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
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一、中心法则的起源与发展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是描述生物信息流的基本原则,它揭示了基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传递过程。
中心法则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里程碑,从早期的基因观念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核心理论。
本文将从历史、科学家贡献、实验证据等方面,全面探讨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
二、早期基因观念与遗传学奠基1.1 基因观念起源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遗传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
格里高利·孟德尔(Gregor Mendel)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物质是以一种离散单位存在,并且遵循一定规律分离和组合。
1.2 遗传学奠基人1902年,沃尔特·弗莱明(Walter Flemming)首次观察到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并将其命名为染色体。
190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通过研究果蝇发现了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为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
1.3 核酸的发现20世纪初,费奥多尔·门丁(Phoebus Levene)发现了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但当时并未意识到核酸与遗传物质之间的关系。
三、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确立2.1 核酸是基因物质1944年,奥斯瓦尔德·艾弗里(Oswald Avery)等科学家通过一系列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细菌转化中所起作用的因子。
这一实验证据为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角色提供了有力支持。
2.2 DNA结构解析1953年,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通过研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和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提供的X射线晶体学数据,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一发现奠定了中心法则中DNA作为模板参与信息转录和复制过程。
高中《中心法则及其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中,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有效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四)多元化反思与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中心法则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时,我会适时给予引导和指导,确保讨论的方向和深度符合教学目标。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中心法则在生物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最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重语言的生动形象,结合多媒体手段,使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中心法则的基本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
1.中心法则的核心内容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中心法则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未来生物科学研究的启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中心法则的兴趣。首先,我会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与父母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接着,通过展示一些遗传现象的图片,如双胞胎的差异、植物的有性繁殖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心法则及其发展》,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
1.提出人:克里克。
2.内容(见右图1):
(二)发展
肿瘤病毒的遗传信息由RNA流向RNA。
2.致癌RNA病毒能使遗传信息由RNA流向DNA。
(三)完善后的中心法则内容(见右图2):
二、中心法则的理解与分析
(一)内容图解:图解表示出遗传信息的传递有5
个过程。
1.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见右图3)
2.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
信息传递(见右图4、5)
(二)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的
关系
的复制体现了遗传信息的传
递功能,发生在细胞增殖或产生子
代的生殖过程中。
的转录和翻译共同体现了遗
传信息的表达功能,发生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
三、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一)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
1.机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
2.实例:白化病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引起的。
(二)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1.机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实例:囊性纤维病是由于编码一个跨膜蛋白(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3
个碱基引起的。
(三)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如人的身高可能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也有重要作用。
2.生物体性状的调控网络: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即表现型(性状)=基因型+环境因素。
三中心法则
1、DNA 2、DNA 转录
3、RNA
逆转录
4、RNA
DNA (DNA自我复制)
RNA 翻译 蛋白质
RNA (RNA自我复制)
DNA
• 1. 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 • 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 • 错误的是( ) • A.②④⑤过程分别需要R11NA • 聚合酶、逆转录酶、RNA复制酶 • B.人的神经细胞中能发生①②③过程,一些病
毒有在宿主细胞中可发生④⑤ ⑥过程
• C.把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过程, 子一代含15N的DNA占100%
• D.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 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2.下图为中心法则部分遗传 信息的流动方向示意图,下 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会发生1过程,且2过 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 B.过程1、3、5一般发生 于肿瘤病毒的体内 C.过程2、3、4发生于具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 D.过程1~5不可能同时发生于同一个细胞内
逆转录
RNA 翻译
蛋白质
中心法则实质蕴涵着_核__酸___和_蛋__白__质___这两类 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__联__系__和相互作用。
DNA 转录
逆转录
RNA 翻译
蛋白质
中中心心法法则则是对的遗地传位信:息是的生传命递体过程系的中概最括核。心、 最简根约据上、述最图本,你质能的找规出律遗传信息传递的几条途径?
蛋白质 ---
蛋白质
1、你认为上述实验证据是否推翻了传统的中心法则,为 什么?
