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微生物的生讲义态4学时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课件

微生物学课件

无性繁殖
通过二分裂、出芽等方式进行繁殖, 新个体与母体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02
有性繁殖
通过接合、转化等方式进行繁殖,涉 及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产生遗传 变异。
01
遗传物质传递
通过DNA或R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等过程,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 代。
05
03
基因突变
由于DNA复制错误或外界因素(如紫 外线、化学物质)导致的基因结构改 变,产生新的性状。
温度、湿度、pH值、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代谢活动改变环境条件,如产生酸、碱或改变氧化还原电位等 。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共生、寄生和捕食等关系,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污水水质 。
命名规则
采用双名法,即属名和种名,属 名在前,种名在后。种名可以描 述微生物的某种特性或来源。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与技术手段
表型鉴定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培养特征、生理生化 特性等进行鉴定。
免疫学鉴定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 微生物的鉴定,如血清 学试验、免疫荧光技术 等。
生物化学鉴定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代谢 产物或酶活性进行鉴定 ,如API试剂条、 Biolog系统等。
子)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01
02
03
病毒的基本形态
球形、杆形、砖形、蝌蚪 形等
病毒的结构
核酸(DNA或RNA)、蛋 白质外壳、脂质膜(部分 病毒)
繁殖方式
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病 毒蛋白、组装与释放
03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遗传学绪论PPT课件.ppt

遗传学绪论PPT课件.ppt
➢ The central dogma (中心法则) in biology is that information flows from DNA to RNA to protein.
2024/9/29
Genetics
33
DNA Replication: Propagating Genetic Information
➢What is gene? ➢Genes were shown to consist of substances
called nucleic acids.
2024/9/29
Genetics
28
2024/9/29
Genetics
29
3、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Sequencing DNA and Cataloguing Genes
➢Replication (复制) ➢Expression (表达) ➢Mutation (突变)
2024/9/29
Genetics
20
Key Points
➢Gene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hereditary materials.
➢The hereditary material explains 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organisms.
2024/9/29
Genetics
22
1、Mendel: Genes and the Rules of Inheritance
2024/9/29
Genetics
23
2024/9/29
Mendel’s method involved hybridizing plants that showed different traits—for example, short plants were hybridized with tall plants—to see how the traits were inherited by the offspring.

微生物学讲义

微生物学讲义

绪论一、什么是微生物非分类学上名词,来自法语“Microbe”一词。

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一般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其进行观察。

三界(域)系统Woese提出将生物分成为三界(后来改称三个域):古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

1990年,他为了避免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

并构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统树。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物质;微生物是现代生物技术使用的重要宿主和工具。

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认识微生物的四大障碍:个体过于微小;群体外貌不显;种间杂居混生;形态与作用后果很难被认识。

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一)、微生物的发现——形态学时期荷兰人列文虎克(1632-1723)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二)、微生物学的奠基——生理学时期法国人巴斯德(1822-1895)(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

(2)免疫学——预防种痘(3)发酵的研究——相信一切发酵作用都和微生物的存在及繁殖有关。

不同的发酵是由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的。

(4)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德国人柯赫(1843-1910)1、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1)分离和纯化细菌:划线法,混合倒平板法。

(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2、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柯赫准则。

柯赫准则(1)某一种微生物,当被怀疑是病原体时,它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2)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3)用已纯化的纯培养微生物,人工接种寄主,必须能诱发与原来病害相同病害。

