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科学史

合集下载

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2.展望生命科学的新世纪
• 后基因组学
• 转基因技术 • 基因治疗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脑科学
后基因组学探究:
• 解读并探索人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 如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模式,干预或治疗疾病 • 破译重要微生物和植物的基因组: 如我国的水稻基因组计划 • 启动环境基因组研究和基因技术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
享学课堂
第1节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匡廷云院士对21世纪生命科学主要发展趋势的描述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导力量。 在21世纪,生命科学仍将向最基本的、最复杂的微 观和宏观两极发展。 生命科学的研究模式发生了变化。大规模的跨单位、 跨地区、跨国家的联合研究和大型研究中心的集约 型研究模式成为推动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1999年,成功分离了人体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又称“万能细胞”,具有分化 成人类各种组织细胞的潜力。 ——曾被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
简称 HGP
1990年正式启动 先后参与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中国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中国完成了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定1%
孟德尔 机制。 的重新发现。摩尔根进一步揭示了
描述法和 1900 比较法生 年以 物学阶段

实验法 1900 生物学 ~ 阶段 1953 年 分子生 1953 物学阶 年— 段 现在
①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 分子的 结构,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 大的成就,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②1990~2003年 (HGP)
脑科学: 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脑科学研究的三大目标“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

生命科学史

生命科学史

施莱登
人物评价
施莱登提出的细胞学说是开创性的,但它仅仅适用于植物 界,有很大的局限性。
施莱登早期的传记作者之一L· 伊热拉对其科学生涯有一简 洁的概括:“作为科普工作者,他是一位模范;作为科学 家,他是一位先驱者。”
人物生平
时间/ 事件 阶段
施旺
1810
1834
生于德国的诺伊斯
柏林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成 为柏林解剖研究所著名生理学家 缪勒的助手。 从事动物和植物细胞的显微镜研 究
安东尼· 列文虎克
兴趣 行动
“闲着也没事,我不妨也买一个放大镜来试试。” 可是,当他到眼镜店一问,原来价钱却贵得吓人,他只 好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了。 列文虎克从眼镜店出来,恰好看到磨制镜片的人在使劲 地磨着。但磨制的方法并不神秘,只是需要仔细和耐心罢 了。 “索性我也来磨磨看。” 从那时起,列文虎克利用自己的充裕时间,耐心地磨制 起镜片来……
安东尼· 列文虎克
功绩:
1.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 “非常微小的动物”。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 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 2. 1684年他准确地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 推测的毛细血管层是真实存在的。 3. 1677年,列文虎克同他的学生哈姆一起,共同 发现了人以及狗和兔子的精子.
施旺
缪勒已经明确提出了动物脊椎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 相似性问题。 于1839年,发表的名著《有关动植物结构与生长一致性的 显微镜研究》中,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不论有机休的各主要部分有多大差异,它们都有普遍的发 育原则,即共同的细胞形成方式。他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 本单位,一切有机体的生命都从单个细胞开始,并随着其它 细胞的形成,而发育成长。施旺把这些基本论点归结为细 胞理论,从而说明了植物界与动物界的统一性.

《生命科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命科学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适用专业:生物科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目前,全球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开发已取得巨大进展,基因的分离、扩增、重组以及体细胞的克隆技术都已实现,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被探明。

快速繁殖脱毒、组织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和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

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将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它的迅速发展必将引发传统医药、食品、农业等行业的革命,从而产生一大批与之相关的支柱产业。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逐渐超越信息经济而成为未来经济新的主导力量。

进入新世纪,与生物技术产业息息相关的医药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了让我院学生能对近期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内的生物技术发展历史和发展概况有所了解,计划开设“生命科学史”课程。

该课程面向全院本科生,教学方式采用专题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形式。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能够将先修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自学相关理论科学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发展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史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将所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免疫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知识融会贯通,串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先修课程植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免疫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生命科学史的发展历程;(2)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3)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4)生命科学史中的重要事件及重大发现;(5)生命科学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生命科学史

生命科学史

创造论否认一切的事物是自然形成的说法。

它认为哪怕是正在呼吸的空气,也是需要被创造才得以产生。

比如上帝、阿尔修斯。

目前人类正在面临各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被破坏而带来的各种灾难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驾驭更是感到无能为力。

