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卷知识点
明代文学绪论第一节明代文学概述一、明代社会概况(1368—1644)1、政治概况:(1)明初中央集权加强:废除丞相制;大兴党狱。
造成前期文坛沉闷。
(2)明中叶社会矛盾加深: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荒淫。
小说戏曲中涌现大量色情描写。
2、经济概况(1)明初重农抑末,破坏城市经济的发展。
(2)明中叶经济恢复,农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人市民化,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小说戏曲的传播。
3、文化思想领域(1)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又打又拉的政策: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塑造文人的奴性品格兴办学校,重视科举,确立了八股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编书:《永乐大典》(2)思想领域: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理学的学说:王守仁“良知说”;李费“童心说”二、明代文学概况1、前期(1)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章回小说(2)戏曲:以时文为南曲,宣扬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杂剧集有朱有嫩《诚斋乐府》。
比较有价值的是戏曲研究资料:朱权《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3)诗文:明初三大家:宋潇,刘基,高启;台阁体作家:杨溥、杨荣、杨士奇(三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茶陵诗派:李东阳2、后期(繁荣期)(1)小说:长篇:神魔《西游记》《封神演义》历史《新列国志》世情《金瓶梅》短篇:白话拟话本:三言二拍文言短篇集:“三灯从话(前期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后期邵景詹《觅灯因话》)(2)戏曲: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一说作者王世贞)杂剧:徐渭《四声猿》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汤显祖“临川四梦”,重文采,沈躁重格律(3)诗文(流派纷呈)拟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宗唐宋古文,代表人物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三、明代文学总体特征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2、文学流派纷呈,论争不断3、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与俗文学呈现空前的融合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本节重点1、明代社会概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明代文学概况尤其是小说戏曲的发展情况3、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概论一、小说的概念及其地位1、琐屑的言谈,浅显的道理《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悬)令,其于大达亦远矣”2、形式短小零碎的言谈西汉末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从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其身家,有可观之辞。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解析
《三国演义》历史典故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艺术加工,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一、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时间为公元220年至280年。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起义失败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主要故事情节《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作品主要围绕刘备、曹操、孙权三位主要人物展开,描述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斗争。
其中,著名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战役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三、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
这些人物各具特色,或忠诚、或狡猾、或英勇、或智谋,成为了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四、作品的艺术特色《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艺术加工,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出来。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同时,作品还运用了诗词、歌谣等多种文学手段,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五、历史与小说的关系《三国演义》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并非纯粹的历史记录。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想象。
因此,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既要了解历史背景,又要把握小说的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六、文化价值《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作品弘扬了忠诚、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同时,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情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四
一、明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概况前期: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其文学突变的准备。
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
1、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2、精神解放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3、作家的忧患意识;4、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编著,南戏的中兴,宋濂、刘基、高启等的诗文;5、经济复苏又使士人的忧患意识消蚀,文化专制使创作产生不安全感,文学创作贵族化。
(二)后期:明代中叶,文学变革突飞猛进。
进入近古文学。
1、城市及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王阳明心学的流行;2、章回体小说编著的热潮——《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行,《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3、戏曲传奇体制的定型和变革——三大传奇、临川四梦;4、诗文的复古和革新——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5、短篇小说的繁荣——三言二拍;6、社会危机使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二、为什么人们常把小说作为明代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学样式?在明代各类文学体裁的发展中:(一)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
是中国古代长篇大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
如:三言、二拍。
《三国志演义》一、成书过程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一)历史的真实:三国的历史,《三国志》及注提供了素材。
(二)民间从晚唐到元末一直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并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金元时期大量的三国戏.(四)罗贯中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志演义》。
