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 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练习】△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并延长与圆M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此时AO最大,根据AB先求AM,再根据BC与BO的比值可得圆M的半径与圆A半径的比值,得到MO,相加即得AO.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C、A’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
初中数学解题模型专题讲解42---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5 / 19
Q
A
P
O
【分析】Q 点满足(1)∠PAQ=45°;(2)AP:AQ= 2 :1,故 Q 点轨迹是个圆. 连接 AO,构造∠OAM=45°且 AO:AM= 2 :1.M 点即为 Q 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 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 Q 的轨迹圆.
Q
M
P
A
O
【练习】如图,点 P(3,4),圆 P 半径为 2,A(2.8,0),B(5.6,0),点 M 是圆 P 上的 动点,点 C 是 MB 的中点,则 AC 的最小值是_______.
引例 2: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作 AQ⊥AP 且 AQ=AP.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Q
A
P
O
【分析】Q 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 AP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90°得 AQ,故 Q 点轨迹 与 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
P F
E
B
D
C
【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 F 点运动路径长与 P 点相同,P 从 E 点
运动到 A 点路径长为 8,故此题答案为 8.
13 / 19
【2013 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 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 2 3 的一个定点,AC ⊥x 轴于点 M,交直线 y=-x 于点 N,若点 P 是线段 ON 上的一个动点,∠APB=30°,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
【思考 1】: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以 AP 为一边作等边△APQ.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豆瓜定理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 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 点出发探讨Q 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 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 中点.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 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 点始终为AP 中点,连接AO,取AO 中点M ,则M 点即为Q 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 是OP 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 ∽△ 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 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 三点共线,由Q 为AP 中点可得:AM=1/2AO .Q 点轨迹相当于是P 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分析】Q 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 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 AO;考虑AP=AQ,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 P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结论】( 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 ∠PAQ=∠OAM ; (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 AP:AQ=AO:AM ,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 Q 与 P 的关系相当于旋转 + 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 ”圆得圆, “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 P 、 Q ,可称点 P 为 “主动点 ”,点 Q 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 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 P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 AP:AQ 是定值).【思考1】: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 A 为定点,连接AP ,以AP 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QA【分析】Q 点满足(1)∠PAQ=60°;(2)AP=AQ,故Q 点轨迹是个圆:考虑∠ PAQ=60°,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 MAO=60°;考虑AP=AQ,可得Q 点轨迹圆圆心M 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 AQM .A【小结】可以理解AQ 由AP 旋转得来,故圆M 亦由圆O 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 与AQ 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 是圆O 上一个动点, A 为定点,连接AP,以AP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 在圆O 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 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 PAQ=45°;(2)AP:AQ= 2: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 OAM=45°且AO :AM = 2 :1.M 点即为Q 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 AMQ .即可确定点Q 的轨迹圆.Q【练习】如图,点 P ( 3,4),圆 P 半径为 2,A (2.8,0),B (5.6,0),点 M 是圆 P 上的动点, 点 C 是 MB 的中点,则 AC 的最小值是 .取 BP中点 O ,以 O 为圆心, OC 为半径作圆,即为点 C 轨迹.当 A 、C 、O 三点共线且点 C 在线段 OA 上时, AC 取到最小值,根据 B 、 P 坐标求 O ,利用 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 OA ,再减去 OC 即可.