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

合集下载

关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几个术语的解读

关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几个术语的解读

第22卷第3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 O.3V O l.22 2004年5月J O u r n a l O f F O S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May 2004关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几个术语的解读毛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政法系9广东佛山528000)摘要理解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术语的关键在于对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以及他切入艺术之思的独特视角的掌握G 存在与真理之思是海氏艺术哲学一以贯之的主线G海氏从其存在论出发思考艺术9从而跳出了传统艺术之思的认知论模式9特别是摈弃了近代技术理性对象化\主客二元对峙的思维方式9从而使艺术现象置于另一全新的理论视野之中9并通过其独到的术语使其在存在论意义上逐步展开和得以深刻揭示G关键词海德格尔S艺术S真理S艺术哲学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018 (2004)03-0019-0海德格尔哲学晦涩抽象9艰深难懂9再加上语种转换过程中理解的中介9就更增加了阅读海德格尔的困难G学界一些关于海氏艺术哲学的著述中9 在涉及海氏一些关键性术语时9常有或生生地引进原话9不加任何阐释地敷衍过去9或脱离海氏整个思想体系9就字面妄加解释9因而导致对海氏艺术哲学的误读G本文以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主要文本9力图对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几个关键性术语作一些阐释G真理9G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从存在之思过渡到艺术之思的中介G而且与传统艺术理论认为艺术与美相关不同9海氏认为艺术与真理相关9因此阅读海氏艺术哲学9真理是首先要面临的一个关键性概念G海氏之于哲学的兴趣源于对存在意义的关注9 而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又须从此在入手G此在存在于世界之中99他通过现身情态\领悟和言谈揭示其自身和周围的世界G揭示事物9或者展开存在者9 与存在者发生关系9使存在者成为可通达的9[1](P)在古希腊被看做是与真理同一回事9真理就是对存在者的去蔽9通过这种去蔽9敞开状态显现出来G9[1](P80)于是9存在通过去蔽而与真理关联起来了G比梅尔谈到9追问存在和追问真理是海氏思想的双重主题9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的G[1](P30)在海氏论真理的本质一文中9海氏从追问真理的本质出发9对传统真理观把真理看做是命题与物的相符合提出疑问G因为第一9一个观念性的陈述不可能相同于一个质料性存在的物S第二9如果它们之间发生了某种关联9那么也不是陈述直接与质料性存在的物发生关联9而是陈述与物的道说发生关联G陈述与物的道说的关联9海氏称之为表象关系9G在这种关系中9只有当存在者本身向表象性陈述呈现自身9以至于后者服从于指令而如其所是地言说存在者之际99[2](P213)陈述才可能发生9 真理才可能发生G存在者本身的呈现先于表象性的陈述9而使存在者本身得以呈现就在于在陈述者与被陈述者之间横贯着一个敞开领域9陈述者和被陈收稿日期2004-03-11作者简介毛萍(1957-)9女9湖南常德人9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9哲学硕士9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9从事美学\哲学研究GZ O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Z Z卷述者都处于这一敞开领域之中9并因而都成为可言说的敞开状态使得陈述和陈述的正确性成为可能96那么9首先使正确性得以成为可能的那个东西就必然具有更为源始的权利而被看做真理的本质了[Z]<P Z1)另外9在分析了陈述以及陈述正确性的可能之后9海氏接着追问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敞开状态又如何可能为此9海氏引进了6自由这个概念9指出6真理的本质即自由9并进而论述了真理自身无蔽与遮蔽的内在矛盾海氏一反传统地把真理与自由联系起来9使我们进入6一个不同寻常因而使人感到新奇的领域中[1]<P78)在海氏那里9 自由非指真理是系于人的随心所欲行为9而是指人本身由于也处于敞开状态9因而人以对事物也保持开放的姿态而和事物发生关联9并参与事物的敞开9让存在者在这一敞开域中成其所是9海氏亦称之为6让存在正是因为这种6让存在9才有可能遭遇存在者9把存在者表象出来然而6由于每一种人类行为各各以其方式保持开放9并且与它所对待的东西相协调9所以9让存在之行为状态9即自由9 必然已经赋予它以一种内在指引的禀赋9即指引表象去符合于当下存在者--但另一方面9由于真理在本质上乃是自由9所以历史性的人在让存在者存在中也可能让存在者不成其为它所是和如何是的存在者[Z]<P Z Z O)于是就产生了非真理9亦即遮蔽问题遮蔽不是源于人的无知和疏忽9而是源于让存在行为本身是历史性的~个别的9因而在解蔽的同时又遮蔽9所以海氏把无蔽和遮蔽看做是源于真理原初本质的一对矛盾但真理又何以与艺术发生关联的呢海氏对艺术的爱好始于他的高中时代9在这段时间里9他开始咏读荷尔德林诗作上大学后9他不仅继续保持了这一爱好9而且还自己创作和发表诗歌但他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则是后来循着他关于真理问题的思路而展开的约翰逊言: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关注96是沿着论真理的本性所开辟出的道路行进的在那篇论文中9他描述了作为无蔽的真理和似乎同样是真理的本性之一部分的遮蔽之间的紧张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中9海德格尔转向艺术9因为它是真理之发生的一个特别恰当的例子在这里9可以更充分地开始思考真理的紧张的含义[]<P6O)海氏认为艺术的本质与真理相关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就在海氏所言的真理非传统知与物的符合9 而是去蔽学界很多人之所以不理解海氏把艺术和真理挂上钩9就因为他们对真理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解上海氏对艺术本质的探讨是从艺术作品着手的9他以梵高画的一双农鞋为例在海氏看来9 作为单纯器具的农鞋9它的有用性居突出地位9器具做成何种形式~选择什么材料都须以它的有用性为根据但在艺术作品中就不同了9艺术作品是非实用的海氏以生动感人的笔调描述了作为艺术作品的一双农鞋所给人的感受9并指出:6我们也许只有在这幅画中才会注意到所有这一切而农妇只是穿这双鞋而已[4]<P17)艺术作品以它独到的存在方式<非实用性存在)揭示了器具9即一双农鞋真正是什么换句话说9器具或一双农鞋通过艺术作品而去蔽因此9艺术作品与真理发生了关系用海氏的话说6如果在作品中出现了对某一特定存在者的揭露9对其什么和如何的揭示9那么9在那里就有真理在起作用[1]<P9O)6世界与6大地6世界与6大地这两个术语的解读离不开对海氏6可靠性的分析海氏因为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而发现在作品和纯然物之间还存在一个器具由于器具的独特地位9海氏认为9倘若我们首先找出了器具之为器具的因素9那么对我们认识物之为物和作品之为作品的因素不无启发农鞋便是一个器具9生活中的一双农鞋突出的是它的有用性但通过对梵高画的一双农鞋的分析9海氏却得出器具之为器具不在它的6有用性9而在它的6可靠性何谓6可靠性?1959年9海氏在一次以<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为题的演讲中提到荷尔德林写于18OZ年