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上)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一、引言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碎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但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基础学科来说,过强的碎片化教育可能会对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将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
二、为什么需要“结构化”语文教学在传统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往往都是以文本为中心展开,教师会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掌握相关知识。
然而,在当前的碎片化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已经逐渐从“整体”转向“局部”,教师更多地注重对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和解释,而忽略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这种教学方式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三、如何实现“结构化”语文教学要实现“结构化”语文教学,教师需要将教学方式从“碎片化”转向“整体化”,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强化整体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整体性教学,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或整个语文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需要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点的同时,注重语文文本的结构和整体逻辑。
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
2. 强化应用性教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应用性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所用,融会贯通。
因此,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注重例子和实例的引入,并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语文知识。
3. 强化过程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过程性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
这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接触语文语境的同时,能够理解语文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形成自己的语文思维方式。
四、总结语文教学需要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注重整体性教学、应用性教学和过程性教学三个方面。
希望语文教学者能够注重教学质量,将语文教学走向更好的发展。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现代社会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是通过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现在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各种移动终端获取信息。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的信息,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碎片化”问题。
“碎片化”是指信息过剩和传播渠道多样化导致信息呈散乱状态,人们无法系统、全面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由于信息数量庞大,人们爱好和学习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媒体散乱不一的信息发布,使得信息被消费者分割成许多小碎片,而且这些碎片基本上缺乏组织和层次性。
碎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短暂的,人们难以持续地关注信息,容易忘记,很难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然而,面对“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如何从“碎片化”迈向“整体化”呢?首先,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有明确的知识需求和目标,并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如选择可信的媒体或专业的网站等,以便系统、全面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同时也要学会分类整理信息。
我们不仅要获取短期的信息,还要注重长期和全局的发展,不能只看局部,而应有全局的思考。
同时,我们应该学会进行信息加工和归纳,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碎片化的信息变成有用的知识。
其次,对于媒体来说,要注意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媒体应该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供全面、系统、深入的报道和分析,以便消费者获取更为有用的信息。
同时,媒体还应该通过群体化、专业化的信息加工和整合,将碎片化的信息拼凑成有机的整体。
最后,对于社会来说,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垃圾信息的传播,例如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精准的广告投放和有效的监管等方式,促进信息的整体化和深入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需要媒体、消费者和社会共同努力。
这样,我们才能消除碎片化信息带来的影响,真正将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课堂教学如何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课堂教学如何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作者:刘晓燕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0年第09期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建构能力。
但由于我们教材在编写过程当中,以宽泛的单元人文主题组织安排学习文本,以有梯度的语文要素作为学习用具,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言语能力零散、跳跃、无序,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感受到的是碎片化知识,特别是文本中人文感知,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形成。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通过建构一种完整而幸福的语文学习生活,可以直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一、当下初中语文课堂“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呈现碎片化,缺少整体感,究其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教材特质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几千年来,虽然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目标在不断变化,但教学的基本思想没有变化,指向的都是由“言”到“意”的言意共生,传言达意。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不像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也不像常识学科以活动项目推进人的课程能力发展。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决定了学生不断在二者之间进迁移,让学生不断在跳跃中回环,在零散中聚合,在综合中单一,势必造成知识的“碎片化”。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学生对朱自清的认识是单一的,只有“父子情深”的记忆,如果想要了解朱自清的爱国之心,朱自清的散文造诣,还需要引入其它的文本。
(二)师资力量语文学习的过程无刻不有,无处不在。
