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病理心理学的整合模型
变态心理学理论模型
许多对生物学模型的批评,指出了这样的事实:生物学模型体现 了关于“人”的相当被动的观点,许多生物学观点将人仅仅看做 是遗传制造和神经化学因素形成的有机体。生物学模型与其他模 型尤其是认知模型很不相同。认知模型将人描述为具有意识功能, 能够主动探究环境并且能够主动应对问题和生活压力。
尽管有这些不同意见,我们也必须承认生物学模型有许多长处, 包括它的清晰表达、它的实证研究证据,还有它与其他学科之间 的联系。由这种框架发展而来的理论指出了变量间的具体联系, 其中的每一个变量都是清晰并且有操作化定义的。生物学模型不 但能够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同时由于整合了生物学和医学的研 究成果,使得这种模型显得更为有力,尤其是当这种模型与其他 模型(例如心理动力模型和人本一存在模型)相对比的时候更显其 优势。其他模型常常会出现概念的含混不清和深奥难懂,以及经 常依赖主观证据。
用于研究人脑机能的现代技术(包括各种大脑扫描技术)的发展,为探测 各类心理障碍患者的大脑病变和功能障碍提供了重要帮助。这些研究进 而发现了随着心理障碍患者临床状态的改变而出现的大脑机能系统变化 的指标。生物学的有关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心理障碍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而在心理障碍的家族谱系研究中,人们发现许多不同种类的障碍与 遗传有关,近些年来的研究更进一步揭示了与某种障碍相对应的基因。
荣格认为,神经症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实现潜能遭遇失败。作为一 名精神病医生,荣格帮助患者去认识他们的发展潜能并解决他们的内在 矛盾,而可能正是这些内在矛盾阻碍了潜能的实现。在治疗中他更加广 泛地运用对梦的解释以及来访者对视觉形象的反应。
荣格认为,心理的塑造和形成不仅仅由于人类个体的经验,还与人类的 集体无意识有很大关系。集体无意识中储存了人类种系发展进化中的种 种经验。人类所共有的这种心理结构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例如在不同 文化和不同历史阶段中所重复出现的图像、原型和故事。
变态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PPT课件
.
5
2.治疗方法:
从50年代起,化学药物的使用开始进入精神卫生领 域,并且不断有新的药物投入使用,特别是对严重心理异 常的治疗更离不开化学药物。 一种被称为“革命性”的治疗技术:电休克治疗(ECT), 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就是将电流通过大脑使人产生暂时的
休克,这种治疗通常能使病人的机能迅速恢复正常。 缺陷:易造成恐惧、痛苦。无抽搐电休克技术的运用。
.
16
三、行为学习模式 *
核心思想:
强调学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重视社会环境对 人格发展及行为的作用,认为心理异常是习得的, 是过去不良的学习与经验的结果,可以根据学习 和训练矫正治疗。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斯金纳--------华生等。
.
17
.
18
1. 心理异常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
11
(3)性心理发展的阶段:
人类本能有两种:一为性本能,一为攻击(死亡) 本能。在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的力量,称为“力必 多”,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推动作用。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必多投射到不同的区域,如 果在每个发展阶段出现危机,出现停滞、或倒退,而父 母又不能正确处理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许多行为异常或 精神疾患。
.
