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中生代两大类斑岩型矿床PPT模板
中国大陆中生代成矿体系PPT参考
Fe, Mn, Cu, Co Cu, Pb, Zn, Au
Cu, Pb, Zn, Ag
盆 地 油 气 矿 产
火 山 弧 带
Zn, Au
海
沟
热
矿 床
液 硫 化
Fe, Mn, Co, Ni, Cu, Pt
钴 结 壳
非
物
矿
Cu, Pb,
金
属
矿
洋
中
脊
黑
烟
筒
矿 床
热 液 硫
化
物
洋 底 锰 多 金 属 结 矿核 产
大陆边缘中生代裂 解构造-岩浆成矿带 (Cu, Pb, Zn, Au, Ag, 非金属等
大陆边缘新中生代 断陷成矿带 (油气, 砂矿等)
台湾海峡
大陆边缘新生代 弧-陆碰撞成矿 带(Au 等)
2021/3/10
授课:XXX
SE
太平洋板块 11
二. 西南部特提斯洋俯冲及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 陆-陆碰撞而形成的成矿带有:
4. 海西晚期及中生代印支期特提斯洋板块向扬子陆块俯冲, 先後形成甘孜-理塘、金沙江和澜沧江缝合带及岛弧带, 燕山晚期又形成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至喜山期又受印 度陆块与欧亚陆块的碰撞影响,最终三期构造成矿活 动叠加形成了三江构造-成矿带 (Cu、Pb、Zn、Ag、 Au、Hg、Sb、Sn 矿);
5. 新生代陆-陆碰贴形成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成矿 带 (Cr、Cu、Pb、Zn 矿);
2021/3/10
矿带
大红柳滩
昆
玉门
6. 印度与欧亚陆块碰撞形成雅鲁藏布江构造-岩浆岩成矿
带202(1/C3/1r0 、Cu、Pb、Zn、授A课:uXX矿X )。
12
中生代的地史PPT课件
P2 大隆组
贞丰剖面地史分析
1 总厚约5000m
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 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 互相—陆相含煤沉积
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
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 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
中国东部地史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陆地
活动海槽
稳定滨浅海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印支半岛晚三叠世的两个造山幕被命名 为印支褶皱。
黄汲清(1945)采纳此名,把中国境内三叠纪 发生的地壳运动命名为印支运动,得到我国地 质工作者的承认和广泛应用。
印支运动对我国地史有着重要意义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表现: 1.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 退,古气候重大变化.此后中国大陆内无大海侵 2.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 定盆地开始发育 3. 板块拼合—印支带形成,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印支运动才使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真正拼合 4.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 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陆生植物的演化阶段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
(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 类(spore-plants)仍繁盛
K2:被子植物(angiosperm)繁盛,
中生代植物界总体面貌
蕨类植物(羊齿)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第十三章 中 生 代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2.中生代的生物界 §3.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5.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斑岩型矿床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 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
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
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
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
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
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
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 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
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
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
6-斑岩型矿床
二、斑岩型矿床 o 大地构造背景
1. 概念及特点
— 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汇聚板块的边界,包括 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 (滨 太平洋带) ,以及陆 − 陆碰撞造山 (特提斯 − 喜马拉雅带,中亚−蒙古带)环境。
z 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 主要环绕西太平洋广泛分布 (印尼、菲律宾、巴布亚新 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z 陆缘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广泛分布于太平洋东海 岸,经典成矿省包括安第斯中部(智利、阿根廷、秘 鲁)和美国西部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z 碰撞造山环境的斑岩型矿床: 主要分布于特提斯 − 喜马拉雅带(西起西班牙,经克罗地亚、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巴基斯坦,东 到中国西藏和缅甸等地)和中亚 − 蒙古带(西起乌兹 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经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 东到黑龙江)
Phyllic zone
ne zo
fresh intrusion
二、斑岩型矿床 t 矿体形态产状
1. 概念及特点
—受侵入体和接触面的形态产状、裂隙构造等因素控 制,主要有柱状、筒状、环状、似层状等 Simplified geologic map of the Yulong Cu (Mo) deposit
中亚−蒙古带
1. 概念及特点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滨太平洋带
Distribution of porphyry Cu-Mo deposits worldwide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德兴 玉龙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世界超大型斑岩铜矿(Cu储量>500万t)时代分布
矿床学-4 斑岩矿床
DCu fluid / melt
9.1 Cl -
DMo crystal/ melt
0.02
D Mo fluid / melt
2.5
Cu在岩浆早期出溶的流体中富集
Mo在岩浆晚期出溶的流体中富集
W在晚期残余岩浆中富集
熔体-流体的分离机制 • 岩浆的first boiling: 减压沸腾 • 岩浆的second boiling: 结晶分异
Schematic model fo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porphyry-type Cu, Mo, and W deposits. (modified after the models of Candela and Holland, 1984; 1986; Strong, 1988; Candela, 1992).