(4) 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微生物学简明讲义

微生物学简明讲义

(二)放线菌
★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菌丝无隔膜,仍属单细胞。 细胞壁不含几丁质、纤维素;革兰氏阳性。 ★菌丝可分为:
基内菌丝 气生菌丝 孢子丝
• • • •
分枝丝状体,原核微生物 革兰氏染色阳性反应 高含量(G+C)mol%(63 – 78% GC) 营养期通常不运动
2.6 放线菌
•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 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与细菌十 分接近,几乎都呈革兰氏阳性。因菌落呈 放射状而得名。 • 广泛分布在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和 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 放线菌最突出的特性之一是能产生大量的、 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全世界共发现4,000 多种抗生素,其中绝大多数由放线菌产生。 有的放线菌还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 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比较项目 细胞大小 细胞壁主要成分 细胞器 鞭毛结构 鞭毛运动方式 繁殖方式 核膜 组蛋白 细 DNA 含量 胞 核仁 核 有丝分裂 线粒体 细 叶绿体 胞 高尔基体 质 核糖体 贮藏物 间体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较小(通常直径小于 2um) 较大(通常直径大于 2um) 多数为肽聚糖 纤维素、几丁质等 无 有 如有,则细而简单 如有,则粗而复杂 旋转马达式 挥鞭式 无性繁殖 有性、无性等多种 无 有 无 有 高(约 10%) 低(约 5%)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光合自养生 物中有 无 有 70S 80S(指细胞质核糖体 ) PHB 等 部分有 无
*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 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G+和G-的细胞壁比较
(2)细胞壁的基本骨架——肽聚糖(共有成分)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微生物对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了解环境微生物学— 1 —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生理生态特性,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

(二)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

(三)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废气及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水处理基本工程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发展及主要奠基人0.5学时知识点: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几个关键阶段;各阶段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知识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分别是什么?第三节微生物的类群及基本特征 1 学时知识点:微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各自的表现。

本章小结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题:微生物是如何分类、如何命名的?— 2 —作业:(1)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醇、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同时,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系统学习,理解科研伦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关爱生命、崇尚科学、尊重事实、生态环保的意识;通过小组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五、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课程目标1、2课程目标支撑关系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学基本范畴;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原理。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定义和特性,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与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关系。

学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主要内容 1.什么是微生物2.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3.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5.微生物学及其分科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4支撑关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类群;掌握原核生物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各种原生物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特征,繁殖方式,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的特性,蓝细菌的特性。

教学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芽孢的耐热机制。

《发酵工程》理论课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专业使用)

《发酵工程》理论课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专业使用)

《发酵工程》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专业使用)I 前言发酵工程是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通过学习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及发酵工艺的控制、发酵产物的提取、生产设备的结构,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数:40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参观)4学时。

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为9:1。

四教材:《微生物工程》,科学出版社出版,曹军卫主编,第二版,2007年3月。

Ⅱ正文第1章微生物工程概论一教学目的学习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发酵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二)熟悉微生物工程的应用。

(三)掌握发酵的一般过程三教学内容(一)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二)微生物工程的应用(三)发酵的一般过程第2章生产菌种的来源一教学目的学习生产菌种的来源、分离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生产菌种的分离方法。

(二)掌握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

(三)掌握氨基酸产生菌的分离。

三教学内容(一)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过程。

(二)菌种的分离。

第3章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代谢工程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的关系;微生物代谢的类型及关系;微生物代谢自我调节的方法及代谢调控方法;代谢工程的定义及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及关系。

(二)掌握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4体液调节的过程考点1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4体液调节的过程考点1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课时4 体液调节的过程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说出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多种腺体,它们分泌的各类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2.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激素与内分泌系统2022:北京T9、江苏T22(2);2021:海南T10、湖南T19、浙江6月T8、全国乙T31;2020:山东T8、浙江1月T13;2019:海南T16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动物激素的种类及相互作用,形成普遍联系及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科学探究——通过动物激素功能的探究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社会责任——健康宣传:关注激素失调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血糖调节2023:重庆T8、江苏T21、山东T22(1)(2)、湖北T6、广东T8、新课标T1AC和T32(3)、浙江1月T11;2022:海南T14、浙江6月T30、湖北T10AB;2021:河北T10、北京T18、天津T14、福建T2、浙江1月T17;2020:江苏T12、全国ⅠT31、全国ⅡT31(2);2019:江苏T27、海南T17、浙江4月T33激素分泌的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2023:北京T9、海南T17、山东T8、湖南T6、全国乙T4;2022:浙江1月T19、河北T10、全国乙T30、重庆T9、辽宁T21(4)、北京T9;2021:辽宁T21、重庆T14、全国甲T4;2020:浙江7月T9、全国ⅠT3;2019:浙江4月T21命题分析预测1.本部分是高考命题的核心点之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生理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点有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与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和分析,命题形式比较灵活,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2.预计2025年高考除继续对动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进行考查外,也会以具体的实例为载体考查激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突显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落实考点1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1.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的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1] 神经 调节。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品微⽣物学》授课教案《⾷品微⽣物学》授课教案第⼀章绪论教学⽬标:了解微⽣物学的建⽴和发展历史,微⽣物学研究对象、任务和微⽣物的⼀般特点和作⽤,理解微⽣物学对⼈类⽣产实践活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以及微⽣物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等。