人类无能为力的时候,还能做什么呢?唯有依靠神。

这不是愚昧,而是人的本能就是这样。

在《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

”。

自然发生说认为生物可以随时由非生物产生,或者由另一些截然不同的物体产生。

中世纪有人认为树叶落入水中变成鱼,落在地上则变成鸟等。

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

如,我国古代认为的“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腐肉生蛆等。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就是一个自然发生论者。

有的人还通过“实验”证明,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于暗处,21天后就会产生老鼠,并且让他惊讶的是,这种“自然”发生的老鼠竟和常见的老鼠完全相同。

生源论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令人信服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19世纪时,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将肉汤置于烧瓶中加热,沸腾后让其冷却,如果将烧瓶开口放置,肉汤中很快就繁殖生长出许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个棉塞,再进行同样的实验,肉汤中就没有微生物繁殖。

巴斯德认为,肉汤中的小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他的实验为科学家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宇宙生命论这一假说提倡“一切生命来自生命”的观点,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间的其他星球,即“地上生命,天外飞来”。

这一假说认为,宇宙太空中的“生命胚种”可以随着陨石或其他途径跌落在地球表面,即成为最初的生命起点。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已发现的星球上,自然状况下是没有保存生命的条件的,因为没有氧气,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又充满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射线等,因此任何“生命胚体”是不可能保存的。

生命科学史主要内容

生命科学史主要内容

生命科学史主要内容以下是 8 条关于生命科学史主要内容的表述:1. 嘿,你知道吗,生命科学史里有个超级重要的事儿,那就是对细胞的研究!就像我们探索一个神秘的小世界一样,细胞的发现简直太神奇了!从列文虎克第一次看到那些小家伙,到后来人们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这不是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奥秘的大门吗?2. 哇塞,基因的奥秘可是生命科学史的一大亮点啊!想想看,我们竟然能一点点揭开基因的面纱,搞清楚它是怎么决定我们的性状和遗传的!这不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那根点亮生命之灯的灯丝吗?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3. 哎呀呀,进化论可是生命科学史上响当当的存在呀!从达尔文的伟大发现,到如今对进化机制的不断完善,这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大戏啊!这不就好比看着生命这辆列车在时间的轨道上飞速前进吗?适者生存的例子在自然界中那可是比比皆是!4. 嘿,可别小瞧了疫苗的发明啊!这在生命科学史中可是救了无数人的命呢!就像给我们的身体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抵御疾病的入侵!詹纳发现牛痘能预防天花,那可真是太牛了,这不是给人类送来了巨大的福音吗?5. 哇哦,生理机能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呢!搞清楚人体内部的各种运作机制,不就像给我们自己的身体画了一张详细的地图吗?从血液循环的发现到神经系统的探秘,这都是生命科学史的精彩篇章啊!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不就是个经典例子嘛!6. 哟呵,微生物的世界在生命科学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呀!那些小小的微生物,有时能带来大麻烦,有时又能发挥大作用!不就像一群调皮又神奇的小精灵吗?巴斯德对微生物的研究真的是太厉害了,让我们对这些小家伙有了更深的认识呢!7. 哈哈,胚胎发育的研究也超有意思的!看着一个小小的胚胎如何一步步变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这感觉简直太奇妙了!不就像看着一座大厦一点点被建造起来吗?这就是生命的奇迹在生命科学史中展现呀!8. 看吧,生命科学史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啊!从细胞到基因,从进化到生理,这么多的精彩故事和伟大发现!这不都是我们不断探索生命奥秘的坚实脚步吗?生命科学就是这样神奇又迷人,让我们一直充满好奇和向往啊!我的观点结论就是:生命科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和揭示生命奥秘的壮丽史诗,每一个发现和突破都令人惊叹和着迷!。