2.矿床的围岩蚀变发育,常具明显的水平和垂直 方向上的分带。
3.矿床受构造控制,常呈带状分布。
4.矿种以铜、钼为主,此外,还有锡矿、钨矿及 铅锌矿。
工业意义巨大:占世界已探明的铜矿储量的一半, 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世界铜矿类型分为斑岩型、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 黄铁矿型、铜-铀-金型、自然铜型等、脉型、碳酸岩 型、矽卡岩型共九类。最重要的是前四类,占世界铜 总储量的96%,其中斑岩型和砂页岩型矿各占55%和29%。
平均推进速度
1.7cm/a
1、杨家杖子,2、兰家沟,3、新台 门,4、大黑山,5、福安堡,6、肖 家营子,7、鸡冠山,8、碾子沟,9、 后峪,10、寿王坟,11、大庄科, 12、小寺沟,13、大湾,14、大草 坪,15、岗子,16、羊场,17、小 东沟,18、柳条沟, 19、海苏沟, 20、半拉山,21、沙布台,22、黄 岗,23、乌兰德勒,24、新账房, 25、太平沟,26、红山子,27、敖 仑花
斑岩型矿床概述
矿石构造
细脉状
细脉状、脉状
矿 化 特 点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的顶部或附近围岩中 矿体多受岩 体和围岩中的微细裂隙控制或受斑岩体中角砾岩筒控 制 同一矿区,由于围岩岩性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矿化类 型 (1)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2)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 透镜状矿体 似层状矿体 (3)围岩断裂中的次火山热液脉型矿化 脉状矿体
斑 岩 型 矿 床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
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
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
矿石成分简单,易选
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Ä Í ø ò Á » ¯ Î ï ¿ ó ² 8% ´ £ Ï º à ð » É ½ Ñ Ò Ð Í 10%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
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
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斑 岩 型 矿 床
共同特征:
① 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 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 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 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 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 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矿
床
成
因
主要特征 ( 1 )巨大的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 (2)与矿床有关的斑岩都与深大断裂有关; ( 3 )气液包裹体测定,斑岩型矿床中黑云母和钾长石 化的形成温度为 600 - 700 ℃;石英-绢云母化的形成 温度为 420 ℃;泥化蚀变为 300-100℃;硫化物形成于 350 - 250 ℃,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经历了高、中温热液 阶段;成矿深度大多介于2~5km,成矿流体盐度高,工 业矿体内可达40~76wt%NaCl
第六章 第三节 斑岩型矿床
( 一 ) 斑 岩 型 铜 ( 钼 ) 矿 床
4. 矿床成因
成矿流体盐度高,工 业矿体内可达 40~76wt%NaCl。 斑岩型铜矿的形成可 能是上升岩浆热液和 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 的结果,地下水不仅 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而且由于其富含Na+、 Cl-、Ca2+等组分,还 促进了矿石的沉淀和 堆积。
– 所有矿体均产 于斑岩体内、 外接触带的强 弱蚀变带中 – 各斑岩体中的 矿体呈空心筒 状。