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9荷尔德林谈到艺术中至高的东西96艺术甚至在概念的至高运动和现象化过程之中9但它又在保持一切之际并且自为地包含着一切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9以至于在这种意义上9可靠性就是至高的标志方式[5]<P19)海氏着重解释了荷尔德林的这种6可靠性9认为这种6可靠性是指9艺术把6一切闪现者9大地和天空和神圣者9带入那种自为地持立的~保存一切的显露之中9使这一切闪现者在作品形态中达到可靠的持立[5]<P198-199)在海氏<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里9海氏针对器具强调其有用性9指出器具第B期毛萍:关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几个术语的解读21同一过程中显现为的有用性是植根于器具的可靠性之中的0单纯的器具9把一切闪现者当成供使用和消耗的材料或O持存物79用有用性遮蔽了器具的O可靠性79惟有艺术方才把一切闪现者带入敞开过程的同时又退回到其纯然物特性9持守于自身9换句话说9艺术使我们得以通过器具进入一个世界的同时并通向属于世界的大地9从而揭示了器具的O可靠性70由O可靠性7引出了O世界7和O大地79要进一步深入理解海氏的O可靠性79就不得不涉及到对O世界7和O大地7 的解读9况且海氏把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看做是艺术作品的两个根本特征9就更加使得O世界7和O大地7这两个概念在海氏艺术哲学中极为重要0O世界7这个术语在海氏思想中并非第一次出现9早在海氏的存在与时间里9海氏分析此在时就谈到此在是O在世界之中存在70海氏解释世界并非人们所惯常认为的那样是各种事物的总和9而是(1)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9世界总和此在关联在一起G(2)非此在的存在者与世界具有一种从属关系9 它们是属于世界的或世界之内的9所以它们也称作O世内存在者7G(此在在世界中不同于非此在存在者在世界之内9参见存在与时间第2-B章)(B)世界先行于世内存在者而开展9只有借助世界9世内存在者才得以被揭示0正是基于如此理解9海氏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进一步解释世界O并非现存的可数或不可数的~熟悉或不熟悉的物的纯然集合7G世界也O始终是非对象性的东西9而我们人始终归属于它07[4](P28)总而言之9海氏所说的世界是为了使存在者被遭遇到而先行展开了的那个东西或此在通达存在者的方式0 在艺术作品中9那个指引存在者照面的先行展开的东西具有非实用的特性9由此也就把我们带到一般器具所不曾达到的另一敞开状态前9让存在者以从未有过的样式展现自身9故海氏说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0与O世界7相关的是O世界世界化70海氏所言的O世界7是开放着的世界9所有的存在者~包括人都居于这种开放着的世界中9从而才有了自己的快慢~远近和大小9而诞生与死亡~灾难与祝福~胜利与耻辱~坚韧与崩溃在人那里才获得了人类命运的形式0海氏把这种世界张开之敞开领域9将一切存在者纳入其中9赋予他们以外貌9使他们成其为所是的东西9同时世界本身也在这存在者的敞开就称之为O世界世界化70世界不仅是开放的9同时还是历史的0 世界的历史性源于此在的历史性0此在总是一定时代的存在9而与此在紧密相联的世界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特定时代的烙印0然而9艺术作品的O建立世界7非同一般的建立9它O乃是奉献和赞美意义上的树立70所谓O奉献和赞美意义上的树立7是指艺术作品在建立世界的过程中9虽也具有制造的特性9但这种制造不同于一般器具的制造0在一般器具制造过程中9用来制造器具的物质材料其本身服从和消失在器具的有用性中0O质料愈是优良愈是适宜9它也就愈无抵抗地消失在器具的器具存在中07[4](P B O)而艺术作品的制造与此相反9艺术作品不会使物质材料消失9 倒是使物质材料出现9O 岩石能够承载和持守9并因而才成其为岩石G金属闪烁9颜色发光9声音朗朗可听9词语得以言说0所有这一切得以出现9都是由于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木头的坚硬和韧性~金属的钢硬和光泽~颜色的明暗~声音的音调和词语的命名力量之中07一句话9O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07[4](P B O)与O世界7一样9O大地7概念的出现也不是第一次9大约在19B4~19B5年9海氏在对荷尔德林的诗歌进行解释的时候9就提到O大地7概念0海氏认为9 这里所说的O大地7尽管是我们一直在其中生活~活动的地方9是我们所栖居的地方9O确切地说:它并不是一个任意选定的场所9而是这样一个地方9其他各个地方都以之为基础G 按照希腊人的说法9它是p h y s i s(自然)70[1](P91)但这里的自然O既与关于堆积在那里的质料体的观念相去甚远9也与关于一个行星的宇宙观念格格不入0大地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9并且是作为这样一种把一切涌现者返身隐匿起来的涌现0在涌现者中9大地现身为庇护者(d a s b e r g e n d e)07[4](P26)在O世界7中9存在者被揭示出来的同时不再是其自身9它成为涌现者0 惟有在O大地7中9存在者才持守自己本来面貌9因此9O大地7是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9是庇护者0这样的大地9其本身惟有自我封闭9方才能成为庇护者0然自我封闭9就是不在场9就等于无0只有在艺术作品中9O大地7才能作为自我封闭的东西现身在场9因为在艺术作品中9物质材料并未消失9O作品2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让大地成为大地s o大地的这种现身在场就是海氏说的制造了大地s o'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o s[4]<P32)作品与世界~与大地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作品揭示了某一特定存在者从而建立了一个世界o然这种建立并未使物质材料消失倒是使其更加发扬光大它'让大地成为大地s让存在者在敞开的同时又回复到自身故它'制造了大地s o争执s与'原始争执s o作品把'世界s和'大地s 统一到自身中由此就诱发了'世界s和'大地s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海氏称之为'争执s o在海氏看来世界倾向于敞开而大地倾向于遮蔽但世界建基于大地大地穿过世界而涌现出来o s[4] <P32)世界作为一种澄明是以遮蔽为基础~为前提的o而大地作为一种遮蔽又正是通过澄明而显露的o它们就在这种质朴的~相依为命的亲密性中上演了不屈不挠的最为激烈的斗争o'世界立身于大地在这种立身中世界力图超升于大地o世界不能容忍任何锁蔽因为它是自行公开的东西o但大地是庇护者它总是倾向于把世界摄入它自身并扣留在它自身之中o s[4]<P33)然这种'争执s并非消极的不是紊乱和破坏因为正是在这种'争执s中'争执者双方进入其本质的自我确立中s[4]<P33)'世界s 和大地s才各成其所是o把争执看做是紊乱和破坏实际上是歪曲了争执的本质o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源于真理之本质中澄明与遮蔽之间的对抗海氏把这种真理之本质中澄明与遮蔽之间的对抗就称为原始争执so在海氏看来真理就是澄明o但澄明同时又是一种遮蔽o因为首先是存在者本身拒绝澄明'总是把自己抑制在一种遮蔽状态中s o[4]<P37)存在者的这种拒绝决定了知识不可逾越的界限同时也是澄明的开端o其次是即便存在者进入澄明也依然逃不脱遮蔽的命运o这种遮蔽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在进入澄明时存在者蜂拥而动彼此遮盖相互掩饰少量阻隔大量个别掩盖全体o在这里--存在者虽然显现出来但它显现的不是自身而是它物o s[4]<P37)正是这种以它物假充其自身的伪装才导致了我们误入歧途被假象所迷惑o真理之本质中这种澄明与遮蔽的对抗必表现在作为澄明状态的世界和大地那里导致了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因而是一种更为原始的争执o美so海氏强烈反对建立在近代技术理性基础上的美学他认为这种美学是和对象化联系在一起的'从审美上去对待艺术同样也叫做在主客关系中对待它o