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朗读
书声琅琅,文意相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探究
书声琅琅,文意相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探究发布时间:2023-03-27T01:39:57.34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1期10月作者:涂龙玲[导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要“学习或能用普通话涂龙玲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区高新实验学校 23300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要“学习或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朗读在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意、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创设一个健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下面,我将根据个人的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朗读训练。
一、范读引领因为我们教的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有些深奥的课文理解不够,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做好范读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范读是学生朗读课文的指路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过程中,能够模仿老师的朗读的语气,更能体会语言的美妙和魅力。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学生对于文言文本能地犯怵,因为其中的语言习惯跟我们现代文不同。
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朗读为学生做了一个完美的示范。
在读到“巍巍乎若泰山”时,我用高昂激越的声音引领学生体会山峰的巍峨;在读到“汤汤乎若流水”时,我用婉转悠长的声音引领学生体会江河的壮阔;在读到“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弹,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时,我的语气低沉哀婉、如泣如诉,学生被我的朗读带入了伯牙失去知音后的伤心绝望之中。
这样,学生就在我的带领下放开嗓子也生动地读了起来,整个课堂充满了读书声,这成了教室里最优雅的音符。
二、“进得去” “出得来”“进得去”就是要读进去,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在读文本过程中要加入思考;“出得来”就是“读出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新的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堡镇小学宋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在学生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后,着重抓好“读通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何从文章内容出发,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呢?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亦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在实际教学中,初读课文不是要求读一两遍,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到朱熹所说的那样“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初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语感始能得到初步的培养。
学生初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问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大体轮廓。
这一阶段还包括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生字新词的学习必须扎扎实实。
阅读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初读的形式应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同学群体的交流、切磋。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在解题认识小壁虎的基础上,通过抓题眼“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壁虎的尾巴哪去了?他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能提的不是很逻辑,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却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
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此时学生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迅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课文读通了,再反复练习读,在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又可减缓字形,又可减缓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的坡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读”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而“五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五读”究竟是什么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五读”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读”。
一、“五读”是什么?“五读”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用五种不同的读法阅读一篇文章或诗词的方法。
这五种不同的读法包括:朗读、默读、跟读、分段读和合读。
每一种读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而“五读”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阅读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朗读朗读是最常见的一种读法,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
朗读是指学生将文章或诗词用声音亲自传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文学意境。
在朗读中,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发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默读默读是指学生在心中默默地读下一篇文章或诗词,这种读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专心致志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兴趣。
默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节奏和语调,提高语文素养。
四、跟读跟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由老师先读一段,学生跟着读。
这种读法有利于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音语韵的掌握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跟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分段读分段读是指学生按照文章的段落进行阅读,每读完一个段落就停下来进行理解和思考。
这种读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文章的内涵和含义,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分段读,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 一) 朗读可 以发 展学 生的语 言思维
Hale Waihona Puke ( - - ) 注重 文本感 知教育
小 学生是 打 知 识 基 础 的关 键 时 期 , 语 文 学 科 是 一 门 基 础 学 教师在 朗读 训练教 学 中 , 要 促进 学 生在 有 感 情 朗读 的基 础 上 科, 小学 语文 阅读 教 学是 语 文 教 学 中重 要 的部 分 , 在语 文教 学 中 对文 本进行 感知 , 对 学 生进 行 有 效 指导 。首先 , 教 师要 让 学 生 在 占有重 要 的地位 。小 学 语 文 阅读 教学 最 基 本 的任 务 就是 发 展 学 朗读 中积极 思考 , 在思 考中大声 朗读 , 读思结合, 促进 对 文本 句 子 教 师 要 给 学生 充 足 的时 间 , 让 学 生 的语 言 , 让 学生 掌 握 基 本 的语 音 、 词汇、 语法 , 从 而 使得 语 言 内 和情 感 的感 知 。在 阅读 教学 中 , 化于 心 。通 过大声 朗读 , 将 强有 力 的语 言信 息 发送 给大 脑 , 在大 生慢 慢地读 , 静静 地读 , 在读 中思考 , 在 教会 学 生 在遇 到 重点 难 点
,
滞 在 一 定程 度 上理 解了 书 本中的 思 想感 情和 语言知识 。 此外, 通过 数 朗 读 调动 视 觉、 听觉器官的 活动, 让 大脑感知 语音的停顿、 轻重、
土 I ’ 抑扬等 语气信 息 , 学 生也 就更 容易地 理解课 文中 的思想感 情 了。 ( 三) 朗读有 利于 培养 学生 的语言表 达能力
俗话 说 , 读 书百遍 , 其 义 自现 。通 过 朗读 , 集 中 了学生 的注 意 发 , 与作 者进行 内心 对话 , 从 而 准确 理 解 文 章 的思 想 感 情 。教 师 力, 形成 了一定 的语 言 感 知 能力 , 加深 了学 生 对课 文 内容 的 理解 在 让学 生朗读之 前 , 可 以先对 作者 的 生平 事迹 和 时代 背 景等 进 行 和记忆 。特别是 对 于小 学 生 来说 , 好 奇 心 比较 强 , 注 意 力 容 易 不 介 绍 , 让 学生对 作者 有 一 个大 致 了解 , 以便 学 生 在 文 章 朗读 中站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晓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李晓红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基本功,是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意识到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重要性魅力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
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
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
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
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