三、分析《三国志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传统: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有“正”与“邪”的传统,《三国志演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C 历史背景:正统史学一般都奉蜀汉为正统,民间故事也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D思想背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把既是“汉室宗亲”又是“仁君”的刘备奉为正统,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和美好愿望。
文学名著解读之《三国演义》
文学名著解读之《三国演义》【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谓“十八路”诸候联军征讨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号,干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勾当,都企图称王称霸。
《三国演义》以没落的汉室宗亲刘备和以宗族起兵的曹操作为两条主线的展开了中前期的故事,而中后期以大汉丞相诸葛亮率领汉军北伐,与魏国重臣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为主线,以三国归晋而告终。
汉室倾颓,讨伐董卓东汉末年,宦官当权,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
第七编明代文学:1. 明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对文学的影响①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
由于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歌、鼓吹神仙道化的戏剧泛滥成灾,把文学创作引向了贵族化、御用化的轨道。
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
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嘉靖以后,城市商业经济日趋繁荣,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王阳明提倡“心即理”论和“致良知”说,实际上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文化意义,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
特别是王门后学的左派,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公开肯定人类的正常情欲,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掀起了明代文坛复苏人欲、张扬个性的解放思潮。
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文学创作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传统的诗文日渐没落,通俗小说、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取得明代文学主流的地位。
《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使长篇章回体小说蔚为大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则促进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全面繁荣;《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使明代戏剧成为继元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继续高举复古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推进中国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明末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文人们或投笔从戎血洒疆场,或结社集会品评时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文艺与俗文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士大夫文人与民间下层文人地位:正统与小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工与浅近俚俗B明代文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首先,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向雅的靠近:四大奇书、三言二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文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文学主情思潮的流行。
A明初文化政策及对文艺的影响三部《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五经大全》),程朱理学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八股文、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生。
B阳明心学对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人,即泰州学派王艮等人怀疑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艮《心斋先生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大胆肯定人的私心私欲:“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卷三二《德业儒臣后论》),从而将人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的影响下,肯定人的私心私欲、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一股主要文化社会思潮,后人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面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面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色,色情文学的流行D李贽“童心说”与文坛主情思潮“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心说》)。
童心,即赤子之心,未受后天污染的自然纯真之情。
“童心说”视自然之情为文学产生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一大批文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人之诗本乎情”(《徐文长三集》卷一九《肖甫诗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4一、填空题(20分)1.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红楼梦》最终确定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2.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本成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本子,书名为《三国志演义》,通行本作《三国演义》。
3.《水浒传》是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期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
根据有关记载《水浒传》的编着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
《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开创了英雄传奇型小说。
4.宋濂、刘基、高启是明初作家的代表。
其中,宋濂被朱元璋誉之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以传记文和写景散文最为出色;刘基诗文兼长,其寓言体散文最为突出;高启的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而且清新超拔,富于才情。
5.在明代,高启的诗歌成就最高,影响也较大。
和他同时的诗人杨基、张羽、徐贲,与之号称“四杰”。
6.在“三杨”和于谦之后,出现了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
因李东阳是茶陵人,因此这一派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茶陵诗派”。
主要诗人有谢铎、张泰、彭民望等。
7.梁辰鱼的《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浣纱记》前后出现的着名传奇有李开先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明三大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李开先《宝剑记》、无名氏《鸣凤记》。