生命科学史

生命科学史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 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 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 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 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 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 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 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 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 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 人,他的分类法直至19世纪才被自然分类法代替。
分类及分类学
定义
依据相似性把植物分成不同的类群,这 些类群依次合并成为范围更广的类群, 直到所有的生物体都合并成一个范围最 广的类群。
历史背景
自从人类出现在这个地球上就需要对植物进行分类,因 为他们需要知道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不能,哪些能用于 治疗疾病,哪些能用作遮体之物。起初,这些信息积累 并储存于人类大脑中,并且在一个小的群体内经口授传 给下一代。慢慢地,这些知识被记录下来与他人分享并 得以完善。现在我们已经能够便利地获取大量信息并用 于更进一步的分析,旨在建立一个能够描述生物体之间 亲缘关系的理想分类系统。分类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 个明显的阶段。从最开始基于形态学的人为分类到最近 的综合了所有表征信息的系统分类。
发展时期
人 为 分 类 系 统 时 系统时期
人类认识药用植物的本草时期 《植物的历史》
《淮南子》 《本草纲目》
自然系统时期
柏拉图:两分叉法
亚里士多德:利用动植物的多项特征进行分类
林奈------分类学之父
卡尔· 冯· 林奈 (1707~1778)过去译成林 内,受封贵族前名为卡 尔· 林奈乌斯,由于瑞典学 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 作卡罗鲁斯· 林奈乌斯,瑞 典自然学者,植物学家、 动物学家、矿物学家、医 生,现代分类学的创始人。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一、引言生命科学史是生物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涉及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出发,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其作用,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史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发现、验证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过程,它包含了科学家们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通过学习生命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生命科学史涉及许多有趣的生命现象和故事,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丽,从而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生命科学史也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和艰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科知识生命科学史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科知识,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同时,生命科学史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1.精选生命科学史素材在选择生命科学史素材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历史素材。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历史素材与生物学科知识的联系,确保历史素材能够为生物教学服务。

2.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了充分发挥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生命科学史故事、开展小组讨论、组织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生命科学史与生物实验、考察、调查等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丽。

3.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生命科学史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涉及到科学家们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

生命科学史

生命科学史

正确的思想产生正确的行动,指导正确的实践,思 维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观察、归纳、分析、比较、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从现象到本质。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盖伦
哈维
施莱登
达尔文
巴斯德
孟德尔
摩尔根
生命科学发展史是一门交叉学科,生命科学属于 理科,历史学属于文科。研究生命科学史需要综 合文、理方面的知识。
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哲学与科学共进。宇宙观是科学与哲学研究的共同 领域。科学的材料是哲学理论的基础。而随着科学 的发展,哲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发现与发 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19世 纪科学的发展,科学所展现的物质与运动的紧密联 系,宇宙中不同领域之间的进化发展的过程的基础 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把握生命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方法,为生命科 学的发展服务。
对生命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生命科学 的学习和实践。
1865年孟德尔的 豌豆定律阐明了 生物遗传的基本原理
1892年德国的细胞学家 鲍维利发现了马蛔虫的
减数分裂过程
1902年萨通将两者结合起来, 说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鲍维利 所描述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十分相似, 由此推断遗传因子必位于染色体上,使遗传
宗教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最初的宗教产生于 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或恐惧,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缺乏 认识的基础上的。最初的宗教称为自然宗教,如原 始拜物教、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都相信有超自 然的神灵控制着自然。
宗教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也存在一些对自然现象 的观察与探索,宗教或许是人类最早认识自然界的 产物。

生命科学史

生命科学史
1.与酶的发现有关的故事
1783年斯帕兰札尼: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 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 1897年毕希纳:从酵母细胞姆纳: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催化作用。
2.有关DNA是遗传物质的故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时间 1928年 1944年 人物 格里菲思 艾弗里 事件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 某种“转化因子”。
“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 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 赫尔希和蔡斯 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连 续性的物质是DNA。 后来 人们研究证明 烟草花叶病毒是以RNA是遗传 物质的。
2.有关光合作用的故事
光合作用探索历程总结
年代 1771 1864 1880 1939 科学家 普利斯特利 萨克斯 恩格尔曼 鲁宾 卡门 结论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绿色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光合 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40年代
卡尔文
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中的碳来自CO2
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基因与染色体对应关系的故事
1866年孟德尔-豌豆(假说演绎)提出遗传因子的 说法。 1909年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
“基因”
1903年萨顿-蝗虫(类比推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909年摩尔根-果蝇(假说演绎)-证实了基因位与
染色体上。
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 想历程。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所持观 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以及亲密的合作。 生命科学史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