分析】 M 点为主动点, C 点轨迹:2016 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 Rt △ABC 中,AC=BC= 2 2 ,点 P 在以斜边 AB 为直径的半 圆上, M 为 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 A 运动至点 B 时,点 M 运动的路径长为【分析】考虑 C 、M 、 P 共线及 M 是 CP 中点,可确定 M 点轨迹:取 AB 中点 O ,连接 CO 取 CO 中点 D ,以 D 为圆心, DM 为半径作圆 D 分别交 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 EF 即为 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 M 点与 P 点轨迹关系, 可直接得到 M 点的轨迹长为 P 点轨迹长 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 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 ABCD 中, AB 2 5 ,O 是 BC 边的中点,点 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 OE=2,连接 DE ,将线段 DE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90°得 DF , 连接 AE 、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分析】 E 是主动点, F 是从动点, D 是定点, E 点满足 EO=2 ,故 E 点轨迹是以 O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F考虑 DE ⊥DF 且 DE=DF ,故作 DM ⊥DO 且 DM =DO ,F 点轨迹是以点 M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 OM ,与圆 M 交点即为 F 点,此时 OF 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 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 OM ,减去 MF 即可得到 OF 的最小值.F练习】 △ABC 中,AB=4,AC=2,以 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 BCDE ,BD 、 CE 交于点O ,则线段 AO 的最大值为【分析】考虑到 AB 、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 AB ,将 AC 看 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 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 AO 的最大值.根据 AC=2,可得 C 点轨迹是以点 A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接下来题目求 AO 的最大值, 所以确定 O 点轨迹即可, 观察 △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 形,锐角顶点 C 的轨迹是以点 A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所以 O 点轨迹也是圆, 以 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 M 即为点 O 轨迹圆圆心.B连接 AM 并延长与圆 M 交点即为所求的点 O ,此时 AO 最大,根据 AB 先求 AM , 再根据BC 与 BO 的比值可得圆 M 的半径与圆 A 半径的比值, 得到 MO ,相加即得 AO .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 最大值.A 、C 、A '共线时,可得 AOA'引例:如图, P 是直线 BC 上一动点,连接 AP ,取 AP 中点 Q ,当点 P 在BC 上运 动时, Q 点轨迹是?【分析】当 P 点轨迹是直线时, Q 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 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 、Q 向 BC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M 、N ,在运动过程中, 因为 AP=2AQ ,所以 QN始终为 AM 的一半, 即 Q 点到 BC 的距离是定值, 故 Q 点 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 △A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AQ=90°且 AP=AQ ,当点 P 在直线BC 上运动时,求 Q 点轨迹?分析】 当 AP 与 AQ 夹角固定且 AP:AQ 为定值的话, P 、 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 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 Q 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 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 Q 点轨迹线段.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 P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 AP:AQ 是定值).轨迹之线段篇AP N M结论:P、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 PAQ(当∠ PAQ≤90时°,∠ P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AQ(由△ABC ∽△ AMN,可得AP:AQ=BC:MN)A【2017 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10,BD=4,BE=2,点P 从点 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当点P 从点 E 运动到点 A 时,点 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_ .【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 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 E 点运动到 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P 12013 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 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 2 3 的一个定点, AC ⊥ x 轴于点 M ,交直线 y=-x 于点 N ,若点 P 是线段 ON 上的一个动点,∠ APB=30°, BA ⊥PA ,则点 P 在线段 ON 上运动时, A 点不变, B 点随之运动. 求当点 P 从点 O 运动到点 N 时,点 B 运动的路径长是 _____________ .分析】根据∠ PAB=90°,∠APB=30°可得:AP:AB= 3:1,故 B 点轨迹也是线段, 且 P 点轨迹路径长与 B 点轨迹路径长之比也为 3:1,P 点轨迹长 ON 为 2 6,故B 点轨迹长为 2 2 .【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 -3,0),点 B 是 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 C 、D 在x 正半轴上, 以 AB 为边在 AB 的下方作等边 △ABP ,点 B 在 y 轴上运动时,取两特殊时刻: (1)当点 B 与点 O 重合时,作出 P 点位置 P1;( 2)当点 B 在 x 轴 上方且 AB 与 x 轴夹角为 60°时,作出 P 点位置 P2.连接 P1P2,即为 P 点轨迹.yByAMOPNC上运动,故可知 P 点轨迹也是直线.是等边三角形且 B 点在直线根据∠ ABP=60°可知: P 1P 2与y 轴夹角为 60°,作 OP ⊥ P 1P 2 ,所得 OP 长度即为最 小值,OP2=OA =3,所以 OP=3 .2【2019 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E 为 BC 上一点,且 BE=1,F 为 AB 边 上的一个动点, 连接 EF ,以 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 △EFG ,连接 CG ,则 CG 的最小值为.【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F 点看成是由点 B 向点 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 F 点轨迹是线段, 故 G 点轨迹也是线段, 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 初始时刻G 点在 G 1位置,最终 G 点在G 2位置( G 2不一定在 CD 边),G 1G 2即为 G 点运动轨迹.CG 最小值即当 CG ⊥ G 1G 2的时候取到,作 CH ⊥G 1G 2于点 H ,CH 即为所求的最 小值.CG 最小值,可以将A .2 B .4 C .6 D .8根据模型可知: G 1G 2与 AB 夹角为 60°,故 G 1G 2⊥ EG 1. 