没有,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没包 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 补充而非否定
2、请根据讨论结果,修改原中心法则图解,建议用实线 表示确信无疑的结论,用虚线表示可能正确的结论。
高中《中心法则及其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未来生物科学的憧憬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什么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从而自然地引出中心法则这一主题。
2.培养学生运用中心法则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学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相关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运用中心法则解释生物学现象的方法。
-介绍PCR、基因克隆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中心法则的基本原理,掌握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其关键要素。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三个过程的异同,理解它们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学会运用中心法则解释生物学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心法则进行推理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3.强调中心法则在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介绍中心法则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研究对社会的贡献。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先前的生物学习中,已经对DNA、基因等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在中心法则这一章节,学生可能会对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详细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感到困惑。此外,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还需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一、中心法则的概念
中心点法(central point rule)又称“中心法则”(central rule),是一种测量物件形状的基础理论。
它是一种基于数学统计原理、利用数据拟合来实现正确测量物件的方法。
它采用数学拟合技术,根据测
量数据,对物件形状进行编码,它包括测量物件表面的点,生成一个多边形,以及计算该多边形的中心点,然后根据中心点定位物件,并依据中心
点上下文来确定物件定位的精度。
中心点法能够准确识别物件的形状,给出准确的定位信息以及精准测量,特别是在零件的形状识别、检测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
二、中心法则的发展
中心点法(central point rule)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卡尔·拉米勒(Karl Raimer)于1870年提出,他认为,量度物体形状的最佳方法是重
点测定物体所有顶点的坐标,并经由线性变换及其之前所建立的矢量组成
函数得到物体中心点的坐标。
他把中心点定义为物体定位的基本原则,并
在坐标测量中建立了它。
20世纪50年代初,德国数学家库尔特·贝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
新的计算方法,被称为贝汀算法(Bierens Algorithm),它根据中心点
计算物体形状,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中心法则
2、遗传信息可由RNA →RNA
•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几种病毒的复制过 程被发现。这些病毒复制时先合成互 补负链,互补负链可作为模板合成新 的正链。这意味着遗传信息可由RNA 的复制传给子代。
3、中心法则的补充修正
1970年Howard Temin和David Baltimore发现了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现象,这是一种比较稀 有的传递方式,仅存在于一些反转录病毒 (Retroviruses)中,说明,遗传信息 也可以从RNA传向DNA,即反转录。
2、DNA必须通过“信使”将遗 传信息传递到细胞质。
• 19世纪40年代,汉墨林(J· Hammerling) 和布拉舍(J· Brachet)分别发现伞藻和海 胆卵细胞在除去细胞核之后,仍然能进行一 段时间蛋白质合成,说明细胞质能合成蛋白 质。 • 1955年李托菲尔德(Littlefield)和 1959年麦克奎化(K· McQuillen)分别用 小鼠和大肠杆菌为材料证明细胞质中的核糖 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密 码 子 表
译
复 制 Hale Waihona Puke 录 和 翻三、中心法则的补充
1、遗传信息可以从RNA→DNA
• 1970年,巴尔的摩(D· Baltimore)和梯 明(H· M· Temin)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 现一种酶,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他 们称这种酶为依赖RNA的DNA多聚酶(逆 转录酶)巴尔的摩和梯明于1975年荣获诺贝 尔奖。
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的提出 中心法则的发展 中心法则的完善 中心法则面临的挑战
一、中心法则的发现
1、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
• 1909年,伽罗德(A· E· Garrod)在《先天性 代谢差错》一书中,描述了黑尿病基因与尿黑 酸氧化酶的关系。 • 1941年比德尔(G· W· Beadle)与塔特姆 (E· L· Tatum)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的 假说,认为基因通过酶起作用。
中心法则
合成蛋白质的 “生产线”
mRNA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 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 一过程叫做 翻译 。
mRNA的碱基序列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P 65
AUG
甲硫
GAA GCA
谷 丙
UGU
半胱
CCG
脯
AGC
丝
AAG
赖
CCG
脯
问题:氨基酸是怎样运送到核糖体上的呢?