重点:本章的重点主要是要求掌握微⽣物学⼏位重要的奠基⼈对微⽣物学的主要贡献,微⽣物的⼏⼤共性特点是什么。

难点:微⽣物的⼀般特点和作⽤。

课时安排:2 学时教学⽅法与⼿段:通过列举⼤量的事例,使学⽣理解微⽣物与⼈类的关系,微⽣物对⼈类做出的贡献;同时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丰富的图⽚和视频材料加深学⽣的认识。

第⼆章原核微⽣物 (8 学时 )教学⽬标:理论上主要掌握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学功能以及繁殖过程、特点和菌落特征;掌握⾰兰⽒染⾊的原理和⽅法。

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细菌涂⽚和染⾊技术。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了解原核微⽣物分类的特点和⽅法以及⾷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难点:微⽣物形态结构与⽣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课时安排:8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节细菌5学时第⼆节放线菌2学时第三节其它类群的原核微⽣物1学时教学⽅法与⼿段:采⽤多媒体授课,引⼊⼤量图⽚描述各种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采⽤视频演⽰⾰兰⽒染⾊的步骤。

教师提问、启发引导,还要利⽤⽐较教学法,对不同的原核微⽣物的形态结构等作⽐较,加深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要求学⽣课下查阅⽂献资料,掌握⾷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物教学⽬标:掌握霉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学功能以及繁殖特点和菌落特征;了解⾷⽤菌菌丝和⼦实体的形态结构、⽣长繁殖及⽣活史;了解⾷品中常见的霉菌、酵母菌的种类。