过点 E 作 EF ⊥CH 于点 F ,则 HF 所以 CH= 5 ,因此 CG 的最小值为2AD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 “瓜豆原理 ”,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 从动点与 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 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 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 而 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2016 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 y 2 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 A ,连接 AOx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 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 C ,满足动时,点 C 始终在函数 y k 的图像上运动,若 tan ∠ CAB=2,【分析】 ∠ AOC=90°且 AO:OC=1:2,显然点 C 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 分别作AM 、 CN 垂直 x 轴,垂足分别为 M 、N ,连接 OC ,易证 △AMO ∽△ ONC ,∴ CN=2OM , ON=2AM ,∴ ON ·CN=4AM ·OM ,故 k=4×2=8.13G 1E =1, CF= CE ,22AC=BC ,当点 A 运则 k 的值为( )HG 2【思考】若将条件 “tan ∠ CAB=2”改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 ”,k 会是多少?【练习】如图, A (-1,1),B ( -1,4),C (-5,4),点 P 是△ABC 边上一动点,连接OP ,以OP 为斜边在 OP 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 △OPQ ,当点 P 在△ABC 边上运动一周时,点 Q 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 _______ .yO【分析】根据 △O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 Q 点运动轨迹与 P 点轨迹形状相同, 根据 OP:OQ= 2 :1 ,可得 P 点轨迹图形与 Q 点轨迹图形相似比为 2 :1 ,故面积 比为2:1,△ABC 面积为 1/2 ×3×4=6 ,故 Q 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 3.【小结】 根据瓜豆原理, 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 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x【练习】如图所示, AB=4,AC=2,以 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BCD , 连接 AD 并延长至点 P ,使 AD=PD ,则 PB 的取值范围为 __________ .考虑到 AP=2AD ,故 P 点轨迹是以 N 为圆心, 2 2 为半径的圆, 即可求出 PB 的取 值范围.P分析】固定 AB 不变,AC=2,则 C 点轨迹是以 A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以 BC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BCD ,则 D 点轨迹是以点 M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
中学数学最次噩梦瓜豆原理
中学数学最次噩梦瓜豆原理
瓜豆原理是主从联动轨迹问题,主动点叫做瓜,从动点叫做豆,瓜在直线上运动,豆的运动轨迹也是直线;瓜在圆周上运动,豆的运动轨迹也是圆。
关键是作出从动点的运动轨迹,根据主动点的特殊位置点,作出从动点的特殊点,从而连成轨迹。
平面内,动点Q随着动点P的运动而运动,我们把点P叫做主动点,点Q叫做从动点;当这两个动点与某个定点连线的夹角一定,且与该定点距离之比一定时(简记为“定角、定比”),易判断两个动点与定点构成的三角形形状一定,大小可能变,此时两个动点的轨迹形状相同。
因此,如果掌握了瓜豆原理,那么对于中学数学中的一些轨迹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瓜豆原理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创立的一种思想方法和人生观。
瓜豆原理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要遵循自然界的一些规律和原则,以达到和谐、平衡、适度地生活的境地。
由此产生了瓜豆原理,它认为人们的发展和生活也应该像农夫种植瓜豆一样,要遵循一些规律和原则。
瓜豆原理包含了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适者生存:瓜豆原理中的核心理念是适者生存。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与定位,不要匆忙跟从别人的脚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迸发出自己的光芒。
2.和谐发展:瓜豆原理强调了事物在发展中要保持和谐的境界。
在自然界中,瓜和豆都是有自己的生长环境和空间,共存互利,相互支持。
人们要学会与周围的事物保持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存在,体谅别人的难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3.适度发展:瓜豆原理认为,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适度发展。
像瓜和豆一样,如果一味追求过大的发展,往往会导致问题产生。
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适度的去追求幸福和成功。
在事业上,不要贪得无厌;在生活上,不要奢望太多。
只有适度地发展,才能够充分享受生活,减少悔恨与失落。
4.随缘而动:瓜豆原理中有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叫做“随缘而动”。
瓜与豆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农夫看到其中一种情况不妥,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这告诉我们,人们在生活中也要灵活、机智地应对变化和挑战。
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该学会调整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消极地抗拒和逃避。
瓜豆原理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和成长,也可以用来指导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在组织中,瓜豆原理告诉我们要注重团队的和谐与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形成互补的合作关系。
在社会中,瓜豆原理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存在,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总之,瓜豆原理是人们在生活中要遵循的一种思想方法和人生观。
初中数学瓜豆原理
初中数学瓜豆原理
瓜豆原理是指对于有限集A和B,若A与B的并集等于整个宇集,且A与B的交集为空集,则A与B的元素个数之和等于整个宇集的元素个数之和。
数学表达式为:
A ∪
B = A + B
其中,A ∪B 表示A和B的并集中的元素个数,A 和B 分别表示A和B 的元素个数。
瓜豆原理常用于计算组合问题,例如在一个班级中,有15位男同学和10位女同学,从中选出3名同学组成小组,其中至少要包含一位女生,那么可以使用瓜豆原理来计算总方案数,即:
总方案数= 选出3名同学的方案数- 不包含女生的方案数
= C(25,3) - C(15,3)
= 2300
其中,C(n,m)表示从n个元素中选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初中数学最值系列问题之瓜豆原理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初中数学有一类动态问题叫做主从联动,这类问题应该说是非常出题,好多优秀老师都在研究它,原因是它在很多名校模考的时候经常出现,有的老师叫他瓜豆原理,个人理解可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吧,主动点运动的轨迹是什么,则从动点的轨迹就是什么。
也有的老师叫他旋转相似,或者手拉手。
我感觉这类问题在解答的时候需要有轨迹思想,就是先要明确主动点的轨迹,然后要搞清楚主动点和从动点的关系,进而确定从动点的轨迹来解决问题,但在解答问题时,要符合解不超纲的原则,所以最后解决问题还是用到了旋转相似的知识,也就是动态手拉手模型,下面整理一些题目来集中训练一下这类题目,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涉及的知识和方法:知识:①相似;②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③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垂线段最短;④点到圆上点共线有最值。
