适 应 并 受 市 场 规 律 支 配 、 以城 市 大众 为 主要 消 费 对象 、 以娱 乐 为 主 要功 能 、 以现 代 生产 方 式进 行 生 产 与经 营 并 通 过 现
大 众 文 化 的 审美 解 读
代大 众传 媒 广 泛 传 播 的 文 化 形 态 。人 类 社 会发 展到 今 天 已建 构 为 一个 多元 世 界 , 社 会结 构 的多元 性 表现 在 文化 上 也 必 然 多元 。 在人 类社 会 发 展 的 不 同时 期 以及 不 同 时 期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多元化和变化不断的现象,它受到影响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
对于当代的大众而言,审美的标准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流行文化与商品文化的影响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流行文化和商品文化。
在当代社会,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途径影响着全球的大众审美。
同时,商品文化也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2. 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当代大众审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不断地碰撞和融合,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
例如,影视作品中融合了西方和东方文化元素的“奇幻史诗”电影已经成为了当代大众的一种主流审美体验。
同时,对于一些细分领域的爱好者而言,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对于传统的大众审美提出了新的挑战。
3. 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个性化需求的上升。
与过去相比,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风格与审美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和艺术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创作出更加切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作品。
4. 网络化的审美经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众的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网络化的体验。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进行交流,同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这种网络化的审美经验为当代大众带来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审美空间。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经历了从传统到多元、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以及从线下到网络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同时也为未来的审美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多元化的空间。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可以说是多元化、个性化、自由化。
与传统审美不同的是,当代的审美标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而在不断变化。
现在的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拜一些权威的艺术品或名人,而是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更关注自己的情感、内心世界和价值体系。
当代大众审美的走向可以说是多样化和复杂化。
现在,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直接推动着当代大众审美的多样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等都在相互借鉴和影响。
同时,随着前沿科技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也加入到了当代大众审美的行列中。
当代大众审美的趋势中,不太受传统艺术影响的流行文化、大众娱乐文化逐渐成为主流。
这些文化有很大的娱乐性、互动性、针对性,更加适合现代人的浮躁心态,也符合年轻人求新求异、追求自我表达的心态。
随着年轻人的彼此交流和互联网的发展,许多新兴文化和新奇玩法也迅速流行开来,例如B站、哔哩哔哩、抖音以及各类直播平台等等。
总之,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中,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源于传统的文化艺术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类则是具有现代性的流行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
两者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错、碰撞,共同组成了现代大众审美世界的多元图景。
但无论如何,当代大众审美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知识积淀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推动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
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展好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好中华文化的基因。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民族文化是一个辽阔的概念,它包括了中国人所创造的、生产出来的、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信息和资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承与创新并存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不仅拥有漫长的历史底蕴,还有着不断创新的现代元素。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不断引进国际流行文化,进行融合和创新。
例如京剧这一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性表演形式,不仅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艺术形式,还通过改革创新和时代更新,成功地走进了现代舞台和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当代京剧注重通过时装、饰品和舞台布景的改变,突出了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更好地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
2、相互融合与多元性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多种文化要素的融合。
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吐故纳新、赋予新意。
这种相互融合,不仅体现在中国民间文艺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包括了中国现代文化和国际文化的融合。
例如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和现代绘画艺术的交融,不仅将传统的绘画素材融入到现代绘画的元素之中,也将现代绘画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运用到书法艺术之中。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带来了多元性和开放性,也为中国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量。
3、推陈出新与传统传承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在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传承的问题。
在开展现代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同时,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去除糟粕,保留精华,推陈出新。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现代化的转化,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审美品味的培养
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审美品味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的娱乐和消遣方式,也成为了时代的一种文化符号。
大众文化与审美品味的培养息息相关,它可以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也可以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正确看待大众文化并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大众文化作为时代文化的一部分,其普及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大众文化的传播更是无孔不入,我们难以避免地接触到了大量的大众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电视剧等。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应当将大众文化简单地看成低劣、粗俗的文化标志。
相反,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符号。
其时代感和大众性使得其具有更广泛和更强烈的文化生命力,成为了我们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当然,在接触大众文化时,我们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品味。
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能力,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接受程度。
如何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接受和体验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加以培养和磨练。
首先,我们需要在选择文化产品时要有所取舍。
在如今充斥着大量的大众文化产品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意识。
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审美趣味,更是为了在众多产品中找到质量更好、更有文化价值的物品。
在选择产品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品牌,选择信誉度和口碑良好的文化品牌。
2.注重自己的意愿,不为了跟风而选择某些热门的文化产品。
3.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口味的产品,对待文化有自己的鉴赏力和选择力。
其次,在接触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所思考。
对于我们来说,每种文化产品都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我们需要从中探索、发现并体验。
1.注重学习文化内涵,理解作者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态度。
2.通过阅读、观看等形式享受文化产物的审美感受。
3.发挥想象力,从文化产品中探求乐趣和感动。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与构建【论文摘要】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传承其优良的理念和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对其不足加以构建与完善。