s[6]<P163)对象化和主客二元对峙的思维模式或理论框架正是技术理性的特点o海氏反对技术时代的美学但并不因此拒斥关于美的探讨在许多地方海氏谈到了美是什么o只是海氏关于美的阐释与传统美学理论关于美的讨论相去甚远o首先海氏认为美与真理相关对那种'把真理当做一种特性委诸于认识和科学从而把它与美和善区别开来美和善则被视为表示非理论活动的价值的名称s的传统见解海氏进行了深入的驳斥o海氏认为艺术作品中的真理不仅是某些存在者的去蔽而且是去蔽本身由于存在者整体的被揭示而进入敞开领域o在这种敞开领域中不仅一切的存在者尤其敞开本身都光亮起来o这种显现在作品中的光亮就是美o美是真理显现的一种方式o s[1]<P99) 这里我们可以见出海氏的去蔽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存在者的去蔽;一种是去蔽本身的去蔽o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去蔽是因为在它之前已有一个敞开的处所'一种澄明在焉s o存在者已然存在于这个敞开处所之中并把我们也带到和置入这种敞开处所去遭遇存在者o遭遇存在者便是存在者的去蔽o而遭遇活动本身以及这一活动所发生于其中的整个领域也置入无蔽之中这就是去蔽本身的去蔽o海氏把存在者的去蔽叫做存在者的真理去蔽本身的去蔽叫做存在的真理o而美就是存在之真理显现的一种方式o 海氏的这一表述不同于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s o在黑格尔那里理念虽等同于真理但黑格尔的理念是一种思想实体这与海氏的真理即敞开状态明显不同o前者还局限在传统的逻辑思维中后者则跳出了这种思维模式此其一o其二黑格尔的理念是一种思考的对象而海氏的敞开状态不能被对象性地把握因为它'不是站在我们面前可以为我们所直观到的对象s而是'我们必须置身其间的非对象性的东西o s[1]<P91)其三黑格尔的真理依然是传统的知与物符合的真理'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第3期毛萍:关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几个术语的解读23海氏认为诗的本质是真理之创建'创建有三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7]<第1卷P142)这里要特别注意到海氏一方面批评了长期来占支配地位的艺术模仿说另一方面又进一步表明艺术作品中的真理究竟是指什么海氏指出以为艺术作品中的真理就是艺术作品正确地表现和描绘了某种东西那就错了艺术作品中的真理就在去蔽本身的去蔽今天看来把艺术作品看做是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恰恰就是符合说'真理观的影响而符合说又恰恰是技术理性的真理观诗'海氏这里所言的诗既非指一种文学体裁也非指一种异想天开的虚构超现实的幻想而是与美一样诗与真理相关比梅尔言:真理即敞开状态的发生海德格尔称之为诗'而全部艺术作为存在者之真理的显现本质上是诗'[1]<P105)诗即让无蔽发生的敞开状态艺术作品使那些惯常之物和过往之物置入敞开状态从而成为我们所不习惯~不熟悉的东西改变了我们与世界和大地的关系因此艺术使得原先遮蔽的东西敞开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艺术本质上是诗存在者的敞开还不能称作诗支配存在者敞开使存在者敞开成为可能的那种先行筹划<E n t w u r f)'的敞开状态才能称作诗在前面关于真理~关于美的论述中我们已看到海氏对使存在者敞开成为可能的敞开状态本身更为重视这里海氏又以筹划'强调这种敞开状态是一种触发它触发了存在者的敞开它决定了存在者作为什么东西进入敞开状态存在者置入这一敞开状态不仅在这种敞开状态中显露出来并又从显露那里撤回自身而大地作为锁闭者得到了保存'[4]<P57)如果说诗不是建立真理的惟一的方式的话那么从显露那里又撤回自身则只有在诗中才有可能另外海氏还提到诗作为筹划着的道说在对可道说的东西的准备中同时把不可道说的东西带给世界'[4]<P57-58)维特根斯坦曾把善~美甚至哲学的对象都看成是不能说的东西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只能保持沉默但在海氏这里诗可以把不可说的东西带入敞亮因为诗不是一种通常的说这就涉及到了海氏对语言的看法由于篇幅关系我们不可能就语言问题展开但为了进一步理解海氏的诗我们要深入他从语言角度所阐述的诗的本质重意义:即捐赠'~建基'和开端'诗所道说的东西并非某种现存物也不能从现存物那里推导出来相反现存物常常在作品中被推翻变成我们所不习惯~不熟悉的东西因此诗所道说的东西相对现存事物是一种充溢~ 一种富余这种富余的给予就是捐赠'[1]<P106)诗的道说使物得以达乎词语物借此得以闪亮随着物的闪亮物作为什么东西出场人也就被带到这一已然存在的敞亮状态~一种固定的关联之中从而被设置到一个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大地因为惟有诗才使大地成为大地所以海氏说:在作品中真理被投向即将到来的保存者亦即被投向一个历史性的人类'[4]<P59)这种把人类此在牢固地建立在其基础上'[5] <P45)就是建基'此外海氏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里还谈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建基在海氏看来诗表面上富于幻想浮动于现实之外如同荷尔德林所说的像燕子一样自由'而实则这种自由并不是毫无约束的肆意妄为和顽固执拗的一己愿望而是最高的必然性'[5]<P50)海氏认为诗有双重的约束一方面它受万物的约束惟当万物本身为我们带来语言之际诗才可以道说万物的语言是一种暗示诗人的道说就是对这种暗示的截获因此诗的道说维系于万物的暗示另一方面它还受民族之音'的约束诗之道说不仅要截获万物的暗示而且还要把这种暗示传达给人们它就须使用人们惯常所熟悉的民族之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又是对民族之音'的解释这种声音毕竟也不能自发地道说本真而是需要对它们作出解释的人'[5]<P51)诗的这种双重约束也意味着牢固的建基[5]<P50)捐赠是从无到有建基则是返回到本源两者都包含了开端因此诗的创建又具有开端的特性这种开端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它包含了所有后来的东西诗人在最初的标志中也已经看到完成了的东西并且勇敢地把这一他所观看到的东西置入他的词语中以便把尚未实现的东西先行道说出来'[5]<P50)所以它已经隐蔽地包含了终结始终是一种领先二是它总是依于本源而居提示着一个开端每当存在者整体依其所投向的此在的历史性而进入其历史性本质之中譬如在中世纪存在者变换成上帝的造物意义上的存在者在近代存在者又变换成可以通过计算来控制。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艺术创作的引导具有巨大的意义。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的观点出发,探讨他对艺术创作的思想指导以及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存在方式,它揭示了存在本身的真相。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它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来反映人对于现实、存在的理解,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存在的意义及其本质。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土豆吃饭的人》展现了一种朴素的农民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朴素的存在方式来反映存在的真相,即每个人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没有人可以逃避生活的本质。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超越性的行为,即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行为来超越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揭示自己对于存在的理解,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这种理解。