方法:第一步:找主动点的轨迹;第二步:找从动点与主动点的关系;第三步:找主动点的起点和终点;第四步:通过相似确定从动点的轨迹,第五步:根据轨迹确定点线、点圆最值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主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从动点),根据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
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 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练习】△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并延长与圆M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此时AO最大,根据AB先求AM,再根据BC与BO的比值可得圆M的半径与圆A半径的比值,得到MO,相加即得AO.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C、A’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2017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013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 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 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根据∠P AB=90°,∠APB=30°可得:AP:AB,故B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点轨迹路径长与B,P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x正半轴上,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分析】求OP是等边三角形且B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与点O重合时,作出P点位置P1;(2)当点B在x轴上方且AB与x轴夹角为60°时,作出P点位置P2.连接P1P2,即为P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2019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GABCDEF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G 2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016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的值为( )A .2B .4C .6D .8【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CN=2OM,ON=2AM,∴ON·CN=4AM·OM,故k=4×2=8.【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是等边三角形”,k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1,1),B(-1,4),C(-5,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连接OP,以OP为斜边在OP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P在△ABC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分析】根据△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点运动轨迹与P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OQ,可得P点轨迹图形与Q,故面积比为2:1,△ABC面积为1/2×3×4=6,故Q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即可求出PB 的取值范围.。
初三数学瓜豆原理
初三数学瓜豆原理
瓜豆原理是数学里的一个经典问题,它的具体形式是这样的:如
果有m个瓜和n个豆,它们总共有多少种选择方式呢?根据瓜豆原理,可以得出这个选择方式的总数为m+n。
那么,为什么可以使用瓜豆原理呢?实际上,瓜和豆是两个相互
独立的选择,也就是说,选择瓜的决策不会影响到选择豆的决策,反
之亦然。
因此,我们可以将选择瓜和选择豆的决策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事件,它们各自有m和n种选择。
按照乘法原理,两个事件的选择方式总数
为m×n。
然而,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选择瓜和选择豆这两个事件是“或”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求的是两个事件的选择方式总数之和。
根据加法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事件的选择方式总数为m+n,
这就是瓜豆原理的内容。
总之,瓜豆原理是一种十分常见而且有用的数学方法,可以用来
解决各种复杂的计数问题。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瓜豆原理是由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提出的一种数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它主要用于求解最值问题,即找出一组数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瓜豆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比较两组数中较大的数与较小的数的差值来判断最值的大小。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瓜豆原理及其应用。
瓜豆原理由瓜数和豆数组成,瓜数表示较大的数,而豆数表示较小的数。
根据祖冲之的定义,如果瓜数大于或等于豆数,那么瓜数减豆数的差值就是最值;如果瓜数小于豆数,那么瓜数减豆数的差值的相反数就是最值。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最值=瓜数-豆数。
瓜豆原理主要应用于以下三种常见的数学问题:1.最大值问题:对于一组数中,我们要找出最大的数。
这时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一个数作为瓜数,将其余所有数作为豆数,然后将瓜数减去豆数的差值作为最大值。
如果瓜数大于或等于豆数,那么最大值就是瓜数减豆数的差值;如果瓜数小于豆数,那么最大值就是瓜数减豆数的相反数。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找出以下一组数中的最大值:2,5,7,3,9、我们可以将9作为瓜数,将2,5,7,3作为豆数。
然后我们计算瓜数减豆数的差值9-2=7、因此,最大值为72.最小值问题:对于一组数中,我们要找出最小的数。
这时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一个数作为瓜数,将其余所有数作为豆数,然后将瓜数减去豆数的差值作为最小值。
如果瓜数大于或等于豆数,那么最小值就是瓜数减豆数的差值的相反数;如果瓜数小于豆数,那么最小值就是瓜数减豆数的差值。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找出以下一组数中的最小值:4,8,3,6,1、我们可以将1作为瓜数,将4,8,3,6作为豆数。
然后我们计算瓜数减豆数的差值1-4=-3、因此,最小值为-33.最值范围问题:对于一组数中,我们要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
这时我们可以先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将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的差值作为最值范围。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找出以下一组数中的最值范围:6,9,2,5、我们可以先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为9,最小值为2、然后我们计算最值范围9-2=7、因此,最值范围为7总结起来,瓜豆原理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数学方法,适用于解决最值问题。
瓜豆原理---主从联动(放缩旋转)
瓜豆原理---主从联动(放缩旋转)
首先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出自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它实质上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
在这里,我们类比的是,在一类动点问题中,一个动点随另一个动点的运动而运动,我们把它们分别叫做主动点和从动点,主动点怎么动,从动点就跟着怎么动,即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双动点问题。
