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的饮食文化对环境的适应,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对地理环境和饮食文化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一、饮食文化概述饮食是人们的第一要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药补不如食补”,等等。
居家七宝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都与饮食有关。
最初,饮食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生理需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人们的饮食技巧、饮食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而饮食文化的本质就是探讨在何种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和吃了如何等问题。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学者们从人地关系、历史地理学、饮食文化功能、饮食行为以及哲学等多种角度对饮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研究。
但关于饮食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标准,观点较多,众说不一。
概括来说,我们认为:饮食文化是某一个地区在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人们围绕饮食形成的饮食行为和规范的总和。
饮食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
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饮食材料来源、饮食材料加工、膳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的色香味形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食物保存储藏环境所反映的饮食团体和饮食方式等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英国人见面谈天气,美国人见面问“How are you?”,中国人见面则问“你吃了吗?”。
自古吃穿住用行,中国的吃始终是第一位的。
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且已经演变成一种无可替代的中国精神。
中华饮食经过五千年的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目前风味众多,流派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食材和菜品的种类丰富多样。
我国地域的广博性与气候的多样性为饮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原料和调料,进而形成了各地独具风味的菜系。
其次,中国的“吃文化”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以下就我国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比南方低,到了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所以当我们去到北方地区时,就会发现当地人的饮食多以面食为主,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在北方是最常见的东西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却不一定受到他人的喜好。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
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但作为南方人,大米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我国的南方地区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再加上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农作物种植的需要,所以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很多地方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稻米、小麦。
在保证粮食生产正常气候宜人各方面富足的情况下临海地区的城市成为目前中国大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那里的人们一方面通过农业种植获得食物,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渔捞经济和淡水养殖获得水产食物。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
再说说我国的西部地区。
我国的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谚语看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浅析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姓名:游佳学号:12012001853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虽然对其含义有很多解释,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将广义的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饮食文化就属于这三个层次中的物质文化。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与饮食相关的俗语谚语以及词语,如“药膳不如食补”、“食色性也”、“脍炙人口”等。
而早在汉晋以来,中国的饮食风俗就已经呈现出了南北差异,晋朝张华《博物志》中就有“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的说法。
到了宋代,饮食有了明显的地域流派。
这些流派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域来区别的。
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区间交流的加强,不同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人们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不同角度对各地各民族饮食进行了研究。
其中地理环境对于饮食文化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形成我国丰富饮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将从食材、饮食习惯、烹饪手法等方面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
其作用方式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人们更加依赖环境,自然条件中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而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理环境之中,多样性也十分明显的被展现出来。
体现在饮食文化上,也是丰富多彩。
首先在食材的选择上,古来便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尤其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就地取材成为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居住在深山的人,食材多以山珍野味为主,如云南楚雄的农村地区,每年六七月份是采菌子的时节,菌类不仅多,吃法也多样。
居住在海边的人,海鲜菜是特色,江河湖周围,则以河鲜为主。
这些是比较大致的一个划分。
美食地理学探索地域对美食的影响
美食地理学探索地域对美食的影响美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域因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资源、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等因素,孕育出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美食地理学旨在研究地域对美食的影响,深入探索地理背后的美食秘密。
一、地理环境与农产品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生长和品质。
例如,华南地区丰富的热带水果资源得益于该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组成。
这些水果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于世。
同样地,气候和土壤状况对于葡萄酒的生产产地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法国、意大利、智利等地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孕育出了世界知名的葡萄酒产区。
二、地域文化与传统烹饪地域文化是美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自身的历史、社会、宗教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传统烹饪方法和菜肴。
例如,在意大利,披萨和意大利面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代表,这与该地区的面粉产业和传统的烘焙技术有关。
同样地,日本的寿司和刺身以其精致的制作工艺和新鲜的海鲜而享誉全球,彰显了日本人对细节和质量的追求。
三、地理交流与跨文化美食地理交流使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相互交融。
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各地的美食越来越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