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其人文性、引领性的理念,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结合、以追求和谐美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还要在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建20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文化迅速发展,人性世俗欲望的诉求是其兴起的基础,电子媒介为其插上了翅膀,市场经济为其提供成长的沃土。
随后,大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商品性、视像性、复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并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
大学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是在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形成的。
然而,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颠覆,所以,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传统审美文化中优良部分使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构建新的审美理念与价值。
一、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是大学人在总结长期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人经过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形成的,是对大学审美文化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判断和看法。
[1](p332)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形成,既有大学发展历史上原创性的成分,也有根据已有理念再创造的部分,还有借鉴外部先进理念的成分,是继承、学习、借鉴和创造的结果,当下的大学审美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引领性的理念。
人文性主要表现为自大学创建之时就以育人作为根本宗旨;以关注人的具体生存、启示人生意义、引导人去追求人性完满的特性为根本目标。
《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短视频内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
短视频内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内容,从搞笑到创意、从美食到旅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短视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造力。
然而,短视频内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首先,短视频内容的审美价值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方面。
审美价值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肯定,是对艺术和美学的一种评价体系。
在短视频中,审美价值的体现可以是影像的美感、剪辑的流畅性、内容的思想性等多个层面。
例如,在短视频中运用美食的摄影技巧和艺术构图,能够让人们产生食欲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另一种美的享受。
此外,一些短视频创作者通过音乐、字幕以及特效的巧妙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视频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因此,审美价值在短视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欣赏能力。
其次,短视频内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传承指的是通过某种形式将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认知传递给后代,保持和发扬文化的传统和精神。
在短视频中,许多创作者通过描述、展示和解读各种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例如,一些纪录片风格的短视频通过引用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同时,一些创作者还通过短视频讲述和表达个人或群体的故事,使得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因此,短视频不仅可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崛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短视频内容的审美价值并不高,甚至存在低俗、炒作和虚假等问题。
这些内容不仅会降低用户的审美追求,还可能对公众产生不良的价值观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得不到充分的传播和保护。
由于观众对于短视频内容的偏好和需求,一些触及传统文化的视频往往被边缘化,难以吸引大众的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例如绘画、音乐、诗歌、戏曲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传承至今,依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绘画艺术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与西方艺术传统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色彩和透视上。
中国绘画强调的是“以形写神”的理念,通过笔触与线条的表现,传达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在。
中国古代画家们常常在纸上留白,让人们去想象画面中没有被描绘的事物,从而达到观察者心有所想、或引发共鸣的效果。
音乐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被誉为“带有哲学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的是音韵的和谐,以及音乐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
通过传统音乐,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文化的层次和气质。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常深谙音乐之道,能够通过音乐这一媒介,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比如,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在其《长恨歌》中就描绘了一整段宫廷音乐仪式,通过音乐情境和歌词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诗歌艺术中国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化能够产生如此丰厚的诗歌文化,离不开传统的价值观念对诗歌的指引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诗歌引领了民族文化的演进和进步,涵盖着诸多内容,如从诗歌中体现的孝道、忠诚、爱情等等。
这些诗歌内容所传递出来的审美观念,对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其诗歌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突出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于人性方面的关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戏曲的审美观念中,常常渗透着对历史和传统的敬仰,以及对人性和世界观的思考。
在中国戏曲的表演中,往往能够体现出人物性格和人物内在的各种情感,通过剧情的展开,引导观众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中国戏曲被誉为“华夏之文脉,中华之艺术珍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无尽宝藏。
大众文化研究大众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发
02
大众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图像符号也被广泛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如广告、影视 、动漫等视觉文化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和创作灵感。
03
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也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如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 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平台。
创作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大众文化对艺术创作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影响表现在对艺 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上,大众文化的普及使得艺术作品更加 注重娱乐性和观赏性,而非传统的审美标准。
相互依存
大众文化和艺术创作是相互依存的,大众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素材和市场,而艺术创作则通过提炼和创新推动大众文 化的发展。
相互影响
大众文化和艺术创作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大众文化影响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市场选择,而艺术家的创作则通过引 领潮流和传承文化对大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相互促进
大众文化和艺术创作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而艺 术家的创作则通过提升文化品质和引领文化潮流推动大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艺术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复杂过程。
输标02入题
关注大众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 中的差异性,探讨这些差异性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 发。
01
03
加强跨学科合作,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 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大众文化对艺术创作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大众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深远,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还塑造了艺术 作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
大众文化通过媒介传播、消费行为和集体记忆等方式,对艺术创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 体现在艺术作品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审美趣味等方面。
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
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
当代大众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个性化需求,以快节奏、碎片化、富有娱乐性为特点,成为大众所接触、所喜爱的文化产品。
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既存在冲突与碰撞,又产生了相互融合与互补,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首先,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之间存在冲突与碰撞。