瓜豆原理实质就是双动点运动轨迹问题,主动点是瓜,从动点是豆,瓜在直线上运动,豆的运动轨迹就是直线,瓜在圆周上运动,豆的运动轨迹就是圆。
瓜豆原理的条件是,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为定量,主动点和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为定量。
瓜豆原理将几何中最难的双动点问题,用通俗易懂成语描述出来,让我们不仅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而且将找动点轨迹这一有难度的问题成功的化解,用旋转加位似来解决,从而帮我们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
瓜豆原理就是几何最值问题中的一朵奇葩。
瓜豆瓜豆,主从联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瓜圆豆圆,瓜线豆线;
定角定比,放缩旋转。
中考专题:最值问题之瓜豆原理
中考专题 ----- 路径之瓜豆原理知识必备一、旋转及性质1.旋转的定义:一个图形绕点沿定方向旋转定的角度;2.旋转三要素:①旋转中心(绕哪个点转);②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③旋转角度;3.旋转的性质:①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与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即旋转前后图形全等;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间的夹角等于旋转角.二、位似及性质1.位似的定义:若两个图形F和F的点之间可以建立一对应关系,并且满足:①每组对应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O;②每组对应点都在点O的同侧或异侧;③对每组对应点A 和OAA',有4 k(k为常数),则称图形F和F位似,k叫位似比;OA2.位似三要素:①位似中心(关于哪个点位似);②位似方向(同侧或异侧);③位似比(等于相似比);3.位似的性质:成位似的两个图形必相似:把一个几何图形变换成与之位似的图形,叫做位似变换;利用位似变换可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若位似比大于1,则通过位似变换把原图形放大;若位似比小于1.则通过位似变换把原图形缩小。
方法提炼一.旋转作图问题1:在平面内有两点A.B.请将点B绕点人按顺时针方向旋转40°.二、位似作图1问题2:如图:.已知线段AB,请以点A为位似中心1为位似比,在同侧将线段AB进行位似3变换。
「三、模型建立1 / 13(一)旋转变换问题3:(1)如图14-2-5,已知等腰Rt^APQ.其中A为定点,根据旋转作图的经验,请你说说: 点Q可以看作点P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2)如图14-2-6.若改为等边AAPQ呢?⑶如图1-27.若改为任意等腰4APQ(其顶角为o)呢?问题4:在问题3中,若点P在一条定直线l上运动,其他条件不变如图14-2-8至图14-2-10 所示,请问:点Q的运动路径是什么?它可以看作点P的路径如何而来?问题5:在问题4中,若将“定直线1”改为“定。
0〃 .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如何?反思:这里是“圆生圆”;注意:点Q所在的轨迹圆圆心0’也是原来的圆心0定点A经过相应的旋转而来;2 / 13总结:这里仅牵扯到“旋转变换”不妨称P 为主动点。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 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练习】△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并延长与圆M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此时AO最大,根据AB先求AM,再根据BC与BO的比值可得圆M的半径与圆A半径的比值,得到MO,相加即得AO.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C、A’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2017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013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 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 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根据∠P AB=90°,∠APB=30°可得:AP:AB,故B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点轨迹路径长与B,P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x正半轴上,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分析】求OP是等边三角形且B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与点O重合时,作出P点位置P1;(2)当点B在x轴上方且AB与x轴夹角为60°时,作出P点位置P2.连接P1P2,即为P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2019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GABCDEF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G 2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016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的值为( )A .2B .4C .6D .8【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CN=2OM,ON=2AM,∴ON·CN=4AM·OM,故k=4×2=8.【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是等边三角形”,k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1,1),B(-1,4),C(-5,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连接OP,以OP为斜边在OP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P在△ABC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分析】根据△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点运动轨迹与P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OQ,可得P点轨迹图形与Q,故面积比为2:1,△ABC面积为1/2×3×4=6,故Q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即可求出PB 的取值范围.。
初中数学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
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0),B(,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 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 =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3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瓜豆原理是指一种以制约关系为基础的对事物进行分类和鉴别的原理。
它得名于瓜豆科植物的实验室研究中的发现,但它的范畴远不止于瓜豆科
植物,适用于广泛的领域。
瓜豆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事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对比,来判
断一个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它假设存在一个事物的最佳状态或极限,通过
与极限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分辨和评估事物。
瓜豆原理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经济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生物
学等。
在经济学中,瓜豆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供需关系和价格波动。
在生态
学中,瓜豆原理可以用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心理学中,瓜豆原理可以用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决策。
