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_诗经击鼓创作背景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鉴赏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鉴赏《国风·邶风·击鼓》是《》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击鼓击鼓其,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居处?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兮,不我信兮。
译文及注释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⑴:鼓声。
其,即“”。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袁公(袁可立)家庙记》:“考钟,坎坎击鼓。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
⑻(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居处?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
⑽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⒀活:借为“”,相会。
⒁:远。
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鉴赏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
合二国之好也”。
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
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
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
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
……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
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
……《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
”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
(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
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这首诗讲述了一个男子,曾对妻子许下了诺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意思是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变老。
然而一场战争,让他和妻子分隔两地,无法相守在一起。
残酷的战争,似乎没个尽头,男子感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妻子的身边,他想起当年曾跟妻子说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可是现在自己回不去了,他的内心无比惆怅,又无可奈何,于是连续发出“吁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感慨。
意思是:哎!和妻子分离这么久了,又相隔这么远,这真是不让我活了,让我失信于妻子。
这两句话中的“于嗟”就是感慨、叹息。
“阔”指阔别,久别。
“洵”指远,远离。
“兮”,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这里诗人连用了四个“兮”,两个“于嗟”,这个感慨是非常强烈的,它表达的是人生的无限酸楚。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前面说的那个男子,他都经历了什么?第一章,“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镗”形容击鼓的声音,嗵嗵不断的鼓声,暗示那个男子的国家处在战备状态,他生活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土国城漕”,是指修筑城池,加强国防。
“我独南行”,由于国家处在战备状态,有些人留在国内,修筑城池,有些人需要离开家乡,远征别的国家。
那个男子就被征调了,他需要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执行任务。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这句话点明了那个男子干什么去了。
他跟从一个叫孙子仲的将领,去调停陈国与宋国的关系,就是劝说两国别打仗了,重归于好。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不我以归”,就是不让我归,可能是调停陈、宋两国的关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驻扎在那里,所以,那个男子就回不去了。
他想念家里的妻子,于是忧心忡忡。
就这样过了许多年,那个男子始终不能回家,他感到了绝望。
于是,第三章说,“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爰”是于此的意思,就是在这里、在此。
“于以”,指在何处。
这两句是说,那个男子和他的部队,他们在这里居,他们在这里处,他们在这里丧失战马。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诗经赏析《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诗经赏析《击鼓》诗经赏析《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诗经《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击鼓其镗,敲鼓声音响镗镗,踊跃用兵。
诗经《击鼓》原文及赏析
击鼓[先秦] 诗经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分类标签: 战争诗作品赏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诗经赏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各种诗歌体裁,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二百零五篇。
其中包括风、雅、颂三类诗歌。
《击鼓》是《诗经》中的一篇。
它叙述了秦军两名武士与晋军中一名勇将斗勇,最后“三捷”的故事。
全诗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这首诗通过描写两个人在战场上同时击鼓进行比赛的场面,反映了作者对秦国统治者穷兵黩武、贪得无厌和晋国民众团结一致,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是说这两位击鼓勇士皆武艺高超,可与保卫祖国的城池相抗衡。
“朝夕”,指早晚,意思是白天黑夜都手执武器,随时准备迎敌作战。
“鼓”,即战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争开始了。
首先交战的是秦国的两位勇士,他们个个身穿铁甲,手持兵器。
斗了好几个回合,仍不分胜负。
秦军的一员骁将跃马挺枪,杀奔前来。
而勇士却跃下马来,迎着敌将走上去。
就在二人枪马相交之际,那名勇士使出一招擒贼先擒王的绝招,立刻将那骁将擒获。
两位勇士获胜了,并且也将战利品运回了秦营。
这两位勇士,正是秦穆公麾下的勇将——先轸与白乙丙。
他们屡建奇功,被封为上大夫,地位仅次于王室成员。
在此次击鼓进军的战斗中,二人又联手杀死了晋国一员勇将。
然而此刻,这两位秦国武士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手执兵器,准备厮杀。
不一会儿,双方再次交战,勇士们互不相让,誓不罢休,在车轮战的模式中决出了胜负。
不过这次胜利者是秦国的勇士。
秦穆公知道了此事后,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犒劳勇士,并赏给他们大量财物。
勇士们豪爽地接受了这份礼物,而且对穆公非常忠诚。
当一位老者走近勇士,仔细打量时,发现勇士竟然面貌奇丑,肤色黝黑。
秦穆公大惊,不敢声张,急忙令人牵来五匹好马送给勇士,告诉他要用马换人,免得引起别人的猜疑。
从此,这位丑陋的勇士便留在秦国效力,并娶了穆公的女儿穆姬为妻。
此诗以出征壮士的慷慨悲歌为主要内容,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
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导读: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诗经击鼓全文以及翻译
诗经击鼓全文以及翻译导语:《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作品原文击鼓其镗⑴,踊跃用兵⑵。
土国城漕⑶,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⑷,平陈与宋⑸。
不我以归⑹,忧心有忡⑺。
爰居爰处⑻?爰丧其马?于以求之⑼?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⑽,与子成说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⑿,不我活兮⒀。
于嗟洵兮⒁,不我信兮⒂。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镗(tāng):鼓声。
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
城:修城。
国:指都城。
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
契,合;阔,离。
⑾成说(shuō):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白话译文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
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诗经击鼓赏析
诗经击鼓赏析
《击鼓》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以下是对其的赏析:
这首诗以击鼓为背景,描绘了一位士兵对战争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人通过对鼓声的描绘,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澎湃和对战争的无奈。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诗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而“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则表现了士兵的孤独和无奈。
接着,诗人用“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来描述战争的目的,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质疑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家乡的描绘,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表现了士兵对归家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倦。