艺术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来创作,而是以存在本身为中心来创作,因此,艺术作品具有超越性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真理的发生”方式。

艺术通过作品的展示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即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内在意义。

艺术家通过对于存在的深入理解,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反映出存在本身的真相。

由于人们对于存在、生命以及时间等本质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索,艺术作品也必然具有无尽的可能性。

总之,海德格尔的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向存在的道路,启示我们要通过创作探索存在、理解人类的本质,从而引导我们思考生命、时间、自我和人类命运等基本问题。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海德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艺术的理解主要是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认为艺术是人类对存在的认识和表达。

艺术家通过其创作的作品,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存在的体验,既是人类的认知和感悟,也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精神现象。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自己存在和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对世界的反思和诠释。

由此可见,艺术不仅是美学领域的研究,更是对人类存在本身的深刻思考。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追求将真理、美和善的融合,通过作品表达出人们的存在概念和世界观。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探索自身的存在,揭示生活的真理和意义,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意义。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创作的过程与艺术作品本身同等重要。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要深入挖掘自身存在的深度和内涵,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志和精神。

同时,艺术家还需要对世界有一种深入的认识,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如此,海德格尔还认为,艺术的本质体现在“将是与出现融合”。

艺术家需要去追求艺术表达和现实世界的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这种融合可以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意义等方面。

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限制,创造出新的世界,呈现出新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海德格尔的艺术理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艺术家应该通过创作深入挖掘自身和世界的存在,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并在表达中体现出“将是与出现融合”的本质。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艺术的力量,实现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浅析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

浅析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

浅析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以《林中路》中《作品与真理》一节为脚本摘要:海德格尔以一反传统的视角试图寻找到艺术的本质,即海德格尔将艺术家与艺术分离成两个独立的维度,更甚至抛弃了艺术家的身份,单单追寻艺术自身称其为自身的本质因素,海德格尔称其为物因素。

海德格尔认为以往物因素的概念都受到了理智思维或者科学的影响,把原本活生生的敞开状态(即传统古希腊人原始的生活状态)扭曲成概念,从而歪曲了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的艺术真理是世界的生发与大地的庇护在争执中的显现,遮蔽与澄明相互交织成艺术的本真状态。

真理的发生状态就是艺术显现自身的过程。

关键字:真理可靠性世界大地争执诗一、真理如何与艺术发生关联传统观点认为“艺术家才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1,二者互为因果。

可是海德格尔跳出了这样一个传统认识,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更甚至艺术家的本源是艺术。

艺术有着自身称其为本质的因素,即物因素。

物因素到底是什么首先需要知道物是什么,因为物因素就是物的本质因素?海德格尔先是批判了传统对物之物性的解释:第一种:罗马人把希腊人称之为基底(物的内核)和属性(物的特征)翻译过来,使西方对存在者之存在的解释得以固定下来,但是“罗马思想接受了希腊的词语,却没有继承相应的同样原始的由这些词语所道说出来的经验,即没有继承希腊人的话。

”2海德格尔批判了这种生硬的翻译丢掉了基底和属性这些词语背后隐含着的“希腊人关于在场状态意义上的存在着之存在的基本经验”3,也就是说任何概念都是用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经验做基础,在此之上的理智只是起着概括加工的作用。

但是翻译之后的概念却凌驾于生活之上,成为支配我们生活的主宰,例如主谓结构的陈述句式就是如此。

因此这个物的概念即物是他的特征的载体没有切中物因素。

第二种物是感性之物的命题,显然有悖于我们得企图,因为物本身必须保持在他的“自持”中。

第三种物是质料-形式的结合体的命题。

在希腊人的生活中,质料是先于形式的,根据质料的特点赋形形成某个具有有用性的器具,所以质料形式结构首先规定了器具的存在,由此过渡到所有物的本质当中有失妥当。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物与作品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物与作品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物与作品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9.26—1976.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林中路》(Holzwege)海德格尔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回演讲,当时即激发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说明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述为“惊动一时的哲学事件”。

艺术作品的本源(一)——物与作品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

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

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

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

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成其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从何而来?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是作品;因为一部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

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

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

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

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

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

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

那就是艺术。

正如艺术家以某种方式必然地成为作品的本源而作品成为艺术家的本源,同样地,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

但艺术竟能成为一种本源吗?哪里和如何有艺术呢?艺术,它还不过是一个词,没有任何现实事物与之对应。

它可以被看作一个集合观念,我们把仅从艺术而来才是现实的东西,即作品和艺术家,置于这个集合观念之中。

即使艺术这个词所标示的意义超过了一个集合观念,艺术这个词的意思恐怕也只能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存在。

海德格尔论艺术的体现形式

海德格尔论艺术的体现形式

海德格尔论艺术的体现形式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艺术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其体现形式
则与人类的存在问题密不可分。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超越人类自
身的局限性,从而进入更广阔的存在领域。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体现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超越性的超越:艺术是通过对超越性的超越来实现的,这种超越可以
是对人类自身的局限性的超越,也可以是对超越性的超越。

艺术家通过艺术
表达这种超越性,从而让观众体验到超越的存在。

2. 表现性的超越:艺术是通过表现超越性来实现的。

艺术家通过他们的
作品,将超越性的表现出来,从而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

3. 对话性的超越: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话来实现超越。

艺术家通过他们的
作品,与观众进行对话,从而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

4. 象征性的超越:艺术也可以通过象征来实现超越。

艺术家通过他们的
作品,将象征的意义表达出来,从而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体现形式是与人类的存在问题密不可分的。

通过
艺术,艺术家可以超越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进入更广阔的存在领域。

因此,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超越,一种表达人类存在的方式。

《至高无上的艺术》读后感

《至高无上的艺术》读后感

《至高无上的艺术》读后感《至高无上的艺术》是一本关于艺术哲学的书籍,作者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艺术哲学的深刻思考,让我对艺术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海德格尔以独特的思辨方式,探究了艺术的本质,探寻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彰显艺术的至高无上之妙。

他揭示了艺术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艺术,是通过艺术家脑海中的一切感性图像,在具体的材料表现中呈现出来,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

通过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和思考,我们可以领略到艺术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

艺术作品无疑是最为贴近人类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引领着人们走向美的境界,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将先进的文化价值传承给未来的后人。

从海德格尔的思辨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与哲学密不可分,艺术是哲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体现哲学思想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人对于世界的认知。

在我看来,艺术是人类智慧结晶的结晶,是发现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展示人类情感最为细腻和真实的一种方式,是让人们认知生命、探索生命的一种途径。