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
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一、课前准备:1.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阅读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如儿童文学、童话故事、名著等。
2.准备好教学工具:麦克风、录音机等,以便学生朗读时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及时进行纠正和反馈。
二、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教师可以先朗读一段文字,让学生听一听,对比自己的朗读,从教师的朗读中学习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速。
2.纠正发音: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音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的发音,并指出具体的发音规则。
3.训练语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语句的意味和情感,适当调整语调,让朗读更加生动有力。
4.掌握节奏: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进行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语速和停顿的位置。
三、朗读活动:1.小组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则进行评选,由大家共同评价朗读的优劣,并给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2.角色扮演: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对话、剧本等材料,让学生化身为其中的角色进行朗读,模仿角色的语调、情感等。
3.课文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习惯。
4.录音评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录音,并互相交换评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四、注意事项:1.注意情感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文字所描述的情感,使朗读更加真实和感染力。
2.适当提高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适当提高阅读材料的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鼓励学生:教师应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认可,激发他们继续努力朗读的动力,同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音语调、准确表达、情感表达等综合语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读”
“五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包括全文朗读、逐段朗读、轮流
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五种读法。
这五种读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同时
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全文朗读是指全班同学朗读整篇课文。
通过全文朗读,学生们可以了解整片文章的内
容和情节,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读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使
学生的朗读更加准确、流畅。
逐段朗读是指教师为学生指定一段文章,要求学生们逐个朗读。
通过逐段朗读,学生
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轮流朗读是指教师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依次朗读一句话或一段话,让每个学生都有机
会参与到朗读中来。
通过轮流朗读,每个学生都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
够加深对语言语法的理解。
齐读是指全班同学同时朗读一句话或一段话。
通过齐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协调彼此
的朗读速度和节奏,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意识。
分角色朗读是指教师把整篇文章分给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进展,同时也能够培养表演
和表达能力。
总之,“五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
用不同的读法,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五读”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迅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
搞好默读教学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做好朗读向默读的过渡。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将大声朗读和小声朗读配合起来。小声朗读 阶段是默读开始形成时的有声阶段,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进入无声阶段(第二册下,第10课后),只用眼、 脑,不用耳、口,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直至四年级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想、边批画的 习惯。
5.要求背诵的课文得先朗读。朗读可以建立并促进学生视觉、听觉、思维三者间的联系,提高记忆的速度 ,所以背诵要建立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此外,诗歌、童谣以及课文中对话、抒情句要让学 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育中朗读的必要性和提高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中朗读的必要性和提高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中朗读是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时需要大声出音,让孩子能够模拟语音、语调、节奏等语言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2. 增强识字能力:朗读需要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能够帮助孩子更容易地记忆和理解生字词。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朗读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阅读内容,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4. 培养语感:朗读可以让孩子感受语言的美感,激发孩子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提高朗读的方法:
1. 培养孩子良好的朗读习惯,每天坚持练习,保持持久性。
2. 指导孩子正确的朗读技巧,包括调整语音音量、节奏把握、语调变化等。
3. 鼓励孩子进行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孩子积极参与。
4. 利用网络资源、有声读物等多种途径扩大听力场景,增加孩子的语言输入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模式”作者:鲜长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20期一、基本模式二、模式说明:(本模式由六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本环节教者将主要采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来完成。
自由朗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还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从而达到完成检查预习的任务,并且为后面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环节“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此环节教者将采用轮流朗读的方法来完成。
教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文本分成几个板块,让几位学生或几组学生轮流朗读那几个板块,这样,文本的层次脉络,学生们便油然而知;第三个环节“深读课文,质疑问难”该环节教者将采用组内默读的方法来完成。
因为默读能够防止彼此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思维的开拓,从而进入文本的内蕴,与文本进行深入地对话,提出质疑。
第四个环节“精读课文,释疑解难”这个环节教者将主要采用角色朗读的方法来完成。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知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
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便异常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积极,而对文本的疑惑便涣然冰释。
第五个环节“品读课文,体味情愫”此环节教者将采用比赛朗读的方法来完成。
因为赛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读中融入文本,在读中与文本达到合二为一,进而体会出文本的真情实愫。
第六个环节“赏读课文,拓展运用”这最后一个环节教者将采用多媒体语音范读的方法,此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文本内容,而且语音范读中的抑扬顿挫或缠绵悱恻,势必会激起学生们内心的震撼。
拓展的机会便由此而产生。
上述六个环节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总体的框架,而每个环节又根据其不同的教学任务,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
三、操作程序这样的模型如何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呢?下面以《观潮》一文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观潮》这篇课文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1. 朗读范例:教师选取优秀的文章或段落,示范给学生听,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逐字朗读。
通过接触优秀范例,学生可以融入到阅读语境中,感受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2. 练习基本技巧: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朗读问题,设计相应的练习内容。
针对字音不准确的学生,可以进行音标练习,强化音节的准确发音;针对语调不自然的学生,可以进行语音语调训练,加强句子的抑扬顿挫。
3. 音节切割:将长难句或生词进行音节切割,让学生逐个音节地朗读,然后逐步组合成完整的词或句子。
通过音节切割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音节长度和语音节奏。