作为伴随学生一生的基础课程,教师需要关注到三个年段、六个学期、四十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完全掌握编写意图,发现编写规律,找到教学要点,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才能够实现教学整体化的建构。
首先是人文主题教学方法的整体化,其次是人文主题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最后是人文主题教学过程的整体化。
(三)认知思维语文知识不是一个系统化的呈现,言语实践的活动也是散落于不同的学习单元。
化“碎”为“整”:高中语文碎片阅读的优化策略
化“碎”为“整”:高中语文碎片阅读的优化策略【摘要】现代社会信息爆炸,高中生面临着大量碎片化的阅读内容,传统的整体阅读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本文针对高中语文碎片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碎片阅读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优化碎片阅读的方法。
根据培养整体阅读能力的策略,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整合碎片阅读与整体阅读,以提升高中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了优化碎片阅读的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应对碎片化阅读的挑战,提升整体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关键词】高中语文、碎片阅读、优化策略、整体阅读、挑战、方法、能力、实践、总结、未来研究、结束语。
1. 引言1.1 文章意义碎片阅读是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阅读方式,尤其在高中阶段更为突出。
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更新,学生们往往难以深入阅读,容易陷入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怪圈。
优化高中语文碎片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高中生特有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压力,优化碎片阅读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效率和质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优化碎片阅读,可以帮助高中生建立知识网络和思维框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交叉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优化高中语文碎片阅读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策略,才能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进行碎片阅读,实现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1.2 研究背景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着大量碎片化信息的阅读,这种碎片化阅读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研究背景指出,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更容易陷入碎片化阅读的困境中。
碎片化阅读不仅会造成信息的零散化和混乱化,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如何将碎片化的阅读整合为有机的整体阅读,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1. 引言1.1 碎片化的概念碎片化是指信息、知识、时间等资源被分割成碎片化的小部分,无法形成完整的整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碎片化现象愈发普遍。
碎片化不仅令人感到焦虑和压力,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
面对碎片化的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整体化的重要性,将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构建起更加完整和有序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整体化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工作效率,还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我们需要意识到碎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倡导整体化的理念,寻求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整体化的重要性整体化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化迅速、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碎片化现象,信息零散,时间碎片化,资源分散,人们的精力也随之受到极大挑战。
整体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实现整体化,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整体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合理规划生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质量。
在整体化的理念下,人们能更好地把握生活的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达成自己的目标。
在当下社会,整体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只有适应并引领这个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整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个人,更在于推动整个社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进。
2. 正文2.1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转变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们正逐渐意识到碎片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碎片化源自于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一件事情,而是被短暂、零散的信息所分散。
这种碎片化的状态不仅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还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化学课堂中碎片化向整体化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考
化学课堂中碎片化向整体化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考作者:崔建营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20年第12期【摘要】在新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建立“两个模式”至关重要:一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二是教育心智模式的变革。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通过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教育心智模式变革是颠覆传统教学思想,由“先见树木,后见森林”到“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改变。
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整体——部门——整体”的过程。
整体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本质上的不同是在于思维方式不同,在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
通俗地讲,就是面对学科知识的教学,我们是“先局部了解,再面对全局”还是“先全局把握,后各个击破”。