在这个物质丰盈而精神贫瘠的时代,艺术需求愈加显而易见。

因为人类精神需求才是无限的。

只有通过艺术的表达与交流,才能真正释放人类情感与思想。

总之,海德格尔的《至高无上的艺术》是一本艺术哲学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深刻、广博、精辟的哲学思考,揭示了艺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彰显了德国文化的艺术特色,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与领略艺术的辉煌与卓越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海德格尔通过《至高无上的艺术》这本书,系统阐述了艺术哲学的本质和内在关联。

他将艺术定义为“道路”,是让人们发现事物存在的一种工具。

换言之,他把艺术看作探索生命、认识生命的一种关键途径。

艺术是人们发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几乎所有人都共享的领域,也是所有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海德格尔的角度出发,艺术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文化在哲学层面的最高表现。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海德格尔的理论思想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对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探讨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本质。

他认为存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而存在的本质表现在与世界的关系中。

在这种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中,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得以发挥。

海德格尔强调的“存在”观念,使艺术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在创作中体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海德格尔提出了“现存”(Dasein)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存在是独特的、个体化的存在状态。

在艺术创作中,这一概念启示艺术家要关注个体的存在体验和情感表达,要把握生活的细腻之处,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独特的存在感受。

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深入自我,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并引导观众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也对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他认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作为存在者的艺术家,应该在创作中反映个体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外在的美感。

这种基于存在的审美观念使艺术作品更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海德格尔对“真理”和“现实”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解构”(Destruktion)的概念,认为人类对于实际存在的理解往往被既有的观念和观念框架所束缚。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也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框架和艺术规范,挖掘出更为真实和深刻的现实存在。

这种“解构”的思想为艺术家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和可能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内涵。

海德格尔的“技术”的思想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技术逐渐成为了支配人类生活的核心力量,而传统的艺术创作也在这种技术的支配下发生了变化。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海德格尔说,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而释放出来,达到它纯粹的自立。

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某种无关紧要的东西,他就像一条为了作品的产生而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

我们一般认为,作品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先有作家后又作品。

但是在这里,作家处于被动的地位,关键因素在于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家。

作品虽然是由作家创作的,但是作品并不依赖于作家而存在,作品以作品本身而存在。

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它们是休戚相关的,处于作品存在的统一体中。

作品所建立的这个世界,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

作品所建立的世界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于作品建立一个世界,涉及到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的世界本质是什么。

作品在自身中开启出一个世界,并且在运作中永远守持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非对象性的东西,而我们人始终隶属于它。

也就是说,作品建立的世界本质在于命名和决断,我们人也活在其中。

在艺术作品建立的世界中,作品材料的本质显现出来。

如石头在建筑作品中显现,因为建筑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石头本身得到保存。

在建筑作品敞开的意义世界里,石头意味着硕大和沉重,建筑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也即它的本性的命名力量之中。

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显现材料的本性,作品把自身置回到万物的本性之中,这样作品才能成为作品。

作品回归之处,作品在这种自身回归中让其出现的东西,我们曾称之为大地。

大地乃是涌现着庇护着的东西。

大就是物自身,作品使物自身显现,使万物各为其物。

作品把大地本身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

作品让大地是大地。

也就是作品让万物以其自身方式保存在作品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

大地是本质上自行锁闭者。

制造大地意思就是:把作为自行锁闭者的大地带入敞开领域之中,即把不可揭示性通过艺术作品揭示出来。

大地意含某物自身以及万物自身。

只有当大地作为本质上不可展开的东西被保持和保护之际,大地才敞开地澄亮了,才作为大地本身而显现出来。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于时间、存在、真理、艺术等方面的理论思考,来探究海德格尔理论思
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人的存在最根本的特征。

时间是一个存在的过程,是一个
总体性的统一。

艺术创作要追寻一个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在,就必须深刻理解时间的存在。

时间的存在与作品的存在密切相关。

艺术家需要在时间的基础上,寻找作品存在的本质,
进而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其次,海德格尔强调了存在论和存在作为现象学的区别。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存在于
自然或社会之外,而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

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是具有历史性和情境性的,这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

艺术家需要从生活中发现并体验生命的真实性,通过艺术作
品去呈现出生命真实的面貌。

最后,海德格尔把艺术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对生命的表达,是意识对创造力的表现。

因此,艺术创作不是只为了追求技术的完美,而是需要从自
身独有的生命经验中寻找带有深刻情感和精神内涵的主题,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内在深沉
的涵义。

艺术作品依托着多样性和创新性,凭借着艺术家个体性的存在和创造力,表达出
对人类生命本真的体验和追求。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艺术创作启示作用非常大。

他的时间观、存在概念、
真理论及艺术作为存在等思想,深刻揭示出艺术创作本质与存在的密切关系,成为一种深
入思考艺术意义的思路,指引着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思考与探索。

论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真我”观的三大特征

论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真我”观的三大特征
对“ 在 ” 生存 论 分 析来 看 , 然 有 突显 “ ” 万 此 的 诚 人 在 物 的重 要地 位 和 作 用 , 这 也 仅 仅 是 作 为世 界 组 但
然 与其他 世 内存在 物共 同在 世 。即“ 存 ” 共 这一 生 存
论结 构导 致人 往往 以“ 他人 ” 的面 目现 世 , 自己最 即“ 本 己的能 在 ” 常常 “ 沦” “ 却 沉 于 好奇 ” “ 、 闲言” 日常 等
界存在 的意义 只有 “ 此在 ” 能得 以领 悟 和彰显 。离 方 开 了“ 在 ” 世界 便 不再具 有 意义 。但 是 , 氏并 没 此 , 海 有 把“ 在 ” 此 强调 到“ 唯我独 尊 ” 的地 位 , 因为 , 种 近 这
海 氏倾 向于“ 人合 一 ” 天 的境 界 。从 早期 “ 在 ” 此 基本 本 体论 诠 释到 晚期 此在 退居 为“ 、 、 、 天 地 神 有死
者” 四方 游 戏 中的一 方 , 明显 地贯 彻着 反人本 主义 中 心议 题 。有 的学 者 认 为 海 氏在 《 在 与 时 间 》 有 存 中 “ 人类 中心 主义 ” 色彩 , 们并 不认 同。 因 为从 他 的 我
郝 文 杰
( 大连 大 学 美 术 学 院 , 宁 大 连 辽 16 2 ) 1 6 2

要: 海德格尔在深刻洞 明人类生存 的状态后 , 发现艺术乃是人 类的栖居 空间之一 。而作为真正作品的产生, 同
时亦是创作者 自我最本己能在之显 露。在海氏看来 , 这一创作者 既要摆脱掉 近现代个体存在 者孤独 的病症 , 又要 超越平均的 日常生活状态。而先行 到死则 是创 作者 自我达到最真实存 在 的可 能与境界 。概言之 , 海德格尔在‘ 存