传统文化注重延续和传承,强调尊敬和遵循祖先的智慧,讲究庄重、肃穆和稳定。
而当代大众文化更加追求个性和自由,崇尚表达与沟通,更加注重娱乐和消遣。
这种不同的追求和价值观念在一些方面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例如,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商业化和娱乐化,使得其原本的文化内涵被丧失或扭曲。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范也被一些人视为束缚和过时。
这种冲突使得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和厌倦,出现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然而,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之间也可以相互融合与互补。
当代大众文化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被当代大众文化加以利用和发扬,如京剧、杂技、书法等艺术形式在当代大众文化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传统文化也在与当代大众文化的互动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比如,一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传统文化的精神宗旨在当代大众文化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这种融合与互补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互相影响和借鉴来加强。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可以为当代大众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当代大众文化提出了思考和反思。
同时,当代大众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可以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文学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与培养
文学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与培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它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情感的渲染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能够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个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
文学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的阅读,而是广泛地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对于大众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与培养作用。
首先,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导人们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戏剧,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都引人入胜,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美、善、真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古希腊的史诗《奥德赛》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英雄奥德修斯的传奇冒险故事,使人们对于勇敢、智慧和忠诚等美德产生崇敬之情。
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悲剧的结局,让人们对于爱情的深切体会与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呈现出的情感魅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趣味得到培养和引导。
其次,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描述生活的方式,为人们开阔视野,增加审美经验。
文学作品中经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
这种体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培养宽容与包容的心态。
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李白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豁达,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由与奔放的审美,激发了大众寻求自我的欲望。
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则深情地描绘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让人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敬意。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细节,丰富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感知和对于美的领悟,提升了大众的审美水平。
再者,文学作品对于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也具有重要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和思想的探索,关注的是人性、道德、责任等核心议题。
作家通过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透彻洞察,呈现出独特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世界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通过以伊丽莎白·班内特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价值观的转变。
浅谈大众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浅谈大众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摘要】大众文化和高校美学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众文化作为群体文化的表现,对高校美学教育产生了挑战和影响。
高校美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文化的流行倾向使得部分学生沉溺于肤浅的审美观念,忽略了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入探究。
高校美学教育需要更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受益于美学教育。
高校美学教育也应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适时融入当代文化元素,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价值。
未来,大众文化和高校美学教育应该积极互动,共同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大众文化,高校美学教育,挑战,启示,影响,应对,提升,价值,互动,发展方向,结语。
1. 引言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以大多数人作为对象的文化,它是一种大规模传播、大众参与的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包括了流行音乐、流行电影、流行文学、流行艺术、流行舞蹈等各种形式,通过大众媒体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无论是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还是社交媒体,大众文化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大众参与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它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高校美学教育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大众文化的存在,并积极探讨它对于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
才能更好地应对大众文化带来的挑战,提升高校美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2 高校美学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美学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校美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内涵,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其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野,提升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审美文化理念与价值的传承摘要: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传承其优良的理念和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对其不足加以构建与完善。
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其人文性、引领性的理念,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结合、以追求和谐美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还要在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建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public aesthetic culture,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should notonly inherit thegood traditions of ideas and values, but also keep pacewith the times to constructand perfec.t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esthetic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has to pass on the humanistic and guiding ideas. On the otherhand, on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ithas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ideas combinedwith the transcendence, with the pursuitofharmonious beaut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mankind as its goa.l Meanwhil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esthet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constructing humanistic valu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with the is also nee-ded.Key words: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popular aesthetic culture; ideas and values;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ion 20世纪90年代,大众审美文化迅速发展,人性世俗欲望的诉求是其兴起的基础,电子媒介为其插上了翅膀,市场经济为其提供成长的沃土。