瓜豆原理的应用可以带来许多益处。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
解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对最值进行对比,我们可以识别事物的优点和
不足。
其次,瓜豆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通过评估事物与
极限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案。
然而,瓜豆原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最值只是事物属性的一部分,很
多事物的特征无法用一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来准确描述。
此外,最值往往是
时空相关的,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最值。
总之,瓜豆原理是一种以制约关系为基础的对事物进行分类和鉴别的
原理。
它通过对事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对比,来判断一个事物的特征
和属性。
瓜豆原理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带来许多益处。
然而,它也有
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中考最值—瓜豆原理问题
中考数学最值——瓜豆原理问题【问题背景】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此引申出“种圆得圆,种线得线”称之为瓜豆原理。
【知识储备】①相似;②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③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垂线段最短;④点到圆上点共线有最值。
【模型分析】①条件:○O外有一定点A,P为圆上一动点,连接AP,Q为线段AP的中点。
②问题:P在何处时,QP的值最小。
③方法:第一步:找主动点的轨迹;第二步:找从动点与主动点的关系;第三步:找主动点的起点和终点;第四步:通过相似确定从动点的轨迹;第五步:根据轨迹确定点线、点圆最值。
轨迹总结:常见的是线段和圆。
【经典例题】如图,点P(3,4),⊙P的半径为2,A(2.8,0),B(5.6,0),M是⊙P 上的动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
【巩固训练】类型一:轨迹是圆的最值问题练习1: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C=2√2,点P在以斜边AB为直径的半圆上,M为PC的中点。
当点P沿半圆从点A运动至点B时,点M运动的路径长是( )A.√2πB.πC.2√2D.2练习2:如图,正方形ABCD中,AB=2√5,O是BC边的中点,点E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2,连接DE,将线段D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DF,连接AE,CF。
求线段OF长的最小值。
练习3:△ABC中, AB=4,AC=2,以BC为边在三角形外做正方形BCDE,连接BD,CE交于点O,则线段AO的最大值为。
练习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0),B(5,0),点P为线段AB外一动点,且PA=2,以PB为边作等边△PBM,则线段AM的最大值为()A.3B.5C.7D.√21练习5:如图,已知△ABC中,∠ACB=90°,BC=4,AC=8,点D在AC上,且AD=6,将线段AD绕点A旋转至AD’,F为BD’的中点,连结CF,则线段CF的取值范围。
类型二:轨迹是线段的最值问题练习6:如图,在等边△ABC中,AB=10,BD=4,BE=2,点P从点E出发沿EA方向运动,连结PD,以PD为边,在PD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当点P从点E运动到点A 时,点F运动的路径长是_ __。
初中最值之瓜豆原理
初中最值之瓜豆原理瓜豆原理,即通过充分利用已知信息来求解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最值问题,例如“在一组数中找出最大值”、“在一段长度为10m的绳子上剪出两段,使得两段绳子的乘积最大”,这时我们可以运用瓜豆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最值问题时,我们需要找出一种方法来确定最大值或最小值。
瓜豆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利用问题给出的已知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分析,最终得到最值。
首先,我们需审视已知信息。
在求解问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进行分析。
例如,在寻找一组数中的最大值时,我们要注意给出的数是否有界限。
如果给出的数中存在一个最大值,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来找到最大值。
其次,我们需要分类讨论。
在问题中,往往会给出一些限定条件,这些条件具有不同的性质,可以通过分类讨论来加以利用。
例如,在寻找一段绳子的最大乘积问题中,我们可以分类讨论绳子剪断的位置,分别计算出在不同位置剪断下的乘积,最后比较得出最大乘积。
然后,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进行具体计算。
例如,在求寻找一组数的最大值时,我们可以将问题抽象为“找到其中一个数,使得该数大于等于其他所有数”。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用变量和不等式来表示该数与其他数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求解。
接着,我们进行推理和计算。
在建立了数学模型后,我们根据问题的给出条件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以求出最值。
例如,在寻找一段绳子的最大乘积问题中,我们可以根据分段位置进行推理,计算出不同位置下的乘积,最后比较大小得到最大乘积。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验证。
在求解最值问题后,我们应该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如果所得结果与已知条件相符,则说明我们的解是正确的。
总结起来,初中最值之瓜豆原理强调了通过充分利用已知信息来求解问题。
它提醒我们要审视已知信息、进行分类讨论、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和计算以及进行合理的验证。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 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练习】△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并延长与圆M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此时AO最大,根据AB先求AM,再根据BC与BO的比值可得圆M的半径与圆A半径的比值,得到MO,相加即得AO.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C、A’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2017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013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的一个定点,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 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 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根据∠P AB=90°,∠APB=30°可得:AP:AB,故B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点轨迹路径长与B,P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x正半轴上,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分析】求OP是等边三角形且B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与点O重合时,作出P点位置P1;(2)当点B在x轴上方且AB与x轴夹角为60°时,作出P点位置P2.