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谈话的艺术与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谈话的艺术与技巧
与学生谈话交往,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谈话,不但能够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探究学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而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工作,而且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谐。因此,能否正确、合理、充分地运用好谈话这一形式,并掌握谈话的技能、技巧,对能否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一、与学生谈话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必须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方法上,可搞些“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注意在一切可以接触的领域里,经过直接和间接的了解,掌握学生具体特点,如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愿望、要求、生活经历、政治态度、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摸清学生思想认识有什么问题,当前的思想情绪怎么样,哪些方面的问题是主要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些准备工作做得越周到越好。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才能胸中有数,对症下药,从而抓准问题,确定话题,为正式进入谈话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谈话中的心理状态各有所异,这也需要班主任在谈话前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从而能在谈话中采取正确的对策。
学生在与班主任的谈话中常见有七种心理状态。第一、揣测心理。班主任找学生谈话,目的何在,是批评还是了解情况。因此,谈话之初,学生一般都很注意班主任的表情和语气,揣测班主任的用意。班主任可在一开始就说明谈话的目的,消除揣测心理。第二、防御心理。这种心理,后进生常有,犯了错误一听班主任找谈话,便会立即产生“防御定式”,存有戒心,并往往先想好防御对策,不愿正面回答问题或推脱、搪塞。班主任可用坦率、真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消除防御心理。第三、恐惧心理。偶犯错误或错误比较大时,这种心理比较多见。学生不知道班主任要如何对待自己,怕丢面子,怕受处分等。谈话时,神情紧、惊恐不安。对这类学生,班主任谈话要注意自然、风趣、热情,说话要有分寸,不要过于严肃,因学生过于惶恐,会有碍于问题解决。第四,对立心理。如果班主任与学生平时关系就紧,或学生对错误尚无认识,或学生受挫折正在火气上时,都容易产生抵触的对立心理。学生往往会认为班主任冤枉了他,是在整他。当学生对立心理严重时,班主任可采用迂回谈话的方式,暂时避开主题,以缓解对立心理。第五、轻视心理。学生对谈话抱无所谓态度,这是或者因其被找谈话次数多习以为常了,认为“反正是那一套”,或者因其认为谈话解决不了问题,或者因班主任在他心目中无威信。有这种心理学生,谈话时常昂着头,或东西望,不看班主任,或不愿回答问题,或敷衍几句。用增加压力的办法往往不灵,把这类学生上交给学校也不是好办法,学生会产生“老师拿我也没法”的心理,更容易降低班主任的威信。第六、沮丧心理。学生平时表现较好,自尊心强,偶犯错误容易产生“这下完了”的沮丧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心情沉重。这类学生需要班主任开导、鼓励,以增强改错的信心。第七、期望心理。可以说,多数学生与班主任谈话时,还是希望能给班主任留下较好的印象,希望班主任能了解与帮助自己,特别当一些学生主动找班主任谈话时,这种心理更强烈。班主任要珍惜学生的这种情感,把它变为促进学生前进的动力。
(二)、要诱导学生想说话。
谈话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如果无讲话的愿望,将会使谈话陷入尴尬的局面,以至无法进行下去。所以,诱发学生想说话,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步。为此,班主任应具有细腻的情感、友善的态度、亲切的语音语调,以形成良好的谈话情境,从而消除学生
谈话的畏惧、紧心理。谈话时可采用比如“老师是你的知心朋友”、“老师很愿意听听你的意见”、“听了你的意见对老师有一定帮助”、“你是老师最信任的人”之类和善的话语来诱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谈话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三)启发学生说真话。
班主任通过与学生谈话,所获信息应是真实情况的反映。但实际工作中报喜不报忧,文过饰非,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现象仍不少见。一些学生与老师谈话时,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只谈那些能引起老师欣慰的事。这对班集体的管理工作是有害的。为此,班主任要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知道,谈话是为了工作,是为了全班同学更好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正确的认识,便会讲真话。
(四)要有热情和兴趣。
在听取学生谈话时,班主任要及时予以适当的反馈。要采用多种手段诸如表情、姿态、插语、或感叹词等来表达自己对学生所说话的热情与兴趣。实际上,在谈话时,班主任微微地笑一笑,赞同地点一点头,一个充满热情的“对”字,都是对学生的鼓励。当学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话很有兴趣,自己便会讲得津津有味,所谈问题就会更加详细,更加深入。谈话也易于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要有重点。
谈话时必须抓住重点、简明扼要。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谈话前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什么话该说,或重点说什么,怎么说都要有所考虑,谈话时才能快速转入正题。另外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谈话习惯,告诉他们本次谈话的重点问题是什么,应从哪几个方面谈。这样,教给了方法,形成了习惯,就不至于把谈话的时间浪费在那些琐碎而无聊的问题上。
(六)距离要适当。
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谈话的最佳距离为5。5尺。一般来说,班主任所处位置与学生相距过远,会拉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会认为老师对他很冷淡,而感受不到老师的爱生之情,不利于谈话的深入。因此,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时,应尽可能与学生靠近一些,最远不要超过5。5尺。当然,师生双方也不宜靠得过近,以免因过近而感到拘束感,甚至产生误解。
(七)谈话容要深入。
流于形式的谈话,对工作是无多大作用的。因此,在谈话时,班主任要善于将谈话引向深入,摸清有关问题的详细情节,努力寻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这样,谈话工作便会进展顺利,产生应有的实效。
(八)谈论的分寸要适度。
分寸是谈话的适当限度,说轻了,如隔靴搔痒,学生满不在乎;说重了,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越说我错,我越得对。因此,谈话必须做到分寸适度,既要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爱护和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夸大,不缩小,一是一,二是二,实事,不主观臆测或推测。掌握谈话分寸既区别于板起脸孔训话,又区别于毫无原则地迁就,而是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尊重关心和谐地统一起来,“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取得良好的效果。
(九)谈话的结束要适时,事后要认真总结。
谈话的时间要针对问题的大小合理安排,把问题谈清楚了,班主任的正确观点得到了学生的基本认同,在思想认识上取得了基本一致,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就应恰如其分地适时地结束谈话,不要无话找话,漫无边际地“闲聊”或“侃大山”。另一方面,谈话结束后,班主任不要以为大功告成,在谈话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看目的是否完全达到了,谈话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