代 人本 主义 的“ 理性 主体 ” 思想 。 他 的 “ 物 一 体 ” 与 万 的整体 观 , “ 在 ” 一 “ 及 此 乃 缘在 ” 的根 本 观点 背 道 而 驰 。总 体来 看 , 氏对 “ ” 主 不 客 的理 解 方 式 与 海 人 不 其 真理 观相 联系 。 在西 方 自古 希 腊 至 克尔 凯 戈 尔 的 现代 人 本 主义具 有 明显 的转 向 。

(完整word)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一)

(完整word)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一)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一)摘要:世界与大地一显一隐,一开放一锁闭,它们的统一构成作品自足体宁静的自持;作品的两大特点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以及这种争执进入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中的实现从而使真理在作品中出现并自持;从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相向运动可以得出艺术的本质。

关键词:世界大地争执真理一“世界”(Welt)与“大地"(Erde)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它是海德格尔对“生存空间”的双重建构,这种建构后来发展成为“天、地、神、人”的四重建构。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与统一构成了艺术作品,而后者是世界与大地的承受者与体现者,只有从艺术作品入手,才能对实现对二者的解蔽。

但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是归于“无”的。

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找到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而须从作品最直接的现实性──物因素──入手.在分析了传统的物的概念以后,发现那不过是对物的扰乱而不能给人以存在意义上的物的概念,它无非是人们将制作器具的过程强加到物上去罢了,但是这却给我们以启示。

器具,它具有物因素,但不具有物的自身构形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纯然物;它也和作品一样是被制作存在,但又不具有作品的自持。

因此在纯然的物与作品之间它是一个处于中间地位的存在者。

也许能从器具入手来分析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

而且,事实证明,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一幅画《农鞋》的分析中:“通过这一幅作品,也只有在这幅作品中,器具的器具存在才专门露出了真相”.1)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

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

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海德格尔的艺术观以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为线索

海德格尔的艺术观以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为线索

海德格尔的艺术观以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为线索海德格尔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对于艺术和真理的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对后来的艺术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为线索,从海德格尔的观点入手,解析他的思想,并举出五个例子,以证明他的观点的可行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一、真理与艺术的关系海德格尔在他的斯特鲁克图讲演中阐述了“真理与艺术的关系”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作为存在者,在艺术面前可以体现真理。

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时,之所以感受到情感和美感,是因为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关注和对存在的思考。

艺术家的作品从中呈现出现实和人类的特质,正是由此才使得人们在艺术中领悟真理。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艺术家能够通过作品阐明关于人类、存在以及宇宙本质的真理。

他强调艺术家的创造性远非简单地模仿现实,而是激发人的深度思考,打开人的感性认识,从而将真理表现在作品之中。

二、海德格尔艺术观的现实意义海德格尔的艺术观既有理论的内涵,同时又有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海德格尔追求的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哲学,也就是对于人类存在和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情感、思想的一种表达,在现代科技发达、生活节奏快速,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艺术无疑是对抗文化浅化、物质主义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体现。

三、艺术如何表达真理从海德格尔的艺术观出发,可以分析以下五个艺术作品,探索其是如何表达真理的。

1、刘镇洲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2006年上映的电影,讲述了三个男人在海南偷了一块价值高昂的翡翠后的故事。

这部电影突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金钱和道德的边界。

电影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百态,也给观众带来了关于财富、公正、生命的思考。

《疯狂的石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呈现出一种真实的中国,其通过艺术表达了人性的面貌以及存在于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冲突,从中阐释真理。

2、莫奈的《睡莲》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睡莲》用色大胆鲜明,风格优雅自然。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摘要】本文旨在比较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在于其揭示出世界的意义和真理,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而马克思则将艺术作品本源置于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中,视之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通过对两者思想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在对艺术作品本源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差异与共通之处。

海德格尔注重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马克思则更侧重于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最终,本文得出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对艺术作品本源有着不同的视角和启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马克思、艺术作品、本源、美学思想、比较、分析、异同点、启示、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结晶,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对待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海德格尔强调艺术作品的本源源自于其与人类存在的关系,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揭示人类存在意义的方式;而马克思美学思想则更注重艺术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联,将其视为反映社会矛盾和批判现实的工具。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美学思想在艺术作品本源上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所呈现的异同点,并从中寻找对我们当代艺术审美与人类存在意义的启示。

通过对这两位思想家的探讨,我们或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奥秘所在,以及人类对于美与存在的永恒追求。

2. 正文2.1 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理解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在于它的“真相性”或“真理性”。

他将艺术视为一种揭示真相的方式,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和揭示。

在他看来,艺术家通过作品所展现的世界,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现实并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强调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揭示性”,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美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的真理和存在。

浅析海德格尔的_艺术作品的本源_

浅析海德格尔的_艺术作品的本源_

思 想 史 上 长 期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对 物 的 三 种 思 考 活·读 书·新 知 三 联 书 店 出 版 , 2005 : 242 .
和解释:一是把物当作埋藏在众属性之下的 [3]海德格尔,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选集[M].
承 担 者 ,主 体 、实 体 、自 体 、质 料 ;二 是 把 物 当 上 海 :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出 版 , 1996 : 254 .
的 本 性 又 是 什 么 呢 ?它 与 真 理 的 关 系 又 如 何 个 艺 术 世 界 。所以 ,艺 术 熟悉的艺术作品考察 入在作品中发生的真理,从而使人在与艺术
入 手 。通 常 人 们 都把 艺 术 作 品 看 作 物 ,海 德格 作 品 的 共 在 中 达 到 无 蔽 之 澄 明 。海 德 格 尔 对
海德格尔选择了凡高的一幅画,对农妇的鞋
作 了 分析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器 具 的存 在 就 在 于
其有 用 性 中 。一 双 鞋 ,只 有 当它 能 被 穿 的 有 用
性得 以 实 现 时 ,才 作 为 鞋 本 身 存 在 。因 此 ,器
具 之 器 具存 在 就 在 其“有 用 性 ”之 中 。但 器 具
作 品 是 什 么 ,首 先 必 须 搞 清 楚 艺 术 作 品 不 是 的 有 用 性 又 植 根 于 更 为 本 质 的 “ 可 靠 性 ”之
什 么 ,那么 艺 术 作 品 不 是 什 么 呢 ?首 先 ,艺 术 中 , 因 为 有 用 性 不 过 是 可 靠 性 的 本 质 后 果 。
作 品 不 是 对 现 成 事 物 的 模 仿 ,例 如 凡 高 所 画 “凭 借 可 靠 性 ,这 器 具 把 农 妇 置 入 大 地 无 声 的
-170-

概述海德格尔关于艺术的沉思

概述海德格尔关于艺术的沉思

概述海德格尔关于艺术的沉思(1)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是作为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直接反应和进一步思考存在之真的问题而发生的。

(2)黑格尔认为近代以来艺术不再像希腊时期那样是真理表达自身的最高样式,最高样式已由艺术转移到了宗教和哲学,艺术不再是精神的最高需要,伟大的艺术已经终结。

(3)海德格尔针对这一观点,指出艺术终结论具有双重意义:①黑格尔就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来思考艺术问题,比近代美学仅仅拘泥于艺术与美的关系来思考艺术问题要深刻得多。