重点:了解⾷品中常见的酵母、霉菌的形态结构。

难点:微⽣物形态结构与⽣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6 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节霉菌 2学时第⼆节酵母菌 2学时第三节⾷⽤菌 2学时第四节真菌分类教学⽅法与⼿段:采⽤多媒体授课,引⼊⼤量图⽚描述各种真微⽣物的形态结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是生物学及其有关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包含微生物关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关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熟悉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含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课堂教学内容(38学时)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学科地位(环境科学分支,应用微生物学范畴)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环境科学的形成,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微生物学形成与进展)第二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内容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定义,广义与狭义环境微生物学)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污染物降解转化;净化环境原理的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破坏;环境微生物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结构、功能、生态平衡)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地位(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第四节环境及环境问题一、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进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第二章环境中的要紧微生物类群(2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征一、微生物的概念二、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自然地位,三域系统,类群)三、微生物的特性(种类多,分布广;体积小,面积大;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习惯性强)第二节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形态,大小)二、细菌细胞的构造(基本构造,特殊构造)三、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繁殖,培养特征)四、*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球菌类、杆菌类、螺旋菌类、放线菌类、鞘细菌、滑动细菌、光合细菌)第三节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真菌(酵母菌,霉菌)二、藻类三、原生动物第四节非细胞型微生物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定义,体形态,大小)二、病毒的化学构成与结构(核酸,蛋白质)三、病毒的侵染与增殖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与遗传变异(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的化学构成与营养物质(化学构成,营养物质)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三、营养物质的摄取(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膜泡运输第二节* 微生物的代谢一、酶(酶的性质与作用特征,酶的种类)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类型,微生物的类群)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的生长曲线(缓慢期,对数期,稳固期,衰亡期)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菌数目的特定,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第四节微生物的生活条件一、温度二、氢离子浓度三、氧化还原电位四、光线五、超声波六、压力七、化学药剂第五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二、微生物的变异(非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第四章微生物在环境中得分布及其相互关系(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在环境的分布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环境,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大气水,江河水,湖泊与池塘水,地下水,海水)三、微生物在空气中分布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粮食、肉类、鱼类,乳类)第二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互生关系二、共生关系三、寄生关系四、拮抗关系第五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4学时)第一节* 碳素循环一、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通常途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有机物质,简单有机物质的有氧分解,简单有机物质的无氧分解)二、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三、微生物分解淀粉四、微生物分解半纤维素五、微生物分解脂类物质六、微生物分解木素及芳香族物质(木素,芳香族化合物)七、微生物分解烃类第二节*氮素循环一、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通常途径二、氨化作用(蛋白质的分解,核酸的分解,其他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三、硝化作用(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四、反硝化作用五、固氮作用第三节矿物质循环一、微生物转化矿物质的通常途径二、硫的转化(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硫化作用,反硫化作用)三、磷的转化(含磷有机物的分解,不溶性磷矿物的溶解,磷酸盐的还原)四、铁的转化(高铁化合物的还原与溶解,亚铁化合物的氧化与沉淀,含铁有机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第六章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物质的巨大潜力二、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三、影响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的生态学因素(物质的化学结构,共代谢作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微生物降解与转化污染物后生成的中间体或者终产物)第二节* 石油一、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二、石油降解的生化途径三、石油降解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藻及兰细菌)四、影响石油降解的生态因素(油的物理状态,温度,营养物质,氧气,共代谢作用及其抑减效应)五、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实际应用(石油勘查,石油精炼脱蜡,石油微生物的菌体利用)第三节* 农药一、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能力二、微生物降解农药的途径(酶促作用,非酶促作用)三、几种农药的生物降解(2,4-D,666,DDT,有机磷农药)第四节合成洗涤剂第五节多氯联苯第六节塑料第七节其它有机污染物第八节重金属第七章污水与废渣的生物处理法(6学时)第一节*污水的生物处理一、概述(水体自净,污水处理概况与类型,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生化原理,需氧量)二、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的性质与生物项,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及生物学过程,活性污泥膨胀,剩余污泥的处理,评价活性污泥的指标)三、生物膜法(生物膜中的生物,生物膜的净化原理,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流化床生物膜法)四、氧化塘法(净化原理,氧化塘的的类型,应用情况)五、厌氧处理法(沼气发酵的生物化学,甲烷细菌,厌氧处理构筑物,厌氧处理法的基本要求)六、土地处理法(净化原理,土壤灌溉注意事项)七、污水去除氮与磷的微生物学法(利用微生物反硝化作用脱氮,繁殖藻类除氮与磷)八、污水处理中的菌种及其对水质要求(菌种,水质要求)九、污水生物处理的进展趋势(不通生物处理工艺联用,扩大用于处理的菌种,诱变产生突变株,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生物工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二节* 废渣的生物处理一、需氧性堆肥法(堆肥材料与堆肥方法,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二、厌氧发酵法(厌氧性堆肥,密封发酵法,沼气发酵法)三、有机肥料的卫生指标四、城市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途径)第八章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4学时)第一节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一、空气的微生物污染(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污水处理污水与灌溉引起的空气污染,空气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水体的微生物污染(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医院污水的微生物污染,水中微生物污染的检测,饮水消毒问题)三、土壤的微生物污染(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土壤生物性污染的预防)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一、富营养化的危害二、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三、优势藻种与固氮作用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五、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一、氨二、硝酸与亚硝酸三、氮氧化物四、硫化氢五、酸性矿水六、甲基汞七、羟氨八、亚硝胺类九、腐殖质十、农药代谢的毒性产物十一、细菌毒素十二、真菌毒素十三、藻类毒素十四、气味代谢物十五、材料的霉腐与损害第九章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3学时)第一节*水质的细菌学检验一、细菌总数二、粪便污染的指示菌三、大肠菌群四、粪链球菌五、产气荚膜梭菌六、铜绿假单胞菌七、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二节水中病毒的检验第三节* 至突变物与致癌物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一、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实验(原理,测定方法,应用与效果,评价)二、其他营养缺陷型菌株回变实验三、细菌的正向突变试验四、聚合酶缺陷型菌株试验五、重组缺陷型菌株试验六、噬菌体试验七、真核微生物试验第四节其他微生物检测法一、发光细菌二、藻类第十章微生物与废物综合利用(3学时)第一节单细胞蛋白一、单细胞蛋白的经济生物学特性二、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三、单细胞蛋白生产的通常工艺流程四、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实例五、单细胞蛋白的可同意性与安全性第二节细菌冶金一、细菌冶金的原理二、细菌冶金的微生物及培养条件三、细菌冶金的方法第三节微生物与能源一、微生物产生甲烷二、微生物产生醇类三、微生物产生氢气第十一章生物工程在治理污染中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生物工程一、生物工程的定义与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第二节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一、*固定化酶(固定化酶及其特点,酶的分离提纯,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酶反应装置,固定化酶的应用)二、*固定化细胞(固定化细胞及其特点,细胞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细胞的应用)第三节遗传工程一、*天然质粒转移的遗传工程(降解性质粒,利用天然降解性质粒构建新功能菌株)二、质粒分子育种三、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要紧操作步骤,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安全防护)。