1
一、生物学(医学)模型:*
这是历史最悠久的模式。
由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发展起来的。
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型 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成为公认的现代
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这种模型的理论核心是:把个体心理
异常归为异常的躯体因素(遗传、体质、
脑结构、生理生化等)引起,应该采用
医学的方法加以治疗。
(1)无意识矛盾冲突的概念。
A. 意识 : 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
第二章 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现象学及模型整合
1. 现象场和自我概念
A.现象场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构成了他们的“现象场”, 包括对自然、社会以及自己的认识。人们对外界 的反应主要是由他们的“现象场”决定的,而不 是由客观世界决定的。要了解一个人必须要设法 了解到这个人在此时此刻的经验。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世界
每一个人所经验到的“现实”是不同的
三、现象学模型的总结
(一)现象学模型的理论前提
1.人们并不是在冲突情景和强化系列中的消极产物,个体 本身是健全的,由尊严和有足够能力的。促进治疗进展的 过程也不是摆脱过去心理障碍的镣铐的过程,而是寻求自 我完善的过程。
2.人是充满独特性的个体。 3.每个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友好的,能够自我接受的社会 化个体。 4.治疗的目标是自我重新组织、成功的治疗要解除价值条 件,增加经验的开放性,以及扩展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和 谐的程度。
为了验证其基础理论,制定设计,控制实验。 认为症状是不适应的条件反射,症状是错误学习的结 果。症状是由环境条件与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性(易 感性)的个人差别决定的。 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全部与现在的习惯有关联而与 生活史无关。 有些支离破碎,过于重视目标行为。缺乏对行为背后 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索
三大理论派别间的对比
婴儿最初受到的良好的照顾会使他们形成 “mighty-self and/or mighty-parent” 当他们的需要不能每次都得到及时、全面的满足 时,他们的“万能自我”开始动摇。 到青少年时期,“万能的自我”仍很强,但同时 感受到最大限度的外界约束和压力,自我经常经 受挫折和打击。此时其行为表现最不可琢磨(急 风暴雨时期)
Interactionist
(Innate Drives AND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s)
临床心理病理学
临床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病理学是研究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的学科。
它结合了临床心理学和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深入了解心理疾病的发生机制,挖掘背后的心理和生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第一章:心理疾病的定义与分类心理疾病是指在心理和情绪上存在异常的状态,影响个体正常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根据临床观察和研究,心理疾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每种心理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病理机制。
第二章:心理疾病的发生机制心理疾病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遗传、个体心理特点、心理创伤等;生物因素包括脑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衡等;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压力、家庭矛盾等。
心理疾病的形成往往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临床诊断与评估临床心理病理学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工具和面试技巧来帮助医生进行心理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心理测试问卷等。
医生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和行为表现,综合判断其是否患有心理疾病,并确定其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第四章: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疾病的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症状;心理治疗通过倾听和引导患者自我认识和疏导情绪;物理治疗通过物理疗法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缓解心理症状。
第五章: 心理疾病治疗的挑战与展望心理疾病治疗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治疗效果不稳定、患者依从性不足等。
未来,临床心理病理学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心理疾病的机制,发展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提高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和关注,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结语临床心理病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为我们认识和治疗心理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通过深入了解心理疾病的发生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病理心理学》课件
病理心理学发展历程
1
18世纪
心理学逐渐独立于自然哲学,研究人类心理本质与机制。
2
19世纪
医学与心理学开始结合,出现“精神病理学”。
3
20世纪
病理心理学逐渐扩大领域,形成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
常见病理心理疾病
抑郁症
低落、消极、自责、自卑、失 眠等主要表现
焦虑症
不安、惊恐、疑虑、心慌、出 汗等主要表现
强迫症
多种强迫性行为或思维,如频 繁洗手、反复检查等
病理心理学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面试、测试、筛查等方 式明确疾病类型、程度和影 响程度。
治疗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 治疗等综合治疗。
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疗效和治疗进展, 调整治疗计划。
案例分析
小明的抑郁症
结语
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探索心灵奥秘、促进身心健康的有 力工具。
小红的焦虑症
小明因感情问题和工作压力而出 现睡眠障碍、自责、自卑等症状。 循序渐进的医疗方案和家庭支持 帮助他恢复了健康。
小红因学习压力和社交恐惧而出 现不安和手足发凉等症状。药物 和心理治疗使她逐渐恢复了自信 和舒适感。
小张的强迫症
小张因工作要求开车而出现对车 辆的过度担心和强烈的“必须做 某事”的想法,造成了他的生活 和工作流程中的障碍。药物和心 理治疗使他逐渐克服困境。
《病理心理学》PPT课件
病理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认知、情感、行为的病理机制,对于探索心理问题 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什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理心理学?