由传统的碎片化教学方式向整体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这也正是我们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课堂教学外显模式成功变革之后,在高效课堂内涵中提升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化学课堂碎片化整体化教学方式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打破“教师为中心,灌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究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素养,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一项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思维训练的主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而教育心智模式的变革是通过改变传统东方人认识事物的顺序,改变常用的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来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
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与学习,我们既要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操作方式上达到学习高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还要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先后顺序上实现根本性改变,即思考问题或看待事物是“先部分后整体”,还是“先整体到部分”。
教育要以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良好的心智模式为核心,這种教育的心智模式就是整体把握、“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教育。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更加分散、碎片化的挑战。
传统的整体化思维方式正在逐渐被碎片化取代,这也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如何从“碎片化”到“整体化”转变,找到适应当下时代的思维方式。
一、碎片化的原因1. 信息多样性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样性成为了一种趋势。
你可以在不同的网站上获取不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甚至有着不同的观点。
这种多样性使得我们所接触的信息更加碎片化。
2. 信息快速传播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信息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全球各地。
消息的扩散速度快,人们也更容易被不同来源的信息所影响。
这种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
3. 个性化需求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更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正是因为这种个性化的需求,人们往往只会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碎片化信息,而对于整体性的信息则比较少关注。
以上几点是造成信息碎片化的主要原因,而信息碎片化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碎片化带来的挑战1. 思维方式单一在接触到大量碎片化信息的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容易变得单一,只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
这种思维方式会影响到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 知识结构零散碎片化的信息容易使得我们的知识结构变得零散,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这会导致我们在应对复杂问题时无法从整体上去考虑和解决问题。
3. 观点狭隘由于只关注某些碎片化信息,容易使人们的观点变得狭隘,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
这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信息碎片化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我们也需要寻找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思维方式转变之道。
三、整体化思维的重要性1. 全面把握问题整体化思维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不仅关注细节,更能够将问题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去思考。
化“碎”为“整”:高中语文碎片阅读的优化策略
化“碎”为“整”:高中语文碎片阅读的优化策略1. 引言1.1 文章背景化“碎”为“整”:高中语文碎片阅读的优化策略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大众的主流阅读方式之一。
高中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其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由于碎片阅读的特点,高中语文学科在碎片阅读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整体性认知、思维视野狭窄、知识联系薄弱等。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加强其阅读素养,有必要对碎片阅读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建立整体性认知、拓展思维视野、加强知识联系、深度阅读与反思等优化策略,帮助高中生在碎片阅读中化“碎”为“整”,提升阅读效率和质量。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有望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教育,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碎片阅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化“碎”为“整”。
通过建立整体性认知、拓展思维视野、加强知识联系以及深度阅读与反思等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高中语文碎片阅读问题的重视,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优秀人才。
【2000字】2. 正文2.1 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存在的问题碎片化阅读容易导致知识的零散和不系统。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注重获取表面的信息,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呈现碎片化的状态,难以深入理解和运用。
碎片化阅读容易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当学生只是单纯追求信息的获取而不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深度时,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失去对知识的热情和动力。
这样一来,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难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碎片化阅读容易导致对文本的误解和曲解。
由于碎片化阅读无法全面把握文本的主题和主旨,学生容易在阅读理解上出现偏差和错误,导致对文本内容的真实含义产生误解,影响学习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碎片化”和“整体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前者指的是事物或信息被分割成多个片段、部分或片段,而后者则表示这些片段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整体化则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碎片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快节奏所导致的。
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只能将信息分割成多个片段来进行消化。
这种碎片化不仅体现在媒体和网络信息的传播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
人们的时间被分割成各种碎片,他们的生活被安排得密不可分,从而导致了一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
碎片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
碎片化使人们容易分心,难以保持集中注意力。
由于信息过剩,人们经常感到焦虑和困惑,无法将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整体。
碎片化也使人们难以形成深入思考的能力,导致了浅薄的见解和肤浅的情感。