例题--中级会计师辅导《中级会计实务》第八章讲义4

例题--中级会计师辅导《中级会计实务》第八章讲义4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中级会计实务》第八章讲义4例题【例题·计算题】X公司有一条甲生产线,该生产线生产某精密仪器,由A、B、C三部机器构成,成本分别为400万元、600万元和1 000万元。

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以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各机器均无法单独产生现金流量,但整条生产线构成完整的产销单位,属于一个资产组。

2012年末甲生产线所生产的精密仪器出现减值迹象,因此,对甲生产线进行减值测试。

2012年12月31日,A、B、C三部机器的账面价值分别为2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

估计A机器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50万元,B、C机器都无法合理估计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整条生产线预计尚可使用5年。

经估计其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及其恰当的折现率后,得到该生产线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600万元。

无法合理估计生产线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答疑编号5668080204]『正确答案』2012年12月31日(1)该生产线的账面价值=200+300+500=1 000(万元)(2)可收回金额=600(万元)(3)生产线应当确认减值损失=1 000-600=400(万元)(4)机器A确认减值损失=200-150=50(万元)【分析:按照分摊比例,机器A应当分摊减值损失=400×200/1 000=80(万元);分摊后的账面价值=200-80=120(万元)但由于机器A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50万元,因此机器A最多只能确认减值损失=200-150=50(万元),未能分摊的减值损失30万元(80万元-50万元),应当在机器B和机器C之间进行再分摊。

】(5)机器B确认减值损失=(400-50)×300/(300+500)= 131.25(万元)(6)机器C确认减值损失=(400-50)×500/(300+500)= 218.75(万元)借: 资产减值损失400贷: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机器A 50——机器B 131.25——机器C 218.75【拓展】估计C机器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350万元,A、B机器都无法合理估计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总学分: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对象:医学类专业(本科)一、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学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包括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1、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工作的能力。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的内容是以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第五版)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分为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三篇,共35章,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实验考核2学时。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本大纲是我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在大纲编写之际,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教授(师)表示深切的谢意。

大纲正文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种类(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型八大类)。

掌握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的生》PPT课件

《微生物的生》PPT课件
❖ 1926年Summer第一次分离脲酶并获得其结晶;
❖ 1949年日本采用深层培养法生产细菌–淀粉酶,标志 着现代酶的开始。
a
4
❖ 1982年,Cech首次发现RNA也具有酶的催化 活性,提出核酶(ribozyme)的概念。
❖ 1995年,Jack W.Szostak研究室首先报道了具 有 DNA 连 接 酶 活 性 DNA 片 段 , 称 为 脱 氧 核 酶 (deoxyribozyme)。
1.水解酶: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及脂酶等
催化底物加水分解反应 A + H B 2 O A+ O H B H
2.氧化还原酶:主要包括脱氢酶和氧化酶
催化底物氧化还原反应 A·2H +B
A + B·2H
3.转移酶
催化分子间基团转移或交换 A+ R B A+B
a
10
六大类酶
4.裂解酶 催化一个底物分解为两个化合物及其逆反应。
酶和一般催化剂加速反应的机理都是降低 反应的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酶比一般催 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a
16
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 能量。p113
能 量
一般催化剂催 化反应的活化能
底物
非催化反应活化能 酶促反应
活化改变
a
12
四、酶的催化特性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 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 ➢ 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
反应的平衡点。
a
13