连接P1P2,即为P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2019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GABCDEF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G 2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016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 =-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的值为( )A .2B .4C .6D .8【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CN=2OM,ON=2AM,∴ON·CN=4AM·OM,故k=4×2=8.【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是等边三角形”,k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1,1),B(-1,4),C(-5,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连接OP,以OP为斜边在OP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P在△ABC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分析】根据△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点运动轨迹与P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OQ,可得P点轨迹图形与Q,故面积比为2:1,△ABC面积为1/2×3×4=6,故Q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即可求出PB 的取值范围.。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y
k
的图像上
运动,若tan∠CAB=2,则k的值为( )
y
x
A
C
A.2
B.4
C.6
D.8
O
x
B
【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 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
∴CN=2OM,ON=2AM,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 点的最值. 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 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 为常规思路.
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
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
【 引 例 】 如 图 , △ A P Q 是 等 腰 直 角 三 角 形 , ∠ PA Q = 9 0 ° 且 A P = A Q , 当 点 P 在 直 线 B C 上 运 动 时 , 求 Q
【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 ●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 ●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 ●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 ●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
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
引 例 3 : 如 图 , △ A P Q 是 直 角 三 角 形 , ∠ PA Q = 9 0 ° 且 A P = 2 A Q , 当 P 在 圆 O 运 动 时 , Q 点 轨 迹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在辅助圆问题中,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即可求出关于动点的最值.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P,但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Q,当然P、Q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P点出发探讨Q点运动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一、轨迹之圆篇引例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Q为AP中点.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Q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O有什么关系?考虑到Q点始终为AP中点,连接AO,取AO中点M,则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半径MQ是OP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小结】确定Q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A、Q、P始终共线可得:A、M、O三点共线,由Q为AP中点可得:AM=1/2AO.Q点轨迹相当于是P点轨迹成比例缩放.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引例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作AQ⊥AP且AQ=AP.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Q【分析】Q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Q,故Q点轨迹与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引例3:如图,△APQ是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2AQ,当P在圆O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考虑AP:AQ=2:1,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O:AM=2:1.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2.【模型总结】为了便于区分动点P、Q,可称点P为“主动点”,点Q为“从动点”.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Q【结论】(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 AQ=∠OAM;(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与P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思考1】: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一边作等边△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Q点满足(1)∠P AQ=60°;(2)AP=AQ,故Q点轨迹是个圆:考虑∠P AQ=60°,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MAO=60°;考虑AP=AQ,可得Q点轨迹圆圆心M满足AM=AO,且可得半径MQ=PO.即可确定圆M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小结】可以理解AQ由AP旋转得来,故圆M亦由圆O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均等于AP与AQ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思考2】如图,P是圆O上一个动点,A为定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考虑:当点P在圆O上运动时,如何作出Q点轨迹?【分析】Q点满足(1)∠P AQ=45°;(2)AP:AQ1,故Q点轨迹是个圆.连接AO,构造∠OAM=45°且AO:AM:1.M点即为Q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有△AOP∽△AMQ.即可确定点Q的轨迹圆.【练习】如图,点P(3,4),圆P半径为2,A(2.8,0),B(5.6,0),点M是圆P上的动点,点C是MB的中点,则AC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M点为主动点,C点为从动点,B点为定点.考虑C是BM中点,可知C点轨迹:取BP中点O,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圆,即为点C轨迹.当A、C、O三点共线且点C在线段OA上时,AC取到最小值,根据B、P坐标求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OA,再减去OC即可.