生命科学史

生命科学史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 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的思想以及 思想转变,而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 转变与他们从事的科学探究是密切相 关的。这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 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 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
如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 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 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如果孟德尔不运用 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发 现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 顿就不能认识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 联系;总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识, 就不可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
DNA双螺旋结构的问表明从事不 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带 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合作为 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在 解决问题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 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
(六)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各种观 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 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 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 断的澄清。
王浩
• 基本问题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基本问题就是贯穿一门学问发展 始终的核心问题,人们通过不断地重 新提出这些问题,从而不断地深化他 们对整个理论的领悟。对基本问题的 不断探索,逐渐丰富对这门学科的认 识,增长人类的知识。
• 科学史的基本问题: 科学是什么? • 科学是对自然、对宇宙、对 生命的探索。 • 发现支配自然与生命现象的 基本定律。
如针对由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李比 希和巴斯德展开了争论。巴斯德提出酿酒 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 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清的;李 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 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 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 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观点是对的。

生命科学史-概论

生命科学史-概论
5
第一讲 生命科学的起源
第一章 生命科学的萌芽 (文明的产生) ■ 生命和生命科学 ■ 古代四大文明 ■ 前苏格拉底时期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二章 古希腊的遗产 (著名人物) ■ 亚历山大时期 ■ 罗马时期 ■ 中世纪 ■ 大学的发展 ■ 阿拉伯人对科学的贡献
6
第一章 生命科学的萌芽
后期
公元前5~6 世纪
色诺芬尼(Xenophanes):认为水和土为一切本源,提出陆地和 海洋互换的观点(运用化石说明观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认为火是形成世界的本质,提出了 “某种规律”、平衡的概念。
39
■ 前苏格拉底时期 ● 毕达哥拉斯学派
阿尔克梅翁(Alcmaeon):解剖学 胚胎学 发现视神经和耳咽 管;人与动物的差别
米利都学派 埃里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38
■ 前苏格拉底时期 ● 米利都学派 爱奥尼亚
泰勒斯(Thales):以水为本源、凝聚和扩张(宇宙运动);
早期
公元前6~7 世纪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以“无限”为本源、某种原始 动力和漩涡(宇宙运动);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以空气为本源,稀释和压缩(宇 宙运动)
24
中华文明
25
中华文明
26
27
中国-半坡遗址(-4000年)
发现菜籽和粮食种子,经鉴定,粮食为稻、 粟,菜籽是白菜或芥菜类的种子(应是北方 最早出现的农作物);
有用用石头或兽骨磨成的锋利箭头; 发现20多种动物骨骼,类似现在家畜的动
物骨骼有5种:猪、狗、牛、羊、鸡 发现捕鱼用的石网坠,有少量渔钩和渔叉,
10
11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以下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发展大事记。

1.1865年-格里高利·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学规律,奠定了生物遗传学的基础。

他通过对豌豆杂交的研究,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和遗传规律。

2.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基因的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1973年-斯坦利·科恩和赫伯特·博耶恩成功实现了基因重组,即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菌中,这是第一次成功实现基因的人工操作,标志着基因工程学的开始。

4.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宣布启动,该计划旨在解读人类基因组的所有遗传信息。

2003年,HGP成功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5.2001年-克隆骷髅“多莲娜”在南韩诞生,这是第一次通过克隆技术成功复制大型哺乳动物。

6.2024年-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成功研发出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普通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为类似干细胞的状态,从而可以实现器官和组织的再生。

9.2024年-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生命科学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迅速鉴定新冠病毒,并开展了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研究。

以上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些重要的发展大事记。

这些科学突破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生命科学领域将继续创造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生命科学史笔记