绝对专一性
酶 一种酶作用于一种底物。如淀粉酶只能作用于
催 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种类:以细菌为最多(106-109/g土) ,放线菌 (105-108/g土)和真菌(103-105/g土)次之,藻类 和原生动物较少
土壤习居微生物:以G-的无芽胞杆菌和放线菌为主; 它们以土壤腐殖质为营养,生长慢、数量较稳定、 作用持久
土壤暂居微生物:以芽胞杆菌、青霉、曲霉、镰刀 菌和毛霉等为主;它们以动植物的分泌物、排泄物 和残体为营养,一旦离开生物残体后不能生活较长 时间
不同地点大气中的微生物数量
地点
北极(北纬800) 海洋上空 市区公园 城市街道 宿舍 畜舍
微生物数量/CFU·m -3
0 l~2 200 5,000 2×104 106~2×107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典型花园土壤不同深度每克土壤的微 生物菌落数/CFU
深度/cm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藻类
3-8 20-25 35-40 65-75 135-145
9750000 2080000
2179000 245000
570000 49000
11000 5000
1400
——
119000 50000 14000 6000 3000
微环境性:是指紧密围绕微生物细胞的环境 稳定性:微生物的微环境中微生物种群种类多样、
组成稳定的特性 适应性:微生物的微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微生物
群落的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的特性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微生物生态系统:许多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与周围的
生物及非生物共同构成的整体系统 微生物群落:许多不同种的微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
构成的群落 微生物种群:指具有相似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
同种微生物个体群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作用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作用
微生物是有机物质的主要分解者 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作用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25000 5000 500 100 ——
3、根圈效应
根圈(rhizosphere):也称根际,指植物根系表面至其 外围几毫米的土壤区域,是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 壤范围
根圈效应:同根圈外的微生物群落相比,根圈中的 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表现出一定特异性
根土比(R/S):即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 微生物数量的比值; R/S值一般为5~20,有时可高 达100以上
海水生境:特点是耐盐(2-4%)、耐低温和耐压; 以藻类、G-需氧性或兼性厌氧细菌为主
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可被水体吸 附和沉降,接着被微生物及其他生物降解,使水体 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
食品中的微生物: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通常 在食品原料生长、采收、运输、加工和包装等过程 中被微生物附生或污染
一旦水分、温度、通气等环境条件适宜,霉菌和细 菌等就会迅速繁殖起来
1、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
引起食物腐败:降低风味 产生有毒物质:误食后引起食物中毒如肉毒毒素;
有些毒素甚至能致癌如黄曲霉素 少数对人类有益:可被用于食品加工,如豆腐乳、
淋溶层 淀积层 疏松母质
1、土壤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
表面土壤层:微生物数量少;因为这里缺水,受紫 外线照射微生物易死亡
10~30cm耕作层:微生物数量最多,种类多样;若 是植物根系附近,微生物数量更多
30cm以下土壤层:微生物数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 少,至lm深处减少约20倍,至2m深处,因缺乏营养 和氧气每克土中仅有几个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淡水生境:以土著性的光能或化能自养微生物为主; 江、河微生物种群受流经区域的影响;水体较深的 湖泊微生物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酸奶等
2、食品常见的污染微生物
粮食:最常见的有曲霉、青霉、假单胞菌和黄单胞 菌等
肉类:芽胞杆菌、梭菌、无芽胞杆菌、球菌、曲霉、 毛霉和青霉等
鱼类:微球菌、变形杆菌、黄杆菌、副溶血弧菌等 乳制品:荧光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粪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环境: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有机物和矿物质;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土壤中 具有孔隙性;土壤具有保温性;土壤的pH值接近中 性,缓冲性较强
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水、污物进入土壤后,可被土 壤吸附和过滤,接着被微生物及其他生物降解,使 土壤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
表面土壤层 耕作土壤层
第八章微生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态 4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三、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作用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范围,是地球上全部 生活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是所有 生态系统的总和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大气圈微生物:大气圈含有微生物,但因营养物质 和水分的缺乏、紫外线辐射等影响并非微生物生长 繁育的良好场所;多数以孢子和休眠体形态吸附在 尘埃上,通过气流进行传播
分布: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与温湿度、尘埃颗粒数 等有关系;越接近地面的空气含菌量越高
种类:以球菌、芽孢杆菌、产色素细菌、真菌孢子 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