tRNA
G C A A C C
G GA G C C
G A A A G G
U U U C C A
引物酶合成引物(RNA),为复 制准备
C A C G C A A C C G GA G C C G A A A G G
A A A C C T C G G A A C T T T C C A G T G C G T T G G
核苷酸链
脱氧核糖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一条核糖核苷酸链
DNA的复制
(1)双链;反向平行;双螺旋; (2)外侧: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不变) 内侧: 碱基排列;(顺序可变)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的复制(动画)
DNA
滑 动 夹 子
解 旋 酶
DNA引物酶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H
DNA连接酶
C G T T G G A A A C C T C G G A A C T T T C C A
G C A A C C G T T G G
G GA G C C
G A A A G G
A A A
T
G G
A A
U U U C C A
C A C G C A A C C
中心法则的修正与发展内容
中心法则的修正与发展内容一、中心法则的产生1957 年,克里克提出,在DNA与蛋白质之间,RNA可能是中间体。
1958 年,他又提出,在作为模板的RNA 把氨基酸携带到蛋白质肽链的合成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中间受体。
根据这些推论, 他提出了著名的连接物假说, 讨论了核酸中碱基顺序同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之间的线性对应关系, 并详细地阐述了中心法则。
克里克所设想的受体很快被证明tRNA。
1961年,雅可布( JACOB F) 和莫诺( MONOD J) 证明在DNA 同蛋白质之间的中间体是mRNA。
随着遗传密码的破译, 到60 年代基本上揭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这样, 就得到了中心法则的最初的基本形式。
中心法则的最初的基本形式二、逆转录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修正克里克最初设想的中心法则, 并没有排除遗传信息由RNA 向DNA 的逆向传递。
但当时绝大多数生物学家都认为, 自然界的生物体并不需要这种逆向传递。
然而, 通过1960 到1970 这十年的研究, 坦明(TEMIN H)和巴梯摩(BALTIMORE D) 等发现并证实了反转录酶的存在。
1958 年, 坦明开始对RNA 肿瘤病毒( RSV ) 的研究。
RSV 属RNA 病毒。
坦明发现, RSV的行为不同于DNA 病毒, 也不同于一般的RNA 病毒。
大多数病毒与细胞分裂是对抗性的。
当把病毒加到单层细胞培养物上时,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常导致感染细胞的死亡。
而感染了RSV 的雏鸡细胞, 非但存活下来, 而且转化成能继续分裂并且产生新病毒颗粒的癌细胞。
感染RSV 大鼠细胞转化成了能分裂的癌细胞, 但不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当把转化了的大鼠细胞与正常的雏鸡细胞融合时, 可以诱发RSV 颗粒的形成。
坦明利用放线菌素D 所做的实验解释了这种现象。
放线菌素D 能抑制以DNA 为模板的RNA 合成, 但不影响以RNA为模板的RNA 合成。
坦明把放线菌素D加到形成RSV 的细胞培养物中,发现全部的RNA 合成都受到了抑制。
知识点-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 下面是4种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 B.乙可表示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
传递方向 • C.丙可表示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
递方向 • D.丁可表示 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资料分析
资料一:RNA和DNA一样, 能进行自我复制 资料二:遗传物质能反过来从RNA流向DNA 资料三:遗传信息也有可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发展
DNA 涵着_核___酸__和__蛋__白__质__这两类生物大 分子之间的相互_联___系__和相互作用。
知识点——中心法则的提出 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内容
克里克的预见 表示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流动方向)
中心法则图解
转录
DNA
RNA 翻译 蛋白质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发展
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根据资料分析 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思考 通过以上三个资料,你认为中心法则应该如何 修改?