乌奴格吐山铜钼矿
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区域构造示意图 1呼伦湖地堑;2断裂;3基底等深线;4大型矿床;5中、小型矿床、点
1. 成矿地质条件
( 一 ) 斑 岩 型 铜 ( 钼 ) 矿 床
(3)地层条件
– 围岩岩性对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有重要影响。当 围岩为硅铝质岩石时,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 不易被含矿溶液交代,所以矿化主要在岩体顶 部集中,很少进入围岩。 – 只有当围岩裂隙特别发育时,含矿热液不仅在 岩体中聚集,还可沿裂隙进入围岩形成矿化。 我国德兴斑岩型铜矿床的矿化主要分布在围岩 中。 – 当围岩为碳酸盐岩石时,在接触带还可形成接 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构成斑岩铜矿床和矽卡 岩型矿床的矿床成矿系列。
图 6-10
斑岩型矿床典型蚀变及其分带示意图
(据詹森等,1979)
( 一 ) 斑 岩 型 铜 ( 钼 ) 矿 床
2.围岩蚀变及分带
上述4个蚀变带并不是每个矿床都发育 齐全的,但以石英、绢云母构成的似 千枚岩化蚀变带,几乎在所有斑岩型 铜矿中均广泛发育,其强度、范围和 矿化的规模有直接关系。 少数矿床的面型蚀变是以接触带为中 心,向岩体和围岩两侧呈对称的环状 分带,有人把这种蚀变称之为接触式 面型蚀变,其分带特点与中心式类似, 我国德兴铜矿是这类蚀变的典型代表。
斑岩型矿床共44页46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斑岩型矿床共44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生代地史PPT课件
9.1 中生代的划分和特点
Mesozoic division and features
9.2 中生代生物界
Mesozoic life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Outline of Mz plate tectonics
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 T1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紫红色砂、泥质岩石,干旱、河湖碎 屑沉积
P2
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
.
13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T1 T1含水龙兽
.
14
T2
含 肯 氏 兽 动 物 群 2 1
T-
.
15
T3
.
16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d.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17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3.1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Triassic geohistory
9.3.2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
10
中国北方三叠系
以西为大 中型盆地 如鄂尔多 斯和准噶 尔盆地
整体陆相
以东为
太
剥蚀高
行
地及小
山
型盆地
.
11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叠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钼矿床
• ——高硅富碱花岗岩-流纹岩型,美国的Climax和 Mt.Emmons-Redwell等斑岩钼矿床,产在大陆边 缘构造环境或大陆边缘-弧后过渡环境,与矿化 有关的火成岩为强烈的、分异的流纹岩和碱性花 岗岩,形成于造山作用的晚期阶段 ,具有高的F 含量,Mo的品位高, • 特征矿物组合:辉钼矿+石英+钾长石+萤石+黄铁 矿+-黑钨矿+-锡石+-黄玉,不见白钨矿,矿带中 可出现云英岩化和高硅蚀变核,伴生有菱锰矿、 蔷薇辉石、锰铝榴石,矿体位于高硅、富碱、强 烈分异的小岩株内外,岩体中常出现石英流纹岩
二、斑岩型钼矿床
• 斑岩型矿床中的钼主要来自于斑岩钼矿和某些含有 足以回收钼的斑岩型铜矿,但以前者占主导地位。 • 根据与斑岩型钼矿成因联系的斑岩体的成分和产出 的构造的环境,斑岩型钼矿分为两种类型。 • —石英二长斑岩型,产于岛弧或者大陆岩浆弧环境, 与矿化有关的斑岩体为分异较弱的钙碱性岩浆。 • 蚀变分带和矿物组合与斑岩型铜矿相似,不见高硅 蚀变核及云母岩化,可出现白钨矿而不见黑钨矿, 常见较多铜的硫化物,钼的品位比较低。