【2016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C =BC=P 在以斜边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A 运动至点B 时,点M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__.【分析】考虑C 、M 、P 共线及M 是CP 中点,可确定M 点轨迹:取AB 中点O ,连接CO 取CO 中点D ,以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D 分别交AC 、BC 于E 、F 两点,则弧EF 即为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M 点与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M点的轨迹长为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2018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O 是BC 边的中点,点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 =2,连接DE ,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DF ,连接AE 、CF .求线段OF 长的最小值.OABCDE F【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EO =2,故E 点轨迹是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F考虑DE⊥DF且DE=DF,故作DM⊥DO且DM=DO,F点轨迹是以点M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直接连接OM,与圆M交点即为F点,此时OF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OM,减去MF即可得到OF的最小值.【练习】△ABC 中,AB =4,AC =2,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BCDE ,BD 、CE 交于点O ,则线段AO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AB CDE O【分析】考虑到AB 、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AB ,将AC 看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AO 的最大值.根据AC =2,可得C 点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OEDCBA接下来题目求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O 点轨迹即可,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顶点C 的轨迹是以点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所以O 点轨迹也是圆,以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M 即为点O 轨迹圆圆心.连接AM 并延长与圆M 交点即为所求的点O ,此时AO 最大,根据AB 先求AM ,再根据BC 与BO 的比值可得圆M 的半径与圆A 半径的比值,得到MO ,相加即得AO .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A 、C 、A ’共线时,可得AO最大值.A'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二、轨迹之线段篇引例: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引例】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Q2AB CQ1【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 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2017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 =10,BD =4,BE =2,点P 从点E 出发沿EA 方向运动,连结PD ,以PD 为边,在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 ,当点P 从点E 运动到点A 时,点F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A【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F 点运动路径长与P 点相同,P 从E 点运动到A 点路径长为8,故此题答案为8.【2013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 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 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____.【分析】根据∠P AB=90°,∠APB=30°可得:AP:AB,故B点轨迹也是线段,且P点轨迹路径长与B,P点轨迹长ON为B点轨迹长为【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D在x正半轴上,以AB为边在AB的下方作等边△ABP,点B在y轴上运动时,求OP的最小值.【分析】求OP是等边三角形且B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知P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B与点O重合时,作出P点位置P1;(2)当点B在x轴上方且AB与x轴夹角为60°时,作出P点位置P2.连接P1P2,即为P点轨迹.根据∠ABP =60°可知:12P P 与y 轴夹角为60°,作OP ⊥12P P ,所得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 2=OA =3,所以OP =32.【2019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GABCDEF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G 2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2016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A ,连接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B ,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 ,满足AC =BC ,当点A 运动时,点C 始终在函数ky x=的图像上运动,若tan ∠CAB =2,则k的值为( )A .2B .4C .6D .8【分析】∠AOC=90°且AO:OC=1:2,显然点C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分别作AM、CN垂直x轴,垂足分别为M、N,连接OC,易证△AMO∽△ONC,∴CN=2OM,ON=2AM,∴ON·CN=4AM·OM,故k=4×2=8.【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是等边三角形”,k会是多少?【练习】如图,A(-1,1),B(-1,4),C(-5,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连接OP,以OP为斜边在OP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P在△ABC边上运动一周时,点Q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_______.【分析】根据△O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点运动轨迹与P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OP:OQ,可得P点轨迹图形与Q,故面积比为2:1,△ABC面积为1/2×3×4=6,故Q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3.【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练习】如图所示,AB =4,AC =2,以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连接AD 并延长至点P ,使AD =PD ,则P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ABCDP【分析】固定AB 不变,AC =2,则C 点轨迹是以A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以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CD ,则D 点轨迹是以点M考虑到AP =2AD ,故P 点轨迹是以N 为圆心,即可求出PB 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