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当地的美食选择,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例如,墨西哥的辣椒、法国的奶酪和印度的咖喱等食材和调味品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材料。
跨文化美食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体验,使人们可以在家乡畅享各地风味美食。
四、地理景观与美食旅游地理景观是美食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
许多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如画的农田而成为美食旅游胜地。
例如,法国的葡萄园、日本的茶园、意大利的橄榄园等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在这些地方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品尝到当地的美食文化,享受着一种独特的美食与地域经验。
结语美食地理学的探索揭示了地域对美食的深刻影响。
地理环境塑造了农产品的生长条件,地域文化孕育了传统烹饪和菜肴,地理交流丰富了跨文化美食,而地理景观则成为美食旅游的重要吸引力。
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作者:李罗洺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年第02期饮食属于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中国有着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而一些饮食文化也是一个地区的特色和象征,由此可以看出饮食文化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进行合理融合,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市场。
本文针对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人们对我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促进我国饮食文化旅游行业稳定发展。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自身温饱,而饮食文化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广泛的重视。
饮食文化旅游就是针对消费者对于美食和美食文化的向往,而开设的旅游活动项目。
另外,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是能够吸引旅游者注意力,能够开发更多旅游消费的饮食种类、饮食文化等因素的总称。
但是,我国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环境便对我国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造成一定影响。
现针对这一点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完善的发展建议,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开发我国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是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对于一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来说,人们能够从中发掘出有着当地特色的美食。
而这些美食能够有效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该地区,由此也能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稳定发展,也可以有效推广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
因此,可以看出,饮食文化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但是,因各个地区会因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因素等影响产生不同的饮食习惯,所以,人们应明确地理环境对于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影响,进而为当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提供保障。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在海陆地区。
中国幅员辽阔,海陆兼备,而且各海陆位置都会对当地居民饮食习惯以及文化造成影响。
例如,河流较为密集的平原地区,鱼类是其主要的物产和食物,因此当地居民的淡水鱼烹饪手法有其自己的特色,而且经验也相当丰富。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前言篇一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
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
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
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
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_卢宏
第24卷第2期2012年4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4,No.2Apr.,2012收稿日期:2011-11-19;修订日期:2011-12-09.作者简介:卢宏(1970-),男,四川省广元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酒店管理及旅游线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卢宏(烟台南山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山东龙口265706)摘要: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
主要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各因素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在进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应特别重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12)02-0033-04饮食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1],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
“食”也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旅游者外出旅游离不开美食。
因此,挖掘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在饮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是自然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可用来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以及与饮食相关的其它文化事象等因素的总和。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者、相关旅游企业经营者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里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笔者主要分析各种地理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形成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
1自然地理因素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影响1.1地形的影响中国地形多样,基本地形类型齐全。
中国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加之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蔬菜品种繁多,饲养猪、牛、鸡、鸭等畜禽,淡水鱼丰富。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联系
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 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 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
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 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 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 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 会形成巨大反差。即便是在同 一区域,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也 会导致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欧洲的气候特点适合大面积 种植农作物,因为在历史上欧洲是 个多战的地域,经常是吃着饭忽然 打仗,加之人口较少,往往形成全 民皆兵的状态,所以面包成为了他 们的主食,因为吃起来最方便,最 迅速,而做起来又相对简单,对其 他设施要求较低. 欧洲的纬度更高更寒冷,所 以欧洲人多进食较易消化热量又 较大的食物,如面包,牛肉等, 适当的蔬菜,这是为了迅速的为 身体提供热量,因为这个传统所 以他们身体更壮一些。
结论:
地理环境和饮食文化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但随着世界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日益频繁,这种差距会逐渐趋于融合, 形成世界饮食文化的和谐繁荣。
谢谢大家!