8.沈璟是“吴江派”又称“格律派”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曲律,着有《南词全谱》。
汤显祖是“临川派”的代表人物。
9.明代戏剧家的杰出代表是汤显祖,他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伟大作家之一。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也成为明代戏曲最杰出的代表。
10.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写了《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汤显祖的书斋名玉茗堂,这四部传奇都有梦境的描写,故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元末明初,在过去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长篇章回小说,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作品,在思想、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如前面已经谈到的《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讲史不能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也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长期的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戏曲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是历史的,但更多内容是后人(包括作家)所创造的。
它们的篇幅比讲史更长,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节,在每节前面有一个单句的目录,如刘玄德斩寇立功。
到了明中叶后,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了,而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
如明嘉靖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靖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即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句是不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的时候,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三国演义课件(精华完整版)
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历史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 形象,这些形象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 ,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国演义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 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 对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强调了人才和团队的力量
他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主要事迹
温酒斩华雄、刀斩大将颜 良、千里走单骑等。
性格缺陷
有时过于骄傲自负,看不 起他人,导致与同僚关系
紧张。
张飞
01
02
03
人物特点
勇猛直爽,性格急躁。他 与关羽一样忠诚义气,为 了结交英雄豪杰,不惜散 尽家财。
主要事迹
怒鞭督邮、长坂坡大喝退 曹军等。
性格缺陷
脾气暴躁,常常因小事发 怒,对部下过于严厉。
人物形象丰满
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使人物形象 更加立体、丰满,让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各个人物之间互相勾心 斗角,形成了各种政治和军事联盟,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 也是该作品的一大看点。
情节安排
历史背景清晰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作者通过合理的情节安排,将这一时期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06
三国演义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要点一
提供了历史小说的创作范本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的典范,对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产 回体的普及
章回体的叙述方式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形式 逐渐成为小说的主流形式,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元末明初,在过去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长篇章回小说,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作品,在思想、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如前面已经谈到的《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讲史不能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说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也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长期的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戏曲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是历史的,但更多内容是后人(包括作家)所创造的。
它们的篇幅比讲史更长,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节,在每节前面有一个单句的目录,如“刘玄德斩寇立功”。
到了明中叶后,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了,而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
如明嘉靖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靖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即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句是不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的时候,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中国古代文学史4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大二下复习资料介绍作品《水浒》: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杜十娘》:杜十娘是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
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
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
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婴宁》: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出自《聊斋志异》卷三婴宁篇,是一个美丽纯贞的狐女。
她天真憨直,爽朗任性,时时都会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甚至在成婚时,也因“笑极,不能俯仰”而无法完成婚礼仪式。
她对自己的丈夫,真诚信赖,如实告诉他“妾本狐产”;她对抚养过自己的“鬼母”,也极尽子女知道。
与此同时,她也无情地惩罚那个“淫邪”的“西邻子”。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的一部作品。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言二拍》:三言:在冯梦龙诸多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包括《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教学课件
