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附答案(1)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及答案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及答案导学案:第一部分:认识再塑生命的人1. 请简要介绍再塑生命的人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你认为再塑生命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请列举至少三点。
3. 请结合实例说明再塑生命的人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第二部分:如何成为再塑生命的人1. 你认为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再塑生命的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 请提出至少三条具体的行动建议,帮助自己或他人成为再塑生命的人。
3. 你是否认为再塑生命的人与成功的人有何不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第一部分:1. 再塑生命的人是指那些能够在逆境中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行动和信念影响和帮助他人的人。
在当今社会中,再塑生命的人扮演着积极的榜样作用,激励着更多人勇敢面对困难,并展现出生命的力量和价值。
2. 再塑生命的人应该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态度。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他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气馁不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在过程中不忘帮助他人。
3. 以李娜为例,她是一位再塑生命的人,曾经在职业生涯中遭遇挫折和伤病,但她始终坚持训练、努力拼搏,最终获得了网球大满贯的荣誉,并成为了中国网球的代表。
她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启发了无数人,激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第二部分:1. 要成为再塑生命的人,首先需要建立坚定的信念和目标,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并为此努力奋斗。
同时,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挑战,不被困难所压倒。
2. 行动建议:- 培养自律和毅力的习惯,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 培养同理心和责任心,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成就,传递正能量。
-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坚信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3. 再塑生命的人与成功的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再塑生命的人注重的是如何在逆境中坚强成长,如何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行动感染和帮助他人,展现出生命的力量和价值;而成功的人注重的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获得物质和地位上的成功。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含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远襄镇一中高素萍【学习目标】1.培养概括复述能力2.理解莎莉文老师的精神境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学习作者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重点难点】1、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2、区分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意思及作者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预习】1、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觅食( ) 譬如( ) 小憩( ) 遨游( ) 繁衍()迁徙()......感慨()搓捻()怦怦()浸满()花团锦簇()......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混为一谈:不求甚解:恍然大悟: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3、用心阅读课文内容,想一想,“再塑生命的人”在文中指的是谁?她“再塑”了谁的生命?你是如何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导学】一、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步骤:先独立思考和作答,后小组讨论,统一看法)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2、读了本文,你认为莎利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3、为什么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4、你认为海伦是一位怎样的学生?5、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了到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位语言细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或者对你影响最大的语句,在文中写上旁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心理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概括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1)理清心理活动变化的轨迹,感知莎莉文老师的教学过程。
(2)品味相关心理描写的句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学会感恩【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揣摩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题目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建立起一家家盲人、聋哑人的慈善机构,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打开求知之门(一)不幸的童年五官三残,19个月时(一岁零七个月)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音了。
从一岁零七个月到六岁零九个月,五年多来海伦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二)幸运地遇到了莎莉文老师1、启示真理、给予深爱2、布娃娃见证了我最初打开求知之门的心路历程A(朗读)激动B(朗读)烦躁C(朗读)愧疚井水唤醒了我的灵魂A井房散步B水流手上C拼写水字理解句子: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三、感恩老师(一)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此前:渴望光明、愤怒苦恼、疲倦不堪参考语句:雾中行船的比喻此后:光明、希望、快乐、自由理解语句:1、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2、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3、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二)“再塑生命”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莎莉文老师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感受“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领会莎利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 体会莎莉文老师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感受“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作者简介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 —1968),19世纪(国家)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着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美国的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
”她的主要着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2.背景链接海伦?凯勒一岁半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7岁,海伦?凯勒考进哈佛大学,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
大学期间,她开始写作。
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着作,最着名的是其自传《》。
海伦?凯勒无比敬爱和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人,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永中中学邵朝进【文本分析】《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莎莉文老师以她的大爱和智慧,引领着迷航的海伦,驱散了黑暗和寂静,拉着海伦的手一步步来到温暖的阳光下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
总的来说,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都是不错的选择。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再塑生命的人》这样的记叙文,有了一定学习基础。
在生活经验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老师,对老师们各有千秋的教学方式,也有不同的认识。
但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孩子,她的内心世界是黑暗的,对于这些,学生难以感知出来。
另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能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默读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而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个要求相对有点难度。
【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所做的事。
2.通过分析文中“我”有收获后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能体会莎莉文的形象。
3.通过品味文中重要语句,分析海伦成功的原因,能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学习海伦坚忍不拔的毅力。
4.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说说“再塑生命”的含义。
【学习探究】【任务1】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都做了哪些事,完成下列表【设计分析】:第三单元学习的阅读策略,要求学生学习默读,一气呵成读全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附答案

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 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学习作者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学习难点】1.侧面描写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2.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人物链接】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着名的女、、、社会活动家。