生命科学史笔记

生命科学史笔记绪论一、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生命科学(生物学):既研究生命体的生命活动的现象、本质、规律,又研究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命世界:多样性与一致性的辩证统一●生命系统:多层次、非线性、高度有序性、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层次结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物圈生命科学)生物科学(医学、农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博物学(植物、动物、的结构》《年沃森、克里克《物种起源》年达尔文《动物学哲学》年拉马克《自然系统》年林耐−−−−−−−−−→−−−−−−−−→−−−−−−−−−→−−−−−−−−→−DNA-1953--1859--1809--1735-/二、生命科学的历史轮廓(一)医学和农业实践经验是生物学知识的源泉●科学家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洞察力、好奇心、想象力、智慧和技巧●“J·D·贝尔纳现象”——原式思想发动机《历史上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功能》(二)古代的生物学研究1.古希腊的生物学研究(1)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对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问题的探讨●“米利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恩培多克勒:“四元素说”——水、火、气、土⏹肌肉——1土:1水:1气:1火⏹骨头——1土:1水:2火⏹神经——1土:2水:1火⏹“爱”(吸引)与“恨”(排斥)→宇宙间最基本的矛盾(2)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研究●研究了500多种生物,亲自解剖过50多种动物。

著作有《动物志》、《动物的运动》、《动物的繁殖》等●创立了“种”和“属”的概念,给出了生物分离等级观念(虱类→蠕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人)●解释生物生殖:形式因、质料因2.古代中国的生物学偏重实用本草著作、农书、园艺书、地方动植物志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传统植物学发展的最高峰)、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三)近代科学革命与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时代背景:文艺复兴●大宇宙(天体)——反对托勒密学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日心说)⏹伽利略:《对话录》⏹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小宇宙(人体)——反对盖伦医学理论⏹维萨里(近代解剖学奠基人):《人体的构造》(1543.8.1)⏹塞尔维特:《基督教的复兴》——小循环的发现⏹哈维(近代生理学奠基人):《心血运动论》——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相关著作:⏹《人体的构造》:共7卷,分骨骼系统、肌肉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腹部和生殖器官系统、胸部和内脏器官、脑和脑垂体及眼睛。

“生命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生命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生命科学史”的教学策略生命科学史是一门涉及生命科学发展历史的学科,它研究生命科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生命科学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重大突破。

教学生命科学史对于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增强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教学策略,用于有效教授生命科学史。

1.引发兴趣:在课程开头或者引言中,老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关于生命科学的有趣事实或者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例如,讲述曾经有关生命诞生的传说,或者介绍一些历史上有关生命科学的重大科学发现。

2.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实验研究、科学家的生平故事以及实验装置等。

多媒体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生命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3.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生命科学史的重要事件、发现以及科学家们的贡献。

分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4.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科学博物馆或者科学研究机构,亲眼观察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实验装置,增加学生对生命科学史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感受。

实践体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史的重要性和科学研究的局限性。

5.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了解生命科学史。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案例研究或者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查找资料、分析数据,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探究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6.跨学科整合:将生命科学史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历史、地理、哲学、伦理等。

通过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史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能力。

7.讲述科学家故事:生命科学史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科学家,他们的生平故事和科学发现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家的个人经历、科学发现的故事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命科学史的发展过程以及科学家们的贡献。

《生命科学史》第四章现代科学的创立读后感

《生命科学史》第四章现代科学的创立读后感

《生命科学史》第四章现代科学的创立读后感篇一《生命科学史》第四章现代科学的创立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生命科学史》第四章现代科学的创立这部分,我这心里啊,真的是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你说这现代科学的创立,那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啊!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科学的创立就是一群聪明绝顶的人在实验室里捣鼓来捣鼓去,然后“砰”的一下就有了重大发现。

可真读了这一章,我觉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创立的过程,那简直就是一路打怪升级啊!科学家们可能今天还觉得自己走在光明大道上,明天就发现走进了死胡同。

我就在想,这要是我,说不定早就崩溃放弃了,可他们没有!也许这就是科学家的执着和勇气吧。

就说那些实验,那可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来,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我觉得自己平时写个作业遇到点难题都要抓耳挠腮,跟这些科学家比起来,我简直弱爆了!而且,这里面的竞争也超级激烈。

不同的科学家团队都在争夺那一点点的突破,谁都想成为那个名垂青史的人。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处在那样的环境中,我能保持初心,只为追求真理,而不是为了出名吗?这一章里描述的那些场景,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看到了科学家们的努力和挣扎。