最重要的是,碎片化削弱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使人们难以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为了摆脱碎片化的困扰,人们开始追求整体化的生活方式。
整体化并不是简单地将碎片化的片段进行拼接,而是指人们将零散的信息和体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整体化不仅仅是消除碎片化带来的问题,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整体化的实现需要人们进行一系列的改变和调整。
人们需要拒绝碎片化的信息输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接收的信息量和质量。
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碎片化的时间安排,有意识地追求宁静和思考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人们需要培养整体化的思维方式,学会将零散的信息和经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形成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
整体化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如今,社会已经意识到碎片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开始积极推崇整体化的生活方式。
政府加大对媒体的监控和规范,企业也开始倡导员工有意识地规划工作和生活,社会组织也积极举办各种整体化的活动,从而引导人们追求整体化的生活方式。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摘要】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碎片化使人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增加压力,引发焦虑等问题。
而整体化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强调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整合为整体,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
整体化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实践方法包括专注工作,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等。
实践整体化的优势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生活质量,促进思维发展等方面。
转变从碎片化到整体化是至关重要的,未来应加强整体化意识,推动碎片化问题的解决,为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碎片化、整体化、个人、社会、工作、生活、优势、实践方法、转变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碎片化和整体化碎片化是指信息过载和社会节奏加快导致个人思维和行为变得零散、零碎、断层化的现象。
在碎片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无法集中精力,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不连贯,行为紊乱不成系统。
整体化则是指把零散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整体,使之相互关联、互相支持、相互促进。
整体化的概念体现了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重构思维和行为的需求。
整体化的背景主要包括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整体化不仅仅是对碎片化的抵抗,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1.2 碎片化和整体化的背景碎片化和整体化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注意力不断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分散。
碎片化指的是信息、时间、空间等被分割成小块,使人们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入思考和沉浸式体验。
而整体化则是指将碎片化的元素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全局,从而更高效地处理问题和展现个人能力。
背景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庞大和琐碎。
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在线视频等让人们的注意力不断被分散,造成信息过载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与此工作中的碎片化也日益明显,任务被分割成许多小部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碎片化”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现象,如同“快餐文化”、“微信代替语音”这样的表达。
人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前所未有的,但是这些信息却被拆散成了一个个碎片,人们的精力也被分散到了各个方面。
这样的“碎片化”影响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思考、沟通等各个方面,使人们的大脑不停地跳跃,以至于无法深入思考,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效率和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体化”已经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什么是“整体化”?“整体化”是指将各种因素视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而不是独立的处理。
换句话说,整体化是将各个碎片组合成一个大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问题,提高高效性。
对于生活中的“整体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健康。
健康不是只靠饮食和锻炼就能保证的,它还包括睡眠、心理健康、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和分离的,而是互相交织的。
只有将这些方面放在一个综合的、相互关联的框架下来考虑,才能真正实现健康。
除了生活中的“整体化”,在商业领域中,“整体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营销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关注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不仅包括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产品所带来的情感和用户使用后的效果。
因此,公司需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和行为,以此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全面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交易。
在教育领域中,“整体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现在的教学环境:比如,现在的中学生日程通常被安排得十分紧密,他们的认知和关注点可能分别在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上。
但如果将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组合在一起,来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他们便有可能得到非常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采取跨学科学习的原因。
最后,我们再来探讨“整体化”会对我们带来的好处。
首先,整体化将帮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画面,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干扰。
其次,整体化帮助我们整合和管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交。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碎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我们常常忙于处理各种杂乱的信息,却很少有时间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
碎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碎片化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浅薄。
我们只关注信息的表面,往往忽略了信息的本质和内涵。