1.3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具有保护作用。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崎岖的山地、长年寒冷的冰天雪地、 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原始森林、大片沼泽地区等。由于这些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与周围地区很少联系,也使其饮食文化免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保持自己独有的特性。
如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由于破碎的地形和原始森林的保护作用,使 面积不大的高原区疏散分布着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且历史上彼此之间文化 联系薄弱,近乎相互割裂和隔绝状态,因此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特定的环境里 形成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并保留至今,因而这里也成为我国民族独特食品 和风味食品最多的地区。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地域广阔,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从北至南、从东至西,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明显,这与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的气候和地形存在显著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各地的农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以北方的饮食文化为例,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相比南方较少雨水,因此北方人以小麦为主食,如馒头、面条等。
而南方地势低湿,气候湿润,多雨水,使得南方农作物的种植以稻米为主,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如盖饭、粥等。
这种不同的主食选择和饮食习惯,正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还影响着各地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
例如,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依靠当地的野味和山珍来补充营养,如四川的野生菌类和山区的野生动物。
而沿海地区则依赖于海产品,以海鲜为主要食材,如广东的海鲜酱油蒸鱼和福建的海鲜拼盘等。
此外,中国各地的烹饪方式也因地理环境而异。
北方地区多以炒、煮、炖等方式烹调食物,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更倾向于清蒸、炒等轻怜烹饪方式,更能凸显食材的鲜美。
再次,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各地都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交织,进一步塑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例如,四川地势崎岖,多山地,大自然条件使得四川人民能够得到丰富的天然调料,因此四川菜以麻、辣为主,成为中国最有名的麻辣菜系之一、而江西因为地处亚热带,长江流经,各种水果种类丰富,因此江西菜在川赣菜的基础上翻出了更多的菜品,并且差异较大,以味道清鲜酥脆为特点,与其他地方菜系显得不同。
总之,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中国各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气候的差异影响了主食选择,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各地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的原因。
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饮食知识,还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联系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联系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质、水源和土地类型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农
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比如,气候温和多雨的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而干旱地
区适宜种植小麦。
由此形成的种植方式和农作物的选择会进一步影响当地
的饮食结构。
同样,畜牧业的发展也受制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如草原地区
适宜养殖牛羊,而高山地区适宜养殖山地家禽。
因此,地理环境为当地饮
食文化提供了特定的农作物和畜牧业基础。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食物的加工和烹饪方式。
不同的地理环境为
当地人民提供了不同的加工工具和烹饪技术。
比如,沿海地区发展了鱼干、鱼脯等防腐加工技术,便于保存海鲜食材。
而山区地区则发展了腌制、腌
渍和腌晒食品的工艺,以便在冬季等食材短缺时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这些
独特的加工和烹饪方式也成为地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人文地理环境也对饮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历史、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等都会对当地的
饮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伊斯兰教国家禁止食用猪肉,因此在穆
斯林地区猪肉几乎不作为传统食材。
而佛教国家则提倡素食,素菜成为当
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宗教和民俗习惯在当地饮食文化中反映
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体系。
浅探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浅探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首先,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饮食资源。
在中国的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有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地貌,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生物资源,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得以由丰富的食材延展开来。
从宽广的草原到漫长的海岸线,从温暖的南方到寒冷的北方,每个地区都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烹饪传统。
例如,中国的大江南北与相对应的气候条件,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在南方的广东省,墙角处涂上聪明劲的酱油广泛地应用于蒸,烤和炒菜;而北方的山西则在凉菜制作上下了大功夫,其主要原因是南方比北方更适合养殖农业,所以南方的饮食文化以肉类来为特色。
反之,北方由于地理原因农业生产更困难,就以面食、小米粥等乡村性风味的食物为主要特色,白凉粉、爆炒黄豆、花甲、冬阴功汤等北方特色小吃都逐渐流行起来。
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还影响到了饮食的制作与保存。
南方的气候潮湿,温度高,很容易导致食物的腐烂,造成食品的浪费。
由于多雨天气,南方人常常采用腌制、蒸菜、油炸等方式来保存食物。
相反的是,北方气温较低,保存方式相对简单,晾干和冷藏为常用方式。
据说在农历十月八的重阳节,许多北方地区的老人家喜欢制作鲜肉月饼,放置在室外经严冬寒冷的天气来保存。
历经岁月的进化,福建鹅肉熏制、北京糖葫芦烘烤、辽宁的酱肉等等小吃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慢慢地推陈出新。