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 解析:选A 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中不
包括 DNA复制。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中心法则(Central Limit Theorem)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条基本定理,描述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和的极限分布的性质。
中心法则在统计学和概率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
中心法则最早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
他在1810年的著作《大数定律》中首次提出了类似于中心法则的概念。
然而,真正对中心法则进行系统研究和证明的人是德国数学家莱维(Pierre-Simon Laplace)。
莱维在1820年左右证明了中心法则,但没有对结果进行详细的陈述和解释。
20世纪初,俄罗斯数学家切比雪夫(Pafnuty Chebyshev)对中心法则进行了改进和推广。
他提出了切比雪夫不等式,通过使用方差的概念,更加准确地描述了中心法则。
尽管切比雪夫不等式的结果对于一般分布来说并不精确,但它为后来对中心法则的证明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20世纪20年代,美国数学家菲歇尔(Ronald Fisher)给出了一个更加准确和精确的中心法则的证明。
他使用了数学分析和特征函数的技巧,提出了中心极限定理的一个一般形式。
菲歇尔的证明为后来对中心法则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心法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拓展。
20世纪50年代,英国数学家杰森(Dudley E. G. J. Harris)进一步推广了中心法则的应用范围,提出了极限理论中的中心法则。
随着统计学和概率论领域的发展,中心法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中心法则为统计推断、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使用中心法则,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出相对准确和可信的结果。
总之,中心法则是统计学和概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描述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和的极限分布的性质。
它在18世纪由拉普拉斯首次提出,经过莱维、切比雪夫、菲歇尔等人的研究和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原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中心法则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规律或者原则,这种规律或原则可以被认为是该领域内其他事物的核心或者中心所在。
中心法则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某种规律或原则是该领域内其他事物的核心所在。
中心法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中庸之道”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中庸之道,只有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心法则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规律。
在物理学中,中心法则体现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这种引力是宇宙中的中心所在。
在生物学中,中心法则体现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即物种的进化是生物界的中心所在。
在经济学中,中心法则体现为亚当·斯密的市场自由主义理论,即市场的自由竞争是经济发展的中心所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心法则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管理学中,中心法则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
在教育学中,中心法则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
在医学领域中,中心法则被应用到医疗实践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医疗理念。
中心法则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思想的进步,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通过应用中心法则,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中心法则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社会的需要。
总之,中心法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或原则,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心法则的发展是一种思想的进步,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通过应用中心法则,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中心法则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社会的需要。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的教案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的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历程;2.掌握中心法则的含义和基本原则;3.分析中心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中心法则的提出及背景;2.中心法则的基本原则;3.中心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引入中心法则的概念,通过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一个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来引起学生思考。
Step 2:中心法则的提出及背景(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中心法则的提出者及背景,如:弗兰克尔在二战期间被囚禁在纳粹集中营中,亲身经历了人类最黑暗的时刻,但他却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中心法则,成为了心理学界的经典理论之一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展示二战期间的集中营景象,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Step 3:中心法则的基本原则(2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中心法则的基本原则,如:人们的生命价值是来自于他们的内在价值,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物质条件;人们的内在价值存在于每个人的中心,通过寻找和发展自己的中心,人们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2.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中心法则的含义和应用,如:当一个人把追求自己的梦想、发展自己的才能作为生活的中心,他就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Step 4:中心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5分钟)1.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运用中心法则来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如:当遇到压力和困境时,通过回归内心中自己的中心,找到自己的动力和方向,就能够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探讨中心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及其效果。