随后,大众审美文化带着娱乐性、商品性、视像性、复制性等特征,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并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
大学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是在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形成的。
然而,由于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和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和颠覆,所以,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必要接受传统审美文化中优良部分使其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构建新的审美理念与价值。
一、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是大学人在总结长期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人经过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形成的,是对大学审美文化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判断和看法。
[1](P332)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形成,既有大学发展历史上原创性的成分,也有根据已有理念再创造的部分,还有借鉴外部先进理念的成分,是继承、学习、借鉴和创造的结果,当下的大学审美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引领性的理念。
人文性主要表现为自大学创建之时就以育人作为根本宗旨;以关注人的具体生存、启示人生意义、引导人去追求人性完满的特性为根本目标。
《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所谓“大学之道”实际上是指为学与为人之最高目标境界,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
如今的大学审美文化仍然显示其独有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指导大学生在感性的审美中进行理性的思维;从关注感性生命出发,在审美的过程中体会美的意蕴;启示人用理性的思维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完善审美理想追求人性的完满、人格的完善、人性的自由。
大学校园建设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环境条件,大学校训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形式载体,大学审美教育是大学审美文化人文性理念得以传承的根本方法途径。
人文性是大学审美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独特价值的表现。
引领性是指由大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对社会在经济、精神、人才方面的引领作用。
从知识的角度看,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创造知识;从人才培养来看,大学承担着精英人才培养的使命;从大学本身来看,大学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大学最具有批判精神、创造精神、人文精神。
因此,引领性是大学审美文化价值的体现,是大学办校的理念宗旨。
大学审美文化引领性理念使得大学生更加具有责任意识、敢于担当、道德感强烈,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由于大众审美文化本身很难自主、自觉地形成人文精神的机制,所以就特别需要外部力量的引领。
这种引领更重要的是入乎其中,激活、提升大众审美文化的精神属性和价值意义。
当一批批具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时候,当新的审美文化理论融进社会的时候,自然就会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的经济、人文精神产生积极作用。
二、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理念的构建传统大学审美文化理念总是围绕着感性形式、理性精神、超越功利、审美愉悦,以求共鸣、神韵、意境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升华。
然而,在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理念被颠覆,大学校园里的庸俗化现象,大学办学的功利化追求,特别是大学生游戏人生的态度等等,都足以说明大学生审美文化人文理念被消解。
梳理或重建大学审美文化理念,要求大学生要在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集体与个体、大学与社会、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平衡。
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审美文化理念。
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综合了人的自由性、创造性、超越性、目的性的特征,大学审美文化理论创新以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把实践作为创新的基础和理念的重要内容。
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总是在主体、对象、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关系中展开,主体、对象、环境等因素在实践中形成认知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由此而产生真、善、美。
大学审美文化理论的创新是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和当代实践的感性倾向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找到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审美实践的健康发展。
超越性是对当下的反思批判,对理想境界的不断追求,是在传统的文化形式和现今的文化状态下有所创新,创造新的审美文化载体和形式,以此来表达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审美理想。
超越性本质上是要靠主体自我去超越功利和世俗,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现存状态,在克服具体实践难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
创新理念正是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其办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种办学理念和实践理念,使30年代的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
时至今日,清华大学仍以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我国培养大量的社会精英。
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为审美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大学理论研究者的反思和独创精神,是大学审美文化理念创新的关键和希望。
第二,在审美文化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中,构建以追求和谐美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审美文化理念。
泰戈尔是一个典型的“和谐美”论者,他从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发现了美,并给出结论:“美是梵性的和谐真理的感性显现。
”各种美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秩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就是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离不开和谐。
和谐是一种关系,以多种要素相互并存为前提,以相互作用为关键,以相互融合为目的;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有序、协调、平衡统一、完美的状态;和谐还是一种超越,超越世俗的欲望,超越生命本身的限制,超越人格完善的境界。
如今我们强调和谐,是因为我们缺少和谐,现在的审美文化只强调娱乐、快感和利益,只是一种所谓的美,没有真、善的基础,不是和谐的美、真正的美。
马克思说过:“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追求美,就是追求和谐,追求进步,追求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和精神。
通过和谐美的追求才能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大学生不仅渴望知识的索取,更多的是对美的追求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的关注。
和谐的美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在情感中融入理智的真与感性的善,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三、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的传承所谓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渗透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子系统。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各种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总和,具有独特的功能、意义和价值。
[2]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与审美、大学生与社会两个方面。
首先,从审美文化的方面来看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表现在:第一,审美理想是当代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传统的审美理想能够指引当代审美之路的发展方向;引导美学理论的健康发展;强化美学的道德价值;指导审美理想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最美的理想目标。
《列子》以“心凝神释”为审美理想,《淮南子》以“真人之游”为审美理想,这些审美理想都以“美的自由人生”为人生目标。
第二,审美观念体现着大学审美文化具有美化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
审美观念是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直接指导大学生的审美活动,制约大学生对美的创造,规定大学生立美和审美的方向,因而必然成为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念直接受世界观的指导和制约。
[3](P141)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建设者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善审美观念。
第三,审美趣味体现着大学审美文化具有美化人生活的价值。
在精英审美文化群中,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史记”和“诗骚”传统审美趣味。
晚清时期,小说这种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文体,也开始具有了较高的审美趣味。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学则成了当时“高雅的审美趣味”。
不管怎么演变,审美趣味都反映人在审美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和现象表现一种富有情感的、具有个性的主观偏见和兴趣。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应该传承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高雅倾向,体现自己的价值取向,不能被世俗的大众审美文化同化。
其次,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还体现在人与世界的整个关系上,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