母化,深部可有云英岩化。矿石大多呈细脉浸染状,而以浸染状为 主,可与大量硫化物伴生,与黄玉关系密切。如:我国广东银岩、 江西会昌的岩背和湖南的野鸡尾。
• —富氟型,中心蚀变为石英-钾长石-黄玉-萤石,向外为石英-绢云
五、斑岩型铅锌矿
• 产于陆相火山盆地的边缘,矿化与次火山岩、花岗斑 岩或粗安斑岩有关,出现于岩体上部和内外接触带。 • 矿体形态:似层状、透镜状、大致平行于接触带分布。 • 矿石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为脉状和角砾状。 • 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黄铁矿+-黄铜矿+银金矿。 • 面部蚀变以绿泥石化、石英-绢云母化为主,深部有钾 化。矿石中往往含银较高,可独立开采和利用 • 典型矿区为我国江西的冷水坑、安徽的黄屯。
斑岩型矿床-02 共46页PPT资料
Calc-Alkalic PCD
Calc-Alkalic PCD
Advanced Argillic and Silicic Alteration, FSE, Philippines
Vuggy Quartz, Peru
Potassic and Propylitic Alteration - Batu Hijau
From Garwin, 2000
What characterises
propylitic alteration?
• Weakly to moderately developed secondary alteration assemblage that typically preserves primary rock textures
propylitic phyllic
propylitic
• Phyllic alteration can be produced by magmatichydrothermal fluids
• 绢英岩化蚀 变由岩浆- 热液流体产 生
wall rocks
potassic
Lowell and Guilbert (1970) model
B veins: These transitional quartz veins occupy continuous planar fractures, contain molybdenite, and lack K-feldspar and associated alteration halos
Albite
NaAlSi3O8
Calcite / Mn-calcite Ca(Mn)CO3
第八章 斑岩型矿床
火山活动: 1)陆相火山作用强烈,时代晚J-早K; 2)火山旋回(由老到新):龙王山-大王山 -姑山-娘娘山。
成矿模式:
玢岩铁矿
序号 1 2 3 矿化部位 岩体中心 矿体形态 结构 成矿作用 (成因类型) 矿物组合 模式名 成矿温度 450-370 500-410 >450
浸染状+细 晚期3;MT 脉状 气液交代矿床 凹山式 梅山式
iv)矿体围岩
①围岩的构造:构造发育对成矿有利,但不发 育时,阻塞作用亦可成矿。
②围岩的岩性:岩性不同,矿化不同,岩石化 学性质对成矿具两方面影响。
v)围岩蚀变
①出现面型 蚀变,范 围几百- 几千米。 ②蚀变分布 具规律性, 呈带分布、 主要有五 带。
vi)矿体特征:
A. 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
凤 凰 山 370-300 式 、 姑 >450 山式、 凹山式 龙 虎 山 300-200 式、 龙旗山 式
5
说明: 不同矿化类型是同一成矿作用由高温→低温连续演化过
程的产物;
矿化时间及温度顺序(除火山喷发-沉积成因的龙旗山 式): 陶林式→凹山式→梅山式、姑山式→凤凰山式→龙虎山 式。
矿床特点
(b)埋藏浅,易于开采; (c)矿床呈带分布,与斑岩体一同复构造控制;
(d)矿石品位低,但矿化均匀分布;
(e)矿石成分简单、易选; (f)综合利用矿产多:Cu、 Mo、 W、 Sn 、Pb、 Zn、 Au、 Ag、 Se 、Te 、Be 等。
斑岩矿床的地质特征:
i).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 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地槽褶皱区,受 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控制,常呈带分布。 据统计,世界上中-新生代以来的斑岩铜矿, 90%以上分布在大陆边缘或地台活化区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第十二章结论吴利仁
第十二章结论吴利 仁
1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感谢聆听
第一节矿床地质基本特征李秉伦
第二节包裹体研究及从中获得的 成矿信息谢奕汉、李秉伦、石岗、 李若梅、王英兰
第三节结束语李秉伦Biblioteka 12 第九章斑岩型矿床举例