为这句话作诠释。刘备的一生几乎是爱民的一生。刘备初为安喜县尉时, 就以爱民而民声大噪。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再为新野牧时,更是推行爱民政策,深得百姓好评。那里的百姓自编歌 谣颂扬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更为感人的是,当曹操 来犯时,无力对抗,只好被迫转移。这是一个感人的场景出现了。全城 的百姓都舍家随他而去。部下权他放弃,刘备却说:宁死也不抛弃百姓, 至襄阳后,那里的老百姓也随其逃难,把一次军事转移,变成了一支浩 浩荡荡的难民大迁徙(当然也有作秀的因素)。两地百姓还高呼:我等 虽死,也愿随使君。这是一种何等的力量。因此,很好解释,为何占领 成都时,作为侵略者的他,却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这个结果体现 的正是‚仁‛的力量。益州别驾张松献西川图本给曹操,碰壁之后有意 路过荆州西川,想看看刘备是否像人们传闻的‚仁义远播久已‛。他刚 刚到邺州界口,刘备已经派赵云‚轻装软扮‛,带领五百余骑人马等候 多时。相见后‚军士跪奉酒食‛,赵云亲自进敬,‚送自思曰‘人言刘 寻德宽仁爱客,今果如此’‛。来到荆州界道,天色已晚,而关羽却奉 命‚洒扫绎庭,击鼓相迎‛,又‚派上酒宴欢饮方罢‛。第二天一早, 刘备带领诸葛亮,庞统亲自来接,远远望见张松,便下马等候。这里把 刘背集团礼贤下士,谦恭好客的风度分为不同层次,渐进深入地加以烘 托和渲染,与张松的听闻相互印证,一下子就攫取了张松的心。他为刘 备的‚宽仁爱士‛所感动,使有意将西川图本献给刘备,正如毛宗岗所 说的:‚张松暗暗把西川欲送与曹操,曹操却白白把西川让与玄德。玄 德以谦得之,操以骄失之也‛。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
1、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以纪传体形
式记述了三国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陈寿
之后130年,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
裴注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210余种,资料 详细,多采轶闻,极大地充实了《三国志》 的内容。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最全整理与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最全整理与练习答案【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伟大事业;董卓进入洛阳,祸国殃民,终被消灭;曹操与袁绍又展开争斗,官渡之战成为高潮。
在这一段落,张飞怒鞭督邮、关羽温酒斩华雄及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精彩的片断,展示了刘、关、张不同的英雄风采,特别是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勇武神威的性格特点。
接着,重点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决策,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序幕。
刘备在与曹操的当阳之战中失利,迅速采取联吴抗曹的政策。
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于是,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蒋干中计、草船借箭、曹操赋诗、借东风等,高潮迭起,构成了全书最为紧张的智慧较量,大大提升了小说的文化品位。
随后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备不仅稳定了根据地,同时占领益州,夺取汉中,又得到马超、黄忠等大将,势力不断壮大,并进位“汉中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课件三国演义
小说以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写起,终于三国归一。但此书,把三国纷争说成是
“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归结为一种冤冤相报旳因果循环。但
二书对罗旳写作提供了基础。
• 二、作者
有关罗贯中,懂得得极少,根据贾仲 明《录鬼簿续编》、王圻《稗史汇编》、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之间不无矛 盾旳记载,我们能够约略了解到作者名本, 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 人。
经非常明显。
•
3、戏曲小说:
•
宋金元院本、杂剧中有诸多三国故事剧作。像《赤壁鏖兵》、《关大王单
刀赴会》、《刘先主跳檀溪》、《貂蝉女》等等。这些剧本对三国故事都有所
发展。
•
小说方面,元至治年间《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以及在此前后刊旳《三分
事略》是元代说书艺人旳底本,保存了宋元以来流传旳三国故事旳大致面貌。
貂蝉旳故事。
•
2、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鞭打督邮,
本刘备干旳,却因有损刘备之宽厚而移之
于鲁莽旳张飞。这么既保持了刘备旳性格,
又突出了张飞旳性格。草船借箭本是孙权、
周瑜旳业迹,为了突出诸葛亮料事如神旳智
谋而移花接木了。
•
3、根据生活旳逻辑合理想象、虚构。
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诸葛亮舌
战群儒”、“阐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
•
袁本:以儒家旳政治道德观念为关键,同步也
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旳心理,体现了对于造成
天下大乱旳昏君贼臣旳痛恨,对于发明清平世界旳
明君良臣旳渴慕。
• 二、有关《三国志演义》旳拥刘反 曹倾向
•
《三国志演义》之所以有明确
旳拥刘反曹旳倾向,有历史原来旳
原因,也有当初社会情况对于作者 旳影响;有作者旳原因,也有改定 者旳功绩。概括起来,
古代文学史4《三国演义》课件
• (一)明君贤臣理想
• 1、推崇“仁政” 。
• 作者不但推尊刘备,而且也赞赏曹操以及 其他人的爱民行为。
• 2、高扬“忠义” • 3、称赏“智勇”
2021/6/22
2021/6/22
2021/6/22
關羽形象
•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曾称关 羽是“三奇”之一的“良将”,是 “三绝”之一的“义绝”。说关羽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 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 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 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 华容,酬恩之谊重。”
2021/6/22
历史演义
• ★(见教材)所谓“历史演义”,就 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 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 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 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021/6/22
2021/6/22
2021/6/22
2021/6/22
第一节 成书、作者与版本
用对比衬托、张弛结合、动静结合 的手法等。
2021/6/22
• 四、特征化的艺术典型 • 1、出场定型。 • 2、反复皴染。 • 3、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
人物的性格特征。 • 4、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2021/6/22
•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 • 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
2021/6/22
2021/6/22
• 3、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 子以李评本为基础,对回目和正文 作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并作了详 细评点,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 ,但艺术上有较大提高,评点也多 有精辟见解,所以成为三百多年来 最流行的版本。
2021/6/22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
2021/6/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 与版本
•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在群众传说与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文人写定
的“积累型长篇小说”。
•
1、历史著作:陈寿《三国志》,再加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
2、民间传说:
•
隋代杜宝《大业拾遗记》:隋炀帝观看水戏,其中有刘备跳檀溪的情节。