1 内涵
病理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 障碍与疾病的病理机理、 发病因素、症状表现等。
02变态心理学理论模型
4、条件性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条件性积极关注(价值条件化):他人的积 极关注 ;自己的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的积 极关注环境中长大的,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 极关注,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 爱、被引以为荣。
5、焦虑和防御机制
当接触到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的时候,焦虑 就会产生。如果你是一个完善的人,你会愿意接 受这个信息,考虑把这个新信息纳入自我概念中。 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会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最普 遍的是扭曲和否定。(经验被意识到 ) 如果信息对自我概念的中心部分构成严重威胁, 这时的焦虑很难克服。(经验在意识下接受 )
非理性的认识和信念有下列几个特征:
要求的绝对化(demandingness):要求事物和 行为十全十美,或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 不会发生; 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由微不足道 的证据推出广泛的结论,以偏概全。 糟透了(awfulizing):某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极 怕或糟透了的结果,而个人对此无能为力; 自我贬低(self-downing):遇到挫折或失败, 就有“我是一个没用的人”等自我贬抑。
这里的“性”代表各种潜意识本能的生物能 量。一切可以引起快乐的活动均属于性欲活 动 (广义的性欲 );“里比多”(libido) 即“性力或欲力” ,是一种有很大动力的 本能。 人格的发展实际上是性心理发展的过程; 性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人格 的冲突,而导致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
第四节:认知心理学理论
艾利斯的ABC理论 贝克的认知歪曲理论 导致心理障碍的其他认知因素
一、艾利斯的ABC理论:
Active event 、Belief、Consequence 心理问题或苦恼是由人们在不合理性的信念的 基础上对这些事件反应引起的。即日常生活中 的各种刺激事件是否引起某种情绪和行为后果, 关键在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和信念。 主动启发来访者识别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并鼓励其直面、对抗或清除不合理信念。
病理心理学
2、以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行为模式” 认为人的行为异常都是通过学习了不正常 的行为和没有学习正常行为而产生的。
【社会-文化因素】
人的社会文化关系内容十分广泛,包括:阶 级、经济、宗教、民族、伦理、婚姻各种关 系。
假性幻觉 无知觉实体性 存在于主观空间 由“内部感观”感
病人大多数意识到 的是主观东西 表象过程障碍
幻觉的产生: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切使内外感觉分析 器官负担过重,引起分析器官增强定向 活动的条件,均能促使幻觉产生。 主要原因: 1、感觉剥夺(自闭症) 2、弱视和重听
第二节 情绪病理
一、常见的异常情绪:
【思维病理】
一、类偏狂反应(paranoid reaction) 1、推诿作用 2、自我牵连倾向 3、素质 4、心理因素 5、慢性耳聋
【思维病理】
二、妄想: 所谓妄想是思维内容没有或缺乏事实依 据,而病人坚信不移,难以动摇,与病 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不相称的病态 信念。 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妄想
意识障碍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同环境失去接触 2、定向障碍 3、思维失去连贯性 4、回忆困难
【意识障碍】
临床上常见有: 1、混浊(benommenheit)
对外来刺激的阈值普遍增高,构思困 难、迟缓、精神活动贫乏。 2、谵妄(delirium)
同现实环境失去接触,生活在错觉、 幻觉和妄想之中,环境定向有严重障碍。
给于处罚,精神分析治疗、厌恶疗法、 认知疗法等等。
【关于施虐狂和受虐狂】
施虐狂是通过在异性身上造成痛苦与屈 辱,来满足性欲的一种性心理异常。 受虐狂是受到异性施于的痛苦与屈辱而 发泄其情欲并得到满足的一种性心理异 常。 心理治疗为主,主要看来访者求治愿望。
《病理心理学休克》课件
意识模糊:意识模糊,可能导致意识 模糊、昏迷等症状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可能导致呼吸急 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尿量减少:尿量减少,可能导致尿量 减少、尿频等症状
休克的症状分类
轻度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呼吸急促
中度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
重度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皮肤苍白,四肢冰冷
致休克
神经性休克: 由于精神刺激、 疼痛等原因导 致神经功能紊 乱,导致休克
休克的原因分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失血性休克:由于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 器官供血不足