碎片化使我们的记忆力下降。
我们接触的信息如此之多,很难将其整理和记忆起来。
碎片化使我们的思考变得短暂和零散。
我们很少花时间深入思考一个问题,而是随意地跳跃和浮躁。
我们也可以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
整体化是指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和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整体化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信息,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如何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呢?我们需要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
不仅要关注热门话题和流行趋势,还要深入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
我们要学会分类和整理信息。
将获取到的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
不要盲目接受和相信信息,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判断信息的价值和真实性。
我们要学会拓展思维,培养思维的联想和创造能力。
通过将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和组合,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
整体化不仅仅是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更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转变。
整体化要求我们从片面和表面的思维转向系统和全面的思维。
整体化要求我们从片段和零散的思维转向系统和整体的思维。
整体化要求我们从碎片化和浅薄的思维转向深入和全面的思维。
整体化要求我们从狭隘和固定的思维转向开放和创新的思维。
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耐心。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不断思考和推敲问题,不断拓展和深化思维。
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提高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在整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避免过度整合和武断判断。
整体化是一种综合和综合的过程,要求我们在整合和汇总信息的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碎片化”和“整体化”是在当代社会和生活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和现象。
“碎片化”是指信息、时间、空间和生活等方面被分割成碎片化的片段,不再存在连贯性和完整性。
这一趋势主要受到了现代科技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交网络。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和社交活动使人们的关注力不断分散,容易产生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信息过载的问题。
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使人们的社交互动变得片面和虚拟化。
相比之下,“整体化”是指逐渐重建信息和生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的趋势。
这一趋势体现在多个领域,包括教育、文化、商业等方面。
在教育领域,学校开始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和跨学科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整合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文化领域,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在商业领域,一些企业开始注重用户体验和服务的整体化,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整体化”与“碎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碎片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成为现实。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碎片化所带来的问题,开始思考如何重建信息和生活的整体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体化是人们对碎片化的回应和反思。
要从碎片化转向整体化,首先需要调整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人们需要更加专注和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避免过度沉浸在碎片化的信息和社交媒体中。
人们也应该更加重视社会、文化和生活中的整体性,关注并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和综合性服务中。
社会制度和组织也需要调整和改变。
政府和学校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思维。
企业和商家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应该注重整体体验和用户需求的整合,以满足消费者对整体化的需求。
政府应该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引导和支持整体化的发展。
整体化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个人、社会组织和政府都应该以整体化为目标,加强合作和沟通,共同推动整体化的发展。
走向“整体”:碎片化教学的突围之路
走向“整体”:碎片化教学的突围之路作者:尹秀芳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04期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作出过严厉批评。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无论是语文教学的过程还是效果都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个中原因当然十分复杂,但无可争议的一点是,语文教学的散点化、碎片化、浅表化、被动化等,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单一、贫乏。
语文教学原有的探究世界、感悟生活、启发生命的使命正在慢慢地被弱化。
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它应有的位置,而应当回归正位。
基于对语文教学现实的反思,笔者提出“整体性教学”思路,旨在突破碎片化的语文教学现状,充分发挥学生文本解读的主观能动性和语文学习的建构性、创造性,推进学生的整体性学习。
在整体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能让学生获得课文中的学习内容,还能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策略、方法与路径。
一、整体性感知,激活学生的整体性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首要的就是对语文文本的感知。
当然,这里的感知,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看。
在初读文本阶段,整体性感知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有语文教学名家深刻地指出,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前不能熟读整篇课文,教师就不能开讲,这是有道理的。
整体性感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时不以偏概全、不偏离主题。
不仅如此,整体性阅读还能超越某一个具体的阅读文本本身,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以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成长故事”为例,谈一谈笔者是如何进行整体性教学的构思与尝试的。
笔者首先与学生一起阅读单元前的导读语,从而让学生明晰本单元所编排的课文内容,不仅有童年的欢乐,还有经历挫折带来的成长。
在阅读单元主题之后,笔者让学生畅谈感受:你们的童年有哪些趣事?学生于是开始努力地回想童年的趣事。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中的叙事性文章,让学生将文本中有趣的语句、段落等圈画出来,从而感悟作者成长路上的欢乐、挫折、烦恼等。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从“碎片化”到“整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碎片化的社会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而“整体化”则是一种追求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追求事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它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文化、教育、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来探讨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转变。