《三国志演义》的语言吸收了我国史传 文学文言文的成就,并加以通俗化,形成了 一种较文言文浅显的半文半白的文学语言。 前人说《三》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事纪其实,亦庶乎史。”可见三国演义的语 言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它既具有文言文的 简练精粹,又具有白话文的生动浅显。
•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小说以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写起,终于三国归一。但此书,把三国纷争说成是
“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归结为一个冤冤相报的因果循环。但
二书对罗的写作提供了基础。
• 二、作者
关于罗贯中,知道得很少,根据贾仲 明《录鬼簿续编》、王圻《稗史汇编》、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之间不无矛 盾的记载,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作者名本, 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 人。
貂蝉的故事。
•
2、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鞭打督邮,
本是刘备干的,却因有损刘备之宽厚而移之
于鲁莽的张飞。这样既保持了刘备的性格,
又突出了张飞的性格。草船借箭本是孙权、
周瑜的业迹,为了突出诸葛亮料事如神的智
谋而移花接木了。
•
3、根据生活的逻辑合理想象、虚构。
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诸葛亮舌
战群儒”、“阐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
•
袁本: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
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
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
明君良臣的渴慕。
• 二、关于《三国志演义》的拥刘反 曹倾向
•
《三国志演义》之所以有明确
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有历史本来的
原因,也有当时社会状况对于作者 的影响;有作者的因素,也有改定 者的功劳。概括起来,
授连环计”、“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
•
二、“陈叙百年,该括万事”——杰出的叙事艺术
•
(一)结构独具特色
•
1、以历史的发展为纵线,以魏蜀吴三国为横线,以蜀
汉为中心,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
2、采用章回体形式,利用单线发展的方法。
•
3、整个小说剪裁得当,突出重点。
•
(二)长于描写战争
•
1、《三国演义》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写
•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
•
一、关于《三国志演义》的主题
•
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有:1、为蜀汉争
正统说。2、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集团之间的斗争
说。3、反分裂、求统一说。4、歌颂理想英雄或讴
歌封建贤才说。5、人才学教科书说。6、追慕圣君
贤相鱼水相谐说。7、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8、反
映民族心理意识说。9、悲剧说。
•
一是刘备在历史上本有仁厚之
名,而曹操本来就是不太被人们肯
定的奸雄色彩很浓的历史人物;
•
二是三国故事所产生流传的时
代,正是汉民族自尊最被摧折的时
代,这种民族情绪必然会给作者以
深刻的影响,刘备的血统毕竟比较
高贵,又地处南方,与此种民族心
态正合;
•
三是罗贯中本有此倾向,而经
过毛氏父子的改定,这种倾向得到
• 三、版本
1、现存《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
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 尚未分回,一般称之为“嘉靖本”。
•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二百四十则合并为
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句改为双句,一般称“李评本”,
因为此本的评语系叶昼假托李贽所为,又称“伪李评本”。
•
三的回目是有关蜀国及其人物的故事。
•
3、在人物塑造上,越是主要的人物虚构的成份越多,因
而也就愈益生动。
•
4、汰除了一些史实和《三国志平话》中的情节。
• 《三国演义》里虚与实的关系极其微妙,它所遵循的原则 是“以史益文,以文益志”。
• (二)《三国志演义》中的虚构方法:
•
1、根据历史而生发、演化。如吕布与
•
唐代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妇
孺皆知。
•
宋代就出现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说书艺人:霍四究。《东坡志林》卷一:
“王彭尝言:‘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
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北
宋时期说书艺人所说的三国故事十分精采动人,也说明当时拥刘反曹的倾向已
2、“志传”系统本,穿插有关羽次子关索(花关索)
故事。
•
3、至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清朝康熙年
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三国志演义》,世称“毛
本”。此本在“李评本”的基础上,对全书的回目、情节
和文字作了全面加工润色。与以往的本子相比,它的正统
色彩更强,艺术上也有较大的提高,评点也有过人之处。
经非常明显。
•
3、戏曲小说:
•
宋金元院本、杂剧中有很多三国故事剧作。像《赤壁鏖兵》、《关大王单
刀赴会》、《刘先主跳檀溪》、《貂蝉女》等等。这些剧本对三国故事都有所
发展。
•
小说方面,元至治年间《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以及在此前后刊的《三分
事略》是元代说书艺人的底本,保存了宋元以来流传的三国故事的大致面貌。
•
一、文学方面
• 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 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 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 为后代戏曲、说唱文学和各种文艺创作题材的渊薮。
•
二、非文学方面
• 战争,特别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
• 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出各次战争的独特性,做到同中见异,特色鲜明。
•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战战不
同。
•
2、《三国演义》还注意从战争中写人,让人物性格、
神态通过战争充分地反映出来。
• 三、性格单一而稳定——类型化的 人物形象
• 毛宗岗评本说说三国演义的人物有 “三绝”:曹操——奸绝;关羽——义 绝;诸葛亮——智绝,此外象张飞、刘 备、赵云、司马懿、许褚、孙权、鲁肃、 周瑜、杨修等等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
了进一步的加强。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 一、“七实三虚”——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
• (一)《三国志演义》中虚实关系及处理原则
•
1、在不违背历史过程和主要人物命运的前提下,增加拥
刘反 曹的思想倾向,对情节和细节加工,改造,
•
2、在内容比重上有所侧重。《三国志》中魏志有三十卷,
吴志也有二十卷,蜀志仅十五卷,而《三国演义》里五分之
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而对其 奸诈、雄豪的描写亦如是。
• (3)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现。如“关羽斩华 雄”中“其酒尚温”这一细节。
•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如刘备之仁与曹操 之奸的对比。
•
鲁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
而近妖。”
四、“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雅俗 共赏的语言特色
• 人们一般认为《三国》的人物是一 种类型化的人物,人物形象具有单一性、 稳定性、和谐性等特点。
•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塑造方法:
• (1)出场定型。如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
的非常言行,曹操少时诈“中风”以诬叔父,诸葛 亮隐居隆中时的非凡抱负,均可谓性格“亮相”。
• (2)反复皴染。如写曹操之凶残,连续写了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