而“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则表现了士兵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命运的担忧。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士兵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既有对战争的谴责,也有对和平的向往,是《诗经》中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
《击鼓》诗经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是中国史上第一部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击鼓的译文及注释
击鼓的译文及注释
《击鼓》是佚名的诗作。
译文如下: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如下:
《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
主人公被迫从军南征,调停陈、宋两国关系,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以往事与现实进行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
诗经邶风击鼓译文
诗经邶风击鼓译文《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诗经邶风击鼓译文,希望大家喜欢!诗经邶风击鼓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诗经邶风击鼓的原文及注释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诗经邶风击鼓的鉴赏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传》认为是指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姚际恒则认为是说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为救陈而被晋所伐一事(《踌经通论》)。
《国风·邶风.击鼓》全文解释及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全文解释及赏析《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题解:征夫的内心情怀【原文】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释】①镗: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爱: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感叹词。
阔:远离、⑩洵:远。
【译文】战鼓敲得咚咚响,奔腾跳跃练刀枪。
国人挑土修漕城,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联合陈国与宋国。
不许我们回家乡,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哪里丢失我的马?让我哪里去寻找?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
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想要生还难上难。
可叹生死长别离,山盟海誓成空谈。
【赏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诗经中可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媲美。
一个是庶民对妻子的誓言,一个是庶民对心仪女子的求爱,一个忧伤一个愉悦,都是非常朴直的表达。
先秦的人活得更亲近自然,更天性,高兴了唱不高兴也唱。
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写在纸上四平八稳的,都是唱出来的。
飞流直下的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的清脆响亮。
但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怎及“死生契阔”苍凉沉郁?在那首诗里,与伊人即使对面相隔,也只是凡尘的一条河,只要有勇气,还是可以渡过河洲去试着亲近心上人的。
古诗击鼓翻译赏析
古诗击鼓翻译赏析《击鼓》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前言】《国风·邶风·击鼓》诗共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一说战士互相勉励之辞),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注释】⑴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
城:修城。
国:指都城。
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哪里。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
契,合;阔,离。
⑾成说: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翻译】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
哀叹你我相离远,没有缘分相会和。
哀叹你我相离远,无法坚定守信约。
【鉴赏】《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
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击鼓原文及翻译诗经全文
击鼓原文及翻译诗经全文摘要:1.诗经简介2.击鼓诗篇概述3.击鼓原文及翻译4.击鼓诗歌鉴赏5.击鼓诗篇的现实意义正文:【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汇集了先秦时期的众多诗歌,共计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篇160篇,雅篇105篇,颂篇40篇。
诗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描绘社会风貌的写实诗,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的抒情诗。
击鼓诗篇是《诗经》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击鼓诗篇概述】《击鼓》是一首描绘战场景象的诗歌,主题为战争与和平。
诗中通过描绘战士们击鼓前行、奋勇杀敌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为国家、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
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乱中受苦百姓的同情。
【击鼓原文及翻译】击鼓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翻译:击鼓声镗镗,战士踊跃战斗。
国内筑城国外漕,我独向南行。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之地。
不能让我归家,心中忧愁不已。
【击鼓诗歌鉴赏】《击鼓》一诗以战士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动词,如“击鼓”、“踊跃用兵”、“南行”等,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同时,诗人通过“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的表达,传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击鼓诗篇的现实意义】《击鼓》诗篇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它让我们反思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
在全球范围内,战争仍在不断发生,带给人们痛苦与哀伤。
通过学习《击鼓》,我们应更加珍惜和平生活,为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同时,诗篇中也展现了战士们为国家、民族英勇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击鼓》诗篇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_诗经击鼓创作背景
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_诗经击鼓创作背景《国风·邶风·击鼓》是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赏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诗经击鼓主题思想结合周代礼乐文化背景
诗经击鼓主题思想结合周代礼乐文化背景《击鼓》
佚名〔先秦〕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结合周代礼乐文化背景来看此诗的主旨: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套制度瓦解了,世道大乱,史称“礼崩乐坏”。
贵族们为了权和利,彼此征战不息,所以自古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孔子向往周公之礼,既是他对春秋乱世的不满,也是他对西周道德礼制的向往。
《击鼓》恰恰是一首描写卫国将士出征时的内心情感冲突的诗。
诗人以一个“独”字,表达了对“土国城漕”者的羡慕。
正是这个“独”字使诗歌“怨”的主题显得更加突出,为诗歌后三章感情的进发作好了铺垫。
而“我独南行”和“与子偕老”的矛盾,则将诗歌情感推向了高潮,把将士出征时的“死生之思,室家之念,
绊结愁叹”最终转化为对幸福生活的绝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_诗经击鼓创作背景
《国风;邶风;击鼓》是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
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
所以“活”是“佸”
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
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
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
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翻译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诗经击鼓原文和注释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⑴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
⑻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
⑽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远。
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诗经击鼓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
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
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
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
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
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
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