一、文化整合的发展在文化领域,全球化的影响导致文化碎片化现象日益加剧。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碎片化现象屡见不鲜。
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加速了文化碎片化的趋势。
人们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获取信息,文化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但同时也陷入了碎片化的泥潭。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人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重新认识,整合和融合的思维方式在文化领域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整合和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文化整合的发展无疑会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整体化的需求在教育领域,碎片化的现象也日益凸显。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分化、学科之间的壁垒、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问题,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碎片化的趋势。
传统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综合素质的需求,教育整体化的迫切需求凸显出来。
对教育整体化的追求,在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教育整合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育整体化还要求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教育的均衡性和普及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工作整合的趋势在职场上,碎片化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人习惯于在电脑前忙碌的同时接听电话和回复邮件,工作内容和时间呈现碎片化的状态。
碎片化的工作方式不仅增加了工作的复杂度,也导致人们的工作效率下降。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长效路径
第6期总第15期三晋基层治理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Sanjin2022年12月Dec.2022No.6Sum15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长效路径杨宝强(海南师范大学,海口571158)〔摘要〕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建构。
但基层利益关系的变动、问题的复杂性、治理理念及治理方式的差异等,导致基层治理陷入碎片化困境,主要表现在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机制碎片化和责任碎片化等方面。
消除基层治理碎片化,应基于整体性治理思维,针对基层政府职责边界模糊、社会引导能力匮乏以及基层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机制缺失等诱致性原因,从转变治理理念,构建基层整体性治理共同体,构建系统化整合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水平方面,探索整体性治理进路。
〔关键词〕基层治理;碎片化;整体性;治理能力〔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2)06-0024-04一、引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能力提升既关系到本地治理成效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但由于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关切、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等存在差异,基层治理时常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现象,致使公众利益诉求难以整合〔1〕。
在治理语境下,碎片化是一种“治理主体相互独立、治理政策实施散乱、治理目标容易背离初衷的现象”〔2〕。
学界对治理的分散化和碎片化研究最早始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实践。
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升政府管理的效率,但也容易引发政府各部门间协调不畅与合作缺失,进而引发治理的分散化和碎片化,影响治理实效。
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整体性治理,“通过实现横向与纵向协调的思维和行动来获得某些益处”〔3〕。
破而后立:全息学习的实践路径
破而后立:全息学习的实践路径全息学习是一种整体性的学习方法,它超越了传统学习的局限,将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置于一个更加立体和综合的学习环境中。
全息学习强调个体化的学习体验,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致力于培养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全息学习中,“破而后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思维定式,以便搭建起一个全新的学习框架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全息学习的实践路径,以及在实践中如何通过“破而后立”来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教师是主导者和决策者。
而在全息学习中,学习者被鼓励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探索者,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式学习来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全息学习的实践中,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
二、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传统学习模式往往是碎片化的,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学科和课程来获取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孤立的和缺乏联系的。
而在全息学习中,知识被整体化呈现,学生能够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并且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
这种整体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价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从碎片化的知识中跳出来,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整体化学习框架。
三、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造四、从重视结果到关注过程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往往被要求追求结果,而在全息学习中,关注过程的重要性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学生在实践中不仅需要达成预期的目标,同时也需要关注到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他们通过思考和反思来挖掘和总结过程中的收获,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1. 引言1.1 了解碎片化和整体化的概念了解碎片化和整体化的概念是理解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一环。
碎片化指的是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的分散和碎片化,表现为工作和学习环境的碎片化,人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也变得碎片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碎片化现象变得愈发普遍。