②黑格尔将真理思考为绝对理念的逻辑外化,从而判定艺术为绝对理念自我外化的原始初级样式则大为可疑。

(4)海德格尔认为应该重新思考真理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艺术的问题。

第一,对艺术与“真”的关系的思考。

①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共同本源,艺术家使得艺术作品比一般器具和物品多了一点什么从而成为了艺术作品。

②所谓“艺术”不是柏拉图式的理念,不是规定一切艺术现象共同本质的最高概念,而是大地与世界的冲突。

所谓大地与世界的冲突是一场历史事件,正是发生在作品中的这一事件使得作品成为了作品,故而是作品的真正本源。

③关于大地与世界的冲突,世界是指意义化,而大地是指无意义化,作为艺术作品的本源,二者的冲突主要是指意义化和无意义化的对立冲突。

④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展示了大地,在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中作品所描述的存在者既显示又隐匿,既获得意义又失去意义,艺术作品也因此而成其所是。

任何可见之物的存在都在不可见的世界和大地之间,正是由于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并展示了大地,处于其间的存在者才因为意义化而显现,因无意义化而隐匿。

如梵高的农鞋画。

⑤发生在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是真与非真的冲突。

所谓“真”是指去蔽或无蔽而不是“真理”。

所谓“隐蔽”是去蔽的词根,是指存在者存在之更为本然的状态、无意义状态,即所谓大地性的状态。

所谓“去蔽”就是去除大地性的无意义状态,使大地万物意义化,使之从隐匿状态中呈现出来,即所谓世界性的状态。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考:诗与思,艺术与家园感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考:诗与思,艺术与家园感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考:诗与思,艺术与家园感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主张无神论存在主义,他在《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 ,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

对于“能是如何存在”这一20世纪的哲学热点问题,海德格尔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人活在世,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而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人所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而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

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体用到存在,而只有存在,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有自我选择才有光明和快乐。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受尼采的影响,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参看海德格尔:《筑·居·思》的演讲)尼采的思想启发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重新思考,让他确定了“此在的存在”。

在他看来,全部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

他采用了他的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用以分析“此在的存在”。

“现象”这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基本含义是“自行显现”,因而,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

于此,他表达了与尼采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批驳了尼采关于知识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知识不是靠强力、靠征服来认识客体,而是让客体任其自然,自己展示自己究竟是什么。

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人在存在的场中,但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的这一基本思想是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理念进行反思所得出的结论。

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有了“现象”和“实在”的区分,但直到近代,这种区分才突显出来,近代哲学一直是传统认识论占据主导地位,其基本理论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象性思维、主体性原则和本质主义等方面。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强调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揭示存在之真相的方式,艺术创作应当通过对存在之本质的揭示来引导人们进入存在的深层次。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和艺术理论出发,探讨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对艺术创作的引导体现在他对存在的思考和对艺术的解释之中。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思考的出发点,存在是一种独立于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方式。

存在是超越了人类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独立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是一种揭示存在的方式,通过艺术创作可以使人们对存在有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拓展人类对存在的理解和体验。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即要把握存在的本质,通过艺术作品来探究存在之真相。

海德格尔对艺术理论的解读也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在他的《艺术作为真理的揭示》中强调了艺术作为对存在之揭示。

他认为,艺术不仅是一种美的表达和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存在之真理的揭示。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应只是追求表面的美感和形式的完美,而应当力求对存在之真相的揭示。

这种对存在之真相的揭示不是通过概念和符号的表达,而是通过对存在之本质的感悟和揭示。

这种对存在之真相的揭示,要求艺术家能够超越形式和技巧,深入到存在的深层次去体验和表达存在之真相。

这种思想观念对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艺术家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和感悟,从而创作出具有更高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作品。

海德格尔艺术的大地与世界

海德格尔艺术的大地与世界

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大地与世界摘要:世界与大地一显一隐,一开放一锁闭,它们的统一构成作品自足体宁静的自持;作品的两大特点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以及这种争执进入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中的实现从而使真理在作品中出现并自持;从世界与大地的关系及相向运动可以得出艺术的本质。

关键词:世界大地争执真理一“世界”(Welt)与“大地”(Erde)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概念,它是海德格尔对“生存空间”的双重建构,这种建构后来发展成为“天、地、神、人”的四重建构。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与统一构成了艺术作品,而后者是世界与大地的承受者与体现者,只有从艺术作品入手,才能对实现对二者的解蔽。

但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是归于“无”的。

因此我们无法直接找到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而须从作品最直接的现实性――物因素――入手。

在分析了传统的物的概念以后,发现那不过是对物的扰乱而不能给人以存在意义上的物的概念,它无非是人们将制作器具的过程强加到物上去罢了,但是这却给我们以启示。

器具,它具有物因素,但不具有物的自身构形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纯然物;它也和作品一样是被制作存在,但又不具有作品的自持。

因此在纯然的物与作品之间它是一个处于中间地位的存在者。

也许能从器具入手来分析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

而且,事实证明,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一幅画《农鞋》的分析中:“通过这一幅作品,也只有在这幅作品中,器具的器具存在才专门露出了真相”。

1)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

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

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

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

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

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提要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疏理和论述。

认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对诗与思、语言的人本学阐释体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深度。

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与艺术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与理解西方近现代哲学和美学传统;他试图把艺术生成和真理发生统一起来,引导人们重新确立现代艺术价值尺度;他主张在人学层次上把诗、思、语言三者贯通,尤其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考察,为更深入地透视和把握人的生存境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但由于海德格尔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结构,忽视了艺术创造的社会历史维度,忽视了思维与语言的社会本性和实践功能,使他的艺术哲学难免陷入非历史、非科学和非理性的境地。

关键词存在烦艺术真理诗思语言***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

他对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在漫长的哲学生涯中,酷爱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并发表了数量不太多,但足以启人心智,引人沉思的理论著述。

正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学院教授欧文斯(W.D.Owens)所说,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哲学兴趣尽管未导致任何被称为完整的艺术哲学这样的东西,然而为人们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1〕海德格尔把艺术问题与存在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在更为宽泛而深邃的文化背景上把哲学与诗学统一起来,从而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这在西方现代哲学与美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在众多的西方现代哲学家和美学家眼里,海德格尔代表了西方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深度。

但是,人们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远非统一,评价更众说不一。

本文试图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或美学进行剖析评价。

一、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海德格尔的哲学与美学的逻辑起点,是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

正是这一追问以及对这一追问的回答,展开了他对哲学上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基本观点,表露出他的美学、艺术、诗等问题的主要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提要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疏理和论述。

认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对诗与思、语言的人本学阐释体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深度。

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与艺术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与理解西方近现代哲学和美学传统;他试图把艺术生成和真理发生统一起来,引导人们重新确立现代艺术价值尺度;他主张在人学层次上把诗、思、语言三者贯通,尤其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考察,为更深入地透视和把握人的生存境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但由于海德格尔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结构,忽视了艺术创造的社会历史维度,忽视了思维与语言的社会本性和实践功能,使他的艺术哲学难免陷入非历史、非科学和非理性的境地。