我突然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曲折和不确定性。

哎呀,说来说去,这一章真的让我感触太多了,我觉得自己对科学的理解都更深了一层,你们呢?篇二《生命科学史》第四章现代科学的创立读后感哇塞,读完《生命科学史》第四章现代科学的创立,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那种坏的不好,而是被震撼到“灵魂出窍”的不好!你们能想象吗?现代科学的创立就像是一场疯狂的冒险!以前我总觉得科学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可这一章让我看到了它接地气的一面。

那些科学家们,他们可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许他们在研究的时候也会像我一样,偶尔脑子短路,偶尔又灵感爆棚。

我就在想,他们会不会也有“我太难了”的时候?比如说,在追求某个理论的过程中,可能一开始信心满满,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成功了,结果发现完全是在瞎忙活。

浅谈生命科学史学习

浅谈生命科学史学习

浅谈生命科学史学习生命科学学院07级生物科学3班周伟学号:200713000197 生命科学史记录生命科学研究的历程,是科学家维和智慧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看到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生命科学史上的成就,都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艰难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

科学发展的历史,体现着科学家客观唯实、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达尔文从小就喜欢采集矿物、植物和昆虫标本,并对其标本进行解剖、分析、观察、记录。

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中,每到一处都仔细观察当地的动、植物,并进行详细的记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形成过程处处体现着达尔文深入自然的唯实精神。

经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和长时间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确立了进化论思想,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生物进化机理,使生命科学确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现代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建立了综合进化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可以认识的,同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是一个基于实践,不断深化的社会历史过程。

只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踏着科学的足迹,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入。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重要前提的。

生命是物质的, 生物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

除病毒外,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虽然最早对生命的理解充满着神秘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后来又着重从物质的观点来探讨生命的本质。

而由德国学者施登和施旺建立的细胞学说,使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具有细胞结构这个共同特征而统一起来,因此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共同性,打破了上帝创世说,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命科学史讲义PPT文档共89页

生命科学史讲义PPT文档共89页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生命科学史讲义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Nhomakorabea•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专题素养提升
一、生命科学史
一、考试说明对“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
及热点问题。

.....
二、生物学重大发现(生命科学史)的启迪
生命科学发现史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成为结论的知识,更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

后者是高中生物新课程中重点强调的,同样也会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

三、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生物学重大发现
1.细胞学说
2.细胞膜结构模型的研究
3.酶的发现过程
4.光合作用发现史
5.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
6.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8.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9.DNA半保留复制的探究过程
10.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发现
11.遗传密码的破译
12.生长素的发现
13.促胰液素的发现……
四、典型例题
1.请回答下列与研究细胞膜结构有关的问题
(1)1895年,Overton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胆固醇、甘油等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相对困难;另外有人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水解,这些事实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

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的膜混杂。

哺乳动物细胞内其他的膜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人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内膜系统,将其用________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

(3)1970年,科学家进行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脂质(磷脂)和蛋白质
(2)细胞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溶酶体膜蒸馏水
(3)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抗原)是可以运动的
2.某小组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据此假设该小组设计如表实验方案,请据表回答相关问题:
甲组乙组
环境条件黑暗、低温、充足空气光照、适宜温度、充足空

实验材料同株天竺葵植物相同叶片同株天竺葵植物相同叶片方法与步骤先将两组天竺葵植物相同叶片放在黑暗中处理一昼夜,再将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的假设进行探究,应将甲组的环境条件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该实验过程,我们最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耗尽或转运走
(2)黑暗、适宜温度、充足空气
(3)甲组叶片不变蓝,乙组叶片变蓝
(4)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解析(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走或耗尽,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从表格中可看出,甲组、乙组有两个变量:光和温度,所以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的假设进行探究。

根据“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的假设,该实验的唯一变量是光照,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应将甲组的环境条件改为:黑暗、适宜的温度、充足空气。

(3)(4)光照下天竺葵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黑暗环境中天竺葵叶片因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

因此甲组植物叶片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组植物叶片变蓝。

根据实验得出结论: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3.在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
名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该实验,步骤如下图。

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菌种见上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见上图)。

①本实验的对照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别处理:
培养基编号 A B C
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①1、2、3组②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①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的装置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
②A、C组中未长出S型细菌的菌落,只有B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细菌的菌落;说明DNA分子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获得分别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的方法是: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