最后,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人们的选择偏好。
在“山高水远”的内陆地区,当地人口味鲜美、辣味浓郁且喜欢吃酸的食物。
而在南方,由于气候较为潮湿,食材味道不够鲜美,因此南方人多喜欢吃甜的食物。
烘烤食品,在南方发展不足,随处可见的是油炸和蒸食。
气候寒冷的地区,人们大多喜欢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牛、羊肉;而气温较高的地区,则更嗜爱鱼肉等易消化的清淡食品,在华南地区的海滨城市,以海鲜为首选食品。
因此,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人们的口味和饮食文化不仅是由饮食的制作和烹饪技术慢慢演变而成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塑造。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是多变而复杂的,它受到了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农业发展以及地域特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国地域广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地理环境包括海洋、平原、高原、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
海洋环境提供了丰盛的海产品,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山脉和高原地区则提供了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为中国饮食文化提供了多样化的食材,丰富了菜肴的种类和口味。
其次,中国拥有多样的气候条件。
北方地区干燥寒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等为主,饮食以面食为主;南方地区湿润温暖,农作物以稻谷、大豆等为主,饮食以米食为主。
气候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各地的农作物类型和饮食习惯,北方人崇尚面食,而南方人则更偏爱米饭。
而在气候变化的不同季节,人们的饮食也会有所调整,如夏季偏好清凉食物,冬季则偏重温热的食物。
再者,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耕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注重农耕的气候规律,孜孜不倦地实践并总结了农历阴阳历、节气等农事规律。
这些农事规律对于农作物的选择、播种、收获以及储存都有具体的要求。
农业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如百姓食谱中常见的“早定三分”,指每餐约占饮食总量的三成,剩下的“留有七成”,留作储存之用,以保证温饱。
最后,中国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菜系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湘菜、鲁菜等。
民族文化也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元素,如蒙古族的烤全羊、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等。
这些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总体而言,中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是多样而丰富的。
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农业文明和地域特色等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地理和饮食的关系简短资料
1.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影响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还与当地的物产、文化历史等一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以植物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形成这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中国的饮食习惯:中国人民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以热食、熟食为主。
据说这是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饪技术的发达有关。
很早以前,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在南朝时的厨师烹饪技术就非常高超,非常令人惊叹。
中国人在饮食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就是聚食制。
这种方式的起源比较早,它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从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就可以知道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在古代,把筷子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
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
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
实际上,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63030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
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2.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影响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还与当地的物产、文化历史等一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以植物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形成这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很早以前,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在南朝时的厨师烹饪技术就非常高超,非常令人惊叹。
中国人在饮食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就是聚食制。
这种方式的起源比较早,它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地理位置对饮食的影响
来到哈尔滨,正宗的俄罗斯大餐是千万不 容错过的。
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如果抱着无中 餐不欢的心情去非洲,肯定「无啥好食」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非洲美食
当地白人平日以吃西餐为主, 经常吃牛肉、鸡肉、鸡蛋和面包, 爱喝咖啡与红茶。南非黑人喜欢吃 牛肉、羊肉,主食是玉米、薯类、 豆类。不喜生食,爱吃熟食。
黑龙江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 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 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 山地,
黑龙江五大特色美食
“炖”
提起炖,那可是满族人的发明。把肉、各 种蔬菜以及粉条、豆制品等放在一起炖,所谓 "烂炖"。
风干香肠
风干香肠,瘦 肉呈红褐色, 肥肉呈乳白色, 质干而柔,越 嚼越香,食而 不腻,回香绵 绵,是极佳的 酒肴。
而秦岭——— 淮河以南地区 ,属 热带、亚热带湿润 气候 ,降水丰沛 , 水网密布 ,水稻广 泛种植 ,因此风味 食品大都用米制成。 如米粉、糕团、粽 于、汤圆、糍粑、 堆油、沙糕等都是 米制品 ,粥和饭的 品种繁多。
我国北方饮食
我们生活的四川——盆地内的美食
四川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大部分位于盆地—— 气候暖潮湿,水汽不易散发,空气相对湿度高——空气湿 度高导致人体排汗不畅,所以当地人多爱吃辣椒 用以辅助出 汗,祛除体内湿气的品种繁多
特色的食品:红油抄手、鸡丝凉面、 灯影牛肉、毛血旺。
灯影牛肉
鸡丝凉面
毛血旺
红油抄手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 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 西藏的地理环境