关键词存在烦艺术真理诗思语言***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

他对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在漫长的哲学生涯中,酷爱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并发表了数量不太多,但足以启人心智,引人沉思的理论著述。

正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学院教授欧文斯(W.D.Owens)所说,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哲学兴趣尽管未导致任何被称为完整的艺术哲学这样的东西,然而为人们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1〕海德格尔把艺术问题与存在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在更为宽泛而深邃的文化背景上把哲学与诗学统一起来,从而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这在西方现代哲学与美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在众多的西方现代哲学家和美学家眼里,海德格尔代表了西方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深度。

但是,人们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远非统一,评价更众说不一。

本文试图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或美学进行剖析评价。

一、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海德格尔的哲学与美学的逻辑起点,是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

正是这一追问以及对这一追问的回答,展开了他对哲学上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基本观点,表露出他的美学、艺术、诗等问题的主要看法。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的问题。

他说:"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曾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

"〔2〕他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所追问的不是"存在",而是"存在者";回答的又不是存在者"怎样",而是存在者是"什么"。

传统形而上学以"何者存在"的方式去追问,并自称为本体论,但其实追问的是"作为全体的存在者"(dasSeiende im gamzen),它无非是论究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即存在者的存在性(Seiend-heit)的。

在传统哲学那里,存在被遗忘了,被隐蔽起来了,因此,这种本体论只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

那么,"存在"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不同,存在者是已经存在且已显示出存在的东西。

存在优于存在者。

因为任何存在者,必须首先存在,然后才能是既定的存在者,否则,存在者就不可能呈现在那里,存在在那里。

然而,以往的哲学家所关心和讨论的都只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这个更为根本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存在"呢?什么是存在者的前提,或者说使存在者能够存在的"存在"呢?海德格尔回答是"人的存在",或"自我存在"(Dasein或译为"此在","亲在")。

海德格尔把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出发点的人称作"亲在"。

人之所以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的出发点,是因为人是一个在其存在过程中领会自己的存在的存在者;同时,这个存在者所领会的又总是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强调,人是与众不同的存在者,因为他是以领悟自己的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着的,相反,人以外的那些存在者虽然也存在着,但它们并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正是在存在的过程中,人领悟到自身的存在,并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正是在存在的过程中,人与外部世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外界存在的意义产生了认识。

正是基于对"亲在"的分析,海德格尔对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真状态,人的现实图景,以及人的可能性与限制等等,都作了十分独特的描述,并提出了不少迥异于前人的见解。

海德格尔根据人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把人称为"亲在",这是从本体论方面对人的规定。

"亲在"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它是从可能性方面揭示人,而不是从现实性方面表示人。

人是什么?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

存在是一个过程,正是在存在过程中可能性方能变为现实性。

人有多种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可能会变成现实,完全取决于其存在方式。

其二,它具有个体的和"我的"性质,而不具有普遍性的和"类的"性质。

人首先作为一种个体存在,同时意识到自我存在,并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去观照,去理解他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

"我的"性质规定了"类的"性质,而不是相反。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者是依存在的方式而成为存在者的,人之成为存在者(是什么)要依他的存在方式和过程来决定。

因此,只有从存在的角度去规定人,才能达到对人的本质的见解。

海德格尔认为,亲在不是孤立的主体。

亲在就是人生在世,就是"在世界中存在"。

而人生在世之本就是"烦"(cura),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海德格尔并未对"烦"下一明确定义,只是在论述存在的整体结构及其展开过程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了描述性界说。

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如下要义:(1)"烦"是人生在世的本真状态,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亲在不是一个"主体",而是包容了"主体"和"客体"的"在世"。

因此,亲在在世作为"烦",也就无所谓"烦"的主体与客体。

"烦"不是某种心理意义上的人之活动,不可以问"谁"烦,烦"什么"。

"烦"就是"烦",是一种不知其何来,不知其何往的纯情绪状态。

这种"烦"不是人生在世的具体过程中为某个确定的事情"烦忙",也不是为某个确定的个人"烦神",而是为人生在世的整体本身"烦心"。

看上去似乎什么也不"烦",是"全无",其实,什么也不"烦"方能什么都"烦",是"全有"。

这种"烦"具有形而上的意义,类似于人的"原罪",是人生在世的基本状态和原始状态,因此也是最本真的状态。

(2)生存的整体结构就是"烦"的展开结构,它是人日常生活情态的根据。

"烦"作为生存的整体结构,由现身情态、筹划领会、沉论三个环节构成。

其中,现身情态和筹划领会属于"无"的领域,属于可能的层次;而沉沦就是从"无"沉入"有",从"存在"沦入"存在者",因此它属于存在者的领域,属于现实的层次。

人生再世的过程,就是这种不断地从"无"到"有",从"存在"到"不存在"的过程。

人不断地亲临存在,又不断地被从存在处抛开。

人生在世就其日常生存而言,就是与他物打交道和与他人打交道,就是"寓于上乎事物的存在"和"共他人的存在"。

这便是一种"沉沦"。

这种"沉沦"并不具有道德评价的含义,它乃是人类本性所致,是整个人类都无法避免的"原罪"。

人生在世的日常过程就是"沉沦"。

沉沦的核心在于放弃存在本身。

按照海德格尔的分析,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是甘于堕落,甘于沉沦的。

(3)在"烦"的帷幕后面,隐藏着人生在世的真实图景和真正的价值。

人即使处在原罪般的沉沦境界中,仍然有两种选择,即选择"是自己本身"或选择"不是自己本身",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甘于堕落"或"不甘于堕落"。

沉沦与不甘沉沦,堕落与不甘堕落,这是人的宿命,也是人的使命。

沉沦--浮升--再沉沦--再浮升,这就是人生在世的一幅最真实的图景。

这是一个巨大的炼狱,真与假、善与恶、有与无、生与死在此进行殊死的决战。

人的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永恒性与有限性都在此得到充分显示。

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被抛入沉沦却不甘于沉沦。

不甘沉沦是人的自由,当然也是人的宿命,换言之,人仿佛被判处"自由的徒刑",不能不自由。

自由就本质而言,就是跳出沉沦的苦海,摆脱存在者的羁绊,达到存在的澄明境界。

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全部目标在于追问存在的意义,在于揭示人之存在的本真状态与现实图景。

哲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智慧的光辉,而且放射着感性的、诗意的光芒。

而艺术尤其诗,是人之存在的呈现与表证,它同样可以展示存在的真理。

艺术以感性之光,也以理智之光照亮存在境界。

美学,不作为形而上学的附庸,委身于哲学之下,又凌架于艺术之上。

美学所扮演的角色是:把哲学与艺术整合起来,把思与诗统一起来,共同展示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理,以洞见直至达到存在的澄明境界。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美学和诗学在此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全部理由和发展的最后根据。

二、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对艺术的本质和起源的考察与沉思,是海德格尔整个艺术哲学的重心所在。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本质和起源的考察方法与传统方法不同。

在西方,一般人认为,艺术作品的起源是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