第九章斑岩型矿床举例
第一节山东七宝山角砾-斑岩型 金、铜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周作
侠
第二节德兴富家坞斑岩铜矿 周作侠
第三节城门山斑岩铜(钼)矿 床特征谢奕汉、赵瑞、李若梅、
第二节Mg-Fe云母的化学成分,微 量元素,REE,Cu,Cl,F等在识 别岩石成因类型上的应用周作侠
第三节副矿物王听渡
08
第五章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类斑岩岩 石化学及单位岩胞中阳离子质能参数特征
第五章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类斑岩岩石化学及 单位岩胞中阳离子质能参数特征
第一节成矿斑岩岩石化学齐进英
第二节中国东部中生代含矿斑岩单 位岩胞中阳离子质能参数特征张秀 棋
09
第六章中国东部中生代含矿斑岩的过渡族元 素、微量元素和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吴利 仁
第六章中国东部中生代含矿斑岩的过渡族元素、微量元素和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 征吴利仁、沈远超
第一节过渡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二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节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王英兰
第四节德兴银山斑岩型铜、铅、 锌矿床特征李秉伦、石岗、谢
奕汉、李若梅
第五节杨家杖子夕卡岩-斑岩 型钼矿床张秀棋
第六节江西省都昌阳储岭斑岩 型钨矿床特征李秉伦、谢奕汉、
赵瑞、李若梅
第九章斑岩型矿床 举例
第七节银岩斑岩锡矿床特征谢奕 汉、赵瑞、王英兰、李若梅 第八节江西冷水坑斑岩型银、多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齐进英
10
第七章中国东部中生代含矿斑岩稀 土元素及氧(氢)、硫同位素特征
第七章中国东部中生代含矿斑岩稀 土元素及氧(氢)、硫同位素特征
第一节稀土元素吴利仁、周作侠
第二节氧(氢)同位素吴利仁、孙 世华 第三节硫同位素赵瑞
11
第八章中国东部中生代斑岩型 矿床的成矿作用
第八章中国东部中生代斑岩型 矿床的成矿作用
06
第三章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类及 含矿斑岩成因类型的划分吴利仁
第三章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类及含矿斑岩成因类型的划分吴利仁
第一节花岗岩类成因类型的划分 第二节花岗岩类斑岩及有关矿床
07
第四章中国东部中生代含矿花 岗岩类斑岩造岩矿物的特征
第四章中国东部中生代含矿花岗岩 类斑岩造岩矿物的特征
第一节Mg-Fe云母的自然分类及其 岩石学意义孙世华、于洁
中国东部中生代两大 类斑岩型矿床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01 前言吴利仁
前言吴利仁
02 目录
目录
03 绪论吴利仁
绪论吴利仁
第一节斑岩型矿床的涵义及地质特征 第二节国内外对斑岩型矿床研究的概况
04
第一章中国东部中生代斑岩型矿床 产出的地质背景及空间分布
第一章中国东部中生代斑岩型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及空间分布
13
第十章中国东部中生代斑岩型矿床成因的板 块构造模式及成矿物质来源吴利仁
第十章中国东部中生代斑岩型矿床成因的 板块构造模式及成矿物质来源吴利仁
第一节中国东部中生代斑岩型矿床 成因的板块构造模式
第二节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
14
第十一章成矿斑岩的判别分析 沈步明
第十一章成矿斑岩的判别分析 沈步明
第一节斑岩型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吴利仁 第二节斑岩型矿床的空间分布——16个成矿带周作侠
05
第二章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 类斑岩的形成时代朱铭
第二章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类斑 岩的形成时代朱铭
第一节K-Ar表面年龄及其模式 第二节中国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成矿斑岩的形成时代 第三节秦岭东部斑岩的形成时代 第四节燕辽、内蒙古地区斑岩的形 成时代 第五节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