说到西藏的美食,就不得不提糌粑、 酥油茶、青稞酒。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导致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特别大。
中国饮食文化包括:粤菜文化、湘菜文化、川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所组成。
中国饮食文化不光包括了各地菜系,同时它也融合了各地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
接下来就由小编我向大家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
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
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
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
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
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
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
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
南方人相对精细。
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
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
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
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并外传到中亚、西亚和东南亚。
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都代表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
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
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
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北方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高粱,还伴有各种杂粮,一般以面食为主,如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馄钝、烙饼、面条等,北方菜系比较粗犷且清淡,主要以酱(酱骨架之类的),红烧(红烧肉之流),炖(小鸡炖蘑菇之类)等烹饪技巧为主,煎炸煮焖烩炒,样样俱全,讲究一日三餐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
由于北方独特的水土和地理环境,使得醋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像山西的饮食文化,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山西人嗜好吃面,兼喜汤饭,汤料丰富而鲜美,构成了山西这个由杂麦王国到面食王国的血脉渊源。
南方主要农作物为水稻,一般以米饭为主食。
南方人对事物做工精细,如面食,南方的馒头包子等,是香嫩细滑,个头不大。
海南面食种类繁多,做法也多样,有汤粉,卤面,炒面,炒粉类。
由于沿海地区的环境因素,海南人爱吃海鲜,家家户户的饭桌上必有一条鱼,虾蟹贝类也是海南人的最爱。
海南的吃法崇尚鲜嫩、清淡,很多食物为清蒸,水煮,做的过程中放极少的调料,吃的时候再配以调料蘸着吃。
以海南的白切鸡为例,做法独特。
就是把鸡放在清水里煮,加点盐,大概于八分熟的鸡口感最嫩滑,还有特别的调料,就是用鸡汤拌上葱蒜等作为调料,有的地方还有山茶油或香麻油调配姜丝、蒜茸、桔汁、精盐等制成的佐料,别有一番风味。
南方的粥也与北方有很大的差别,北方的粥比较单一,但南方人,不仅粥里放菜,就连火腿、蛋,肉沫一鼓脑往里放,甚至粽子都裹香肠、鸡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
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著称;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
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
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
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因地理物候的截然不同以至于饮食文化形成了巨大反差。
2.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
这既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
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
但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川、贵重用干辣椒,而湘善用新鲜青椒,这是因为湘与川、贵终年阴湿有所不同,其还有一定的伏旱。
山西黄土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
贵州省许多民族喜欢酸食,这与长江中下游每年的梅雨以及贵州山地气候所造成的“天无三日晴”也有关系。
“南甜北咸”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
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但两者盐的摄入总量差异不大。
3.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食物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下的透熟,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欢焙炒青棵碾为粉末做糍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北气候寒冷,其冷冻食品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成为该区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如冻肉、冻鱼、冻饺子等。
此外,由于这里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都不及关内,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惯。
同时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制各种家蔬野菜。
最具特色的,便是用白菜等腌制的酸菜,其也成为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
四川人的火锅情结有目共睹。
多山、多水及四川盆地潮湿阴晦的气候,使川江上的船工和纤夫为了祛寒驱湿、也为了方便和节俭,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火锅的烹调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广为流传。
4.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具有保护作用。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崎岖的山地、长年寒冷的冰天雪地、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原始森林、大片沼泽地区等。
由于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与周围地区很少联系,也使其饮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保持自己独有的特性。
如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由于破碎的地形和原始森林的保护作用,少数民族彼此之间文化联系薄弱,近乎相互割裂和隔绝状态,因此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特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并保留至今。
随着边远地区的开发以及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自然地理要素对饮食文化的保护作用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