相比之下,整体化则是指将碎片化的部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使得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能够有机地结合和发挥其最大效益。
整体化的概念是为了弥补碎片化带来的问题,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在一个整体化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局,理清思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了解碎片化和整体化的概念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碎片化带来的挑战,如何推动整体化的发展,从而实现更高效、更有意义的个体和社会发展。
1.2 分析碎片化带来的影响碎片化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个体和整体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
碎片化导致了知识的零散化和表面化,个体在获取信息和知识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从而影响到个体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碎片化也容易导致个体在工作中出现分心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因为他们往往需要同时处理多种不相关的信息和任务,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情。
碎片化还会导致个体和整体社会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变得趋向功利化和虚假化,因为人们只关注于表面上的现象和外在的利益,忽视了内在的真正需求和价值。
碎片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效果,也影响了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有必要认识到碎片化对社会的危害,积极寻求实现整体化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个体和整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3 介绍实现整体化的重要性实现整体化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碎片化信息的泛滥,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变得越来越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整体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需求。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碎片化”到“整体化”【摘要】当今社会,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人们生活节奏快,信息传播快,时间碎片化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本文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趋势出发,探讨了碎片化给生活带来的问题,并指出整体化的重要性。
随后介绍了整体化的实践方法和优势,以及整体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整体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
【关键词】碎片化、整体化、趋势、问题、实践方法、优势、个人、社会、意义、必要性、未来发展趋势、结论。
1. 引言1.1 碎片化与整体化的概念碎片化与整体化是当前社会讨论的热点议题之一。
碎片化指的是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被分割、碎片化的现象,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
而整体化则是将分散的碎片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信息流通和共享。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工具时,往往会被大量琐碎的信息所困扰,无法专注于做一件事情,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的情况。
碎片化还会导致人们的时间被碎片化,无法充分利用每一个时间段,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整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解决碎片化带来的问题,更在于如何将碎片化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只有将各个碎片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整体化的理念也是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各个领域的良性发展和协同合作。
整体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个体生活,也适用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碎片化的影响碎片化的影响可谓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科技的发展,人们不再能够集中精力处理一项任务,而是不断地分散注意力。
这导致了碎片化的现象不断加剧,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深度和专注力。
碎片化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进路
From Fragmentation to Integration:the Approach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作者: 刘孝阳[1]
作者机构: [1]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018
出版物刊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8-2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2期
主题词: 农村环境;整体性治理;治理现代化;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流程;
摘要: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存
在着治理观念异质化、治理主体一元化、治理体制不健全等碎片化问题。
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
新的治理模式,与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
因此,可借鉴整体性治理理论,推进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在治理观念上整合各治理主体观念,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治理观,增强公共责任意识;在治理结构上形成合作治理的治理共同体、推动政府内部组织结构的协同、建设有力道的制
度供给;在治理过程上实现治理环节的全流程、治理内容的全要素、治理手段的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上)
在讨论整体化学习之前,我们先讨论有别于整体化学习的另一种学习:碎片化学习。
我想,所有的读者都有学习广播操的经历。
只要还记得当年体育老师教我们学广播操的过程,就不难理解何为训练。
应试性学习的结果之一是将学习等同于训练。
而训练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就是碎片化:将某种完整的技能或动作进行尽可能小的分解。
然后从分解动作开始训练。
今天,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碎片化教学,或称碎片化学习。
学生的学习开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或作业训练中无不关注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记忆,对每一种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应用。
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题型多有变化,但最终还是要考查学生的记忆。
简言之,教与学都集中在知识点、技能点及其记忆。
与碎片化学习相对应的是整体化学习。
用芬兰同行的话讲,整体化学习就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
首先,学习活动开始于一个完整的对象。
学生面对完整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比如,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一部文学作品,一个数学或科学问题……其次,学习活动是完整的心智活动。