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感染性休克: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血管 通透性增加,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休克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疾病
休克的治疗方法
保持呼吸 道通畅, 确保患者 呼吸顺畅
补充液体, 纠正脱水 状态
使用升压 药物,提 高血压
应用抗生 素,预防 感染
病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心理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 病理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 病理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病理心理学的分类
生理性休克:由于身体受到强烈刺激或损伤,导致身体功能暂时性丧失 心理性休克:由于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功能暂时性丧失 混合性休克: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身体功能暂时性丧失 慢性休克:身体功能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无法恢复正常
2病理心理学1
谁是疯子——病理心理学北航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发展辅导研究中心王慧琳E-mail: 2008xinlixue@Blog: /2008xinlixuePassword: 20102010•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进食障碍•性障碍•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障碍•物质滥用和物质依赖•心身障碍心理变态的大致分类•严重的心理异常•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瓦解。
•心理活动本身的各个方面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破坏;机体与现实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自知力丧失。
•即“重性精神病人”。
心理变态的大致分类•轻度的心理异常•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受到损害。
•患者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协调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有自知力•能自理生活,对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一般还可以正常进行。
心理变态的大致分类•心身障碍既有躯体的异常,又有心理的异常表现。
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病变表现出来的心理异常现象。
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使内在的情绪或动机的冲突以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病变表现出来。
心理变态的大致分类大脑疾患或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大脑器质性损害时出现代心理异常(神经心理学)大脑发育不全表现的心理异常(发展心理学)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时出现的心理异常(缺陷心理学)心理变态的大致分类•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某些药物作用之下产生的心理异常表现,催眠状态下的心理变化,梦境、气功、迷信等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异常表现。
精神分裂症•分裂的是什么?•某些心理功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被分离了。
•而不是在人体内存在两个或更多个交替的人格。
•Bleuler相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和情感是分裂的。
精神分裂症•有这个病的病人是危险的、不可预测的、无法理解的以及完全失去控制的吗?•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更加害羞、内向和专注于自己的问题。
精神分裂症•一旦发现患有这个障碍将终生不缓解吗?•事实上,这个障碍并不是终生陪伴着所有的病人。
整合性心理治疗的评估2讲课文档
第十八页,共63页。
来访者的改变准备度的阶段
❖ 考虑前:否认问题的存在,也不承认有治疗的 需要;
❖ 考虑:承认问题的存在,但是现在还不需要治 疗;
❖ 预备:表达想要治疗的意图,包括愿意承担责 任、愿意在治疗中主动配合。
❖ 行动:用语言和行动,致力于在治疗中改变; ❖ 维持:继续致力于改变,无论在治疗时段内或
第八页,共63页。
整合心理治疗模式(1)
❖ 整合心理治疗将心理治疗领域的四个主要观 点中整合出了四个基本的治疗因素:
1. 治疗焦点——回答“什么” 2. 治疗关系——回答“谁” 3. 治疗改变过程——回答“怎么办” 4. 信念、希望和期待(来访者)
治疗师
第九页,共63页。
整合心理治疗模式(2)
❖ 这种模式是“效果革命”的产物,因为它直 接与经济效益挂钩,要求治疗师选择性地提 供那种“成本—效果”式的治疗干预;
第三十一页,共63页。
结构式诊断性评估的六大要素
❖ 主诉与现状 ❖ 精神状况评估 ❖ 发育史与动力学 ❖ 社会史与文化动力学 ❖ 健康史与健康行为 ❖ 来访者可利用资源
第三十二页,共63页。
主诉与现状
❖ 包括症状、应激源与环境如何影响其日常功能, 还应包括来访者为何此时前来治疗;
❖ 此阶段开始应以开放性性提问切入主题,鼓励 来访者倾诉,然后进行封闭式提问;