4. 大声朗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声朗读,将课文或文章的内容真实地表达出来。
通过大声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态度。
5. 配乐朗读:在一些课文或短文中,教师可以采用背景音乐的方式进行朗读。
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可以营造出相应的语境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
6. 合作朗读: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朗读。
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互相辅助,共同完成朗读任务。
通过互相倾听和互动,学生可以相互促进,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7. 录音自评: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录制下来,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可以通过听录音,发现自己的朗读问题,并积极改正。
教师也可以利用录音进行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
8. 语音模仿:学生可以模仿教师或者录制的标准读音进行朗读。
通过模仿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
9. 匹配练习:教师将课文进行划分,让学生将课文的每一句话与标点进行匹配,然后逐句进行朗读。
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标点的作用,提高语音停顿和语调抑扬的准确度。
10. 阅读比赛: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比赛,给学生设置奖励激励,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朗读自信心。
通过以上的方法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在语文阅读中更加准确、流畅和自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三个要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三个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
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
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
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现实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具有哪些特点?一、学生朗读表达具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
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如朗读一年级第二学期《坐井观天》一文第四小节,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没有见识”的青蛙对小鸟善意的规劝,要读出劝告的语气;有的则认为这里是“自以为是”的青蛙对小鸟恶意的嘲讽,要把讥笑的语气读出来。
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都可以成立。
二、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
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朗读评价具激励性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
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解析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解析1. 引言1.1 朗读的定义朗读是指以声音的形式表达文字内容,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过程。
通过朗读,人们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和情感表达出来,达到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的目的。
朗读不仅包括对文字的机械性重复,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并表达文字所传达的含义和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感、语音准确性,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不仅是文字的传达,更是思想、情感和文化的传承,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记忆力、提高专注力,促进情感交流和思维发展。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1.2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语感和语音准确性,培养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还能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含义和内涵,提高整体的语文水平。
朗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加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
通过朗读,学生还能增强记忆力和专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和理解内容。
朗读还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和思维发展,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出色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和家长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语文能力。
2. 正文2.1 培养语感和语音准确性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培养语感和语音准确性。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朗读也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发音,提高语音表达的准确性。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模仿,掌握语言的语调变化和音节节奏。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语言乐感的认识,使其在语言表达时更具韵律感和自信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
”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
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视。
例如:这学期的《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
于是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的范读。
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
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包揽了桂林的美丽风光。
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
小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之“朗读、默读、诵读”-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之“朗读、默读、诵读”-最新教育文档小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之“朗读、默读、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阅读方法技能运用中,真正获得阅读的能力。
朗读、默读、诵读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技能。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这一项技能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一、朗读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评价的一个重点。
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积累更多语言,丰富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教育。
在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任务中,它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由于他们的注意力比较弱,进行朗读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是落实情感目标、陶冶情操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进行朗读指导呢?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这种有声语言的作用,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呢?在阅读教学时,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重要的人物对话进行朗读感悟,让学生读中悟、悟后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从而升华情感,体会人物的心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默读默读,是一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的阅读方式。
由于默读不用出声,因此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文本的理解和领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三个学段的要求是,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默读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那么如何进行默读的训练指导,才能真正地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朗读向默读自然过渡从小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看,小学生默读会经过从“小声读”到“无声读”这样的一个过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1. 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增加朗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故事、图片等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师也可以利用朗读的教材内容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2. 逐句朗读,培养语感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可以通过逐句朗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可以先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然后要求学生跟读。