学习活动激活、调动了心智的各种元素,比如,兴趣、好奇、探究、记忆、理解、欣赏、评价。
再其次,学习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比如,形成目标、制订方案、分步实施、评估反思,比如,观察、体验、调查、阅读、测量、实验、制作。
最后,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是完整的,比如,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探究欲的满足、对知识的功能及意义的领悟。
这段话有些费解。
我这里举一个语文学习的例子:学生不是从先认字、再组词、再造句、再写文章的顺序进行学习。
相反,学生的学习开始于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于是要认字、要组词、要造句。
整体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起点的变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或要做的一件事。
这与碎片化学习完全不同。
几乎每次走进学校,每次观察学生的学习或教师的教学,学习的碎片化现象总会引发我的思考、质疑、惋惜、担忧。
我的观点是:碎片化学习还是整体化学习,表述得更准确一些,是整体化为主的学习,还是碎片化为主的学习,表面上看,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支撑方法的,是理念,是文化,是价值。
我坚信碎片化学习不是先进的学习方式,从以碎片化为主的学习走向以整体化为主的学习,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我同时也知道,任何对这一传统的挑战都是需要勇气的。
碎片化学习:学生“被学习”
学生的碎片化的“学”源于教师的碎片化的“教”。
在传授性教育占统治地位的学校里,“教”绝对地控制着、影响着“学”。
于是就有了“教学”这个词:教在先,学在后。
学生碎片化学习的行为正是教师碎片化思维的结果。
在传统课堂上、教室里,碎片化学习无处不在:教师不是按照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而是按照所授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
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旦从知识体系入手,自然就是由先到后,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自然也就是碎片化学习了。
语文一定要从字、词、句、段讲起,数学一定要从定理、公式的理解或解题的步骤讲起,科学一定要从概念讲起。
这种课堂上,教师知道他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节的意义,知道每一个零件在整部机器上的位置和作用,但学生并不知道。
这种不对称现象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是,也只能听从教师的要求,一字一句地听,一点一滴地记。
学生的学习只求结果的正确,不问过程的意义。
在课堂上,学生在紧张地、忙乱地应对教师的提问。
问题总是很小、很碎,因而很多。
表面上看,课堂很互动、很参与、很热闹。
实际上,学生不是在探究问题,而是在找寻答案;不是在主动探究,而是在被动应对。
由于问题太碎片化了,学生只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不知道对或错的原因,不知道对或错的意义,不知道甲问题与乙问题的关联,不知道下一个问题会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不知道每一个问题零件在整部机器上的位置、功能。
学生或受表扬,或遭批评,都
无动于衷,他们在“被学习”。
作业的碎片化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作业确实有训练的功能,但作业不该等同于训练。
而今天的现实是:作业就是训练。
训练自然就是碎片化的。
作业碎片化的必然后果之一是作业量的增加。
既然是训练,就应该保证必要的量,就应该靠无数的重复来强化记忆。
于是,作业越来越多。
作业碎片化的必然后果之二是作业质量的下降。
既然是训练,就应该越分解、越碎片越好。
于是,作业的学习、探究、提升的功能在减弱。
支离破碎的作业带给学生的是单调无聊。
近年来,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关注。
作业无疑是学生的负担之一,而作业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的原因还不是作业量过大,而是作业质量过低。
整体化学习:学习者在自我调节中走向目标
整体化学习强调的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
它的核心是学习者在感悟学习意义前提下的学习,在目标引领下的学习。
它的可能的实施方式有:
让学生直面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对象。
在学习每一个章节的起始阶段,首先让学生看到森林,即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这个时段将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其目标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让学生依据任务与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案,形成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大致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形成并依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开始学习。
学生知道该阅读什么材料,该获取什么信息,该做什么观察,该做什么实验,该思考什么问题。
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学生知道如何检测自己的学习,向谁请教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尽可能完整地展示。
新教学模式下的展示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回答问题的本质区别在于展示的整体性。
教师是支持和保障学生完整展示的关键。
让学生相对完整地说明、说清、说透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展示都能引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讨论、探究,让每一个展示都能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环节。
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改变:相信、鼓励、引导学生尽可能完整地表述一个话题;宽容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不全面、不准确、不深刻;把感受进步、成就、收获、掌声的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随时可以用目标、任务来调节、完善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着或修正着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应该由两种不同的推动力构成一种合力,由这种合力来推动、导引、激励学生的学习。
一种推动力是弥漫于、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任务、目标、意义,另一种推动力是不断实现着的每一个具体的学习步骤、学习环节,以及不断习得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理想的学习过程中,二者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的状态。
整体目标给了具体步骤方向和意义,具体步骤又在不断地实现着、完善着整体目标。
学生在自觉地用整体目标这一“无形的手”指导、调整着自己的学习行为。
学习过程中的失误、错误、偏差、不准确、不全面等现象都可能被学生不断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
这个过程类似于生命的成长,而非产品的生产。
整体化学习是成长性学习:生命在自我调节中走向目标。
前一步在支撑着后一步,后一步又在不时地修正前一步。
碎片化学习是生产性学习:先生产出一个个独立的、标准的、规范的部件,然后予以组装。
成长性学习有自我完善的机能,所以它宽容过程的不准确、不全面。
生产性学习是流水线式的,所以它要求每一步骤、每一部件的准确、完美。
让学生自主地反思一个阶段的学习,总结一个阶段的收获,梳理一个单元、模块、项目的结构,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这里还是要强调学生的自主: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个个有开始、有过程、有结果的学习节奏。
让学生有回望身后台阶、展望眼前目标的机会。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整体性:学习是心智整体参与的活动,而不仅仅是理解和记忆;学习对象是相对完整一个话题,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学习活动是有始有终、有张有弛的、有节奏的过程,而不是无休止、无边际的听课、做题;学习的结果是可感受的实实在在所解决一个问题,或所做的一件事,以及对它的意义、价值的领悟,而不是对考试分数或教师评判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