治疗时段外。
第十九页,共63页。
处于考虑前阶段的干预措施
❖ 探索来访者的解释模式; ❖ 建议来访者从他人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 提供相关知识的教育。
第二十页,共63页。
处于考虑阶段的干预措施
❖ 鼓励来访者考虑尝试改变;
《精华病理心理学》课件
目录
• 病理心理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 常见病理心理现象 • 病理心理学的理论解释 • 病理心理学的治疗手段 • 病理心理学的预防与自我调适
01
病理心理学的定义与重 要性
病理心理学的定义
病理心理学
病理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的 学科。
揭示心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 状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家庭疗法
家庭疗法是一种将家庭成员纳入治疗 过程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善家庭关系 和家庭环境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心理 健康。
家庭疗法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参 与度和配合度,同时也需要专业医生 的指导和监督。
家庭疗法通常用于治疗某些精神疾病 和行为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进 食障碍等。
05
病理心理学的预防与自 我调适
的积极配合。
电休克疗法
电休克疗法是一种通过电流刺 激引发全身抽搐的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某些严重的抑郁
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电休克疗法通常需要在医院进 行,由专业医生操作,并需要
麻醉师的配合。
电休克疗法的效果通常较快, 但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 头痛、肌肉疼痛和记忆力减退 等。
电休克疗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 下进行,并且需要患者的知情 同意和配合。
推动心理学发展
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其发展有助于推动心理学的整 体进步。
病理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
临床心理学是病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临床心理学在实践中应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 放松等方法缓解压力和紧 张情绪。
《病理心理学教学》课件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方法如认 知行为疗法、心理 动力学疗法和家庭 疗法等可以帮助患 者理解和应对心理 问题。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如电 疗、磁疗和光疗等 可以通过刺激大脑 和神经系统来改善 患者的心理状态。
社会支持和 康复
社区康复计划、支 持小组和康复中心 等可以提供社会支 持和辅助服务,帮 助患者恢复和融入 社会。
总结
病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障碍和相关疾病的学科,通过诊断和评估以及治疗方法的应用,推动个人和社会 心理健康的进步。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以及社会支持和康复是病理心理学的主要治疗方法。
病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将包括基因治疗的前景、人工智能在病理心理学上的应用以及其在医疗保健中的 重要性。
病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基因治疗的前景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基因治 疗来调节患者的基因表达,从 而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
人工智能在病理心理学 上的应用
病理心理学在医疗保健 中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和 研究人员分析大量的数据,提 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病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治疗 方法对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测评工具如问卷调查、心理测试
和观察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心理状
态和病情严重程度。
3
神经影像学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和CT扫描可以 提供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信息,有 助于诊断和评估疾病。
病理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如抗抑郁药、 抗焦虑药、抗精神 病药等可用于控制 和缓解症状,提高 患者的心理状态。
《病理心理学教学》PPT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了解病理心理学的定义、常见疾病、诊断和评估、 治疗方法以及未来发展,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实践教学设计
心理病理学理论的 完善
不断完善心理病理学理论, 提升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水平。