在跟读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每个句子的重点,理解其中的含义。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规范朗读的节奏和停顿,提高朗读的准确度。
4. 分析语篇,把握全局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可以通过分析语篇,帮助学生把握整体的思路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连贯性,理解文章的结构,提高朗读的连贯性和整体的效果。
5. 多样化练习,提高技能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朗读剧等活动,增加学生的朗读机会,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自信心。
教师还可以设置不同的朗读任务,比如情感朗读、速度朗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技巧。
通过创设情境、逐句朗读、强调语音语调、分析语篇和多样化练习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读”
五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五个层次的阅读:朗读、默读、跟读、背诵和诵读。
通过五读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声朗读课文。
这种读法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朗读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错误,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高朗读的效果。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默读是指学生在心里默默地读课文。
默读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通过默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思想。
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想象故事情节,丰富想象力,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接下来,跟读是指学生跟随老师或录音的朗读,模仿语音语调。
通过跟读,学生可以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通过反复的跟读,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背诵是指学生背诵课文。
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熟记课文内容,培养语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背诵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是指学生在朗读之后,进行诵读表演。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语言的美感。
通过诵读表演,学生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表达情感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
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
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
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
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
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
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第几段,学生刚读了没几分钟,老师一拍手,读完没读完的都停下了,接着教师开始讲讲问问,回答问题的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别的学生课文还没有读熟练呢,不会也不敢举手回答,而我们呢,也不敢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为他们读都读不对,找都找不到,叫起来多浪费课堂时间。
一节课,就在老师与好学生的问问答答中过去,大部分学生成了配角,终于煎熬到下课。
这个是我自己以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单就朗读教学来说,至少存在以下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老师的讲讲问问上。
因为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读不懂,要老师讲解才能懂2.朗读的目的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的面窄。
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朗读指导不到位。
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5.朗读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
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普遍存在于我们课堂朗读指导中的这些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要朗读?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要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才有实效?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要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要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要注意轻声、变调、儿化,纠正地方音。
2.学习流利地朗读课文。
努力做到不顿读、不唱读、不重复、不破读词句,注意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和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3.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尝试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
4.能像平日说话那样自然地朗读。
讲述型:语调亲切自然,好像讲故事,娓娓动听。
描述型:语调轻快活泼,好像读儿歌一样,轻松俏皮。
抒情型:语调轻柔缓慢,好像读散文一样,充满幻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朗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把握课文情感纽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悟情,才能使学生动情、有激情,促进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提高。
真正做到语文课程标准里的阅读目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朗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有专家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讲解分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文课。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文艺性课文比重较
大,文艺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为学生喜闻乐见。
1 初步阅读――入情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掌握取决于三个因素: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
认知准备状态即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程度;情感准备状态,是一种兴趣、态度和自己对自己看法的复合体,实际上类似于我们通常所i兑的动机。
这也就是说学习要能得以正常的实施,学习者的“准备状态”十分关键。
“准备状态”如何对于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影响极大。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甚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是学生入情的奠基石。
2 理解阅读――悟情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
”阅读教学是教师凭借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使学生自悟自得。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领悟文中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3 感情阅读――动情
俗话说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让你美美地享受一番。
但是无休止地教授、讲授再讲授,再好的文章也会变得无味。
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接触语言,真正走进文本,透过语言进入语境,依托语境学习语言。
在对语境的把握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
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方能有感情地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感情阅读这一层次是阅读感悟的高级层次,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
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
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表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
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才能为文本动情,才能为作者
动情,才能为文中的人物、事物动情。
4 拓展延伸――激情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继续和补充、扩展,课外延伸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注意在诵读过程
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等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把握课文情感纽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悟情,才能使学生动情、有激情,促进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提高。
真正做到语文课程标准里的阅读目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