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着作。
其中最着名的有:《》《》《石墙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出生于美国。
5岁时因一场(俗称沙眼)失去大部分视力。
1880年10月进入盲人学校。
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
从帕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 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传奇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与世长辞。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搓捻..( ) 繁衍.( ) 迁徙.( ) 觅.食( ) 譬.如( ) 栖.息( ) 小憩.( ) 花团锦簇.( ) 冥.思遐想( )2.解释下列词语。
[实用参考]《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实用参考]《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728a05915f804d2b16c1db.png)
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莎莉文老师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感受“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领会莎利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体会莎莉文老师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感受“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作者简介海伦·凯勒(HelenKeller)(1880—1968),19世纪(国家)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美国的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
”她的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2.背景链接海伦•凯勒一岁半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优质参考文档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7岁,海伦•凯勒考进哈佛大学,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
大学期间,她开始写作。
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
海伦•凯勒无比敬爱和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人,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再塑生命的人优秀教案知识与能力1、积累搓捻、企盼、繁衍等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学习她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3、领会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及高超的教育艺术。
过程与方法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的独特性。
3、找出文中有关“爱”的句子并进行仿写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1、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2、海伦的对光明的渴望。
教学难点什么是爱及海伦成功的因素。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以及她的老师的有关材料,课外能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自备道具,让一位学生蒙住眼睛,塞住耳朵,从台前走回座位,并谈自己的感受。
刚才我们通过这个游戏感受到了聋盲人生活的不容易,那么对于既看不见,又听不见,也不会说话的海伦·凯勒来说的人来说,她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是谁把她从黑暗、无声、无语的世界拯救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海伦·凯勒写的《再塑生命》。
二、作者简介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小嘴也不会说话了。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 •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 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
备的精神品质学习作者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学习难点】
1. 侧面描写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2. 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人物链接】
海伦凯勒(1880 年6月27 日- 1968 年6月1日),美国着名的女、、、社会
活动家。
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87 年与莎莉文
老师相遇。
1899 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 年6月1日逝世,
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着作。
其中最着名的有:《》《》《石墙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
机构,1964 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之一。
安妮•莎莉文,1866 年4月出生于美国。
5岁时因一场(俗称沙眼)失去大部分视力。
1880 年10月进入盲人学校。
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
从帕
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 年3月,安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安妮用极大的爱心、
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
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的
少女,直至进入大学。
1936 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传奇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与世长辞。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搓捻()繁衍()迁徙()觅食()譬如()
栖息()小憩()花团锦簇()冥思遐想()
2. 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
繁衍:
迁徙: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课文解读】
1. 题目“重塑生命的人”中“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谁重塑谁的生命
2. 自读课文并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老师的哪些事迹
3. 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研读品味】
1. 课文1-5段,作者在莎莉文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迎接南方的春天”有什么含义
3. 第4段描写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第6段中“立即跑下楼去”的“跑”字有何表达效果
【句段解读】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
”
2.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以第—人称真实地记述了本文叙述了老师教识字,认识事物
的过程,赞扬了老师 __________ 技术,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__________ 和。
【拓展延伸】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耳聋后的贝多芬:用牙齿衔着指扌车棒放在键盘上,用心灵感受着每一个音符,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运抗争,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
★高位截瘫的张海迪:躺在床上,对着镜子,反复矫正口形,朗读外语单词,以至于嘴唇都磨出了血泡仍坚持不懈,最后成为中国残疾女性的骄傲。
★着名史学家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耻,不辍笔耕,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史记》。
★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着名作家。
答案:
【自主学习】
1. 搓捻(cu o ni a n )繁衍(y a n )迁徙(x 1 ) 觅食(mi )譬如(p i ) 栖息(q i ) 小憩(q i ) 花团锦簇(c u ) 冥思遐想(m ng)
2.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课文解读】
1. “再塑生命的人”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利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 ①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
③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3.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她站在台阶上等待。
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
【研读品味】
1. 给下文莎莉文老师的耐心, 淳淳教导作了很好的铺垫, 埋下了伏笔铺垫:1. 沙利文老师到来的时间
2. 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
3. “我”当时的状态:愤怒,苦恼, 疲倦不堪
4. “我”心里渴望着光明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意义, 凸显了文章主次
2. “迎接南方春天”一语双关,表面上上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为春天,更深的含义是说莎莉文老师是“南方的春天” ,将使“我”处在冷冻中的心灵复苏,从而暗示“我”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
3. 写出了作者在没有遇到莎莉文老师、没有受到教育之前,那种无助、彷徨、苦闷的心理状态以及内心对“光明”的渴望。
这样写从侧面烘托了莎莉文老师对“我” 的重要性,为下文的描述做铺垫。
4. “跑”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我”最初取得成功的喜悦和兴奋。
【句段解读】
1. 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 这个句子有表里两层含义.表面上是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和感悟, 事实上作者也阐述着做人的深层真理 ----------- 永不放弃和感恩知足的心;引发了对世界万物认识的
愿望和生命旅程充满了崭新希望的联想。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述了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
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 ____________ 艺术,表达了作者对
莎莉文老师的由衷的赞美 __________ 和—感激之情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