技术创新与心理疾病 防治的结合
结合技术创新,研发更有 效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干预 手段,促进心理健康的持 续改善。
结尾
通过对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实践教学设计的 探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 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希望这份 教学设计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领域的发展 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病理学的良性发展
01 多元化治疗方法的推广
推广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元化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
02 边缘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的加强
加强对边缘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防止疾病 发生。
0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
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心理健 康问题的认识。
未来心理病理学的挑战与机遇
心理健康服务的普 及
生活事件与心理疾 病的关系
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 响 创伤经历与心理疾病的关 联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 的重要性
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支持性环境对心理康复的 促进
心理疾病的发展过程
发病机制
心理疾病的起因 和病理过程
应对策略与 干预方法
治疗与康复的方 法与技术
症状发展轨 迹
疾病症状的演变 和变化
结语
心理治疗中的伦理问题
治疗关系中 的权力平衡
确保治疗过程中 不出现权力滥用
情况
患者权益的 保护
保护患者的隐私 和尊严
知情同意的 取得
患者必须明确知 晓治疗内容及风
险
心理病理学家的职业道德
01 专业背景与实践要求 02 遵守专业伦理规范 03 持续学习与提升
心理病理学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目 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心理病理学的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和方法 04. 教学评估和反馈 05. 教学案例分析 06. 实践教学环节
添加章节标题
心理病理学的教学目 标
掌握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理解心理病理学 的基本概念,如 心理障碍、心理 疾病等
案例背景:患者患有抑 郁症,需要进行心理治
疗
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 法(CBT)
治疗过程:通过改 变患者的认知和行 为模式,帮助患者
缓解抑郁症状
治疗效果:患者抑郁症 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得到提高
案例总结:认知行为 疗法在治疗抑郁症方 面具有显著效果,值
得推广和应用。
心理病理学研究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某高校学生因心理 问题导致学业困难
添加 标题
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 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 参与度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加深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提高 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游戏法: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定期进行自我 反思和总结, 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和策略
积极参与科研 活动,提高科 研能力和学术 水平
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关注 学生心理健康, 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辅导
0
0
0
0
1
2
3
4
感谢您耐心观看
教学案例分析
常见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 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效原则
毕生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生活刺激对我们的意义不同,因 此其影响也是不同的。 等效原则: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发展因素可能产生
交互作用,使得某一因素上的伤害能够在另一因素上抵消。
药物:丙咪嗪;氟西汀(百忧解);
神经系统与病理行为:神经递质
γ-氨基丁酸:减少突触后活动,从而抑制各种行为和情绪。可
以减少焦虑。
药物:苯二氮卓类(弱镇静剂) 作用:降低焦虑;抗惊厥;放松肌肉;降低愤怒;
神经系统与病理行为:神经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激活两种肾上腺素受体,从而使机体紧张、呼吸 急促、心跳加快。 药物原理:阻断受体,从而不会发生相应身体反应。
基因与行为:行为的非基因遗传