Step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心法则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鼓励学生运用中心法则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四、师生互动1.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心法则的含义和应用。
2.教师与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其发展中心法则(Centering Principle)是一种心理学原则,源自于心理学家Eugene Gendlin的研究。
该原则提出了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感觉和直观体验上,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个人问题。
中心法则的提出主要源于Gendlin对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当患者表达不舒服的情绪或感受时,只有简单地“诚实地去感受”,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感受的体验上,才能有助于整个治疗过程。
这个现象促使Gendlin进一步探索人们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对话。
经过多年研究,Gendlin提出了中心法则,认为人们的身体感觉是一种直观直接的知觉,具有比语言更原始、更具代表性的特征。
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觉上,人们可以更真实地感受自己的情绪、思维和感受,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洞见。
中心法则认为,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到身体感觉上,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到他们内部的体验,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个人问题。
首先,中心法则在心理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帮助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觉和直观体验上,治疗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个人问题。
例如,当患者面对焦虑或压力时,治疗师可以引导他们观察自己身体的感受和反应,并通过与这些感受的对话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次,中心法则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
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觉上,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并更准确地识别问题的根源。
这种方法有助于人们作出更明智和有意义的决策,并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中心法则在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觉上,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价值观和内在需求,并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在感受进行对话。
这种对话有助于人们建立更深刻和真实的自我认识,并推动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
最后,对中心法则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身体感觉在认知和情绪调节中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
中心法则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中心法则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中心法则是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其在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及普遍规律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是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石,并为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统一指明了方向,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克里克最初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1957年,克里克提出,在DNA与蛋白质之间,RNA可能是中间体。
1958年,他又提出,在作为模板的RNA同把氨基酸携带到蛋白质肽链的合成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中间受体。
根据这些推论,他发表了《论蛋白质的合成》一文,提出了著名的连接物假说,讨论了核酸中碱基顺序同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之间的线性对应关系,并详细地阐述了中心法则。
克里克所设想的受体很快被证明为tRNA。
1961年,雅可布(F.Jacob)和莫诺(J.Monod)证明在DNA同蛋白质之间的中间体是mRNA。
随着遗传密码的破译,到60年代基本上揭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这样,就得到了中心法则的最初的基本形式。
克里克在提出中心法则时,根据当时有限的资料,把中心法则的公式表述为“DNA→RNA→蛋白质”。
它说明遗传信息在不同的大分子之间的转移都是单向的,不可逆的,遗传信息只能从DNA到RNA(转录),从RNA到蛋白质(翻译)。
这两种形式的信息转移在所有生物的细胞中都得到了证实。
2.修正后的中心法则内容通过1960到1970这10年的研究,巴尔的摩(DBaltimore)和梯明(HMTemin)等发现并证实了反转录酶的存在,使反转录现象得到了公认。
反转录酶(逆转录酶)的发现,曾使科学界震动不小。
但克里克马上解释说,他并没有说过信息不能从核酸转移到核酸上,反转录同中心法则没有矛盾,只不过是把信息从一种形式的核酸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核酸上而已,而在这两种形式的核酸中,碱基配对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
然而,以后的发现愈来愈表明信息转移方式可能有其多样性,以致连克里克本人后来也承认,他最初表达遗传信息传递观念时,误解了“法则(Dogma)”一词,如果现在重新表达这一概念,应称之为“中心假说(Central Hypothesis)”,以清楚表明这一概念并非是确定不变的事实,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设。
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其发展
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其发展
考点详解
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其发展知识点包括中心法则提出人及内容、中心法则与生物种类的关系、中心法则体现了DNA的两大基本功能、对中心法则各过程的分析等部分,有关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其发展的详情如下:
中心法则提出人及内容
1.提出人:克里克。
2.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也称信息流)
中心法则与生物种类的关系
(1)能分裂的细胞及噬菌体等DNA病毒的中心法则。
(2)烟草花叶病毒等大部分RNA病毒的中心法则。
(3)HIV等逆转录病毒的中心法则。
(4)不能分裂的细胞
中心法则体现了DNA的两大基本功能
(1)传递遗传信息:通过DNA复制完成,发生于亲代产生子代的生殖过程或细胞增殖过程中。
(2)表达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完成,发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对中心法则各过程的分析
过程模板原料碱基互
补配对
方式
产物实例
DNA的复制DNA→DNA
DNA
的两
条链
A、T、C、G
四种脱氧
核苷酸
A→T
T→A
C→G
G→C
DNA
以DNA
作遗传物
质的生物
DNA的转录DNA→RNA
DNA
的一
条链
A、U、G、C
四种核糖
核苷酸
A→U
T→A
C→G
G→C
RNA
几乎所
有生物。
中心法则的修正与发展及其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逆转录现象对中心法则修正与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09102106王怡慧一、中心法则的产生1957 年, 克里克提出, 在DNA 与蛋白质之间, RNA 可能是中间体。
1958 年, 他又提出, 在作为模板的RNA 把氨基酸携带到蛋白质肽链的合成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中间受体。
根据这些推论, 他提出了著名的连接物假说, 讨论了核酸中碱基顺序同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之间的线性对应关系, 并详细地阐述了中心法则克里克所设想的受体很快被证明为tRNA。
1961 年, 雅可布( JACOB F) 和莫诺( MONOD J) 证明在DNA 同蛋白质之间的中间体是mRNA。
随着遗传密码的破译, 到60 年代基本上揭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这样, 就得到了中心法则的最初的基本形式DNA mRNA图1 中心法则的最初的基本形式二、逆转录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修正克里克最初设想的中心法则, 并没有排除遗传信息由RNA 向DNA 的逆向传递。
但当时绝大多数生物学家都认为, 自然界的生物体并不需要这种逆向传递。
然而, 通过1960 到1970 这十年的研究, 坦明(TEMIN H) 和巴梯摩尔(BALTIMORE D) 等发现并证实了反转录酶的存在。
1958 年, 坦明开始对RNA 肿瘤病毒( RSV ) 的研究。
RSV 属RNA 病毒。
坦明发现, RSV的行为不同于DNA 病毒, 也不同于一般的RNA 病毒。
大多数病毒与细胞分裂是对抗性的。
当把病毒加到单层细胞培养物上时,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常导致感染细胞的死亡。
而感染了RSV 的雏鸡细胞, 非但存活下来, 而且转化成能继续分裂并且产生新病毒颗粒的癌细胞。
感染RSV 大鼠细胞转化成了能分裂的癌细胞, 但不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当把转化了的大鼠细胞与正常的雏鸡细胞融合时, 可以诱发RSV 颗粒的形成。
坦明利用放线菌素D 所做的实验解释了这种现象。
放线菌素D 能抑制以DNA 为模板的RNA 合成, 但不影响以RNA 为模板的RNA 合成。
沪科版高中第二册《中心法则及其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高中第二册《中心法则及其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内容课程背景本课程是高中物理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的内容与学科知识密切相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思维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心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中心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2.掌握重心和质心的概念;3.理解角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4.能够运用中心法则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中心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1.中心力学的应用及其发展历程;2.角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介绍中心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参考实验演示介绍中心力学的应用及其发展历程;3.基于实际问题,讨论中心力学的应用及其相关原理;4.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促进理解和思考。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1.质心和重心的概念和分析;2.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应用;3.中心力学的基本定律和物理意义;4.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和轨道。
第二部分:中心力学的应用及其发展历程1.宇宙飞行器和卫星的发射和轨道设计;2.极坐标系和中心势场的应用;3.开普勒运动及其守恒性质;4.等距建模法和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的应用;5.中心力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部分: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1.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的物理意义;2.各种物理系统中角动量守恒的应用和分析;3.水平圆周运动和垂直圆环运动的角动量分析。
教学反思本课程以中心力学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和讨论,学生对中心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和完整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讨论等,使学生对中心力学的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亮点:整个课堂中学生为主体,老师只发挥指导、引导作用,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很好,上节课的复习也很好,所以把复习功课(课前测试)和导入一体,复习完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绘图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成功的导入到新课当中,在此提出中心法则的概念。
合作讨论的时候也展现小组内的合作力,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较抽象的内容,让学生从四个实例中阅读自己找出原理并师生一起总结,效果较好。
不足:因课前测试时间较长,课前测试和导入花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讲的时间短。
整改措施:中心法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所以花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懂得、掌握,做了及时巩固,课前测试的时候只提出转录翻译的含义,不要重复它们的概念和过程。
而且这节分两课时,我下节课时补充再讲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并做相关巩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