1. 以往的研究可能夸大了基因的影响。基因的影响通常比我们想
象的要小得多。环境因素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类。
(Crabbe,1999) 2. 交叉哺育研究:老鼠与恒河猴。早期教养的环境取代甚至逆转 了基因的影响。 3. 交叉哺育:精神分裂症与收养家庭。 4. 一种特殊的遗传素质,无论它多么强大都不会自己表现出来, 除非将它暴露于某种相应环境中。另一方面,某种(不良)环境 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可能很小 ,除非他遗传了某种基因特质。 Suomi(2000): 剥夺母爱与遗传倾向。
去甲肾上腺素环路分布广泛,从总体上调节行为倾向,而非直接
涉及特定行为。
神经系统与病理行为:神经递质
多巴胺: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也可能无关。一般来说,和运动
很有关系。
药物:左旋多巴,一的改变脑 结构
1. 具有心理障碍的个体,他们的脑结构与正常人不同。
2. 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患者的脑结构变得正常化。
在特定场景下出现某种举动的可能性。
5. 递质之间相互作用,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6. 关于神经递质的研究主要采用激动剂或拮抗剂。
神经系统与病理行为:神经递质
血清素( 5- 羟色胺):其活动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强某种问题 行为的易感性,但并不必然直接导致这些行为(冲动、焦虑、 抑郁),因为其他环路可能抵消其负面影响。
2. 神经递质的作用:激活或抑制
神经系统与病理行为:神经递质
1. 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神经递质敏感,对同一种神经递质敏感的神 经元之间形成通路,进而组成环路。几种心理障碍和各个特定的环路 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2. 几乎所有的药物治疗都是以增加或减少特定神经递质的流量为原理。 3. 神经递质活动的影响是宽泛的而不是特定的。 4. 神经递质活动的改变不是直接导致某种行为,而是增加或减少了人
认知和行为科学
1. 条件反射的形成
2. 习得性无助与习得性乐观都可以影响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
3. 无意识的加工过程表明了认知上的易感性
情绪因素
1. 情绪和生理反应密不可分。从而可以影响到相应内脏器官的健 康程度。 2. 生理反应可能相同,但基于不同的认知评价,我们会产生不同
的情绪体验。
3. 情绪的不规律和不受控制可能导致多种心理障碍。
社会与人际因素
1. 男性和女性应对情绪障碍的方式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障碍表现。 2. 社会关系和社会接触的数目和频率越大,人的寿命可能越长。 3. 社会关系越广泛,感冒的机率也越小。有宠物也是一件好事。
4. 有意义(期待)的生活,有助于克服生理缺陷。
5. 某种情况下,躯体疾病对老年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情。
基因与行为
素质-压力模型: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个体遗传的是某
种行为倾向(素质,或者可能性,易感性),在生活环境中出现与
之相适应的事件时,这种行为倾向就得以表现。易感性越强,需要 的相应生活事件越微弱即可使行为得以表现。 Caspi研究(2003):LL基因与SS基因的表现条件。
基因与行为
基因-环境交互模型
1. 在素质-压力模型中所观察到的相关关系背后的作用原理是什
么? 2. 特定基因(行为倾向)与另一种基因(易感性)相联系,使 得具有某种易感性的个体倾向于坠入导致“感染”的困境中。例如, 抑郁的人本就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晕血的人常常做事匆 忙,手忙脚乱而伤害到自己。多次离婚的人总是要找跟自己明显 不合适的人结婚。 3. 也就是说,基因有可能引导我们主动创造了使这种易感性得以 表现的环境。
第二讲 病理心理学的
整合模型
多维模式的病因解释以及治疗方案
系统观
任何因果关系必有其背景作为成立的条件
心理障碍是行为、遗传、生理、情绪、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问题:童年遭受严重虐待是否必然导致成年期出现心理障碍?
基因与行为
1. 大多数行为、个性,甚至智商,都是多基因性状。多个基因共
同作用,每个基因都只有一点影响或者相对较小的影响。
3. 抗抑郁和安慰剂都可以改变脑功能,也就是说,期待也可以改变脑功能 结构。
4. 恒河猴实验:不同的心理经历使得相同的神经化学物质产生了不同的行
为效果。 5. 神经元本身的结构,包括细胞受体的数量,都能通过学习和经历而发生
改变。如果没有新的学习经历参与,这种改变甚至可以持续终生。
6. 早期的生活经历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从而决定了个体在日后生活中 对某些心理障碍的易感性。
基因与行为:行为的基因“遗传”
1. 通过操作环境,尤其在早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遗传基因中隐
含的发展不良行为情绪反应的倾向。当然,后期的学校环境、同龄
群体也会影响基因表达。 2. 总之,天性(基因)和教养(环境事件)是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 来影响行为和个性的表达。
神经系统与病理行为:神经递质
1. 神经传导原理
2. 至多有一半稳定的个体特质和认知能力可归因于基因。 3. 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话题:基因与易感性 4. 学习不仅影响行为,还会改变基因结构,非活性的或休眠的基 因都会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变得活跃。即环境(行为学习)可
能打开某一基因,使其得以表现。
5. 脑及其功能具有持续的的可塑性,并可能改变基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